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作者:刘慧敏

内容提要:奥尼尔的剧作《毛猿》主人公扬克的疯癫形象引起不少读者的困惑和思索,长期以来被贴上现代工业化社会异化人群的标签。实际上,扬克看似发疯的言行背后隐藏着一个社会底层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回归人性的期盼。扬克的疯癫透过水、监狱等意象,以及疯子被展示、疯子与自恋等方面与福柯的?疯癫?视点形成映照。对扬克的疯癫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奥尼尔剧作体现出的现代悲剧意识。

关键词:扬克疯癫福柯理性

《毛猿》(1922)是尤金〃奥尼尔最令人感兴趣的剧作之一,不分幕,共8场。在关于这出戏的评论中,研究者常从象征主义的某些概念出发,探讨剧本所蕴含的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主题,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奥尼尔本人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辞中亦强调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像尼采在哲学王国一样,他将继续是我们的精神导师……?然而,通过对主角扬克的悲剧命运分析,不难发现扬克的?疯癫?与米歇尔,福柯观念里的?疯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的理解,《毛猿》可以理解为是一出探索疯癫的悲剧,这场悲剧实质上彰显了扬克完成由沉迷于?原始骄傲和过分自我?到追求真实与自由的心路历程。然而。扬克个人的努力在整个社会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企图与兽类进行沟通的美好愿望最终也化为泡影,成为20世纪初又一幕美国悲剧。

一、奥尼尔和福柯的相通性

奥尼尔和福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他们都从悲观哲学家尼采那里得到了几乎相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对悲剧的相同视点。只不过一个体现在戏剧创作里,一个表述在哲学著述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奥尼尔的思想较为复杂,受到希腊悲剧意识、尼采悲观哲学以及东方道教的影响。在诸种影响因素中,尼采悲观哲学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奥尼尔对尼采的接受,其直接原因与奥尼尔的成长经历有关。而且,尼采和奥尼尔对信仰的转变经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1888年奥尼尔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7岁至13岁在天主教学校度过。奧尼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从小目睹母亲深受毒品戕害,祈求上帝帮助却无济于事,十几岁时父母和大哥相继离开人世。目睹人间悲剧,奥尼尔伤痛不已。他开始憎恨天主教教义的欺骗与伪善,怀疑是否存在万能的上帝。最终,亲人的离去和宗教的迷失让奥尼尔丧失了归属感,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悲痛之中。

1907年,奥尼尔放弃天主教已有5年,他思想困惑、对前途感到迷惘,这时尼采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他的生命。尼采的思想对奥尼尔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奧尼尔称《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对他思想的影响?超过以前他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此后几年,奥尼尔的境遇每况愈下,他不仅真切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同时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早先接触的希腊悲剧和尼釆?上帝死了?的观念在年轻的奥尼尔身上潜移默化,终于形成了奧尼尔独特的现代严肃悲剧意识。

无独有偶,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80年代,尼采的思想对福柯的影响几乎贯其一生。在学生时代,福柯就解读过尼釆,并把尼采奉为精神导师。按照福柯的说法,1953年在他

去意大利度假期间阅读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思考》,促使他对周围的一切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他说:?尼采是一种启示,我以巨大的热情研读了他,并与我的生活实现了决裂——我有一种上了圈套的感觉。透过尼采,我变得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了。?深受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影响,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明确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有关疯癫的悲剧因素因屈从于古典时代理性主义的排斥和道德的批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了。这点和尼采对希腊悲剧与哲学的理性化之间关系的看法极其相似。

尼采在分析希腊艺术精神时,发现希腊文化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对立因素。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不畏一切羁绊,冲破所有禁忌,象征着主观和非理性,代表人性中旷达、放荡、狂醉和洒脱的一面,揭示了人的本性是在痛苦的刺激下去对抗痛苦所表现出的张扬个性意志的生命力量;而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客观、理性的代表,象征光明、克制。狄奥尼索斯精神构成的那个醉狂的世界是尼采所欣赏的。尼采首先批判的是自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苏格拉底辩证法用理性主义使生活变得消极、被动。福柯在拷问疯癫的命运时,把矛头直逼视疯癫为非理性的哲学基础,即笛卡儿理性主义,因为笛卡儿在其著作《第一沉思录》中把疯癫从理性领域直接驱除出去了。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结合历史的连续性和哲学的深刻性,验证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18世纪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能性,精辟地阐述了古典时期禁闭体制的衰落和疯人院的诞生,暴露了以?疯癫?为表征对象的非理性在理性统治时代的种种遭遇,试图改变人们长期以来把疯癫当作理性对立面存在的看法。福柯认为,疯癫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一种独立的生物学存在。疯癫只存在于社会中,它?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的产物。疯癫史即迫害史?。福柯并不否定?疯癫?作为一种精神或行为现象的客观性,也不否定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疯子或愚人。但他更坚定地认为,把疯癲看作一种生理意义的精神病只会导致疯子被当成?非人?(l’inhumain)看待,但实质上疯人的灵魂可能并不疯。

尽管奥尼尔宣称他自己是个?哲学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借此说明他在哲学思想上否认某一主义的绝对权威,但在20世纪初期理性面临巨大挑战、信仰出现危机时,奥尼尔和福柯在尼采精神的指引下,倾其一生探索生命意义。关注入的生存状态,探究人类的生存意义。正如奥尼尔所说,?今天的剧作家应该挖掘当代病的根源,即老上帝的死亡,以及科学和物质主义无力提供一个新的上帝,以满足人们身上残留的原始宗教本能——寻找生命的意义,用来安慰死亡恐惧的本能。?

