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

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当然,Mundell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

麦金龙(R.I.Mckinnon)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第三,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所以,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为有剌。

彼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用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在道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越小。而且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因此就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

伊格拉姆(J.C.Ingrani)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一个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微小的利率波动就足以引起足够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哈伯勘(G.Haberler)和弗菜明(J.M.Fleming)的研究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别之间通胀事相近并不能保持经常性平衡,但固定汇率不能在通胀率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长期雏持。所以,通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

后续的研究证明,追求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往往难以实现且争议甚多,各种标准需要综合演绎和再发展,维塞尔(H.Visser)全面研究从Mundell到Fleming的观点之后发现:联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则货币联盟的收益越大;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工资价格机制灵活且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汇率工具的丧失就无关紧要。汉森(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认为货币联盟的实现取决于外部冲击的频率和特征、成员国内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性。

雷曼(Rehman)对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为5个方面:其一,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要素的高流动性减少了运用汇率工具稳定宏观经济和恢复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劳动力从高失业地区向低失业地区的流动,不仅可以消除需求转移的冲击还能逐渐使工资水平趋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可以缩短汇率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汇率调整的成本。金融一体化所产生的自动平衡机制使得汇率工具的必要性大大降,反之,劳动力和资本难以自由流动,则相对价格的调整就成为了恢复均衡的唯一手段,此时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的货币联盟更有效率。其二,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固定汇率越有效,参加货币联盟的倾向越大。其三,价格工资的灵活性。价格工资的商弹性有利于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并重新获得内外部均衡,也就减少了汇率调整的必要性其四,商品市场一体化。生产消费结构相似的国家,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也相似。在对称冲击条件下,汇率工具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其五,财政一体化。财政一体化的实现,对于货币联盟的运行而言,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进一步得以加强。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中,对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二者均是市场摩擦条件下的次优选择。如果对外收支调节机制极端“平滑(smooth)”,要素完全自由流动,消除了国别营制和干预,垒球就会产生单一货币,其效率也是达到了最高形式。但现实中,工资刚性、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平滑运行,采用浮动汇率实现内外均衡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然,最优货币区理论证明了经济一体化和要素流动作为价格工资弹性的不完全替代,比浮动汇率更有效率。

2.理论的具体实践

1989年6月,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Delors)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了德洛尔计划。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EMU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马约》还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EMU的资格条件:

(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

(2)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积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

(3)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

(4)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土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经过不懈努力,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5年芬兰、奥地利、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欧洲货币一体化自此开始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二、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思考

9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是“欧盟到底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992年6月11日,62位德国经济学家在法兰克福发表了题目为《欧洲货币联盟一一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 ccurrencyunion-anacidtestforEurope),其副标题为 62位德国经济学家反对《马约》的决定:动作太快把欧洲推向危险的境地 (以下简称《考验》)。此文指出,《马约》存在lO大失误,认为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贸然行事将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但是,另一份名为赞《成欧洲货币联盟:欧洲经济学家宣言》 (1nFavorofEMU:amanifestoofEuropean~onomists,以下简称《宣言》),由70位欧洲各国的经济学家,其中包括lO名德国经济学家,联名对Ⅸ考验》进行反驳。以几十名经济学家联名宣言的形式展开的论战,在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参与者均是经济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考《验》的作者涵盖了德国经济理论界最知名的专家;宣言的作者包括特里芬(Triffin)、尼尔斯塞·杰逊(“魏纳尔计划”的研究组成员)、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英格兰银行货币委员会成员)、白瑟威(Basevi)(“平行货币”理论的创始人)、保罗格·卢夫等众多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方面的著名学者。激烈的争论使我们深感该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以更加周全的态度看待欧盟及欧元的情况。两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汇率工具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考验》的重要观点在于:一、EMU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条件在于成员国经济趋同,而这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不应设立具体日期,设立日期只台使为达到要求而作假,影响后续的发展;二、在价格稳定方面应该实行严格的绝对值,而不是宽松的相对值;三、欧洲中央银行(ECa)的基本架构,决策人士代表着各国的利益,而有的国家缺乏维持价格稳定的足够的动机,所以不能从制度上保障ECB能确保欧洲的价格稳定;四、面对第三国时,成员国的汇率安排棘手,甚至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影响汇率稳定井进一步影响物价稳定;五、德国把物价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但在其他成员国耒达成共识,各国工资情况、公共财政政策不能完全配合实现价格稳定;六单一货币条件下.相对弱小的国家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失业率;七、欧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上均达成足够的统一性,因此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欧洲应该实施单一货币。把货币联盟作为一项长期目标,62位德国学者并末提出质疑,而是对欧盟进程速度表示反对。在政治联盟建设很不完备、市场一体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欧盟并非一个最优货币区。在此条件下推行货币联盟,无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很可能破坏“价格稳定的终极目标。宣《言》的作者们鲜明地回击了这些责难,针对这几个提出的问题提出了5个观点。一、 ECB委员会成员中12位由各国中央银行的行长组成,其在EMS(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工作证明了他们都是反通胀的行家里手;另外6人直接由任命产生,任期为8年,其个人的独立性有保障。此外,ECB比德意志银行具有更大的宪政上的独立性。唯一值得怀疑的是各国执行政策中的通胀和就业偏好。二、价格稳定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德国人所特有的,德国在控制通胀率方面并不一直比其他国家好。通胀趋同、EMS和《马约》的成功都直接强化了南部各国“通货膨胀得不偿失”的观念。三、单一货币需要什么程度的政治联盟,这很模糊。在财政问题的处理上,欧共体与美国、德国这样的联邦政府很有差异。劳动力的流动性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所以不需要统一的税务局。同时,财政政策的分离,还能成为应付临时性冲击的手段;转移支付通过再分配手段进行,可能效果会更好。建立保障机制,缓冲可能出现的失业冲击,加以转移支付调整,其成本会低于设置欧盟结构性基金。纯经济分析也认为没有必要把政治联盟与货币联盟联系在一起。

