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54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

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

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一方面,我们

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

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关键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的哲学功能;宗教的哲学;宗教哲学

作者简介: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学。

收稿日期:2014-03-04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5-0054-08

一、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

“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宗教较之

哲学是时间在先的。不仅哲学的产生同宗教密

切相关,而且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宗教结下

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哲学是在

宗教观念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就西方哲学来

说,这是相当明显的。著名的希腊哲学史专家

莱昂?罗斑在谈到希腊哲学的源头时,强调指

出,一部希腊哲学史,“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

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

抽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

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而这种思考的原始努

力,是一种“社会性”的事情,也就是说,它是以

一种“非个人的、不清楚的、继续不断的方式”

完成的,而且它总是“伴随着并表现着”“风俗

与宗教”的进程,以及力求“驾驭自然”的技术

的进程。这不仅可以从荷马的史诗中看出来,

也可以从赫西阿德的作品中看出来。赫西阿德

的枟神统纪枠提到了“一切事物”的“规则”,提到

了“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始基”,提到了生养万

物的“大地和散布着星辰的天空”以及“含盐的

海洋”,还提到了由“混沌”而“大地”、星空、山

脉、海洋而宇宙万物的宇宙起源论。在奥非斯

教的枟创世记枠里,一方面把神看做“万物的安

排者”,另一方面又宣布水和一种泥状物质乃

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后来的自然哲

学[1]24-33。正因为如此,另一个著名的希腊哲学

史家昂利?贝尔明确地提出了“希腊哲学出于

道德和宗教”的观点;黑格尔虽然反对哲学始

自宗教和神话的观点,但是却并不否认哲学缘

于宗教和神话的观点,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按

“时间次序”“在先”的宗教或神话其本身即“潜

伏”有“完全普遍的对象”,即“实质的内容、思

想、哲学原则”[2]62-91。

哲学一经产生就同宗教建立了相当密切的

关系。就西方哲学来说,宗教不仅构成了古希

腊罗马哲学的起点,而且也同古希腊罗马哲学

的内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巴门尼

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同宗教有这样那样的关联,而且亚里士多德还

径直把他的“第一哲学”宣布为“神学”,他之后

的许多哲学家,如斐洛(约前25—公元40)、普

罗提诺(约204—270)等,更是使他们的哲学具

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由此看来,西方哲学史家

梯利的“希腊哲学以宗教始,以宗教终”这句名

言是颇为中肯的。在西方哲学后来的发展中,

第28卷第5期

总第一二九期

55

 宗教同哲学的关联进一步超出了“本体论”,差不多达到哲学的所有的领域,并在这种关联中逐步获得了主导地位,以致于奥古斯丁提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达米安(1007—1072)提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阿奎那?托马斯则宣称哲学和神学是关于同一真理的两门科学。无怪乎黑格尔在谈到中世纪西方哲学时强调:“宗教不仅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潜伏在它的神话、虚幻的想像、传统的历史里;对于这种内容,我们首先必须从神话里加以发掘,形成哲学思想;而且宗教又具有显明的思想的形式作为它的内容。”“我们甚至在宗教中还遇见显明昭著的哲学,譬如教父的哲学。经院哲学基本上是神学,在这里,我们发现神学与哲学的结合。”

[2]64-65

诚然,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和

启蒙运动,哲学开始致力于摆脱宗教或神学的羁绊,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但是,宗教对哲学的影响依然始终存在。事情确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神在近代哲学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古代哲学中大得多。”因为在近代哲学中,“只有神拥有一种特权,担负着理解不可理解的东西的重任”。这样,理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前进到什么地步,宇宙就前进到什么地步;“理解在什么地方停止了,宇宙就在那里停止了,神就在那里开始了。”

[3]184

不仅如此,即使当代西方哲学也

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同宗教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萨特的哲学享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或“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声誉,但他依然不时地以宗教或基督宗教作为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他说过,“是人,就是想成为上帝,或者可以说,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成为上帝的欲望。”他还说过,“人作为人自失以便上帝诞生”,“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4]725、785

显然,离开了宗教或基督宗教,他的这些话,甚至他的整个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便都相当费解了。

但是,我们在讨论宗教同哲学的关系时,还必须看到,存在于宗教同哲学之间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有宗教对哲学的影响,而且还有哲学对宗教或神学理论形态的影响。例如,在西方,中世纪托马斯主义就是在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以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再如,近代基督宗教的自然神论显然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塞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以及蒂利希的“本体论主义”则无非是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变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所谓“三教合一”的说法,但是,所谓“三教合一”,真正说来,所意指的则无非是道教和佛教对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认同或同一。同时,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道家哲学对佛教的中国化或本土化以及佛教哲学对道教内丹学的生成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宗教对哲学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存互动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一面。例如,在欧洲中世纪,基督宗教的“万流归宗”的地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哲学相对独立的发展,使得哲学差不多成了基督宗教神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在近代的理性启蒙时代,哲学,特别是法国哲学,就曾对基督宗教及其神学开展了讨伐活动。再如,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固然如上所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如果就文化层面看问题,哲学(儒学)同宗教(佛教)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宗教同哲学之间的这样一种既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不是偶然的,如果从文化层面看问题,归根到底是由宗教及其神学同哲学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宗教同哲学之间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当密切或相当有力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或一种互存互动的关系,最根本的就在于,两者都是以“完全普遍的对象”为“内在内容”的,也就是说,两者都是以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终极根据或终极实存为其文化特征的。黑格尔所谓“科学是通过形式的独立的知识一般地与哲学有关联,而宗教虽由于内容与科学相反,却通过内容与哲学有关联”

