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城市建设史

北京城市建设史

简述北京城市建设史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从元朝自今作为中国的首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元大都定于北京之前,北京在形成城市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上古时的蓟城——北京城的前身

古代的蓟城,处于非常优越而且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当时无论从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南下或是从华北平原北上都要经过蓟城然后分道前往。因此蓟城从远古的一个居民点逐渐形成城市成为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并发展为军事重镇。同时,由于南来北往的人群都在这里汇聚,蓟城也成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交往的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即在今北京地区及河北等地区封蓟、燕两国。蓟国的都城就是蓟城,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东周时,燕灭蓟把国都迁到蓟城。秦汉时期,在燕地有时置郡,时封国,治所一直在蓟城。秦国灭掉燕国后,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东汉末期,才确定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自秦汉至北朝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整合阶段。

隋唐五代时的北京城——北方军事重镇

隋朝涿郡和唐朝幽州的治所仍在蓟城。此时蓟城又被称作涿郡或幽州。蓟城在隋唐时是北方军事重镇。蓟城的城址从西周初年、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蓟城的性质则从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逐渐演变成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

从辽代以后,历史上的北京城址随着其城市性质的改变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辽陪都南京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古老的蓟城从我国北方军事重镇转变为北方政治中心,以致全国政治中心。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整体规划的扩建中城址的变动城区的格局更趋合理,为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隋唐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继续发展期。元明清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

元代元大都

13世纪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先后控制了欧亚两洲的广大地区。公元1206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原地区扩展。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了在此建都的金朝都城金中都,将大部分宫城建筑烧毁。1260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在这附近建造了新的都城——元大都。历时11年。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使三套方城整齐规则的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更加显示出来。

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整齐规划的方城相套,中轴线也更加对称突出。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中的“居中不偏”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由于忽必烈早在夺取汗位之前,就受汉族知识分子影响,信用儒术,懂得汉法。即位后,重用

信佛崇儒的刘秉忠等人,以汉族统一王朝为法式,建立一整套统治机构,颁布各种法令制度。在建都问题上,也遵循汉族的传统都城制度,继承了三套方城的城市形制。

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及宫城

外城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共有11个城门,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门外设有瓮城.基本与《考工记》中“旁开三门,国中九径九轨”相符合。城西四脚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在绕以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

第二重城墙的皇城,周围约20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及中海,南海与北海,其东为皇城。皇城东北部为御苑。皇城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占地很大。

最里一座为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北门(后载门)约在今景山少年宫前。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两垣附近。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元大都虽然也采用三套方城的形制,但宫城并没有严格居中,而是一反常态位于城的南部正中,与传统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观念显然不合。这在我国历代都城设计中是别具一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充分利用当时的湖泊和河流,这也说明了对城市水源的重视

中轴对称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的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崇仁门至和义门之间的横轴线大街,与城市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在其附近建有钟鼓楼。

大都西面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西齐化门内建有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都城的核心规划中,虽然与上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基本情况相符合,但是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却又大相径庭。《周礼?考工记》描述“王城”是“方九里、旁三门”,而大都城并非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四面城墙既不等长,北面城墙上又只有两门而非三门,这就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对《周礼·考工记》的一种改进和发扬。

大都的北部正中建筑遗址很少,可能是筑骑兵或毡房的地区。

道路布局

大都的街道很整齐,划线整齐,犹如棋盘。街道分布的基本不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是由于城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通,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中国西向的胡同。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为25米,胡同宽为5~6米。

大都城内划有50个坊。这些坊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及坊门等。坊内有小巷及胡同,胡同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由一些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这种院落式的住宅的分布,竟成为明清北京城住宅区的主要特点,对于居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相沿至今,

2,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引用水源,优势通航河道伸入河内,便于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元大都城址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供水和漕运的要求,城市设计既体现了《考工记?

