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

刘昌黎

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

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根据防止公害协议,企业必须承担规定的义务,例如发电厂的燃料就必须使用不含硫磺的天然气和低硫石油。这样,防止公害协议就体现了地方居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居民的欢迎,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由上述可见,日本政府的环境对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与当时环境迅速恶化,必须及时采取立竿见影的严厉对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防止公害的协议,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监督,而且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检查。凡是排污达不到协议标准的企业,都不得不根据地方政府的劝告,缩短开工的时间。这种严厉的社会监督系统,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上述政策措施,日本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严厉的国家。从而,公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很快得到了改善。根据附表1的统计,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大都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1990年,日本每 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5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6、德国的1/11、美国的1/9;二氧化氮排放量为0.8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6、美国的1/5,英国的1/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57吨,虽略高于法国的0.49吨和意大利0.54

吨,但与美国的1.12吨和加拿大的1.05吨相比,都只相当于其一半左右。

尽管日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日本也成了世界上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但其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而且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以大气污染为例:199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各为95.3%和61.3%,分别低于上年的96.4%和69.8%;汽车尾气中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1997年为32.9%,比上年的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再以水质污染为例:1997年,海域、河流和湖泊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4.9%、80.9%和41.0%;其中,河流水质达标率虽然比1980年的67.2%有所提高,但海域和湖泊水质达标率却低

于1980年的79.8%和41.6%。至于噪声,1992年,大城市噪声观测点的达标率只为7%。另外,由于污水渗漏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增加,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改善的放慢和某些新公害的出现,一度减少的公害纠纷就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从附表2可以看出,1972-1980年度,各地方公共团体受理公害纠纷的案件虽然由87764件减少为64690件,但1990年度又增加到74294件,1997年度仍为70975件。其中,大气污染的纠纷案件1997年度为19688件,不仅相当于1980年度的2倍多,而且比1972年度也增加了30%以上。另外,噪声、恶臭和其他公害(包括新出现的公害)的纠纷也依然很多,其中其他公害纠纷1990年度达到了高潮,1997年度纠纷案件仍相当于1980年度的1.76倍。

二,90年代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对策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能源消耗的变化和环境问题。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一直到80年代中期前后,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日本石油的进口量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其中,1987年为116200万桶,只相当于1979年176900万桶的2/3。然而,1987年以后,由于原油价格由升转降,日本石油的进口量自1990年恢复到141700万桶后,就一直是增加的趋势,1994年达到了167900万桶,1997年仍为164500万桶。由于原油价格和原油进口量的上述变化,企业环境保护的压力减小,80年代一度迅速增加的节能投资到90年代就转为了减少了。1990年,日本企业环境保护的投资为3054亿日元,不仅大大低于1985年的水平,而且连1975年9645亿日元的1/3还不到。1996年,环保投资虽回升为4449亿日元,但1998年又减少为2605亿日元,只相当于1975年的27.0%。

②产业高度化和环境问题。为克服1985年以来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日元升值对策,到1990年前后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经营的多样化和信息化。由此,企业的环保政策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虽然不会像重化学工业那样产生大气和水质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但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企业原材料的利用方式和废弃物的形态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不仅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很可能被忽视。其次,由于信息化的迅速进展特别是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不仅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而且还缩短了设备淘汰的周期,扩大了纸张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大量报废的设备和日益增多的废纸,提高设备和造纸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就成了防止公害、保护环境的新课题。

③“东京一极集中”和环境问题。高速增长以来所出现的“东京一极集中”问题,不仅因人口过密而带来了东京地价昂贵和市内交通压力大的问题,而且还导致了大气和水质污染等公害问题。多年来,尽管日本政府在解决“东京一极集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痛问题。由于地价暴涨,不仅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而且还给下水道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特别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由于不良债权的压力和长期的经济停滞,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减少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④生活多样化、高级化和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和特别是由于日元升值,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不仅在80年代后期迅速提高,而且在1995年还一度超过了美国。以此为背景,国民生活就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向。由此,不仅因生活的奢侈和浪费而导致了能源需求的增加,而且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也增大了新的环境破坏因素。另一方面,国民生活多样化、高级化还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日本国民在物质生活感到富裕的同时,随着余暇和旅游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回归大自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环境舒适、充分体现人与大自然协调的社会。

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1950-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的。然而,面临资源枯竭特别是能源危机的威胁,不仅日本经济的新增长已

