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

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

策的根本方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是以“全生命”教育为理念支撑,以培养“全人”(即培养“宽和问学”全面发展的一附小人)为目标来整体建构整个课程体系。具体划分为“三大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统整规划为“五大学习领域”(人文与社会、数学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目标指向“五大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强健体魄、艺术修养和国际视野)的形成。与时俱进,立足学生的发展,开设了100余门课程,让学生在“宽和问学”的良好氛围中,成为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自主成长”课程统整规划的“五大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涵盖了若干门课程。如下表所示:

“三大课程”“五大领域”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既有保证学生基础学习的必修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选修课程,还将活动课以阶段学习的形式贯穿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融合,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即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

“自主成长”课程中的“基础课程”校本化设计是学校基于国家课程,用统整、深化、扩展的思想进行“二度开发”,

通过拓展、调整和重组等策略,因材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进行开发,目的就是为了使课程更符合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升教师课程意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实践“自主成长”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主要是基于学科教学的二度开发,旨在丰富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途径。目前我校已经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进行了二度开发,创生出20门课程。如下表所示:

二度开发形成的“自主成长”课程,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丰富,指向更加明确,更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些课程不仅没有抛弃原有的课程,相反使原有的课程更加丰富厚重,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发展了学生。这些课程还分长期必修和短期必修进行实施,一至六年级均开设了长期必修,只安排在某一个年级或者几个年级的属于短期必修。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从内容上看与国家课程内容并不冲突、矛盾、重复,而是统整规划后的一种创新、补充与延展,从教育价值看,

更能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特长。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其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都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别人的发展路径和成长目标。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60余门选修课程,并按“五大领域”分层设置,每门课程充分体现年龄段、认知梯度、多元化等特点。如下表所示:

选修课程综合考虑多元化、综合化、层次性等因素,挖掘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进行自主开发、有效整合、引进外援等,并按照不同的学习维度,不同的年段学习标准进行分类分级,制定出一份涵盖六个年级选修课程菜单,学生可以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主题活动、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综合性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其目的是使学校的各类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和指向,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对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架构,让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真正地从单个的、随意的“活动”走向系统的、完整的“课程”。“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的活动课程,是我校基于年段特点、时间节点、场地变化、主题活动、重大节日开发的“课程群”,如春游体验、主题活动等进行课程化的重新建构,从而使这些活动具有更为清晰的教育目标指向,更为有序的活动序列。主要体

现在“学校公共课程”与“年级公共课程”两个方面,通过开设大讲堂、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活动等形式完成课程实施。每一项活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对于一个整体发展的人来说,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的影响,有些可能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四、实施办法

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而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由学校建构的课程体系中。所以,只有充分关注“具体的儿童”的课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必须满足“具体的儿童”的发展需求。

1.建构儿童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结构变革

对于当下课程种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我校对“三级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彻底打破学科本位思想,站在“具体的儿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与建构“自主成长”课程,通过对“三大课程、五大领域、五大素养”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优化,初步构建了“自主成长课程”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已经确立并开发出100余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如入学课程、十岁课程、毕业课程等一些学校公共课程已经实现了校本化、特色化、常态化实施。

2.建设儿童学习专用课程教室,革新课程实施环境

“让教室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场域”,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全力以赴打造适合儿童学习的各种学科专用

教室,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学科教室”的各种设备与功能,并将教室大致划分为教学互动区、个体学习区、教师活动区、学习资源区、学习展示区等,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的规整与统一。“学生坐班,教师走班”的传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转变为“教师坐班,学生走班”,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与自由,凸显了教室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3.建立儿童自主开发课程机制,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更多时候也是创造者。“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建立教师课程开发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个体――学生。尤其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开发上,更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给学生创造课程的时空。现阶段的课程统整主要是在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以及教师的合作中研究、实践。而课程统整的最终目标让学生自己去统整。

4.建模儿童选课走班课程范式,推进课程科学实施

“选课走班”是一条不断解放儿童,放飞心灵,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路径。为祛除由功利性哲学的“控制”所滋生的异化和病态现象,我们确立了以“自主成长”为核心的课程研究与构建工作,力求通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索与构建“选课走班”的课程范式。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顶层

设计、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的策略。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学校还保留“行政班”,“选课走班”是在“行政班”与“学科教室”高度融合的情况下统筹部署,围绕“不同学习项目走班、兴趣倾向走班、分层教学走班”等方式,有序开展。