匠人》

的礼制思想,又有“象天法地”的意匠,而且结合地形,因地制宜,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同时进行的。排水设施的建造先于或与城市道路、宫殿、城墙的建设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根据地形,因势利导,体现了先进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水平。

在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明渠暗沟排水系统。元大都的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从西北郊外引导了很多小流泉解决大都的给水问题,当时的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有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漕运系统;二是有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内用水系统。高粱河自和义门北入城,汇成积水潭,俗称海子。为了使南方的漕运直达大都城内,开挖了通惠河,置闸截水。来往的船只停泊在积水潭内,使积水潭北岸,钟鼓楼一带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大都的排水系统完善,南北主干道大街两旁有用石条砌筑的明渠,沿着主要的南北大街,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布有与之垂直的暗沟。沟渠的排水方向,与大都城内自北而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排水渠道通向城外进过城墙时,筑有石砌的排水涵洞,这是在夯筑城墙前预先构筑好的。

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的结合起来。

元大都建设前,海子区已经形成,刘秉中等人在整个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将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水(海子)包括在城市中,制定出元大都城以湖泊为核

心的城市规划,在我国历代国都建设中实属创举元,取得高度的艺术效果。

元大都的大内御园广阔空旷,以大宁宫为中心,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加以开拓后命名“太液池”包入大都的皇城之内,从而成为大内御园的主体部分。,沿线了皇家园林的“一山三池”的传统模式。

4,元大都在建设之前就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首先,在进行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了总体规划,在房屋建设前,首先铺好了下水道,在逐步按规划建造。城市建设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规划意图也得到了执行和贯彻。

元大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先做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体现周礼《考工记》的古代城市,处处闪现着汉与多民族的文化内涵。刘秉忠设计大都城时,首先决定了大都城市的“中心点”,遵循了先中心点、后中轴线,形成自钟鼓楼至丽正门(今正阳门)的中轴线,最后再据此确定皇城的具体位置和分布。大都中心点基本在今钟鼓楼的位置上,曾经背山靠水建立大都城市的“中心台”。大都城市的中心点,决定了大都城市中轴线的北部端点,决定了大都城市向南延长的中轴线,决定了大都城市所有设计和建设的基点。

5,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明显的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的复归。同时又融入了道家思想(风水理论)

在古代由于天不被人了解,被人崇拜着。北极星早被人们所认知,并发现其位置一直不变而成为古代人们心中的天的中心。以北极为中心其他周边分为三大区,呈南北轴线分布特征,由南向北依次为太微垣,紫薇垣,天市垣。古人根据这种天象进行建设,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建设的一大特点,一般在都城建设中将衙署部署于太微垣的位置,宫城位于紫薇垣的位置,然而蒙古人的习惯不同,将皇城和宫城布与太微垣的位置,将衙署布与紫薇垣的位置,市布于城市中心偏北的位置。

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融入了道家思想。首先,元大都把湖光山色,纳入城市布局的核心,这是传统设计思想的突破,俨然是体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也就是道家所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一种具体说明。

其次,在建筑布置,样式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大都城的城门设计,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而北墙只是二门,共计十一门。这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记城墙四面各开三门,共十二门,有明显的差异。推究其原因,就应与道家思想有关。按《周易》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地之数,阳奇阴偶。取天数一、三、五、七、九,和地数二、四、六、八、十,这些数的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相加之和为“十一”。这取象为阴阳和谐相交,衍生万物,天地合和,自然变化之道尽在其中。大都城既是天子王位所在,众生所依,自当被视为天地之正中。其全城设计,共开十一门,即是取象为阴阳和谐相交,衍生万物之意。至于南墙开三门、为奇数、即天数;北墙开二门、为偶数,即地数。也就是说,在方位上,城南方向为天,城北方向为地,城南开三门,城北开二门,并用此二三错综之数,以示天地相交,万物相合之意。

明代北京城

洪武元年(公元1368)明军攻占了元大都后,曾派大将军徐达于公元1371年修建复原大都城垣,改名为北平。为了减少建成的工作量及缩短防线,将元大都城北较荒凉的部分划出城外。明初定都南京,为了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燕王朱棣决定将都城迁往北平。公元1403年,该北平为顺天府,北京由此得名。由于元大都在战争中未收到破坏,因此,北京

城的建设以徐达改建的元大都为基础。改建工程始于公元1417年,历经5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代的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包括外城和内城,俯瞰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

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强仍是元大都的城垣。内城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周四十里。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开三门。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等建筑,造型庄严,是古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外城又称南城,位于内城以南。明代改建北京时,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能进城,商业中心南移。加之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南形成大片居民区。由于边防吃紧,在嘉庆年加修了城南的外城,并将天坛及先农坛包围进区,这样形成了明代北京城的最后规模。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和宫城。左右设有太庙及社稷坛,前为千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天安门墩台高大宽敞,门前是一个T 字形闭合广场,两侧以东西两座门与东西长安街分隔,南面千步廊直达中华门,门前有玉带河,上有五座券桥,广场上还有华表等建筑。整个皇城区域,空间处理的极为丰富,是高度建筑艺术的结晶。

