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

知、彻、澄、娘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牀、审、禅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f”声母。钱大昕举了许多例子证明读轻唇音的“非敷奉微”四母在汉魏以前都读重唇音。换句话说,上古“非敷奉微”的字读如“帮滂並明”。钱大昕从经典异文、古书训释等材料进行例证。如:“古读‘封’如‘邦’。《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释名》:‘邦,封也。有功,于是故封之也。’”“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文”古读如“门”,《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汶山即岷山。“佛”读如“弼”;“拂”读如“勃”。《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汾水司马彪,崔撰本皆作“盆水”。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

用现代汉语与语音对照,即古书没有zh、ch、sh、j、q、x,这类字母上古多读d、t等。例如:以“台”为声符的字今有不同的读音,dai(怠殆)、tai (邰苔)、zhi(治)、chi(笞)、shi(始)、yi(怡)。这是因为“古无舌上音”。在上古汉语中,这些都分属“透喻定书”诸母而为舌头音或舌面音。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也提出“古人多舌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zh、ch、sh)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他举例古读“专”如“耑”,是齿音不是舌音。又如“至”、“致”同音,今人据韵书把“至”、“致”强分为二。其实在上古汉语中均读为舌头音。

章太炎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他在文中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你纽也。?

这就是说:上古声母中没有“娘”、“日”二纽的字,上古都读“泥”纽。例如:《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入”之声今在日纽,古文以“入”为“内”。《释名》曰:“‘入,内也。’‘入’在泥纽。”

黄侃提出“照二归精”,所谓“照二”,指的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照”组声母在等韵图中分两类,即一类只跟二等韵拼合,一类只跟三等韵拼合,这两类声

母在《广韵》里还是分开的,即二等字母为“庄初崇生”类,三等字声母为“章昌船书禅”类,在宋代等韵图里分列二三等,往前推,则在上古时期,二等“庄初崇生”等声母字读为“精清从心”四个声母。如:“则”字中古是精母字,而从“则”得声的“侧”、“测”是中古照系二等字。

曾运乾对上古声母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他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这是指宋人三十六母和《广韵》三十五字母中“喻”母字在等韵图中分两类,一类只跟三等韵拼合,即所谓“喻三”,在上古读“匣”母,如:古读“营”为“环”。《说文解字》引作“自环为私”。这就证明了“营”这个“于”母字与“环”这个匣纽字上古声母相同。一类只跟四等韵拼合,即所谓“喻四”,在上古读如舌音“定”母。如:古读“也”如“它”。也,古音喻纽,它,古音透纽,证明“也”、“它”古音声母相同。

综合上述诸家研究,就可得到上古时期声母系统:

唇音:帮(非)、滂(敷)、並(奉)、明(微)

舌音:端(知)、透(彻、)定(澄、喻四、禅、邪)、泥(娘)、来

齿音:精(照二)、清(穿二)、从(牀二)、心(审二)

章(照三)、昌(穿三)、船(牀三)、书(审三)、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喻三)、影

三、近代的声母系统

近代声母系统是在中古声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近代汉语声母系统,《中原音韵》中有25个声母:

唇音:帮、滂、明、非、微

舌音:端、透、泥、来

齿音:精、清、心

知、痴、十、日

之、嗤、诗、儿

喉牙音:见、溪、疑、晓、影

《中原音韵》表现出来的声母特点有:

1.全浊声母清化。中古声母系统中十个浊声母(並奉定澄从邪牀禅群匣)字

在《中原音韵》里都读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字,一般是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读为送气清声母字,仄声读为送气清声母字。

2.轻唇送气清声母“敷”与不送气清声母“非”合二为一,没有保留送气清声母。

3.舌音知组演化为“知痴十”,齿音照组演化为“之嗤诗”,知庄章这三组合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日”母分化出“儿”母。

4.“喻”母字由一个半元音声母演变得跟零声母“影”母相同,亦即与“影”母合流。

明兰茂编著的《韵略易通》记录的《早梅诗》反映了近代声母一百多年的进一步演变,《早梅诗》除题目外还有20个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这首诗每个字分别代表一个声母,总共有20个声母:

