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 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

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要有更积极的参与欲望;教师或其他专职人员须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合作技能。

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应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部环节,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美国学者赫斯(K·D·Hess)认为,家长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们对没有参与制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其次,整理信息、决策、推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家长、学校相互学习,有益于改进管理技能;再次,家长最了解其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一般最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因此,必须干预其孩子教育过程的规划。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可以不仅限于某个学校,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

然而对合作活动中家长角色的一种新的观点是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者的伙伴。这意味着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隆巴那认为,要建立伙伴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 ,认识到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其理想的目的。

对于家校共育的实践,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了报道。盱眙二中借鉴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中签订“共包合同”的措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协调,学生表现又极差的家长签订“共包合同”。使家校教育的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虽然实践的时间很久,但在我国现阶段,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从有关调查可见,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此外,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再有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而家长教育意识不强带来的结果也是有着不少现实例子。我本人班上有位非常调皮的同学,时常中午不回家看其他同学玩游戏,学习态度也很不认真。后来发现家长也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意识,很多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看都不看只是随便签了。这样放纵无所谓的态度,让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良好习惯。

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很多家长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在家庭英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这种迫切类似于“揠苗助长”,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则不太关心,这种病态式、一蹴而就式家庭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家长热衷于参考书购买热,热衷于大量额外作业的布置,热衷于家教的聘请,热衷于替学生报各种补习班等,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家庭教学模块中,家长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在学校教育模块中,老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从而配合好学校教学的步伐,进行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的营造,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该模块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家校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切实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质。首先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就需要家长多向学校以及教师交流教育的方法手段,甚至是开办家长学校,有时也是必要的。而且,相对与学校,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深入许多的,能完全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助。这是学校教育难以做到的方面。

基于这些,可以看出家校共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最后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家校携手是教育好孩子最好的方法

家校携手是教育好孩子最好的方法【案例】虽然已不当班主任多年,但是以前当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密切,这两者之间需要很好的合作。因为,孩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焦点,学生很多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学校教育,更重要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本学年继续担任二年级两个班数学课,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一班里的一些“机灵鬼”。就比如说张舒鑫,他见多识广,平时看书多,思维敏捷,能说会道。课堂上经常看到他智慧的火花,还经常解决数学难题,听语文老师说他背诵课文也是班里最快的一个,总之他总是给我惊喜。不过俗话说:聪明的孩子调皮,一点儿没错。聪敏的张舒鑫,常常是让我喜忧参半,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课堂上只要他集中精力准会有精彩的发言,可一旦兴奋点一过、激情一过,他准走神,做小动作、开小差,手里经常把弄一些诸如铅笔或橡皮等等物品;在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时候,他经常不参与就自顾自地玩,偶尔与周围的同学说说闲话,扰乱了别人的学习。课下他也会变着法的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疯玩,花样百出。他还有一个老也不改的毛病,课堂上要求完成的作业经常不完成。有一天放学,我留他在办公室写作业,他妈妈没有接到他找到办公室,她看到我正在批评张舒鑫没有说话,直到张舒鑫把作业写完也没有问一句,只是说了句“谢谢刘老师”就带着孩子走了。我挺纳闷的,这位家长怎么也不和老师沟通交流一下就走了。到了晚上手机 QC不停地发出响声,打开一看是张舒鑫妈妈,我们聊了二十多分钟。原来,在家里张舒鑫除了完成学校布

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试卷、奥数作业等,玩的时间很少,如果孩子贪玩了就打一顿,根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只有在学校里玩了。从教快三十年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 【对策】: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我与家长一起分析问题,交流中我首先肯定该生的优点和长处,抓住这些闪光点,客观地评价孩子,让家长从心理上感受到老师不是对孩子有偏见,从而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然后再谈该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并且在家长面前,与学生进行一次师生间的谈话,问问其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在其他方面有些什么问题,然后给以方法上的指导,鼓励其进步。与家长交谈时找出家庭教育的失当之处,让家长了解到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使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经过探讨,我们达成一致: 家校携手,及时沟通,共同育人,促其进步。 【案例追踪】:事情过去一个月了,在这期间,也有过很多反复,我和他的妈妈也经常电话联系,互相沟通。他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所改变,变得比以前有耐心了,比以前会讲道理了,以前就会简单粗暴。我也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改正缺点,特别是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或是让他黑板上书写,多给他展现自己的机会。他自己也有一些成就感,课堂上就能做到专心听讲。由于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干脆利索,同学们挺佩服他的。总之,张舒鑫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反思】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在与很多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虽然人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主动、真诚地和家长交流商讨,

