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麻醉路径

临床麻醉路径

临床麻醉路径
临床麻醉路径

术前访视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适用对象:

所有需要麻醉的择期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所有需要麻醉的择期患者。

四、标准路径的过程:访视前准备、访视、访视后医嘱

访视前准备:1、相关随身医疗设备如血压计、听诊器、便携光源等。

2、了解访视患者的诊断、一般状况等情况,并作相关知识的准备。

3、审视自己的仪表,做好心理准备。

访视: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评估、签署相关医疗文件等环节。要求做的科学、规范、准确、礼貌。

访视后医嘱: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详见术前访视的麻醉临床路径表单。

术前访视的麻醉临床路径表单(麻醉医师版)

适用对象:所有需要麻醉的择期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

诊断手术名称日期年月日

临床麻醉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一、为规范临床麻醉工作流程,确保病人手术治疗的顺利与安全,根据麻醉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二、麻醉科应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做好临床麻醉工作,提高麻醉工作质量。 三、临床麻醉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感;努力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麻醉服务,提高麻醉工作满意度。 四、临床麻醉工作实行三级医师责任制。上级医师有责任指导下级医师开展工作。 第二章麻醉前准备 一、麻醉前访视 (一)对住院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访视一般在术前1日进行,对一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以便有时间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应尽可能在麻醉前抓紧时间访视病人。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目的性。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签署麻醉同意书。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主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访视时进行下列工作 1、仔细全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的整体了解。 2、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与手术医师沟通。 3、对麻醉前准备不足者应作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对准备不当者应予纠正。例如对漏检的必须检

骨科老年病患者麻醉临床分析

骨科老年病患者麻醉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在老年骨科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62例,排除椎穿刺禁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使用硬膜外麻醉。结果:试验组在局麻用药量、药物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比例方面表现均更加良好,且患者反映对麻醉的满意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骨科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骨科;老年病患者;腰硬联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14-02 我国社会严重老龄化,骨科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手术前麻醉时间长,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使用灵活等特点[1]。本研究旨在对比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上的效果,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老年骨科

手术患者资料6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9±7.2)岁,患者都为下肢手术。排除标准:排除椎管内穿刺禁忌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经调查确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1.2试验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术前0.5h,肌肉注射0.1g苯巴比妥钠和0.5m阿托品。开放静脉通道,使用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扩容,监控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按常规给予吸氧。 试验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经由L2、3 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插入腰麻针,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布比卡因、葡萄糖混合液,注射完毕后推出腰麻针,硬膜外导管向头端置入3cm以备用。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选择L2、3 椎间隙进行穿刺,设置导管后给予利多卡因,给药前确认患者未出现全脊麻或局麻中毒现象,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增加阻滞药。 1.3观察指标 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局麻用药量、药物起效时间和阻滞平面比例。对患者术后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其麻醉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各项指标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教程文件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Broca指数(肥胖指数):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 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15%~20% 这为明显肥胖,超过20%~30%者为过渡肥胖。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 kg/m2 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 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 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CO2吸收器,再与新鲜 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CO2蓄积。本法优点在于容易 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 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 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 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 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术中控制性降压: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到50- 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 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 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体温过低: 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 反常呼吸:剖胸侧肺的膨胀与回缩动作与正常呼吸时完全相反,成为反常呼吸。 纵隔摆动:由于剖胸侧胸膜腔为无法改变的大气压,而健侧胸内压和肺内压均处于增高或降低的不断交替变化之中,此种双侧压力差的变化时纵 隔随呼吸相的变动向健侧和剖胸侧来回摆动。吸气时健侧的负压增