[2]62

,即是谓此。针对有学者断言宗

教为非世间事物的认识而哲学乃世间事物的智慧这一说法,黑格尔还强调指出:“哲学并非世间的智慧,而是对非世间者的认识”,是“对永恒者、作为上帝者以及与其自然相关联者之认识”。“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5]17

它们之间之所以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

一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虽然在“内容”方面“相同”,但表达这同一内容的“形式”“却异”。因为哲学是以“概

56 念”或“思想”的形式表达其内容的,而宗教则

主要是以“感情”和“表象”的方式来表达其内

容的[2]78。黑格尔想要指出的是,宗教与哲学之

间的这样一种差异或区别并不妨碍它们之间建

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因为哲学

所满足的主要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需要,而

宗教所满足的则主要是作为生存主体的人的需

要,从而两者对于现实的历史中的人来说是并

行不悖的。

宗教与哲学之间的这样一种互存、互动、互

补、互渗的关系在人类文化史上往往是以两种

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一方面以“宗教的

哲学”(religiousphilosophy)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以“宗教哲学”(philosophyofreligion)

的形式表达出来。宗教的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差

异主要在于宗教和哲学在其中的地位方面的区

别。在宗教的哲学中,例如在教父哲学和经院

哲学中,宗教及其神学居主导地位;而在宗教哲

学中,哲学则居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宗教的

哲学虽然也可以看做是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形

态,但它首先是一种神学理论;而宗教哲学则原

则上属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自

宗教学问世以来,它又构成了宗教学的一个分

支学科[6]1。从发生学的立场看问题,宗教的哲

学一般来说是时间在先的,但是宗教哲学的产

生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哲学”的隐退。因为凡

神学都是需要理性论证,因而归根到底是需要

哲学的。可以说,离开了理性论证,离开了哲

学,任何严密、系统的神学理论体系都是不可能

建立起来的。海涅1834年在其枟论德国宗教和

哲学的历史枠中曾经宣布康德的枟纯粹理性批

判枠“砍掉了自然神论的头颅”[7]101。但是,事实

上,人们用理性或哲学论证上帝存在的努力却

并没有因为康德的这本书的出版而完全放弃。

例如,当代基督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A.Plant-

inga)等人便使用模态逻辑提出了一个关于上

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现代新版本,而斯文伯

恩(R.Swinburne)不仅回应了人们对设计论证

明的批评,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

宇宙论证明的新版本。由此看来,只要宗教存

在一天,宗教的哲学也就势必会存在一天。

二、宗教对形而上学(本体论)

的助推功能

我国第一部枟宗教哲学枠的作者谢扶雅曾

将哲学的内容分为三大类:形而上学(宇宙论

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哲学(人生

论)[8]16,鉴此,我们在考察宗教的哲学功能时,

将依次对它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人学(人生

哲学)和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做出考察。

宗教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功能在中国哲

学史上的表现是相当充分的。关于中国儒学的

发展史,人们虽然曾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

冯友兰提出了“两期说”,牟宗三和杜维明提出

了“三期说”,而李泽厚则提出了“四期说”,但

是,无论如何,大家还是普遍地承认和强调了先

秦儒学与宋明儒学的区别。而宋明儒学超越先

秦儒学的根本之处不在于别的,正在于它的更

为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上。先秦儒学采取“就

事论理”的进路,强调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关联性与浑然一体性。而宋明儒学采取的则是

“就理论理”的进路,开始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

的区分,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定格在形而

上的层面上。朱熹不仅将“无形的理”规定为

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而且把这一点说得很明

白:“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

有情有状是此器。”(枟朱子语类枠卷九十五)尽

管朱熹强调“性即理”,而陆九渊和王阳明强调

“心即理”,但他们之强调“无形的理”或“形上

的理”则是一致的。然而,促成宋明儒学迈出

这一步的一个重要动因便是中国宗教。朱熹坦

然承认道家、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他曾经

说过:“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

氏之说也。”(枟朱子语类枠卷一二五)“康节说形

而上者不能出庄、老,形而下者则尽之矣。”

(枟朱子语类枠卷一四〇)陆九渊虽然声明他的

心学“因读孟子而自得之”(枟象山先生全集枠卷

三十五),但是他的心学却还是被朱熹说成是

“昭昭灵灵”的禅学(参阅枟朱子语类枠卷一二

四)。明末清初的潘平格(1610—1677)讲“朱

子道,陆子禅”,看来此言不诬也。毋庸讳言,

无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学

都对中国宗教做了批评,但是他们对中国宗教

的批评,与其说是在否定中国宗教思想,毋宁说

是在正本清源,在进一步发展中国宗教思想。

就朱熹而言,他之所以批评道家、道教,不是因

为道家、道教的经典不可取,而是因为他觉得道

家、道教思想家对这些经典中的“至妙之理”熟

视无睹,“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

第28卷第5期

总第一二九期

57

 只据他臆说。”(枟朱子语类枠卷一二五)而他之所以批评佛家说空,不是因为佛家不应当说空,而是因为佛家在说空之后不知道还有个“实的道理”。(枟朱子语类枠卷一二六)就王守仁而言,他之批评道家(仙家)和佛家,也不是因为他们说“虚”说“无”,而是因为道家(仙家)和佛家只从“养生”方面讲“虚”,只从“出离生死苦海”方面讲“无”,而没有进一步“于本体上”讲“虚”讲“无”,从而丧失了“虚无的本色”。(枟传习录枠下,枟全书枠卷三)正因为如此,冯友兰先生说:“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9]272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此之谓也。

