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心力衰竭为关键词在各大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下载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治疗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便于为临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患者的心室重构,主要表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障碍,临床上的血流动力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肺循环有淤血现象,体循环也有淤血现象,组织的血压也表现为灌注不足[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增多,心力衰竭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因此,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则主要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心力衰竭与炎性反应

很多研究证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炎性反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3],炎性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会释放较多的炎性因子,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4]。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特别确定,但是可能与很多微生物、神经激素以及内毒素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5]。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出现了超负荷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细胞因子进行了表达,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6],这些物质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肌损伤发挥一定的诱导作用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7]。

1.2 心力衰竭与脑利钠肽

BNP是一种在心肌中合成并由其分泌的一种天然类激素物质,它通常出现在左右心室的心肌细胞以及脑组织周围细胞中[8]。当病人心脏的左心室功能出现损伤并发生扩张时,会刺激心肌细胞大量的合成BNP物质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进而起到抑制心脏不受损伤的功能[9]。研究发现,BNP释放进血液后可以促进血管的舒张作用,并加快钠以及尿的排除,其还具有促进抗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血管收缩能力[10],抑制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血压升高等,作为抑制剂参与到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机体中水含量和钠盐之前的平衡,增强肾

小球的过滤能力,并减小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流的阻力以及血流量[11],从而有效的维持心功能不受损伤。BNP在血浆中的变化受心肌功能影响较为明显,因此能够灵敏的反应病人心室容量的变化以及压力或负荷的改变[12]。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液指标BNP含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心脏左室以及瓣膜功能的异常[13]。

1.2 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可能因为心室收到压力所产生的心室重构及产生的可能途径不同[14]。多数收缩性心力衰竭发生前已经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可以说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收缩性心衰的前驱期。但对于舒张性心衰的研究目前尚有许多未知领域。研究表明,在心肌中可能存在一个脂联素分泌系统,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参与心脏的功能机代谢作用[15]。对于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中通过脂联素干预可激活AMPK,提高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脂联素在维持心肌功能机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联素是脂肪组织释放的一种活性物质,研究发现,脂联素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性作用[16]。骨桥蛋白(OPN)是从骨基质中分离出来的磷酸化糖蛋白,在各种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组织中,主要在骨和上皮细胞表达。在病理过程中,OPN在损伤和发炎的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某些肿瘤细胞、涉及炎症侵润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内高度表达。当心肌收到刺激性损伤时,如缺血、前后负荷升高等,心肌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表达骨桥蛋白增加,参与心肌的适应性重构[17]。研究发现,OPN水平与CRP含量显著正相关。心肌梗死后OPN浓度升高与心梗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研究表明,舒张性心衰患者体内脂联素与骨桥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相关性得出,骨桥蛋白与内脂素在心衰发生时同时升高。提示二者参与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18]。由于心衰的发生系多种病因导致,骨桥蛋白与内脂素升高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中,由于舒张性心衰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本实验旨在研究血清脂联素与骨桥蛋白在老年舒张性心衰的含量,对于难以诊断的病例,测定其体内脂联素与骨桥蛋白的含量有助于疾病的诊治。但其中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探讨[19]。

