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

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

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但其中对具体战况的描写很少,长勺之战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战甚至一个字也没有。《左传》

的作者在叙事中,着重把笔墨放在对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的描写。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左传》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

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齐鲁长勺之战”中写曹刿,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评判议论,而曹刿的思想、性格、风度却宛然如见。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庄公为例来看一下。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的性格。

尽管受到编年体的限制,作者还是构思了许多结构精美的篇章,采用了倒叙插叙、侧面烘托等方法,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比如对名师赵盾的刻画。赵盾官居正卿,相当于今天的首相,对于国君的荒唐无道,赵盾没有保持沉默。多次的劝谏终于引起了晋灵君的不满,派力士鉏麑前往其家中暗杀。鉏麑凌晨到达赵盾家里的时候,发现赵盾早早就起床了,大门敞开,穿戴整齐,正准备前往上朝;由于时间尚早,赵盾就闭着眼睛坐着打瞌睡。鉏麑正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感叹于赵盾对国事、民众的忠诚而不忍杀之,又碍于自己违背了国君的命令,所以就一头撞向槐树,做了个了断。我们知道鉏麑不可能仅仅因为看到凌晨的赵盾“盛服将朝”而放弃暗杀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鉏麑早就知晓赵盾的为人,他原本就不愿意去杀害这样一位好官,在见到赵盾的最后一刻,他的良心和价值观终于让他选择了背叛国君。而作者就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感受到赵盾的个人魅力和对国家的忠诚。《左传》作者通过许多历史人物具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作者总是尽量避免简单平板地记载历史事件而采用故事化的手法,从言论和行动的立体把握中去描写人物。这样,不但写出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部,也写出了历史的深度。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刘知几《史通》赞《左传》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左传》一书,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创造了富于魅力的精练流畅的语言,又善于渲染故事情节,善于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绘,还能揭示出人物的复杂的

内心世界,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包括战争,都能曲尽其详,写得引人入胜,无疑是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左传》言事相兼得特点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后代的一些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

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

16《左传》叙事比较浅谈

2003年12月 第20卷专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ounal of Fu rther Educati on of Shaanx i N o rm al U n iversity  D ec.2003 V o l.20.Sup.  《左传》叙事比较浅谈 马慧娜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西安710062) 摘 要:《左传》中记了许多背景相似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凸现了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趋向。 关键词:《左传》;叙事比较;人物性格;人文物色;思想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Sup-0218-02 《左传》叙事详瞻完整、精妙优美。与《春秋》、《国语》相比,《春秋》记事过于简略,三言两语就将事件记叙完毕,被人称为“断烂朝报”;而《国语》主要记言,记事比较零散。《左传》则叙事虽然也很简洁,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叙事构思工巧,结构严谨。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注意到,《左传》中记叙了许多背景相似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在这些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凸现了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趋向。 《左传》中,有姓名可考的近三千人,除了运用带有纪传性质的手法刻画时代中的重要人物之外,它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相似的事件中,以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行为显示各自不同的个性。 晋楚必阝之战后,楚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宣公十四年,楚国挑畔宋国,其使臣被宋华元杀死,楚国借此包围了宋国: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之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宣公十五年) 华元杀死楚国使臣,晚上单身潜入敌营。他陈述时言辞较为急切,简短有力,先是陈说本国的国情,借以暗示其决心,虽然“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会投降,要以死相拼;接着话锋一转,承诺如果能订立和盟,宋国就会“唯命是听”。这些表现了华元英武勇敢,同时又较为莽撞的性格,而在另外两次相类似的事件中,阳樊的苍葛和郑国的烛之武却有着不同的性格显现: 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 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僖公二十五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僖公三十年) 这是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霸主。因为阳樊不服,所以派兵包围了阳樊;之后借口郑国曾在重耳流亡时对重耳无礼,又与晋国的竞争者楚国亲近,就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与华元所处的情境相同,苍葛却在城上对敌军进行谴责,他先比较分析了“柔”与“刑”的效果,指出“柔”对晋国有利。然后用“礼”来约束晋军,短短的两句话,刚中蕴柔,使晋军“出其民”。苍葛与华元都是英勇的武将,但苍葛的性格就没有华元那样鲁莽。而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夜缒而出”,作为说客来到秦营中,他的话表面上看完全是为秦国着想。他先指出郑国将亡的事实,以减弱秦伯的警戒之心。然后从秦国的立场上进行利害分析,晓之以害:“越国,陪邻;邻厚,君薄”;诱之以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再重提秦晋两国旧宿,以加深两国矛盾,瓦解两国联盟;最后强调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又将伐秦。烛之武这段话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层层深入,入情入理,最终使秦军退兵。和华元的言辞比较起来较为沉稳,缓缓道来,委婉简缓却更见力度。而烛之武老成持重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华元,苍葛和烛之武都不是十分重要的 812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 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 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但其中对具体战况的描写很少,长勺之战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战甚至一个字也没有。《左传》 的作者在叙事中,着重把笔墨放在对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的描写。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左传》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