如果说中国宗教在中国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演进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的话,则西方宗教在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演进中也同样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知道,存在论,作为西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一个中心论题,虽然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样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体区分为本质主义的存在论和存在主义的存在论两种。在古代希腊哲学中,尽管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存在论的形态不断地改变着它的样态,但是,从总体上讲,我们还是可以将其统视为本质主义的存在论。至现当代,尽管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马塞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和马里坦的“存在的存在主义”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但它们从总体上讲则属于存在主义的存在论。不难看出,这样两种存在论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因为对于本质主义的存在论来说,最实存的东西是“思维活动”,是由思维活动派生出来的“抽象概念”和“逻辑范畴”,而对于存在主义的存在论来说,最实存的东西则是“存在活动”和作为存在活动主体的“此在”,是伴随着存在活动的“在世”和“能在”。与此相应,本质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公式是“本质先于存在”,而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公式则是“存在先于本质”。既然如此,则从古希腊的本质主义的存在论向现当代的存在主义的本体论的转变就势必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发展史上最重大的理论事件。然而,正是在这一意义重大的理论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宗教

或宗教哲学的巨大功能。因为我们正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在波爱修、阿维森纳、拉波里的吉尔伯特、奥维尼的威廉和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看到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实存论与逻辑学的区分、存在活动对思维活动的优先性以及存在对于本质的优先性,而所有这些,无疑都是现当代存在主义的存在论得以产生的精神资源

[10]序1-8

。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这

样一些具有革命性的形而上学观念或本体论观念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既然在基督宗教看来,上帝的基本活动乃一种使万物得以存在的创造性活动,既然上帝的本质即为一种“纯粹存在”,一种“存在活动”,则服务于基督宗教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提出并论证上述概念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尽管造成西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史上这样一场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如何,基督宗教以及为基督宗教服务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宗教对人学(人生哲学)的助推功能

宗教不仅对形而上学(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人生哲学)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在西方哲学史上,宗教对人学(人生哲学)的助推功能是相当明显的。例如,在古代希腊,虽然许多哲学家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发表了不少意见,但是,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只有“魂学”而尚无“人学”,因为他们所说的人归根到底是一种“灵魂”。诚然,希腊哲学家也不是不讲人的身体,但是,人的身体在他们那里始终是消极的、否定的东西,是应当由人的灵魂加以限制或约束的东西。柏拉图虽然也有“可见的人”(人的形体)和“不可见的人”(人的灵魂)的说法(柏拉图:枟斐德罗篇枠,279c),但是他始终强调的却是人的本性在于灵魂: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的灵魂。柏拉图不仅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或统摄作用,而且还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内在化,使之变成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在枟理想国枠中,柏拉图将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强调理性对于情感和欲望(肉体欲望)的支配。在枟斐德罗篇枠中,柏拉图将灵魂比做两驾马车:理性是驭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强调的也是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

58 支配。在枟蒂迈欧篇枠中,柏拉图断言理性在人

的头部,激情在人的胸部,欲望在人的腹部,进

一步形象地强调了理性灵魂的优越地位(柏拉

图:枟理想国枠,444b)。亚里士多德虽然从“质

型论”的立场,反对了柏拉图将灵魂视为独立

实体,从而将灵魂视为人的本性的观点,强调了

灵魂与身体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了人是灵魂与

身体复合而成的实体,但是,由于他把灵魂定义

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把人

理解为“理性的动物”,从而也就赋予了灵魂对

人这个实体的普遍的决定作用,重新回到了柏

拉图的立场上了。但是,随着基督宗教及其哲

学的出现和发展,情况却发生了比较根本的变

化。希腊护教士阿萨纳戈拉斯(Athenagoras,2

世纪下半叶)在枟论死者复活枠一文中,首次强

调了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不同,它所关心的不

仅仅是人的灵魂,而且还有人的身体,从而它所

关心的是全整的人。首先,上帝既然创造的是

人,则他所创造的便不只是人的灵魂,而且还有

人的身体。其次,上帝所创造的人的永恒性,既

包括灵魂的永恒,也包括身体的永恒。第三,上

帝创造的人必须接受上帝的公正的审判。审判

既然以人的行为为依据,则上帝的公正便既要

求灵魂不朽,又要求肉身不朽。另一个希腊护

教士伊里奈乌(Iremaeus,约120—202)从末日

审判的角度出发,针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灵魂观,特别强调了身体对灵魂的决定作用,断

言:灵魂不仅与身体不可分离,而且“也具有身

体的形状”;灵魂一旦与一个身体结合,就始终

保持着它的形状,即使在这个人死后,灵魂的还

依然保持着它的形状,从而在末日审判时也能

够“被辨认出来”(伊里奈乌:枟驳异端枠,第2

卷,第28章,第2节)。希腊教父奥立金(Orig-

enAdamantinus,185—254)针对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对人的本性的片面规定,强调人具有