宫城在皇城中,布局严整,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共开四门,宫城内主要建筑分三大殿,整个宫城用“前朝后寝”的形制,最后有一御花园。

明代北京城的特点:

1, 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皇城部分布局按南京的制度,更为宏丽。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

日(东),月(西)四坛。皇城北侧的玄武门外,每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布局运用强烈的中轴线手法,突出重点,造成宏伟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庑殿,更加强了宫殿的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3,城内街道,以横纵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居民区

北京城的街道多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外棋盘式的道路网络仍是北京城交通体系的整体格局,仅有个别地方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或历史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些斜街。城市主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外一段大街及联接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由于出行以步行为主,因此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上述的几条主要干道基本能满足生活需求。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地生活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居住形式。

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共划了5城37坊

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用地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里坊制。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形的居住地段,间距大概为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难进口。全区物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的树木众多,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一般多住市民。

5,明北京的园林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在大内西部,利用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山设置了景山公园。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上以王孙贵族的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此外,郊区的公共游憩场所也很多。

清代北京

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变化,全部用明代的基础,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为改动。但由于,清初时,地震及火灾,宫殿建筑颇多被破坏,在康熙时重修。现存的宫殿建筑大多是当时重建的。

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居住地段有改变,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城外,内城各门驻守八旗并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邸,并占据很大面积,屋宇恢宏,大都有庭院。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2,在城市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园林组群。

3,清代崇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外还增加了一些喇嘛庙,像城东的雍和宫。

4,,由于皇帝多住园中,皇亲贵族为了便于上朝,便将府邸建在城西,是城市政治中心转至城西。

5,清代北京的商业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是全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大量的店铺,戏院,会馆等。此外,清代商品运输主要靠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城东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行业性会馆。

近代北京城

近代北京的城市发展经过了五个主要阶段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第一阶段是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时间是1900至1911。清末年,北京城里出现了一批洋式建筑。外国人的使馆,教堂,银行,连清朝政府也建造洋式楼房,像畅观楼(1898),陆军部衙署(1906)

第二阶段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时间是1912至1928。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上升和发展的轨迹 市政当局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活动,实施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次近代意义的具体区域的改建计划和第一次有近代意义的街区规划。辛亥革命后,对北京城的格局和干道体系进行改建。皇城被打穿,辟出东西向干道。1922年,皇城墙陆续被拆除,东西北三面拆光,单留地安门,西安门;皇城南墙开了两处拱券门;拆掉了天安门前的千步廊。昔日的皇家坛庙园林陆续开放为公园。在随后的环城铁路扩建过程中,拆除了宣武门翁城及箭楼。到1937年,北京的城墙已打开十个豁口,两座角楼和五座箭楼孤悬城外,城墙脚下建造了大小15个洋式火车站。总之,到近代,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额力量的聚合作用下,北京出现了变化,当初是零星的,慢速的变化,随后逐渐加快。北京城的改造更新是针对原有的缺陷。好用的,优良的地方则保留发扬。此时的北京城,建筑物更新加快,但主要文物建筑还是留存的,城区还有数十片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城市的主要格局也没有很大的变更。

第三阶段是民国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时间是1928至1937。这段时间 市政府和学界对城市发展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在对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等方面的思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以全局的观点来考察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城市发展计划。

第四阶段是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时间是1937至1945。日本侵略者处于侵略和殖民目的 组织编制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并进行了部分实施 对当时的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从技术角度看 这是北京出现的首次近现代化意义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阶段是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时间是1945至1949。此期间何

思源主持城市市政改善工程。

总而言之,到近代,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额力量的聚合作用下,北京出现了变化,当初是零星的,慢速的变化,随后逐渐加快。北京城的改造更新是针对原有的缺陷。好用的,优良的地方则保留发扬。此时的北京城,建筑物更新加快,但主要文物建筑还是留存的,城区还有数十片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城市的主要格局也没有很大的变更。