唇音:帮(冰)、滂(破)、(民)、非(风)、微(无)

舌音:端(东)、透(天)、泥(暖)、来(来)

齿音:精(早)、清(从)、心(雪)

知(枝)、痴(春)、十(上)、日(人)

喉牙音:见(见)、溪(开)、晓(向)、影(一)

《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到《早梅诗》的20个声母,主要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1.齿音“知痴十日”和“之嗤诗儿”合流为一组声母,其中“儿”声母字一部分读作“日”母字,一部分转化为零声母的儿化韵母字。

2.喉牙音“疑”母,原是一个舌根后鼻音声母,到明清时期,“疑”母消失,原读“疑”母的字分为两类,一部分与“泥”母合流,一部分与“影”母合流。

四、现代的声母系统

现代汉语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22个,如下:

双唇音:b、p、m

唇齿音:f

舌尖音:d、t、n、l、z、c、s

卷舌音:zh、ch、sh、r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

零声母

从近代20个声母到现代22个声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唇音:“微”母消失,原读“微”母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一部分读为“非”母,一部分读为零声母。

2.舌面音:j、q、x产生。J、q、x是从精见两组分化出来的,凡在现代开口呼韵和在合口呼韵前就保持z、c、s或g、k、h的读音,而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就变成了j、q、x。

3.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五、小结

汉语声母系统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阶段,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中古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从历时角度探讨了每一阶段声母的发展特点,某一阶段的声母系统都是对上一阶段声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汉语声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系统的自身调节过程,其中一个条件改变了,往往会引起相同相似条件声母的演变,即引起整个声母系统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 汪寿明、潘文国.汉语音韵学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周斌武.汉语音韵学史略[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 李新魁.李新魁音韵学论集[C].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6]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沈祥源、杨子仪.实用汉语音韵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8] 高怀志.中古声母系统在现代汉语中的踪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9] 陈会兵.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轨迹[J].学术论坛,2006(3).

[10] 张平忠.中古以来齿音声母的历史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音韵学作业: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姓名:史彩霞

学号:07201011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 第二章语音 1、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语音具有三方面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 3、语音的物理性质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 4、汉语语音系统里声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 5、在普通话里,轻声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长。 6、音波振动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音色。 7、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肺部和气管是发音时气流的动力器官;声带是发音时振动气流的主要器官;口腔和鼻腔是发音时气流的共鸣器官。