2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2.1 左西孟坦

左西孟坦是新生代的Ca2+的增敏剂,它能够和体内的肌钙蛋白进行结合,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收缩蛋白对于Ca2+具有的敏感性,使得人体在Ca2+具备的条件下可以对肌钙蛋白稳定心肌的作用更加强烈。在使用左西孟坦进行治疗后可以法相病患的心脏及其血管出现了很多改变,能够针对冠状动脉内的血流以及外周血运状况造成良性的影响,并且能够对心脏的输出量起到大幅度升高的作用,同时不会引发病患的心脏心肌细胞的耗氧量升高。葛根素可以对血管进行扩张,能够使得病患的心肌细胞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得到提升,并且可以有效缓解病患冠状动脉发生的痉挛现象,同时还具有调整心肌顺应性的重要作用。此种药物另外还具有和β阻滞剂类似的功效,可以降低人体血浆中的儿茶酚胺的含量,使得心脏的排出量得到有效升高,但是却不增快心率。传统情况下应用洋地黄对CHF病患进行治疗时,往往会使得病患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另外有些病患对于此种药物存在的耐受性比较低下,应用过程中容易引发中毒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重度的CHF的病患来说更会引发此类现象[20]。有研究对不同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在对照组的病患中应用的是洋地黄类药物以及配合利尿剂等药物的常规性措施,而对观察组应用的则是左西孟旦联合葛根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中病患接受的治疗方法使其在心脏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善上要比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更有优势,并且在针对病患临床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同样比对照组要更好一些。在对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以及引发的毒性作用进行对比中看到,观察组中病患的发生率相比较对照组显著要低很多[21]。认为使用这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的方法对于CHF病患的确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相比常规性质的治疗措施,此种方式可以使病患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得到有效降低[22]。在此治疗过程还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对病患的血压进行密切的检测,一旦发生低血压,为了防止病患心肌缺血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要停止应用左西孟坦进行治疗。因此,针对发生有CHF的病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左西孟坦联合葛根素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其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更小的优势,可以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应用[23]。

2.2 贝那普利

贝那普利是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疾病中常见的一种RAAS 阻滞剂,吸收率仅为40%左右。美托洛尔是一种无部分激动活性的β 受体阻滞剂药物,其最主要的优势是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在体内的利用率最高不超过70%。该药会

对心脏以及中枢神经的β 受体产生阻断作用来减轻血管的阻力以及交感神经的压力,使心跳速度变缓,血压降低;美托洛尔还可以降低茶酚胺在血液循环中对心肌的伤害[24]。有学者对此类药物进行了研究,添加美托洛尔和单一使用贝那普利总有效率分别可以达到96.7%和70%;联合两种药物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恢复程度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减少心肌的耗氧情况以及提高心室的收缩力,进而有效的减缓患者心肌的重建过程[25]。血液指标BNP以及ADH水平可以反映心脏左室、瓣膜功能的异常,而6MWT 试验是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恢复情况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后实验组以及对照组血液中的BNP、ADH含量以及6MWT试验行走的距离都有明显的改善,血液中的BNP以及ADH水平恢复以及6MWT试验行走距离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儿茶酚胺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提高钙离子的浓度和环磷酸腺苷的水平,进而增加病人心肌的收缩能力,这类药物用于短期治疗时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应用会导致心肌的耗氧能力提高,从而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效果就是长期摄入某种药物会增加病人的死亡几率。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应用上述传统药物往往会导致低血压或者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等,使得原有病情恶化,严重者会对生命产生威胁[26]。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寻找其他有效、可行性高并且安全的治疗方式成为必需。有研究探讨运用左西孟旦和参麦注射液共同给药的临床效果,由结果发现,单一使用左西孟旦也会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加入参麦注射液共同治疗,心肌病得到缓解的几率更高,并且在进行6分钟的步行试验时,虽然病人的运动耐受量都有提高,但是接受两类注射液共同注射的病人其在6

分钟内行走的距离显著比另一组多,同时对病人的BNP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接受参麦注射液和左西孟旦共同治疗的病人显著比另一组的BNP含量低,对心脏相关指征检测发现,两组病人的CL、CO以及EF数值相比给药前都有显著增加,且接受左西孟旦注射的病人其三个心脏功能指征显著比接受参麦和左西孟旦共同注射的病人增加的慢[27]。所以可以得出应用左西孟旦和参麦注射液治疗ICM会提高病人的运动能力,并对其心肌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左西孟旦能够提高病人体内的钙离子水平,且能够按照钙离子水平的高低来调节自身敏感性,所以此类药物不会对心肌的舒张功能产生影响,也不会导致心律失常或者增加耗氧量,治疗

心肌病有一定的优势,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参麦注射液中,人参里的皂苷、氨基酸等都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并且可以抗休克、对心肌缺血有很大的帮助,麦冬则是包含甾体皂苷以及氨基酸,不仅可以应对心律失常,并且存在镇静安神之功效。经过相关药理探究得出参麦注射液对心肌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并使心率减慢,且心肌细胞不受到损害。

