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郭志刚

“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

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

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②《<农村速

写>后记》,《孙犁文集》第七卷。⑧《编辑笔记》,《孙犁文集》第七卷。正是从这些平常而又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的旋律”。孙犁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的生活内容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它们比做不同的乐器,它们是可以共同演奏出关于那一时代的雄壮而优美的乐章的。“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①不仅孙犁的短篇具有这样似平而奇的特点,就是他的长篇和中篇,也大都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来勾勒时代的风云变幻的。如《风云初记》,是一部描写溥沱河两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战争的长篇,这当然是重大题材。但是,如我们所知道的,作者并没有描写重大的战争场面或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他主要是写人,写这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在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中间引起的各式各样的反响,战争如何改变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迅速动员起来的情况。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人民动员的程度是相当广泛的:青壮年背起了三八式,孩子们组织起儿童团,就是妇女们碾一口袋粮食,也尽先想着交公粮,支援军队,至于老人们,他们除了贡献出自己的子弟和可能有的力量外,还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关心着、计算着这场战争的前途。总之,小说通过大量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把那一时代群众的情绪表现得异常饱满而热烈。它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但写了从事战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这不是炮火纷飞组成的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是心灵、力量组成的同样令人雀跃鼓舞的激动场面。这样,通过作者这些“看似寻常”的描写,我们同样看

到了一个大时代的变动。再如《铁木前传》,虽然被认为是反映合作化初期农村斗争的代表作之一,但也没有描写两军对垒的重大冲突。相反,它细腻地描写了铁、木两家友谊的建立及破裂的过程,由此显示了解放前后北方农村的矛盾和①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分化;尤其它那样曲折、动人地描写了青年一代在对待生活、劳动和爱情上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将要展现的错综复杂的人生旅程,更使小说反映的生活画面光彩斑斓、蕴借深厚。所有这些,就使得这部中篇小说在描写同类题材的许多作品中,保持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风貌。总之,题材上的“细”和精神上的“大”,组成了孙犁作品的一种似淡而浓、似素而绚的又清新又繁富的格调。

孙犁在一九六二年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诗中说:“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①既题“自嘲”,免不了有一时即兴或游戏之意;但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就是一支小小的叶笛,也要拼将全部力气,将真、善、美的人生大道理,化做歌声的清泉,滴澈人们的心中。作者是难得对自己的作品发表正面评论意见的,借着这首“自嘲”,我们才这样近距离地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怀抱的理想。

二、创造美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孙犁艺术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他的作品中经常受到读者称赞的美的意境。

先让我们欣赏一下《荷花淀》中这段有名的描写: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

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下面还有好文章,但我们不必引下去了。这里描写的不过就是编席,如果采用大事记的写法,只需用一句话说明这女人编席的进度就可以了,但在这里却出现了这样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景象:每天进行的繁重劳动变成了一首诗;辛苦的劳动者和她的①《文字之路》,1979年10月11日《天津日报》劳动产品变成极富有诗意的美丽迷人的形象了。通过这个画面,我们可以间接地感到作家对劳动和劳动者以及荷花淀水乡的热爱与赞美,没有这种真挚的感情,他笔下是不会出现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的。

《琴和箫》①中有一处描写也是令人难忘的。酷爱音乐的年轻母亲在吹奏一支黑色竹箫的时候,“凝视着丈夫的脸(他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正在演奏一把南胡),眼睛睁得很大,有神采随着音韵飘出来”,—这一句描写,已经把这位母亲在演奏过程中的内心激情勾勒无遗了,但更出色的一笔是描写到她的女儿的时候。这时候,母亲正以肯定的口气,在友人面前为女儿的音乐察赋进行辩护,于是,对方折服了:

我也觉得这孩子将来能够继承父母的爱好,也能吹唱。她虽然才八岁,当母亲吹箫的时候,她就很安静,眼里也有象她母亲那样的光辉放射出来了。

如果说前一笔写的还是一位乐手在演奏中流露的激情,那么,这一笔描写则更入木三分,它把一个尚未成熟的未来乐手的音乐激情发掘出来了!而这一笔描写又加强了前一笔的描写,说明这孩子是生长在一

个何等具有音乐气氛的家庭里,这种气氛自幼就在感染、塑造美的艺术灵魂了。这样的描写,真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这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美的意境,没有对别人的艺术充分理解和同样陶醉于音乐生活中的感觉,是很难创造出这种意境来的。

再如《纪念》,当那个家乡被战友解放、自己也在守卫着战友家乡的八路军战士,听到战友的妻、女在深夜絮语中将一家安危系于自己的部队时,这位正在站岗的战士被激动了,他“不禁心里①这是作者1942年写的一个短篇,解放后未曾收集,1980年在《新港》重新发表后第一次收入《秀露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现见《孙犁文集》第一卷。一震”,感到了自己责任的沉重。于是,他很自然地向着正在和自己做伴的星星寻找感情的寄托,在群星之间织成了这样美妙的意境:

