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43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44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45 广告英语的词汇特征与修辞风格的探析

46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

47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

48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

4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50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5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52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53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54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

55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56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

57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58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59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60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61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

62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63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64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65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66 西方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局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解读

67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6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69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7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71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72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73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74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75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76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77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8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79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80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81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82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83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84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85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艾丽丝?门罗的《逃离》

86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87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88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89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90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91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92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93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94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95 Foreignization as a Translation Approach--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Wei-ch’eng

96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97 呼啸山庄之人性的泯灭

9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99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00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1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02 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牧师的黑面纱》

10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04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105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106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07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08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109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110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11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

112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13 《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114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115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1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17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18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

119

120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黑色幽默

121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122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123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124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125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126 透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127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12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0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3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132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

133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34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35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3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37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38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39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

140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14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42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143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144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145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146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 and Lovers

147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148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149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50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51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152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153 非言语交际文化

154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55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56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57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58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159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160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161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62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

16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65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166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67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68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69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70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71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172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73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74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75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

176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77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

178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79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180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81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82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85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 d in A Christmas Carol 186 分析简爱的美

187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188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89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90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91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92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193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194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95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196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97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

198

199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200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3-06-14T08:42:16.56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春晖 [导读]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韩春晖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 [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 一、诗歌隐喻的概述 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第三,审美功能,诗歌隐喻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事物的表述,同时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审美体验,通过诗歌丰富的言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模糊美,体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第四,社会功能,在诗歌言语上通过委婉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歌的隐喻意义,起到一种暗示效果。 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在非传统应用中采用常规隐喻,这些应用主要包括:第一,常规隐喻的扩大使用:第二,在扩大意象图式时常采用特殊的例子;第三,对常规隐喻的局限质疑;第四,通过非常规的隐喻合成手段,将一些常规的隐喻合成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复杂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解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其中在生成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理论是对诗歌隐喻认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这一概念是由Fauconier为代表的一群学者所发起的,Fauconier认为,概念整合其实就是一种基础的心理运作,而这种心理运作会产生一种抽象概念和新的思维,有利于记忆,同时还能对松散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控制。在概念整合理论中,隐喻现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概念整合中就包含了对隐喻的理解和生成,由此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优于传统理论。 三、在诗歌隐喻的翻译中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人认知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隐喻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本人不仅是诗歌隐喻的解读者,同时也是隐喻的建构者,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诗歌的隐喻进行再现,其翻译过程也是诗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要注意在翻译中,是不能随意进行创作的,必须要促使原文与译文的隐喻意义一致。 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整合过程(拆解和整合),其中这两个整合过程都是独立的,译者根据原文本解读和整合,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本的概念意义。例如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句子时,首先译者得先读完全文,根据诗歌全文的意义由译者自己用语言整合,将原文的句子拆解并解释原句,努力对原文进行重构,力图表现出作者的原文意义。由于诗歌的隐喻概念具备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的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或者对等的语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中第一个输入空间中就包括了第一次整合中所产生的语言表述,在第二个输入空间中也包含了目标语的相关语言隐喻概念,从而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形成最后的语言隐喻表达。 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以《浮雕宝石》中一小节诗歌为例进行阐述,当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歌隐喻时,首先得明确这篇诗歌讲述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浮雕宝石属于隐喻性还是文学性,诗人通过浮雕宝石隐喻出情人之间各自的记忆,利用一件艺术品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而这种体现主要来自于mind is entity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一种意象图式。诗人通过悬崖、灯塔、船以及海湾等具体的事物来构建离别的场景,从而隐喻出情人分别后各自的怀念。对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概念进行整合,其诗歌隐喻的翻译过程主要如下:第一,拓展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在诗歌隐喻翻译过程中,构建一个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对应表,根据这些对应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第二,加强细节的描述,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思维,比如mind is entity,在诗歌隐喻中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在运用mind is entity这一思维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诗人通过对海边场景的详细、独特和具体的描述,根据这些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第三,将多个隐喻整合,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 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 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12. 1964年, 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翻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 13.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作者:朱悦 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 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 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朱悦 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Zhu Y ue 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 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 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 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 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 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她把一个人在困境中得救,归功于偶然的力量和细节的存在,最初和最后,独自和许多,一左一右,一阴一阳———相反的描述,既体现出思想的深邃,又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我们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转换成汉语的时候,它的原始诗意丢失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诗歌的基本内容得以保留了下来。她的诗中形象与思想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效果,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快意。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它的诗意没有消减多少,这和单纯“着迷于词汇”的语言天才狄兰·托马斯的