瑞芬太尼麻醉镇痛的临床分析

瑞芬太尼麻醉镇痛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15T14:25:07.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林辉[导读] 对呼吸的影响:瑞芬太尼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作用 林辉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173-02 【摘要】目的讨论瑞芬太尼麻醉镇痛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度与芬太尼相似,其作用迅速,静脉给药1分钟起效,可持续3~10分钟。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率0.2~0.4μg/(kg?min)的镇痛有效性优于芬太尼。瑞芬太尼消除所有外科手术刺激反应的半数有效量为0.52μg/(kg?min)。 【关键词】瑞芬太尼麻醉镇痛 1.药动学 芬太尼类多房室药代动力学的输注稳态敏感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是保持作用部位恒定浓度而连续输注后、作用部位的浓度降低50%所需的时间。在手术病人分别输注几个芬太尼类药物240分钟后,瑞芬太尼的输注稳态敏感半衰期为3.7分钟。瑞芬太尼的输注稳态敏感半衰期与输注的持续时间无关,而其他阿片激动剂的输注稳态敏感半衰期,是随着输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静脉注射合用治疗剂量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改变,而瑞芬太尼的Vdss和CL有明显降低。 临床应用制剂为盐酸盐,呈白色冻干粉剂,每支剂量1mg,使用前需稀释至25~50μg/ml,稀释后的瑞芬太尼pKa7.07,瑞芬太尼与μ受体结合力强,与κ、δ受体结合力弱,可被纳洛酮拮抗。 2.药效学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是超短效的芬太尼类似物,其选择性激活μ阿片受体,产生典型的阿片激动剂的药理作用;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竞争性抑制瑞芬太尼的药理效应,而κ阿片受体拮抗剂却无效。 (1)镇痛作用: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度与芬太尼相似,其作用迅速,静脉给药1分钟起效,可持续3~10分钟。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率0.2~0.4μg/(kg?min)的镇痛有效性优于芬太尼。瑞芬太尼消除所有外科手术刺激反应的半数有效量为0.52μg/(kg?min)。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停药后会导致术后疼痛反应的增强。瑞芬太尼的痛觉过敏主要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术后疼痛发生早且强度增加,术后阿片药物的需要量增大,但舒芬太尼等作用时间较长的阿片类药物术后痛敏发生率低。 研究证明,瑞芬太尼停药后痛觉过敏与μ受体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外源性阿片物质和内源性阿片物质快速失衡,内源性阿片物质受抑制,阿片受体快速耐受,或有害物质进入脊髓激发的疼痛作用正负调控,影响了中枢和脊髓的镇痛协同作用。但瑞芬太尼停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较使用纳洛酮拮抗吗啡后的发生率高,提示除阿片系统还有其他系统起作用。NMDA系统在痛觉的传导、易化和痛觉过敏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也表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发挥着重要作用。似乎NMDA受体与痛觉过敏的程度有关,而α2受体与痛觉过敏的频率有关。此外研究还表明,一氧化氮合酶系统,5-HTlA系统也参与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 由于停药后可能发生痛觉过敏,因而使用瑞芬太尼的病例应积极防止术后痛觉过敏,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手术期间使用NMDA受体拈抗剂(如小剂量氯胺酮,小剂量氯胺酮并不导致幻觉症状),手术结束前使用曲马朵、丁丙诺啡或其他长效阿片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伤口加用局麻药及术前静脉注射非甾类抗炎药或抗惊厥药加巴喷丁也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及镇痛剂用量。该药因含有甘氨酸故不能用于硬膜外及鞘内镇痛。 (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瑞芬太尼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成人自愿受试者接受2~30μg/(kg?min)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在5分钟内收缩压降低25%~40%,舒张压降低27%~39%,心率减少25%~3l%。其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是通过中枢迷走神经紧张、心血管μ阿片受体兴奋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接受瑞芬太尼的患者,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眼压、颅压、脑血流、脑血管CO2反应和脑容量的变化。 (3)对呼吸的影响:瑞芬太尼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作用。在健康自愿者给药后2.5~5分钟呼吸抑制达峰值,静脉注射0.06~2μg/(kg?min)后5分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的改变达最大值。在给药后15分钟内,呼吸完全恢复正常。瑞芬太尼在肾衰竭晚期病人与肾功能正常对照组,停止静脉灌注后15分钟,对照组的分钟通气量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而肾衰竭患者恢复到给药前的85%。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对瑞芬太尼的抑制通气效应的敏感性增加,其抑制CO2兴奋的分钟通气量50%所需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肝功能正常的对照组。 (4)其他作用:瑞芬太尼与挥发性麻醉剂合用,可产生短暂的催眠作用;与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合用,有协同作用,瑞芬太尼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异氟烷麻醉的最小肺泡浓度,动脉血瑞芬太尼浓度为1.3、4和32μg/ml,可使丙泊酚的MAC分别降低50%、77%、91%。参考文献 [1]张珂,周育南.瑞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年20期. [2]郑翠芳,王厚清.瑞芬太尼用于妇科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全麻病人在单肺通气中的麻醉护理