2.4米力农

急诊科常常后接收到心力衰竭的病人,如何尽快的检测和治疗病人的心力衰竭症已经成为了目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能够尽早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病人的病情和预后会改善很多。目前主要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有利尿剂、心先安、多巴胺等抑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中虽然能够显著的改善心肌的收缩能力,降低肾素分泌等功能,但是安全系数比较小,使用不当容易发生中毒现象,不是心力衰竭病人治疗的良好选择。近几年,MI药物的上市成为了心力衰竭疾病治疗的新热点,MI能够增强心肌功能,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输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和提高心功能等良好的功效。本研究采用了MI和DA两种治疗方法作对比实验,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心力衰竭症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分析在治疗方面的安全性。有研究对急诊患者进行了研究,治疗前两组参与者的六项指标没有太大的不同,没有明显差别。治疗后MI组病人的心率、DBP和SBP 没有差别,没有明显差别;MI组病人的BNP、EF和CO这三项指标要比DA组病人的好的多,具有明显差别。对比两组的治疗后的疗效可以看出,MI组病人总有效率要比DA组高的多,具有明显差别。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可知,MI组病人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要比DA组病人的低的多,具有明显差别。结果表明MI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疾病的效果要比DA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的多,而且治疗的安全性高[28]。

参考文献

[1] 刘纪红,林海叶,崔悦等.基于离子通道的心力衰竭病理分析仿真研究[J].东北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3,34(11):1533-1536.DOI:10.3969/j.issn.1005-3026.2013.11.004. [2] 黄国鹏,安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心力衰竭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

国循环杂志,2014,(9):698-701.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4.09.011.

[3] 吴强,陈晓英.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15,(9):2389-2390.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34.

[4] 苏枫,张少衡,陈楠楠等.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判断算法构建心力衰竭疾病分期模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2014,(49):7938-7942.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4.49.012.

[5] 孙路路,吕蓉,韦丙奇等.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大内皮素-1对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的判断价值[J].中国循环杂

志,2013,28(6):438-441.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3.06.010.

[6] 布力布丽·巴哈提,艾比拜·艾尔肯,阿布来提·阿不都哈尔等.生长分化因子-15及N端脑利钠肽原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33-36.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4.01.010.

[7] 姚邴山.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心力衰竭效果观察[J].山东医

药,2015,(40):44-45,46.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0.016.

[8] 黄岚,王江.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1):4656-4659.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11.003.

[9] 刘春霞.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

展,2013,34(2):254-257.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3.02.025.

[10] 郑方方,高海波,孔一慧等.心力衰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

展,2013,34(3):382-384.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3.03.023.

[11] 李中昕,修振顺,黄华等.左西孟旦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53(36):86-88.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3.36.033.

[12] 木其尔,段乐,张兵等.硫化氢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

志,2014,(11):1833-1834,1835.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4.11.050. [13] 王辉波,杨俊,彭娟等.心力衰竭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15,35(17):5042-504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7.150.

[14] 梁剑平,杨胜园.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4):468-470.DOI:10.132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4636608.html,ki.jhmu.20131228.016.

[15] 马京炬.抗心力衰竭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及CA125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志,2013,11(2):225-226.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3.02.051.

[16] 袁龙,张永生.尼可地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

药,2014,(6):63-63,64.

[17] 熊冠华.纳洛酮与西地兰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

志,2015,25(22):136-137.DOI:10.164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4636608.html,ki.1007-0893.2015.22.071.

[18] 石运涛.左西孟旦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治疗临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189-189.

[19] 牛进国.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5,13(12):51-52.DOI:10.3969/j.issn.1671-945X.2015.12.033. [20] 陈俊贤,陈乐鸿,梁蔓逸等.缬沙坦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5):114-116.

[21] 冯维芳.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左室功能及

NT-proBNP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34-35,37. [22] 陈海霞,朱明智,王利军等.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

育,2015,(24):162-163.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4.114.

[23] 齐洪娜,关玉龙,张玮等.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氧化应激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

究,2016,14(1):59-63.DOI:10.3969/j.issn.1672-5301.2016.01.016.

[24] 孔海鸿.抗心力衰竭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CA125水平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0):2965-2966.