家校共育 携手共育

家校共建携手共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德育的构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天然合作者,家庭和学校是帮助孩子起飞的双翼,只有向着同一个方向、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学生才能够真正展翅飞翔。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学生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这是我校开展家校共建工作出发点。教育这项责任仅仅靠学校来完成是不行的,缺乏家庭关注的教育是事倍功半的,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重在“合力”上下工夫。必须摒弃传统家校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优秀资源。必须让这些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中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地变成1加1大于2的效应。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平时又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家庭与学校互动的渠道。 让家长与老师面对面互动,尽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形式,但这种方式的互动毕竟要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工作繁忙和在外地打工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优势,

进行家校互动,也是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校训通平台,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班级的基本情况和重大活动,也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要求学校和教师给与解答的问题等。我们还利用手机微信或微信群进行互动交流等等。与家长适时交流,及时沟通,快速而便捷。绝大部分家长在同学校交流时都非常理性,使网络不仅成为接受家长监督的平台,而且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更是家校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三)“家校共读活动”引导学习型家庭的建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在人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家哥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法国诗人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读书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利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儿童受到优秀书籍熏陶,将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正基于此在低年级时我在班级提出了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期内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向家长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淘气包马小跳》等书籍,每天回家后让学生和家长共读书,并在“阅读存折”里记录下来孩子们读书的页数和家长参与活动的感受建议、学生读书的收获等。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孩子们读的书难度有所增加,结合一米阅读的APP使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让书香沁入每一个学生的心脾,让学生在书香中茁壮成长!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

家校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如何正确对待成绩 教学目的: 1、通过家长学校授课,教给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2、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教学内容: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在座的都是学生的家长,据我了解,大家目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今天我就重点给大家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力所能及的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好多家长都在抱怨,厂长好当,科长好当,可是“家长”并不好当,尤其是今天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待孩子成功,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很大。现在做家长的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没有教子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的父辈那样,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下一个。我们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现在的社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我们都感到输不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失败。尽管现在大家都在喊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国家的升学就业形势仍然那么严峻,你考不上大学,甚至说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工作都是问题,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首先就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又把这种压力有意无意的传给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孩子成绩的起伏而波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多少年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实际上,现在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都属于分数教育,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当别人问起孩子的成绩时,家长的得意、自豪之情就会溢于言表,那种成就感、满足感比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都强烈。孩子考试分数低,家

(完整版)新型家校共育探讨和研究开题报告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二是: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乡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长辈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我们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明确家庭教育宗旨

家校共育的看法

家校共育的看法 当前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素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教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当然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提高的摇篮,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如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使两者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这对每个中学生及中学生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就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 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联合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做出教育的误区,有利于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所以,我们应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小学家校共育工作亮点

XX小学家校共育工作亮点 近两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坚持做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1、成立“家长学校委会员”,定期召开“家校共育”会议,虚心听取家委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合力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2、定期召开家长会,精心准备家长培训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培训。 3、家校教育宣传。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亲子有方”家教栏目,刊登一些家教信息和科学育儿的知识,引导家长更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通过LED电子屏滚动家教知识或定期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送关于家教的信息,既温馨又实用。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方面注重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校社企”关系良性发展。 4、每年六月底都会与XX幼儿园及邻近的几间托儿所联合组织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幼小衔接之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参观小学”等活动,将“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以此拉近“校社企”共育关系。 5、利用寒暑二假,组织XX社区关公委及志愿者开展关爱行动,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觉到大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爱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的观念,并从中学会感恩。 6、建立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利用他们的长处,对学生进行帮教及辅导,如: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协助学校进一步发展我校的“三棋”特色教育,组织一些“三棋”爱好者,定期到我校进行帮教,大大地满足了我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又如:为了提高我校羽毛球运动员的技

艺水平,我们诚邀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兼做教练,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这些校外辅导员的成立,造就了双赢的局面,学校的发展得到社会人士的大力协助,同时,他们也乐在其中,感慨能为学校办事是件赏心事,也圆了一会教师梦。 6、营造亲情氛围,开展系列亲情活动。我们抓住学校的德育活动为契机,抓住重要节点,加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情感,亲子共读、亲子手工制作、亲子共读手抄报、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等。2013年“阳光校园科技体艺节”,我们邀请了低年级的家长参加“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游戏、亲子美食分享会等形式,与孩子共度校园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家校沟通,有效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还有,我们每年都会对亲子共读表现优秀的家庭进行“书香家庭”颁奖,以此促进、感染身边的人爱上阅读,以带动全民阅读的热潮。 由于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今后,我们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总结,面对新形势探讨家庭教育新思路、新方法,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XX小学德育处 2014年4月8日