]8、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9、音节是听感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10、对音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 11、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12、在一种语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13、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符号的是《汉语拼音方案》。 14、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拟订的一套记音符号,它表音细致,音标数很多,是研究各种语音的工具。 15、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多数不振动声带,发音不响亮,气流受到阻碍的音素是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发音响亮,气流不受任何阻碍的音素是元音。 16、一个音节开头部分的音叫声,用来表示声的字母叫声母。普通话的声母中,辅音声母有21个,还有一种是零声母,即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 17、一个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用来表示韵的字母叫韵母。普通话语音共有39个韵。18、我国音韵学对韵母有传统的分类,即按韵母不同的韵头分类,叫做四呼。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19、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声调的高低升降主要决定于音高。由于声带的松紧形成了音高的变化。 20、声调的种类叫调类。一种调类的实际发音,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叫调值。一种方言有几种不同的调值,就有几种调类,调类的多少是根据调值的种类归并的。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王福堂 关键词汉语方言/层次/异源层次/同源层次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底层等现象,提出分析层次构成和判断层次来源的某些方法,并对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的鉴别进行探索。 说明:本文用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的国际音标输入法。 一 在汉语方言中,下列现象可能和层次有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北京话陌韵字“伯”?po ?pai ?pai不同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的意义有不同词语,如“鼎”、“镬”、“锅”等;相同的语法功能有不同句式,如疑问句中的“VP不VP?”和“可VP?”式;等等。以上各例分别属于语音层次、词汇层次和语法层次。这些层次大多由从异方言(不同地区或不同 时间的其他方言)借入的部分和本方言原有的部分叠置而成。 本文讨论语音层次。语音层次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有的音类来自异方言,就叫做异源的。比如北京话上引陌韵字“伯”和下列铎韵字: 酪lau? 洛luo? 络luo?lau 同是陌韵字,韵母有o、ai两个语音形式;同是铎韵字,韵母有o(uo)、au两个语音 形式。陌铎韵字韵母各有两个音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o(uo)是异源层次。 汉语方言中,一个字的异读中往往有异源的。这类异读具有不同的风格,并有语音上的对应性,一般称为文白异读。单个字的异读分别称为文读音(或读书音)和白读音(或口语音),如上述北京话铎韵“络”字的luo?为文读音(或读书音),lau?为白读音。多个字语音上有对应的异读形成异读层次,分别称为文读层和白读层,如上述北京话陌铎韵的 o/uo属文读层,ai/au属白读层。异源层次一般是其中的文读层,大多是从外方言借入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异读中都有异源层次。比如北京话“慨”k?ai??k?ai两读只是本方言 中字音的声调分化,不是另从异方言借入读音的结果。又如“离~开”?li li也不是声调的 异源层次,而只是同形字“离~开”(力智切)和“离~别”(吕之切)合并的结果。 此外,许多语言运用造成的字音变化也不能归为异源层次,比如广州话“纠”?t?u是偏 旁“”和“斗”混淆造成的误读,福州话“脚”?k?a是同义词“”这类读音和本字并没 有关系。 二 底层也是一种异源层次。这种层次比较古老,而且在语音系统中往往有特殊的曲折的 表现。底层原是地理学名词,指最深处的地质层次,有时会有露头。语言学借用这一名词,用来指历史上已经被替换掉的语言留下来的痕迹(大多体现为音值特点或个别词汇)。比

汉语拼音单韵母、声母练习

蒋子婷声母、单韵母练习题 一、 默写六个单韵母。(6分) 二、按顺序默写二十三个声母。(23分) 三、 按要求分类写下来。(12分) a g u t m e r ? p i c o 单韵母: 声母: 四、 照样子写音节。(14分) b —ù→( b ù ) zhè→( )—( ) x —ǜ→( ) j ǔ→( )—( ) n —ǚ→( ) h —u —à→( ) q —ǜ→( ) z u ō→( )—( )—( ) 五、把图与对应的音节连起来。(12分) Sh īzi d ú sh ū sh ü f ü lu ? tuo 五、 看图,选择合适的音节写下来。(20分) sh ū zu ?zhe d àsh ù gu ?q í y ?ye

足 金 耳 谷 贝 鸟 龟 鹿 七、请根据拼音找出相应的字,并把它们连起来。(10分) m ǎ p í h ? m ǐ g ǔ 米 谷 皮 麻 禾 八、谜语,猜一猜,请用拼音写出来。(3分) xi ǎo s ǎn y ì b ǎ b ǎ zh ǎng z ài d à sh ù xi à 小 伞 一 把 把, 长 在 大 树 下。 xi à y ǔ b ù n ?ng d ǎ zu ? c ài d ǐng gu ü gu ü 下 雨 不 能 打, 做 菜 顶 呱 呱。 m í d ǐ 谜 底:___________ 一、给下面的字母分类。 a i b zhi f m r zh e u d z h l o n g k ? p zi ch s shi z ri t chi c sh j q ci si x ri

三、我会填。 t-a→( ta ) m-( )→mǎ( )-a→zha y-á→( ) ( )-ù→fù q-( )→qú n-( )→nǘ l-( )→lǘj-ǚ→( ) x-ǜ→( ) j-( )→jū z-u- ( )→zu? zh-u-ü→( ) ( )-u-( )→chuō sh-( )-( )→shuō 四、连线。 五、把下面音节的声母写在()里。 cü ( ) hú ( ) zhuō( ) huü( ) ra( ) xià( ) nǚ ( ) lü( ) 六、看图补充音节。 二:请将声母按顺序补充完整: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 知、彻、澄、娘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牀、审、禅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爱德华·阿诺德,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家煊,教育,1999。 《语言问题》,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嘉映,大学,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艳芳,外语教育,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大学,1999。