二、扬克的疯癫表征

奥尼尔的《毛猿》在以下四个方面与福柯的?疯癫?观点形成映照。

疯子与水。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描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医生针对疯癫的诸多疗法,其中有?浸泡法?和?突袭浴?,因为水是?简单原始?的液体,也是自然界中?最纯净?的事物之一。回归水之清澈可达净化意识的功效,而人在这种透明的液体之中,重返无邪天真。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即水的净化或治疗作用是针对疯癫患者而言的。《毛猿》的叙述对水的功能也持相同的看法。第六场,扬克故意在街上捣乱被警察抓进监狱以后,由于难以遏制的愤怒使他把监狱里的铁栅栏扳弯得像一根单簧管。警察被吓住了,喊道:?只有一个疯子才有那么大的力气!??打开水龙头!加足压力!然后便听见冲击扬克牢房的水声。显然,警察对扬克的做法跟医生对疯子的疗法几乎一样。警察想通过水的冲击制止扬克的?野蛮?行为。在第四场中,忙碌一天的烧火工人都用肥皂和水擦洗身体和脸,唯独扬克无动于衷。大伙儿喊扬克去洗澡,否则煤灰会粘在身上,然后渗进皮肤里,把身上弄得斑斑点点的就像一头豹子,这表明,肮脏是与兽类相联系的,而水是净化肮脏兽性的有效手段,是人与兽之间的分界线;否则,没有水的清洗和净化,人与兽的差别就很少,人的理性属性就会消失,

没有理性的人很容易被当作疯子对待。

疯子与监狱。据福柯看来,理性的社会主体力量为了消除、驯化异己力量,必然要设臵一个强有力的消解之地。历史上,监狱作为一个政治机构的产生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要求,《疯癫与文明》记载和描述了欧洲监狱,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古典时期疯人被当作野兽关起来的遭遇。1620年德国汉堡设立了第一个监狱(Zuchthaus),并于1622年出台了相当详尽的规章制度。关在这种机构里的囚徒都必须工作,但他们会得到其所创造价值的四分之一的报酬。因此,禁闭的压迫功能不再仅仅是禁闭不工作的人,而且还包括给被禁闭者提供工作,如纺纱、织布、磨面或当铁匠。这样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还发挥了防范骚扰和起义的社会保护作用,以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后来,被禁闭者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到了18世纪,疯癫被戴上了野兽的面孔,?疯人一兽?的类比开始盛行,那些被铁链拴在囚室的人似乎等同于被狂暴本性攫住的野兽。纯粹的兽性羁越了道德界限,狂暴的人们像狗一样被拴起来,保卫人员通过铁栅栏给被囚者递食品和睡觉用的稻草。救护院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关猛兽用的、由一个个兽笼组成的?动物园?。终于,代表理性的社会主体力量把被命名为疯癫的人群归于精神病患者、罪犯以及懒汉、乞丐等所谓异己力量的行列,疯癫者被当作野兽关进了监狱,并在监狱里受尽屈辱和酷刑。通过研读剧本,我们不难发现,在《毛猿》中,扬克与各种?监狱?意象如影随形。

扬克的出场是在波澜壮阔的海上,一艘相当豪华的邮轮里,扬克的生存空间却是监狱似的烧火房:?……被白色钢铁禁锢的、一条船腹中的一种压缩的空间。一排排的铺位和支撑它们的立柱相互交叉,像一只笼子的钢铁结构,天花板压在人们的头上,他们不能站直……关在笼子里是一个野兽的疯狂而愤怒的挣扎与反抗……?这里的?笼子?意象不仅有监狱的含义,而且还直接将里面的人与兽类联系起来,与后面那个大猩猩所呆的笼子形成呼应。事实上,剧本从身体叙述的角度,表明扬克和其他烧火工人的身体长相与正常人的身体形态是不相同的。他们长相犹如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长臂,力大无穷,背部佝偻。扬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比其余的人更健壮、更凶猛、更好斗也更自信。他们躁动不安,没有神圣的理想,更没有崇高的德行,有的仅是蛮力和粗俗不堪的语言,在上层人的眼里,他们形同兽类和愚人。虽然这艘邮轮外表豪华,但内部如同一座监狱。船腹里黑烟滚滚、灰尘弥漫、暗无天日的工作环境和被关禁闭的囚徒的生活环境实质上相差无几。前舱烧火舱就是一个大笼子,关押着夜以继日干活的工人们。烧火工人们呆在烧火舱里,如同呆在地狱般的监狱里。这种监狱意象还延伸到国际产业工人协会总部所在地。在那里,狭窄的街道被黑色的建筑物包围,就像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笼子般的监狱。因此,扬克的挣扎无非是从前舱的铁笼子,走进关人的监狱笼子,最后死在动物园里关兽的笼子。监狱无所不在,扬克的命运只是从这个监狱走到另外一个。

疯子与被展示。根据《疯癫与文明》,在欧洲一些国家,展示疯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风俗。在德国,疯人成了被观看的对象,专门为疯人修建的塔装上栅窗,人们可以看到锁在里面的疯人。在收容院关闭后,这种风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几乎成为巴黎和伦敦的一种特色制度。据一份1815年提交国会下院的报告说,伯利恒医院在每个星期日展览精神病人,入场费用是一便士,每年有九万六千参观者,这种奇怪的展览竟带来高达近四百英镑的收入。在法国,迄大革命为止,参观疯子一直是巴黎波希米亚区资产阶级的周末娱乐项目之一。米拉波(Mirabeau)在《一个英国人的游记》中报道,比塞特尔的疯人像?奇兽?一样被展示给愿意付一里亚的?大傻瓜?看。有些管理员竟然因善于使疯人表演舞蹈和杂技而远近闻名!《毛猿》第二场,贵族小姐米尔德丽德想获得一种不同于她生活的上流社会的特别体验,前去肮脏不堪的烧火舱。这位米尔德丽德小姐的父亲是一家大型钢铁公司的总经理,也是扬克所在的那个轮船公司的董事长。米尔德丽德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感到满意和骄傲,并认为自己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来烧火舱观看?另一半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米尔德丽德