……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象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象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撤的种子。

画面是新奇的,而且是跳动的,它能够使读者的思想随之活跃起来,发生一连串丰富而邀远的联想。作者感情的火花是这样富有生命的活力,它似乎能随时随地构造出令人向往不止的美的意境,包括那离开人间很远的天上。是的,一个在深夜站岗的战士,只有天上的星星最能寄托他的遐思,使他把现在和将来、把守卫着的这块土地和遥远的家乡联系起来。所以,无论孙犁作品中那些美的意境延伸得多么遥远,又总是没有离开地上的生活。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他创造美的意境的源泉。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同样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家中,并非人人都能象孙犁这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读者留下关于“美”的如此强烈的印象呢?

我觉得这需要从作家的思想气质方面做出回答。这种思想气质,很可能在他童年时代,在抚育过他的那个美丽而淳朴的故乡(一个在溥沱河岸边的古老、静谧的小村庄)的摇篮中,就已经播下了茁壮的种子。“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正象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它的营养,象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抹也抹不掉”。①可以肯定,作家对他的故乡是十分眷恋热爱的。几十年来,他不仅经常从故乡(包括他生活和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汲取素材和灵感,而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表达故乡人情风物之美的“动型”。①《鲁迅的小说》,《孙犁文集》第六卷。这同样可以由他自己的话来加以验证:“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①可见,一个作家的艺术情操和艺术趣味,是受着他的思想气质制约的,是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也可以说,从孙犁的气质和习性来看,他是喜欢和美做伴的作家,是倾向于或习惯于表达美好事物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事物是避免不了的,揭露和鞭挞它们也是艺术的重要使命,但他却“不愿意去写”,甚至“也不愿意回忆它”。当然,这是就作家的一般倾向来谈的,也是附有一定条

件的(他特别不愿意回顾十年内乱期间发生的那些事情),并不是说在他的创作中没有揭露过丑恶的事物。

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关于他作品中的意境这个问题上来吧。我们知道,创作本身的意义,就是创造和发现。那么,孙犁是怎样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创造和发现美的意境呢?

从孙犁一系列作品完成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感情在推动、酝酿和形成他的作品意境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感情对于任何艺术创造来说,都是决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甚至以“遗嘱”的庄严形式讲出“艺术就是感情”②,但这并不能冲淡感情因素在孙犁作品孕育过程中的特别突出的作用。读者在他作品中普遍感受到的那种美的愉快和激动,就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作用于生活并结晶为形象画面的结果,这从上面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艺术就是感情化成的。《庄子·外物》讲了一个故事:“丧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对于把全部心血倾注于自己的作品的作家来说,这个感情化为艺术的过程,也象①《文学和生活的路》,《孙犁文集》第六卷。

②《遗嘱》,《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的故事一样,是一种精诚的结晶,是从生活到艺术的再生和升华,它本身就显示着对艺术事业坚贞不渝的献身精神。孙犁那些晶莹婉好、意境隽美的作品,反映着他在创作中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特点。这种对于艺术的严肃态度,要求作家通过生活画面的体系,将自己全部真实的感情坦率地、信任地交给读者,这样,他

就最大限度地赢得读者的感情,也就是共鸣。这些,就是孙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造成含蓄的条件

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的性格是比较含蓄和内向的。也许和这不无关系:在我国古代文论里,比较强调艺术的含蓄。据《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个故事,就强调了含蓄的特点和力量。在艺术上,有时候不说出来是比说出来更有表现力的。

孙犁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这个特点。他也讲了自己的一段切身感受。有一年夜晚听广播,他一下被收音机里传来的一个女孩子如泣如诉、若隐若现的细微声音所吸引:原来杨虎城将军那位宋秘书的女儿正在报告亲人遇害的经过。作家被这低声哭诉感动得“热泪盈眶”,整整一晚上不能平静:“当时,并非没有更强烈的大声喊叫,或者痛哭流涕的节目,而这位烈士的女儿的声音,只是若隐若现的时候,就那样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含蓄,必须包括真实的感情在里面。”①

说含蓄必须包括真实的感情,这是完全正确的,正如我们在上一节里讲到的,感情也构成了他的整个作品意境的基础。但①《进修二题》,《孙犁文集》第六卷。是,光有真实的感情还不能构成含蓄;含蓄,还是一种艺术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有点象骑马的技术,对此,作者用《颜氏家训》里的话做了清楚的阐明:“‘凡为文章,犹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就是说写文章应该有节制,

