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最新整理)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最新整理)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最新整理)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最新整理)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

寄语: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梁思成一生的成就不仅是在建筑上,在教育层面也有一份他的功劳,跟着橙子详细了解一下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欢迎阅读。

梁思成建筑成就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

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

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这两本书讲的大多是官方建筑法规。1929年梁启超得到一本宋代《营造法式》影印后寄到美国。梁思成看到此书,如读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还必须从实地考究入手,然后再从大量的测绘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他首先选择了北京的故宫--这座集中国建筑之大成的杰作。

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他们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

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日本人说中国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画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后在北京清凉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记载,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据判断这座建筑绝不晚于宋代。他们又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又发现了经幢上面还刻了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还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取道天津、长沙于1938年1月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他们研究经费过去主要靠外国的基金会赞助,抗战后,资金受到了很大影响,梁思成夫妇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并整理、刊出了学术论文。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

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

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梁思成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政府的代表,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大厦建建筑师的顾问,并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梁思成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使过去混沌的状态的中国古代建筑,剥去了身上尘埃的外衣露出了它故有的风采。

40到60年代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的意义

1.对中国的古代建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并总结了其内在规律。通过对紫禁城故宫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大小建筑物近千座的庞大建筑群的研究,使其以科学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2.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个建筑与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组合以及园林建筑的多样化等等。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

世界各国对文物的保护有不同的主张,在修复文物及古建筑时有人喜欢修旧如新,而梁思成认为这样对文物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对古建筑应当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整旧为旧,如对蓟县独乐寺的修缮。

二战时期,他曾呼吁美国轰炸日本要注意避开奈良的古建筑,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948年国民党动员北京的大学教授去台湾,梁思成坚持留下等待解放。年底,清华园先解放了。梁思成连夜把北京重要的古建筑都在地图上标了出,由中央发给准备攻城的解放军。后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条件,北京城内的古建筑

得到了保护。

梁先生对北京城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曾多次上书大声疾呼,北京城其

建筑规模、文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发从消费城市转化为生产城市,梁思成并不不同意。他总结了欧洲城市建

设发展的经验,联合有关人士向中央提出保护老北京,另辟新区建北京,这样

既能保护古城原貌,又可适应首都的种种需要。他认为保护不是原封不动搁置,而是在不伤原貌的情况下,加以改造。如北京的古城墙可以改成遗址公园等。

50年代北京在建设发展中把牌楼拆了不少,在北海大桥的扩建中还计划把北海

团城拆掉。梁思成火了,找到了总理,经过总理与梁思成等人的现场勘查,才

把团城保留了下来。

1964年世界各国建筑学者会聚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问题。

提出古城与新城不要混在一起,这就是有名的"威尼斯宪章"。这些原则实际上

梁思成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人说梁先生保护古建筑的主张是"向后看",实际上他是向前看,而且很有预见性。

梁思成教育事业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创办建筑系

1928年,梁思成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

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

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培养建筑教育人才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

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

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

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治学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人才,还把自己收藏的丰富图书资料捐献给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的大师风范

梁先生在东北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创建了建筑系,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

建筑师。他的学生不少主持了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如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他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工作能力,在建筑设计上要扩大眼

界考虑诸多因素,大到城市发展,小到家族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城市生态和绿

化以及社会、人口生活等等问题。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是有文化休养的综合艺术家。

梁先生1949年参与了中南海的改建,还领导师生参加国徽的设计等重要工作。1962年他主持设计了在杨州的鉴真和尚纪念堂。这一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唐

代式样建筑,获得国家的一等奖。

梁先生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去年清华大学隆重纪念了梁思成诞辰100周年。出版了4部文集。近百万字。有近千名毕业生返回母校。他一生对我国建筑事

业的卓越贡献是值得怀念的。

梁先生对祖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

月2日,他全家人席地而坐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他经历了中国受屈辱的年代,如今看到贫苦落后的中国从此开始走向了复兴,他怎能不激动?从这时起他下

定决心要为人民服务。美国曾邀请他携全家到美国工作,他末接受。他说我的

祖国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

在反右扩大化时他曾受到冲击。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也过着艰苦的生活。文化大

革命中他被带高帽当成反动权威批判,但这些磨难并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心盼望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实现祖国统一,晚年曾动情地背诵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先生有着严谨的学风,对各项作业特别是绘图要求十分严格,而且自己身体

力行在每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他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及作风的培养。他讲课学贯中西、才思敏锐、妙趣横生。梁思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的业绩是永存的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2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