四、6O、70、8O年代的经验数据说明,汇率浮动和高通胀没有为南部欧洲提供高增长,固定汇率也没有服制南部国家的经济增长;90年代初期的经验表明,没有参加EMS “汇率走廊”的国家竞争力下降较快。一些欧盟中弱国暂时不能参加货币联盟,这也在《马约》的

预见之中。严格的趋同标准,包括通胀条件、在ERM中的成员地位、预算赤字等方面,不会对未来的运作造成损害。五、推进货币联盟优于“维持现状”。EMS的实质就是稳定汇率加上资本流动;EMU只是加入了适当的体制框架,使之更加巩固,并通过单一货币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基于国家主义的观点是短视的:金融市场的扩展和整合将产生比仅仅稳定汇率而得到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过去,外部冲击(石油价格上涨、美元冲击)等常常使EMS陷入混乱,单个国家难以抵御。货币联盟通过有效的各货币当局的协调合作,避免内部冲突,才能共同应付外在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EMU是无法替代的,尽管存在风险,但值得尝试。两份宣言的作者围绕“欧盟是否是最优货币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衡量标准、对应条件下汇率政策工具的效应、货币联盟能否提高物价稳定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加入单一货币的成本收益等几个方面。学者们的意见舟为三种:一是赞同派,认为单一货币是欧盟的最佳选择(如前述的7O位经济学家),二是中间派,认为当前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不反对把单一货币作为欧盟演进的方向(如62位德国学者);三是反对派,如 Krugman,认为无论在当前还是在以后,欧盟都不是OCA,即使建立了货币联盟,也只是政治动机使然。

三、实证证据

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没有一个国家是“最忧货币区”,因为各国劳动力流动都是不完整的,财政政策也难以做到十全十美,除非出现惊人的道义上的理由,才可能成立最优”。在一个理想的OCA里,每个成员国都能尽可能好地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这仍然是各国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所以,EMU肯定不是一个理论意义上的最优货币区”,但是,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EMU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实证研究看待其具备何种程度上的OCA特征,以及判断其未来的运行特点,就显得很有价值。由于EMU是一种气势恢弘的金融创新,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研究力所难及,所以以实证研究和与美国的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

1.产品多样性

依据1969年凯南(kennen)提出的产品多样性标准,比利一斯马格(Bini-Smaghi)和沃利(Vori)l993年发表其研究结果,从食品、纺织、电器等11大类制造业来看,欧盟国家之间产品结构差异远小于12个美国联邦储备区。据估算数据,1980年和1989年,前者产品结构差异系数分别为8.39和8.38,六个核心国之问产品差异系数只为7.07和7.85,而美国12个联邦储备区的差异系数为16.71和17.97。“欧洲国家比美国各地区更具有相似性”,更能抵御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Apel和Emerson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比特-鲍芬格(peterBofinger)指出,汇率调整不能调整需求变化带来的冲击。假设某产品在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如果外部需求转向其他商品,则需要在内外市场上降低该产品的价格,汇率贬值是无效的。