英汉翻译10班作业6-8

Professor & Chairman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The Univ.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Canada N6A 5A5 Dear Dr. Taylor, Dr. Cortland has discussed your correspondence with me and I am completely supportive of your plans to encourage an exchange of faculty between … Medical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ertainly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welcome exchange visitors from your University to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cover their living expenses while here. I will also encourage members of our College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 to visit London. 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to me to visit your university as diplomatic liaison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With very best regards and kind wishes, Sincerely yours, (Signature)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而原作中将描写的重心“昏鸦”、“人家”“瘦马”都排列在每一句的句末,体现出了语言结构的“句末重心”原则(end-focus principle)以及信息传播的尾焦原则(end-focus principle)。(Leech, 1983)

中英翻译练习题(2018-6-6)1

中英翻译练习题 1.沿途要住在停留和反省。 Stop and reflect along the way. 2.不过我认为还要有些橄榄油和醋,这样你随时可以兴之所至就弄个沙拉。 Although I’d also include some olive oil and vinegar so you’re always prepared for an impromptu salad. 3.每个流出序列流都有一个条件,将通过评估此条件来确定对应序列流是否发生。 Each outgoing Sequence Flow has a condition that will b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it occurs. 4.我将这些蚀刻图案当成终极的科学纹身纹在身上。 I like to think of these engravings as the ultimate science tattoos. 5.但是,互联网作为最终的数字传输版的营销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是令人怀疑。

But the notion of the Web as the ultimate marketplace for digital delivery is now in doubt. 6.激活外出性同步化并设置时间跨度。 Enable outgoing synchronization and set the time span. 7.你想从极限简约主义那学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吗?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some lessons in life from the ultimate minimalist? 8.她替他们起草一个计划。 She draft out a plan for them. 9.不过,各个语言组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您应当参考相应语言绑定的文档,以了解有哪些限制(如果有)。 However, the language teams are hard at work to address that, and you should refer to the documentation of your language bindings to see what (if any) limitations apply. 10.我们在原则上接受了这个条款。 We accepted the item in principle.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