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尤其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他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2019-2020 年八年级下册《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含答案)基础助学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勘察()黯淡()古刹(...二、给“塞”注上三个不同的读音 )轩昂() . ,并给每个读音的字组词。 ①()②()③()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当他,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 是,。 四、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 4 月 15 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 届歌曲征集活动。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 5 届,每届评出10 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候选歌曲。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 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作为北京2008 年奥运会主题歌。 ○1 ○2 ○3 阅读平台: (一)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 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 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 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 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 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 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 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 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

课题:《梁思成的故事》 主备人董新科审核人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梁思成的相关常识。 2、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的写法。(重点) 3、感受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难点】1、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为什么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精读感知,品味交流 1.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部分作业,准备教师检查。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自主学习,标好疑点、难点。准备展示、讨论。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二、预习自测: 朗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并解释带下划线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勘.查巍峨 ..黯.淡耸.立锈蚀 ..逻辑.惋.惜钦.佩壮硕.塔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叹为观止灰飞烟灭毫不顾忌视为一体困惑不解气势雄伟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1、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倾注:倾倒,注满。 B.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C.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D.勘查: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 3.请说出中国的四大名楼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4、按原文填空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_________,当他______________ ,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_________ ,_________ 。 第二课时

6梁思成的故事

2 梁思成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请几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朗读出来。 2.全班分组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提问题,学生探讨 让学生回顾文章写了梁思成哪些所作所为,作者夹在叙述的评说,起了什么作用。如果省去这些评说,只剩下梁思成的“故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在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三)师生合作研讨 1、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思考:“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建筑的灵魂就是建筑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上述话语出现在第13段。其他如第2、7、10、11、12、15、19、22、24等段中都有类似话语表述这一“灵魂”,如:它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像;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它是有生命的物体,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为自豪的体现;仅仅是“房子”的房子还不行,它比单纯的需要已更进一步;建筑是一种艺术,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体现。具体如“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以上哪一、二处都可作为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的表述。文中几次出现的“人类精神”应包括人类的文化、科技、文明、情感、思想、智慧、意志等等,因此可称人类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但不要脱离文本。) 2、与上篇课文比,本文写法有何独特之处? 本文虽是文学散文,但与上篇课文一样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本文写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a.情智交融,即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比上篇明显得多;上篇主要是叙述,有时适当穿插些描写,发些议论。而本篇,比如应县木搭的故事,在叙述中不时穿插抒情性的描写,最后又来几段抒情性的议论。又如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叹为观止钦佩(qin)灰飞烟灭壮硕(shuo)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题《梁思成的故事》 课型主读课 课时 2 上课日期 2013年3月12日 作者姓名刘源 单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倾听建筑学家的爱与憾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梁思成的故事》(2课时)【文本解读】 本文是文学散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是说服美军,日本古都奈良因而免遭轰炸和破坏。作者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叙述和描写,而且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包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这篇文章作者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赞赏了梁思成的精神思想,使读者真正领悟“建筑的灵魂”。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有明显的异同。通过比较,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本文的行文脉络:全文紧扣第一句话“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两件事情,从而表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重点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教学设想】 1.主要学习点。 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⑵比较学习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异同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课文内容较长,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疏通表层文意。 【相关课程标准】 “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读出个人独特感受,获得有益启示,对作品(作者)情感作出评价,能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3.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难点:发现本文写法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2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

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尤其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他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初中语文《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007文档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甘肃省兰州市兰飞中学王金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梁思成的奈良地图_名人故事

梁思成的奈良地图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

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梁思成也因此被日本的有识之士誉为“古都的恩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当初决定写建言书时内心是何等的纠结。他与当时的日本,除了有国恨,还有家仇——他有两个最亲的人死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中,而这却是没有一个日本人知道的事实。 在“一·;二八”事件的抗战中,梁思成的弟弟,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梁思成的小舅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41年对日抗战中,作为空军的他,不幸被日军飞机击落身亡,年仅22岁。林徽因曾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流尽了眼泪。 多年后,当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应邀在日本演讲,当他提及自己的叔叔和舅舅都死于日军手中的这段往事时,台下一片寂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中。这也是奈良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恩人,曾被他