现代北京

1949年,建国后,成为首都的北京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快速扩展和改变面貌。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的压力,城市建设在旧城中展开。建国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曾有过四次总体规划。其中,最具根本性影响的是第一次(1950年—1957年规划方案)。它决定了北京后来的“摊大饼”模式。在1950年到1954年的规划中一共有三个方案。包括梁思成、陈占祥提议的新城市中心方案,前苏联专家阿布拉莫夫和巴兰尼柯夫的方案,以及朱兆雪、赵东日提出的内城方案。梁、陈方案建议,把城墙内的老北京作为城市博物馆整体保留,将行政中心安排在从圆明园福海至丰台车站的连线为中轴的“新北京”,新旧城相安无事且相得益彰。苏联专家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东起东单,西至府右街南侧及天安门广场,这个方案带有一定程度应急性质。朱、赵方案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建国门、长安街与前三门大街之间的地带,以及午门至灵境胡同一线以南,其中包括南海、北新华门至天安门广场周围范围的中心地带。有关当局认为梁、陈方案需动用的资金太大,苏联专家方案则没考虑长远。而朱、赵方案因为规划了内城中心风景最好的地区,规模不大,易于实现,又有许多宫庭建筑可以利用,因此最终得以入选。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出台。1957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这个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

后来,在1958年进行的第二次规划。这一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结果是城墙、坛墙一律被拆掉城内古建筑几乎尽数摧毁。

1970年代后期,北京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急剧扩张。由于采用了围绕旧城:摊大饼“的规划方案,城市基本呈环状扩张。在北京城向周围扩张的同时,城市位置逐渐向西北移动。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强调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但事实上以旧城为中心并向外发展的模式仍在延续。由于意识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这次规划首次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独立的章节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北京旧城。提出要保护与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保护胡同格局等等。

之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发商更多的把眼光放在城市的上风上水区域,于是城市向西北发展的速度加快。加上亚运会和奥运会主要场馆集中在北部,加剧了城市向西北的扩张。

建国后 北京城的四次总体规划。 1949年建国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曾有过四次总

体规划。其中,最具根本性影响的是第一次(1950年—1957年规划方案)。它决定了北京后来的“摊大饼”模式。在1950年到1954年的规划中一共有三个方案。包括梁思成、陈占祥

提议的新城市中心方案,前苏联专家阿布拉莫夫和巴兰尼柯夫的方案,以及朱兆雪、赵东日提出的内城方案。梁、陈方案建议。把城墙内的老北京作为城市博物馆整体保留,将行政中心安排在从圆明园福海至丰台车站的连线为中轴的“新北京”。新旧城相安无事 且相得益彰。苏联专家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东起东单,西至府右街南侧及天安门广场。这个方案带有一定程度应急性质。朱、赵方案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建国门、长安街与前三门大街之间的地带,以及午门至灵境胡同一线以南,其中包括南海、北新华门至天安门广场周围范围的中心地带。 有关当局认为梁、陈方案需动用的资金太大,苏联专家方案则没考虑长远。而朱、赵方案因为规划了内城中心风景最好的地区,规模不大,易于实现,又有许多宫庭建筑可以利用,因此最终得以入选。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出台。1957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 这个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 作为第一次规划的继续1958年进行的第二次规划。这一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结果是城墙、坛墙一律被拆掉城内古建筑几乎尽数摧毁。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强调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但事实上以旧城为中心并向外发展的模式仍在延续。由于意识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这次规划首次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独立的章节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北京旧城。提出要保护与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保护胡同格局等等。 2004年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修订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

总结: 古老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3040年的沧桑历程。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如今,古老的北京城已经变得时尚,活力四射,活跃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在这种新形势下北京的起源发展史,规划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而如何规划,建设好北京城,让她既能保有她独特的东方魅力,古色古韵,又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

现代

北京城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中国发展至今,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伴随着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根据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多年来对智慧城市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对城市现状的深度分析,深刻认识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压力剧增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动党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之后,从此揭开了中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依据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预计2035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70%,人口压力过大带来的贫困、贫富差距等种种社会问题,直到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2万元的贫困人口近3500万人,低于2.5万元的低收入人口达6500多万人。 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为继 由于城市人口季度膨胀,城市发展日益收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高资源消费模式难以持续。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实践全球领先,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据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79%,2030年将提高到83%。 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使得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城市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同时存在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等问题。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湿地面积锐减,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有10%,生活多样性持续减少。 1/ 1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髙,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临桂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髙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藏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

中心项目;引导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 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二、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资源及三维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 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三、智蕙城市建设部分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方案 加快智慧城市重点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政务云中心、“云海”、“食海”、“福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智慧畅通、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城管综合平台、智慧小区、天网、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等十一个重点工程,到2015年形成一批重点先行的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 (一)政务云中心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服务中心,统筹考虑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和信息安全等要素,建成公共、安全、灵活的供政府及部门广泛接入和使用的平台系统架构;优化云服务中心数据仓库配置,统一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开发工具等应用支撑软件,构建应用支撑软件服务;统一开发通用型应用程序、应用功能组件,构建应用功能服务;构建逻辑集中、实时高效、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共享体系;完善政务云服务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可靠性、通用性和高扩展性等优势,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应用率,最大限度减少信息孤岛;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

