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_赵娜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_赵娜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_赵娜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_赵娜

第41卷 第11期2014年11月计算机科学

Comp

uter ScienceVol.41No.11

Nov 

2014到稿日期:2013-06-25 返修日期:2013-08-16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61139002),无锡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S

2010231)资助。赵 娜(1988-),女,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E-mail:zn@nuaa.edu.cn;袁家斌(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高性能计算、量子密码;徐 晗(19

90-),女,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挖掘。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赵 娜 袁家斌 徐 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21

0016) 

摘 要 交通堵塞、

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人、车、路的矛盾,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途径。对目前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重点总结了我国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交通现状,探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讨论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思路,提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引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鼓励政府、企业及高校共同参与来加强标准化工作。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促进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链整合,并将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业相结合来提高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水平。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法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896/j.issn.1002-137X.2014.11.002 

Survey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ZHAO Na YUAN Jia-

bin XU Han(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Traffic problems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people,vehicle and road,an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is the only 

solution to this contradic-tion.Based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IT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theITS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cir-cumstances,we proposed the ITS by introduc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mining,to strenghten the standardization by encouraging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to work together.The lev-el of national ITS can be improved by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y alliance to promote Chinese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and combining 

the ITS with logistics industry.Key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Current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approach 

1 引言

交通是人类社会生产、

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对交通产生强烈依赖的同时也对交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现有的先进立体的交通体系(包括以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陆地交通,以地铁为主的地下交通,以江河海洋为主的水上交通和以航空航天为主的空中交通)为人们提供了快捷、舒适与安全的交通服务。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快速增长的人口对交通需求的加深,直接导致机动车数量随之呈爆炸式增长,无论是在诸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在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道路的建设速度永远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因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都随之而来。交通堵塞直接导致人们出行时间增加,更会导致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延长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下降。同时由于拥堵,车辆启动和停止次数增加,在路上耗能时间延

长,因此能源消耗也会大幅上升,进而加剧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如现今逐渐被人们重视的PM2.5(细颗粒物,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其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造成其超标并危害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是人为源中的流动源,流动源主要是来自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排放的尾气。中国民用航空局2009年调查发现,我国166个机场有噪声问题,40多个机场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民航在国家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噪声问题也日益严重。此外,车辆剧增导致交通事故频发,20世纪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达2585万,这个数字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1500万)

。实质上,现存的交通问题可以看作是人、车与路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有:

1.

控制交通需求,即控制车辆使用量的增加。如今国内多地实行车牌限购和机动车尾号限行策略,是为了减少道路车辆使用的数量。但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这并非长远之计。

·

7·

2.增加道路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已有的道路规划不合理、现存的修路空间少及政府财力有限等原因,这种办法也存在着各方面严重的制约。

3.加强交通的管理,即通过控制交通信号灯、加强交通法规建设、制定合理完善的交通规划等措施来加强交通管理。但是每个措施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控制城市交通信号灯局限于控制红绿灯或一些可变标识来控制车流,无法更有效地缓解拥堵;加强交通法规建设的办法通常是强制性的;制定合理完善的交通规划需要进行大量前期调研,耗资大时间长,规划方案难以评价优劣,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4.实施智能交通系统。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对传统交通系统的一次革命。在现有路况条件下,智能交通系统把人、车、路综合起来考虑,利用高新科术手段,使个体交通行为更加合理,其可以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减少驾驶人员的操作失误、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可见,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必然选择。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1],指的是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机场和通信)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ITS使得交通系统中三大主体“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ITS的提出和大力发展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大幅降低汽车能耗,使交通堵塞减少、短途运输效率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经过十几年的推广、试行和发展,ITS目前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一些都市及高速公路系统中实施。实践证明,ITS是解决目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的理想方案。

2 ITS国内外发展状况

IT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概念于l990年由美国智能交通学会(ITS America,曾名IVHS America)提出,并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ITS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国际ITS领域已经形成以美国的“智能车辆-公路系统”、欧洲的“尤里卡”联合研究开发计划和日本的“先进的动态交通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三强鼎力局面。其他一些如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ITS研究和发展也已初具规模。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国家的ITS发展状况,并介绍我国ITS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发展ITS所存在的问题。

2.1 国外ITS发展状况

2.1.1 美国

从1976年至1997年的二十年间,美国每年车辆公里数平均上升77%,而同期道路建设里程仅增长2%,在交通高峰期,54%的车辆发生堵塞。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美国从80年代开始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规划。1990年,“IVHS(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America”项目成立。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地面运输效率方案”。1994年,“IVHS America”正式更名为“ITS America”,即美国智能交通协会。1995年美国交通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ITS的7大领域。1996年亚特兰大市交通局运用已有的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成果开发了Olympic交通控制管理系统,为第26届奥运会提供了有效服务。2001年美国运输部和ITS America联合编制了《美国国家智能交通系统10年发展规划》[2],明确了区域间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发展建设的主题。在已有的规划下,美国的ITS建设不断完善,缓解了日益恶化的交通拥挤和无力继续扩展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的突出矛盾。目前,在美国ITS的应用已覆盖了80%以上的交通设施,ITS体系结构较为完善,美国ITS体系由7个子系统及各自的分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ITS体系

2.1.2 欧洲

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很小,因此欧洲ITS的研究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促进ITS的发展并有效地协调整个欧洲的国际合作,将ITS纳入了始于1986年的“尤里卡”联合研究与开发计划,旨在建立跨欧的智能化道路网。1973年SCOOT系统由英国运输研究所开始研发,1975年研制成功,1979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被世界170多个城市采用,并衍生出许多新版本,包括:支持公交优先、自动的SCOOT交通信息数据库(ASTRID)系统、INGRID事故检测系统以及车辆排放物的估算等。1991年,欧洲道路运输通信技术实用化促进组织(ERTICO)成立,目的是协调和支持全欧洲的ITS活动。1994年,瑞典实施了全国性覆盖的RDS-TMC(Radio Data System-Traffic Message Channel),1995年德国和荷兰、1996年法国巴黎、1997年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实施了RDS-TMC,目前欧洲已有18个国家实施了RDS-TMC项目。1996年欧盟正式通过了《跨欧交通网络(TEN-T)开发指南》[3],标志着欧盟开始致力于通过交通信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1997年制订了《欧盟道路交通信息行动计划》,作为欧洲ITS总体实施战略的一部分,该行动计划涉及到研究开发、技术融合、协调合作和融资及立法等多个方面。2000年制订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3],目的是在交通等关键领域推动欧洲向信息社会发展。2001年9月欧盟制定了《2001—2006各年指示性计划》[4],用来加大实现跨欧交通网络的投资力度,道路交通ITS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空中交通管理、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均纳入优先投资部分,其中的TEMPO(Trans-European IntelligentTransport Systems Projects)计划部分专门协调道路交通ITS相关的项目。2001年欧盟在其未来10年的交通政策白皮书

