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传世巨著。古今无数学者都拜读过道德经,很多人也从道德经中领悟到了智慧的火种,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现实环境留下了更多地的智慧宝典照亮中华文明并不断辉煌前行。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义,即便拜读多篇也不能理解道德经所讲述的根本思想。这里通过我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简单描述一下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经典?主要在讲什么思想?我们又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应用道德经的思想?由于能力有限,有错误的地方也请批评指正,一起进步。 根据理解,道德经是老子以国家及圣人(伟人)为立足点,以“道”即自然平衡法则为其思想根本,通过其以往治理国家的经验所写的一篇治国及修身的传世巨著。通过对“道”和“德”的不同表述,指导后人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及当前所处的现实环境状态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和“有为得治”的方法去管理好其国家,民众及自身。 “道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丢弃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种种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借助自然平衡法则的力量,以积极无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无为”是利用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的基础的“有为”。这里所讲的“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无为,即抛弃种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为,采用顺应自然平衡规律的无所作为。 “德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以为而不争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以符合自然平衡法则的规律,用主动有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有为”是顺应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基础的“无为”。这里所讲的“德”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有为,即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采用符合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规律的种种积极作为。 由于老子智慧的渊博,道德经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不管哪个论点都围绕着自然的平衡法则即”道”展开,其很多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当代人去思考学习,例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对当代人依旧具有开人智慧,指导行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老子所处环境时空与当代社会明显不同,有些思想已经不能适用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种思想对于古代信息沟通不便社会治理能力弱而言,“愚民”对当时国家帝王来说是很有用的管理方法,但对当今信息瞬时共享物质富足的社会来说,愚民只能让这个国家失去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国家因失去社会竞争力而衰亡。当然对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治国难题,如果单以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加以束缚,那就是下策,但如果国家在加强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宣扬并广开社会奉献的“善”的渠道,同时也使民众因付出奉献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名誉,财富等不同的回报,必将激发社会的活力,国家社会必然也因为民多智广而强盛不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学习道德经等其他经典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思想核心,并通过领悟及根据自己现实社会环境加以灵活运用,这样也才能把他人的智慧变成为自己的智慧。否则,任何的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只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僵化愚昧,并自愚愚他祸害社会。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喻 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 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道德经》背诵篇目

《道德经》背诵篇目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42章) 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 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21章)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6、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9、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 1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28章)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12、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第68章) 14、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36章)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第8章)

道德经原文及注解

道德经 上篇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玄牝之门,谓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道德经》

《老子》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二、创作原由 (1)自身原因: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2)社会原因: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3)其他原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三、作品梗概 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作品原文重现和赏析(摘选) 道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赏析: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

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

道德经

道德经(第64章) 李耳 【导读】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思考】这篇文章包含了哪些辩证法原理?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 1、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6、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7、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道德经

《道德经》第八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人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被两个伟大人物统治和支配,这就是老子和孔子。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治大国如烹小鲜”、“以德报怨”等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认为思想。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科学论断,都是老子思想认识的升华和凝练。即便是在同时代或稍后一些的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时常可以看到《道德经》的影子:《论语·宪问》明确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报怨”、《墨子》引用《老子》的观念与文句约10句、《管子》引用大约31条、《庄子》引用大约122条、《荀子》引用大约13条、《韩非子》引用大约72条、《吕氏春秋》引用大约29条……毋庸置疑,《道德经》中所体现出的智慧,非同小可。 对于今天的我们,《道德经》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可否认,现在的社会,体现出一种浮躁、浮夸的氛围,不仅成年人受到感染,学校也不能幸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切的感受到:成绩好或许能让学生享受到一时的快乐,而拥有一个积极乐观、淡定从容的心态,才能让他们获得一生的幸福。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而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安宁和谐的内在世界?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就说得很好:“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显然,《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提供给我们答案的伟大典籍。 二、学情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从少年到青年的平稳过渡,如何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何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目前,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个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以自我为中心; 2、心态浮躁,欠缺学习的专注度; 3、面对来自社会、网络的大量信息,缺乏一定的判断力; 4、抗压能力较差,面对问题倾向于逃避或寻求家长的帮助; 5、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生活缺乏规划。

《道德经》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释义解读

第37章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当它的自生自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朴来征服它,就不会再起食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走向稳定、安宁。 【导读】 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后将会产生欲望,通过“道”的真实、朴素,可以抵御它们,从而使天下自然达到安宁。 【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再一次指出道是世间万物之根本,是无所不达的。侯王只要依道而治,即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能自我化育。所以那些繁冗的礼节,严苛的法令都是扰乱事物本原自然规律的,都是应该抛弃的。《庄子·天道》篇中有:“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即说天、