的这种动机和行为与展示疯子、参观疯子的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她就是参观者,那些无辜的烧火工人们就是困在?笼子?里被展示的?疯子?。扬克他们这些像?疯子?一样的半兽人没有发声的权利,只能缄默。试想,如果扬克如愿地进入大猩猩的笼子里面,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最具吸引眼球的展示对象,只是剧作家出于人道的考虑,让他以死亡的形式结束了悲剧人生。对人而言,死亡比当成?奇兽?展示更具人道意义。

疯子与自恋。福柯把疯癫形象归纳为四种:浪漫化的疯癫,狂妄自大的疯癲,正义惩罚的疯癫,以及绝望情欲的疯癫。扬克属于第二种。在扬克眼里,头等舱里那些有钱人只不过是臭皮囊。他总认为自己力气大,邮轮的转动、前行离不开他的份,?……使它发热的是我!使它发出吼声的是我!使它转动的是我!不错,没有我一切都要停顿……我是原动力……我是结尾!我是开头!我开动了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扬克的豪言壮语实质是上帝式的语言。根据《圣经》,上帝不仅创造万物,还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诗篇》中说;?主掌权者为王……他奠定了尘寰,大地就不得动摇!?(93:1)?(约书亚)向神祷告说:‘让太阳停在基甸,让月亮停在亚雅!’太阳果然停住,月亮也不转动……? (《约书亚书》10:12~14)亚里士多德把支配天体的神灵(God)看作?不动的推动者(the unmovedmover)?。由此可见,天体的运转是由神灵决定的。扬克作为下层劳动工人,竟自诩为世界的原动力,具有上帝一样的能量和权力,这无非是一种狂妄和盲目自恋的表现。然而,扬克如此自恋与他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狂妄是他在这似监狱、如地狱般的环境生存下来的唯一动力,自恋也许是他不自暴自弃,对生活始终抱有美好期待的最后砝码。但米尔德丽德的出现彻底粉碎了扬克的自恋。当她在底舱见到坦胸露背满身煤黑正在工作的扬克时,顿时被吓得瘫痪了,发出一声窒息的喊叫?这个肮脏的畜生?,随即晕了过去。米尔德丽德这极具侮辱性的尖叫把可怜的扬克仅有的那点自尊和自恋打击得荡然无存。也许这种赤裸裸的揭露过于残忍,他惊呆了,嘴张开,变成了?化石?,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米尔德丽德唤醒了自恋狂妄的扬克,但同时也让他悲哀地意识到,原来自己在他人的视线里不过是畜生和野兽,是可以随意地被窥视和展示、辱骂和愚弄的毛猿!扬克的疯癲是在遭到理性强势话语的镇压和排挤后,甜蜜的自恋顷刻间崩塌的结果。

三、疯与非疯之间

1947年2月,巴黎一所小剧院上演了一部较为轰动的舞台剧,名叫?与阿多之间的讨论?。这是演员阿多从一所精神病院出来不久。在告别舞台12年后的首次演出,事先没有人知道他将在当晚演出什么。他向观众逼真地再现了自己这9年来在精神病院忍受的痛苦与折磨,特别是不下60次被迫进行的电击治疗。他给观众留下了这样的遗憾和反抗,?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医生,是不会有病人的……再没有什么能像精神病院那样把人温柔地拖进死亡了。?9年的身心折磨令阿多对这种打着?慈善?幌子的邪恶机构恨之入骨,他以自身经历揭露了精神病院的伪善和不人道。

阿多的话和经历令人深思,至少在精神病院,疯与非疯之间没有绝对界线。在隐喻层面上,精神病院这个社会组织可以被看成一个大精神病院,那里的医生就是社会的主体势力,病人则是弱小的异己力量。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福柯认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疯态。由此,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扬克既是疯的又是非疯的,他的疯与非疯是社会利益关系作用下的产物。

福柯认为,疯癫与激情相克相生,疯癫的人往往充满激情,他们无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常表现得歇斯底里和躁动不安,这种强烈的情绪导致了疯癫更顽固的存在。但是,导致这种疯癫激情的根源并非一般病理学层面的疾病,而很大程度上源于来自对立利益阶层的压抑、打击,正常的生命激情和能力得不到释放,就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

生命激情是一种?健康和力量?,对于个人的命运具有激励、推动和唤醒作用。但是,生命激情在疯癫者身上以非常态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疯癫者通过直白的言行或健壮的身体显示出野性未羁的力量。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姿势恰恰暗示了他们的梦想,张扬了那些不被承认的自由。

生命激情还表现为对理想化生存状态的向往,当这种向往无法实现时,追求者就以戏仿方式表现出来。常人以为是疯人之举,而在行为发生者看来却再正常不过了。扬克对?沉思者?的戏仿便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劳累了一天,工友们吆喝扬克去洗澡,扬克回答道:?伙计们,别管我。你们没有看见我在思考吗??扬克不经意的回答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扬克在他那像毛猿、像兽人的外表下,躯体里还活跃着一个灵魂。奥尼尔在剧中屡次提及扬克默默地坐下,摆出一副《沉思者》的姿态。《沉思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是他《地狱之门》群像中的一座塑像。西方文化历来褒沉思者,贬感官者,认为沉思行为可以让人接近真理、甚至基督教的上帝。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君应该是一个沉思的哲学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教诗人认为通过对自然的沉思,人可以接近和领悟上帝的神圣真理。扬克身处社会下层,却幻想上层社会沉思者的阶级地位,以不自觉的身体姿势扮演沉思者,实为一种戏仿行为,常人看来就属一种疯人行为。