2.非对称冲击

现代经济中冲击的概念逐步深入,出现了对称冲击、非对称冲击、临时性冲击、永久性冲击、名义的或真实性冲击等概念,对称冲击是指对不同经济体产生相同或类似的影响:非对称冲击是指冲击对不同特征的经济体(例如不同的产品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非对称冲击发生时,货币联盟内各国会产生方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反应,这时是不是需要运用汇率工具进行调节,其调节效应取决于什么?比特鲍·芬格运用过去2O 年的经验数据,计量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根本性的变动与汇率变动没有绝对稳定的联系,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就可能出现遭受负面的需求冲击时,本应该贬值的汇率反而井值,造成更严重的恶化。由此,即使在传统最优货币理论假设下(即货币幻觉较高或“一国一产品”的模式),

货币联盟也比浮动汇率或固定但可以调节的汇率模式好得多。格罗斯(Gros,1995)计量研究也表明:名义汇率对于处理影响欧洲国家失业的非对称冲击时并不十分有效;维纳尔斯(Vinals,l996)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大EMU还是小EMU? 中明确支持大EMU(包括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其原因是“如果考虑总产出而不是某个部门产出,大EMU的非对称性并不比美国大。”贝奥米和普瑞山德(Bayoumi&Prasad,1995)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垒欧盟内在的非对称冲击对于产出增长波动的彩响与美国几乎相同。阿克劳斯和梅里弛(Erke1.Rouse&Melitz)运用VAR模型也发现,在大EMU内,货币主权的丧失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可以简单归纳为:其一,汇率工具对于抵御非对称冲击并不是十分有效,并非有效的宏观经济稳定器:其二,当前的巨额资本流动使名义汇率的调节功能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外汇市场时常受到游资大规模冲击时,汇率会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所以就有理由怀疑货币当局能否在遭受非对称冲击时,运用名义汇率恢复经济平衡。其三,由于名义汇率均不能自由调节,只有灵活性方面的差异,所以各国加入EMU的成本并不比加入EMs商。

保罗·格鲁夫(PaulDeGrauwe,1997)在《货币一体化经济学》认为,国别政府的存在是造成非对称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本身的政策工具(预算与支出)就足以形成非对称冲击大多数成员国政府支出和税收占其GDP的50%,而欧盟自身的预算收支只占欧盟总GDP 的1.3%,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当一国提高所得税的时候,就会影响本国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导致本国总供给和总需求上升,同时导致劳动力外流。此外,各国工资确定过程不同,也会成为非对称冲击的发动因素之一。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在进一步政治一体化的基础上,货币联盟才能完全有效地运行。

3.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与经济开放度

经济趋同中有一种担心,即是发展速度快的国家是不是会受到牵制。保罗格·鲁夫分析了1976-l995年EU20个成员国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增长率较快的国家既经历了货币升值也经历了货币贬值;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真实汇率的变动没有相关性。可能的解释是:一、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产品剖新和知识更新,产品剖新较快的国家一般具有较大的进口收入弹性,且进口收入弹性一般大干出口收入弹性。因此较少遇到经常账户失衡的问题;二,资本流动可以捭朴经常性赤字,而高增长的国家因为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容易吸引资本流入,高增长国家就不需要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平衡。所以,增长率不同、产品结构不同的国家组成货币联盟,不仅有利于资本流动,而且能导致产业整合。McKinnon认为,经济开放度与浮动汇率的有效性成反比。越开放的国家越不需要运用汇率工具调整外部冲击,而应该加入货币联盟欧盟各国进出口占GDP的平均值均高于美国和日本。所以更应该组成货币联盟。但Krugman和Obstfeld质疑经济开放度标准,认为这样的标准太宽松。同时,他们指出,在欧洲内部贸易方面,相互的进出口占其GDP的比重(1O-25%)不够大.远低于美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水平。如果把这个作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衡量指标,根据GG-LL模型,就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欧盟本身是最优货币区。

4.劳动力流动性与工聱物价弹性

大量研究证明,EU内部劳动力流动性远小于美国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加上语言、文化传统差异,其流动性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美国的水平。这是怀疑EMU的一个重要论据。巴利爱·切格林03artyEichengreen,1993)指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调整的实际贡献程度,要比劳动力是否能充分流动重要得多。其研究比较了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内部地区问移民对于本地失业和工资的影响。从9个抽样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净流入人口对当地失业和工资确有影响,但非常小。如果移民与当地人口文化、家庭相似,则移民变化对于失业的影响