应该适可而止,应该有含蓄。”①那位烈士女儿“若隐若现”的低声哭诉,在这隐、现断、续之间,就表现着她的节制,而节制,正是她的感情极其丰富和强烈的表现(否则,是用不着节制的),所以它才那样强烈地震动了作者。

同样,作者的许多作品,由于感情极其深厚而表现出来的这类“节制”,也强烈地感动了读者。“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荷花淀》中水生媳妇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以后说出来的七个字,这七个字,就表现着她的“节制”,因为在她的心里,是决不止于这七个字的。正由于这样,读者就在这七个字之中,听出了许多弦外之音:既象表扬,也有不满,甚至于还流露着一些女人才会有的怨刺,总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表现。但是,她却并不冲动。这样,这七个字就在造成她的性格上(从各方面看,她身上体现着从前我国农村妇女那种典型品质:任劳任怨,纯朴善良,对于来自生活和丈夫的压力,也能表现出理解与宽容),表现出了很大的力量。这就是含蓄。由于它是在有真情而又能节制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反而更能震动读者。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女人”的话在震动我们之前,她的手指已经先“震动了一下”,就是说,她自己的感情已经先震动了。

作者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它们在感动读者之前,先感动了自己,因为“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忿怒和忧郁。”②可见,感情在艺术中的作①《进修二题》,《孙犁文集》第六卷。②亚里斯多德:《诗学·第十七章》(罗会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用,是一个古老的真理,亚里斯多德在这里虽然是就戏剧表演艺术发表的议论,其实也适合于文学创作。

我们把话题扯得稍稍远了一些。总之,真实而深厚的感情是形成含蓄的一个重要条件,当作家有节制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时候,就可能获得含蓄的效果。含蓄,是感情力度的表现。我们在孙犁的作品中,几乎到处可以感觉得到这种感情的力度,因而读他的作品,不会感到疲倦乏味,而总是得到一种陶冶、一种鼓舞或一种启示。

因为孙犁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含蓄,他也同时收获到了“短”。“短”,是孙犁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五四”以来,只有鲁迅等极少数作家的短篇小说是真正地做到了“短”的。“短”是含蓄的外在形式。在我国文学遗产中,“短”常常和丰富联系在一起。明代茶陵诗派的领袖李东阳说,“《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弹铗歌》止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极力,愈多而愈不及。予尝题柯敬仲墨竹日:‘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抵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①孙犁的作品,就是“画竹”,不要看只有那么几笔挺劲的疏叶,却能引起“满堂风雨”的联想:那里是飞泉泻玉的幽谷吗?是花繁林翠的园林吗?抑或是星汉璀璨的夜空呢?……反正是一个能够勾起读者遐思翩翩的十分可爱的地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作家灿若云霞的绮思和鬼斧神工的笔力,营造了这样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

好的艺术都是含蓄的。据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普拉度美术馆,有一幅毕加索一九三七年创作的名画《格罗尼卡》,这幅画画的是西班牙小镇格罗尼卡于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惨遭纳粹德国轰炸的景象。在那次轰炸中,十五分钟内死了好几千人。但反映这一惨①《怀麓堂集·杂记卷十》象的绘画,没有画出一枚炸弹,一滴鲜血,整个画面都是对于战争和暴行的控诉①。由这幅画,我想到了《风云初记》第六十七章一段关于战斗的描写。在那段描写里,作者其实并没有直接写战斗,他主要是写这场战斗在旁观者心中引起的焦急和担心,也就是说,他是通过旁观者眼睛和心灵的折光来反映这场战斗的。但这样一来,这场战斗的气氛和结局反而在读者心中造成了更强烈的悬念。在这群旁观者中,有烧窑的老百姓,也有八路军干部,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退到村外一座砖窑的后面窥看着村中进行的这场战斗的。这是一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战斗,因而才使这些旁观者(还有读者)变得异常紧张和激动。看吧,敌人已经攻进了村子;原来冒着黑烟、有着哭喊声的村子一下子变得沉寂起来;但“这种沉寂是可怕的”:不仅“田野紧张起来”,太阳“收敛了光辉”,就连砖窑附近那一排排水坯,一垛垛柴禾,也“都象在那里激动着”。但直到这时,我们在作品的画面上还没有看到任何激烈的拚搏;等我们从一个老人的描述里间接地“看”到这场拚搏时,敌我双方只涉及到三个人,而且也临近这场战斗的尾声了。

试想,如果请画家按照这个题意画出一幅画来,那该是什么样子呢?显然,在这场进行得十分激烈的、白热化的战斗中,我们看到的,

将主要不是敌我双方的拚搏,不是枪弹的扫射和刺刀的闪光,而是焦急的窑工和我军干部,是沉寂得可怕的村庄和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田野,是那失去了光辉的太阳……这样,我们除了能用心灵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场战斗的激烈和令人压抑的气氛外,还能看到那在战斗之外的、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关注着这场战斗的广大人民的心。