成泡影,而且社会的未来也笼罩了一层乌云。特别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加了下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这样,从80年代后期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尖锐地摆在了日本的面前,环境保护也就面临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⑥地球环境问题。由于大量地消耗资源和能源,人类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建立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和生态平衡,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性雨、森林资源减少、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地球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而且其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地球环境问题既不是那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也不是靠那一个国家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能源,是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肇事者。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必须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解决地球环境问题方面起带头作用,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2.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①环境基本法。面临90年代环境问题的特点特别是日趋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必须把以前分别实施的公害对策、自然环境保护对策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加的环境保护体系,实施综合的环境行政。为此,日本政府于1993年11月制订了《环境基本法》,这是一个在《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全法》基础上,全面体现政府环境政策的新法。该法不仅详细规定了政府环境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和经济措施,而且对制订实施环境基本计划和环境综合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②环境基本计划。根据《环境基本法》,为全面而有计划地实施环保政策措施,日本政府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该计划根据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形势,以20世纪初为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长期共存;第三,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第四,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由于《环境基本计划》的实施,日本政府的环保投资已从1990年度的13403亿日元,增加到1999年度的30213亿日元,增加了1.25倍。另外,1995年度以来,环保投资占一般会计支出的比重一致保持在1.6%以上,均高于1990年度的1.1%。另外,各地方政府的环保投资也从1990年度的37218亿日元,增加到1996年度的61751亿日元,增加了65.9%;与此同时,环保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4.5%提高到了5.9%。

③国家率先实施计划。政府作为最大的事业者和消费者,其环境保护行为对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等都有率先示范的积极影响。为此,从1995年起,日本政府根据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制订了《国家作为事业者和消费者,率先实施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规定了国家在政府采购、政府消费、政府建筑物建设和管理中都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计划和具体措施。

④环境影响评价法。1984年,日本政府曾公布了《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办法》,规定由内阁会议审定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随着《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的制订,日本政府1996年又制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不仅扩大了环境评价的对象,而且在评价方法方面增加了征求各方意见的社会评价机制,扩大了居民和环境厅长官的发言权,在评价依据方面也增加了原始资料记载的内容。另外,与内阁审议千篇一律、只认定是否达到规定环保指标的评价方法相比,新的评价方法强调灵活性,重视多项环保方案的相互比较,并要求企业互通信息、事先就制订出环境压力小的事业计划。这样,新的评价方法就不是马后炮式地下结论,而是注重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工作。

⑤环境荷尔蒙对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苦于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看得见、模得着的公害时,日本已率先重视了看不见、模不着的公害-环境荷尔蒙问题。尤其是对于垃圾焚烧过程中所产生的

dioxin(一种类似于枯叶剂毒剂的二氧化物),近年来就一直被舆论渲染得沸沸扬扬。研究表明:环境中的化学物进入生物体内,会像荷尔蒙一样,造成生物体机能的紊乱,破坏生物体内的平衡。环境荷尔蒙又称之为外因性内分泌紊乱化学物质。环境荷尔蒙这句话在学术上虽未必准确,但却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环境荷尔蒙的种类很多,仅现在被怀疑为环境荷尔蒙的化学物就已达70多种,例如,dioxin、PCB(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ollution )、氧桥氯甲桥萘以及苯乙烯、苯二酸脂等。环境荷尔蒙不仅难于发现,而且只要有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就会产生危害。迄今为止,人们熟知的公害病还只限于因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以及饮食、水源等所引起的疾病,这都是人们能够亲眼看到或亲身体会到的。而环境荷尔蒙所引起的则是危及所有人、特别是危及胎儿、影响人类未来的疾病,是一种看不见的公害病。1998年,日本环境厅进行了一次水质调查,结果94%的调查地区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各类环境荷尔蒙物质。可见,环境荷尔蒙的威胁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为此,1997年以来,以环境厅为首,厚生省、农林省和通产省等都先后成立了环境荷尔蒙问题研究机构,制定和实施了环境荷尔蒙对策的战略计划,并以改进垃圾焚烧技术和限制某些化工、农药产品的生产中心,采取了积极的环境荷尔蒙对策。2000年,全国垃圾焚烧炉dioxin的排放量为1730克,比上年减少了1/3。环境荷尔蒙对策的实施,意味着日本的环境保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⑥地球环境问题对策。地球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所以,无论从日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身利益看,还是从发挥经济大国作用、为世界经济做应有贡献看,日本都不得不重视地球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合作。为此,日本政府在成立《关于地球环境保全的相关阁僚会议》等专门机构的基础上,以政府开发援助为中心,不断发展和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合作。另外,从80年代后期起,日本就一直积极参加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国际环境协调。1997年12月,又积极促成了京都气候会议的召开和《京都议定书》的提出。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日本政府在1998年4月批准京都议定书以后,6月10月又先后制订了《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大纲》和《关于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的法律》。