仅为二十五分之一。由于该类研究的数据抽样不同,分祈方法不同,结果千差万别。布南查德和凯慈(Blanchard&Katz)于1992年的研究认为移民对失业事的影响相当大。格林伍德(Greenwood,l985)的研究兄认为根本没有影响。后续的研究认为不能把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井未让人信服。事实上,欧洲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的确是制约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欧洲工资生成过程中,工会参与的程度很深,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出现了长期的高失业与工资刖性同时存在的局面。量化考察工资物价弹性对经济调整的影响比较困难。8O年代中期,布鲁诺与塞克斯(M.Bruao&J.Sachs)在全《球滞胀经济学 (EconomicsofWorldwidestagton)》一书中做了尝试,研究结果是,欧洲的实际工资比美国更具有刚性,而名义工资相反。Bini-Smaghi和Vori在1992年评价了主要工业国名义工资对物价和失业率的弹性。其结论是,8个欧盟国家工资物价弹性比美国和加拿大高,而德国、意大利更高;工资失业率则比美国和加拿大低得多。真实工资刚性过商会使地区性汇率手段在应付冲击时失效。这意味着,在欧盟范围里,运用汇率手段是不必要的,但是实际工资刚性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实质经济的调整过程。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和较高工资刖性,形成了对EMu发展的钳制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洲货币联盟具备了大量“最优货币区”的特征,但不能在纯理论上成立。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的整合,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和工资刚性问题亟待解决。单一货币运行后。因政策安排不协调、货币替代和汇率波动引起的非对称冲击将会翻底解决,EMU就逐渐更具有OCA的特征了。最新的研究也指出,当美国各州遭到非对称冲击的时候,联邦政府也只能帮助弥补各州损失的1O%,财政联邦制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其次,包括Mundell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美国原来也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而是美元的产生推动其成为了最优货币区。那么,欧元单一货币的启动就可以推动EMU成为最优货币区。

欧元区的历史与现状、未来讲解

湖南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欧元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金融三班 小组成员:邓顾俊兰201118113** 肖蕾20111811314 廖凯20111811321 丛琳20111811311 周碧芸201118113** 指导老师:何娟文

2013年6月4日 目录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3、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二、欧元的国际影响 1、欧元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欧元与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3、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三、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元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2、欧元与中国对外贸易 3、欧元与中国外汇储备 四、欧元给欧盟各成员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五、欧元存在的弊端 1、欧元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2、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缺乏灵活性 3、联盟内部在政治上缺乏信任 六、欧元的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全面进入流通。作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跨国货币,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后又有 希腊加入)的统一货币,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性的一件大事,在国际金融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国界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和稳定比值的特殊信用货币。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欧洲国家一直偏爱固定汇率制度,也是在纷乱之中追求联合的一个 注脚。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一直采用的是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自我调节结果看,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说是效果最佳的制度。但主战场位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黄金储备大规模流向美国,严重削弱了欧洲金本位汇率制度的基础。1920年前后,彼时的欧洲霸主——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惜压迫新兴的美国数次调低其国内利率,配合其恢复金本位制度。但后见之明的我们知道,结果只是造就了美国的一轮人造信用繁荣,并最终引发了大萧条。1931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欧洲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的彻底失败。 二战之后,欧洲诸强反思孤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得出结论:单独求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出路。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首的政治家提出了从产业合作开始,经过贸易、关税、货币等方面共同合作发展,最终过渡到政治联盟的战略思想,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 同发展,确实取得了内部互惠的便利,实现了比各个国家以单体发展更大的增长。为了要维持这一增长,求得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更加自由的流动,就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以便彻底排除各国分散的价格、利率、汇率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东财《国际经济学》课程考试复习题参考答案

东财《国际经济学》课程考试复习题参考答 案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5 B B A A C 6-10 ABCCA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AB 12. AB 13. AB 14. BE 15. BC 16. BCD 17. ABCD 18. CD 19. ACD 20. AB 三、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21-25 √√×××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 贸易条件:就一国贸易而言,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27. 提供曲线一国的提供曲线是该国所有可能发生贸易的相对价格线与该国贸易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集合,它反映该国为进口一定数量的Y商品所愿意出口的X商品的数量。 28. 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由于汇率变化对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影响较大,为保护本国利益,各国政府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对汇率的浮动进行干预,以使外汇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浮动,这种浮动方式为管理浮动。 29. 外汇倾销:是国家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国外倾销商品的一种特殊措施。 30. 贸易创造:关税同盟静态的、局部的均衡效应之一。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中的另一个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 简述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分析法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探讨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因而得名为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理论认为:考察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是通过考察汇率对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的影响,得出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充分条件。 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当|DX+DM|>1时,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这是货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2. 浮动汇率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经常性波动影响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助长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 (3)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33. 简述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汇率应当根据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对比关系来确定,而购买力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可以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中得出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其公式是:R = PA / PB