·8·

《欧洲2010交通政策:决策的时刻》中纳入了ITS计划,提出了实现ITS一体化市场的建议。2002年3月26日伽利略计划由欧盟15国交通部长会议正式启动。2002年约克市成为第一个成功使用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UTMC)的城市,UTMC是为了满足经济有效的城市交通管理的需求,它使得ITS系统在功能体系上成为了一种标准组件模式。2005-2009年,为迎接2012年伦敦奥运会,伦敦交通局投入了总额为100亿英镑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划,在政府长期政策的支持下,目前伦敦已建成地上与地下、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相交,集地铁、火车、轻轨、公共汽车、出租车于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并建立起了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

2.1.3 日本

日本是一个土地稀少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每天却有上亿辆机动车在路上行驶,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更为严重,依靠建设新的道路网来解决此类问题对日本而言更加困难,因此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有效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日本是发展ITS较早的国家,1973年日本提出了“综合汽车交通控制系统”,研制出一套道路导航系统并进行了试验。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了“道路-汽车通信系统”和“先进机动车交通信息和通信系统”(后经改进,这两个系统合并为“车辆信息和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日本建立了“先进道路运输系统”,在该项目的建设中形成了以道路车辆一体化来改善道路交通的概念。同期研发的其它项目包括:超级智能车辆系统、先进安全车辆系统、通用交通管理系统等。1994年1月日本成立了“道路-交通-车辆智能化推进协会”,该协会进行了一系列与ITS有关的活动,ITS逐渐在私营领域形成了市场,基于数字地图的GPS汽车导航系统以及其他技术实现了商业化。至1995年,日本安装导航系统的汽车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1995年2月,由日本首相直接领导的“具有先进通信与信息的社会筹划组”提出了“促进先进通信与信息社会的基本指导方案”。1995年8月,提出“在道路、交通、车辆领域实现先进通信与信息技术的政府指导方针”[5],并开始进行ITS的研究与实际应用。1994年11月进行了5个月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野外试验,并同时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电磁场测试,为选择5.8GHz作为日本DSRC频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于1996年8月出版了“共同研究报告”。1997年1月,日本TC204委员会完成了DSRC标准制定工作,目前日本ETC用户已经超过3300万,到2005年,日本不停车收费系统使用率达50%,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拥堵现象基本消失,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13万吨,近两年ETC的使用率已超过85%,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9万吨至20万吨。1998年横滨冬季奥运会实际验证了基于UTMS(Universal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1996年开始试行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VICS)[6],至1998年,计划扩展至东京圈、大阪地区等所有高速公路,2001年9月全国32个县全部使用VICS。根据日本VICS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VICS车载机保有量达3000万台,这是世界上有动态导航最大的系统,累计创造产值600亿美元。

日本ITS体系框架细分为10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日本ITS体系

2.1.4 其他国家[7]

在国际上,美国、欧洲和日本走在ITS研究和发展的前列,此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ITS发展也初具规模。

韩国的光州市是ITS示范工程地点,耗资100亿韩元,其建设应用选取了交通感应信号系统、公交车乘客信息系统、动态线路引导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及时播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停车预报系统、动态测重系统、ITS中心等9项内容。

马来西亚ITS集中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国油双峰塔开始,至雪邦新国际机场,达750平方公里。目标是利用兆位光纤网络,把多媒体资讯城、国际机场、新联邦首都等大型基础设施联系起来。

新加坡ITS建设集中在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方面,该系统除了具有传统功能,如信号控制、交通检测、交通诱导外,还包括用电子计费卡控制车流量。在高峰时段和拥挤路段还可以自动提高通行费,尽可能合理地控制道路的使用效率。

澳大利亚从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其建设包括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SCATS)、远程信号控制系统(VicRoads)、微机交通控制系统(BLISS)、道路信号系统、车辆监控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等。最著名的最优自动适应交通控制系统(SCATS)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使用。在悉尼市,其能够控制悉尼市及其周围主干公路的2200多个路口及3000个交通信号,监控覆盖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2.2 中国ITS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ITS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试验研究,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与导驾系统”和“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项目的研究,此外,交通部与各省厅联合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攻关工作。1999年1月,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2013年6月)全国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600余条。同期,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大量ITS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得到了实际应用。1999年11月,交通部和科技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科技部正式推出《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第一版)[8]。2002年正式启动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项中,设立了《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及支持系统开发》项目[8],该项目于2005年基本完成。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这是ITS首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列入我国政府的发展规划。2002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十五”

·

·

国家科技攻关“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将北京、上海等十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这些城市陆续制定并出台了ITS发展规划。2007年10月,第十四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展示了中国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在ITS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加强了中国在ITS领域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城市和城间道路交通管理的ITS关键技术研究更加深入,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专用短程通讯设备、车载信息装置等硬件设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智能ITS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软件和终端产品开发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如数字地图和车载导航设备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ITS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快,特别是随着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的建成,到2015年将全面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我国即将掀起ITS建设的新热潮,ITS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电信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认为,中国在全球汽车销量市场的领导地位以及本土车厂实施最新技术的强烈愿望,都将不可避免地推动ITS的采用,以解决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汽车尾气、道路拥堵和高速公路死亡率的问题。随着汽车销售和生产向中国转移,全球主要车厂的实验室正将他们的研发和设计工作转移到中国。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和安全系统“创新的试验场”。2008年我国ITS市场规模超过220亿,此后5年仍以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仅2011年一季度,我国ITS项目的数量为825个,市场规模76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的数量为621个,市场规模23.5亿元,同比增长32.8%,高出2010年平均增长率一倍。