3.继续发挥企业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①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西欧各国早在70年代就实施了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在企业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并评价其效益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环保目标。现在,这已成为欧盟各国的共同制度。1996年,国际标准化机构又统一制订了环境管理、监督的国际标准,即《ISO14000系列》。由于国际环境标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通行证,所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已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监督的政策措施。

②环保标志。为提高企业和国民的环保意识,环境厅规定凡是在生产、使用、消耗全过程中全面考虑环境保护的商品,都可以使用环保标志,以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到1999年5月,已有70个系列的3061种商品获得了环境厅认可的环保标志。

③环保产业和“绿色购买网络”。1995年度。日本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9万亿日元左右,约占GNP的5%。1990-2000年度,环保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001-2010年度仍将继续保持这一增长速度。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扩大环保商品的市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2月,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率先购买环保商品的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共同成立了“绿色购买网络”。到1999年6月,其团体会员已发展到1815个,其中行政机构261个,民间团体208个,企业1346家。该网络成立后,主要是从事环保产业和环保商品方面的信息收集,并向会员宣传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

④环保事业的助成。为从资金方面支持企业的环保投资,日本政府根据《环境事业团法》成立了环境事业团,并通过政策投资银行(原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提供环保融资贷款。1999年度,环境事业团的事业计划为429亿日元,其中,环保设施建成转让事业为307亿日元,环保融资事业为122亿日元。另外,1993年5月,日本政府还仿效美国的经验,成立了《地球环境基金》,该基金除政府出资外,还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捐款。1998年度,地球环境基金对全国437项民间环保事

业中的195项提供了7.3亿日元的资金,约占其全部事业费的1/3。其规模虽然很小,但其发展却备受关注。

4.继续发挥国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①环保教育。在国民因公害而提高了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自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并监督和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日本政府仍继续重视环境教育。继1986年召开环境教育恳谈会、1988年提出环境教育报告书之后,日本政府又在1993年制订的《环境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的重要性。 1998年,环境厅根据中央环境审议会的审议,进一步提出了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学习的具体方法,并组织实施了“综合环境学习示范区事业”。为从小抓起、培养下一代人的环保意识,从1995年起还开始了“儿童生态俱乐部事业”。

②反公害运动。随着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国民反公害运动的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国民主要是要求企业和政府采取和加强防止公害的措施,是以“抗议型”、“请愿型”和“恢复自身权利型”的反公害运动为中心。90年代以来,单纯要求性的反公害运动明显减少,而“提案型”、“参加型”、“环境建设型”的反公害运动则明显增加了。现在,不论是建设与大自然协调的地域社会,还是建设自家附近的公共绿地或街心花园,凡是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主动提各种建议并积极参与的市町村民都日渐增多了。

③环境家计簿。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行为对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和家庭能源消费和小汽车的普及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只要记录每月电力、煤气、自来水和汽油等的使用量和生活垃圾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各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并有利于家庭生活的节约,除各地方公共团体和消费者团体外,环境厅还鼓励家庭也建立环境家计簿,以使个人对自己的环境消费心中有数。

三,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的环保政策

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政府在制订和完善环保政策的同时,继续重视企业和国民的积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所以其环保政策就改变了以直接控制为主的做法,正在向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方向转变。

1.重视直接控制的时代

如上所述,自高速增长暴露出严重的公害问题后,日本政府就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公布环境保护条例和防止公害协议等措施,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直接控制了公害的蔓延和扩大,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时的直接控制之所以有效,除日本政府的行政干预力强、国民的舆论压力大以外,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竞相扩大设备投资也有很大的关系。换言之,企业为了扩大设备投资,就不得不接受防止公害协议的严厉限制。

2.环境税和间接控制

环境是公共的,由于以前没有环境税,所以在环境利用方面就难免有浪费和不讲效率的倾向。所以,根据企业利用环境的程度课税,就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北欧各国和荷兰,已经实施了根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课税的制度。在日本,为了对大气污染的公害患者提供补偿,也采取了对硫化物排放课税的制度。鉴于1993年OECD已发表了报告,劝告各国实施环境税,再加上各省厅为充实其所掌管事业的财源,也有征收环境税的要求。为此,日本政府就着手研究正式征收环境税的问题,环境厅还专门设立了《环境税研究会》,并于1997年7月提出了最终报告,设计了征收和利用环境税的基本方案。如果环境税付诸实施,日本政府的环保政策就将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方向。

以环境税为主的间接控制政策,是在防止公害已取得基本成功的基础上才得以实施的。如果没有以往强制性治理公害的成果并籍此提高了企业和国民的环境意识,那么日本政府就很难放弃以直接控制为主的环保政策。当然,以间接控制为主的环保政策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如前所述,90年代以来,企业的环保投资明显减少,大为改善的环境又有所恶化,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企业环保投资减少固然与长期经济停滞下企业经营困难以及环保投资已基本完成有关,但缺少了直接控制的强