[25] 曹磊,张喆.左西孟旦在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27):5998-5999.DOI:10.3969/j.issn.1004-0412.2014.27.009.

[26] 罗翊芝,谭晓晖,宋飞月等.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

学,2016,(1):57-60.DOI:10.3969/j.issn.1004-0412.2016.01.024.

[27] 党万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9):262-263.

[28]张敏,孟照辉.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15,5(35):118-121.

心衰的抢救及护理新进展

写在课前的话 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60%~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对急性心梗(AMI)早期的诊断和有效干预,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存活,因此也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 一、心力衰竭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力衰竭就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临床综合征。 所有心脏、大血管疾病晚期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期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过重,均可以导致心肌功能失代偿,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心力衰竭的分类是按照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照受累部位,又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按心排出量可分为高心排出量和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按收缩和舒张分类可以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 二、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主要是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性发作。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或是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前后负荷过重,都可以使心脏功能不全,这就引起了急性心力衰竭。 (一)急性心力衰竭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血管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综合征。 (二)急性左心衰 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多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为表现。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很多,一是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比如冠心病、心梗、心肌炎等原发性的心肌损害。二是心脏负荷过重,比如压力负荷或是容量负荷过重,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三是心脏舒张受限,比如原发性心肌病、心包积液等,都可以引起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 (四)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的诱因可以有多种方面,第一方面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第二是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的心律失常,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第三是妊娠和分娩。第四方面是心脏负担加重,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是输液过多、过快,都可以引起心脏负担过重。第五是合并症,比如甲亢合并的心力衰竭,还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贫血,都可以引起心力衰竭。最后一点是药物,比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等。 (五)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或不适应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级:轻度体力活动受限,静息时无不适,日常体力活动可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的发作。 IV级:没有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不适。 美国心脏协会对心功能的分级,还增加了用客观检查来评价心脏病变严重程度的内容。将心功能不全分为A、B、C、D四期。 A期有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心脏的结构功能异常,也称A级。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没有过心衰的症状与体征。 C期有心脏的结构异常,现有或既往有心衰症状。

心衰治疗的新进展

心衰治疗的新进展 1西医治疗心力衰竭 1.1 药物治疗[1] 经过近几十年对心衰的研究提高了认识, 由于新药的不断涌现, 也促进了对心衰的治疗进展,而心衰治疗方案的演变可分为5 个阶段。 1.1.11948- 1968 年, 主要是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至今,这两类药仍是心衰基础治疗不可 缺少的药物。 1.1.21968- 1978 年,血管扩张剂的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分为3类: 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的 药物,中对小动脉影响较大的肼苯达嗪。通过阻滞血管A 1 受体、肾上腺能受体而扩张血管的药物:哌唑嗪、压宁定。降低血管阻力的ACEI药物:卡托普利。 1.1.31978- 1988 年,非强心甙类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1988 年至今, 维护衰竭心脏, 提出了早期预防心衰的发生。主要是ACEI和B 受体阻滞剂能提高心衰患者存活率。ACEI 目前已成为心衰及收缩功能障碍者的第一线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ACEI、 B 受体阻滞剂、螺内酯为核心的/ 神经内分泌拮抗药物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临床主要应用药物有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物、钙镁剂、1,6-二磷酸果糖,心肌营养补充剂、以及针对病因的相关药物。 1.1.4已知钠尿肽家族(NPs)中的心房钠尿肽( ANP)、脑钠尿肽( BNP)和C 型钠尿肽( CNP) 具有抗心力衰竭(HF)作用。由于Nesi ri t i de /Natrecor[5]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纯化 得到的人BNP ,是美国迄今惟一批准临床使用的NPs ,所以对它的研究比较集中。N esi ritide是动、静脉舒张剂,可以降低PCWP和周围血管阻力, 导致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心排血指数( CI)增加, 对神经内分泌调节似乎也具有正性作用肌。Nesi ri t i de还有 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利尿排钠和负性肌力作用,并且其此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正性肌力药物。但事实上, Nesiri tide仅在症状改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PC WP) 方面 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肯定, 而排钠利尿的作用没有得到证实。1.1.5随着药理发展,新药不断进入临床之外,一些老药在新的领域也得到应用[6],如酚 妥拉明加多巴胺,,既保证了多巴胺正性肌力作用,又减少了酚妥拉明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 是治疗肺心病心衰的有效方法。654- 2 与酚胺拉明合用疗效相加,显著改善了心脑肺肾功能。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由于组织缺氧, 进食少, 感染及某些药物应用等因素而并发低镁血症。缺镁是难治性心衰的原因之一。补充镁后改善了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镁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及支气管,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有利于心衰的纠正。部分专家认为特别是对伴有心律失常的病人以及糖尿病人大剂量应用胰岛素时, 补充镁剂应列为常规。 1.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 ,即双心室起博用于伴有室内传导障碍的心衰患者; 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联合应用,在降低心衰住院率、病死率方面优于单纯的CRT, 最大限度地恢复心脏的生理性房室顺序,同步收缩功能。ICD 的植入研究表明, 病变心肌的电不稳定性使心衰患者本身就是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利用ICD 在心衰患者中开展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能使预期病死率较传统治疗下降近30%。CRT + ICD 能使心衰患者总体死亡危险性降低43.14%。 1.3 干细胞移植[4]。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可分化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自体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会继冠状动脉介人技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后, 给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 该技术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1.4 基因治疗。血管生长基因治疗心衰是采用裸核DNA 携带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促