社会主体势力操控着话语权力,下层阶级则无话语权。根据病理学原理,做为社会唯一具有说话能力的人,必须有倾诉的对象,否则就会生病。烧火工人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不同的国家,扬克只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经常一边放任酗酒,一边在大声嚎叫、咒骂,混乱的声音震耳欲聋,酒精的麻醉无法宣泄积压在心中的郁闷和愤懑。扬克对大猩猩的诉说和亲近的疯癫之举,实为他毫无倾诉对象的表现。扬克试图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努力全盘失败后,无法向社会上层控诉,也没有工友可以交流,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动物园,向大猩猩诉说衷情:?你又怎么会不懂得我的意思呢?难道我们不都是同一个俱乐部、毛猿俱乐部的会员吗……我也是在笼子里——比你更糟——真的——一副可怜相——因为你还有机会冲出去——可是我呢??面对大猩猩,扬克要把满腔的愤慨和悲哀发泄出来。扬克哀叹自己是人类中的?毛猿?,在工作的船舱中没有自由和尊严,挣扎出来后到了社会上想有所作为,没想到还是被嘲笑、排斥,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地,自己还不如一只被关在动物园的猩猩。?你可以坐在那儿,梦想过去,绿树林呀。丛林呀……可是我呢——我没有过去可想,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而那又不顶事……我在天地中间,想把它们分开,却又从两方面受尽了夹缝罪。?扬克内心被接二连三的失败与耻辱折磨着,他已经深感自己力量的微不足道,挣扎、反抗都是徒劳的,只能在这地狱般的世界中倍受痛苦的煎熬。最后扬克企图打开铁笼,想和猩猩握手,却被猩猩拼命一搂,肋骨折断。几个月前,扬克还激情高呼?见鬼!法律!……见鬼!政府!……见鬼!上帝!?但此时,扬克意识到人类不理解自己,动物也不可能理解自己,对生命的彻底绝望代替了以往的疯狂激情与自信情结:?上帝,我该从哪里开始呦?又到哪里才合适呦??扬克在生命的尽头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尼采认为,只有弱者、颓废者、驯服者才会怀念上帝,需要上帝的怜悯和眷顾。扬克无疑是个弱者,上帝在看不见的地方观望着,并没有向扬克施与同情的甘霖。

据福柯看来,人类社会并不存在一个疯子群体,而只存在着各种疯态。当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加大时,便会产生一些模糊的或骚动的遐想,将自己所缺少的各种品质或权力赋予自己。人类不应该歧视、排斥、打击、迫害他们,或剥夺他们做人的权利和尊严。疯癫并不可怕,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扬克就是在对自身的依恋中,通过自己的错觉而造成疯癫。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相当肯定地说?疯狂也许未必是蜕变、衰败、没落文化的征兆吧?也许有一种健康的精神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谓的文明即是在打击与排挤异类中确定自身,标榜自我的。中世纪时期麻风病患者被流放,古典时期疯癫者被囚禁,在现代文明和理性面前疯癫者依旧

无法逃脱被扼杀的命运。

扬克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牺牲品。他的疯癫映射了一个被看作是社会异己力量的社会底层人企图追求真实的人性的心路历程,而他的死表征了现代人面临的灾难和困境。通过扬克,奧尼尔传达了他对深陷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的关注和思考。扬克是工业文明、钢铁机器的受害者,在他那看似疯癫的言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有一定思想纬度的下层人。他由盲目自恋到痛苦、发疯、甚至到最后濒临绝望,他的疯癫源自对自身处境逐渐清醒的认识,想有所改变却无能为力。道出了事实却被那些?木偶?一样的人耻笑为疯子后的无奈。扬克这样的疯癫者不是暴露了某种?生理机制?,而是揭露了社会的某种病理生成机制。社会强势力量竭力压抑人性中潜藏着的原始力量和激情,而这种原始力量和激情是对自由的渴望、对人际交流的向往和对回归人性的期盼。这些都是人的正常需求,但在涉及社会各种关系的利益机器的运作下,却以一种非正常的疯癫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背负各种罪名的疯癫者是无辜的。

责任编辑魏丽明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卢曼和哈贝马斯的争论

要了解卢曼与哈贝马斯之争,考察其各自的人生履历和师承关系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卢曼是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的学生,而帕森斯则是第一个将马克斯?韦伯的作品译介到美国的学者。与卢曼不同,哈贝马斯则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当代传人,而“批判理论”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马克思。卢曼早年曾经担任政府公务员,而哈贝马斯则做过短时间的记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来自政治系统、弃官从学的卢曼夹带着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和对现代性的悲观立场,与来自公共领域、立意接续现代性香火的哈贝马斯碰撞到了一起。这种碰撞所引燃的思想烈火注定要照亮法学理论的琐碎争论所带来的昏暗。 比起当代后现代潮流中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主分支的碎片化解释中,卢曼思考的出发点显得更为坚实。卢曼看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即当代社会是一个在规模和复杂性上都无比繁复的时代,社会已经不仅是能够用“分割”或“分层”来解释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功能分化”的时代,其背后的根据就在于社会复杂性的持续增长和级数级增长。 卢曼吸取了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训,将“结构——功能”的逻辑关系倒转了过来:社会的形成并非因结构分配了功能,而是在功能的需求上逐渐凝聚出结构。在他的系统论功能主义看来,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根源于一种日益明晰的功能分化形式。 卢曼之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因素在于沟通。 在卢曼看来,网络的自我再制是那些被界定为统一体的系统,界定为构成要素的生产网络(network)的系统,这些构成要素透过它们的互动往复地生成与实现(generate and realize)这种网络,这种网络产生了这些构成要素,而且这种网络在这些构成要素存在的空间中,构成网络的界限,此界限作为网络的构成要素,参与在网络的实现过程中。 沟通的过程不仅是在它是所是者的意义下的自动指涉(auto-referential)的过程,它被自己的结构所驱迫去分离及再结合异己指涉性和自我指涉性,并再将两者重新结合起来。当其指涉到自己时,这个过程就必须区分讯息和告知,而且必须要指出这个区分的那一个面向,被用来作为进一步的沟通的基础。自我指涉性可以被视为单一价值的事物,而且只可以被具有二致的逻辑所描述,亦即真和假。 卢曼用系统与环境这一对“区划”来描述功能分化的社会图景,这一区划是卢曼自己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时所采用的“二值代码”。卢曼洞彻了这样一条真理,任何信息在实质上都是由某种类型二值代码构成的。