第6卷 第1期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Vol .6 No .1 2008年1月  Journal of Xi ’ an Eurasia University 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206204 作者简介:张清宏(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安欧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 张清宏 (西安欧亚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诗歌离不开意象,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诗歌译作,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用,精思巧构。阐述了意象在诗歌翻 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归纳了意象难译的三点原因:文化的差异,诗歌的模糊性,诗歌翻译中的“意”与“形”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意象处理的基本原则:非比喻性意象应该保留,比喻性意象应该变通。 关键词:诗歌翻译;比喻性意象;非比喻性意象;保留;变通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008)0120072204 Image processi n g i n tran sl a ti on of poem s ZHANG Q i n g -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 Eurasia University,Xi’a n 710065,China ) Abstract:Poe m s could not exist without i m ages .I 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it is of great i m portance t o p r ocess these i m ages .A ll good translati ons of poe m s undoubtedly involve translat ors’wisdom of deal 2ing with i m 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 ole and significance of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and analyzes three main fact ors contributing t o the difficulty in p r ocessing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which are cultural differences,a mbiguity of poe m s,and dile mma of translati on in keep ing both mean 2ings and for m s .Finally,the paper puts f or ward the basic p rinci p le for p r ocessing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f or figurative i m ages,they should be l oyally retained;f or non 2figurative i m ages,they should be flexibly transfor med . Key words:trans lati on of poe m s;figurative i m ages;non 2figurative i m ages;retaining;transf or m ing 一、意象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喜爱诗歌,欣赏诗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是诗歌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亦即诗歌具有审美价值。诗歌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致可分为显性的审美价值和隐性的审美价值。就汉诗而言,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语体、语气、音韵、形体、篇章结构、语言文采、时代特征等等有关语言及其使用的各个方面的特色构成诗歌的显性审美价值因素,而格调、韵致、神思、本色、虚实、立意、意象、意境及艺术感染力等特质则构成隐性审美价值因素。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将诗歌的显性和隐性的审美价值因素尽可能的传达出来,实现音 美,意美,形美[1] ,以期达到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相同的美的享受,实现读者反应相似 [2] 。本文将重点探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传达与 处理。 意象、意境是诗歌的格调和诗人的精神气质及思想感情的体现与依托。不论是中国诗,还是西方诗,意象都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意象”一词缘于中国,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 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3] 。意象之于诗歌,犹如盐 之于美羹,是美味之根本[4] ,其再现与变通是诗歌风格翻译中的最高层次。 意象,根据感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五类: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如,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的意象就涉及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各种意象将人的各种感觉综合地调动起来,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如: 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 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译文2: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sky was black as pitch. As if some catastrophe impended, confusion broke out. 这两个例句无论是中文还是翻译的英文中,隐喻的显性表征结构基本相当,喻体所呈现的方式清晰可见,没有变化,读者可从原文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原文3: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像个母老虎。 译文3:At home, tigress seemed more and more to live up to her name. 在这个例句中隐喻的特征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中是用一个不定式短语来充当喻体。这个短语词义带中性,很好地表达了祥子对虎妞的态度,初期虽然有些看不惯,还不至于厌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看待方式。 原文4: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4:Xiangzi flushed as crimson as the painted eggs which the parents of a new-born child distribute. 在汉民族中新生儿降临时父母将鸡蛋染红,送给亲朋好友,以分享喜悦。这一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所特有的,在英文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因素,在文化限制的领域里凸显了隐喻特征。 以上例证说明了英汉语言中相同的隐喻特性,双方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这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英语英译汉翻译6段

白领犯罪 1 whe n the public dema nds “ law and order ” , and whe n n ewspaper editorials talk ab “ rising tide of crime ” , they have in mind mostly street crime committed be the poor. E the massive report of the preside nt ' s (onryitheojiiailiesge of crime in a free society, devoted only two pages to the en tire subject of whitecollar offen ders and bus in ess crimes. 当市民们诉求“法律和秩序”时,当报纸社论谈及“犯罪上升潮”时,他们认为大部分的街道犯罪主要是穷人们引发的。在总统所作的大量关于社会犯罪的报告中,如:“自由社会里面临的犯罪挑战”里仅有两页是专门谈及白领犯罪和商业犯罪的。 The deep concern with street crime is un dersta ndable. Un like a swi ndler, who merely takes the victim ' s money, an armed mugger threatens physical injury and even death. Yet the fac remains that a great deal of crime in American societ—perhaps most crime, and certainly the most costly crime-is committed by respectable middle-class and upper-class citize ns. 对街头犯罪的深切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不像一个仅仅拿走受害人钱财的骗子,武装劫匪毕竟会威胁人身伤害,甚至死亡。但事实仍然是:在美国社会里大量的犯罪,或许是大多数的犯罪,同时也是代价最高的犯罪,它被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公民所引发的。 The term “ wKtelar crime ” was^edt by Edwin Sutherland in an address to the America 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 n in 1939. -collar crimehite ” he declared, “ ma defined approximately as a crime committed by a person of respectability and high status in the course of his occupati on utheriahd Socume nted the existe nee of this form of crime with a study of the careers of 70 large, reputable corporati ons, which together ha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