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

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所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主导,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参与竞争。这正是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主要有: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贸易额增大的背后隐藏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行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这样的现状下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竞争、技术进步等基础上,更强调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改变现状。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并使企业具有适合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是彻底的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去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运用科技力量和不断的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含量,选择性的扶持和发展先导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先导性高科技产业既可以为现有的传统产业融入新技术和设备,还是未来世界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或竞争,成为其价值链的一环,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论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延续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并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企业乃至国家的优势所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倡的

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源泉所在。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1、我国纺织国际竞争力状况 我国的纺织产品主要以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出口地,在这些地区销售纺织产品不光包括中国国内的同行业,还包括这些国家的本国企业以及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企业。因此我国纺织业现有竞争对手众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面对国外众多企业的挑战,我国纺织业要想在现有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表,列出了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显性竞争系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都大于零,其中服装的竞争系数一直都在0.9以上,这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具有竞争力优势,在服装的出口上更是具有绝对竞争力优势。 表1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 我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较强竞争力,是因为我们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各国的比较成本和资源的状况,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与原材料资源丰富。与世界主要纺织品出口国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原材料资源丰富而纺织业又是对成本比较敏感的行业。因此我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却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a.“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与设计对资本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生产纺织晶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而处在纺织与缝制环节。另一类主要是由港台及韩国商人兴办的外资企业,该类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贸易,基本上处在缝制环节。这使我国纺织品更多地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与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渐走上了资本技术型之路,产品中更多地含有资本与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丁我国依靠量大价廉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一 种相互依存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的成功与否关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个背景下,比较优势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上的相对优势。 它源于各国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各国应将资源投入到自身具有相对较低机会成本的产业中,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首先,比较优势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 一国相对丰富的资源在另一国可能相对匮乏。通过国际贸易,资源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各国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可以推动劳动力的专业化和技术进步。比较优势要求各国将资 源投入到优势产业中,这就促使各国对自身优势产业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同时,优势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另外,比较优势还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互补合作。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同,这就促 使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以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为例,德国在工程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具有大规模制造优势。这种互补合作可以使得两国在产业链上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分享市场份额和利润。 然而,比较优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度依赖某一优势产业可能 使得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比如,某国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产业,一旦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下降,该国将难以与其竞争,进而导致其经济的困境。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那我们来看看中美之间的比较。 中国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输出以及所谓的地大物博的资源,那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传统的加工出口也,通过最低端的生产,然后出口,从而赚取外汇;再者,就是资源的出口,比如稀土,焦炭啊之类的。 再来看看美国,他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资本基础,掌握高科技的核心技术和强势的美元。 这样一看,你发现,我们生产,美国正好买,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而他们有雄厚的资本以及技术,这不正好一拍即合嘛,两国各取其利,大家应该很好的合作才是啊,而实际上,中美贸易

之间的摩擦从来没有间断过,美国不断的在两国贸易之间找我们的“茬”,尤其是08年后,不管是轮胎特保案也好,还是针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也好,一点也看不出两国之间的互利关系,美国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呢? 因为美国要打三场大战,来逼迫华尔街进入我国的金融界,就像80年代末的日本一样。 那是哪三场大战呢?那就是汇率大战,贸易大战以及成本大战。 美国对付阿富汗、伊拉克一定是传统战争,对待亚洲一定是汇率大战先行,今年4月15日美国财政部威胁要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一旦列入了美国就可以针对中国所有出口征收27.5%的关税,逼得你不得不汇率增值,它就是这么对付日本、韩国、台湾的,日元升值了100%,人民币呢?根据商务部的调查,只要人民币升值3%到5%,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利润将为零,超过5%将有大量的企业倒闭。但是结果美国宣布将这项协议推后,直到今年9月中旬,因为要中期选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声音被放大到最大,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拿人民币汇率做文章,为什么,因为我国出口贸易是顺差,而他们认为因为你们贸易顺差他们贸易逆差,导致他们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上,这是奥巴马政府不想看见的,因此,他们一定会在汇率问题上做文章。目前,美国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在靠单边来对付中国,而是依靠国际组织来呼吁全球围剿中国,因为依靠他们的能力已经迫使人民币汇率上升了3%左右了。

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两个关键概念。竞争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的优势。而比较优势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 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意味着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或更高的质量生产这种商品或提供这种服务。这种竞争优势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的丰富、劳动力的廉价、技术的先进、市场的规模等等。例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成熟的供应链和规模经济效应。 然而,竞争优势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比较优势是基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差异而产生的,它可以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互利互惠。比较优势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比较优势所在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的实现需要通过国际分工来实现。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优势的发挥。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分析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分析 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贸易,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互相交流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都比另一个国家更具竞争力,双方仍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因为每个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效率优势。例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澳大利亚在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技术水平和政府政策等。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沙特阿拉伯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在石油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技术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比较优势的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因此在高技术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政府政策也可以对比较优势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从而改变了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益处不仅在于利用了各国的比较优势,还在于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当各国通过贸易互通有无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然后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这种分工和贸易的模式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国际贸易也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通过扩大市场,各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学习