我在这里无意将毕加索的画和孙犁的作品加以对比。描写战①香港《大公报》1982年6月26日争或战斗,总的说,不是这位作家的所长。但我们确实在这里看到了:处于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两个艺术家,在追求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上,却不约而同地采取着同样的方法,这是很值得玩味的。当然,孙犁说过:“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例如实地作战。”①恰巧,《格罗尼卡》的作者毕加索当时也正在巴黎流亡,没有经历过那次轰炸事件。这也许是促令这些严肃的艺术家们不对事件做直接表现的主观原因。但是,如上所说,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地方色彩—实现现实主义要求的结果

孙犁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种色彩渗透在人物性格、地理环境和风习民情等各个方面,是构成作品整个生活画面不可分割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说,它是纵深的,不是平面的。例如,在下面这段描写里,我们看到了北方的“社戏”:·

……乡下人看戏,要拚着全部力气和一身大汗。戏唱到热闹中间……台下就象突然遇到狂风的河水一样,乱挤乱动起来。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讲究看戏扒台板,就象城里的阔人,听戏要占前五

排一样。他们通常是把小褂一扒,三五个人一牵手,就从人群里劈进去。挤到戏台前边,双手一扒台板,然后用千钧的力量一撅屁股,这一动作,往后说可以使整个台下的人群向后一推,摧折两手粗的杉篙,压倒照棚外的小贩;往前说,可以使戏台摇摇欲坠,演员失色,锣鼓失声……②

和我们在鲁迅的《社戏》中看到的江南水乡充满优雅气氛的民间唱戏不同,这里是北方平原上的粗犷格调;但在热闹和喧扰之中,一样洋溢着人们的热情和兴奋。只有对自己经历过的故乡风情怀①《孙犁文集·自序》②《风云初记》第五十八章着温暖的感情和记忆,才能用寥寥无多的笔墨勾画出如此热烈的场面。

再看看下面这段描写,这是抗日战争时冀中平原的一角:

太阳刚刚升出地面。太阳一升出地面,平原就在同一个时刻,承受了它的光辉。太阳光象流水一样,从麦田、道沟、村庄和树木的身上流过。这一村的雄鸡接着那一村的雄鸡歌唱。这一村的青年自卫队在大场院里跑步,那一村里也听到了清脆的口令。①

这是一幅素描,可以题做“平原即景”。从画面上,我们观察和感觉到:太阳的光线是流动的,冀中的土地是平敞的(不平敞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承受阳光),雄鸡的歌唱是高亢的,抗日的生活是热烈的,—这就是处于“五一大‘扫荡’”前夕的冀中平原,它正以蕴蓄着的全部光明和美丽,对抗着即将到来的敌人强加在这块土地上的罪恶战争。在故乡的色彩里,原来包含着这么多沸腾的感情和力量。这当然不是土地有知,草木有情,而是自古以来劳作、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

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灌育了它,打扮了它,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富有热力和特点的生活点缀了它。敏感的作家是从人民的情绪和大自然的交融中捕捉了它的色彩的。

下面一段是写农村一对小儿女的爱情的:

春儿回到屋里,在针线筐箩里翻了一阵,纫着针走出来,一条长长的白线,贴在她突起的胸脯上,曲卷着一直垂到脚下……

顺便说一句,这里结合动作写人物的身姿、风采颇见精神,比单纯描写人物的外形活脱多了。春儿替芒种“密针”缝好了小褂子,“用牙轻轻咬了咬,又在手心里平了平”,“扔”给了芒种。但作者似乎决心要把冀中平原上这对贫苦儿女的情意表现得更缠绵、更饱满,他并不肯就此罢手;芒种为春儿家担了一气水,刚缝好的①《小胜儿》,《孙犁文集》第一卷。褂子,又有一处“象小孩子张开了嘴”。于是,作者又写下去:

“来!再对上几针,”她招呼着芒种,“就穿着缝吧,给你叼上一根草棍儿!”