教育 家校合作——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学设计 一、讲座开展的背景 初三,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年,学习任务重,考试频繁,学习压力大。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学习浮躁,思想松懈,成绩波动大;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学校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不按时完成,周末的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回家经常玩手机、电脑,而家长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 二、讲座开展的目的 通过这次讲座,让每个家长知道我们孩子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好班主任开展工作,知道家校合作开展的意义。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也让老师知道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加强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更优秀,更出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里学生,争取中考考出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互动,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包括完成作业情况、玩手机、电脑等情况。 2、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让家长知道如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3、让家长明白家校合作的作用和意义,家长是教师的助手,使家长和老师形成合力,让家长更好的为班级服务。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一)优秀生的特点: 1、目标明确,有进取心,课堂精神集中,课后能主 动学习,自觉性高。 2、学习方法好,心态平和,真正做到学好习,考好 试。 3、得到家长的正确引导,关心、支持和鼓励。 (二)后进生存在的特点: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无心向学,自觉 性差,上课不专心听课,课后不做作业练习,对学习、 成绩不重视, 作业(尤其周末作业)完成情况差,老 师讲评过的练习还是没有养成及时改正的习惯,导致 已做过的练习错了又错。 现场互动: 2、交友不够慎重,易受身边无心向学的朋友影响。 3、沉迷手机、电脑游戏等。 4、欠缺刻苦精神,怕苦畏难,意志力薄弱,不能持 之以恒。(尤其体现在体育训练上) 现场互动: 二、家班合作 通过优秀生和后 进生在日常生活 中的表现,让家长 明白自己孩子的 情况,让家长根据 自己孩子的情况 思考自己孩子学 习的情况 通过现场两个互 动,达成以下目 标。 1、让教师能了解 学生周末在家里 的表现,根据现场 得到的真实数据, 为以后的德育教 育提供数据。 2、活跃讲座现场 的气氛,使家长真 正融入进教师的 讲座之中。 3、让家长从现场 的数据中,知道自 己孩子存在的问 题。

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的理念 令狐采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但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并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界说。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罕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 nvolvement”(家长介入)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可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睬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位置和作用,修改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

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阐扬家庭教育的巨年夜作用。 人的生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品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转达家庭不适宜转达的思想,即笼统、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庞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年夜卫·威廉姆斯(DavidWilliams)研究发明,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饰演不合的角色 ,其角色规模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帮助到介入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介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介入孩子教育是家长介入的传统模式,也最罕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他人的威胁。这类介入的具体方法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德律风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介入目的主要是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几点认识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几点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目的是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要相互结合,达到协调、同步,才能奏出同教育的和谐音符,从而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协同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两方面能否经常聚在一起,而在于他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能否保持一致。在这方面笔者通过尝试,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家访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前提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特殊国情,导致一部分学生有个性的,比较专横、高傲;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听话的,可是习惯较差,作风散慢。但总的来讲,都是养尊处优的,在家为我独尊的较多,了解是指导的前提。班主任在接班后短时间内,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既可以了解学生,又是了解家庭情况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家庭的自由氛围中,家长往往会被老师的热忱所感动,内心放松,就愿意把很多孩子的事,包括家长自己的事都跟老师说。记得班上有一位特别溺爱孩子的母亲,孩子什么事她都包办代替,对老师的劝告无动于衷,直到这孩子生病我前去探望,家长才告诉我,她曾经流产过一对双胞胎男孩,所以对这个孩子特别上心,我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家长的心,家长也因老师的理解而逐步接受了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这些事如果是在平时的校内交流中,由于时机、交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一般是没有机会说出来的,由此可见家访的重要性。面见式的家访,是一种坦诚的、温馨的交流,为着一个目标——孩子的成长。 二、家长会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课堂” 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老师不但可以和家长相互沟通,了解学生近况,还可以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家长共同讨论,统一思想,寻求对策,做到协同教育。班主任要争取使家长在每一次家长会上都有所得,或是知道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大

二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二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区实小二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快乐成长、安全作伴 ——呵护孩子的人生安全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校园安全意识。 2、知道在校园里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3、一旦不安全的事情发生了,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 教学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校园不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 觉悟方面:认识校园安全隐患存在的必要性,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校园安全观念. 教学难点:遇到安全问题学会用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家长会。今天我们家长会的主题是“学生安全教育”。近年来,我县各中小学相继出现了学生滑冰溺水、楼梯踩踏、寝室失火、学生跳楼、外来人员非法入校伤害学生等意外事故:2012年2月27日下午1点左右,尉氏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十班的七岁男生陈凯,因为好玩儿私自越过东湖边沿,不慎掉入湖中身亡;两周前,洧川三中高一学生跳楼身亡;上周末,大桥乡要庄村两个10岁男孩在水池玩水被淹死……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并再次给学生安全教育敲响警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伤害,尤其是孩子的安全。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这和家长的教育影响、溺爱有着重要关系。许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弱小,孩子的安全应由父母负责。事实上,父母不应该也做不到负责孩子安全的全部。因为,孩子活动的大部