“两种本性”:一方面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

强调的“不可见的理性”,另一方面是“可见的、

有形的本性”。其中前者是影响灵魂的目的与

自由意志,后者则是支配身体欲望和活动的动

物本能(奥立金:枟第一原则枠,第3卷,第5章,

第7节)。拉丁护教士德尔图良(Tertulian,

145—220)根据枟哥林多前书枠的说法,点名批

判了柏拉图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观点,强

调“肉体是‘上帝的殿堂’”。他还依据枟圣经枠

中关于上帝用泥土造人、用生气造就灵魂的故

事强调人的身体对于人的灵魂的在先性,强调

“人首先是泥土,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完整的

人。”(德尔图良:枟论灵魂枠,第53章;枟论肉身

复活枠,第10章)至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

那,基督宗教哲学的身体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

系统化。阿奎那不仅进一步批判了柏拉图派关

于“人是使用肉体的灵魂”的观点和“灵魂在肉

体之中犹如舵手在船只之中”的观点,而且还

批判了阿维洛伊的“独一理智论”,进一步强调

了身体(质料)在人和灵魂的存在和个体化方

面的能动作用,尽管在他看来,身体(质料)只

是人和灵魂存在和个体化的“部分原因”,而不

是其“全部原因”[11]201。毫无疑问,从片面的

“魂论”到注重人的身体的“人论”对于西方人

学(人生哲学)的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

即使单从这一个方面看,宗教对西方人学(人

生哲学)的助推功能就是一件绝对不容忽视的

事情了。

中国宗教在中国人生智慧的丰富方面也是

发挥了巨大的功能的。中国哲学长期以来受儒

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

影响,特别关注人的承担意识和使命意识。佛

教强调破除“法执”和“我执”,强调无念、无相、

无住的人生态度和做“自了汉”、持“平常心”及

精进无畏的精神境界,使人得以超脱现实,获得

不为情移、不为境迁的保持自我的定力。道教

或道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虽然主要体现在

宇宙发生论方面,但是在生命哲学和修炼功夫

方面也有其重大的影响。道教生命哲学以精、

气、神为生命三要素,其炼养原理为“生道合

一”①,其炼养功夫为“性命双修”,在中国哲学史

上独树一帜,无论对儒家哲学,还是对佛教哲学都

有深广的影响,使它们不再偏重单纯的心性之学

而逐步兼重养生、炼形,其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

四、宗教对认识论的助推功能

宗教的哲学功能还鲜明地表现在宗教对认

①枟太上老君内观经枠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第28卷第5期

总第一二九期

59

 识论的助推方面。

宗教的认识论功能首先表现在对批判哲学的催生方面。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便说过一句闪烁千古的名言:“哲学始自诧异”,将哲学的怀疑品格和批判精神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了。然而,哲学犹如人的眼睛,它能够用怀疑的眼光和批判精神审视万物,独独不能够用怀疑的眼光和批判精神审视哲学自身,从而致使哲学每每陷入这样那样的独断主义。然而,哲学的这种惟我独尊的傲慢态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遭受到了种种打击,其中来自宗教和宗教哲学方面的打击尤为惨重。这种情况在西方哲学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希腊哲学家常常以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自居,然而自基督宗教产生以来,他们的这样一种自尊心便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打击。早在基督宗教哲学产生初期,德尔图良便以“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向希腊哲学和希腊理性发起了挑战①。至中世纪,达米安(PetrusDamiani,1007—1072)虽然放弃了德尔图良的完全拒斥希腊哲学的极端主义立场,但却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的独立地位,宣称:“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更是发出了“理性娼妓”的咒语

[12]28

。至现当代,一些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对

理性或哲学的批评的怒火烧到了基督宗教思想家内部。克尔凯廓尔在枟哲学片断枠中区分了“苏格拉底的宗教”与“耶稣基督的宗教”,宣布:“对永恒者的理解”的首要条件即是“悬置理性”

[13]630

。新正统主义代表人物巴特在其名著枟教会教义学枠中公然向托马斯?阿奎那开启的“自然神学”开火,以“自然神学———Nein(非也)”的公式根本堵塞了“对上帝之道认识”的“人类学”通道

[13]663-664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

宗教思想家对哲学或理性采取这样一种极端的批评或否定态度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宗教的内在本质决定的。既然如前所说,宗教的特殊本质在于它的信仰对象的超越性和神秘性,在于人的理性的不可认知性,则为要正确地感受或领悟宗教及其信仰对象,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从而批判人类理性的万能,批判人类对其理性

的迷信就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了。而且,倘若从潜功能的立场看问题,宗教思想家对哲学和理性的上述批评对哲学的发展无疑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的。这是因为,虽然早在中世纪之前,一些哲学家,如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5世纪)、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前270)和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Empiricus)等,就开始对独断哲学和理性进行反思了。但是,他们的努力似乎没有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经过基督宗教思想家的持续批判和不懈努力,情况终于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在近现代和当代哲学中,独断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再也没有像古希腊时期那样,在哲学界享受过独尊的地位。不仅许多一流哲学家,如康德和胡塞尔等,纷纷打出“批判哲学”的旗号,而且即使那些独断主义哲学家,如笛卡尔等,也将自己的独断性的哲学奠基于怀疑主义的前提之上。所有这一切,离开了宗教思想家对独断哲学和理性万能论的批判,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对批判哲学的催生功能是不容否认,也是不容低估的。

宗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还表现在宗教对否定的方法或负的方法的持守和肯定上。冯友兰先生曾经将形而上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他还特别地强调了“负的方法”的哲学意义:“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9]293