五、成效与影响

通过“全生命”教育来实现“全人”的培养。“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践行了“全生命”教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对“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成长”课程自从实施以来,有力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及促进了人的成长。首先,“自主成长”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四个打破”,即课程界限、班级界限、传统课堂界限、板块界限的打破;其次,“自主成长”课程构建,让教师一直行走在课堂(课程)改革的前沿。第三,“自主成长”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此外,我校相继制定并出台了《“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选课走班实施

方案》《“选课走班”课程范式的探索与实践》等方案,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2013年被评为市“学生社团先进集体”。2014年,我校对“选课走班”又进行了深入的校本探索与实践,成功承办连云港市小学教学工作现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课程结构变革,建立统整实施课程策略,加强选课走班、学科教室、课程基地、全课程、数字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与实

施,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教育,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江苏教育报》等媒体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给课改一个有效的行走方式――选课走班》中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建设等进行了宣传与报道。

六、几点建议

课程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只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一种学校课程的文化实施与精神相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

一是课程设计要适情开拓。学校的课程设计要“适情”,这里的“情”,指学情、情景、情境……即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需要而设计,如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创造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获得兴趣的激发和发展境界的提高。

二是课程实施要适性开展。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无论是我们所开发设计的课程项目,还是全方位实践“选课走班”,都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发展需要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使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三是课程推进要适度开掘。课程推进中自然涉及课程的编制(包括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所以,基于儿童成长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在解决评价、课程分配等方面进行适度的开发与挖掘,并慢慢理清、理顺它们之间的关

联,一步一步前行,不断地去实践与探索。

四是课程项目要适量开发。作为一所学校,究竟要开发多少门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当然,课程越多越好,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为每一个学生都量身定制一门课程,这是愿景。我们要有“开发一门就要成功一门”的课程信念。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成为“最好的我”。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修改版)

2018年下半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一、培训目的 为切合公司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公司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及丰富工作技能。计划开展针对公司全员关于提高人员素质、能力、绩效的系统培养和培训活动。目标在于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更新和发展,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人数 (一)培训对象 管理公司全体员工;分批次、分层级、分阶段进行培训。 (二)培训人数 根据具体的培训规格,安排人数。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一)培训时间 2018年8月1日-2018年12月14日 (二)培训地点 IFS办公楼37楼38楼各培训室。 四、培训内容 在半年的培养周期内,安排集中学习5次以上,以及用实践来检验

培训结果。 (一)集中学习部分 集中学习部分将围绕“中层沟通能力”“薪酬绩效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员工执行能力”“压力管理能力”等5个模块,进行主题化学习。 主模块一:中层沟通能力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主管级、经理级员工 推荐师资:内部师资 课程方向:

主模块二:绩效制定能力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各单位负责人、人事负责人推荐师资:外部专业师资 课程方向: 主模块三:目标管理能力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经理级、总监级员工推荐师资:外部专业师资 课程方向: 主模块四:员工执行能力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主管级及以下员工推荐师资:内部师资

课程方向: 主模块五:压力管理能力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全体员工推荐师资:内部师资 课程方向:

备选模块:办公常用工具 针对学员:管理公司主管级及以下员工推荐师资:内部师资 课程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oc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环节,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片面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反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以期构建和实施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扎根社会的基础需求,那么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营养需求。即使再宽广的土地,没有营养的补充,那也会贫瘠不堪。因此,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导致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唯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在校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发展中,青年始终担任着主力军的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素养却在间