制性,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如此,但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仍不失为日本政府环保政策的改革方向。

3.环保政策的效率和公平

如果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损失用金钱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损失就是环境恶化的社会费用或社会代价。很显然,环境越恶化、社会费用或社会代价就越大。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环境恶化的社会费用或社会代价却往往被忽视,这就是所谓“市场的失败”。为了纠正这种市场的失败,就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把环境恶化的社会费用或社会代价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

毫无疑问,任何政策都必须考虑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环保政策也不例外。从环保政策的有效性方面看,以有害气体排放为例,直接控制主要是从确定适当排放量着手,而间接控制则主要是从确定适当税率着手。根据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恶化的影响程度,只要限定排放量或适当地课税,就都可以达到控制企业行为的目的。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课税意味着企业要付出恶化环境的成本,所以就可以利用价格杠杆促使企业自觉地采取措施。只要企业的环保投资低于环保纳税,那么企业就会积极地扩大环保投资、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由此可见,税收和价格杠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直接控制的不足。

从环保政策的公平性方面看,有一个环保费用由谁负担的问题。1970-80年代,根据OECD所倡导的“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环保投资的费用表面上看是由企业负担的。然而,由于企业把环保投资的费用摊入成本后提高了产品的价格,所以最终就又转嫁到了消费者的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过,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由于家庭和个人消费例如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也同样引起了环境恶化的问题,所以消费者适当负担一部分环保费用也是合理的。以防止温室效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例,就应该对企业和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测定企业和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投入很大的费用。正因如此,日本政府才根据欧美各国的经验,要通过征收碳税(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燃料税的总称)来实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控制。对于环境保护来说,碳税虽然是一种间接税,但由于燃料税既有利于控制企业和家庭的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够体现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合理负担,所以就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公平的政策措施。

4.环境国民经济计算和环境会计

由于现行GNP统计反映不出环境状况,所以,为了代替或补充GNP统计的不足,综合评价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环保政策向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方向转变,日本环境厅和经济计划厅根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正在从环境方面探讨新的国民经济计算体系,建立“绿色的GNP”。在环境国民经济计算中,主要是通过统计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二氧化碳等各种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等的排放量和存量等,来计算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减少的经济损失,以修正现行的国民经济计算体系(SNA)。以此为背景,日本环境厅1999年3月公布了《关于计算和公布环境保护成本的指导标准-旨在建立环境会计(试行方案)》,要求企业在采取环境保护对策的基础上,用金额计算出环境保护的投资、费用及其经济社会效益,以促进企业采用环保型生产技术,增加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投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環境庁編「平成11年版環境白書」(総説)、大蔵省印刷局1999年6月5日発行。

環境庁編「平成11年版環境白書」(各論)、大蔵省印刷局1999年6月5日発行。

矢野恒太記念会編「1999―2000年日本国勢図絵」、国勢社1999年6月1日発行。

自高速增长暴露出严重的公害问题后,日本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害的蔓延和扩大。尽管如此,日本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90年代以来,面临环境保护的新课题,日本政府在制订和完善环保法规的基础上,继续重视企业和国民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的环保政策也由以往以直接控制为主的做法,转向了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方向。

关键词日本、公害、环境保护

日本人环保意识从何来?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5日

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本人环保意识较高,并非与生俱来。提高环保意识没有捷径,要靠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和市民各尽所能,持之以恒。

首先,环保意识提高离不开环境立法的推动。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1956年的水俣病,1957年的痛痛病,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1964年的米糠油事件。公害给人们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国民要求政府强化公害对策的呼声不断高涨。196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1970年第64次国会上重新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并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等14个相关环境法案,使此次国会成为著名的“公害对策国会”。相关法律还加进了居民应该享受良好环境的“环境权”这一新见解,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共鸣,“环境权”成为日本此后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其次,环保意识提高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发期,产生公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将伴随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和随意丢弃。70年代是公害诉讼的高发期。作为当事人的企业不仅要支付诉讼费用、受害者救济费用、环境再生费用,还要承担道义责任和企业声誉下降的负面影响。公害诉讼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企业环境技术革新。在公害发生最多的制造业,最初只考虑如何处理排放的污染物,后来则注重如何减少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等“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日本的环境产业经历了从“公害防止型”、“资源节约型”到“资源循环型”的变迁。

其三,环保意识提高与环境教育普及相辅相成。1970年,“公害”一词首先在日本《小学学习指导大纲》中出现。1971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社会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的学习内容。在“环境教育”还未引进日本之前,环境教育是以公害教育这一形式存在的。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大致分为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教育三个阶段。除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外,日本还重视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培育个人自由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环保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的责任感