正因为如此,在方法论

上,宗教神学对于哲学的借鉴意义就显得至关紧要了。因为尽管正的方法在宗教神学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既然宗教神学的根本目标在于言不可言或道不可道,则负的方法就势必成为宗教神学的根本大法。就基督宗教神学而言,尽管在方法论方面,宗教思想家们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几乎没有一个基督宗教思想家完全否认否定方法的。托马斯?阿奎那,这个西方中世纪最为著名的基督宗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尽管开了自然神学的先河,但在他的神学论证中,他除了在运用

①参阅德尔图良:枟论基督肉身枠,第15章。德尔图良写道:“上帝之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的。他被埋葬又复活了,这一事实是确实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

60 “由果溯因的演绎论证”和“作为卓越之路的类

比方法”之外,坚持运用“作为去障之路的否定

方法”。按照托马斯?阿奎那的说法,他也是

不能不如此的。“由于我们不可能知道上帝是

什么,而只能知道他不是什么,因而我们没有任

何手段考察他如何是,而只能考察他如何不

是。”(ThomasAquinas,SummaTheologiae,Ia,

Q.3)既然如此,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德国神哲

学家库萨的尼古拉(NicolausCusanus,1401—

1464)将基督宗教关于上帝的学问称做“有学

问的无知”,就是一件非常合适的事情了。不

仅基督宗教神学家强调否定的方法或负的方

法,而且犹太教神学家也同样非常强调否定的

方法或负的方法。最著名的中世纪犹太哲学家

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在他

的名著枟迷途指津枠中也突出地强调了犹太教

神学的否定方法。迈蒙尼德指出,既然人对上

帝的本质一无所知,则“除了通过否定,人无法

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他甚至强调说:“每当

你确证一种用以指称上帝的否定事物,你就变

得更加完善一些,而每增加一个由臆想而来的

肯定说法,都会使你远离有关上帝的真

知。”[14]130佛教思想家也非常重视否定的方法,

他们称之曰“遮诠”。五代禅师延寿(904—

975)在枟宗镜录枠卷三十四中对遮诠法解释说:

“遮,谓遣其所非……又遮者,拣却诸余……如

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

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

等,皆是遮诠。”宋代诗僧惠洪(1071—1128)在

枟石门文字禅枠卷十八中在谈到遮诠法时也说:

“但遮其非,不言其是;婴儿索物,意正语偏。”

他们的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必须

运用遮诠法,最根本的乃在于我们对于言说对

象(真如妙性)的无知。我国的道家、道教可以

说是把负的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其枟道德真经枠

的第一句话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诚然,正的方法或分析的方法对于一个

完全的形而上学系统也是重要的,但是,负的方

法对于一个完全的形而上学系统来说更为重

要。这主要是因为既然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宗教

的信仰对象一样,都是我们人类无法完全认识

的终极实存,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便都不可能完

全舍弃否定的方法或负的方法。因为诚如冯友

兰先生所说,对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来说,“如

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

后顶点”[9]295;换言之,它就只能是一种残缺的

或常识性的说教,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完

全的形而上学系统。由此看来,积极借鉴宗教

神学的得到充分发展的否定的方法或负的方法,

实在是哲学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一条捷径。

最后,宗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还表现

在它对理智直观的强调上。理智直观问题在一

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事物的

可知形式的可能性问题乃认识论中的一个千古

之谜。如果说我们可以藉理性演绎获得,那就

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即用做理性演绎的大

前提的来源问题;如果说我们可以藉归纳法获

得,那就又提出了我们何以可能从事物的可感

形式中获得可知形式这样一个难题。这样一个

难题从古希腊时代起差不多一直困扰着大多数

哲学家,并且每每使相当一部分雄心勃勃的哲

学家受挫。近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就是

苦于无力解决这个问题而最后陷入了对“物自

体”的不可知主义的。对此,叔本华曾经相当

中肯地指出,康德的“大错”不在于别的,而是

在于他“没有适当地分清直观的和抽象的认

识”,不知道“直观是悟性之事”;换言之,在于

康德只知道感性直观而不知道理智直

观[15]595、607。然而,正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宗教

思想家却给出了许多比较中肯的说明。在基督

宗教哲学家中,奥古斯丁曾提出过著名的“光

照说”,托马斯?阿奎那曾提出并论证过著名

的“灵智(intellgentia)说”(ThomasAquinas,

SummaTheologiae,Ia,Q.79),而司各脱则在

“抽象知识”之外另提出了关于个别事物本质

的“直观知识”。至于佛教,则更是将“悟”或

“觉”规定为其第一要义,因为“佛”的意义无

他,只是一个“悟”字或“觉”字。晋末竺道生

(355—434)倡“大顿悟论”:“夫称顿者,明理不

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

智忘释,谓之顿悟。”唐僧慧能(638—713)的

“顿悟成佛”说则更进一步。竺道生虽然强调

顿悟,但却不否定渐修,而慧能的“顿悟”则根

本否认“渐修”,强调“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

成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以至于慧能虽为禅宗领袖,竟然反对坐禅,而说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

立功课”(慧能:枟坛经枠“疑问品”、“顿渐品”)。

第28卷第5期

总第一二九期

61

 可以说,没有一个宗教是不讲理智直观或悟的,它们的差别只在于对理智直观或悟强调的方式或程度方面。但是,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用来解决认识论难题都是有其借鉴的价值的。