(完整word版)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进展 北京安贞医院刘小慧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 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复 杂,预后不良。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 一、心衰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心衰可分为ABCD四期,针对不同分 期的病人应分别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美国心脏学会和心脏病协会2005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分级方法,将病程分为ABCD四期。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即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指南虽没有重大的突破,却对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A期患者:治疗目的是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降低心衰危险。高血压是心衰主要危险因素,理想的血压控制可使心衰危险降低50%。糖尿病显著增加A期患者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影响心衰患者预后,因此应严格控制血糖。调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衰发生。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合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II拮抗剂(ARB) B期患者:治疗目的是延缓左心室重构,预防心衰发生。所有A期建议均适用于该期患者。应根据最新指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运重建可降低心衰危险。对于所有有适应症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降低梗死或死亡发生率。 C期患者:A期和B期患者I类建议中的措施也适用于该期患者。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C期心衰的基石,有液体潴留证据或曾有液体潴留史的患者应使用利尿剂并限制钠盐摄入。及早联合使用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因副作用不能耐受ACEI患者,ARB为有效替代药物。中度心衰和LVEF降低的患者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心力衰竭为关键词在各大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下载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治疗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便于为临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患者的心室重构,主要表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障碍,临床上的血流动力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肺循环有淤血现象,体循环也有淤血现象,组织的血压也表现为灌注不足[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增多,心力衰竭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因此,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则主要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心力衰竭与炎性反应 很多研究证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炎性反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3],炎性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会释放较多的炎性因子,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4]。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特别确定,但是可能与很多微生物、神经激素以及内毒素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5]。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出现了超负荷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细胞因子进行了表达,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6],这些物质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肌损伤发挥一定的诱导作用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7]。 1.2 心力衰竭与脑利钠肽 BNP是一种在心肌中合成并由其分泌的一种天然类激素物质,它通常出现在左右心室的心肌细胞以及脑组织周围细胞中[8]。当病人心脏的左心室功能出现损伤并发生扩张时,会刺激心肌细胞大量的合成BNP物质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进而起到抑制心脏不受损伤的功能[9]。研究发现,BNP释放进血液后可以促进血管的舒张作用,并加快钠以及尿的排除,其还具有促进抗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血管收缩能力[10],抑制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血压升高等,作为抑制剂参与到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机体中水含量和钠盐之前的平衡,增强肾