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第24卷第11期 河北法学Vol .24,No .112006年11月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6 微观权力分析 ———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韩 平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韩 平(1978-),女,山西原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通过对微观权力分析,指出福柯与传统自由主义“司法—论述性的分析”模式不同之处,他并没有采用合法与非法 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将自由主义分析框架之中对权力分析所需要的价值基础从它的分析中剥离出去,因而将 其自由主义社会本身中隐藏的微观权力用系谱学的方法揭示出来,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 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 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 的关系,指出了福柯与司法—论述性的权力模式的代表哈贝马斯的不同,以及福柯给出的与韦伯对于现代性中个 体的出路不同的分析。在对福柯的审美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暗含 有基础性的可能性以及审美个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 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 关键词:福柯;微观权力;规训;系谱学;反抗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6)11-0002-07 Analyzing the Bio -power Theory ———Reading Foucault 's Punishment and Discipline HAN Ping (The Center for the Ju risprudence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 Abs tract :Analyzing the bio -pow er theory ,I point out that Foucault 's pow er theory mod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juridical -discur - sive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iberalism theory ,w hich is dismissed by him and he doesn 't adopt an opposing duality w ay .Foucault rem oves of the value foundation which is needed in making an estimation ,at the same time w ho opens out the bio -pow er with genealogy methodology and considers that the pow er is purely dorman t and productive ,hence the bio -pow er secrets in the s ocial operating mechanis m and our l iving society .Therefore ,all this things result in pro - ducing the truth and the k now ledge that come into being the disciplinary society .Facing this society ,how can w e break aw ay from this suppress ing society and express ours elves actuall y ?In the third part ,I constru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wer and the resistance ,lately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 een Habermas taking a duality of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and al - so differing from W eber about the outlet of individual subject .Subsequent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zing and rea - soning the aesthetic decis ion ,I as sume that Foucault may be in the danger of the pos sibility of underl ying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fli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decision in the decis ion theory .In practice ,I am al so doubt the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daily resistance of the masses and the des irabil ity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resistance . K ey words :Foucault ;bio -power ;dis cipl ine ;genealogy ;res istance 米歇尔·福柯(M ichel Foucault 1926—1984)①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福柯与—2—DOI :10.16494/j .cn ki .1002-3933.2006.11.001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福柯 疯癫与文明 解读

福柯疯癫与文明解读 福柯是后现代思想的领军人物,在当代西方,他以“理性批判者”著称。在《疯癫与文明》中,他将研究对象集中指向疯癫、疾病、犯罪和性等“边缘”领域,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在此书中,福柯通过对理性时代疯癫史的考察,批判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以理性名义对非理性(疯癫)的禁闭。他向我们完整的介绍了整个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照福柯看来,西方社会对疯癫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1、文艺复兴时期的自觉;2、古典时代的大禁闭;3、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理学说。 一、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 福柯选择了从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开始。该时期堪称疯癫者的“黄金时代”,他们没有被作为异质分子受到打压,他们表现出的“病症”也因为被看作是一种跟梦幻和想象力紧密相关的现象而成为艺术家的描绘对象。即使在一段时间里疯癫者受到排斥和驱逐,他们也是乘着德国诗人布兰特笔下的“愚人船”过着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流放生活。 在这个时期,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的。“人与疯癫的争执是一种戏剧性辩论,其中人所面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各种神秘力量;疯癫体验被各种意象笼罩着:人类的原始堕落和上帝的意志,兽性及其各种变形,以及知识中的一切神奇秘密”。在这一时期,用福柯的话说就是“疯癫在各个方面都使人着迷”。首先,疯癫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就是知识。当有理性、有智慧的人仅仅感受到片断的,从而越发令人气馁的各种知识形象时,天真的愚人却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领域,疯癫是智慧之身。这在当时的民间传说、滑稽戏中以及各种戏剧人物,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都有充分的表现,疯癫是前古典文学的悲喜剧结构中的重要把戏。在这些戏剧中,疯癫者往往以病态来捉弄人,而后用病态的语言道出事物真相,道出人能知觉的“有关自身的一切真相”。 但福柯同时又认为,“如果说知识在疯癫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其原因不在于疯癫能够控制知识的奥秘;相反,疯癫是对某种杂乱无用的科学的惩罚。如果说疯癫是知识的真理,那么其原因在于知识是荒谬的,知识不去致力于经验这本大书,而是陷于旧纸堆和无益争论的迷津中。正是由于虚假的学问太多了,学问才变成了疯癫”。从这个时期长期流行的讽刺主题也可以看出,疯癫在这里是对知识及其盲目自大的一种喜剧式惩罚。疯癫所涉及的语气说是现实世界,不如说是人和人所能感受到的关于自身的所谓真理,疯癫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完全的道德领域。在15世纪的文学和哲学领域,疯癫经验一般都用道德讽喻来表现的,并以一种持久的形态保存在文学文本之中,不论是浪漫化的疯癫,狂妄自大的疯癫,正义惩罚的疯癫,还是绝望情欲的疯癫,似乎都是在谴责人们的不断行为。 在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的另一吸引人之处是它统治着世上一切轻松愉快乃至轻浮的事情。正是疯癫、愚蠢使人变得“好动而快乐”。“疯癫是社会画面上一个司空见惯的身影。从旧式的疯人团体中,从他们的节日、聚会和交谈中,人们领略到一种新鲜活拨的愉悦”。总之,从任何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在文艺复兴时期对疯癫是特别友善的,“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为记忆。它是一种被骚扰多于骚扰的生活,是一种荒诞的社会骚动,是理性的流动”。 二、古典时代 文艺复兴使疯癫得以自由的呼喊,但驯化了其暴烈性质,而古典时代旋即用一种特殊的强制行动使疯癫归于沉寂。这种态度的转变源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对理性的推崇和弘扬。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谈到了疯癫。他认为从他正在怀疑的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他不可能是疯子。福柯将这表述为“我思故我未疯”。思想着的主体绝不可能是疯癫的。疯癫被排除出思想——这对于像蒙田这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来说是不可能的——标