环境污染衍生四大怪病日本环保曾面困境

[ 2006-10-26 10:02

环球在线消息:空气新鲜、水流清澈、森林遍布,来日本观光的人总会深深地沉醉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干干净净的城市街道、拧开就喝的自来水、可以放心享用的生鲜料理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40多年前的日本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在治理环境上,日本走过的弯路或许能给中国竖起一面镜子。

海湾河流也曾臭气熏天

“战后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复兴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忽略让日本吃了大亏。”出生于1953年的日本环境学博士马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时日本从美国请了不少调查团,美国人调查之后给出的结论是,日本最应该发展的是化学工业和净水设施(下水道)。日本优先发展了前者,于是大大小小的工厂拔地而起,大气和水环境因工厂排出的垃圾、废气、脏水开始迅速恶化。

马场上中学的时候,东京湾被称为“世界上最脏的海湾”,赤潮和青潮泛滥,鱼类和贝类大量死亡,海边臭气熏天。同时,日本各处不断出现鳍长在身体一侧的鱼、两个头的小猫、畸形婴儿等。马场告诉记者,东京曾有一种“江户前寿司”,是1820年就开发出来的传统名菜,原料就是采自东京湾的鱼类和贝类。然而,由于日本高速工业化导致的污染,从东京湾打上来的鱼类体内积蓄了大量的化学成分,使这种名菜根本无法食用。经过四五十年的治理,东京湾的生态系统终于渐渐恢复了正常,但是鱼类和贝类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了。

来自北九州市的自见庄三郎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约50年前的北九州地区,是日本著名的重化工业地带,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效益激增,但同时遭遇了严重的公害问题。在洞海湾周边的城山地区,1969年空气中的粉尘量达到日本第一,首次发布了烟尘警报,当时出现了许多哮喘病人。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洞海湾,使之成为连大肠杆菌都无法栖息的“死海”。经过市民、企业和政府20年的共同努力,总花费大约70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元人民币),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九州市才重新看到碧海蓝天。

环境恶化导致四大公害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环境恶化而出现了四种公害病:足尾矿毒、四日市哮喘、痛痛病、水俣病。这更让日本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两种公害病曾经一度震惊世界。

“痛痛病”出现在富山县的神通川流域,患者大多是妇女,发病时关节持续疼痛,然后全身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许多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这种怪病一开始令医生无从下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医生才发现,怪病的元凶是神通川上游的矿山,炼矿产生的镉随废水排入河里,进入人体内后引起了中毒。

另一种怪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工生产企业。生产农药产生的有机水银随着废水排到河里,动物和人吃了含有水银的鱼之后开始发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人也开始患上这种怪病。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公害病的受害者继而开始了漫长的法庭诉讼斗争,随着调查取证的深入,事实越来越清楚,企业不得不承认了废水的污染,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了轻视环境的政策责任。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不断出台大量详细的环保法律,分门别类地给工业制定了严格的废弃物排放标准,海湾、湖泊、河套等地区还要更严格,社会对环保的关心和监督也不断加强,企业被迫向环保型生产转型,直至今天环境才大有改善。

环保和经济可以并行发展

迄今为止,许多国家走的都是首先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大规模工业化,然后再回头治理环境,环境保护是否会妨碍经济的发展?马场认为并不尽然,尤其在环保成为世界性主题之一的当今。马场回忆说,日本国会当年在讨论提高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的时候遇到企业很大的阻力,汽车厂家纷纷表示暂时无力研发新的低排放车。但是在国家强行推出新的规定之后不到一年,本田马上推出了新型低排放量车,可见企业其实早就暗中做好了准备。事实上,日本的汽车能够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严格的法律限制,在全球都在讲环保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成功,首先必须要学会开发环保商品。

另外,环保事业其实可以作为一项产业来做。马场也是东京一家废旧家电再利用公司的负责人,公司经过3年的技术经验积累,现在已经开始盈利。利润首先来自于收取的处理费。日本法律规定,废旧家电必须丢在指定的地方并且要交纳一定的处理费用,电脑最便宜,只要1000日元,冰箱比较贵,要4600日元。回收的家电被细细地分类,进一步提炼出有价值的金属、塑料、光纤材料等,卖给家电厂家。记者也通过这家公司处理过废旧家电,虽然熟门熟路,但是厂家仍然严格按照程序检查、签约,处理结束后还发来一个详细的报告书,可见日本对此类经营者的审查和管理之严格。

