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1、小麦蚜虫

麦蚜危害症状危害特征

为害小麦的蚜虫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为害,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防治方法

①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苗期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到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

头左右就要进行防治。

②种子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 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③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液。2、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为害小麦穗部症状危害特征

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

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

粒。防治方法

①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严把麦播期、孕穗期(蛹

期)和抽穂期(成虫期)的防治。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

化高峰错开;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种植抗性品种。

②在麦播前用2.5%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加10kg干细土,拌匀制成毒土,

撒施在地表。

③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 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

④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3、小麦叶螨麦圆

叶爪螨麦岩螨(麦长腿蜘蛛)危害特征

小麦叶螨有: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为害。

以成、若螨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变黄,甚至枯死。麦株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防治方法

①麦蜘蛛均具有假死性和在土缝中潜藏的习性,可结合灌越冬水防治。在两种麦蜘蛛的潜伏期,于灌水前先用器具扫动麦株,使麦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并在水口搅动流水,效果显著。

②田间每33cm单行有麦蜘蛛200头以下,上部叶10%以上叶面有被害斑点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用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4%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兼防蚜虫。4、

小麦管蓟马小麦管蓟马小麦管蓟马危害症状危害特征

麦孕穗期,成虫即从开缝处钻入花器内为害,影响小麦扬花,严重时造成小麦白穗。麦粒灌浆乳熟期,成虫和若虫先后或同时躲藏在护颖与外颖内吸取麦粒的浆液,为害麦粒,致使结实不饱满,麦粒空瘪。同时还由于蓟马刮食破坏细胞组织,麦粒上出现褐色斑块,降低了面粉质量,减少出粉率。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适时早播。秋季或麦收后及时进行深耕,清除麦场四周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②小麦孕穗期,大量蓟马迁飞到麦穗上为害产卵,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及时喷洒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虫螨腈乳油2000倍液。

③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可喷洒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5、小麦黏虫

小麦黏虫幼虫及成虫危害特征

小麦黏虫,间歇性猖獗的杂食性害虫,常危害成灾,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进人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将穗头咬断;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为害重时可将叶、茎吃光、咬断穗部,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或每2~3亩地设一个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

②最好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下列药剂: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6~20g/亩;5% S-氰戊菊酯乳油15~22ml/亩;25%灭幼脲悬浮剂4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

6、小麦叶蜂小麦叶蜂幼虫小麦叶蜂成虫危害特征

主要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北、甘肃、

安徽、江苏等省。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防治方法

①麦播前进行深耕,将尚未化蛹的休眠幼虫翻到地面,使其不能正常化蛹,降低虫源基数。如能采取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得到彻底根治。

②防治指标为大于50头/m2,防治适期在麦叶蜂幼虫3龄前,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拌细土20~25kg顺麦垄撒施。结合黏虫、麦蚜进行防治。7、小麦黑斑潜叶蝇

小麦黑斑潜叶蝇为害

症状小麦黑斑潜叶蝇成虫危害特征

小麦黑斑潜叶蝇主要在小麦越冬前和小麦返青后为害小麦的叶片。成虫卵多产于麦苗第1~4片叶或返青后小麦叶片的尖端部,少数产于叶缘和叶基。小麦叶片被小麦黑潜叶蝇成虫产卵器为害后,叶片上半部留下一行较均匀类似于条锈病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以后逐渐呈黄色小斑点状。卵孵化后,幼虫在苗叶片内上下表皮之间为害,潜食叶肉,仅剩透明的上下表皮,虫道较宽,潜痕呈袋状,内有黑色虫粪。为害叶片从叶尖到叶中部,枯黄或呈水浸状,严重的造成小麦叶片前半段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防治方法

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30~45kg喷雾,或用1%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喷雾,可同时兼治小麦蚜虫、红蜘蛛。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小麦全蚀病和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省市植保植检站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省植物检疫对象。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 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侧形 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围 ,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 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最新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县周麦、温麦等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 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图2-1~图2-2)。 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和危害 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阶段特征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2·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