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

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selfperpetuationg)。 ?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表达,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 ?临床表现为:心肌质量、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 ?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其他如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心力衰竭患者均有循环水平或组织水平的升高。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应用正性肌力药直接刺激心肌收缩,以及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室射血阻抗以增加左室射血的一些治疗措施,在初期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期应用却导致死亡率增加,某些药物还增加猝死。 ?一些能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虽然在治疗早期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不明显,甚至恶化,但长期应用却能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随着对“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所提供的实证,“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已取代了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常规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定 一、临床评估 ?(一)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收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 ?(1)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 ?(2)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3)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新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与预后 Killip分级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 ?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0-5%。 ?Ⅱ级:轻至中度心力衰竭,肺罗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可出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它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病死率10- 20%。 ?Ⅲ级:重度心力衰竭,肺罗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病死率35-40%。 ?Ⅳ级:出现心原性休克,血压小于90mmHg,尿少于每小时20ml,皮肤湿冷,呼吸加速,脉率大于100次/分,病死率85-95%。 ?Ⅴ级:出现心原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病死率极高。 心功能评价 6分钟步行试验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覃亮 摘要:本文结合对心力衰竭病理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了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方法。在传统治疗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的基础上,其他针对心衰生物学机制的新型制剂正在不断问世。 关键词:心力衰竭,机制,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定义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量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按其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后者又称充血性心衰(CHF),目前(CHF)治疗的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认为慢性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源性缺陷通过治疗可以有真正的生物学改善[1]。 1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20世纪 50- 80年代,医学界一直认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肌损伤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因而研究多集中于循环病理生理,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如何影响心脏做功。所以,在治疗和药物作用的评价方面也主要是针对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然而,血流动力学参数仅与症状相关,与心衰进展和长期预后、死亡率无关。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管升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不仅对血流动力学状况有恶化作用,而且有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识到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神经体液紊乱情况发生。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使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水平增高[2],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多、心率增快和收缩力增强。其他升压因子有内皮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P物质、利钠肽等。这些神经体液因子除了引起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外,还可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途径干扰正常心肌细胞的活动、诱发细胞凋亡及促进纤维化[3],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异常。基于心衰时有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的激活,推测对这些系统进行调控在改变心衰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类影响着全球2600多万患者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最难攻克的战斗堡垒之一。关于其治疗,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年病死率、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患病率仍在升高。随着今年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相关指南的颁布,心衰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现对其进行一一总结归纳。 一、药物相关治疗进展 1.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2016年发布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心衰指南已经明确了恩格列净的地位与作用,此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SGLT-2抑制剂在心衰中的作用。 这其中的支撑试验如下几个。EMPA-REG OUTCOME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该研究结果表明,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该研究共入组7020例患者,在基于指南指导的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每人服用10或25mg的恩格列净或安慰剂。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恩格

列净明显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个心衰相关的住院率的明显降低。不足之处在于,与对照组相比泌尿系感染率的增加。CANVAS研究是应用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患者的研究。该研究有10142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卡格列净100或30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188周。研究结果提示卡格列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率的降低密切相关。同时也显示术心衰相关的住院率与卡格列净明显相关。DECLARE TIMI-58 临床试验是基于达格列净进行的。该研究结果提示,达格列净的应用降低了心衰和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在其亚组分析结果中提示,达格列净还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发生率。(15) SGLT-2抑制剂抗心衰可能机制如下。SGLT-2在心衰的保护作用有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进行的。SGLT-2通过抑制肾小球近端糖的吸收,渗透性利尿的作用,减少了体液,降低了心脏的前负荷。同时又由于可以降低动脉的将硬度,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后负荷。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及血管平滑肌功能实现,其他尚有对心肌代谢底物作用等机制。 目前,虽然心衰患的治疗虽然已经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但SLGT-2抑制剂的出现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把利器。其在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中

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状态综述

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状态综述 【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使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出现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我国心力衰竭患病人数已超过500万,日益构成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治疗心衰的药物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态势。现对这些药及其治疗进行分析和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一、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器官水平—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心肌重塑 1、心肌收缩力下降 2、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1)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2)心肌顺应性减低 3、心肌重塑 (二)细胞水平—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障碍 1、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2、Ca2+转运失常 1)肌质网摄取、储存和释放Ca2+障碍 2)Ca2+内流障碍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3、心肌受体及细胞膜信号转导异常 1)β受体下调