全麻病人在单肺通气中的麻醉护理 发表时间:2016-02-25T16:31:40.51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李秀茹1刘红2刘勇3高琳4 [导读]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单肺通气麻醉属于现阶段胸外科手术中比较常用的麻醉技术,它不仅仅可以用于在湿肺患者。 李秀茹1刘红2刘勇3高琳41.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河北青县062650;2.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青县062650;3.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北青县062650;4.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河北青县062650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病人在单肺通气中的麻醉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实施单肺通气全麻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麻醉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麻醉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麻醉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3.3%,对照组为7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实施单肺通气全麻的患者采取优质麻醉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全麻病人; 单肺通气; 麻醉护理; 效果【中图分类号】R1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23-02 单肺通气麻醉属于现阶段胸外科手术中比较常用的麻醉技术,它不仅仅可以用于在湿肺患者、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大咯血患者以及胸腔镜检查患者中,还被应用在食道癌根治手术中、肺叶切除手术、支气管灌洗手术与肺大泡切除手术中等,从而减轻患者的开胸侧肺损伤,最大限度避免两肺之间的交叉感染[1].通常情况下都是借助双腔支气管插管或者是支气管阻塞器来进行支气管阻塞的[2].为了探讨全麻病人在单肺通气中的麻醉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实施单肺通气全麻的患者60例,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自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实施单肺通气全麻的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划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 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为(43.5±3.4)岁,手术过程中实施左侧插管的患者有19例,实施右侧插管的患者有11例;从患者疾病来看,患有食道癌的患者有6例,患有气胸的患者有7例,患有肺大疱的患者有7例,患有肺癌的患者有10例;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8-80岁,平均(44.6±2.7)岁,手术过程中实施左侧插管的患者有18例,实施右侧插管的患者有12例;从患者疾病来看,患有食道癌的患者有7例,患有气胸的患者有8例,患有肺大疱的患者有4例,患有肺癌的患者有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年龄方面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对患者实施病情观察以及饮食护理干预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2.1对患者实施麻醉前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优质护理干预在麻醉之前, 护理人员应积极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由于患者吸烟之后会引起血红蛋白转变成碳酸血红蛋白,从而使患者的血氧能力不断降低,因此护理人员应告知长期吸烟的患者及早戒烟.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抗生素控制肺部炎症的基础上,要做好患者的呼吸锻炼,不断增强患者的肺活量以及咳痰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将患者的血压情况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适当应用强心药物,保护患者心脏.1.2.2对患者实施麻醉前的评估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做好麻醉前访视工作,严格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实施充分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肥胖情况、身高体重、药物使用情况以及麻醉药物接触史等.患者的健康史:是否有口腔疾患以及气管偏曲情况等,是否有义齿或者是牙齿松动情况等,心肺功能以及凝血时间是否存在异常等. 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麻醉手术的认知程度、患者家属能否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以及患者对于麻醉的害怕程度等.在对患者实施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科学方法实施健康指导与护理干预.1.2.3对患者实施麻醉中体位的护理干预麻醉中的体位对于患者的肺血流以及肺通气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当麻醉过程中,患者体位发生变动,护理人员需要立即详细检查患者单肺通气的实际有效性情况.一般情况下,胸科手术90度侧卧体位的患者在固定之后,有可能还会出现导管错误,这时护理人员要再次实施双腔管定位处理,从而维持有效的双肺隔离. 1.2.4对患者实施麻醉中的呼吸监测在单肺通气过程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主要原因是患者双肺通气的血流比例出现失衡,其影响因素还包括体位因素、全身麻醉因素以及患者低氧性肺血管的收缩因素等.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左肺通气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导管的具体进入深度,防止插入过深而挡住患者左上肺支气管的开口,在实施右肺通气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把支气管的侧孔准确对准其开口.此外,护理人员应在不影响到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患者实施间断通气,缩短患者的单肺通气时间. 1.3观察指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3].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研究;在计数资料方面采用χ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利用(X±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3.3%,对照组为7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胸手术对于患者的肺功能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麻醉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要保证患者手术一侧的肺组织塌陷度满意,从而有助于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而且还要避免癌性液体倒灌入患者的健侧肺中[4].双腔支气管插管并采用单肺通气是胸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麻醉方法,然而通常情况下,双腔支气管的导管要比一般单腔气管的导管要粗,从而导致插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正确选择导管类型以及麻醉诱导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5].现阶段,随着现代化护理的进步发展,对于手术室的麻醉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单纯性技术操作方法,还要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在对实施单肺通气全麻患者采用优质麻醉护理的过