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②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3·传播途径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4·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14186656.html,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受到细致地照顾,以保证小麦的后期质量。小麦在生长的过 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干扰。只有保证了小麦的安全,才能使小麦正常生长。本文介绍了小麦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小麦常见病虫害。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一直是我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其经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其质量和产量都难以保证。要想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需要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入手,以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小麦的种植质量。 一、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其能够发生在小麦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染病小麦病变部位会首先出现黄斑后期逐步变成灰白色甚至变成黑色颗粒,白粉病的适宜发生温度在15~20摄氏度,在种植过密的小麦田中易发,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能够通过科学的天津管理以提升小麦的抗病性。通过精细的田间管理,科学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合理进行灌溉和施肥,能够大幅降低白粉病的发病几率,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优秀的品种,提升品种的抗病性,使小麦摆脱白粉病困扰。若是已经患病且危害范围扩大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适当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是粉锈宁来进行白粉病的防治。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由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诸多病害的总称。其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组成。锈病会导致小麦各部分形成明显黄色病变斑,同时随着真菌不断扩散,其会蔓延至小麦的各个部分。进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锈病会随着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发病几率。 为了解决小麦锈病,可以运用抗病性优良的品种,适当延长播种期以避开锈病高发期,同时降低麦田的湿度。若是往年锈病严重时。可以用粉锈宁拌种,或是使用25%的三唑酮乳油防治锈病。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幼苗时期,若是小麦的播种时间较早则较有可能染上根腐病若是在成熟期沾染根腐病还有可能转为黑胚病和穗腐病,严重影响小麦苗的成活率和种子质量。小麦发病后会使发病部位产生菱形斑点并逐渐变成灰白色,最终侵蚀根部导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1、小麦纹枯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20%的田块时喷药,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腊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防治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的田块,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特效型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咪鲜胺15克,或氰烯菌酯50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亩

用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00克,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一次。 5、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0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乳油10克,或腈菌唑4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6、小麦吸浆虫。旱作区小麦,在吸浆虫中蛹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7克,或辛硫磷8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9克,或倍硫磷37.5克,兑水喷雾防治。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小麦纹枯病 我县常发性小麦病害,近十年来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一般年份损失10-15%,重发年份损失可达30%。 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黄褐色梭形斑,或眼点状斑。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形成云纹花秆状,并继续向上部扩展,后期侵入茎秆,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再形成球状菌核。 发生规律: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夏。田间发病可分四个时期:①、冬前发生期②、早春返青上升期。③、拔节后盛发期④、抽穗后稳定期。秋、冬季温暖和春季多雨对纹枯病发展有利,连作小麦发病重。 综防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2、化学措施:拌种:立克秀、纹霉清。喷雾(分蘖末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12.5%禾果利52—64克、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对水40公斤喷雾。注意:适当加大水量;对准中下部,保证效果。 二、小麦梭条花叶病

该病害为一种病毒病,在我县,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小麦上流行,一直持续有5年,此后进入轻度流行阶段,近几年有抬头趋势。 症状:该病在冬小麦上严重发生,染病后冬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株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梭形斑,老病叶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严重矮化。近年来此病出现一些新变化,发病提前,秋冬季有部分早播感病品种小麦就显现病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禾谷多粘菌是此病的传播媒介,冬小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麦苗根部,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小麦播种后土温15℃,土壤湿度大时有利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侵染,早春返青期高于5℃气温回升早,高于15℃气温到来迟发病重,高于20℃或干旱时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宁麦8号、9号、13号和仪宁小麦等 2、实行多年轮作、倒茬。 3、适期晚播,避开最适侵入时期。 4、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 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窜灌。 6、喷施抗病毒农药,如菌克毒克,病毒必克、病毒A等。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有: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黏虫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 1、麦蚜麦蚜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麦蚜在温暖地区可全年发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但主要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及玉米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苹果属的果树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麦田或禾本科杂草。小麦苗期一般麦二叉蚜发生最多,灌浆后即迁飞到杂草上寄生,因麦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背面;长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往往群集于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湿,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叶鞘中间,危害茎秆。 防治方法: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返青期肥水要避开瓢虫产卵盛期,保护瓢虫卵和幼虫;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可用天达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对天敌基本无害。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为1:1:300-500)喷雾,具有较好的灭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叶片背面的麦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亩用50%可湿性粉剂4-8克,兑水20-50千克均匀喷雾,残效期7-10天。对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安全无害。 2、地下害虫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 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麦种250-500千克,堆闷3-4个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②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硫磷乳油倍液灌根,8-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③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④诱杀成虫:于成虫盛发期置黑光灯进行诱杀,用1千克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兑水适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用1-1.5千克。 3、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小麦红蜘蛛,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 (1)分布区域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 (2)形态特征 麦圆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毫米,体宽0.43-0.65毫米,体黑褐色,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84年英国最早记载,我国于1931年前后在浙江省发现,以后在部分省(区)零星发生。70年代初小麦全蚀病在山东烟台严重发生,而今已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19个省(区)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病原 学名: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Sacc.)Arx et Olivier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 1 图2-5 小麦全蚀病菌