“叼这个千什么?”芒种说。

“叼上,叼上!要不就会扎着你,要不咱两个就结下冤仇了!”春儿笑着,把一根答帚苗放在芒种的嘴里。

凑在身上缝衣服要叼上根草棍儿,这是冀中乡间的古老风俗;至于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我们无法考其究竟。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叼上这根草棍儿,一定能够加重这对当事人的心理气氛。接下去,果然演出了这样急迫、热烈的场面:

两个人对面站着,春儿要矮半个头,她提起脚跟,按了芒种的肩膀一下,把针线轻轻穿过去。芒种低着头,紧紧合着嘴。他闻到春儿从小褂领子里发出来的热汗味,他觉得浑身发热,出气也粗起来。春儿抬头望了他一眼,一股红色的浪头,从她的脖颈涌上来,象新涨的河水,一下子就掩盖了她的脸面。她慌忙打个结子,扯断了线,背过身去说:

“先凑合着穿两天吧,等我们的布织下来,给你裁件新的!”①

这是很有生气的一段妙文。在一般小说里,还很少嗅得到这样活拨而强烈的气息。是冀中那质朴的土地和质朴的环境,孕育了这些淳朴笃厚的男女,以及那带着传统乡风的纯洁爱情;透过它,读者除了可以熟悉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特点和精神面貌外,甚至还会对那里的风俗、乡情、伦理等等产生多方面的印象和联想。

孙犁是很善于描写风俗的一个作家。在他那里,关于风俗的猫写常常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风云初记》第七十三章关于“灯笼红”的描写,就很富有诗意:一个用萝卜雕成的精巧花篮儿,春节前后挂在房梁上,“里面种上麦子,等麦苗长高,萝卜缨儿①以上均见《风云初记》第三章也就开花了。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插上一支蜡烛……”这个用象征着五谷丰登的麦苗、菜蔬和表示喜庆的蜡烛构成的小小“灯笼红”,寄托着平原人民多么朴素、美好的愿望啊,但这些,都被入侵的敌人破坏了!这样,这个“灯笼红”的故事在帮助读者了解冀中乡俗的同时,还是对人民的赞美和对敌人的揭露!

再如《篙儿梁》中关于山民生活的介绍,《采蒲台》中对于水乡面貌的勾勒,也都透露着各自不同的风俗特点。这些特点或者显示着那里的民风古朴,或者显示着那里的拥挤喧闹,总之,又都带着敌人入侵造成的纷扰与创痕,使作品反映的这些地区的生活,呈现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时代色相。这些,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习俗“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象。”①而在孙犁笔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关于风俗的这种种描写,在表现着我们民族(通过一个地区的特殊色彩)艰苦卓绝、美好崇高的精神情操的同时,也揭露了敌人加在我们民族头上的损害与污垢。孙犁的作品和历史的进程都已证明,我们民族是能够彻底清除这些损害与污垢,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现在,我们应该回到这一节开头所讲的,即所谓一个作家的创作的地方色彩,决不是某些外在的东西,而是渗透在他的整个作品结构之中、既构成作品的思想、又构成作品的艺术的那种东西。因此,所谓地方色彩,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孙犁作品中的地方色彩,由于深刻地实现了现实主义的要求才那样鲜明、强烈地显示了出来。

五、孙犁塑造人物的特点

有人说:“孙犁同志的短篇集你读完后,不能说出鲁迅先生小①《文学的幻想》,见满涛泽《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说里那样有个性的人物,也没有完整的故事,可是

它却非常吸引人,感动人,它是以情调意境来征服读者的。它不是写人吗?它写的是人的意境。”①这个说法抓住了孙犁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写“人的意境”,以情动人。但有一点说得不够清楚:以描写人、塑造各种人的性格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如果离开有个性的人物,它的意境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小说固然有各路的写法,但孙犁的小说,似乎不是那种不重视描写人物性格的小说。相反,他作品中的许多人物,特别是其中一些妇女形象,都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而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悲惨世界》第一部里,当雨果描写到主人公冉阿让由于面临痛苦的抉择而处于剧烈的内心矛盾时,这样写道:“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孙犁就是一个十分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做深入探讨的作家。在《铁木前传》里,他写道:“如果不是父亲母亲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上吗?童年啊,在默默的注视里,你们想念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对他的人物采取的是一种研究的姿态;他所使用的笔调,是一种咏唱的笔调。因为研究,他不断地深入到了他的人物的内心;因为咏唱,他不断地加重了小说的抒情气氛。而这两者的结合,就常常使他能在单调中看到丰富,在重复中看到变化,并因而创造出一种动人的意境。但我们一点也没有忽略,这种意境的存在,却是首先以写出人的精神面貌的特征为前提的。如果不是作者写出那些围绕着铁匠炉

