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后者是狭义的解释。文化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文化是指人与自然相对应、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

《博弈圣经》中说: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

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它会形成一个有规则的文化私湍。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自信是一种多么重要的信念和心理状态。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自信,才会有奋发的勇气,自信,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来说,文化自信是必修课。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自省作为基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国运的沉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而文化自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己是否足够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会从天而降,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完美交融。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我们的文化都体现着包容的特性。自信不是盲目的排外,更多的是包容并蓄,是一种“和谐万物”的大智慧大气度。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

直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地吸取融合、兼容并蓄,让世界人民了解传统、博大、神秘的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永不褪色。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这为我们当前全社会蓬勃向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财富分化、经济危机、文化碰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等文明困境时,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仁者爱人”、“道法自然”以及“和”、“合”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承认差异、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等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底蕴,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当代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好像改变了很多,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至始至终并没有改变。人生观中的尚”和”精神,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而今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引下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

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才能够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文化和文化发展;才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认识各种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首先,在于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在文化中,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是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对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要有批判的勇气。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仅要有辨别文化的能力,更要有批判的勇气,好的要给予坚持和鼓励,坏的要敢于批判和揭露。最后,对文化发展的趋势要有预测能力和掌控能力。当今的中国处在文化振兴时期,我们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的革命建设文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的世界快速发展,文化也处在交融频繁,我们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还要知道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进攻”、“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有主动预测和掌控文化发展趋势,练就一双识美丑、辨真伪的“火眼真睛”,敢于并善于批判

继承,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前景。

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要有更多文化惠民的成果。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权利的平民化,让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分享传统文化。这些应该是零门槛的,甚至不能是低门槛。培育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按照公益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运用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特色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一些广大群众能够参与的文化创作、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今天的中国开放了,不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这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使命。只有人民群众接触、参与、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才能够相信和拥护这种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所以归根到底文化的根脉还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文化自信二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程度的发展直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我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梦的中坚力量。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所谓“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他在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反思后觉察到:“我思来想去,文化的接力棒上要镌刻四个字,就是文化自觉。”同时,费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可见“文化自觉”应包含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同时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的取长补短以及对未来文化的主动创新。因此,“大学生文化自觉”就是指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交互织错甚至撞击的环境中,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同时对比异域文化,主动进行自我觉悟、觉醒和反思,在对异域文化批判与借鉴过程中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把“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相同意义上提出来,要求学生对本国学术文化和外国学术文化,在比较中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长短,应研究外国学术文化之长以济本

国学术文化之短,并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之优长加以融合,为学术文化开辟新路。高度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里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一个既自我克服又自我认识的问题,这句话的内涵就是说崇尚主体差异性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力证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信单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是文化上的一种自信,即信念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充分的肯定,对于当前的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对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坚定的信心。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充分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实现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信,因此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有了文化自

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和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更加自觉的、更加警醒的在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缺失

(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认同感低。据调查,各大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比较靠前的往往是小说类书籍,罕见古典的影子,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会去读四书五

经,研究《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籍?倒是当孔子学院在各国兴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似乎有当头挨了一棒的感觉?孔子文化是我们中国的,而我们中国人却将其弃置,当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在外国得到推崇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这样将民族的、传统的精华抛弃,追逐的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文化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根基,泱泱大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财富,而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天走向社会,走出国门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此浅薄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不让人担忧。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新生力量,能否承担起历史传承的重任?

(二)盲目追逐外来文化

伴随着全球化步伐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深受着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冲击着甄别能力尚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而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由此得以蔓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却渐渐被搁浅。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代大学生目前都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良莠不分,全盘吸收,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也有人

称之为“无根综合症”。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各种纷繁的外来文化,此时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状态下自然是难以做到的,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文化创新能力薄弱

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而中国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很多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扼杀在了摇篮里。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当成产品而非人才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越来越被边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机械化,其文化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影响,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乏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教育背景下,成为多元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或迷失,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

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塑造坚定地主流文化意识,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中保持清醒的甄别能力,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社会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家与社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与社会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利于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像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民间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类公益节目在电视等传媒上露脸的机会逐渐增多,一系列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电视节目日益火爆等。在各类传媒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渐渐树立起来。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培育其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社会责任。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其优势在于其先进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引领性。

也许是过于追逐GDP的增长,许久以来我们忽视了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不知在何时变成了打造“生产工具”的机器,过于迎合企业的需要,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受到冷淡。当代大学应摆脱功利性和工具性困扰,回归文化育人的本真,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西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使命和历史传承的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工具理性”的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四、结语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既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弘扬

与发展,表现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走向的国际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即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世界的眼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吸取全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理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自主意识,在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理性地选择个人的价值目标,自觉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统一起来,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