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来源:作者:日期:2010-08-19

序言: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和下发了《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重申了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具体意见。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都08人才发展战略》提出,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协调首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高一化工程”(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人才),都把培养人才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稳定增长时期,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海外新华侨(包括留学人员)不断回国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外新华侨(包括留学人员)的情况以及作好吸引人才的工作,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电话采访、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以北京市部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华侨企业、留学归国人员和大专院校的新华

侨及从事侨务、人事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等为调查对象,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其中包括新侨对国内目前人才岗位的选择倾向、要求,以及在引进、培育人才方面的情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引进海外侨界优秀人才方面、“海归”在创业中以及引导“海归”人才健康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引进人才工作与国内经济发展急需优秀人才的现状还不协调。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了在引进海外侨界人才工作和培养人才健康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海内外侨界经济科技人才现状

(一)数量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有93.3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他们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学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全部学科门类,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特别是在高新科技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骨干作用,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精英群体。据统计,有81%的科学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72%的86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是海外留学、修学回国人员,他们在高、精、尖的科技领域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

(二)留学国家和地区分布

留学生分布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41.7%的人在欧洲(集中在英、德、法、荷等国);25.4%的人去了北

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位居第三的澳洲(集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17%;在东亚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占11.9%。欧洲、北美、澳洲、东亚已成为中国人留学的四大板块,共有96%的留学生在这些地区求学。以留学生为主的人才,集聚在欧、美、澳等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人才成长源地在于西方工业发达地区,这是我们吸引人才为国服务主要来源。

(三)留学性质

自费出国留学的比例为79%;申请奖学金留学的为15.5%,公费留学的比例为5.5%。上述可见,自费留学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留学方式,自费留学生是我们争取人才的主要对象。

(四)回国意愿海外留学生(包括在读和已经在国外工作)中,87.7%有回国意愿,认为留学人士归国将会是大势所趋,其中约34.5%表示一毕业即会回国,53.2%则表示会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国。因此,回国创业、就业是留学生今后发展的首要趋势。这也为我们争取和安置留学生,发挥他们为国服务的作用,提出了重要的课题。

(五)选择回国的具体理由海外留学生的经济理性已经逐渐替代昔日的民族情结。吸引“海归”回国的最大理由,69.7%的人认为国内经济前景看好,机会多;其余的人是与

家人团聚,国内众多亲友可以往来,创业、就业有支持者。看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是他们归国创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六)城市选择留学生和海归们最青睐的两个城市是上海和北京,分别有37.3%和31.8%的留学生将其作为回国工作的首选。他们选择大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均为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要求较多。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拥有全国1/4的重点高校、1/3的研究生院,拥有1/3全国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的国家一级学科、97%的国家二级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占全国总量的1/3、硕士生占全国总量的1/5,拥有相当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是全国最大的人才培养中心。北京还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各省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汇集北京。北京目前已有归国留学人员近6万人,他们创办的企业超过3500家。北京已经成为新侨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成为“新侨乡”的北京,是海内外人才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七)对未来就业的预测

在读留学生47.1%的将选择外企作为首选,其次15.1%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有13.8%则表示会选择自己创业,7.5%希望供职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而选择公务员和国企的比例分别为3.5%和3.2%,9.8%的人还没有目标。对海归人员的调查发现,有32.7%的人就职于外企,其次20.0%是民企,

第三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占12.3%,国有企业只排第四占11.9%。由于外企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理念先进、企业发展内部环境宽松,在事业和个人成长上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具有吸引海外人才加盟的条件,因此造成外企人才竞争激烈;高校和科技机构受编制名额、学术科研水平和工资的限制,因此人数不可能很多;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方式陈旧,观念与国际惯例不适宜,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如人意,对高科技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受到诸多限制,对海外学者的事业和个人发展有比较多的不利条件。因此,国企要争取海外人才,必须彻底改变现状。