汉语拼音练习题(声母、单韵母)[1]

拼音复习(单韵母、声母) 姓名 一、给下面的字母分类。 a i b f m r zh e u d z h l o n g k ü p ch s z t c sh j q x 声母: 韵母: 二、选择正确的音节写在图画的下边。 shī zi gē zi bā gè tù zi 三、我会填。 t-è→( tè ) m-( )→mǎ ( )-è→zhè y-á→( ) ( )-ù→fùj-ǚ→( ) q-( )→qú n-( )→nǘ l-( )→lǘ x-ǜ→( ) j-( )→jū z-u- ( )→zuò zh-u-ā→( ) ( )-u-( )→chuō sh-( )-( )→shuō 四、连线。 dà shù là zhú jī qì zhī zhū rè chá 五、把下面音节的声母写在()里。 cā ( ) hú ( ) zhuō ( ) huā( ) rè( ) xià( ) nǚ ( ) lā( ) 六、看图补充音节。 d g ch sh b h h x

复韵母复习 姓名 一、我会用单韵母a o e i u ü 合成8个复韵母。 二、我能分、合音节。 n--( ) nù ( )--( ) zhu ī y--( ) yún x--( ) xiè zhuān ( )—( )—( ) t iào ( )--( )--ào 三、下列音节的声调标得对吗?给对的打“√”,把错误的改过来。 shu ǎi guì ga ǐ leí qíu bāo zho ǔ jiě 四、小朋友看图,给带点的字注音。 小 狗. 脚. 水. 沟 走. 路 猴. 酒. 姐. 姐 对. 雪. 人 耳. 朵 蝴 蝶. 学. 习 五、给标有单韵母的小动物涂上红色,给标有复韵母的小动物涂上黄色。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上古、中古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它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这与王力先生的看法不一。王力认为七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中)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六朝沿用。 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搜神记卷十八) 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 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 尔时帝释,知佛心已,从铁围山,将一大石,安置佛前。(同上,846页) 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 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公子行》) 祗把练魔求志理,不将谄曲顺人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用于处置式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菩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唐宋时期,将、把既可用于工具语,又可用于处置式,而且同样用得很普遍。 就结构而言,现代汉语处置式动词一般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重叠式,常见的情形是动词前后有一些别的附加成分。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古今不同的。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张鷟《游仙窟》)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蛾嚬。(欧阳炯《杨柳枝》) 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卷五三) (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念彼上人者,将生付寂寞。(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吴融《楚事》) 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敦煌变文集·山+卢山远公话)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寒山《诗三百三首》) (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这是古今一致的。 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汝闲时把他堂印将去,又何辞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方法描写

1辅音声母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所以这两个方面要结合起来掌握。要学会从这两个方面对辅音声母加以描写,具体描写如下: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双唇送气清塞音m、双唇浊鼻音 f、唇齿清擦音 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n、舌尖中浊鼻音 1、舌尖中浊边音 9、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舌根送气清塞音h、舌根清擦音 i、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X、舌面清擦音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sh、舌尖后清擦音 r、舌尖后浊擦音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s、舌尖前清擦音 2 b[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是双唇音、不送气音、清音、塞音的简称。以下类推)。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P[p‘]双唇、送气、清、塞音。发音的情况和b相比,只是多一股较强的气流,其余都相同。 m[m]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下降,鼻腔畅通。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阻碍解除时,馀气冲破双唇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f[f]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不颤动声带,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一个字母V[v],它是唇齿、浊、擦音,多用于方言,例粤语“挽、湾、玩、顽"等字音的声母。 z[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舌尖与上齿背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声。 c[ts‘]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的情况和z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都相同。 s[s]舌尖前、清、擦音。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尖和上齿背的窄缝中擦出而成声。 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方言学绪论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本科选修课 《方言学》讲稿 戴伟 2011年2月 参考文章和书目: 方言总论: 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 2、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1 4、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 5、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95 四川方言: 1、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9月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二)。1940年冬季,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因抗日战争迁移到四川省南溪县的乡镇李庄。〕(现属宜宾市)。这年秋季开始的四川方言调查是该所的第八次方言调查,共查182处,以县为单位共134县。这次调查参加工作的有丁声树(51点)、董同龢(45点)、周法高(20点)、杨时逢(9点)、刘念和(3点),另外杨、丁合作调查2点。 2、四川方言调查工作指导组《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学学报》(专号),1960年第3期。 3、曾晓渝《重庆方言词解》,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论文)《方言》,198 5、6