诚然,无论是宗教的理性批判功能还是宗教的负的方法和理智直观方法,作为宗教神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总是难免具有这样那样的神秘主义。如果我们不能对之采取扬弃的态度和立场,而是将其生搬硬套到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则非但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引入歧途。这是我们在借鉴它们时需要予以充分注意并努力予以避免的。但是,无论如何,积极借鉴宗教神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改进和完善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在需要沉默的时候保持沉默这样一种谨慎的态度和立场方面是具有特殊的警醒作用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元老、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波义耳在谈到启示真理与科学真理或事实真理的关系时,曾经说过:“启示的真理如果是理性的负担,那不过犹如羽毛成为鹰的负担一样。羽毛并未因其重量而妨碍鹰的飞行,相反,它使鹰得以展翅翱翔,并且使鹰的视野比没有羽毛时更为广阔。”[16]63

的这些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里昂?罗斑:枟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枠,陈修斋译,

段德智修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黑格尔:枟哲学史讲演录枠(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黑格尔:枟哲学史讲演录枠(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萨特:枟存在与虚无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5]黑格尔:枟宗教哲学枠(上),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1999年版。

[6]迈?斯图沃德:枟当代西方宗教哲学枠,周伟驰、胡自

信、吴增定译,赵敦华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海涅: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枠,海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74年版。

[8]谢扶雅:枟宗教哲学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冯友兰:枟中国哲学简史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董尚文:枟阿奎那存在论研究枠,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11]SaintThomasAquinasPhilosophicalText,ed.byT.Gilby,Oxford,1960.

[12]威廉?巴雷特:枟非理性的人枠,段德智译,陈修斋校,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3]利文斯顿:枟现代基督教思想枠(下卷),何光沪译,赛

宁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摩西?迈蒙尼德:枟迷途指津枠,傅有德、郭鹏、张志平

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叔本华: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枠,石冲白译,杨一

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R.霍伊卡:枟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枠,钱福庭、丘仲

辉、许列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OntheHistoricalEvolutionoftheRelationbetweenReligionandPhilosophyandthePhilosophicalFunctionsofReligion

DUANDe-zhi

(SchoolofPhilosophy,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Religionandphilosophy,asallcontradictorythingsintheworld,arebothoppositeandunitary

witheachother.Butforalongtime,manyofushaveusuallyemphasizedtheoppositionbetweenthemone-

sidedly,whileneglectedandevendeniedtheirunity.Againstthisstatus,basedonthepremisesofacknowled-gingtheoppositionbetweenthem,thispaperespeciallydemonstratesandemphasizestheunitybetweenthemfromtwosidesofhistoryandlogic.Ontheonehand,weemphaticallypointoutthatsincethedayofphiloso-phycomingtobeing,ithasanindissolublebondwithreligion.Ontheotherhand,wealsoemphasizedthatreligionhasevidentlypromotednotonlymetaphysicsandontology,butalsohumanitiesorphilosophyoflifeandepistemology.

Keywords:therelationbetweenreligionandphilosophy;thephilosophicalfunctionofreligion;religious

philosophy;philosophyofreligion

责任编辑 吴兰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作者:段德智, DUAN De-zh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5253555.html,/Periodical_hzkjdxxb-shkxb201405011.aspx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浅谈哲学和智慧

我对哲学与智慧的理解 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先哲非凡的智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个人都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的意义?”。哲学不应该只成为一小部分的人所研究的科目。它应该属于每个人。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哲学是关乎生命、存在、宇宙的。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哲学家,他当然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但是,其他哲学家的答案未必是这个。我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 在听张志伟老师讲这么课之前,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一个最完美无缺的、无与伦比的哲学体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等等好多的命题,我都觉得是对的。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代表了问看待世界、人生、宇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虽不完美但又是值得学习的。这些理论各有千秋,给人们无限启示。马克思哲学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的。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很神奇的学问,学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太肤浅了,学习哲学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哲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