欧美货币

中国金融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欧美货币 经济史产生更多的事实、更好的事实、更好的经济理论、更好的经济政策以及更好的经济学家。——麦克劳斯基(1976年) 正如唐太宗所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关于我们中国的历史,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我们从书上、老人们的回忆里都或多或少的看过和听过。然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的历史我们大多数人却知之甚少。对此,让我们以史为路,顺着“钱”的指导,向后看看他们的历史! 一、关于欧元和美元 1、欧元 欧元的前身是德国马克,领导国是德国。 1999年1月1日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欧元区国家)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 希腊于2000年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12个成员国。斯洛文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

13个成员国。塞浦路斯于2008年1月1日与马耳他一起加入了欧元区。斯洛伐克于200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增至16个。爱沙尼亚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国。现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 货币名称:欧元 标准代码:EUR 惯用符号:€ 货币前身:欧洲货币单位(ECU) 货币进制:1 欧元= 100 欧分(cent) 使用地域:欧元区共有17个成员国和超过3亿8千万人口。欧元的17会员国是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芬兰、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它们都是欧洲联盟的会员国。 2、美元 美元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官方货币。目前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通过后出现。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从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 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当然,Mundell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 麦金龙(R.I.Mckinnon)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第三,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所以,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为有剌。 彼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用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在道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越小。而且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因此就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 伊格拉姆(J.C.Ingrani)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一个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微小的利率波动就足以引起足够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哈伯勘(G.Haberler)和弗菜明(J.M.Fleming)的研究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别之间通胀事相近并不能保持经常性平衡,但固定汇率不能在通胀率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长期雏持。所以,通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

世界主要货币一览表

世界主要货币一览表 将转换成欧元的货币: 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2个国家的货币(以下都简称为欧币)将在2个月的时间内以与欧元的固定折算率完成向欧元的转换。这些货币分别是:

欧元与欧币的转换原则是: 欧元与欧币之间的固定折算率采用以1欧元兑换等值的欧币的方式表示。转换采用6位数字,第一位数字是零的数字除外。如: 1EUR=1.95583 DEM,1EUR=0.787564 IEP。 进行货币转换时,不能将固定折算率四舍五入。如: 1EUR=1.95583 DEM 不能四舍五入为1EUR= 1.96 DEM 。 在清算或入账时,欧元区内各国货币与欧元的转换,要遵守四舍五入的原则,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法国法郎小传 2002年2月17日午夜,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货币法国法郎彻底退 出流通领域。欧洲单一货币欧元从此成为法兰西人使用的惟一法定货币。17日晚, 法国政府在财政部大楼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以纪念这一告别法郎的时刻。 法郎的诞生有一段历史掌故。1356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正酣之际, 法兰西国王让二世在法国西部的普瓦提埃一役中失利,被英军俘获,沦为阶下囚。 英方提出了释放他的苛刻条件:交纳300万金路易,否则决不放人。让二世在伦 敦被囚禁了4年之后,最终如数交纳了这笔巨额赎金,才得以返回法国。1360 年12月5日,获释后的让二世国王签署一道敕令,决定铸造含纯金3.87克的 硬币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硬币的正面是让二世在战马上身披铠甲、手执利剑的英 武形象,意为国王获得自由、返回法国。根据国王的旨意,这种新钱币就以“自由 ”命名。“自由”一词的法文是FRANC,音译为中文便是“法郎”。如果从1 360年“法郎”金币的铸造算起,法郎作为货币至今已经有整整638年的历史 ,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货币之一。 法郎虽然历史悠久,但它走过的道路却坎坷不平。让二世创立了法郎,但却未 能从此树立它作为官方货币的地位。15世纪中叶,查理七世废除了法郎,恢复了 原来的货币——金路易。文艺复兴时期,金路易又被“代斯顿”所代替。“代斯顿 ”这个货币名称来自意大利,原意为“脑袋”。法王路易十二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对 意大利货币上刻有历届国王头像这一点十分欣赏,他回国后,便下令把自己的头像 也铸造在法国的货币上,“代斯顿”因而得名。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郎在沉寂了300余年后得以重新露面。1 803年,拿破仑颁布法令,确立了法郎的国家货币地位。从此,法郎就一直是法