《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尽管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尽管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数有增无减,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对《史记》都有着的重大影响的《左传》,在我们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所以我们有必要整合各类教材包括其余辅助材料中的《左传》选文资源,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等问题。本论文重点在于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对《左传》的选文进行文学的解读和教学的解读,文学的解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绪论主要是三部分内容。首先,说明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左传》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深远,研究好《左传》选文的教学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总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本论文将重点采用文献查阅法和案例分析法,做好从文献研究到教学实践研究的过渡,并将重点放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上。最后,重点陈述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力争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左传》选文的叙事特点和及其教育价值”——注重基础研究。叙事特色方面重点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及叙事结构对《左传》选文的进行分析,重点体现编入教材的《左传》选文的叙事特色。语文教育价值的探讨除了需以作品的叙事特色为参照,还需结合当代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零散于教材的课文整合找到共同的教育价值。第二章——“《左传》选文的文学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尝试

以《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为例,既对其进行文学解读,也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案例分析。在这一章中,对同课的异构进行比较分析,找寻教学研究上的迸发的思想火花,反思教学才能让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左传》选文的语文教育价值才能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三章——“基于叙事理论的《左传》选文的教学设计”,注重应用研究。该章与第一、二章相承,把编入于各类高中教材和读本中的《左传》选文(《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在结合各选本相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各做一份教学详案。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且再次阐释《左传》选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左传》的叙事特点

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此外,《左传》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以五大战役为例 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又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和叙事散文名著。《左传》中对战争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其叙事艺术的精妙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中记录了多达492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本文主要以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秦殽之战、晋楚鄢陵之战为例,主要从叙事的总体把握、细节的精彩描写、篇章结构的灵巧多变等方面介绍其战争描写的叙事特点。《左传》的首创性的叙事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关键字:《左传》五大战役,叙事特点,艺术借鉴,后世影响 Abstract Zuozhuan is our count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rrative prose writing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has high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Its narrative ar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by scholars, and is considered the norm of the narrative text, and the essence of its narrative art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war discourse. Zuozhuan, recorded the greatly small hundreds of times of war, this paper mainly to five big battle - ChengPu battle, the battle of An, Bi the battle of the war, the war of Yao, YanLing as an example, mainly from the vision of the overall grasp, details of which itsdifferent,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in chapter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r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Zuozhuan, the account of the war, not o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an, but also emotional narrative these wars to literary writing and its pioneering narrative art achievement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 Keywords: description of war of Zuozhuan,narrative features,affect future generations 一、绪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完整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如实的反映了两百五十余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间发生的重大的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特征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张巧欢 20092410230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2班 课程教师:郭建勋教授 摘抄:《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左传》战争描写叙事散文描写特征 引言:《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体散文著作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价值。其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特色,尤其以战争描写见长,研究《左传》战争描写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左传》在叙事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论《左传》战争描写特征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散文之一。《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而做的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最后附鲁悼公四年(前463年)事一条,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周以来史官文化,礼治文化和春秋以来人道思潮的产物。”①它是我国古代写人叙事散文的一座里程碑,无论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用平浅流利的文句,把当时复杂的事件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到今天我们还能深刻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状况。因此,《左传》至今依旧保持着其活跃的散文生命力,成为先秦叙事散文的杰作与典范。 《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左传》全书共记载大大小小战争四百二十九次,写得比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其中与争霸紧密相关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篇章,材料丰富,叙述详尽,结构严密,描绘简洁生动,是作者最用心描写的,最为出色的部分,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成为《左传》中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其出色 ① 王曰美.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158 页