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

从达米安被处以极刑的惨烈场面到1840年梅特莱农场的正式使用,两个社会事件标志着一种“规训机制”从此在法国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展示了一种新的惩戒权力。而《性经验史》描述了整个19世纪,人们对性的关注,产生了四种形象,它们是认知的四个特殊对象,也是认识活动的目标和根据:歇斯底里的妇女、手淫的儿童、马尔萨斯式的夫妻和性倒错的成人。对他们的管理产生出权力的另一种现代形式——生命权力。这就构成了福柯在系谱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权力的两种形式,即管理生命的权力自17世纪以来发展出的两极:一极是“人体的解剖政治”,另一极是“人口的生命政治”。把福柯对这两种具体权力形式的文本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分析出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的若干特征。 第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第二:权力是一种关系和网络。传统的权力理论视权力为一种能力或者资源,是可以被所有、争夺、转让的财产。而福柯主张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处于流动而循环的过程中,“它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者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而且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又不是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构成一个循环相连、错综交织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着权力”。事实上,也正是权力的这种关系和网络特性使权力能无所不在,能够在每一时刻、一切地点的不同关系中生产出来。 福柯在对规训权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体现了权力的关系和网络属性。“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在整个机构中,没有谁绝对地拥有权力,权力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不断地一层层地被生产出来,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 第三: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福柯一再强调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一直淡化权力的实施主体。事实上,我们从权力的关系和网络特性中就能够推导出,在福柯那里,权力主体是匿名的、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关系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主体身上了。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在这里,监视权力的实施者就是匿名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报以任何动机出现在中心瞭望塔里操作这个权力机器。在《性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性话语的煽动和坦白机制的建立的背后都找不到确定的实施主体,它不是主导权力合理性的某个领导部门,也不是统治阶层或手握经济大权的人。事实上,福柯认为,匿名的和临时性的权力实施者越多,那么权力效应将体现得越充分。 第四:权力具有生产性,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德勒兹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权力的生产性使福柯看到了现代权力机制中的一些积极性的因素,即权力不是被动的禁令,而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技术;虽然福柯并不认为权力是好的。福柯认为,19世纪政治权利的重大变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让人活”的权利转变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权力的这种生产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这是一种改造的积极性。 惩戒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对个人肉体的治理和规训,而不是致死。通过一系列的权力技术,个人被无休止地编制进一种社会秩序中,为的是恢复,即重新生产出个体被削弱的力量、被取消的技能、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于春燕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 ———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以福柯的视角,学校可以被看成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场域,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是各种 权力关系运作的载体。通过对身体和空间的操纵、层级检查、规范化裁决、考试等手段,规训性权力渗透到学校场域的各个角落,体现在师生的日常互动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体现,造成教育与人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权力;规训;学校场域 【中图分类号】G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094-03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院课题项目“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DLSK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春燕(1976-),女(汉),烟台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管理学。 ■ 福柯认为,现代权力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场力结 构”,归根结底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弥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人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处于一个由现实规则所构成的权力系统之中,成为权力的产物。由于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干预,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关系的存在,学校中形成了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权力场域。福柯关于微观权力的剖析为我们讨论学校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和视角。 一、学校场域的基本权力关系状况 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属于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时,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完成,比如: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规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这是学校所要做的工作。如果把观察学校教育活动的视角拓展到学校之外的系统,并对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关系网络,即国家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教师的关系、国家与学生的关系、国家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可以说,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在以上关系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在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利益主体中,国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为国家不仅拥有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入学、教师教学资格标准的权力,也是学校资格和物资来源的重 要保障。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为本国的教育制定尽可能全面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法规政策,这些对学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可以说,教育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常说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说政治、经济、文化也是社会的子系统,这种日常说法掩盖了教育与这些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真相。[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等级式的精英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分类、优胜劣汰,有所区别地分配教育机会和资源,培养和选拔的是政治和经济技术精英,这样标准化的统一考试就成为分类甄选学生、分配位置和身份、分配教育利益的技术和手段,成为一种请君入瓮式的规训形式。 与此同时,国家将相应的教育的监督权、执行权等有所保留地委托给各级政府和学校。“在学校,不仅有国家权力的延伸,还有社会各个方面权力对学校的渗透和介入。作为国家制度的延伸,学校要承担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要凸现国家的意志,要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依托,构建以官方话语为中轴的学校生活轨迹。官方话语顺理成章就成为各种力量和关系介入和渗透学校场域的‘敲门砖’,围绕着官方话语合法性获得的权力争斗自然成为学校权力网络的核心。”[2]学校在行使国家授予的权力时,其权力关系分解为两个向度:一是指向学生,二是指向教师。前者表现为学校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后者表现为通过对教师的管理间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上述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底盘。它不仅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关系,而且承载着国家与学校、国家与教师、国家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权力关系。国家及学校以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力量与教育主体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起作用。师生交往不仅 改革与发展 REFORM AND DEVELOPMENT 94··