2016临床路径表单-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XXXXXXXXXXX医院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6 2.301闭合性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新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10)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麻醉前检诊的目的(E ) A、获得有关病史 B、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C、指导病人配合麻醉 D、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E、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确保麻醉无任何风险 2、在评估病人的呼吸系统时,有关对其肺功能的评估,下列哪项不正确(D) A、可为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的呼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B、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C、通气储量百分比<7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D、第1秒用力呼出气量<7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E、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5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3、1994年美国NYHA对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了修订,下列哪项不是修订内容(C) A、心电图 B、运动试验 C、中心静脉压测定 D、超声心动图 E、x线检查 4、麻醉本身的风险因素不包括下列哪项(B) A、麻醉前评估失误 B、必须的设备运转和药品供应等有可靠保障 C、急症手术的麻醉 D、麻醉者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水平 E、临时改变麻醉方式 5、服用MOAI者,术前停药的时间,下列哪项正确(C) A、1周 B、1-2周 C、2-3周 D、3-4周 E、4-5周 6、麻醉前准备的首要任务是下列哪一项(A) A、做好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的准备 B、给予病人恰当的麻醉前用药

C、麻醉用具、设备、监测仪器的准备 D、药品(包括急救药品)等的准备 E、麻醉医生自己做的准备 7、下列哪一项不是气管插管即时并发症(B) A、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 B、呛咳动作(麻醉过浅) C、颅内压升高 D、气管导管误入食管 E、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8、下列哪项是最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A) A、静脉快速诱导 B、吸入麻醉诱导 C、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D、清醒插管后再作静脉快速诱导 E、肌注氯氨酮诱导 9、下列哪项是椎管内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B ) A、头痛 B、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感染 C、异常广泛阻滞 D、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E、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 10、下列哪项不是胸科手术麻醉的基本要求(E ) A、消除或减轻纵隔摆动与反常呼吸 B、避免肺内物质的扩散 C、保持PaO2和PaCO2于基本正常水平 D、减轻循环障碍 E、保持低温 11.缩短非去极化起效时间可以采用预给法,预注给药剂量一般为插管剂量的(C) A 、1/2 B 、1/3~1/4 C 、1/5~1/10 D、1/15 E、1/20 12.有关腰麻下列叙述哪项错误(E) A、穿刺部位在脊髓终止以下部位 B、小儿脊髓终止位置较低,新生儿在L3 下缘 C、成人脊髓终止在L1 椎体下缘或L2椎体上缘 D、成人穿刺位置可在L2~L3 以下 E、L3~L4穿刺可避免损伤脊髓和马尾 13.影响硬膜外麻醉平面最主要的因素是(B)