左传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分析《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和行人辞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在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左传》细密详赡、微婉蕴藉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分析 1、关于《左传》叙事方面的成就和特征,要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还要重点掌握它在战争描写上的特点。 2、关于《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不仅要能说出其具体表现,还要联系时代特点说出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春秋时代对礼的重视,对贵族的文化修养的重视等等。 教学内容 《左传》虽是采自旧史料,但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全书具有统一的风格,其散文艺术比《尚书》、《春秋》乃至《国语》都有很大发展。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文中有曲折的情节,有惊险的场面,波澜层出而又脉络分明,虽是编年叙事中的一段,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当然,作者如此安排,不仅是追求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且意在说明:赵盾恭敬仁厚而得人心,所以能转危为安;而灵公被杀,实在是咎由自取。作者并不赞成“弑君”,但他通过深切著明的叙事,展示了事实真相,寄托了鲜明的爱憎。又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全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作者对这种礼制败坏、人伦沦丧的现象极为不满,文中详写郑庄公和大臣的几次

论《左传》的客观叙事特征

第19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19 No .4 2004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04 收稿日期:2004-01-20 作者简介:朱占青(1965? ),男,河南上蔡人,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论《左传》的客观叙事特征 朱占青 (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之作。《左传》同时采取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叙述客观性的统一,《左传》又采取了叙述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关键词:叙事;叙事者;叙事动机 作为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左传》以其叙事成就在文学和史学两个领域同时赢得了声誉。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说》云:“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1]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亦云:“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得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2]  前人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倍加赞赏,亦做过不少细致的研究,但总以评点式、印象式的批评居多,带有很强的正统观念和主观色彩。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足之处是往往造成对文本的过度阐释。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方面来研究《左传》的叙事笔法和审美用意。 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云:“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长于叙事的编年史,《左传》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后世文化的基本因子,对后世史家和文学家的创作也起到了典范作用。因此,选择叙述者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历史叙事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对已逝事件的认知。既然已逝事件具有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忠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便是史家神圣的职责。为此,追求叙事的客观性成为《左传》的一大特点。 同样是追求叙事的客观效果,东西方的叙事笔法有着迥然不同的旨趣。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与《左传》的写作年代大致相当,下面将两者加以对比说明。 《历史》第一卷卷首便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 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3] 这段简短的文字清楚地点明了《历史》的作者和创作宗旨,颇有点“文责自负”的意思。但类似这样的声明在《左传》里是没有的。《左传》的文本既无署名的叙述者,连叙述者本身也要尽量隐匿。它说明自己的宗旨采用的是一种迂回方式:“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成公十四年)叙述者借用君子之口极力称赞《春秋》书法,表达对先人功绩的仰慕之时,效法之情溢然而出。 我们不妨再援引一些《历史》的片断,以便观察其中常见的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4)04-0052-04

[实用参考]《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 一、高超的叙事技巧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