是很危险的,无论到哪里也是不会受欢迎的。新的《小学生守则》不提倡小学生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特别不提倡和有暴力倾向的坏人作斗争,因为小学生能够自己保护好自己就很不错了。当小学生遇到有暴力倾向的坏人时,要机智地保护自己,如逃跑、报告老师、报警等;遇到别人勒索钱财时,不要怕恐吓,大胆告诉老师和家人,及时化解问题。 三、学校做法 (1)加强安全教育:班会,校会;手抄报;标语;各科穿插教育 (2)加强日常防范:安排教师值班 (3)消除安全隐患:清除校园杂物,维修电路;处理不安全的瓷片;督促工地安装防护网 (4)强化安全责任:学校与班主任签订责任书 (5)家校联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 四、存在问题 (1)不到年龄骑自行车 (2)路上你追我赶,打打闹闹 (3)早中到校过早,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回家后又出去 (4)吃零食现象严重 (5)周末、节假日结伴现象频繁 (6)课余时间失控,沉溺于游戏、电视、网络、成绩下降 五、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按时上学 2.严格控制孩子零花钱,教导孩子不吃路边小店的“垃圾食品” 3.不到年龄不买自行车、电动车、手机等 4.教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5.观察孩子玩伴,不让孩子和品行不良的人及辍学少年来往 6.关注孩子课余时间,不让孩子老是一个人或者结伴到某地儿玩耍,也不要老到同学家去;督促孩子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培养有益的学习爱好,而不是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等

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转变观念促进和谐发展

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转变观念促进和谐发展 西华池小学刘海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一、家校携手合作的重要性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当前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情况概述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着。 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生怕他们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有些教师认为家长接入校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 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

《掌握沟通艺术 化解家校矛盾》微课教案

《掌握沟通艺术化解家校矛盾》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 课程:班主任培训 适用对象:小学班主任 培训目标:本培训旨在指导小学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如何有效处理与家长的矛盾。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实现家长和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但是通常情况下班主任较家长更熟悉各种教育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所以,班主任应意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恰到好处。 培训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培训背景:班主任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把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实现学生的成人和成才。照理说,班主任和家长应该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却出现了让人遗憾的音符。家长的素质和文化修养各不相同,改变他们的空间不是太大,因此本节课主要从班主任的角度,谈谈如何处理和家长的关系。 培训过程: 一、培训导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掌握沟通艺术,化解家校矛盾。 我们首先来看两张图片。这是一对父子,父亲对儿子说,老师这样不讲理,我们转学。这副画中,画面上的两个人分别是学生和老师,

学生说:“我让爸爸妈妈到教育局告你”。这里的你可能是任课老师,也有可能是我们班主任。这两张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家校矛盾。 二、培训讲解 作为班主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但是有时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家长与班主任的矛盾中,有的是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一致,因而对班主任产生了意见;有的是家长不太了解情况,因而产生了误解;也有一些确实属于我们工作的失误或问题处理不当。班主任应根据不同情况,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掌握与这长沟通的艺术,以消除隔阂、密切合作,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家校关系。 有这样一个案例:就在一年级开学不久,我在学校门口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到家长手里,突然小青的家长牵着她的手气势汹汹地走到我面前,大声呵斥:“你们这是什么班呀?我女儿那么老实,天天被别人打哭,我女儿是从来不跟别人打架的,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我们把孩子送到你们学校,不是来受欺负的,你看,今天又被打哭了。还有我女儿的铅笔,每天都会弄丢,作业本也丢了好几次,你到底是怎么管班的?会不会当老师?” 在我们与家长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遇到个别蛮不讲理的家长怎么办呢?如果一味迁就,只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失败感,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与蛮不讲理家长打交道,要以退为进,我分三步进行处理。 (一)认真倾听,让家长宣泄。

【精选】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子女期望值如此之高,从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经典传说,到如今"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大学"的壮烈宣言,无不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为子女制造出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成绩下降和家长压力,用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等如此惨烈的悲剧,此事因此惊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总书记。人们震惊之余,纷纷对家庭教育高压政策进行反思,所以如何协调家校来共同教育好孩子,如何处理家校共育的关系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就家校共育的关系和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处理家校共育关系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两者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它所具备的场所特殊性、教育者和教材的规范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固然有着亲缘感情上的优势,但它毕竟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长素质、情感交流程度、居住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不同于学校的规范化和专门化教育。 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可以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家校教育分离,教育目标差距太大,教育取向和方式未能协调,教育实效大为减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