2)G蛋白的异常 (三)分子水平—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 二、心肌衰竭的治疗 (一)心肌衰竭的治疗目标 心力衰竭的恶化和各种并发症均可以导致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近年来,随着对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对照临床实验对心衰治疗提供的大量实证,有关心衰治疗的策略也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心衰的治疗在过去10年中已有了重大的转变,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二)心力衰竭治疗的常用药物及最新进展 1、利尿剂 利尿剂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至今仍是急、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回顾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历史,我们发现,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已经让临床医生对于利尿剂快速利尿及改善症状的疗效达成共识。美国每年有100 万患者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其中90%的患者应用利尿剂,足见利尿剂在HF治疗中应用的普遍性。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了发挥扩管作用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淤血症状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推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的目的。。 2)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当心衰患者因ACE抑制剂引起的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Bs)的应用:螺内酯等抗醛固酮制剂作为保钾利尿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近年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明小剂量的螺内酯阻断醛固酮

从难治性心衰看心衰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从难治性心衰看心衰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很多心胜疾病的最后战场。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心衰患者大概有1000万左右。尽管经过经典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以及近20余年来的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如拮抗交感神经激活、拮抗RAS系统激活,以及各种器械治疗如:CRT、ICD等治疗,心衰作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有许多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成为病人的噩梦和医生的难题。 何为难治性心衰?指经充分的优化内科治疗后,严重的心衰症状仍持续存在或进展,常伴有心原性恶病质,且需反复长期住院,死亡率高,即为难治性心衰。 难治性心衰为何难治?1、心功能差,病程时间长。2、常为结构性心脏病如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风心病等。3、合并症多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4、常合并其他脏器损害:如肾病、肝病、消化性溃疡、脑病。5、年龄偏大,用药种类繁多。6、依从性差,恶性循环。6、合并

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等。7、潜在的感染未控制: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合并内分泌系统异常:如甲亢或甲减、醛固酮增多症等。9、利尿剂剂量不足或利尿剂抵抗,容量负荷过重。 10、洋地黄用量不足或洋地黄中毒。11、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未及时纠正。12、合并心肾综合征、心肝综合征、心肺综合征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本人通过阅读浏览有关心衰的国内外进展和指南,结合自己的临床应用体会,认为有以下心衰新进展亮点值得掌握和推广应用。 1、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ARB-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PARADIGM-HF试验结果显示:与依那普利比较心血管死亡下降20%,心衰住院下降21%。本人经临床应用到一些难治性心衰病人,效果的确可靠,EF值、脑钠肽、呼吸困难等心功能指标改善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更进一步推广应用。 2、托伐普坦(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04级临床3班第3小组许玥,刘祺,邓瑞芬,王爽,杨勇,于杰,李玲玲摘要: 高血压是心衰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心脏是高血压最主要的靶器官。由于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导致以左室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变,临床上见心脏扩大,心搏有力。这种代偿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肌细胞过度肥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和代偿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出现左室扩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降低,每搏量,射血分数及心排出量减少而发生心力衰竭。从高血压,左室肥大到心室重构到心力衰竭是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时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使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很好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据美国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发现,中毒心力衰竭患者,2年内有37%的发生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仅1.7年。我国上海地区心力衰竭的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占36. 0 %。高血压病左室构形和功能变化的认识已趋向一致。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可以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这3个方面来解释。 1.血流动力学异常 长期的高血压克导致巡官结构重塑,变现为管壁增厚,小动脉和微动脉稀疏,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而且舒张功能异常早在还未发生左室肥厚时就出现。有30%-40%的患者出现舒张功能不全早于收缩功能不全[9]。心脏发生左室肥厚时,舒张与收缩功能发展逐渐恶化。肥厚的心肌出现扩张,心室腔增大,左室舒张期充盈量则下降,继而引起左房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肺淤血的症状和体征,右心房扩大出现体循环淤血。进而心指数下降时,出现低排血量的症状和体征。[5] 2.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素系统、一氧化氮、Ca2 + 、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在发生心力衰竭时的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变化。近年来对于心钠素和脑纳素在膏血压导致的心衰方面的研究也有进展。详细地了解这些发病机制,可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1.内皮素 内皮素( endot helin , ET) ,其转化酶( Endot helin -converting enzyme , ECE) 是一种由内皮细胞相应基因所表达的Ⅱ型整合膜蛋白,属于中性内肽酶E 家族成员。ECE 是合成ET-1 的限速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ECE 的表达和活性都增加。Endoh 和Masao 研究各种药物对心肌肌力的影响时发现,激活ET 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加速磷酸肌醇分解产生三磷酸肌酸和甘油二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12]。 据报道,在对麻醉状态的泉进行缺血再灌注时ET对心脏起着毒害作用,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脏疾病时, ET-1 对血液动力学的紊乱起着重要作用。Wang X W 等通过研究长期注射ECE 拮抗剂(FR901533) 对心室搏动过速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犬的血管重塑变化表明,ET-1 在犬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对血管结构的损害起着关键性作用。 2.2.一氧化氮 正常内皮会分泌出许多活性物质:NO,前列环素,内皮衍生的高极性因子等,发挥舒张血管,抗血栓,抑制血小板,抗增殖,抗炎等作用,保护血管器官[3]。长期高血压会损伤