然而,相对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ITS尚处于起步阶段,交通运输增长的主要模式还是增加基础设施,即建设道路网络、水运通道以及铁路和航空基础设施,这种增长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ITS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并不能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中西部地区的ITS发展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城市内部的ITS有待于继续建设和完善。我国ITS仍面临诸多不足与挑战,比如已有城市规划不合理,很难靠增加道路基础设施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典型的包括道路上大量的电动车、自行车;市民安全交通意识不高,比如现在棘手的闯红灯问题;ITS发展上,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过分依赖国外,技术的标准化尚不成熟,“信息孤岛”现象等制约着ITS的发展。从产业方面看,我国ITS参与企业多、品牌杂,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产品和服务性价比低,顾客满意度低等。从行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ITS行业的收入尚不足400亿人民币,而美国ITS行业的收入已达到1118亿美元,日本ITS行业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377亿美元。另外,目前我国以硬件投入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的ITS投入主要集中于软件与服务方面。

3 我国ITS发展思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在交通方面,ITS的发展的重点之一是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契合。因此,为满足十几亿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我们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交通发展道路,从而利用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合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确立我国ITS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高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标准化工作,促进产业链整合,以实现现代化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

3.1 我国ITS体系架构

ITS体系框架是对ITS这一复杂大系统的整体描述。通过ITS体系框架来解释ITS中所包含的各个功能域及其子功能域之间的逻辑、物理构成及相互关系。同时,ITS体系框架是我国ITS发展的纲领性和宏观指导性技术文件,是ITS实现的载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ITS体系框架的相关工作,自1999年以来,国内ITS领域的权威科研机构和专家一直不懈地开展中国ITS体系框架的编制、修改完善、方法研究、工具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2001年科技部正式推出《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第一版),解决了ITS体系框架“从无到有”的问题。2002年正式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ITS专项,设立了由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及支持系统开发》项目,2005年完成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第二版),其在规范化、系统化、实用化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图3所示为《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第二版)中确定的我国目前ITS的体系框架

图3 中国ITS体系框架

交通管理用户服务领域包括交通动态信息监测、交通执法、交通控制、需求管理、交通事件管理、交通环境状况监测与控制、勤务管理、停车管理、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管理等9项用户服务;电子收费用户服务领域仅包括电子收费1项用户服务;交通信息服务用户服务领域包括出行前信息服务、行驶中驾驶员信息服务、旅途中公共交通信息服务、途中出行者其它信息服务、路径诱导及导航、个性化信息服务等6项用户服务;智能公路与安全辅助驾驶用户服务领域包括智能公路与车辆信息收集、安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车队自动运行等4项用户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用户服务领域包括紧急事件救援管理、运输安全管理、非机动车及行人安全管理、交叉口安全管理等4项用户服务;运营管理用户服务领域包括运政管理、公交规划、公交运营管理、长途客运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出租车运营管理、一般货物运输管理、特种运输管理等8项用户服务;综合运输用户服务领域包括客货运联运管理、旅客联运服务、货物联运服务等3项用户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用户服务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维护、路政管理、施工区

·

01

·

管理等3项用户服务;ITS数据管理用户服务领域包括数据接入与存储、数据融合与处理、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应用支持、数据安全等5项用户服务。

3.2 提高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ITS竞争力。而目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国外进口依赖严重,市场上的高端ITS产品大部分来自国外或者对国外芯片进行二次开发,核心技术的匮乏会使ITS被动地受国外扼制,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付出昂贵的技术成本。因此,为了促进我国ITS发展,提高我国ITS在国际的竞争力,无疑需要提高ITS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ITS关键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结合已有技术和基础,同时在ITS领域引入物联网[10]、云计算[11]、数据挖掘等技术及应用,发展新一代的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是物联网重要的应用领域,在ITS中引入物联网,有助于ITS突破发展瓶颈,取得快速而实质性的进步。比如物联网强大的数据采集功能可以为ITS提供全面的底层交通数据;物联网可为交通数据的传输提供良好的渠道,为交通信息的发布提供广阔平台。另外,ITS由各个分系统组成,在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可以帮助ITS整合现有数据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交通数据得到更加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发布,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更加宏观地调控包括陆路、水路、航空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由于目前我国ITS尚处于各系统单一发展的阶段,比如还没有做到对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总体统筹,进行交通流诱导,因此可以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这一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更完善的交通服务。

但是目前存在多项关键技术需要攻克,如物联网感知层拓展、物联网中间件技术、云计算综合应用与研究、复杂环境交通融合分析技术、地理地图信息匹配技术等。其次,需要衔接智能交通、物联网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平台,提升设备制造商在移动终端载体上的研发、制造水平。

3.3 加强技术标准化工作

ITS标准体系主要对全国或区域内有兼容性要求的术语、编码、接口、产品和服务制定标准。2003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ITS),制定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为规范我国ITS的发展和基础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007年,委员会对第一版标准体系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数据管理等部分,形成第二版ITS标准体系。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发布及正在制定的ITS标准有91项,其中已发布27项,具体情况如表1所列[9]。

表1 我国ITS标准数量统计表(截止2011年底)

领域/标准数/状态已发布的标准数量已发布及正在制定的标准数量

基础类6 9交通专用短程通信类5 5电子收费类2 11交通信息服务类4 21交通与紧急事件管理类7 24综合运输机运输管理类1 14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公路类2 7小计27 91

虽然标准化的发展滞后于ITS的发展,但是随着ITS规模的扩大,标准化建设逐渐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我国地广人多、地形复杂,为保证ITS快速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及高校科研团队加强技术标准化研究、更新和实施工作。今后我国ITS的标准化研究工作重点应集中于基础性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方面,比如ITS标识、基于交通专用短程通信的宽带无线通信、交通及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车路协同、生产线及相应的模拟环境监测线和品控程序等。

3.4 促进产业链整合

我国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业以来,相关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其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研制ITS产品,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具有价格优势的ITS产品,在盈利的同时也为我国ITS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的ITS企业产品仍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ITS迅猛发展的步伐,其关键问题主要是各企业仍然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导致企业现有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比如我国GPS导航方面,各运营商为了降低成本,将硬件研发、软件开发集于一体进行研究与生产,进而进行运营销售,这样的各自为政的产业模式会导致产品在从研发到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专业性都不足。这也是我国终端产品价格虽然低,但却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多数品牌产品返修率高,用户满意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按照目前的生产模式,其最终会导致我国整个ITS产业竞争力不足。