目录 绪论:一、方言 二、方言学 三、汉语方言研究 四、关于方言的语言政策 第一章国际音标 第二章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音韵学概述,音韵学与方言语音的联系第二节中古音 一、206韵,106韵,韵书,韵图,切韵音系 二、传统36字母,切韵音系声母 三、声调 第三节上古音 第四节北音系统,《中原音韵》 第五节等韵学常识 第六节反切 第三章汉语方言概况 第一节汉语和汉语方言 第二节汉语方言分区 第三节西南方言 第四节四川方言 第五节重庆市的方言分布状况 第四章方言调查 第一节方言语音调查 第二节方言词汇调查 第三节方言语法调查 第四节方言研究的发展方向 实践环节:方言调查

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拼读第一课

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拼读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懂得如何拼读和书写带音调的音节 2、懂得如何给带调音节进行标调 3、了解双拼音节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韵母和声母宝宝,今天我们来复习一遍,好么?”“我们学了多少个韵母啊?多少个声母啊?”“我们让可爱的熊大和熊二来听听最好听的声音,好么?”(将所学韵母和声母全部读出来)(全班带调朗读之前所学字母) “好的,同学们读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教师提前将所有的板书做好)(5分钟) 2、教师领读双拼音节 “好的,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把黑板上的拼音读一读,好么?”(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黑板上的拼音)(边读边训练学生拼读的能力)(同时朗读带调双拼音节) “太棒了,同学们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比,老师

来听听谁的声音最动听,好么?”(接着由教师引领进行开火车读和指名朗读)(10分钟) 3、训练学生拼读的能力 “好的,小朋友们的声音啊!真是太好听了,连森林里的小狗熊都听的津津有味呢!” “现在啊!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把黑板上的拼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一下,他读得对不对,好么?”(尽量找成绩较好的) “老师读前面两个字母,你读后面的那个拼音,好吧?”(教师朗读,前面的声母和韵母,然后由学生来拼出后面的音节)(然后再把带调的音节进行拼读)(对于那些不太懂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全班一起来朗读)(10分钟)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在原有带调音节的基础上加一些组词来方便学生更好的进行记忆。 4、解释双拼音节的特点和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双拼音节 “刚才呢!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拼音宝宝了,那么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认识的拼音宝宝和前段时间我们认识的拼音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以其中一个双拼音节为例,将一个双拼音节和一个声母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有发现可点名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回答) “嗯!真棒,今天我们学习的拼音呢!里面有多少个字母呢?”(在黑

《现代汉语》作业1

现代汉语(一)作业(1) 一、填空题 1.广义的现代汉语是指汉语的各种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2.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3.语音具有三种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4.《汉语拼音方案》有下列用途:A、汉语的注音工具;B、普通话的拼写工具。 5、普通话声母除零声母外,其余 21个都是辅音。 6.声母的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 7.声母的发音方法可以从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来考察。 8.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又可分为开口呼韵母、齐齿呼韵母、合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四类,简称“四呼”。 9.普通话四种调类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统称“四声”;调值分别是 55 、 35 、 214 、 51 。 10.观察元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A、看舌位的高低;B、看舌位的前后、C、看唇形的圆展。 11、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二、简答题 1、语法特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试通过汉语和印欧语以及古汉语的比较,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 答:汉语区别于印欧语以及古汉语的特点如下:(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2、声母和辅音有何不同韵母和元音有何不同 答:(1).声母和辅音的总数不同:声母有21个,辅音有22个。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声母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而辅音可以在声母的位置出现,也可以在韵尾出现。(2).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因素,韵母位于音节后段,又元音或元因加辅音构成。韵母和元音不相等。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如“ta(他)xia(瞎)guai(怪)”中的“a、ia、uai”;