(八)对影响个人创业成功的因素

海归认为“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是最大的障碍。很多留学生在出国之前没有社会经验,在国外又多数专注于研究,回到中国后仍需要重新熟悉市场游戏规则。因此,“刚回国,对国内的市场环境还不是很了解”的占了39.3%;“需要经历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转变过程”的占了35.4%,有25.3%“缺乏好的项目”。因此,由于回国创业遇到多种不利因素,择业理想与就业现实有着巨大差距,海归的创业和就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些不打算回国发展的留学生最大的顾虑是认为国内是“人情社会,关系网复杂”,其次是“法制还有待健全”。此外,政策限制、退休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也是阻碍一些

留学生回国的因素。

另外,有一些归国留学生由于所用非所学、不适应国内经济环境、投资不利、难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一些原因等各种因素,进入了失业大军,人们称之为“海待”。

二、我国引进海外侨界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为回国创业人员的企业服务的定位不准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虽然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是目前阶段主要依靠的还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较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高科技产品较少。由于政府投资于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资金短缺,对企业产品如何入市场指导不够,大部分企业缺少和不愿对高科技作甚至最低水平的投入,宁可投入房地产业和技术服务,少有进入科技资本市场的。整体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科研经费不足。许多新侨技术人员开办的企业则没有资金的优势,资本短缺,技术不成熟,政府在产品上有限制,国内又没有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由于没有政府的有力支持等原因,许多公司在为筹集资金而奔忙,使技术开发和业务成长受到影响。

相比较瑞士每年投入的科研费用达到了100多亿瑞士法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左右。瑞士政府在科研资金中投入只占25%,其余75%的科研费用来自于企业。瑞士企业对

投资科研充满热情和信心,因为新的科研成果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积极效益。例如,一小杯被反复提纯的高级钟表润滑油其售价相当于等重的黄金价值;一支用于人体神经单元科学研究的试剂价值20万元人民币。价值规律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资源开始重新配置,科研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投资科研的热情。

(二)留学人才信息流通不畅

目前,我国留学人才信息分散于各地区,各部门。虽然大大小小从事人才工作的机构和涉及留学人才信息的网站已有很多,但总的来看,力量不集中,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信息流通不畅,对留学人才资源的统计、调查、评估、开发、利用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国内市场对回国创业人员需求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才市场的逐渐成熟,国内人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他们不仅熟悉中国的政策和法律,能够和有关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在经营运作上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对而言,留学人员却面临一种严峻的挑战。部分“海归”择业心态和就业定位上标准比较高,对待遇和前景看得比较重。而现在企业处于对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比的考虑,选聘人员时既要看员工的学识水平,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单纯是学历背景。海外留学经历给予留学生的高新知识和市场经济观念,虽然使他们比本

土人才在进行平等竞争上具有某些有利条件,但留学人员的其他方面与本土人士的差距(也许是暂时的),使之在职场中已不再那么抢手。

(四)回国创业心态偏差,转换角色思想准备不足

回国创业的新侨要实现由留学人员向企业家的转换,首先要有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优惠政策也不能排除创业风险,而是在创业过程中磨练出来的。许多留学人员虽然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但缺乏独立创办并领导企业成长的完整经验,成长需要大量的实践、磨练、甚至失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实最终只会有少数人能够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因此,如何摆正心态,转换角色,适应国内环境,成为归国创业人员不能忽视的思想基础。

(五)筹集创业发展资金困难,成为“海归”国内发展瓶颈。

据我们调查发现,许多国内辛苦孵化出来的高科技项目没有能够走入国内市场,为国服务,却均面临着流往国外的危险。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前引智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在投融资体制上的欠缺。许多海外归国人员创立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准备将其高新项目投入国内市场时都被融资难所困扰。由于有关商业性银行缺乏针对海智企业的贷款政策,且我国缺少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对无形资产的抵押有诸多限制,而虽然国家对留学回国

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有一定的资助资金,但其数额远远达不到需求。这都导致企业贷款无门,阻碍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价值,部分经济科技项目流向了国外。

(六)子女教育问题突出

国家为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或为国服务的工作,教育部专门就妥善解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子女入学问题,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意见》,北京市有关部门也下发过文件。但由于具体实施细节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出现某些中小学校出于经济利益,抗拒执行国家政策或乱收费的现象。由于国内外基础教育体制和语言的差异,回国创业的新侨子女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教学环境。而目前北京市内的普遍中小学中,都没有特殊的培训措施来加速这些孩子们对国内学习环境的适应。目前出现了一些民办的“双语学校”,但是收费昂贵,非一般归国创业的新侨子女可以问津。