默默出神的孩子们的特殊表情,如果不是作者十分含蓄地揭示出他们内心的热烈向往,这种意境就写不出来。可是,即便是写“一群”人①林斤澜:《漫谈小说创作》,《芙蓉》1981年第1期。的意境,也必须抓住富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再如《正月》①,作者同样以研究和咏唱相结合的写法,深深触及了一个待嫁姑娘十分隐秘的内心世界:“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象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在这里,从外部表现到内心活动,作者都紧紧抓住了这个待嫁姑娘的神态和心理特点,因而才那样富有诗意地写出了她的意境或情调。不过,在孙犁的创作中,这种意境一当在画面上铺展渲染开来,它是那样婉转动人,以至于有时可能要引起我们一些错觉,以为这意境就是一切,而忽略了作者在人物个性化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孙犁在关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有不少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我们在前面讲过,他是很重视对人物的内心描写的,他说:“人物必须与社会风貌关联,才能写出真正时代色彩。……人物刻画,重在内心,从内心反映当代社会道德伦理,最为重要。然而做到此点,不似风花雪月描写之易于成功。在作品中,人物必须与社会结构、社会风尚结合起来写。不如此,所谓时代色彩,则成为涂饰标签,社会、时代、人物,不能实际融为一体。”⑧这些话,是在评论一个晚辈作家的小说时讲的,也正是他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总结。我们读他的一系列小说,

其中之所以提供了那么多生动、鲜明的社会风俗画幅,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小说里的人物,通过各自的个性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风尚和道德伦理。这些人物大都平平常常,但又都音容笑貌各自分明。他们的出现和发展,都有自己具体的生活依据,而且总是合乎一般规律地吻合着自己的环境。例如,即以《铁木①《孙犁文集》第一卷②《读作品记(一)》,《孙犁文集》第六卷。前传》一部小说来说,在铁匠家里产生了自幼懂事而知道爱惜柴盐的九儿;在五十多岁还爱打扮、行为不检的女人家里产生了放荡不羁的小满儿;在黎老东溺爱的家里产生了游手好闲的弟弟六儿;在同一个偏心的父亲—他毕竟也是一个受过苦的劳动者—家里又产生了争气而进步的哥哥四儿……如此等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任何人生硬的安排,它是生活的十分自然的发展。同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家庭,养成了这样许多不同的儿女,生活这部大书,是多么复杂、多么值得认真思考啊。好的小说,丰满的小说,实际上也都是生活的教科书,它那“人的意境”,常常是很浑厚、很悠远、有时简直是高深莫测的,要真正做到这样,就必须创造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性格。

孙犁笔下的有些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雕塑性,有时就是单纯通过外形的描写,也能显示出性格来。原因是,作者很善于把外部形体的描绘和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结合起来,或者说,他不单纯用静止的线条去描绘人物的样子,而是同时把那活跃着的、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注入到这线条中去,使性格的表现获得一个和谐、准确的外部形式。

孙犁作品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 《村歌》(中篇小说)1949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 ,《疆定集》(散文集)1981,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 《孙犁小说选》1982,。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 《耕堂散文》1982, 《尺泽集》(散文集)1982。 《孙犁文论集》1983,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

《孙犁散文选》1984, 《远道集》(散文)1984, 《老荒集》(散文集)1985, 《陋巷集》(散文集)1987, 《耕堂序跋》1988, 《无为集》(散文)1989, 《芸斋小说》1990, 《孙犁文集》(珍藏本)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1992年,《芸斋梦余》,1996年, 《耕堂劫后十种》,1998年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 《耕堂读书记》正、续编,2008年 《耕堂劫后十种》,2012年 《耕堂文录十种》、《铁木前传(纪念版)》、《耕堂读书记》,2012年,《相片》小说型短文, 《报纸的故事》短文 散文 《相片》《识字班》《第一个洞》《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 《书的梦》《王凤岗坑杀孙犁散文抗属》《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张秋阁》《光复唐官屯之战》《学习》《宿舍》《节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1 期末复习名著——《白洋淀纪事》 一、作品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划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起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四、重要篇章: (一)《荷花淀》1.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忽忽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亲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 2 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2.人物形象:在《荷花淀》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此文为悼亡之作。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一千字)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 花淀》(1947 年)、《芦花荡》(1949 年)、《嘱咐》(1949 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 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 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突出 强调它、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 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 4. 6-2002. 7. 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1927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 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 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 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 ,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郭志刚 “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 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

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②《<农村速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2009-05-25 11:29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

孙犁

孙犁 概述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介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3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 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林冬苹、孙芸夫。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家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作家简介 1、《藤野先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三弦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2、《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3、《师恩难忘》王梓坤 4、《有月亮的晚上》王连明 5、《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全集》宋濂,字景濂, ,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6、《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古代小说集,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7、《将进酒》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最著名的大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8、《制台见洋人》节选自《官场现形记》。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9、《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 10、选自《》作者,作家。 13、《我的信念》选自《》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国物理家、化学家,与其丈夫共获得诺贝尔奖并获诺贝尔奖 14、《有的人》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 15、《谈骨气》作者吴晗,历史学家。 16、《小石潭记》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他擅长写山水游记,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人称“柳河东”,又因为他终于柳洲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柳洲”,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属“唐宋八大家”。 17、《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文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