欧元区已经没有更多货币政策选择

欧元区已经没有更多货币政策选择 自2018年初以来,欧元区的增长已经放缓,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在增加。然而,欧洲央行几乎没有任何空间来实施货币刺激。没有哪位央行行长会轻易承认自己已经没有政策选择了,但将于11月1日就任欧洲央行行长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2019年9月似乎承认了这一点,她说:“央行不是唯一的游戏。” 本文关注的是,为什么欧洲缺乏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的货币政策选择。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讨论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 正如最近一份PIIE政策简报所显示的那样,没有人会怀疑美联储仍有采取行动应对衰退的空间,尽管人们对其工具的范围存在争议。但欧洲央行受到的限制要严重得多。尽管联邦基金利率仍接近2%,但欧元区的隔夜利率已经远低于零(图1)。 9月12日,欧洲央行提到致力于保持关键政策利率”在目前水平,直到(管委会)看到预期期间的通胀前景稳健地向充足接近但低于2%的水平收敛,并且这样收敛一直反映在潜在的通货膨胀动态。”鉴于欧洲央行在制定通胀目标方面的略显笨拙,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了。10月24日,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再次强调了

其立场,这是时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 这一声明可能有助于稳定市场对未来政策利率的预期,但它本身并不代表提振。它也没有拓宽未来的政策空间。 9月12日,欧洲央行还宣布恢复自2018年12月以来中断的资产净购买。德拉吉在10月24日回忆说,这一决定得到了“(管委会)明显多数成员的支持”,承认其中几名成员反对。然而,除了眼下的争议外,更重要的问题是,额外购买主权债券的空间是否还有很大,以及购买的效果如何。 当资产购买计划在2015年开始实施时: 购买的分配将尽可能遵循欧洲央行的“资本额比例”; 任何债券发行的总持有量将保持在33%以下,以“保障市场运作和价格形成”,并“降低欧洲央行成为欧元区政府主要债权人的风险”(出于对财政支配地位的担忧);和 对任何带有集体行动条款的债券的持有比例都将保持在25%以下,这样欧洲央行就可以避免否决可能的债务重组决定尽管已经调整了几次,自我约束如今限制了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计划的空间。债券投资组合的构成已经偏离了资本关键,欧洲央行已经持有包括德国和荷兰在内的几个国家近三分之一的主权债券。 正如德拉吉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所指出的,欧洲央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文献综述 国际货币竞争是各个经济体之间实力的较量和博弈,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该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的重要体现,对该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货币国际化是一国本位币随本国经济实力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而接受度不断提高,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结算、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呼声越渐响亮,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历史机遇。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又蒙代尔(Mundell,1961年)、麦金龙(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于1961年的论文中提出,其后由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关于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使得该理论不断完善。总而言之,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

国际金融(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国际金融导论 1、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学? 答: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国际金融是指与国际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一切业务活动。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国际收支 1、简述国际收支的定义及特征与分类。 答:含义:是指一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特征:①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②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记录,以交易为基础,而非货币收支为基础③是流量的概念,变动数值④是一定时期,会计年度。 分类:①交换: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②转移: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未从对方得到对应的价值相等的补偿物。 ③移居: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就形成移居。 ④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投资收益再投资。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构成。 答:含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对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特性和经济分析的需要,分类设置科目和帐户,并按复式簿记的原理进行系统记录的报表。 构成:①经常帐户: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③储备资产变动④误差与遗漏 3、简述国际收支中的几个重要差额。 答:①贸易收支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传统上常用的一个口径。②经常帐户差额:国际收支分析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之一。如果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则意味着该国对外净投资增加。 ③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账户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净差额。它反映了一国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的能力;该差额还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开放程度。④综合差额:指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所构成的差额。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逆差)的危害、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顺差)的危害。 ①答: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导致本币汇率下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该 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②答:持续顺差导致本币汇率上升,降低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6、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答:①结构性失衡: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②周期性失衡:一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③货币性失衡:指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④收入性失衡:是指一国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④偶发性失衡: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论文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最后,从区域货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域经济货币联盟 最优货币区域,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为“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一、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1.20世纪60年代。1961年,蒙代尔第一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组成货币区的一个经济标准,即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标准。他认为,当要素在某几个地区内能够自由流动,而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几个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 其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麦金农(Mckinnon,1963)认为应以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肯南(Kenen,1969)认为应以生产的多样化程度为标准;英格拉姆(Ingram)则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而托尔和威利特(TowerandWillett,1976)、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莱明(Flemming)则把注意力从微观的供求变动转移到宏观经济现象上,提出通货膨胀和政策一体化的标准。 2.20世纪70年代。因为前人的努力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突出该理论的正面效用同时忽略了成本的产生。该理论在7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开始转向对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货币区的好处有:(1)降低交易成本;(2)不变的固定汇率减少了不确定性,并能排除伙伴国之间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3)节省成员国的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4)货币一体化能促进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而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则包括:(1)单个国家失去了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自主权;(2)国家财政政策的决策权受共同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限制;(3)有可能加剧失业;(4)有可能恶化本已存在的地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gle monetary policy to euro zone countries xxx 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本文在浅层次探讨了单一货币政策执行以来对欧元国家的利与弊的分析.发现单一货币政策虽然打破了贸易壁垒并努力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元相抗衡,但这么多年过去其弊端也逐渐变得不容小觑,如各个国家失去货币政策自主权和使危机传播的更快等等. 关键词: 单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国家利弊