_性征_分析中的权力运作_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性征”分析中的权力运作———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文 兵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北京 102249) 摘要:福柯对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权力首先并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同时,知识也是与权力相联的,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福柯选择了“性”作为自己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 场所。福柯翻转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与他的消解主体地位的理论主旨是一致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对 个体涉入的具体的制度、场所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关键词:福柯;权力;性征 中图分类号:B5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16-05 1968年的五月风暴使福柯的思考重心转向了权力问题。福柯最初在权力问题上,把权力视为禁止、压制、排斥,也就是从否定方面来理解权力问题,这主要体现于他在1970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但在1971-1972年间,通过对监狱的体验,感受到权力可以不从法律方面来思考,而是可以从技术方面、从策略和战略方面来思考。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努力做的,而后又在《性征史》卷一《求真意志》中加以运用的,就是用这种权力的技术和战略的维度来代替权力的法律和否定的维度。福柯曾坦言:如果没有重新思考权力的需要,单凭对性征进行写作的乐趣是不足以鼓励自己去写六卷本的著作的〔1〕。“性征”的问题成了福柯思考权力问题的一个场所。性的问题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性”比起其它东西似乎更是人们禁止的对象(如乱伦、淫乱等)。因此,在性的问题上翻转权力关系就尤为重要。 权力的运作:压制与煽动的游戏 福柯在《认知意志》中,首先对“性压抑说”提出了质疑。这种假说认为,进入19世纪,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的事情,人们对于性一般都要保持缄默。权力对于性,就是禁止、拒绝、否定。他认为,“性压抑说”的提出,有它的来自历史和政治的郑重保证:一是这种假说是与资本主义的秩序联为一体,是为了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它不能容忍劳动阶层仅仅为了性的快感而浪费精力,因为这种耗费是与资产阶级榨取劳动的要求不相符合。但福柯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统治阶级首先是把对快感进行限制的原则运用于自身,它首要关心的不是被剥削阶级的性压抑,而是统治阶级的肉体、活力、长寿、生殖和繁衍。在后来,资产阶级的这种性征机制才逐渐地渗透到下层人民之中。二是这种假说是与某些人的利益相关的,因为承认了性受到压制,那么反抗现实、颠覆秩序、承诺自由、召唤未来,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某种话语之中。性压抑说是潜藏着一定的战略意图的。 福柯要追问的是:性的压抑是否是一种历史事实?禁止、审查和否定是否就是权力运作的基本形式?权力要压制性,首先就要把“性”从我们的言谈

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

现代大学教育 2009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陈飞(1968-),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 部副教授,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宁,530021。 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 陈 飞 摘 要:话语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一种生存方式,当下的道德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道德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关键词:话语;话语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82-05 一、话语权和道德教育话语权 话语是社会交往的通常情景中的言论,海德格 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0[1] ,它是社会生活和交 往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包含着那些了解世界的人的权力关系网络。话语以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人们的交流方式,规范人们知的内容和知的手段, /话 语存在于任何的理解活动和解释活动之中0。[2] 一旦话语以文字和行为的、共同的和强迫的形式出现,话语就会进入人的躯体,扎根于人的意志。话语有自身的规则,维特根斯坦把这种规则称为语言游戏。福柯则赋予话语以一种新的意义,在他看来,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和文本,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和制度独特的陈述、术语、范畴和信仰之结构;话语系统涉及一系列边界,它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种方式。[3] 福柯认为话语的立场是意义,而对意义的阐释牵涉到冲突和权力,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这种隐藏于制度、知识、理性中的权力,福柯称之为话语权力。 道德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说事,达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的特性。因此,道德教育同样拥有自己的话语,而道德教育的话语权主要是指道德 教育者的话语权力,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制度赋予了 教育者将社会性实体转化为受教育者意识乃至人格的权力,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需要,外在的道德修养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内在品格并使之成为其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话语权是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中获取的。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话语权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感召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 [4] 首先,道德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的活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实现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教育者被社会赋予了教书育人的职责,被教育制度赋予了规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社会学视角下,学校是正式组织,学校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的世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性未成熟的群体,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辨别是非和自制能力比较差,而自我意识又较强,学生的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的教育和规范。因此,教育者就有了规范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仅传授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要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灌输给年轻一 82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作者:刘慧敏 内容提要:奥尼尔的剧作《毛猿》主人公扬克的疯癫形象引起不少读者的困惑和思索,长期以来被贴上现代工业化社会异化人群的标签。实际上,扬克看似发疯的言行背后隐藏着一个社会底层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回归人性的期盼。扬克的疯癫透过水、监狱等意象,以及疯子被展示、疯子与自恋等方面与福柯的?疯癫?视点形成映照。对扬克的疯癫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奥尼尔剧作体现出的现代悲剧意识。 关键词:扬克疯癫福柯理性 《毛猿》(1922)是尤金〃奥尼尔最令人感兴趣的剧作之一,不分幕,共8场。在关于这出戏的评论中,研究者常从象征主义的某些概念出发,探讨剧本所蕴含的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主题,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奥尼尔本人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辞中亦强调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像尼采在哲学王国一样,他将继续是我们的精神导师……?然而,通过对主角扬克的悲剧命运分析,不难发现扬克的?疯癫?与米歇尔,福柯观念里的?疯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的理解,《毛猿》可以理解为是一出探索疯癫的悲剧,这场悲剧实质上彰显了扬克完成由沉迷于?原始骄傲和过分自我?到追求真实与自由的心路历程。然而。扬克个人的努力在整个社会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企图与兽类进行沟通的美好愿望最终也化为泡影,成为20世纪初又一幕美国悲剧。 一、奥尼尔和福柯的相通性 奥尼尔和福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他们都从悲观哲学家尼采那里得到了几乎相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对悲剧的相同视点。只不过一个体现在戏剧创作里,一个表述在哲学著述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奥尼尔的思想较为复杂,受到希腊悲剧意识、尼采悲观哲学以及东方道教的影响。在诸种影响因素中,尼采悲观哲学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奥尼尔对尼采的接受,其直接原因与奥尼尔的成长经历有关。而且,尼采和奥尼尔对信仰的转变经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1888年奥尼尔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7岁至13岁在天主教学校度过。奧尼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从小目睹母亲深受毒品戕害,祈求上帝帮助却无济于事,十几岁时父母和大哥相继离开人世。目睹人间悲剧,奥尼尔伤痛不已。他开始憎恨天主教教义的欺骗与伪善,怀疑是否存在万能的上帝。最终,亲人的离去和宗教的迷失让奥尼尔丧失了归属感,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悲痛之中。 1907年,奥尼尔放弃天主教已有5年,他思想困惑、对前途感到迷惘,这时尼采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他的生命。尼采的思想对奥尼尔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奧尼尔称《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对他思想的影响?超过以前他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此后几年,奥尼尔的境遇每况愈下,他不仅真切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同时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早先接触的希腊悲剧和尼釆?上帝死了?的观念在年轻的奥尼尔身上潜移默化,终于形成了奧尼尔独特的现代严肃悲剧意识。 无独有偶,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80年代,尼采的思想对福柯的影响几乎贯其一生。在学生时代,福柯就解读过尼釆,并把尼采奉为精神导师。按照福柯的说法,1953年在他