马场很想把家电再利用工厂办到中国去,他计算了一下,每年如果能够处理30万台家电,不用收取处理费也能盈利。中国的情况是,厂家甚至可以花钱来买废旧家电。对于中国来说,发展类似的环保产业不仅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规范家电垃圾处理,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但家电再利用工厂千万不可乱上马,一定要由懂环保、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来经营。即使在日本,也不是所有的家电再利用工厂都盈利。

自见庄三郎先生说,20世纪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时代。21世纪

要构建适量生产、适量消费、少量废弃、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环境产业。2000年日本环境产业规模大约30万亿日元,到2008年将达到47万亿日元。尽管日本财政赤字很严重,但仍然坚持对环保领域的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给予减税优惠。让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和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环保需要注意什么

马场认为中国目前最紧要的环保工作是保护水资源。日本有句谚语叫做“让其随水流走”,意思为不好的事情就让它成为过去,这句话来源于有了脏东西就用水冲走的习惯,这句话却不适用于中国。日本多属于丘陵地貌,落差较大,河流比较湍急,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不容易造成沉积,可以直接流入大海,同时流速快的河流含氧量丰富,自我清洁能力强;而中国的河流入海前大多要经过广阔的平原,河流平缓,含氧量少,自我清洁能力弱,且污染物非常容易沉积于河床上。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像日本一样的、甚至还要更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才行。

环保必须要有全局观念。马场举例说:河流上游的人用过的水清理后排回河里,下游的人只能用他们用过的水。上游的人可能觉得与己无关,不保持水质,直接受害的当然是下游的人,但是从总体来说,这条河流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吃到被污染的鱼。基于这个道理,日本人的日常水费里就包含了下水道费用,按家庭排出的生活用水计量收费,这里收取的就是净化水费用,河流的清洁必须由河边的所有人一起维护。

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高成本的环保方法有时无法实施,马场告诉记者,成本不一定要高:日本研制了各种先进的水质自动测试系统,这些系统都很昂贵,但是也有便宜的防污染办法,比如在水库进水口前修建鱼池,定期观察鱼的生活状态,如果发现大量死鱼马上截住河流,调查上游水质变化。下水道在日本的普及率是75%,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要花上一两万亿日元的代价,日本有些偏远地区无法承受,就采用家用小型净水器,或者几个村庄联合在沿路河流中设一个净水设施的做法,效果也很不错。

马场认为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普及,生活改善,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不能简单地把环保水平与环保观念挂钩。当人们还很贫穷的时候,往往会优先想到生计,不会想到环保,这个时期的环保只能用严格的法律来限制,强迫人们遵守。而当生活宽裕了,家庭主妇才会坚持每天分类扔垃圾,才不会抱怨交纳下水道费用,环保观念才会从被动的守法变成主动的习惯。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 刘昌黎 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 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根据防止公害协议,企业必须承担规定的义务,例如发电厂的燃料就必须使用不含硫磺的天然气和低硫石油。这样,防止公害协议就体现了地方居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居民的欢迎,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由上述可见,日本政府的环境对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与当时环境迅速恶化,必须及时采取立竿见影的严厉对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防止公害的协议,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监督,而且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检查。凡是排污达不到协议标准的企业,都不得不根据地方政府的劝告,缩短开工的时间。这种严厉的社会监督系统,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上述政策措施,日本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严厉的国家。从而,公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很快得到了改善。根据附表1的统计,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大都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1990年,日本每 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5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6、德国的1/11、美国的1/9;二氧化氮排放量为0.8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6、美国的1/5,英国的1/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57吨,虽略高于法国的0.49吨和意大利0.54 吨,但与美国的1.12吨和加拿大的1.05吨相比,都只相当于其一半左右。 尽管日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日本也成了世界上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但其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而且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以大气污染为例:199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各为95.3%和61.3%,分别低于上年的96.4%和69.8%;汽车尾气中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1997年为32.9%,比上年的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再以水质污染为例:1997年,海域、河流和湖泊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4.9%、80.9%和41.0%;其中,河流水质达标率虽然比1980年的67.2%有所提高,但海域和湖泊水质达标率却低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环境管理模式

第十二章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产品生态设计 一、产品生态设计的定义 产品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新概念,也称为“绿色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系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环节都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设计改进,使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为最低,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二、产品生态设计战略 1. 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 产品生态设计战略首先应考虑的就是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寻找到更优化、更合理的方案来持续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其实现途径见表12-1。 2. 易于清洁、维护和维修 生态设计要点:一是清楚标明产品如何打开以进行维护和维修;二是清楚标明产品的某一部件应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清洁或维护;三是应清楚标明产品中需要定期检查的部件;四是对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应易于更换。 3.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可更新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4. 尽量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 生态产品设计的一个特点是尽可能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减少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5. 致力于产品体积的最小化和重量的最轻化 总之,产品生态设计的关键在于使用一切方法,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废物排放,尽可能在企业内部乃至整个产业界实现生产—消费和维护—回收—再生产的封闭大循环。即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废物,也要将废物排放量降到最低或与企业外的一些生产或生态环节相耦合,实现较大系统范围内的最小化排放。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产品生态设计过程一般分为产品生态识别,产品生态诊断,产品生态定义和生态产品评价4个步骤。如图12-1所示。