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电子政务运行资源集约化、管理服务化、数据一体化。 (二)福海工程。福海工程是通过整合关乎民生的各种资源,打造一个为市民和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平台。福海工程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围绕市民的衣、食、住、行、学、医、业等,为每个市民提供定制化的“幸福人生”个人网页,记录个人从生到老整个人生历程中的健康信息、教育信息、工作信息、生活消费信息,以及摄影、写作、兴趣爱好等各种个性化创作信息等,最大限度让市民享受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出生:提供生育证办理、孕妇产前检查、孕妇围产保健、孕产院预约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疫苗免疫接种、出生申报入户等的办事服务流程和信息查询;同时,推送早期健康教育、孕妇及新生儿用品等社会化服务信息。 ——教育:提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对外交流与留学服务、教育救助等全过程教育信息服务,包括学区划分、入学转学、休学办理、学历认证、专业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收费、教育救助金申领、成绩分析报告等基本信息服务;同时,推送高校创业、留学中介、学校信息查询、教育政策咨询等个性化服务。 ——工作:提供招聘信息、劳动就业、人事招考等信息。

中国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方案建议书(完整版)

xxxxx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xx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概述 (6) 二、智慧城市概念 (8) 2.1.什么是智慧城市 (8) 2.2.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和作用 (8) 2.2.1.意义 (9) 2.2.2.作用 (11) 三、xxxx市基本情况与现状 (16) 3.1.基本概况 (16) 3.2.发展现状 (18) 3.3.存在问题 (18) 四、xxx市智慧城市发展目标 (19) 4.1.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 (19) 4.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19) 4.2.1.高标准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19) 4.2.2.高水平的城市数字化管理 (20) 4.2.3.高增长的城市信息化经济 (21) 4.2.4.高水准的城市数字化生活 (21) 4.2.5.高质量的城市数字化环境 (22) 4.3.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22) 4.3.1.统筹规划、政府主导 (22) 4.3.2.需求导向、注重实用 (23)

4.3.3.以民为本、服务经济 (23) 4.3.4.统一标准、联合建设 (24) 4.3.5.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4) 五、xxxx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5) 5.1.智慧城市总体设计 (25) 5.2.建设主要任务 (26) 5.2.1.资源共享 (26) 5.2.2.服务民生 (27) 5.2.3.健康发展 (27) 5.3.重点项目规划 (28) 5.3.1.智慧基础设施 (28) 5.3.2.智慧政务应用 (30) 5.3.3.智慧民生应用 (33) 5.3.4.智慧产业应用 (36) 六、xxxx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39) 6.1.云服务中心 (39) 6.1.2.政务云 (43) 6.1.2.1.建设目的 (43) 6.1.2.2.电子政务基础云平台建设关键 (44) 6.1.2.3.电子政务云平台整体框架 (47) 6.1.2.4.电子政务云平台云服务 (49) 6.1.3.电商云 (65)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I

目录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 1.1指导思想 (3) 1.2发展原则 (3) 1.3建设目标 (4) 2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8) 2.1概念设计 (8) 2.2总体架构 (8) 2.3网络架构 (10) 2.4数据架构 (11) 2.4.1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11) 2.4.2非结构化数据规划 (11) 2.4.3结构化数据规划 (14) 2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3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 XX年是智慧XX建设全面启动之年,也是重点突破的关键一年。为加快推进智慧XX建设,根据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围绕“惠民、善政、兴业”三大目标,按照“急用先行、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建设,集约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为目标,以政务数据共享利用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智慧城市重点内容建设,初步形成智慧XX整体框架。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1.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修订完善《XX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智慧XX建设XX-XX年行动计划》,5月启动,7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在智慧XX顶层设计框架下,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农业等专项规划编制,10月底前完成。(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政务数据中心建设。 2.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满足市、县区数据资源共享管理需要的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视频图像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由市政府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 (1)人口数据库。以人口户籍信息为基础,建成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的全生命周期人口基础数据库,6月底前完成公安、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有关人口数据的整合汇集;8月底前完成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住房公积金、税务等部门有关人口数据的整合汇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地税局等部门、单位)(2)法人数据库。以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信息为基础,建成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生命周期法人基础数据库,6月底前完成编办、民政、工商等部门有关法人数据的整合汇集;8月底前完成财政、统计、质监、税务等部门有关法人数据的整合汇集。(责任单位:市编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单位) (3)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天地图·XX”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6月底前完成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有关地理信息整合汇集;8月底前完成综治、民政、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发展等部门有关地理信息整合汇集。推进智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大纲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建设方案编制大纲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2.项目单位 3.建设内容、目标和投资规模 4.总投资估算及来源 5.经济及社会效益 6.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现状 第一节项目单位概况 1.单位职责、内设及下属机构、人员编制和业务情况 2.近三年来职责和业务的调整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3.拟建项目与项目单位职责、业务的关系 第二节信息化现状 1.本单位或本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规划或设想 2.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应用及运维管理制度(可以附件形式提供) 3.现有应用系统的情况 要求:说明各系统的平台、功能、应用范围,以及与机构职责或业务的关系。 4.拟建项目与已有系统的关系 要求:说明拟建项目在本单位信息化整体框架中的作用与地位。对具有公共平台、跨部门特点的项目,还应说明拟建项目与其他相关单位、相关领域已有系统的关系,在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