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高职院校内,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性地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时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沉湎于手机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也逐步形成问题。许多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受潮流的影响,偏爱于文化快餐,快节奏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他们自我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存储量,更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1] 1.2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极少,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构建上,不断加强专业课的比重,甚至出现占用人文素养课程的情况,使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一种孤立、零散的状态。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并没有在开设任何有关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造成专业与素养课程的极度不均匀。 1.3师资力量的不足,考核过于宽松 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忽视,造成对师资数量投入不足和师资质量的不达标。一些学校的选修课门槛低,在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上外聘兼职老师,专业技能不够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人文素养类的老师对于课程的不重视,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2]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 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天津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地、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优秀课题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 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合肥一六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2017——2020) 合肥一六八中学是合肥市教育局于2002年创办的一所现代化寄宿制中学,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质量优秀,已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多元化、集团化优质学校。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立足于升学预备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中华民族复兴育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力转变教育思想,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教育部“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示范高中”“安徽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合肥市先进单位”“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花园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殊荣。 合肥一六八中学正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着全国一流名校的既定目标奋力前进! 第一部分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一、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学校以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各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各类特长;通过开展主题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教育,丰富学生德育体验,完善学生人格。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爱生活、能自治、懂合作、会学习、善思辨、求真理的现代中学生。 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前瞻性的教育创新,使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一六八中学素质教育的舞台上群星灿烂,光彩夺目。近年来,一大批学生以其杰出的创造力和优异的成绩在数、理、化、生、信息学奥赛、模拟联合国会议、科技创新大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获奖级别之高、数量之多、科类之全,均位居安徽省前列。 学校通过外出培训、在岗研修、自觉内省和蓝青工程、“四子工程”、“五个一工程”、名师工程等多种途径与方式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逐步建立起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上海市闵行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报告

上海市闵行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报告 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管理的主要平台。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它反映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意志,同时又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科技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闵行中学始终把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精心设计开发课程,认真落实实施建设课程,不断反思完善学校课程,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只有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价值。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1 、学校背景分析 上海市闵行中学创建于1928年,是闵行区创办最早的重点中学。学校坐落于申城西南、黄埔江畔,毗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紫竹高科技园区。学校现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学校占地面积89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掩映,拥有教学中心、科技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和信息中心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 闵行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德育为先的人才观、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基础加特色,实践加创新”的工作理念,以“绿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追求优秀卓越建设幸福校园”为愿景,以队伍建设打造、管理落实优化、智慧生成传递为内涵发展工作机制,围绕育人的核心目标,夯实德育、课程教学二个体系基础建设,以“一体二翼”,(即加强学校内涵文化建设为“一体”,以信息化、国际化为“二翼”)带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夯实基础工作,落实基本规范,提高基本素养,全力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激活学校队伍建设活力、学校发展活力。 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是“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五连冠、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校、全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发明示范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际发明协会联合会(IFIA)特别会员、上海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上海市田径、棒垒球二线学校等。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达到硕士层次的教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约1800人。 近年来,学校站在新的起点,谋求新发展,积极运作以闵行中学、文绮中学、颛桥中学、闵行二中、闵行三中、浦江二中、龙茗中学和西藏江孜县闵行中学为主要成员的“闵中教育联盟”,进一步发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辐射作用,为推动区域性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英国Blackheath中学、韩国尚一中学等结为友好学校,与港澳台教育同仁进行交流; 推进国际交流生项目,并组织学生参加海外修学夏(冬)令营活动,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学校的资源与优势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创办于1950年,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3年)、劳动中学(1957年)、复旦大学预科(1958年)等阶段,1962年定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的双重领导下,建校60年来始终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素以“教风民主严谨、学风踏实自主、学生基础厚实”闻名。学校长期坚持推行素质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文化熏陶滋养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规律,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复旦附中继续确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筑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的目标。 (二)学生现状 在上海的各高中学校同龄学生中,复旦附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愿望以及发展潜力等诸方面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竞赛成绩,被海内外名校录取的人数和比例,以及自主管理、规划未来的能力和意识上,都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创设校本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学生基础。 但与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作纵向横向的比较,也会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思想上存在是非观念模糊、责任感缺失,素养上存在缺乏尊重、不善沟通与聆听、意志力薄弱,学习上存在有厌学、盲目或纯功利地学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通病。 (三)教师队伍现状 复旦附中拥有一批敬业爱生、专业博学、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在123名现职教师中,高级教师50余位,先后有13名教师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千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参数百册,市级科研课题十多项。 教师队伍的特点是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是复旦附中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科研弱于教研;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师德好、业务强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平台。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复旦附中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要坚定地贯彻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除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符合既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若干相应的课程板块,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技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课程建设要体现复旦附中的特点,与大学课程相关联,突出体现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过度衔接期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进入大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的专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卫生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当前,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使得就业与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钩”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卫生中等学校职业课程的发展。课程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具人才的载体和手段。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结构。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大有势在必行之趋势。 理论意义: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当前卫生中职教育现实发展的思考和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各卫生中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卫生中职院校重新审视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其使命与自身定位,发挥特色,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特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医学中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卫生中职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国内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仍在延用着基于“学科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先后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