儿童故事-名人故事:梁思成的故事

名人故事:梁思成的故事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

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梁思成也因此被日本的有识之士誉为“古都的恩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当初决定写建言书时内心是何等的纠结。他与当时的日本,除了有国恨,还有家仇——他有两个最亲的人死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中,而这却是没有一个日本人知道的事实。 在“一·二八”事件的抗战中,梁思成的弟弟,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梁思成的小舅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41年对日抗战中,作为空军的他,不幸被日军飞机击落身亡,年仅22岁。林徽因曾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流尽了眼泪。 多年后,当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应邀在日本演讲,当他提及自己的叔叔和舅舅都死于日军手中的这段往事时,台下一片寂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中。这也是奈良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恩人,曾被他们这般深深伤害过。 在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上的保护上,梁思成的意识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怀更是博大无私的。正是这种博大无私,让他放下了国恨家仇,让奈良躲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届歌曲征集活动。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5届,每届评出10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候选歌曲。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1 ○2 ○3 ①介词不当,“在”改为“从”,或删去“在”②搭配不当,“进入”改为“作为”③词序不当,“广泛”移到“传唱”前,或删去“广泛”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甘肃省兰州市兰飞中学王金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

梁思成的礼物_名人故事

梁思成的礼物 梁思成的生命历程有两份礼物,可以说是他人生的里程碑和转折点。收到的一件礼物,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带来终身影响;送出的一件礼物,帮助他赢得爱情。1923年年初,林梁两家的两个年轻人,定了婚约,梁启超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说:“思成和徽因已互定终身。”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遭遇一场飞来横祸。梁思成骑摩托车载弟弟思永去参加“国耻纪念日”学生示威游行活动,被一辆疾驰的轿车撞出老远。这辆摩托车是大姐梁思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谁料到会遭遇车祸。肇事者是陆军次长,竟然开着汽车扬长而去。浑身是血的梁思成被抢救回家,醒过来的梁思成对父亲梁启超说:“爸爸,我是您的不孝儿子。在您和妈妈把我的全部身体交给我之前,我已经把它毁坏了。别管我,尤其不要告诉妈妈。大姊在哪儿,我怎么能见到她?”医生误诊,导致梁思成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厘米,而且脊椎受伤,要

穿特制的金刚马甲。梁思成落下了终身残疾,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长达八年,完成了对中国古建筑的野外考察、勘查和测绘。 林徽因得知道消息后,她赶到医院,眼泪汪汪地看着梁思成。他强忍着痛苦,对她笑着说:“差一点就见不着你了。”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同去美国学习建筑学。刚到美国的一对恋人,最初感情并不是那么和谐,两人有时爆发争吵,这可能是因为,徐志摩影子,并不是很容易消失。1927年6月9日,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林徽因,收到“同学”兼“恋人”的一份生日礼物——这是梁思成送给林徽因的一面仿古铜镜。这天晚上,校园路灯下,晶莹的镜子映照出两人青春的脸和他们圆满之爱情。铜镜的一面镶嵌着镜面,另一面的中心图案是对称的飞天浮雕。飞天外圈环绕卷草纹饰,花纹旁边写铸着字:“徽因自鉴之用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二、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师: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品读成果。 师:这位同学从“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中的“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品读较深刻,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师:读出了一种敬佩之情,好。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堪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堪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师:是的,在第10段。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找出提示这一思想根源最关键的一句。 这位同学找的很准确。最关键句子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师:原来梁思成是一个视建筑为生命的人,这是作者站在历史高度对他的评价,也是对前文记叙的升华。 (师板书:视建筑为生命) 师: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建筑则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提示这一原因的语句。 师:目光敏锐,正是“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一句。 建筑表现了创造者或人类的什么?结合你的阅历举例子说明。 是的,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克服重重困难的建造过程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 语言凝炼。哪位同学能从其他角度,再举例分析。 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思想;另外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建筑是一种艺术,是立体的绘画,是凝固的音乐。它和音乐、绘画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课题:梁思成的故事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2013年2月28日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 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含义。 2.应能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法。 3.应能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⒈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⒉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预习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悉内容。其中重要段落,值得反复读几遍,并用记号标出。 2、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查阅资料,了解梁思成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 4、将本文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作比较,认识什么叫夹叙夹议,结合课文语句体会叙和议怎样结合,才能产生相生相映的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1、检查朗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重点字词提问、听写。 属于这个世纪很自然地想到想像历史第一人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房子”与“建筑” 民族的象征理性战胜了仇恨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3、学生交流预习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于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如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习惯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现实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动保护古建筑的。 (三)学习课文 1、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厂子弟学校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的各自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学生概述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确:a.勘测山西应县辽代木塔。b.说服美军,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轰炸和破坏。c.保护北京城里故宫等名胜古迹。 (四)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全文的录音,让学生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 第一段(1~2)总领全文。 第二段(8~12)勘测山西辽代古塔。

《梁思成的故事》省级公开课一等奖优秀教案

该课获河南省2009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中学魏玲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分钟) 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 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 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 (多媒体展示)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师: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品读成果。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 2、梁思成简介。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