福柯权力理论

福柯权力理论 读书笔记(4)——关于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 对于福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法国结构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但是福柯却坚决反对别人对他如此的定位,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第五章的结束语开头,作者本人也提到了曾尽量避免“结构主义”的字眼,他遗弃了语言学描述的程序和范式展开自己对于形成实证性、知识和话语实践的概念讨论。在狭义上,我们一般对于话语的理解就是“语言的形式”,而从广义上来讲,话语则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话语这个术语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主体”。而福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突破了结构主义话语之内研究的方法,倾向于解构主义,他将断续性、差异与断裂引入现时的存在,他认为话语分析受制于却不局限于语言学的惯例,也不局限于语言学的基本单位,而只有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相互联系中,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一个时代中,一系列不同的话语可以揭示话语的断续、断裂的形成史。而在对于话语理论的分析中,“考古学”是他前期考察和验证这种建构规则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识考古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和“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在本书中,福柯明确使用“话语”一词来指称自己以前描述和分析的那些“知识”和“观念”。在此,我们需要结合福柯的理论界定话语的定义。福柯认为,话语是根据某些分析标准而被我们确认为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陈述群,而在这个陈述群中,个人的陈述或单个作者能够作出个人陈述的机会实际上不可能,每个说话机会的顶部和上方都耸立着一个规范的集体,福柯便称之为话语。福柯对于话语的定义是特别的,当然任何定义都是有自己统一的定义标准的,我们不免疑问福柯在确

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医患关系重构

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医患关系重构 福柯对医学一直有着高度的关注,他对医学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临床医学的诞生》(Foucault,1973)一书的诞生,是福柯从话语和权力角度对医学理论进行阐释的里程碑。他在开篇提到的历史上医学话语方式重组,即医生从习惯问“你怎么不舒服?”到“你哪儿不舒服?”,证明临床医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关于疾病的话语形式上的改变。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以“权力”为核心研究对象,将“权力”从传统的宏观权力观中解构出来,从权力的历史性和普遍性出发,关注其在社会“毛细血管”中的具体运行机制。传统宏观权力观认为权力是阶级统治工具,存在固定来源(如国家机器)和相对稳定的状态(控制者和被控制者关系难以改变),自上而下地发挥作用。但福柯独辟蹊径,指出权力本身是“需要被解释的东西”(Foucault,1991)。在《规训与惩罚》(1977)、《性经验史》(1979)及《疯癫与文明》(1988)等著作中,他运用监狱、疯癫、和性行为等特定的历史社会现象对权力的性质和作用作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他采取后现代视角,强调权力的微观化特点,认为权力并非局限于政治范畴,而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隐性作用,尤其是17世纪民主政治的兴起和各个学科发展使得权力的性质、功能和形式得到了改变。另一方面,权力本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历史性特点,在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处于一种流动状态。为更好理解权力这一核心概念,福柯在《知识与权力》(1980)提出了“权力-知识”观,系统论述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权力不是只妨碍知识,也生产它”,即知识不能独立于权力存在;权力也必须依附于知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发挥作用,即权力源于知识。因此,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福柯后期的研究更加关注权力在具体社会领域(学校、工厂、医院等)中的运作状况。《临床医学的诞生》可视为微观权力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书中对医学伦理和医患关系的深入思考发人深省。医学领域中的权力关系主要包括医患关系、医护关系、医医关系,其中医患关系最为突出。医患关系是指患者因就医而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之间发生的特定关系,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的基本責任。但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为改善这一现象竭尽脑汁,但效果不佳。本研究通过分析微观权力理论,解析医患关系,解释医患矛盾出现的原因,为缓解医患关系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1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 传统权力观中,权力以不能被分解的形态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处于不可逆转的对立状态。但福柯指出,传统宏观权力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权力的本质问题。他采取微观社会的个体研究视角,把权力概念渗入到政治、教育、工作等各个角落。下文主要从权力的来源、分布和运行机制三方面介绍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

福柯的话语权

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 1、话语权概述 “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话语以及话语权是傅柯在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傅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由于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傅柯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性错乱等问题感兴趣,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