(七) 国内企业对海外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存在不当做法

目前企业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求留学人员回国携带样品和专利,不自主研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一味追求产业化和鼓励拿来主义,其结果只能是鼓励剽窃,而这些专利往往不为个人所拥有,并为将来的产权纠纷埋下伏笔。

(八) 在职称和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也存在些问题。

有的留学生回国后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得到国外学术权威和专家的肯定,但在国内各级学术成果参评当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评审标准进行操作,名次远远落后于一般的课题。如行业主管部门或经办人不了解政策,要求留学回国人员在现有岗位工作满三年,才能参加评审任职资格。有一位长期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的访问学者的论著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回到单位后职称评定却要按“规定”从头开始。

(九) 海归在国内的“社会关系”不广,妨碍经济交流合作

在科研院校、高校的新侨,专业上投入的时间多,不善于或没有时间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社会关系较差,成为“行过万里路至海外,读破万卷书知科技,交成的朋友操外语”,接受过最先进和科学技术教育的现代型“书生”。

三、对做好引进海外侨界高新科技人才工作的建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才战略作为强国战略,这是我们党面对人才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所做出的高瞻远瞩的主动对应,表明走人才强国之路,已经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规划和具体措施,提出社会各方面要各尽所能,共

同建设小康国家,其中把归国留学人员和新阶层列为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对进一步做好海外人才、归国留学人才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国际人才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掌握人才信息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来自于全球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留学人员的信息,跟踪了解并掌握他们的动态,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信息库,把握较多的海内外人才资源,并与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有效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开发和引进。

(二)加强人才服务体系

在具备人才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便利的、高效的、信息丰富准确的留学人才服务信息一体化的综合性电子平台。其栏目至少包括:创业指南、政策总汇、项目信息、技术信息、融资渠道、人才招聘、人才介绍、事业生活等。将海外的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信息与北京的科技园区、创业园和开发区、用人单位等信息相连通,进行对接,常年为海外人才提供咨询和服务,为国内用人机构

进行人才招聘,行使咨询公司、人才市场和猎头公司等多方面的功能。

(三)政府主导,建立、强化创业资金体系,促进科研工作

创新经济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展尖端技术是需要有足够的科研资金作保障的,对创业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发挥作用。现在我们主要是靠政府资源,如北京市留学人员专项资金和园区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但这些资金数额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绝大多数留学回国创业者的需求。从长远看,应当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满足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科研需要。建议政府加大留学回国科技人员专项基金数额,资助海外人才从国外带来的前沿科技成果在国内消化吸收并进入市场。可采取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建立“创新基金”,对一些重要高科项目进行策略投资,以便减少和分散风险,既可解决研发资金匮乏问题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新科技领域,扶植新侨科技创业,又能推动高新科技发展,创造双赢局面。对投资科研项目的企业设立奖励制度,如可给予减免税率。政府(通过国资委或国有企业)在投入“创新基金”的企业中占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将成为政府收入的新来源。要鼓励新侨企业引进和自主研发高科技术,并与国内企业结盟以加快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国家应制定切实的政策法规,

保护自我产权和专利技术。

另外要创造条件组织高校留学回国人员承担企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和课题,以多种方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争取足够的经费,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设立回国就业前指导培训机构

为了帮助回国创业、就业人员减轻返向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忧虑,建议有关部门设立回国就业前指导培训机构,使他们重新适应国内的企业环境和文化,熟悉国内有关政策法规,以加速回国后的适应过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内的环境,调整好心理价位和期望值的同时,充分借鉴国内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寻求进一步发展。

(五)开设留学人员子女学校

建议政府在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指定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集中招收留学人员子女,或在大学、中学开设留学人员子女分校或特别班。

(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要适应经济发展及产业竞争需要,优化人才汇集的环境,为人才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应当逐步打破户籍、身份、单位、学历限制,营造人才进出无限制、“零障碍”的流动环境。

在人才考核评价上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机制,在人才激励保障上制定一套能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有效制度和方法,在人才流动方面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使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的道理,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切实吸引海外人才为建设祖国的小康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