全身麻醉下术中知晓的临床分析

全身麻醉下术中知晓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27T09:52:49.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蒋全喜[导读] 分析全麻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及其预防措施。 蒋全喜(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永州 425506)【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根据手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539例全麻下行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三组:A组278例,采用分次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119例,术中以微泵持续静注丙泊酚2-4 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C组142例,在A组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持续吸入0.5%-2.5%异氟醚。分析术中知晓发生情况,计算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539例全麻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发生术中知晓28例,发生率为5.20%。其中,A组发生术中知晓19例(6.84%),明显高于B组的5例(4.20%)和C组的4例(2.82%)(P<0.05)。结论用微泵持续静注适量丙泊酚的全凭静脉复合全麻或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可有效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关键词】全身麻醉术中知晓临床分析 随着肌松药的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临床麻醉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因临床情况、麻醉方法、手术类型等不同而有差异,本文通过对539例全麻患者术后随访调查,以了解不同麻醉方法下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全麻下行择期外科手术患者539例,男292例,女247例,年龄18-75岁。其中,普外科手术152例,骨科手术110例,胸外科手术83例,脑外科手术51例,妇科手术86例,五官科手术57例。 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 mg或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均为丙泊酚、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静推快速诱导。根据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而分为三组:A组278例,采用分次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119例,术中以微泵持续静注丙泊酚2-4 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C组142例,在A组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持续吸入0.5%-2.5%异氟醚。 3 观察随访 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术中情况和术后苏醒情况。于术后1-3 d由专人对所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指发生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至手术结束期间患者能够准确回忆的事件。对发生术中知晓的病例,详细记录术中患者的感知觉和心理反应,并与主管麻醉医师核对知晓内容的真实程度,推侧术中知晓可能的发生时期。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采用独立样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表1 全身麻醉患者的基本数据比较 539例全麻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发生知晓28例,总发生率为5.20%。其中,A组术中知晓19例(6.84%),明显高于B组的5例(4.20%)和C组的4例(2.82%)(P<0.05)。 28例知晓病例中,13例感知疼痛,其中2例术中疼痛剧烈,同时还能听到医师谈话,5例发生在手术开始时,疼痛尚能忍受,4例发生在缝合皮肤时轻微痛;10例听到医务人员谈话;3例术中有恐惧和焦虑感;2例仅有做梦感,但对内容记忆不清。 4 讨论 全身麻醉是高级中枢神经的抑制,产生相应的意识消失,对手术的刺激及手术中的声音(或声响)无感知和记忆。全麻本应使患者从麻醉诱导以后到完成手术的所有事情不能留有记忆和回忆;然而临床实践证明,术中知晓并未能完全避免。 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病情分级、麻醉药物用量、追加时间、药物配伍等,还有既往中枢神经系统病史、手术麻醉史、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史、麻醉性镇痛药物用药史、手术类别以及全麻方法等。本文539例全麻患者中,术中知晓发生率达5.20%,应该认为这仍是偏高的。当前,麻醉药物、用药技术和监测方法均比以往有了较大改善,术中知晓的发生理应极少出现。根据手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看来,采用分次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容易发生术中知晓。因此,间断静注芬太尼、安定、维库溴铵,以微泵持续静注丙泊酚和复合吸入异氟醚,更能维持平稳和适当的麻醉深度,从而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此外,麻醉深度监测也有利于判断麻醉患者中枢抑制的深度和意识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 娄景盛,邓小明.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临床军医杂志,2009,37:136. [2] 张伟.浅析术中知晓及其理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28(6):55. [3] 张亮,邓小明.全身麻醉过程的知晓[J].中国麻醉与镇痛,2010,5 (3):226.

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

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 为防止血液、脓液由病侧肺进人健侧肺是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双肺交叉感染后可能造成广泛肺不张、脓毒血症和肺炎。支气管胸膜漏或气管皮肤漏则表现为正压通气时气道阻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肺泡通气;而巨大肺泡在正压通气时可能发生肺泡破裂。目的讨论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方法对该类病人应给予双腔插管,两肺分别选择性通气。结论行胸腔镜检查时,如不是保留自主呼吸,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操作,全麻时单肺通气更有助于病侧肺检查。 胸科手术麻醉单肺通气 一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 为防止血液、脓液由病侧肺进人健侧肺是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双肺交叉感染后可能造成广泛肺不张、脓毒血症和肺炎。支气管胸膜漏或气管皮肤漏则表现为正压通气时气道阻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肺泡通气;而巨大肺泡在正压通气时可能发生肺泡破裂。对该类病人应给予双腔插管,两肺分别选择性通气。 二单肺通气的相对指征 在临床实践中,双腔支气管插管常用于肺叶或肺切除,以及胸主动脉瘤手术,由于这些手术相对比较困难,良好术野暴露和相对术野安静尤为重要。肺下、中叶手术和食道手术也属相对适应证,但有些外科医生习惯于手术侧肺萎陷,从而有助于减少开胸器和手术操作造成