左传资料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在两千多年绵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委婉巧妙的辞令三方面,而其中能充分体现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叙事能力的就是它的战争描写。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奇妙……篇篇换局,个个争新。”由此可见左传的战争描写语言之精妙。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如实地将这一特殊的生活记录下来,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战例中及时总结新鲜的经验,这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的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 据《春秋》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左传》详细地记录了其中十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以对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韩之战等著名战例的描写最具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史书的侧重记载战争过程的叙事风格,作战描写战争往往只是简略地表现战斗经过,而把战争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集中笔力去叙写双方或胜或败的原因,充分揭示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显现出作者具有卓越历史家的眼光,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社会生活画面。 概括地说,《左传》战争描写的写作模式有两种,一是注重交代战前与战后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包括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活动即战争准备和人心向背),同时辅以对占卜,天象,预言,征兆,梦境的描写赋予战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增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以具体揭示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而对战争过程则一笔带过.如秦晋"肴之战".二是全景似的战争画卷.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曲折传神,惊心动魄.战前,有齐侯使请战,高固逞勇等;战中,重写晋军主帅战车上三人(主帅却克,车左张侯,车右郑丘缓)的身负重伤,相互激励,终于化不利为胜利的情景;战后,齐侯请和,晋人提出无理要求,齐使交涉,迫使晋人放弃无理要求.在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激烈场面时往往选取只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借助人物在战场上的语言和动作集中凝练地展现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战后则侧重于对两国交战结果的叙述和双方态度,反思的描写。 左传战争描写这种淡化战争过程描写,强化战前战后前因后果的写作特点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记史的思想倾向是崇礼崇霸崇智,其记述历史是为借古鉴金,表达自己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必然由客观形势所决定,但参与者的个性态度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赏析左传中战争描写的语言特色,我以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和晋楚邲之战五篇文章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课上所学的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作者对秦晋双方战前的战略战术状况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文章开头首先借蹇叔之口揭示秦国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概括分析一下,则可看出秦方战术上贸然出兵,失去战争隐蔽性,不能做到“潜师”,

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

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 《左传》叙事,不仅交待事件的起因和结局,还详细叙写事件过程;不仅记事,而且写人;写人言谈心理、动作、情态、性格特征、非“客观”纪实,而是吸收传闻、加上文学想象夸张,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而且富于艺术感染力。 1《左传》叙事艺术是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 如“郑伯克段于鄢”[1]这一历史事件,《春秋》原文仅在隐公元年下写了“夏四月,郑风克段于鄢”。九个字,极简略记下了发生的地点、结局。人们对事件性质、经过无从了解,郑庄公和段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无从猜测,难怪王安石当年斥骂它“断烂朝报”。而《左传》在无损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500多字九十倍于《春秋》的精妙叙写,交待事件起因在于庄公母亲武姜对庄公寤生的怀恨和对幼子公叔段的偏爱。并在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庄公阴险狡诈、善用权谋的个性特征。他对母亲和弟弟的让步,封给共京地、对共叔段“都城过百雉”等装作不闻不问,目的是诱使公叔段、武姜肆无忌惮、以合理的理由加以消灭。对武姜“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后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的虚伪,均体现它叙事中的严密和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它的叙述,很多以史料为根据,历史脉络跳动非常清楚,同时又突破历史材料的拘泥,大力剪裁联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干枯的史料,而是血肉丰满的艺术珍品,此即是《左传》及史传文学拥有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叙事完整翔实、真实生动描写社会情态和生活细节 《左传》叙史实翔实,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如“晋楚城濮之战”中,从战前准备入手,晋接到魏国的求援请求,分析形式,决定攻曹、卫以解宋围。楚子玉率师与晋军接触,锐意求战,晋文公退避三舍,以骄其兵(照应重耳流亡楚国对楚王的许诺,又为激烈的战斗伏笔)。再写战场情况,双方布阵,进攻方法,战争结果,楚子玉结局,战争对整个政局的影响等。寥寥数千字,将一场波及多国,规模浩大的战争交待得纤毫悉备。 《左传》并非纯记史实,而是通过对社会情态和生活细节绘声绘色的描写,来叙写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画。如对鲁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的叙述。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化不注。” 鞌之战起于齐侵鲁,卫国、齐国也发生冲突,鲁卫向晋求援,晋派郤克领兵与齐战。齐顷公骄横轻敌, 郤克前一年出使齐曾遭“妇人笑于房”的耻辱、立意报复,齐顷公君臣趾高气扬;高固投人,自称“馀勇可贾”,顷公“不介马而驰,”狂妄宣称“灭此朝食”, 克咬牙报一笑之耻, 虽负伤但在解张郑缓支持激励下,奋勇作战,大败齐军。兵戈相击中插入行动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从秦晋崤之战谈《左传》的叙事特点