国际竞争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国际竞争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对于其出口贸易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对其深层次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力。其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涵盖了经济、技术、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具体来说,国际竞争力可分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两个层面。产业竞争力包括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技术优势;而企业竞争力则指企业个体的市场地位、品牌形象以及生产效率等。 二、国际竞争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开拓市场: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通常能够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拥有更广泛 的贸易伙伴。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可见度更高,从而为其出口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 2. 产品质量与创新: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通常能够提供高质量、创新性的产品 和服务。这一点在当今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下尤为重要。由于优质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能够在国际市场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增加出口贸易规模。 3. 价格竞争力:除了产品质量和创新外,价格竞争力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通常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其贸易伙伴。这对于提高出口贸易规模以及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4. 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对于国家营商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具 有竞争力的国家通常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金融机构和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些因素能够提高国家的商业吸引力,促进更多国际投资,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并进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家应该加大对科研与 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培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强技术转移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应该注重提高教育 质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 优化税收政策:拥有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吸引国际投资,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国家应该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减少行政限制:过多的行政限制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国家应 该加大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效率,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经营空间,优化营商环境。 综上所述,国际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 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与创新、提升价格竞争力以及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国家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推动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稳定立足并获得更多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中国的外贸行业作为与世界连接的窗口,是中国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外贸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企业和产业在向本国开放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1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孤立地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能够掌握世界所有的全部技术。各国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取得所需要资源的不足部分并开拓国外市场,以加速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2我国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因子分析与评价 2.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众多的综合评价方法中,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对外贸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有效研究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空间降维的原理,在具有复杂关系的时间序列多因子变量中,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数学变换,浓缩析取出公因子,并以之来描述和代替原始变量,以反映和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外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综合、客观评价,必须考虑众多对外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子变量,每个因子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外贸竞争力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变量之间彼此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 2.2 因子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外贸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原则,设计出的中国外贸竞争力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该指标体系由4个二级指标和13项具体分析评价指标构成,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数量、质量、效益和潜力等方面。 3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3.1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大多已经进入成熟期 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增加额有限。并且,由于技术含量低,这些商品的市场大多呈现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各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以纺织业为例,近年来国际低档纺织品印花市场日趋衰退,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传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作者:杨思振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也称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营销策略和设备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这种优势是需要通过一定的

(完整)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整理日期:2003—4—3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与美国签定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定,这一下子使得中国在新千年中的国际经济地位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比较优势",并依照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所谓"比较优势”来思考我国产业战略、甚至经济战略问题.本文的看法是:虽然我们不能说”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完全过时,但是,仅仅依靠”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能把握今天"新经济”时代基本经济特征、并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的。我们需要用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来重新规划我们的经济战略问题。 "比较优势”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大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近200年前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每一个国家专业化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贸易对两个国家都有利.比较优势规定了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结构和贸 易方向。由此的政策含义,就是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本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扬长避短。 "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和经济概念,从最基本的层面看,没有错。但是,深入考察近5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和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方式,确实存在着新与旧的差别.用传统上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理解,难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近50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实质与趋势。这个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来年老谋深算是泛泛地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不能清楚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有助于制订国际竞争策略的概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观点,我们举制鞋业作为例子.按照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简理解,这也是一个勃论。我们知道,东亚国家劳动力是相当便宜的,所以,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然而,在我些国家发展制鞋业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我们在这些国家里却难以找到象样的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公司.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中的制鞋公司,有的历史虽短,只有二十多年,但却称雄世界。比如,”耐克公司”应是这样一家运动鞋公司。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可以解剖耐克鞋成本结构。在一双”耐克”牌运动鞋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部分是相当低的。在相当数量型号的鞋子中,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不到10%,有些甚至不到5%.而大量的附加值只来自于一个来源:科技含量。比如,在运动鞋整体设计上,公司雇佣了很多运动生理学方面的专家,专门研究人体在”跑”、"跳”和"走”等不同情况下脚掌受力情况,并用为设计的依据。在鞋子的透气性研究上,公司有许多材料方面的专家;在运动鞋外观设计方面,公司雇佣了许多有天分的专家在"后现代化”的设计环境中,猜想着流行趋势。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运动鞋在反复踩压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形,公司发明了专用"气囊”,既使运动鞋比前以前更轻便,也解决了泡沫材料长期踩压后变形的问题。耐克公司正是凭借这些科技上的投入,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运动鞋行业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并实现着巨额利润. 从耐克公司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该公司的竞争优势,既可以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去解释,也不能简单地依赖于比较优势的解释。耐克公司在东亚国家有许多制鞋企业,这些国家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被该公司充分利用。正是依赖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耐克公司得以与同行展开竞争,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耐克公司的竞争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劳动力便宜方面的内容,而广义的科技投入。正是依靠”广义科技投入"这个媒介,东亚国家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才在发达国家的公司手中得以发挥。显然,与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比起来,”科技投入”这个媒介的作用是更为重要的。没有科技投入这个媒介,单纯的劳动力便宜在国际竞争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就是说,只强调”比较优势”的概念,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在今天的国际竞争形势下,竞争优势的确立方式。另外,仅仅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也极容易让人们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科技投入”的问题是在企业层面上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的概念或理论。 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策略的可能损害 从历史上看,在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实质的情况下,东亚国家大多都先后走上了一条过于强调劳动力便宜这种"比较优势",并要以此来确立竞争优势的道路。然而,经过了若干年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这些国家终于在90年代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急于走出"三明治”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 所谓"三明治"经济,是指那些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口的国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上面是发达国家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自己和它们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下面是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这些国家有后发优势,也给自己形成了压力。显然,对于陷入”三明治”经济状况的国家来说,唯一可以使自己摆脱尴尬局面的,就是尽快实现经济的跃升。 具体来说,在60年代和70年代,东亚经济的发展确实证明了"比较优势"概念的合理性,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正确性.但是,人们因此而常常忽略的是,劳动密集型战略如果要有效、必须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是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中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 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 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 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 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通过了解自己 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 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通过 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这有助于国家 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根据优势理论,国 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 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 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 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能够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此外,优势理论也指导了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产业政策重点确定、贸易协议评估以及全球经济合作方面的努力。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可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 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但必须指出的是,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国富民贫、收入不公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中国一方面的确是以自身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参与国际分工;但却并没有按比较优势战略进口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与资源。中国一方面以高成本引进外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