(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分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健康的你和我,同样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污染已把我们层层包围。空气、水、食物污染无处不在,污染被人们称为“疾病的元凶、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呼吁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成为现实! 一、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物包括: (1)、燃料的污染;(2)、烹调油烟的污染;(3)、吸烟烟雾的污染;(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5)、装饰材料的污染;(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7)、VOC的污染;(8)、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9)、其它污染物的影响;(10)、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2)、电磁波的污染;(3)、噪光的污染。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2)、宠物的污染。 二、各种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 1、甲醛的污染: 甲醛无色易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制备酚醛树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建筑人造板、胶粘剂的重要化工原料。居室中的甲醛主要是由建筑人造板或胶粘剂中挥发出的,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会刺激眼睛引起流泪;浓度再高时,将引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和肺气肿;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便能致人死亡。人们长期低剂量吸入,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使妇女月经紊乱,影响生育并引起新生儿体质下降和染色体异常,甚至可诱发鼻咽癌。1987年美国环保局已将它列入可致癌的有机物之一。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第9卷 第4期1999年10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 A POPULAT ION,RESOU 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9,No.4 Dec.,1999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朱连奇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1 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 1.1环境保护的社会化 (1)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旨在“谋求产业用地选择的合理化”,“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1951年公布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的各种对策;1961年的《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河川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1964年政府制定了《河流法》,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有效地防止河流由于洪水、涨潮等造成的灾害,适当地利用河流和保持正常的水流,从而有利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970年的《防止海洋污染法》明确规定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必须严格限制向海洋排放废弃物; 1974年出台的《国土利用计划法》指出“发展公共福利,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国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利用”。政府的立法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日本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及日本自身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日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2年《地球化时代的环境政策》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维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1993年实施了《环境基本法》,基本法分析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基本法的障碍因素,指出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和地表沉降等公害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保护海洋。 (2)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还表现为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日本的环境结构特点,各地的环境情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写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境保护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在市民中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使市民了解世界、日本及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现状、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提高环境质量的对策,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1962年仙台市率先推出《健康都市宣言》、1970年的《公害市民宪章》在全国范围首倡建立健康而且环境优美的都市,提高市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3)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较高,根据民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把观测到的环境质量数据通报给市民。环境管理部门随时受理从汽 收稿日期:1998-12-07 作者简介:朱连奇,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曾作为日本“海外自治体国际交流协力事业”研修员在日本仙台市环境局工作。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本的地理环境, 自然面貌对铸造日本民族性格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并讨论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对日本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尊重自然, 尊重现实的特点, 形成了日本人对现实容忍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面对各样的思想采取融和的立场,对社会规则采取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态度。岛国狭小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上更小心谨慎,注重细节和礼节,同时这种四面环海的包围状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家本位的思想及集团感。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强的心态。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思想性格 日本作为“东方的西方”,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物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加以论述。 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日本人的宽容忍耐,谨慎的性格 (语言,行为,遵规守纪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 境内青山层峦叠翠, 众多的湖、溪、河、川点缀其中, 岛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观美不胜收, 但是列岛的气象变化多端, 台风季节, 狂风暴雨无情袭击列岛; 寒冬季节, 日本是世界上降雪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 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加上火山、海啸、地震亦频仍发生……埃德温。赖肖尔说: “台风已使日本人习惯忍受自然灾害, 并能泰然处之。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台风心理状态, 但是, 其他自然灾害也助长了这种宿命论观点。因为大部分日本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 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活火山, 故有时还有火山爆发之灾。……由于江户( 东京旧名) 周期性地发生强烈地震, 人们普遍认为, 每隔六十年就要有一次大地震。总之, 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 但与此同时, 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1 生长在这样环境的日本人感觉灵敏, 性格即“宽容”又“忍 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卧薪尝胆!包括这种勤奋,它不也是对艰苦的一种忍耐么?!日本人的忍,他是有某种目的为前提的忍!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目标忍耐很久,做很多准备工作,然后当时机来临的时候,达到最终目的。日本大街上,很安静,电车里很安静!其实日本人不喜欢那么张扬,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想~~他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跟所有人都说出来~~也不会很张扬的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想去埃及旅行,他们只会在坐电车的时候开始算旅行的话要多少钱,然后下车的时候去车站那份找兼职的报纸,之后打工赚够去旅行的钱,等旅行回来之后告诉你他们去了埃及~日本人很沉默,特别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先安静的想好,然后才有条例的去做~~他们不爱面子,只看实质!总是说日本经济大萧条~~也并非如此,只不过萧条的时候他们跟全世界说他们萧条的很惨!等他们经济恢复的时候,他们开始沉默了~~进入冥想状态,一声不出~~他们觉得,现在恢复了,我们在努力努力可能经济会更好!就业率更高,社会保障会更完善,不用跟世界说我们现在好了,忍一忍,忍一忍~~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与借鉴摘要:日本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它们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环境管理上学习日本的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环境管理启示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中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规划与计划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等。下面择要分类评述。 (一)指令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务院1998年l1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单位提出,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报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十几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已经从过去单一项目的评价转为区域性的综合评价;从过去单纯建设项目评价发展到规划、政策评价。 2.总量控制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净化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把污染排放总量限制在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我国实行的是容量、目标、行业3种形式的总量控制。控制对象包括12种污染物,其中大气污染物指标3个、废水污染物指标8个、固体废物指标1个. 3.“三同时”制度。该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只有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才能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污染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它是指对特定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依法要求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这项制度的实施,一般采取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的限期治理决定。 5.排污许可证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已经试行多年,1988年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和198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对排污许可证制度做了规定。规定指出,“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威胁有哪些