异名为Ophiobolus graminis Sacc.。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但在培养基中还发现属于根瓶霉属(Phialophora)的无性孢子。 病原形态: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 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匍匐菌丝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根茎和叶鞘表面形成网纹,在根部多与根轴平行生长。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间生。附着枝端部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多数简单附着枝聚生,形成菌核状菌丝垫,直径20μm以上。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其大小70~100μm×10~15μm(不包括子囊柄),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大小60~90μm ×3~5μm,有3~8个模隔膜。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色和黑色,气生菌丝灰色,短而密集。菌落边缘的菌丝有反卷现象,菌落中有疏密不等的菌丝束。病菌在培养中可产生无色单胞的瓶梗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类弯曲呈新月型,不能发芽;另一类卵形至圆柱形,直或稍弯,可以发芽。某些菌株在培养中还产生念珠状的细胞、厚垣孢子和微菌核。 病菌生物学: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33℃。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 囊壳和子囊孢子产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土壤温度在6~8℃仍能侵染。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5.5~8.5为最适。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光照,以室内散射光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病原菌生理分化:Walker(1975)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将禾顶囊壳 划分为3个变种,即: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tritici Walker,禾谷变种G. graminis var. graminis Arx et Oliver和燕麦变种G. graminis var. avenae (E.M.Turner)Dennis。我国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为小麦变种,禾谷变种只在湖北标样上发现,尚未发现燕麦变种。在辽宁、山东先后发现全蚀病菌有玉米变种G. var. maydis Yao Wang et Zhu.。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具有简单的指状附着枝,禾谷变种则具有深裂状褐色附着枝,玉米变种具有球形或偏球形浅褐色附着枝。 寄生范围: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木科作物 及禾木科杂草。3个变种的寄生范围有一定区别,小麦变种寄主范围较广,不侵染燕麦,能侵染高梁根但不造成发病;燕麦变种主要侵染燕麦属、小麦属和大麦属,对禾本科杂草的致病性较小麦变种和禾谷变种强;禾谷变种主要侵染稻属、狼尾草属及其他禾本科杂草,致病性较弱。 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 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1~2年至3~5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 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 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 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 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 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 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 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 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

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 一文拿在手,小麦病虫害发生,不用再发愁。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的8种病害+6种虫害图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 小麦赤霉病 俗称“烂麦头” 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

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3)药剂处理: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2 小麦白粉病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症状: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药剂: 药剂选择: 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 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 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