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进口比重有明显上升,而化学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比重则趋于下降。1993年以来,进口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国内短缺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增长相对较快,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包括普通设备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增长显著放慢,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比重下降非常值得关注。 3.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反映我国产业升级重大进展。纵观近20年的实践,我国发展和重建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国轻纺消费品工业;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重建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看,这两条路子都是成功的,通过努力,我国原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大大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总体进程,表明我国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劳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适应性 1.我国现有的成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本钱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慢慢减弱。我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一是我国许多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品已经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二是工资的快速增加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硕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幅有限,而且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发达国家对我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进展的空间愈来愈有限;四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2.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第一,出口扩张难度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20连年的持续进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四。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由于对外贸易基数专门大,若是维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一年新增一个中等国家的贸易额,若是仅靠数量的增加,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第二,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由于我国入口量庞大,常常引发大宗入口原料价钱上扬,同时,由于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趋猛烈,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加过快,引发此类商品价钱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误差。我国目前资源

禀赋的比较优势大体上是劳动力资源丰硕和劳动本钱较低。因此,外向战略大体上仍是定位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展外向型经济中,各地专门重视扩大出口。由于目前许多地域能够出口的大部份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各地竞相进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许多地域引进外资也是缺乏产业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状况产生的后果是:出口数量越多,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越多。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我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进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 二、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要紧组成部份;二是同类产业内贸易比例上升。这些现象都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予以说明,于是经济学家们着手成立起以规模经济和产品不同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贸易理论。在众多新贸易理论流派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受到经济学界和政府决策的高度重视。波特从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其闻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以为,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大体因素。辅助因素是指机缘和政府。这些因素在一个国家体系中作用不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通常是依据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在国际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本文的研究表明: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需要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比较利益陷阱”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分工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古典学派李嘉图在19世纪所说的比较成本,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所说的资源禀赋。

比较成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尽管一个国家(一般是落后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国家(一般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相对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 资源禀赋学说是指,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 比较利益结构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在人们的观念中,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比较利益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自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基本上是这种格局。进口结构基本上以技术密集的设备为主,出口结构则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其中占出口第一位的纺织、服装明显属劳动和资源密集的产品。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着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自由贸易等等,显然这些前提假设与现实经济有严重背离;这是传统比较优势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自70年代末以来,比较优势的内生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

我国外贸比较优势策略分析

我国外贸比较优势策略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奠基人,不同的是斯密强调一国发展中的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而李嘉图则侧重于相对优势(tom—pauative advantage)。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放弃自己不具优势产品的生产,进行交换,那么,彼此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绝对优势的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增进贸易参加国的利益,提高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李嘉图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继承并发展,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总之,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目前我国出口商品中,虽然制成品已达80%以上,但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粗加工产品比重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这些商品一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且这些资源产品只要能赚钱,在许多地方是乱采乱伐,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草场沙化等。近年来,由于大量出口矿产品和畜产品,致使局部地区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矿物的土法选炼释放出大量有害和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石村的出口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等。近年来,我国的可再生资源性出口产品连年下降,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资源枯竭。 2、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容易受其经济变化和贸易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地区流向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美国、欧盟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而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不但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一)背景介绍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