上述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ITS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协作性不足,并且缺乏各方面的带头企业,而每个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充足的资源,依靠市场交易会导致成本上升,进而产品昂贵。因此,我国亟需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调度各专业机构进行组织与协调,大力促进我国ITS产业链整合。比如积极引导建立产业联盟机构[12],让其作为中间组织,既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又能够协调各企业共同投入资源,以达到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

此外,可以将ITS引入物流业作为新的创新点。物流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交通压力,因此需要从总体上对陆路运输与航空、水运等进行协调,充分利用航空、水运等资源,减少路面压力,提高运输效率。

结束语 ITS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次变革。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大力开展ITS研究与应用是世界各国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我国ITS的起步虽然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利用后发优势,目前我国的ITS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路少车多的矛盾。然而根据我国现在的交通状况,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需要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交通发展道路,进而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提高我国ITS产业竞争力,带动未来交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增长,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asaki I.A Brief History of ITS[M].Ma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chnology,1999

(下转第45页)

·

·

6 相关工作

上下文一致性错误检测方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其中一个是我们前面提到的xlinkit方法[6],另一个是C.Xu等[11]提出的通过有效增量计算来提高检测效率的方法。

上下文一致性错误处理方面,有一些工作是有关约束间干扰的。其中C.Nentwich等[7]在未来工作中提到过约束间干扰,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Y.Xiong等[9]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3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是直接忽略,在约束间干扰比较严重的场景中这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完全避免生成会造成约束间干扰的解。这个策略存在大量空解,有效性不好。第三种是通过复杂的计算,利用增删改3种操作得到一个不会造成约束间干扰的解。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非常耗时[9],另外在普适计算环境中,导致一致性错误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增加和修改操作很难保证有效性。相比而言,我们的方法能够保证每次都会产生一个接近最优的解,保证了有效性。同时还利用了新的增量计算方法,保证了效率。至于副作用,相关的研究工作不多,C.Xu等[12]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在每次执行操作时,从几种传统方法中选取副作用最小的一个真正执行,能有效地降低副作用。与这个方法相比,我们的方法优化的范围更大(从所有可行的解中选取一个较优解),时间开销上稍微大一点,但效果会更好。同时,我们的方法还能降低约束间干扰。

搜索方法在软件测试、需求分析等软工方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在上下文一致性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工作。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下文感知程序对一致性错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严格,而语法树的真值计算十分耗时,导致打分效率低,难以进行有效的搜索。我们通过新的增量计算方法提高了效率,使搜索方法得以应用。

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的上下文一致性错误处理方法,它能够同时降低约束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处理操作本身对程序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增量计算方法,显著提高了计算的效率。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接近最优的效果。在系统方面,我们实现了一个上下文管理模块,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解决上下文一致性错误。

当然,我们的方法还有几个方面有待完善:首先,我们只考虑了利用删除操作来处理上下文一致性错误,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试着加入增加和修改操作;其次,评估上下文一致性错误处理操作本身对程序正常运行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只考虑了两个方面,未来可以加入其它的方面;最后,在系统实现方面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Bu Y,Gu T,Tao X,et al.Managing quality of context in perva-sive computing[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Software,2006.QSIC 2006.IEEE,2006:193-200

[2]Chen C,Ye C,Jacobsen H A.Hybrid context inconsistency reso-lution for context-aware services[C]∥2011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Per-Com).IEEE,2011:10-19

[3]Demsky B,Rinard M C.Goal-directed reasoning for specifica-tion-based data structure repair[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6,32(12):931-951

[4]Harman M,Mansouri S A,Zhang Y.Search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view of trend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R].Tech.Rep.TR-09-03.Departmentof Computer Science,King’s College London,2009

[5]Julien C,Roman G C.Egospaces:Facilitating rapid developmentof context-aware mobile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Software Engineering,2006,32(5):281-298

[6]Nentwich C,Capra L,Emmerich W,et al.xlinkit:A consistencychecking and smart link generation service[J].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TOIT),2002,2(2):151-185[7]Nentwich C,Emmerich W,Finkelstein A.Consistency manage-ment with repair actions[C]∥Proceedings.2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3.IEEE,2003:455-464[8]Sullivan L.RFID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persist,all this timelater[J].Information Week,2005,1059:34-40

[9]Xiong Y,Hubaux A,She S,et al.Generating range fixes forsoftware configuration[C]∥2012 3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oftware Engineering(ICSE).IEEE,2012:58-68

[10]Xu C,Cheung S C,Chan W K,et al.Heuristics-based strategiesfor resolving context inconsistencies in pervasive computing ap-plications[C]∥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Computing Systems,2008(ICDCS’08).IEEE,2008:713-721[11]Xu C,Cheung S C,Chan W K,et al.Partial constraint checkingfor context consistency in pervasive computing[J].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TOSEM),2010,19(3):9

[12]Xu C,Ma X,Cao C,et al.Minimizing the Side Effect of ContextInconsistency Resolution for Ubiquitous Computing[M]∥Mo-bile and Ubiquitous Systems:Computing,Networking,and Serv-ice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285-297

(上接第11页)

[2]N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Program Plan:ATen-Year Vision[M]∥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ocietyof America and 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2[3]Http://europa.eu.int/comm/transport/themes/network/engli-sh/its/html/vision_policy.html

[4]Http://www.ertico.com/its_basi/eu_polic.htm

[5]杨冰,等.智能运输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6]Japan ITS Hand Book[M].Supervised by Road Bureau,TheMinistry of Land,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2001

[7]陈桂香.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J].中国安防,2012(6):

103-108

[8]张可,齐彤岩,等.中国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研究进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5):5-11

[9]杨琪.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状况及发展趋势综述[J].交通标准化,2011(24):8-10

[10]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11]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2562-2567

[12]岳建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9):188-192

·

·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 一、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设备选型: 临平城区320国道以南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SCATS管理平台,与杭州接壤的主要道路采用能与支队联网的控制设备,其它地区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浙大中控Intelliffic ACS-300管理平台;均配置16灯组以上(含)。 系统功能: 规范路口交通环境。通过系统化的路口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路口的渠化、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分布,均衡路网中的交通分布; 安装标准的、稳定可靠及功能灵活的交通控制设备和系统,使系统能满足各种交通控制的需求; 系统运行时可连续准确地采集大量现场交通数据,通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不仅直接用于交通控制,还可以为交通指挥调度和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从区域或全局的角度实时优化交通控制,缓解交通拥挤,缩短通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主要部件要求: 1、信号灯杆: 标志立柱和横梁:凡钢管外径 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和横梁,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焊接钢管,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88,下同)的要求。凡钢管外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和横梁,采用一般的热轧无缝钢管,并符合《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的规定。标志立杆柱帽,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板,板厚3mm,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高强螺栓,高强连接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40B式45号钢,并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的规定。地脚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Q235),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基础材料混凝土强度应不少于25Mpa。并符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