从《秦晋崤之战》谈《左传》的叙事特点 《秦晋崤之战》是《左传》记叙的众多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故事中较为出彩的一片文章。而这篇文章也很好地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春秋时代虽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但人们的世界观和知识水平确是局限的。所以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自然地带上一些道德化和神秘化的色彩。这一点在《秦晋崤之战》的开头就有很好地体现,“柩有声如牛”晋公显灵,卜偃传命。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就认为是先辈显灵,而《左传》的作者也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写下“将有西师过轶于我;击之,必大捷焉。”这样的语言,暗示了秦晋的矛盾,也神奇地预示了一段故事即将展开。 接下来,《秦晋崤之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战争故事,也很好地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点。那便是抓住了事件的中心矛盾,突出了主线,使读者在看文章的时候既感受到作者清晰的思路,也读出了作者在巧妙安排的暗示。 这篇文章有两处上下文的回应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一是穆公拒谏,蹇叔哭师与文章末尾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另一个是文中每一段对上文做出回应时留下的秦军必败的信号。 先来谈每一段可以读到的那些秦军必败的信号。穆公拒谏,表明秦国的骄纵轻敌。而蹇叔的“晋人御师必于崤”成为了后文的重要伏笔,之后文章每一段都在处处回应上文。王孙满观师说的一番话,就从秦师“轻而无礼”的角度对蹇叔观点的补充和肯定。又如弦高密报郑国,郑国下逐客令,就应验了蹇叔的“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分析;而晋先轸论战伐秦的第一句就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晋终于打败秦师,活捉三将,又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预见;最后秦穆公悔过的第一句话也是“孤违蹇叔”。这样,对蹇叔哭师的反复照应,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劳师袭远”,“骄纵轻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再来谈蹇叔哭师与穆公乡师而哭的对比。文中描述的两次哭泣的场景都出自于秦国人,先哭的是大臣,后哭的是君子,而这两场哭戏也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文章末尾,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之后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 在《左传》的大多数故事里,作者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画出活生生的个性,使人物丰满而生动。这一点也在《秦晋崤之战》中得到表现,而这篇文章展现的外交辞令也为人物的性格增彩不少。 《秦晋崤之战》中对秦晋正面交锋的矛盾只做了轻描淡写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描写极为精彩。以孟明为例,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

谈《左传》的文学特点

谈《左传》的文学特点 摘要:《左传》是史传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年为单位的编年体史书,书中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描述的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练,内含丰富。 关键词:左传;人物;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左传》则是第一部为后人所称道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既然为传释《春秋》而作,那么它与《公羊传》、《穀梁传》一样都采取编年体的方式就是采取了最自然、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是承袭,却也并不是毫无自家意图的被动承袭。时间对古代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指示意义,没有了线性时间,农事和以农事为核心的绝大多数社会活动都将失去依据和参照。例如《左传》在相当多的年份记载了许多“城城”之事,因为“城城”对确保战争的胜利和邦国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线性时间为序列的编年体很自然以“年”为单位,但事件的生成与发展永远不会以这样的时间限度为起止,以时间为叙述模块的编年体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情节的分散与割裂,于是《左传》很自然发明出一种能够有效勾连事件的“锁链式”结构。此处的“锁链式”结构意指其上年与下年之间情节上的环环相扣,因其相互连结状如锁链,故名之。而在这种锁链式结构之中,上年的内容一般都会起到伏笔和预叙的作用,下年事是顺承之“承”,是递进之“进”,是因果之“果”,是转折之“折”,是一种因势力导的有意识的结构安排。《左传》“锁链”中最显在的一种形式就是上年的最后一条传文与下年的第一条传文说的是同一件事,必须二年连读方能弄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两年的史实也借助这一事件勾连在一起。 《左传》与《春秋》分列可见《左传》虽然继承了《春秋》的编年体书写方式,却实在有其自成一格的特征,而情节更为丰富、叙事更为详尽当是其显在的因素。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左传》中人物个性鲜明。《左传》特别注重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随着叙事的展开,通过细节、场面、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首先,左传作者充分认识到要表现一个人物,必须把他放到事件中去刻画,在事件中刻画人物,所以,《左传》的作者善于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作者的人物性格特点。在描写晋文公重耳的时候,为了表现他的各种性格特点,作者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事例来对他进行描写的。其次,左传的作者注重在人物描写中刻画人物个性,通过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他在即位前的争强

【课外阅读】《左传》的叙事特征

【课外阅读】《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