5.现有网络、设备以及其他信息资源情况 要求:用网络拓扑图说明现有网络结构;列举在网络、主机、存储等方面已有的主要硬件设备、数据库软件和中间件等软硬件产品,说明数量、采购时间、主要性能指标等。(如篇幅较长,该部分可作为附件。如项目评估需要,项目单位还应当提供原设备采购合同等证明材料。)说明已有的数据库情况,主要数据项、数据来源、数据量等。 第三章项目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要求:说明提出项目建设的由来和原因。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依据 要求:如有与提出该项目建设直接相关的依据性文件,须将其中与本项目有直接关系的文字摘要逐一列举,另将所有相关的依据性文件作为附件提供。 第三节采用信息系统实现业务需要的需求分析 1.业务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业务目标 2.业务对信息系统的具体需求 3.实施该项目与解决业务问题、实现业务目标的关系 第四节业务流程分析 1.现有业务流程 要求: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分析现有业务流程 2.建设信息系统后拟实现的新业务流程 要求:描述新业务流程,说明流程优化的情况。 第五节功能需求分析 要求:说明为了实现新的业务流程等业务需求,拟建系统所具备的各项功能。 分析系统建设的各项功能需求;分析网络运行对网络设备的要求,服务器响应速度对服务器的要求,存储数据对存储备份的要求,系统安全对安全设备的要求等。

关于将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的些建议和意见

我对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看法 北京打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着力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世界城市。但有很多问题依然需要解决。我认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缺乏的不是硬件,而更多是软性的东西,很多东西实际上会涉及制度层面。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虽然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力争更加完善。比如北京的优势是首都,是三北的中国心,俯视中原,频临大海,傲视蒙古和东北,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由于首都效应,交通、教育、文化、经济自然而然地集中。北京的劣势是缺水,沙尘暴,偏离中原,也偏离经济条件优越的东南。 文化上,很多南方不爱看中央电视台,原因非常简单,北京所代表的文化跟我们差异太大了,中央电视台更像东北电视台或北方电视台,最多再找几个蒙古人、新疆人和西藏人来点歌舞就是全国大联欢了,习俗太不一样了。除了简体中文和普通话这两个独到的利器外,吸纳南方的习俗文化才能是北京真正称为文化中心。 军事中心上,中国的地理中心和文明中心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西安,如果西安丢了,中原丢了,中国的脊梁骨也就不复存在。 北京最大的功能应该在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立法中心、司法中心、执法中心,是国家标准化的中心。 对于经济,中国的飞速的发展奠定了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前进方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首都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城市,而近代的经济告诉我们纽约的兴起成为世界城市,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东京等等无不如此。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将其建设为国际化都市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北京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而且对加快建设其他大城市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当是应对全球竞争的严峻形势的需要,还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随着北京进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北京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北京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更高的台阶。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将带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城市圈的快速发展,这个重大意义在我们看来也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纽约经济圈,纽约带动的经济圈占全美经济的三分之一还要强。在国内,我们北京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协作区的领头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都是滞后的。 世界城市不能自称,这个公论既不能通过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投票产生,也不能由哪个国际权威组织选举确定。最终建设世界城市就成了一个文化问题、软实力问题。 北京不仅是一座现代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种历史文物,文化遗迹使这座城市既时尚前卫,又不失古朴典雅。北京建立世界城市的软实力,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在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亲和力。因此北京建立世界城市固然要具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力量,更要注重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最有条件,因为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所有中国城市难比,世界各大城市也罕见。北京建立世界城市,时机很好、立意很新、意义很大、目标很高、底气很足。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所需要时间对有的城市来说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的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以下几类: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深圳将建设“智慧深圳”作为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已被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并提出2012年实现宽带无线网覆盖率达到100%,组建华南地区的物联网感知认证中心等。 南京将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