智能交通建设系统总体设计

智能交通建设系统总体设计 1.1 总体设计原则 在本次系统的总体设计中,要求在总结同类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将遵循以下总体设计原则。 ?标准性 本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之间存着大量的数据交互,因此强调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系统应保证与现行业务系统实现有效的衔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在系统建设中将遵循各类业界标准,从数据结构、技术架构、数据库存储等多个方面标准化建设。 ?先进性 采用当前成熟且先进的技术,保持系统硬件、软件、技术方法和数据管理的先进性,保证系统建成后在技术层次上3~5年内不落后。同时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在将来能迅速采用最新技术,以长期保持系统的先进性。 ?可靠性 一是以可靠的硬件、成熟的软件产品为基础,结合具体需求进行配置、定制和二次开发的方式进行实施,保证有效缩短项目实施时间,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 二是系统应能够支持较大并发用户同时进行浏览、操作等与数据库的交互式的操作,并且相对占用较少的硬件资源。当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通过快速的应急处理,实现故障

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丢失重要数据。 三是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反应快速、安全可靠。 ?安全性 一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首先,选择先进、可靠的主流硬件产品和成熟、领先的软件产品构建系统,为系统的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必须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恢复机制和备份机制,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灾难恢复;再次,严格管理制度,为系统安全性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完整的权限控制机制、考虑充分的系统保密措施也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因素。需依据信息访问权限,向用户提供授权查询,有效避免越权使用。 系统后台用户分层次管理,并且具有可灵活调整、可细分的权限控制。可对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角色权限管理,保证每个用户能够看到且只能看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对系统的管理操作有详实的历史记录。 ?扩展性 系统真正符合多层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不仅基于当前的需求,而且应保证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不需做较大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今后的平滑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数据的扩展:可以利用可视化的工作界面,进行数据的添加,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创建新的数据库、词典。 应用的扩展:考虑到和其它信息系统的连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外接接口,将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充,整个系统中应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模块;利用开放标准的应用开发接口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二次应用开发。 ?易用性 系统应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化界面,易于使用和推广,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系统的使用。除特殊的、必须的应用外,用户终端全部采用浏览器方

指挥中心与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实施计划方案与项目管理

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

1工程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 遵循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P)提出的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为了确保项目目标顺利实现,我公司将委派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资历的专职项目经理,对xx市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进行科学、严格、规的管理,根据项目建设任务的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设定科学的、可测量的阶段性目标,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同时,对监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理解并配合监理方的工作,确保在合同规定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1.1编制依据 本项目采购招标文件。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施工规,技术标准及验收标准。 现场位置,交通条件,工程材料。 我公司的技术力量、资金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管理水平等综合项目实施能力。 1.2编制目的 贯彻国家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 遵守设计和施工规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进度,确保高质、高效、按时完本项目。 严格的安全保证措施和管理体系,确保实现项目实施安全目标。 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 向采购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持。

1.3项目目标 1.3.1项目总体目标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完成xx市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安装、部署和试运行;完成项目的培训。 1.3.2主要阶段性目标 针对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计划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交货、安装验收完毕。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我们将总体目标划分成如下的主要阶段性目标:1.3.2.1系统设备供货 完成系统设备的供货,进行到货验收,签署到货验收报告。 1.3. 2.2硬件设备安装 完成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3. 2.3系统联调 完成软件应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提交系统调试报告及试运行申请。 1.3. 2.4系统试运行 试运行结束时提交系统试运行报告。 1.3. 2.5人员培训 试运行期间完成人员培训工作,提交培训记录。 1.3. 2.6系统终验 终验工作主要包括:系统设备(含软件)的验收、项目文档验收、系统运行效果评价、系统运行效果定性和定量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_习题集(含答案) (2)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习题集 一、填空题1 1. ITS系统除人、车、路三个要素外,必须又促使其一体化的______。 2.动态交通分配是以______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3. ______是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中的关键和特殊之处。 4.在静态交通流分配中,______通过交通量和走行时间或费用的关系来反映。 5. ______是交通流诱导的重要信息,实现系统动态路径诱导的重要基础。 6.交通流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7.事件管理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事件管理的各项活动,减少事件的影响。 8.图像平滑属低通滤波图像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9.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包括哪些? 10.日本在自动公路系统方面研究最为先进,其具体研究内容有哪些? 11.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逻辑框架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2.与理想用户最优相比,准用户最优的主要特点是? 13.作为协同学研究对象的系统,当外界的控制参量不断改变时,通常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14.城市交通流系统具有哪些系统特征? 15.简述ITS主要应用了哪几类技术? 16.简述GPS的特点? 17.地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18.宏观交通流参数的自动采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19.简述GPS自动车辆具体定位方法? 20.信息融合技术在ITS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 21.出行者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22.出行者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3.出行者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24.简述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5.根据诱导信息的决定方式,UTFGS可分为哪三类?并简述其系统特点? 26.简述行车路线优化子系统的作用? 27.简述什么是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研究21世纪的新型交通运输模式,是当前交通运输学科的一个前沿领域,因此了解智能交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交通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发展阶段,各阶段发展的成果与特点以及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国内外智能交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初步设想了解决方法。另外还介绍了智能交通的组成及其应用领域,对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总之智能交通是我国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智能交通发展阶段成果问题前景 Summary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Abstract:"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a new discipline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1980 s, it is a new transportation mode studied the 21 st century, is currently the subject of transportation front field, so learning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t meaning.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eliminary. Also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cast. In shor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 Stage of development Results Problem Prospects 引言:ITS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个人旅行与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交通需求越来越高,ITS便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阐述智能交通的国内外发展,服务体系及出现的问题,整体的介绍了智能交通 一、概念及概况 所谓数字交通,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定位、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和其它相关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以减少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流量、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充分利用路网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是一种全方位的交通智能化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综合运用了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图像分析技术等,将交通系统所设计到的人、车、道路和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智能作用,从而使交通系统智能化,更好地实现安全、畅通、低公害和耗能少的目的。智能运输系统的英文为Inte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快速与城市道路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了现有的交通管理模式与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设智能交通信息化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切实解决城市的投资环境,制定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录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体现在微观的交通信