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对待问题要看其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联系的而不孤立的。运动的而不静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该怎么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教给我们学会生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这些关乎人类的终极命题。哲学不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价值多元化的世界。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道德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全相同。因而,道德标准是不能用一个的。但是,有些基础的关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正文: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① 一、艺术与宗教 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同时宗教对艺术不仅是简单的利用,他也为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接的参与到了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之中。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早期的绘画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并就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科学与宗教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只注重科学而导致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宗教,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科学与宗教的基本认识 (1) 1.1 宗教的认识 (1) 1.2 科学的认识 (1) 2 科学与宗教的三种关系 (1) 2.1 冲突说 (1) 2.2 相互关联说 (2) 2.3 分离说 (3) 3 科学与宗教的渊源 (3) 4 科学与宗教关系归纳 (4) 5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学与宗教 (5) 6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好像对它非常熟悉,比如高耸的教堂,香烟缭绕的寺庙,流泪的祷告,低沉的诵经声,青藏高原漫长的跪拜之路。而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乘坐高速磁悬浮列车,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液晶电视收看高清节目等等,科学显得如此触手可及。这样看似没有太大关系的科学与宗教,内在联系却着实让人摸不透。文章将从对科学和宗教全方位的认识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1 科学与宗教的基本认识 1.1 宗教的认识 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认为,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英国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狭义的宗教,是宣扬神和神学有关的领域。广义的宗教,是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 1.2 科学的认识 狭义的科学,是观察、界定、描述及实验性地去考察和解说自然界的现象,是严格地局限于研究自然现象这一领域。广义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加以认识和利用的知识体系、认识形式和实践活动,它也有着自己特定的传统、理想、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2 科学与宗教的三种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而言,大家普遍认为,科学与宗教主要有三种关系:相互冲突、相互关联以及相互分离。 2.1 冲突说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着根本的冲突。科学是在处理可校验的事实,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54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 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 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一方面,我们 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 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关键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的哲学功能;宗教的哲学;宗教哲学 作者简介: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学。 收稿日期:2014-03-04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5-0054-08 一、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 “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宗教较之 哲学是时间在先的。不仅哲学的产生同宗教密 切相关,而且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宗教结下 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哲学是在 宗教观念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就西方哲学来 说,这是相当明显的。著名的希腊哲学史专家 莱昂?罗斑在谈到希腊哲学的源头时,强调指 出,一部希腊哲学史,“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 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 抽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 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而这种思考的原始努 力,是一种“社会性”的事情,也就是说,它是以 一种“非个人的、不清楚的、继续不断的方式” 完成的,而且它总是“伴随着并表现着”“风俗 与宗教”的进程,以及力求“驾驭自然”的技术 的进程。这不仅可以从荷马的史诗中看出来, 也可以从赫西阿德的作品中看出来。赫西阿德 的枟神统纪枠提到了“一切事物”的“规则”,提到 了“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始基”,提到了生养万 物的“大地和散布着星辰的天空”以及“含盐的 海洋”,还提到了由“混沌”而“大地”、星空、山 脉、海洋而宇宙万物的宇宙起源论。在奥非斯 教的枟创世记枠里,一方面把神看做“万物的安 排者”,另一方面又宣布水和一种泥状物质乃 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后来的自然哲 学[1]24-33。正因为如此,另一个著名的希腊哲学 史家昂利?贝尔明确地提出了“希腊哲学出于 道德和宗教”的观点;黑格尔虽然反对哲学始 自宗教和神话的观点,但是却并不否认哲学缘 于宗教和神话的观点,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按 “时间次序”“在先”的宗教或神话其本身即“潜 伏”有“完全普遍的对象”,即“实质的内容、思 想、哲学原则”[2]62-91。 哲学一经产生就同宗教建立了相当密切的 关系。就西方哲学来说,宗教不仅构成了古希 腊罗马哲学的起点,而且也同古希腊罗马哲学 的内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巴门尼 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同宗教有这样那样的关联,而且亚里士多德还 径直把他的“第一哲学”宣布为“神学”,他之后 的许多哲学家,如斐洛(约前25—公元40)、普 罗提诺(约204—270)等,更是使他们的哲学具 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由此看来,西方哲学史家 梯利的“希腊哲学以宗教始,以宗教终”这句名 言是颇为中肯的。在西方哲学后来的发展中,

论科学与宗教地关系演变

太极图之阴阳双生-论与科学关系的演变问题 周超 摘要:在世界尺度上,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在希腊城邦时代,与科学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则成了的附庸,只能依附而发展。近代,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并取代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历史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与科学同生共长,此消彼长的历程。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切入,研究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落脚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并以此来分析与科学阴阳双生的关系。 在本文中倾向于讨论科学与之宗的关系,而非科学与之教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关系、太极图、阴阳双生 世界著名的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力量,历史的未来进程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与科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一下与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能让我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理念和方法来了解把握这个世界的本质,同步丰富自我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达到人性的和谐完整。 本文先从科学和的涵以及关系谈起,最后讨论科学与之宗的关系并提出一种描述两者关系的太极图模型,试图返本归原,将两者皆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和而不同的工具和手段。 一、与科学是什么? 首先,从提出的问题和基本关注点来看,科学涉及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本身的,它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手段搜集材料,建立起适用围广的原理或模型来说明现象或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将研究限制在时间、空间和物质及其相关的概念围。则是关于社会事件、自然现象及其因果联系的终极意义,它延伸到更为深层的意义领域,用怀特海的话说是“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用蒂里希的说法是人类的“终极关切”。 其次,从人对世界的态度来看,与科学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按照布伯(Mar tin Buber)的“基本词组”,科学体现的是“我—它”(“I- and- It”)态度。它与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一章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 文明的起源——巴比伦尼亚——埃及——印度——希腊和希腊人——希腊宗教和哲学的起源——古典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物质问题——原子论者——希腊医学——从原子论者到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希腊化的文明——演绎的几何学--阿基米得和力学的起源——阿利斯塔克和希帕克——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炼金术的起源——罗马时代——学术的衰落 文明的起源 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在居住在这些流域的各民族当中,我们知道得 最多的是埃及的人民和巴比伦尼亚的人民,主要是靠了希腊历史学家著作中的记载。从这个来源得到的资料本来是极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发现他们的许多建筑物,雕像和碑石的遗迹,由于发掘王室陵寝,得到很多家用物件、装饰品和铭文,资料来源又大大扩充了。这种资料当然是片断的,有赖双重机会,一方面要靠古代记录的保存和发现,另一方面又要靠现代研究家的正确解释;可是,这样得到的资料确也不少,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得到。 巴比伦尼亚 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的起源的最可靠的 基础。这种规范化的早期征象可以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的巴比伦尼亚国王的敕令中找到。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固定的度量衡单位的重要性,于是就用王室的权威,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 巴比伦尼亚的长度单位是“指”,等于1.65厘米或2/3英寸左右; 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指;一竿等于12腕,而测量者所用的单位绳则等于120 腕;一里是180绳,等于6.65英里。在重量单位方面,一粟等于0.046克;一舍克(Shekel)等于8.416克;一达伦(talent)等于30.5公斤,或67[1/3]磅。 在最早的有史时代,大麦似乎充当过交易的媒介。到公元前三千年,又采用了铜锭 和银锭,但是,大麦仍然在流通。黄金的价值为同重的白银的六至十二倍,因时代而不同。 巴比伦的数学和工艺的要素显然是从非闪族的萨马利亚人(Sumerians)得来的。 萨马利亚人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统治那个国家达一千年之久。在巴比伦人的碑石中发现 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他们采用了十二进位制,使分数易于计算,同时还采用了从我们的手指得到启示的十进位制。为了把这两种制度结合起来,他们对六十这个数目特别重视。这种双重计算法的平行应用成为重量和度量——圆周及其角度的划分,噚,尺及平方尺,达伦和蒲式耳(bushel)——的基础。 几何学的起源也说明抽象的科学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土地测量的基本公式和 数目里,就可以找到几何学的开端。由于有了田地的平面图,接着也就有了比较复杂的