的损伤,方便操作,视野暴露更好。行胸腔镜检查时,如不是保留自主呼吸,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操作,全麻时单肺通气更有助于病侧肺检查。 三单肺通气方法 (一)支气管堵塞 2.动脉栓子清除管(Arterial EmbolectomyCatheter)应用Fogarty管(一种用于血栓清除的管道)可选择性阻断某一气道。放置该管应该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直视下进行。在纤维支气管镜退出后将传统的气管导管插在该管侧面。 (二)双腔支气管导管 该管是目前在肺隔离、单肺通气中应用最多的导管,虽种类较多,但基本设计相同,即两腔管包绕在一起,其中一腔管较长可进入一侧肺的主支气管,另一腔管开口于气管的远段。两个腔管的套囊充气后可行肺隔离。右侧支气管导管的侧上方有另一开口,以供右上肺叶通气。 2.双腔管位置的确定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前应先进行检查,高容量低张力的气管套囊可容纳20ml的空气,支气管套囊可用3m注射器试套囊是否漏气。然后将导管涂上水溶性的润滑剂,导丝也应涂上润滑剂再放回导管内,并将导管弯成插管所需角度。完成插管后,即应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步骤包括:①先将导管套囊充气,听两肺均有呼吸音;如两侧呼吸音不一致,气管导管开口可能太远,可能进入隆突以下;可将导管后退2~3cm。②将支气管套囊充气,一般很少会超过2ml,夹闭经气管导管通气侧导管,听支气管套囊充气侧肺呼吸音:③去除夹闭钳,此时两侧肺呼吸音应相等。④分别夹闭一侧,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 (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 1.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 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 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体重。 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臵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40~45mg/kg体重。 4. 硫喷妥钠为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现用现配,常用浓度为1~5%。此药作静脉注射时,由于药液迅速进入脑组织,故诱导快,动物很快被麻醉。但苏醒也很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时效仅维持半至一小时。在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一定的

2016年 临床路径表单(胃息肉),患者版告知单

胃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ICD-9-CM-3:43.41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临床路径告知单(胃息肉) 患者或亲属签字:经治医师签字: 年月日

XXXXXXXXXXXXX医院 胃息肉临床路径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临床麻醉学试卷及答案

麻醉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TCI(2)TOF (3)反常呼吸(4)全脊髓麻醉 (5)低流量吸入麻醉(6)MAC(7)平衡麻醉(8)静脉快速诱导 (9)控制性降压(10)屏气试验 (11) 静脉全身麻醉(12)试探剂量 三、填空题 1、剖胸对呼吸的生理影响 是、、 。 2、气管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的目的是:确 定、、。 3、氯胺酮肌肉注射法多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首次剂量为,给药 后分钟即可出现麻醉作用,维持分钟。 4、肝和肾是耐受缺血缺氧较差的器官,在常温下阻断血流肝脏不得超过分钟,肾不得超过分钟。 5、低温时易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其原因 是。 6、麻醉期间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为:、、 、 、、 、。 7、麻醉期间的低血压是 指。而麻醉期间的高血压则是 指 。血压过高是指。 8、脑血管、脑室及气脑造影的麻醉处理原 则、、 、。 9、有右室流出通道严重阻塞的紫型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耐受缺氧的能力很低,可因恐惧、疼痛、低血压或缺氧等而诱发漏斗部痉挛,出现“”,可致心脏停搏,应引起警惕。

10、冠心病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的死亡率为一般病人的2~3 倍,麻醉和手术的危险取决 于、、 。 11、双腔支气管插管的主要目的 是。 12、临床麻醉学的任务 是 。 13、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绞痛、昏厥和心悸不适。麻醉前应将心室率控制在次/分钟左右,至少不应超过次/分钟。 14、正常成人喉头位置在,而小儿则位于。 15、异丙酚静脉麻醉单次注射剂量为,作用时间 为,麻醉维持剂量 为。 16、开胸对呼吸生理的干扰 为、、。 17、在CPB开始前,麻醉处理的目的是要 为。在CPB过程中主要应防 止和维 持。 18、糖尿病病人术前血糖控制:术前空腹血糖应维持在,最好 在 范围内,最高不超过。 19、全麻深度的监测应包 括、、。 20、全麻后第1小时内的输液速度为,循环稳定后维持速度为。 21、麻醉期间的低血压是 指 。而麻醉期间的高血压则是 指