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方面,通过提高对交通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主要是由信息采集输入、策略控制、输出执行、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与通信等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子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统根据设定的目标运用计算方法(例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计算出较好的方案,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子系统(一般是交通信号控制器),以引导和控制车辆的通行,达到预设的目标。所谓智能交通,主要是通过综合手段,对城市道路通行进行智能化管理,包括根据通行情况实时指挥车辆通行顺序、疏导道路拥堵的智能化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基于英唐众创

方案公司研发的地图数据,整合多源交通出行信息数据、路网运行信息、高速公路运行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类动态信息,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汇聚。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将满足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需求;全国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权威的电子地图服务;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自动接入的实现,将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的汇聚。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充分整合、简化公安交警现有业务流程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建设面向交警业务,具备交通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交通控制、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交通系统,

杭州市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标准(2016年新版)(DOC)

杭州市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标准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录 前言 (5) 第一部分系统定义 (6) 一、杭州市智能交通系统构成: (6) 二、系统定义 (6) 第二部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设置标准 (8) 一、智能交通系统设置标准相关定义 (8) (一)关于设置的定义 (8) (二)关于道路的定义 (8) 二、智能交通系统设置标准 (9) (一)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9) (二)交通监视系统 (9) (三)交通违法监测系统 (9) (四)交通信息屏发布系统 (10) (五)交通流视频检测系统 (10) (六)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 (11) (七)停车诱导系统 (11) (八)智能卡口系统 (11) 第三部分道路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标准 (13) 第一章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指标 (13) 一、SCATS信号控制系统 (13) (一)系统构成 (13) (二)功能要求 (13)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14) 二、单点远程控制交通信号系统 (15) (二)、单点远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指标 (15) 一、系统构成 (15) 二、功能要求 (15)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18) 第二章交通监视系统技术指标 (21) 一、系统构成 (21) 二、功能要求 (21)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2)

第三章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28) 一、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 (28) (一)中心接入要求 (29) (二)路口设备要求 (30) 二、违法超速行为监测系统 (32) 第四章交通信息屏发布系统技术指标 (37) 一、系统构成 (37) 二、功能要求 (37)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38) 第五章交通流视频检测系统技术指标 (40) 一、系统构成 (40) 二、功能要求 (40)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导 (41) 四、中心平台 (42) 第六章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技术指标 (42) 一、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的标准模式 (42) 二、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的标准结构和功能 (42) 三、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的技术标准 (43) 四、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44) 第七章停车诱导系统技术指标 (46) 一、系统组成 (46) 二、功能要求 (46) 三、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47) 四、中心平台 (48) 第八章智能卡口系统技术指标 (49) 一、智能卡口系统的标准模式 (49) 二、智能卡口系统的标准结构和功能 (49) 三、智能卡口系统的技术标准 (49) 四、智能卡口系统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50) 第九章智能交通系统数据接口规范 (52) 一、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接口 (52) 二、交通诱导系统中心平台 (55) 三、行程时间检测系统(OD系统)接口 (56) 1、外来黑名单接入 (56) 2、数据格式 (56) 3、数据流程 (58) 四、智能卡口系统接口 (59) 附录A (60)

智能交通系统完整解决规划方案.docx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必要性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架构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架构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子系统应用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高清卡口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道路监控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信号灯控制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智能公交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_陆化普_百度概要

第 15卷第 5期 2015年 10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ol.15No.5 October 2015 文章编号:1009-6744(2015 05-0045-08中图分类号:U491.1文献标志码:A 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陆化普 *, 孙智源, 屈闻聪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北京 100084 摘要:大数据给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革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 从交通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交通大数据带来的问题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学建模方法等方面, 阐述了交通大数据给智能交通系统带来的变革 . 为了深入理解交通大数据的内涵, 分析交通大数据的产生背景, 提出了交通大数据的“ 6V ” 特征, 总结了智能交通系统中大数据的基本类型 . 面对交通大数据带来的数据安全、网络通信、计算效率和数据存储等诸多问题, 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思路 . 对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混合模型的意义 . 最后, 讨论了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 . 关键词:智能交通; 交通大数据; 数据驱动; 智能交通系统 Big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LU Hua-pu , SUN Zhi-yuan , QU Wen-cong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ig data bring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gnificant changes of ITS, which brought by traffic big data, are shown in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 of traffic big data, problems brought by traffic big data, and big-data-driven based mathematic model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eeply understand big data, the background and category of traffic big data are sketched, the “ 6V ”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big data are proposed, the basic types of traffic big data in ITS are summarized. Strategies and idea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big data, namely, data security,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data storag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method of data driven model, and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hybrid model. Finally, system framework of ITS based on traffic big data is proposed. Key word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ffic big data; data 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数字城市 (Digital City 与智慧城市 (Smart Ctiy 接踵而来 .1998年 1月,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新世纪人类星球之认识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收稿日期:2015-02-04修回日期:2015-08-30录用日期:2015-09-09 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4BAG01B04-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408023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吴江返校经费课题 (2015WJ-B-02 .

XX市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XX智能交通项目设计方案

目录

第1章项目总论 1.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XX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城市地区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城市安全管理、交通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因此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减轻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有效地进行交通视频监控、及时准确地进行非现场执法,XX交警部门积极地利用当今先进适用的技术,规划对中心平台系统、电子警察、卡口、监控等各子系统进行建设以实现技术强警的各项具体目标。 我方根据XX市综合治理、科技强警的需求,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对城市治安监控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进行设计,严格遵照国家、公安部以及XX市的相关技术标准、规程,综合运用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制定,充分考虑到系统建成后在使用、维护保养及系统扩展等方面的方便性、经济性等要求,最终的工程将达到一方建设、多方受益、灵活扩展的目的。 通过本期项目的建设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符XX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符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践证明,要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管理压力,维护人民群众安定平和的出行和治安环境,快速接警处警,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仅靠增加警力的数量扩张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走质量扩张即科技强警之路,实现管理模式由体能型向智能型、管理方式由经验型向科技型、管理手段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和飞跃,才能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保持同步,更加密切把握住社会进步的脉搏。通过此项目的成功建设,对于发掘呼伦贝尔市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地位,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 1.2项目现状 1.2.1平台部分 基于上千路的外场子系统点位建设的基础上,平台的中心设备显示出宇视