从黑格尔的视角讨论哲学、科学和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黑格尔的视角讨论哲学、科学和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 摘要:从人类历史上看,哲学、科学与宗教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发展而一同发展的。而现代社会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也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辨。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本文将从黑格尔的角度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科学宗教 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哲学、科学、宗教。在古代,哲学、科学与宗教是混为一体的,哲学作为知识总汇包含着科学,哲学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辅佐于宗教。到了近代,首先是科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继而宗教也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在当代,哲学、科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例如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哲学、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 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 很难准确的定义哲学、科学与宗教的概念。在不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的情况下,可以先给出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以理性和逻辑的方法为特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的定义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以理性和逻辑的态度,来探索世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 对于哲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必须加以严密的规定。例如宗教与宗教中所包含的思想和关于宗教的思想,特别是神话形式的宗教思想,由于他们的内容和形式很接近哲学,以至哲学似乎完全没有确定的范围。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不同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哲学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也随之改变。 在人类文明诸多领域中,宗教是最具神奇色彩的。一方面,宗教独具超凡的神性特征。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传统的观点认为:“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种事物要成为宗教至少要具备一套道义伦理规则,并且有自己崇拜对象和崇拜仪式,这样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 二、哲学、科学和宗教三者的关系 1.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宗教与哲学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孕育与被孕育,相互间的冲突与超越,几乎充满了西方文明史。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指出:“我们必须研究哲学史所特有的内容,当我们既已区分开一切与它有密切联系的东西之后,唯有这种特有的内容才是我们应该集中注意力去从事研究的。” 哲学决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意识形式一样,我们可以追溯到它的母体。黑格尔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依时间次序,宗教现象总是先行于哲学的出现。”在人类历史早期,宗教其实就是神话,神话与宗教最早的对世界和人类存在产生了疑问,并开始思考与探索,哲学正是循着它而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的故事等等。每个神都代表一种自然力量,它实际上包含了当时希腊人对自然力量的某种朦胧的认识,它已经以神话的想象

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科学和宗教的产生以及认识,人们已有习惯的解释及相关的共识。然而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有来自各种不同的声音表达。不过归纳起来就是这两种倾向: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和宗教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是既对立又包容的辩证关系。在大多数人的叙事里面,科学与宗教大多时候是对立面,如果说它们能由对立走向和谐统一,这是得深入其中探讨才能理解的。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又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原始宗教自然观是一种多神论宗教,它以丰富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多种自然物的来源和变化。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宗教自身的发展来说,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宗教是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超验的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宗教的根本宗旨(拯救人的灵魂)逐步产生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满足的是人的精神上的需要,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传统宗教的根本宗旨,是要拯救人们的灵魂。为了灵魂得救,死后进天堂,要教徒放弃对现实幸福的追求,甚至过禁欲生活,以自我折磨的方式求得上帝的宽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宗教说教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曾经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起过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起源,与宗教是相伴而生的。虽然,在科学发生之初、还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建制之时,科学仅仅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智力的追求,研究科学都是出于纯粹的追求和爱好,科学对大众生活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随着科学的理性愈来愈使人信服,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之后,他的发展就日益成为人类竟相追求的目标。科学知识对技术和工商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成为人们研究科学的最根本的动机。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科学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面对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人们对科学由信赖转变为迷信,以为科学无所不能,以为仅仅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创造人间天堂。由此使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代替了对宗教的信仰。一切"好"的东西就一定是"合乎科学"的,合理的、明智的价值规范就是合乎科学尺度的,连社会的运转也是按照"合乎科学"的取向来加以理解、评价和取舍了。说到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人们马上联想到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联想到对伽利略的审判,以及塞尔维特被野蛮地用慢火烤死,等等。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史中,二者曾经出现过尖锐的对立甚至是残酷的对抗。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观察和理论是绝对区分的,对于超越人的经验而无法认识的问题的唯一科学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不予讨论,它不应该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宗教是主观的,它强调的是个人的体验和顿悟;宗教和科学在认识论上是对立的。科学则作为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以其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使得宗教几乎没有了容身之地。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质疑了这种绝对区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使物质生活的世界得以解放,人类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成功和物质成就,正当人们陶醉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现出来。人们发现,科学以及它所推动的工业的发展,尽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却日益严重,生活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却享受不到心灵的宁静。而此时,却是宗教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给宗教和科学提供了可以相互合作的基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满足人精神需要的东西,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仅具有物质性和生理性的生活,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两种生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宗教生活,为人在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自身的完满提供一种条件和途径。在科学与宗教两者中,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