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威胁有哪些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至高利益。目前,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国均存在领土领海争端,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安全非常不利。其中,日本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友好互利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但是,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政治野心的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和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 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一是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发展。日本极右势力妄图抹黑历史,发展军国主义势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二是牵制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统治台湾50年,对台影响很大,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日本把台湾看作它的生命线。因为台湾海峡是日本通过东南亚、南下太平洋和印度洋,西达非洲和欧洲的必经之路。因此,一旦台湾海峡出事,日本一定会介入。 三是日本对我国军事威胁越来越大。中国已成了日本的首要“假想敌”,日本的国防战略也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9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保持防务费用总额世界第二、人均防务费用世界第一的状态。由于日本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比重世界领先,这使他有得天独厚的军事潜能。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日本的军队早已现

代化,而且武器国产化程度很高。 另外,日美组成军事战略同盟,以“安保条约”、“防卫合作指针”和“TMD”为基础,联合起来。一旦中美冲突,日本自然站在美国一边。 日本对我国安全最直接的威胁: 日本对我国最现实的威胁就是实际占领控制了钓鱼岛,并恬不知耻地宣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世人公认的。1895年4月,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将台湾连同钓鱼群岛一并割让给了日本,二战结中日本战败,钓鱼群岛连同日本的硫球群岛由美国代管,1971年美国人撤走时本应交还给我国, 但美国却非法地交给了日本,从而给钓鱼岛的归宿问题人为的设置了障碍。1978年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暂不涉及钓鱼岛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然而,主权被搁置的钓鱼岛并不平静,日本先后在岛上修建灯塔、直升机机场等各种设施,企围造成事实,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 日本企图霸占我钓鱼岛,加强对我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除了该岛本身的价值外,还有更深远的图谋。这就是以钓鱼岛为基础与我按中间线划分东海大陆架。可见钓鱼岛问题已不单纯只是一个岛屿的主权问题,钓鱼岛群岛问题处理不好,将来可能直接危害我国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总之,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中国应该从大局出发,“以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环境管理的概念

1、环境管理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什么是系统论: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3、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4、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也叫同步发展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5、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6、生态需水:是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7、无过失责任制: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是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财产损失,即使主观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该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一、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1、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①以浓度控制为基础,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②以末端控制为基础,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相结合;③以分散控制为基础,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相结合;④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2、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①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②加强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保护;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加强江河源头生态建设,做好流域生态保护。 3、环境管理对策和措施:①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微观管理;②坚持以新带老,以项目管理促进污染治理;③坚持以点带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④坚持以外促内,强化企业内部自主管理;⑤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二、日本环境管理: 1、日本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③无过失责任制;⑤公害纠纷处理制度。 2、日本环境管理的基本对策:①加强环境法制;②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研究;③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④大力治理污染源;⑤加强环境教育。 3、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①具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②对法律进行适时修改,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③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斯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⑤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1、需要层次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启示:从以往和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如果把环境问题看成是生存问题,把环境问题看成是当前、第一和基本的需要,则必然重视环境保护,必然把环境问题同经济问题视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解决,反之亦然 2、环境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管理的重点,近些年来,由于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的开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存条件。虽然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一些问题,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文章对于建设项目和园区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于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由此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对建设项目和园区规划进行治理,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以建设项目的开展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浪费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所以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1.3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强管理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2.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园区综合功能差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