(完整版)智能交通系统_习题集(含答案2012.11.20)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智能交通系统》(编号为14020)共有简答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1,填空题2,填空题3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名词解释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填空题1 1. ITS系统除人、车、路三个要素外,必须又促使其一体化的__信息中心_。 2. 动态交通分配是以__路网交通流____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3. _路段流出函数__是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中的关键和特殊之处。 4. 在静态交通流分配中,路段阻抗特性函数__通过交通量和走行时间或费用的关系来反映。 5. _行程时间_____是交通流诱导的重要信息,实现系统动态路径诱导的重要基础。 6. 交通流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通过_交通控制系统_____实现的。 7. 事件管理的根本目的是__使受到干扰的交通流恢复正常__,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事件管理的各项活动,减少事件的影响。 8. 图像平滑属低通滤波图像处理,其目的是__保留图像空间频率的低频部分,减少图像的高频部分____二、简答题 9.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包括哪些?9.答:(1)控制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控制车辆的增加,或者改变车型,使车辆数量减少; (2)增加供给,也就是修路; (3)实施智能交通系统。 10.日本在自动公路系统方面研究最为先进,其具体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公路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系统; (2)事故监测与警告; (3)使用视频、雷达监测器进行车辆间距控制;(4)车辆最大速度控制;(5)自动停车控制。 11.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逻辑框架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1)功能域,基本上和服务域等同;(2)系统功能,基本上和服务等同,但进行了功能的重新组合;(3)过程,基本上与子服务相同;(4)子过程,基本的逻辑单元。

物联网智能交通方案设计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

统建设方案 目录 一、物联网信息平台 (3) 1.1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 . (3) 1.2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3) 1.3产品优势及特点 (4) 1.4物联网信息平台设备清单 ....... .. (6) 二、智能交通系统 (6) 2.1 系统概述.. (6) 2.2系统技术方案 (8) 2.3智能小车系统... (8) 2.4道路交通管理系统.... . (9) 2.5路灯自动控制系统 ..... (11) 2.6ETC 系统 (11) 2.7智能停车系统 .... .. (12) 2.8城市照明系统 .... .. (13) 2.9支持的实验 ... (14) 2.10智能交通实训系统设备清单 ........ .. (15) 三、配置清单及规格参数 (16)

,、物联网信息平台 1.1物联网信息平台简介 物联网信息平台以光载无线交换机和上层应用程序为核心,构建 盖物联网实验室及其周边区域, 配合实验室现有的有线网络交换机、 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络的物联网关键部分一一网络层。 物联网信息平台是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配合 解决方案中的其他物联网接入设备和控制设备可以实现物联网基础教学、物联网基础实验、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 RFID 技术的应用、传感器的学习及应用、智慧教室、物联网创新应 图(4 )物联网信息平台组网图 1.2物联网信息平台创新点 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在实验教学、 理、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 WiFi 无线局域网,覆 网络路由器,建立融合 学生学习、教学管 3层架构清晰、完整地体现出 物与人的泛在链接, 使各 用等功能,学生可亲身真实体验和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给未来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

智能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智能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一、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 1、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的标准模式 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设备的信息记录为每个违法信息由一条违法记录(信息完整的三张连续照片)和一段违法录像(配套完整的10秒钟录像)组成。 2、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的标准结构和功能 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是结合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违法记录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前置采集系统等构成。 ●车辆信息采集系统 采用地感线圈检测,根据车辆通过前后测量相应磁通量变化判别车辆有无,线圈安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埋入路面下、另一种是在路面切割出槽,将环形线圈放入槽中,再通过一些特殊胶对其密封。 ●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 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时时检测红绿灯状态,将状态信息传递给违法记录系统。 ●违法记录系统 违法记录系统是将车辆信息采集系统与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车辆是否构成交通信号违法,在判

断有违法车辆时进行违法记录。 ●网络传输系统 网络传输系统是为了将智能交通设施进行网络化管理。 ●前置采集系统 前置采集系统是一个放置于中心的自动采集和储存设备,前置采集系统是杭州市公安交警支队非现场执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与路口违法记录系统连接。 (一)中心接入要求 1、中心配置要求 前端路口设备应质量可靠,性能、效果等参数满足非现场执法系统要求。 2、网络链路要求 前端设备应向支队非现场执法系统中心平台申请分配路口IP地址,并连接上电子警察专用网络,经支队中心测试网络连通后方可接入。网络链路连接时应当采用稳定、可靠、高效的网络接入设备。 数据要求 前端路口设备采集的原始图像文件、数据信息(包含红灯开始时间、抓拍时间、红灯结束时间、抓拍车道、抓拍方向、设备地点)须合并在图像文件中,并采取信息加密校验

智能交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组织计划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机构 1.1 编制依据 本实施组织计划根据三山区安全监督局的需求以及施工现场目前道路设计状况的调查资料,结合以往我公司相似类型工程的施工经验及有关的施工规范进行编制。 1.2 工程概况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现代化管理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控制集成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在社会交通里,安全是首要需保障的问题。利用现有的监控保安设备,可有效的加强对车辆的管理,直观及时的反映重要地点的现场情况,增强安全保障措施。是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有力工具。 在系统设计中,我们本着网络化、数字化结合实际情况的指导思想。建立一个连接监控中心的支持ADSL传输的网络来传输图像、声音,控制信号和数据等。用户可通过远程控制室来观看、监督现场情况等相关操作。 现代化管理体现在办公管理自动化,监控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以解决部分人员不足,过多暂用人力资源等诸多问题。 1.2.1 工程位置及规模 现场位于三山区区政府旁边二个路口,本次工程主要是对路口区域进行集中安防监控。 现场主要分2个路口的设备,一个路口的视频监控,另一个路口的视频监控、电子警察。要求实现施工布线美观大方,所有线路全部埋地,本地监控无死角,以及全天候红外夜视监控等功能需求。 1.3 施工组织机构我公司针对该项目成立专门项目组,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确定项目负责人1人,全面协调该项目一切事宜,对该项目范围内发生的一切事宜有决定权和否决权。 第二章施工总体部署及布置 2.1 施工总体部署 本工程的施工要做到不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本工程的施工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隐蔽工程的实施,管槽的制作及管材的安装; 第二部分:线缆的敷设与测试; 第三部分:所有网络(摄像头,视频,机柜)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基于英唐众创方案公司研发的地图数据,整合多源交通出行信息数据、路网运行信息、高速公路运行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类动态信息,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汇聚。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将满足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需求;全国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权威的电子地图服务;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自动接入的实现,将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的汇聚。 目录 1.智能交通系统简述 2.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简述 受益于国家近几年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城市道路和交通