荷花淀孙犁原文

荷花淀孙犁原文 篇一:《荷花淀的诗意美》郑春红微课程设计方案 《荷花淀的诗意美》微课程设计方案 《荷花淀的诗意美》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篇二: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龙源期刊网.cn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作者:陈清政 来源:《教育实践与科研》2013年第04期 【摘要】孙犁的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其代表作《荷花淀》更是世人公认的美文,是“荷花淀”派的开山之作。他将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本文从语言的美、景美、人美、情美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角等五个方面来论述《荷花淀》的艺术成就,并以此来研究孙犁先生小说艺术美。 【关键词】《荷花淀》;孙犁;小说;艺术美 1 孙犁及《荷花淀》简介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与周立波、赵树理、柳青被称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是一个很有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荷花淀》是孙犁的小说的代表作,选自《白洋淀纪事》,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小说以抗日战争这一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以小小的白洋淀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善良勇敢。在战火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质,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2 《荷花淀》的审美价值 2.1 美在语言:通篇用朴素无华的语言,真实自然的完美再现生活本色,形成了一种融小说、诗歌、散文文体特点的散文诗小说,给人以清新、明净的纯艺术享受,极富艺术感染力。 2.1.1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很有抒情意味 文章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作者完全将这一场面诗化了。请看第一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先点出时间,空间、对象。简练、动听、优美,还反衬人物的勤快利索。劳动场所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准备工作,都安排好了。现在,“苇眉子正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劳动的怎么样呢?没有直接点明,只写了劳动场面,简单的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的场面完全形象化了:“那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手指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样的动词用得多么生动,把劳动场面写活了。好一个勤快、手巧的青年女人。 篇三:荷花淀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深受“五四”新文学和鲁迅影响的孙犁一直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他的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风格优雅隽永,《荷花淀》和《嘱咐》等短篇小说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孙犁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主要内容是再现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矛盾曾经这么评价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这是孙犁写作风格的一大重要转变。 早期孙犁小说的风格是隽永别致,比如,同样是描写战争题材,他很少描写正面战场,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是在文字中展现出人物的心灵美。这种淡淡的文字,却有一种吸引读者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荷花淀》和《芦花荡》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种风格在孙犁的散文中体现的更加突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描写回忆过去,思念家乡,还是咏物之作,平淡的文字和语气背后都融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宁静沉潜,不喜欢热闹,自甘寂寞的孙犁先生进入了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富于思考,并且伴随着形象一起出现。他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得到人生感悟,并且暗示一些人生的真谛,在给人审美上的享受的同时,更是让读者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比如,散文《黄鹂》中 他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这就是孙犁早期的风格,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在他到了晚年之后,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像“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种消沉悲观的诗句就是他晚年所写。 和中国大部分的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一样,作家的命运总是和时代仅仅相连。毫无疑问,孙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否则他无法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充满了矛盾,后期解放区的现实让他感到困惑甚至是紧张,1942年的整风运动,1946年因为发表小说而被批评,以及后来一连串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满腔热血的孙犁在这一连串打击中精神甚至在1956年那个春天走向崩溃。 “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激发了孙犁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隽永的创作风格,开始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代表作品,《后富的人》,对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得不说这篇小说是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的。 同样,孙犁也对当时越来越商贾化物质化的文坛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 孙犁的文学生涯开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实现了一种享受生活,享受文学,到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不平则鸣的思想境界转换。回顾平生,孙犁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晚年的孙犁独居陋室,远离了社会的尘嚣,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唏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