1 引言 自从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在欧洲共同体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以来,欧盟国家就从未在一体化变得更加强大的路上停止前进.而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发布执行的欧元政策更是努力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目前为止,仍有18个国家在使用欧元: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也逐渐显露。 2 有利影响 第一,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资本流通.试想,今天我作为一个欧洲的商人,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交易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货币兑换的话,一是免去了货币兑换,整天担忧货币汇率的麻烦,二是免去了货币兑换过程中的这种税和那种税,省钱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欧元区国家之间的相互流通,将资本由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的流向不发达地区,各个国家全面均衡发展,对整个欧元区实在是大大的利处. 第二,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提高欧元区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举例说明,冰岛和希腊两个国家其实是很有类比性的,都以旅游业、航海业为主要经济体。虽然同属欧盟,但是希腊加入了欧元区而冰岛依然在使用自己的货币冰岛克朗.结果在美国08年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到欧洲形成欧债危机的时候,虽然希腊濒临破产,政府负债累累,但是冰岛没有经得起风波,于09年成为全球第一个破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入欧元区让希腊暴露出自身经济的更多问题,逼迫其转型,让国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岂不美哉? 第三,单一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欧元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提升政治地位.众所周知,美元在全球市场上来势汹汹,企图独霸全球经济,成为全球霸主.然而欧元区国家的单一货币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和美元抗衡的机会,让世界向着和平稳定多极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了美元将欧洲各个小国拆开单独击破的风险.因此,我们说单一货币政策不仅在经济方面对欧元国家利大于弊,政治方面的优势仍不可小觑。 3 不利因素 其一,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国家失去制定货币的自主权。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发挥预想效果的前提是各国经济形势趋同,若经济形势差别较大,这一政策就难以兼顾各国实际发展状况,反而会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和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不搭配,会造成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单一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其目标在于欧元区整体发展,而各国财政政策由各国zh政府制定,其目标在于本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两大政策不协调,势必印发严重的危机。例如,在08年的经济动荡时期,欧元区各国由于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调节经济,财政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只能通过举债和扩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引发了严重的欧债危机。 其二,单一货币政策会让整个欧元区承担极大的风险。在实行单一货币政策后,单一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因连锁反应扩大影响到其他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20章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 20.1 复习笔记 1.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变 (1)1969~1978年欧洲货币改革的原因 欧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努力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政策形势发生了变化;二是人们希望欧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汇率的变动给欧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具体原因有两个: ①为了提高欧洲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1969年的货币危机使得欧洲对美国将其国际货币职责放在其国家利益之前的可靠性失去信心。面对美国越来越自私的政策,欧盟国家为了更加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决定在货币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 ②为了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欧盟的长远目标就是要消除所有障碍,把欧盟变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欧洲的政府官员认为,汇率的不确定性,是减少欧盟内部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在欧洲国家之间建立起固定的相互汇率,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欧洲市场。 (2)1979~1998年的欧洲货币体系(EMS) 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共同体国家为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于1979年3月13日建立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当时参加的国家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1984年9月希腊加入,1987年5月12日西班牙加入,1987年11月10日葡萄牙加入,1995年1月1日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创建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内容。在结构上,欧洲货币单位与欧洲记账单位相同,都是由成员国的一定量的货币组成,是一个货币“篮子”。与欧洲记账单位的本质区别是,欧洲货币单位不仅可以作为价值尺度给资产和负债标价,而且还是一种支付手段,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货币的功能。所以,欧洲货币单位既是一个货币“篮子”,也是一种“篮子货币”。 ②建立双重的中心汇率制,以保证成员国汇率的稳定。根据规定,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同时成员国的货币之间也存在一个双边中心汇率。但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必须根据欧洲货币单位与成员国货币的中心汇率进行换算。当一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的中心汇率进行了调整,那么它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所以,欧共体规定,各成员国不能擅自调整本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任何调整都必须经过欧共体财政部长理事会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同意。成员国货币可以围绕两国的双边中心汇率在上下2.25%的幅度内波动。如果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已接近其波动的极限,则两国货币当局都应该进行干预。欧共体成员国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 ③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取代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增强干预市场的能力。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早在1973年4月,欧共体为稳定汇率而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基金总额远不足以适应干预市场的需要。根据规定,各成员国缴纳其黄金、外汇储备的20%以及相同数额的本国货币作为欧共体的共同储备。与此同时,还规定了信贷体制。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可以相互提供本国货币的短期信贷,数量不限,作为干预市场能力的补充。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一、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OCA)是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196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问题,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汇率和货币区,开创了观察汇率问题和货币区的全新视野,触发了有关“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大量文献。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有人将他的OCA理论称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有关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最优货币理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构成条件上,这些讨论从不同的侧面