问题对智能交通构成的需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和市民对出行效率的要求等因素的积极影响,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城市轨道智能交通系统及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在近几年均有很大发展。 2.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1、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人工输入、GPS车载导航仪器、GPS导航手机、车辆通行电子信息卡、CCTV摄像机、红外雷达检测器、线圈检测器、光学检测仪等等。 2、信息处理分析系统:信息服务器、专家系统、GIS应用系统、人工决策等等。 3、信息发布系统:互联网、手机、车载终端、广播、路侧广播、电子情报板、电话服务台等等。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充分整合、简化公安交警现有业务流程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建设面向交警业务,具备交通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交通控制、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实时、准确的交通管理系统。今后几年中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主要投资区域为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在200个以上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已初具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的智能交通主要还集中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城市内部的智能交通系统有待于继续建设和完善。智能交通建设将加大发展力度深入二三线城市,总体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智能交通系统行业报告中提到从市场容量和未来发展看,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发展领域为城市和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引言 今天,道路运输已经成为超越铁路的最重要的地面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进入80年代以来,道路运输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球性共同问题。 解决车和路的矛盾,常用的有两个办法:一是控制需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限制车辆的增加;二是增加供给,也就是修路。但是这两个办法都有其局限性。交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出行的增加,而且在我国汽车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时期,因此限制车辆的增加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采取增加供给,即大量修筑道路基础设施的办法,在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面对越来越拥挤的交通、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以及环境的压力,也将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依靠除限制需求和提供道路设施之外的其它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简称its)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一、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从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普遍认为起步于60-70年代的交通管理计算机化就是智能交通系统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发展成智能交通系统,但是智能交通系统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智能交通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其核心技术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交通工程和系统工程。 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的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定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就是以缓和道路堵塞和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利用者的方便、舒适为目的,利用交通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定位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选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它通过传播实时的交通信息使出行者对即将面对的交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并据此作出正确选择;通过消除道路堵塞等交通隐患,建设良好的交通管制系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智能交叉路口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提高行车安全,减少行驶时间。

智能交通系统(ITS)实用化技术开发

智能交通系统(ITS)实用化技术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 成都川大技术转移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ITS)实用化技术开发 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项目意义 尽管我国近年的交通设施建设已成为牵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柱(1998年仅四川省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即达110亿元),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机动车拥有量的年增长率近年都高于20%(成都市近年竟高于30%),始终高于道路通行的能力的增长,因此仅靠道路建设并不能解决交通堵塞、交通安全等问题,以及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研究成果,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合理调度控制、科学管理来增大交通运输网络能力,减少交通拥挤和堵塞,增强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交通领域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ITS的产品还会带来新的产业和巨大商机,据美国估计,新增加的交通信息产品在2015年以前将为美国带来4300亿美元的产值。 针对我国在交通信息产品方面的巨大市场,世界上各大电子生产商和汽车生产商都加大开发和销售力度。可以预计,今后五年若在ITS的实用化技术方面国内不断迅速开发,又将会面临当前电信市场基本被洋货瓜分的类似局面,因此国内的开发刻不容缓,而根据我校科技人员当前的研究基础,可以通过短期的孵化和转化迅速见成效。 二、主要开发内容 1、ITS系统集成技术开发 重点为在城市交通智能控制,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调度管理,大区域公路网络自动收费系统的集成技术,是以上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为开发突破口。 2、智能仪表的开发 重点是为交通流量检测,视频图象检测和自动计费记录方面的智能化仪表。 3、交通监控系统组合软件工程技术开发

智能交通系统综述_赵娜

第41卷 第11期2014年11月计算机科学 Comp uter ScienceVol.41No.11 Nov  2014到稿日期:2013-06-25 返修日期:2013-08-16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61139002),无锡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S 2010231)资助。赵 娜(1988-),女,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E-mail:zn@nuaa.edu.cn;袁家斌(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高性能计算、量子密码;徐 晗(19 90-),女,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挖掘。智能交通系统综述 赵 娜 袁家斌 徐 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21 0016)  摘 要 交通堵塞、 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人、车、路的矛盾,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途径。对目前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重点总结了我国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交通现状,探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讨论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思路,提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引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鼓励政府、企业及高校共同参与来加强标准化工作。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促进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链整合,并将智能交通系统与物流业相结合来提高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水平。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法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896/j.issn.1002-137X.2014.11.002  Survey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ZHAO Na YUAN Jia- bin XU Han(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Traffic problems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people,vehicle and road,an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is the only  solution to this contradic-tion.Based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IT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theITS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cir-cumstances,we proposed the ITS by introduc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mining,to strenghten the standardization by encouraging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to work together.The lev-el of national ITS can be improved by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y alliance to promote Chinese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and combining  the ITS with logistics industry.Key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Current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approach  1 引言 交通是人类社会生产、 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对交通产生强烈依赖的同时也对交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现有的先进立体的交通体系(包括以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陆地交通,以地铁为主的地下交通,以江河海洋为主的水上交通和以航空航天为主的空中交通)为人们提供了快捷、舒适与安全的交通服务。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快速增长的人口对交通需求的加深,直接导致机动车数量随之呈爆炸式增长,无论是在诸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在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道路的建设速度永远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因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都随之而来。交通堵塞直接导致人们出行时间增加,更会导致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延长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下降。同时由于拥堵,车辆启动和停止次数增加,在路上耗能时间延 长,因此能源消耗也会大幅上升,进而加剧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如现今逐渐被人们重视的PM2.5(细颗粒物,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其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造成其超标并危害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是人为源中的流动源,流动源主要是来自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排放的尾气。中国民用航空局2009年调查发现,我国166个机场有噪声问题,40多个机场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民航在国家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噪声问题也日益严重。此外,车辆剧增导致交通事故频发,20世纪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达2585万,这个数字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1500万) 。实质上,现存的交通问题可以看作是人、车与路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有: 1. 控制交通需求,即控制车辆使用量的增加。如今国内多地实行车牌限购和机动车尾号限行策略,是为了减少道路车辆使用的数量。但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这并非长远之计。 · 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