最新慢性心衰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最新慢性心衰指南解读 最新《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戴闺柱 2008-1-7 浏览: 2041 近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疗方面,心力衰竭(心衰) 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改变了我们对心衰的一些传统认识,需要我们对心衰诊治原则进行相应的改变。 为此,我国心衰领域的学者们参考了大量文献和研究以及国外的相关指南,经过多次探讨和不懈努力,对《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并即将在本月底隆重推出。 新指南中,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其治疗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刊特邀我国著名的心衰专家戴闺柱教授就此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即将出台的最新版《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在心衰药物治疗部分再次将受体阻滞剂列为 I/A 类用药,强调了其在心衰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纽约心脏协会(NYHA) II~III 级、病情稳定以及阶段 B、无症状性心衰或 NYHAI级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均必须应用受体阻滞剂,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 NYHA IV 级心衰患者需待病情稳定(4 天内未静脉用药、已 1 / 7

无液体潴留并体重恒定)后,在严密监护下由专科医师指导应用。 ● 应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基础上加用受体阻滞剂。 应用低或中等剂量 ACEI 时即可及早加用受体阻滞剂,既易于使临床状况稳定,又能早期发挥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药的协同作用。 慢性心衰(CHF)是一种以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激活神经内分泌,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 充盈功能低下。 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交感-肾上腺素系统,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可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减少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常规用药。 一、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独具优势以往我们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治疗。 而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临床试验表明: 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长期治疗(3 个月时)后则能改善心功能, LVEF 增加;治

心衰的发病机理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病因 一、广泛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或急进型高血压时,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肺循环压力升高。 二、二尖瓣狭窄,尤其伴有心动过速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左心房的血液不能充分地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瘀血扩张,因而引起肺静脉压升高。 三、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发作较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重度的心动过缓。 四、输液过快或过多,心脏的负荷突然增加,在原有左心衰竭病人可引起急性肺静脉高压。 由于上述诸病因引起的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突然明显增高,当肺毛细血管渗透压超过4.8kpa(36mmHg)时,则有大量浆液由毛细血管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发生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心原性休克。 症状 病人常突然感到极度呼吸困难,迫坐呼吸,恐惧表情,烦燥不安、频频咳嗽,咯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状痰液,严重时可有大量泡沫样液体由鼻涌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四肢湿冷,两肺满布湿罗音,心脏听诊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脉搏增快,可呈交替脉。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 治疗 急性肺水肿是内科急症,必须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一、镇静: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使病人安静,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呼吸困难。对老年人,神志不清,已有呼吸抑制,休克或合并肺部感染者禁用。 二、吸氧:加压高流量给氧每分钟6-8升,可流经25-70%酒精后用鼻管吸入,加压可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酒精能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改善通气,也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消除泡沫。 三、减少静脉回流: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可加止血带于四肢,轮流结扎三个肢体,每5分钟换一肢体,平均每肢体扎15分钟,放松5分钟,以保证肢体循环不受影响。 四、利尿:静脉给予作用快而强的利尿剂如速尿20-40mg或利尿酸钠25-40mg 加入葡萄糖内静脉注射,以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应注意防止或纠正大量利尿时所伴发的低血钾症和低血容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