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武汉城市圈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产业的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圈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加快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宁波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3、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 昆山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服务型电子政务等方面,从而为城市运营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能力和管控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规划和重点项目投融资方案编制大纲

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规划和重点项目投融资方案 (提纲)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规划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 二、XX市(区)发展现状 三、XX市(区)各类前置规划条件梳理 四、XX市(区)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匡算 (一)未来5—10年的总体投资计划 (二)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三)XX市(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可投入财政资金预测及投入结构 (四)各类投资领域或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测算 五、XX市(区)智慧城市融资规划 (一)总体目标 (二)总体思路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还款的约束条件 (三)民生工程类(社会性、公益性)项目的融资安排

1. 资金需求 2. 投资主体的选择 3. 投资方式的选择 (四)半商业性、半社会性项目的融资安排 1. 资金需求 2. 投资主体的选择 3. 投资方式的选择 (五)商业性项目的融资安排 1. 资金需求 2. 投资主体的选择 3. 投资方式的选择 六、开发时序安排 (一)开发时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二)项目开发计划(建议) 1. 总体开发计划 2. 分年度开发计划 七、实施保障 (一)建立高效的投融资组织保障体系(二)完善协调保障机制 (三)改善投融资环境 (四)做好应急预案 (五)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六)加快投融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投融资方案 一、重点项目1(信息化类项目的投融资方案提纲) 1. 项目基本情况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工程方案 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 项目开发计划 6. 效益分析 二、重点项目2(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投融资方案提纲) 1. 项目基本情况 2. 市场预测 3. 建设规模 4. 项目选址 5.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6. 项目实施进度 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 效益分析 三、重点项目3(产业园类项目的投融资方案提纲) 1. 项目基本情况 2.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议书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议书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趋势。把**市信息化建设推向新阶段,全面建设城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综合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具有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实现城市各功能协调运作,使城市高效运转,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为城市中的企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建设智慧城市,可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市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市应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优势 **市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龙头城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不断探索新路,战略性为智慧城市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新兴产业迅速生根发芽。

过去几年,物联网在**市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市得到国家*万元的物联网专项支持,**市投入资金*万元用于本地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各行业投入*万元用于物联网发展,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联网基础。 过去5年,**市互联网用户达*多万户,宽带接入速率最高位8M,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多万,移动网络已经实现了100%覆盖,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6%。同时,**市是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试点城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万兆全交换的政务外网基础城域网络。市政府也正式启动“无线城市”建设,**市共计建设WLAN AP热点3多万个,实现城市主要商业区、公共场所等区域高覆盖,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为智慧城市建立提供了信息网络的必要条件。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意味着**市未来将成为一座信息资源共享、城市运转高效、公共服务便捷的智慧之城。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发展仍是解决我国各项问题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发展智慧城市,应紧密围绕国家的创新战略,通过提升创新能力,用先进的生产力为人民谋福祉。 落实中共**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市将坚持城市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升**市竞争力,使城市运行更安全有效,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落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探索与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组织开

智慧城市的概念

文章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5612557.html,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 响应国家智慧城市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拉动内需,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众多国内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1年5月份,中国的一级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截止2013年1月,全国已有320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截止到2014 年底,全国已经陆续有近300个城市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湖南有线作为全省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主体和全国文化体制

改革试点单位是当地政府的基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 在网络、技术、服务、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承担起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责任,努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的使命。 3.1.2 是抢抓智慧城市发展机遇,实现业务转型发展的需要 对于国家,智慧城市是国家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拉动内需的民生工程。对于湖南有线而言,智慧城市同样是一个创新发展、抢夺先机,进行业务结构转型的重大项目之一,是未来实现“大视频、大数据”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有政策、资金,政府有要求、老百姓有需求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对于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湖南有线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可以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逐步叠加各类服务。创新扩大有线电视网络的经营服务范畴,逐步实现转型发展。 3.1.3是拓展和创新业务,有效提升网络价值的需要 湖南有线自成立以来,通过网络整合、体制创新、业务发展等举措,经济效益逐年稳步增长,业务上形成了传统电视业务为主,互联网宽带接入为辅的局面,但数据专线以及相关增值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周边省份广电网络相距甚远,网络的用户价值、带宽价值、覆盖价值等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