小麦全蚀病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会造成小麦减产10%-70%,甚至直接绝收。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就会越大。最近几年,在一些小麦主产区有蔓延趋势,而且蔓延速度很快,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要2-3年,危害十分严重。 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症状 (1)幼苗期症状:对于常年连作的重病田,小麦往往在幼苗期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发病症状。病麦植株稍矮,分蘖减少,叶色变浅,下部黄叶较多,种子根和地下茎变为灰黑色。严重病株一部分次生根也变成黑色。 (2)抽穗前后症状:从小麦拨节到抽穗之前,发病中心病株比健株低矮、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靠近基部一、二节的鞘内部会产生灰黑色菌丝,这时黑根症状更加严重,在重病地出现成簇或点片枯死现象。 小麦全蚀病的传播方式 首先是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多发于根部和茎基部一二节。在小麦收获之后,大量菌丝体埋藏在土壤中,如果处理不恰当,土壤中的菌丝体就会大量繁殖,甚至直接影响到第二年小麦产量和品质。其次是粪肥传播,菌丝体隐藏在土壤、麦糠和秸秆之中,会随之卷入粪肥,假如不及时进行高温发酵,大量菌丝体就会在麦田中大量传播。第三种是种子传播,有些菌丝体会混入麦种中,随着种子扩散病菌。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1)深翻深耕,尽量轮作,减少连作:小麦全蚀病一旦发病,

土壤表层就会遗留寄居病菌,假如对小麦田进行深翻深耕,就可以把病菌深埋在土层中,有效阻止病菌进行传播。因此呢,耕地轮作是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作物轮作务必因地制宜,坚持2-3年轮作一次。 (2)平衡施肥:土壤营养成分对小麦全蚀病发生有极大影响,比如土壤缺氮的田块,全蚀病害发生就十分严重,土壤含氮量高的田块全蚀病发生较轻,主要营养缺乏的小麦田全蚀病害发生较重。所以呢,建议增加有机底肥用量,以有效提高有机质含量,建议多多施用腐熟有机肥。化肥施用要注意养分含量的配比,合理氮、磷、钾的配比,能够有效防止病害蔓延。 (3)药剂防治:首先就是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小麦田,推荐用2.6%适乐时拌种,这种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较好。其次就是药剂灌根,针对小麦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麦田,在小麦的返青期,用22.9%三唑酮对小麦进行灌根处理,能够有效防治多种土传病害,并兼治白粉病和锈病等。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小麦病害 1.1 麦类白粉病 田间植株发病率达到50%时,用20%粉锈宁2000倍液或安麦净500倍液或2%农抗120~250ml对水40~50kg麦收后清洁麦田,翻耕灭茬;小穗抽浆期,在药中加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或麦多微肥喷施。麦种10kg用水润湿后加152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g拌种,晾干播种。发现病叶后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雾挑治。抽穗灌浆期;当植株顶3叶病叶率达10%~20%时,用40%禾枯灵75g,于小麦齐穗期扬花期对水50kg喷雾;0.5~0.8度的石硫合剂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麦赤霉病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液浸种30rain。40%多菌灵或50%托布津15OOg/hm2对水喷雾,喷时要对准麦穗侧喷。药干后1h再下雨药效不减。防治时期一般在始花期(扬花10%~20%),高温年份边抽穗边扬花,在齐穗即应喷药。一般在关键期喷药1次。若品种特别感病,第1次喷药后5~7d内有3d 以上中到大雨及第1次用量低、错过防治适期应补喷第2次药。两次用药第1次应掌握在适期喷药。5~7d后喷第2次药。喷药期雨多病重要抢雨停间隙打药,细雨照常喷打(浓度可适当加大)。若喷药防治错过适期,病菌已侵染并出现个别病穗,可用多菌灵作治疗剂,浓度加大l倍。防效仍可达60%~70%,但该法用药量大,残留严重,不宜大面积应用,只作一种补救措施。 1.3 小麦霜霉病 铜制剂、有机硫、有机氯的一些农药为较好的保护剂,瑞多霉是较好的内吸治疗剂。 1.4 麦类锈病 25%粉锈宁可湿分剂75g,拌麦种lOOkg,拌匀后闷l一2h播种,可防3种锈病,兼治白粉病。当大田条锈病病叶率1%~2%。叶锈病病叶率5%~10%,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1)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保证每亩有效穗40-45万,3月中下旬追施小麦拔节肥,亩施尿素8-10kg,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