湖北荆门市方言语音特点研究讲解学习

湖北荆门市方言语音特点研究 一、选题目的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是其中的一种,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明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方言作为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语言,其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它必然代表了那一地区的风土民情,所以,方言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语音又是造成方言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因素,荆门方言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楚文化的一个载体,北方方言经过京汉古道和襄荆古道传到荆门地区,对荆门方言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荆门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与普通话有很多的一致,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懂得了荆门方言的声韵调和普通话的声韵调的区别后,对在荆门地区进一步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会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 《汉语概说》是美国汉语言学家罗杰瑞教授的著作。罗杰瑞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言方言研究,对于汉语方言的书写程度毫不亚于中国的本地学者,在方言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简介。这本书设计汉语的各个方面:汉语的历史、汉语的现状、汉语的方言,以及汉语的营运、汉语的文字、汉语的语法。当然这本书首先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但是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方言,这对扩展我们的视角很有帮助。 《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李如龙教授撰写的一篇高水平论文。这篇文章通过各汉语方言的语音演变的比较,归纳了方言变异的四种类型,分析了变异的趋向和过程。其中作者讨论了变异和整合的关系,指出共时的整合和历时的整合是对种种变异的调整和认定。文章中还分析了方言语音演变的内因因素间的矛盾和外因音义间的矛盾,指出除了自变还有受其他方言或语音的印象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异文。3(异文。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 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之中。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之中。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归泥母。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

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 ,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 ,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 ,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 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切韵》系统。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的用韵。形声偏旁。 3(形声偏旁。 叶音法, 叶音法,1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燕燕》朱熹:叶尼心反朱熹: (音nín) ) 叶, 音xié,同,和谐的意思。“协”,和谐的意思。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 叶音法,2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等,彻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变化的。变化的。”,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 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杜敏 摘要早期处置式有多种表现形式,虽较中晚期结构简单,表义狭隘,但这和隋唐以前汉语表达体系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合乎区分歧义,传递较大交际值的语用目的。这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也是唐代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契机。 关键词处置式语用交际值信息核心 处置式作为一陈述历史句式的名称,首见于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他说:“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1)此界定较之陈承泽、黎锦熙等学者的简略论述深入一步,(2)又不同于吕叔湘“把”字句的称谓(3)。它关涉句子结构又联系语法意义,且能总括此句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共同特点,故我们用“处置式”这一名称称呼现代汉语“把”字句在隋唐以前即早期的历史形式。若从语义及语用角度考察,处置式它表示一种施受关系,(4)一种对介词后宾语的处置,使之出现一种情况和结果;它使用起来,可使句子传递较大的交际值,也可区分句子歧义。 一早期处置式语法描写 “以”字作为早期处置式的语法标志,得到语法史界的初步首肯,但详细描写颇少,更乏语义上的区分。我们认为,从西周到唐初这一阶段的处置式,是施受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其结构大同小异,但产生年代先后有别,且语义有差异。总结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别: 1.处置(告、示)表示这种意义的处置式,产生年代较早,从西周至魏晋以后皆有使用。主要形式为:N施+以+N受1+V+(于)+N受2。其中N受1多指有定事物,属已知信息,可由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充任,也可省略。动词V是表示施受关系的告、示、言、嘱等。N受2常表示处置后动作的方向,由名词、代词充任。介词“于”本来职能在于引出N受2即间接受事者,但处置(告、示)这一类句式的动词后都要求带上动作发生后涉及的人物,所以“于”的作用并不显其重要,常可省略。例如: (1)@①从以攸卫牧告于王。(@①攸从鼎) (2)卫以邦君厉告于井伯、伯邑父、定伯、琼伯、伯俗文。(五年卫鼎) (3)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南关序》) (4)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礼记·檀公上》) (5)伯楚以吕xì@②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6)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言语义语法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尽管历史上有四个朝代由少数民族(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