智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智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不断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着新的信息科技革命。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以云计算、云存储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技术正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大潮;物联网技术在促进各单元互联的同时,也将带来更加广泛的信息量,知识经济进一步凸显,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深入城市管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正处于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信息基础设施已较完备,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各级政府纷纷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到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人才、资金、行政协调上的支持。由此判断,我国已经具备在以物联网等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争得发展机遇的实力,应科学谋划、抢前布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信息化、智慧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在上次互联网热潮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具体到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即是数字城市。可以认为数字城市的核心是用当时可提供的数字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且统一处理城市各方面信息。它为调控、监管、预测城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描述了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武汉市最早在我国提出建设数字城市,西安、北京等城市进行了这方面的建设。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创造了条件,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新区”的发展战略。新加坡提出到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深圳要打造“智慧深圳”,浦东新区提出建设“智慧浦东”,滨海新区提出“建设智慧新区”任务,武汉、沈阳、宁波等地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二、智慧城市分析框架 按照智慧城市一般概念,可将其建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设施、智慧政府、智慧经济与智慧社会。 信息化首先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首先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骨干光纤、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施三网融合等信息资源整合,以点到面推进传感器布局,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智慧化的转变。 智慧政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效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水平和政策科学制订水平,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要跟踪信息化最新技术,掌握物联网、第二代互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先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得出完整技术图谱,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新区工业、服务业、农业的渗透与带动升级。 智慧社会建设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广使用物联网等技术,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智慧化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向智慧化发展的前提与条件,所谓的经济智慧化更多涉及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由此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升级,智慧社会是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而智慧政府建设则对上述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是政府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建设好智慧政府,可以确定城市未来发展方面,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以政府采购等手段直接促进智慧经济发展,以规划或实施方案等方式引导微观经济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京政发[1984]1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1984.02.10 【实施日期】1984.02.1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发布日期:1992年7月24日实施日期:1992年10月1日)废止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京政发【1984】1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按照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制止违章用地、违章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北京地区进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

要求,执行规划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凡在北京地区进行下列城市建设工程的单位,均须持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国家或地方建设计划的有关文件,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审查批准,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征地、用地;发给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机关、团体、部队、城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国营农场等)和这些单位与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联合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的城市建设工程; (2)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市区范围内和郊区的城镇、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范围内,以及其它特定地区内的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新集镇的建设工程。这些建设工程也视同城市建设工程。 本项所列的各类区域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划定。市区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范围以外地区的农村建设管理办法另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建设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房屋建筑、人防工程、公用设施、市政管线、铁路、地下铁道、道路、桥梁、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湖水系、水源井、围墙和其它构筑物等。 第五条本办法第三条所列的城市建设工程,如系临时建设工程或需临时使用土地,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临时建设工程和临时用地应严加控制。 第六条居住在城镇内的个人进行建设工程,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七条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十分注意合理使用和节约建 设用地。 第八条城市各项建设工程须由取得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单位对自己所设计的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建设单位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证,须报送设计方案的主要图纸和说明。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管理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受为目的,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通过前端遍布城市的传感器搜集数据,在将这些庞大的数据

汇总形成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从庞大的数据中寻找出其间的关联性,从而形成知识或有价值信息,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化手段让城市运营更加高效便捷,最终形成智慧城市。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架构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从以上图表中看出,每个地方(国家、城市)的智慧城市都有一个具体目标和重点。针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样需要明确一个目标和重点,来规划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规划的8条原则: ●根据城市宗旨定义城市模型; ●分析城市结构,制定行动计划; ●重新思考城市的各个系统; ●提升城市服务的经济性; ●让城市更具可持续发展空间,吸引长期投资;

●构建宜居城市,为民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打破组织竖井,重构组织架构; ●与其他城市一起协作。 全国信标委于2012年2月至5月对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和企业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推动要素、问题和挑战、建设重点、支撑技术、智慧城市中SOA的应用状况及标准化需求等内容。本次调研了28家用户单位以及24家企业。 (1)智慧城市关注领域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和用户目前最为关注的三个智慧城市应用领域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 (2)智慧城市实施领域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其中智慧政务应用实施最广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