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

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 单肺通气论文:单肺通气的选择与麻醉管理 日期:2010年12月28日 [摘要]目的: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开胸术中通气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外科手术223例,使用一次性使用的聚氯乙烯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进行单肺通气麻醉,观察效果。结果:223例患者中有212例术中SpO2维持在92%~100%范围内,PetCO2控制在35~45mm Hg范围内,有效率为95%。结论:单肺通气麻醉效果肯定,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单肺通气;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137-02 目前,一些常见的胸外科手术大多采用单肺通气,如食道癌根治术、左或右全肺及肺叶切除术、肺大疱切除术以及支气管灌洗术等。随着医学的发展,电视胸腔镜手术、肺移植术均要求实施有效的单肺通气。过去曾采用支气管堵塞器和单腔支气管导管来达到双肺分离的目的,但这些导管由于技术上的缺陷,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各大医院广泛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这些导管有固定的弯曲,没有脊钩,避免了气管撕裂,也降低了气管扭曲的发生,其中首选的是一次性使用的聚氯乙烯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分为35~41F几种型号。一般成年男性患者选用39F双腔支气管导管,女性选用37F的双腔管。我科2006~对223例患者进行了单肺通气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3例患者中,男182例,女41例;年龄18~81岁;其中食道癌103例,气胸51例,肺大疱12例,肺癌38例,外伤性血气胸和纵隔肿瘤19例。术前长期吸烟者152例,占68%,有心血管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93例,占42%。左侧插管161例,右侧插管62例。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苯巴比妥钠0.10g。全麻诱导为:依次静推咪唑安定2mg,丙泊酚0.5~1.0mg/kg,芬太尼0.2~0.3mg,维库溴铵0.08~0.10mg/kg,加压给氧去氮3min后,经口明视下插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根据患者情况用钳夹分隔听诊法或纤支镜定位来调整导管位置及双肺分隔情况。术中以小流量吸入异氟醚或静推芬太尼以及静推维库溴铵维待麻醉。单肺通气时,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呼吸频率在12~16次/min。特殊患者根据情况作一定的调整。 2结果 223例患者中有212例术中SpO2维持在92%~100%范围内,PetCO2控制在35~45 mm Hg(1mm Hg=0.133kPa)范围内,有效率为95%;另有11例非肺切除手术SpO2在30min内下降至90%以下,只好在术中特别需要时行短暂单肺通气,其余时间行双 肺通气以保证患者的分钟通气量足够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能顺利拔除双腔导管。

全麻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硬膜外麻醉适用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1. 有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2.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四、进入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阶段分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麻醉后随访3个阶段。 1. 麻醉前一日:进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见麻醉前访视路径); 2. 手术当日: (1)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再次进行病情和硬膜外麻醉可行性的评估; (2)监测生命体征; (3)开放静脉通路; (4)根据所实施的手术,确定硬膜外穿刺的间隙; (5)硬膜外穿刺; (6)试验剂量; (7)麻醉维持; (8)麻醉处理; 3. 手术结束后至送入病房后24h: (1)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和末次用药时间确定患者去向:①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可送至病房;②麻醉平面在T5以上、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1小时以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PACU观察;③患者病情危重或在PACU观察1小时病情仍不稳定,可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ICU观察。 (2)送至病房后24h内,观察和处理:①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与感觉;②麻醉相关并发症;③填写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麻醉并发症者(如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硬膜外腔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按相关指南抢救处理。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自己整理临床麻醉学名解+大题

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Broca指数(肥胖指数):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15%~20%这为明显肥胖,超过20%~30%者为过渡肥胖。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 kg/m2 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 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 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 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CO2吸收器,再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CO2蓄积。本法优点在于容易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 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 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 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