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

孙犁的小说

孙犁的小说 孙犁,一九一三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一九三六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九三七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根据地的杂志和刊物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一九三九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一九四一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后改名《文艺学习》于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九四四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短篇。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他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一九七八年又在一九六二年再版的基础上稍加订正,重新出版。新版本计收入作者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写的五十八篇作品。另有诗集《白洋淀之曲》于一九六四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艺学习》曲作者增订后,于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五六年后,作者因病很少写作,但从他现有的作品看,绝大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风格、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 孙犁解放后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位在短篇、长篇和中篇三个方面都有显著收获的作家,兹分述于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什,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首先,作者一般不怎么讲究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而是十分看重作品的生活内容,使作品尽可能多地蕴蓄着生活的诗意,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历史感。例如《山地回忆》、《正月》等篇,都是通过看来很平常的事件,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健康脉搏和时代的深刻变化。作者善于对生活的矿藏进行深入开掘,从中提炼和描写那些真正可以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情节和场面。正因为这样,《山地回忆》通篇写的,虽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却表现了我们军民关系的团结融洽和根据地人民淳朴、愉快的生活气氛;《正月》所写的,虽是“大娘”三个女儿的婚嫁,却可以从中窥见人民的苦难和祖国的新生。由于作者阅世之深和行文之力,他往往着墨不多而使作品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如《正月》中“大娘”一家围坐在炕上给多儿提亲的描写,就具有这种特色:“娘给她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母女三人对多儿婚事的不同主张,准确地表示着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觉悟水平,显示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烙印。象这类朴素而寓意丰富的描写,在《白洋淀纪事》里是很多的。这样,作品所给予读者的,才不单单是故事的曲折;而是现实中生活和人物的丰满印象。 其次,作者很注意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作者曾说:“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①他的《白洋淀纪事》,正是要努力反映出这种变化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乃至行止状貌上所铸成的最明显的特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曾有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的思乡之情。不绝如缕;故园柳色。魂牵梦萦。从1980年开始。他以《乡里旧闻》为总标题。另以不同的小标题。用系列作品描述了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离奇曲折的故事。到1987年共写了二十余篇。涉及二三十人的身世遭际。感情深沉诚挚。用笔凝重洗练。其中一些篇目。如《菜虎》《疤增叔》《根雨叔》《玉华婶》《凤池叔》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为乡里这些终生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芸芸众生留下了一鳞半爪。咫闻管见。让子孙后代窥视他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或淡然超脱。或痛苦悲凉的一生。

书名,乡里旧闻。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数,267页。开本,32。定价,。作者,孙犁刘宗武。出版日期,2016年5月10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9787020167449。品牌,人民文学。 基本介绍。《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是一个世纪前。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略图。《乡里旧闻》让我们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孙犁曾说:“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乡里旧闻》正是体现人道精神的作品。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

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媒体推荐。故乡是人生的起点。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孙犁晚年的《乡里旧闻》最有力地证明:作家与故乡有割不断的绵绵情思。——刘宗武《乡里旧闻》令我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汪家明。 图书目录。序第一辑乡里旧闻度春荒村长凤池叔干巴木匠的女儿老刁菜虎光棍外祖母家瞎周楞起叔根雨叔吊挂及其它吊挂锣鼓小戏大戏玉华婶疤增叔秋喜叔大嘴哥大根刁叔老焕叔第二辑童年漫忆父亲的记忆母亲的记忆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童年漫忆听说书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牲口的故事住房的故事夜晚的故事吃饭的故事昆

11.论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论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摘要:善于描写女性是孙犁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孙犁笔下的女性既有纯情的少女,又有青年媳妇,有正面人物、中间人物,也有反面人物,甚至有另类人物,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以其自身的独特个性,展示了她们的美,令人们常读常新。同时在女性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赋予女性一定的时代意义。这种独特的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与作者的女性崇拜思想、个性气质和情感经历及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独特个性 前言:孙犁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和斗争的,他的战争生活小说,几乎全部远离战争中心,而津津乐道于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善于从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中再现农民群众的美好心灵,尤其是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这些自然清新、秀美隽永的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深深扎根在读者心里。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分析 孙犁“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笔下解放了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活泼可爱、多姿多彩。 孙犁曾长期在根据地斗争生活,对那些可爱可敬的青年妇女有着深深的了解,他说:“我在农村遇到的那些妇女,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特别是那些青年妇女,为了解放斗争,情愿献出自己最心爱的人:丈夫、情人、儿子,献出她们全部的爱,她们不光有民族解放的要求,再共产党的领导下,还有她们本身的要求,从封建压迫里得到自由和解放,紧接着又打蒋介石,土地改革,经济上也要得到民主,因此精神才那么焕发。” 正是基于这种了解和对她们的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的敬佩,作者才能够把满腔的热情和炽热的爱倾注于笔端,为我们塑造出栩栩如生,纷然多姿的玉女群像。这些妇女,个个像明澈的淀水,又像妩媚的荷花。在斗争和劳动中,和男子一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亦无反顾,从不退缩。她们乐观、向上、热情的生活给残酷的战争生活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也为现代文学史贡献了崭新的女性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勤劳能干,通情达理;《嘱咐》中的水生嫂,刚强乐观,性格柔中有刚;《光荣》中的秀梅,爱憎分明,大胆泼辣;此外《浇园》中的香菊,《芦花荡》里的大菱、二菱、《麦收》中的二梅、《钟》里的尼姑慧秀、《丈夫》中的媳妇,以及《藏》中的浅花······这些女性神采各异,在恶劣的环境下,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坚毅的品质,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作者从她们的身上挖掘出了时代的精神的美,看到了“美的极致”。 文学是人学,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其主要内容。纵观孙犁的小说,他笔下的女性大概有三类:正面型的女性人物、中间型的女性人物、反动落后型的女性人物。下面将着重论述这一部分。 1.1 正面人物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