帝王、圣人都是按照道而运行、施政的,他们只需要遵从道,海内万物自然就归服了。即第三十五章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万物自然化育就会产生私欲,老子认为通过让人们依从道,让他们了解道的朴素原始之性,就可以消除“私欲”,使人们不妄为。《庄子·天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如何对百姓用心呢?”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很好地对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人。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尧说:“那么该怎么办呢?”舜说:“应该像天道一样自然运行、保持安宁,像日月照耀,四季运行,像昼夜交替,形成常规,像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说:“(以前的为政)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效仿天地罢了。效仿天地的纯真朴实之道,就不会被外界的音乐、美服、美食所迷惑,心中就不会狂乱,天下就可达到真正的平和。 本章内容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概括。首先老子强调“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接着指出“无为之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然后阐述,通过“道”可以克制万物生长中产生的“欲”。最后,提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结果。通过本章可以提炼出“道经”的精华:无为自化,无欲自定。 【哲理引申】 西汉之初,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采取无为之治的方针,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西汉末年也进行了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与文景二帝成功的无为而治形成明显对比的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登上帝位后,王莽立刻对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笼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王莽的改制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反而使其进一步激化。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千余人,义军攻入,王莽的将士全部战死,王莽的头颅也被砍下,挂在南阳宛县市上,改制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宣布结束。 除却篡位的身份,王莽是个虔诚的孔孟学徒,他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名士的典范。他进行的改革措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官制、法律、税收到音乐、历法、度量衡无不囊括。而且,王莽的改革条款十分详细,甚至可以用“优秀”来形容,后人甚至将其比喻成最早的“社会主义改革者”。王莽的改革初衷、改革目标都是正确的,都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他本人

道德经-道经第1-3章

《道德经》选段讲解 第1—3章 封开县渔涝中学张艳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能够准确且有节奏的朗读文段。 2、疏通文句,了解文中关于宇宙的起源,对待善恶的态度和圣人“无为而治”思想。 能力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诵读能力。 2、学中反思,学会以课文的指导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做到力行与学文的统一。 情感目标 学中陶冶,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体会文中关于宇宙的本源、如何看待善恶是非以及无为而治的基本思想,让学生有所领悟,理解作者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知足常乐,从传统道德中感受对人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读懂文意,最好能够当堂成诵。 2、教学难点 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将善恶是非之理,无为而治的观点,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思想。 教材分析 这三段选文为道德经的开篇,篇幅简短,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文中的思想对现今人们的影响仍然很大,因而需要知道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思想的引申含义,并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经典诵读法、讲授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宇宙是无穷尽的,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停的探索,但是仍然有所有奥秘和未解之谜,那么我们古人是如何理解什么是宇宙的呢?在《道德经》里,是非善恶这些观点,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 《道德经》第1—3章 二、互动合作,字正腔圆,读通选文 1、集体朗读,提出诵读要求:眼到、口到、心到;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 2、轻重缓急,读出韵味 (1)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韵文节奏读文。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 (2)读文最有轻重缓急,根据需要,找出韵文中轻读与重读的字,按节奏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对读,拍手读。 (教师适时指导,相机激励) 三、自由阅读译文,师生一起了解这三段话的大概意思(不做详细解释) 第一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

道德经

道德经 第陆拾伍頁 【道德經 德篇】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道德經 德篇】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 恐 歇 , 謂 浴 毋 已 盈 將 恐 竭 , 謂 侯 王 毋 已 貴 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為本歟?非也! 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道德经 第陆拾陆頁 【道德經 德篇】聞道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 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經 德篇】反復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 德篇】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自名也。 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道悟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老子》(也叫《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思想的集聚,以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受到了后人的充分注意。《老子》一书晦涩难懂,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思想,就是他把“道”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个“道”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又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本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自然而然,对待当时社会中所流行的陈腐的道德、虚伪的文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不打破自然的原有节奏。《老子》还强调一种“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举例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恐怕就是水了,但它却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它有利于万物,而不和任何东西去争执。所以他说:“上善若水”。老子强调柔软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如树木,活的树木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而死的树木是枯硬的。人也是如此,活人是柔软的,死了就是僵硬的了。 《老子》思想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老子考虑事物总是注意到两面,主张从对立中来观察事物,老子也用这种思想来解剖当时的社会,他说:“天之道,是损有余而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分为《德篇》和下篇《道篇》,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吨吨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眾人皆有餘,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章》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

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

道德经道篇

道德经道篇 作品名称《道德经》 作者老子 作品原文 道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a)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