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评价标准,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凯南()在《最佳货币区:一个折衷的观念》提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更为理想的参与者。詹姆斯·英格拉姆指出,为了达到货币区的最优化,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观点。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莱明分别提出把“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即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1976年,爱德华·托维尔(E·Tower)、托马斯·维利特(T·Willet)和弗莱明强调把“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政策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第三,这些理论在强调组成货币区的正面效应时忽视了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成本问题。加入货币区在给一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特别是,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加入某一货币区即意味着该国对其主权的放弃。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一个考虑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展。传统的对最优货币区的研究

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跨境传导渠道对于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变动、全球流动性变化、国际资本流动等四个角度入手,分析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途径。本文指出,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国际传导的效果是不同的,在考虑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时,要根据不同工具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在当前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较过去已扩大了许多,这与传统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在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也已出现变化。 关键词: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渠道 本文旨在探讨欧元区货币政策将会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国际传导,以及对欧元区经济和全球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欧元区已经紧密融入了全球经济,任何对于欧元区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估,都不能仅仅思考欧元区的情形,而是必须基于开放经济的视角。欧元区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约15%,进出口总量占比也在相似水平。而且,欧洲企业已经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中,即使不考虑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外国增加值占欧元区出口总值的比例也已达五分之一左右。从金融角度来看,欧元资产的价格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而且,欧元区居民持有了大量的境外资产和负债,这也使国际宏观金融形势的变化将对欧元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入手,分析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途径:第一,国际收支平衡;第二,汇率变动;第三,全球流动性变化;第四,国际资本流动。

一、欧元区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平衡图1展示了自2002年以来,欧元区经常项目余额占GDP比例和贸易余额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一个突出特征是,近年来,经常项目余额和贸易余额均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众所周知,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等因素,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但除此之外,货币政策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同时采取程度接近的货币宽松政策,则各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均不会出现显著变化;但如果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并不同步,便会影响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宽松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能够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增加国内收入,增加进口,从而可能导致经常项目恶化;但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能会带来本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此外,汇率变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与国际贸易的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例如,计价货币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企业调整产品的价格,计价货币的作用将会减弱。根据欧洲央行的实证研究(Ca Zorzi et al.,2019),货币政策扩张对于国际收支会产生正面效果。图2显示了欧洲央行采取的超预期货币政策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如何判断一次货币政策是超预期的呢?研究人员在每一次欧洲央行采取货币政策操作后,通过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高频数据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异常变动,并据此来判定该次货币政策是否超预期。研究显示,货币政策的冲击能使欧元汇率下跌,对欧元区出口和进口都具有刺激作用,可使贸易条件出现明显且持续的下降。总体来看,出口增长会超过进口增长,贸易差额出现扩张。

欧元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讲稿 我们组讲的是欧元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我们的重点是第三点和第四点。首先在开始我们的重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欧元区。 一、欧元区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欧元区共有18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人口超过3亿3千万。 这张图片划红色波浪线的就是欧元区成员国。注意一下这里是乌克兰,这里是白俄罗斯,这里是俄罗斯,相信这样讲过对大家了解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有所帮助。乌克兰局势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对欧元区甚至是世界都有影响。例如:波兰受到乌克兰局势的影响,正在重新考虑加入欧元区问题。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不多讲了,第二点欧元危机的原因第三组已经详细的为我们分析了,这里我也就不讲了。我重点讲一下 三、欧元危机的化解策略 1、提高德国公共支出和预算赤字 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其态度对债务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希腊、爱尔兰等国的出口,因此,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就成为欧元救助计划中的一部分。 2、扩大当前的7500亿欧元紧急救助基金规模

为救援希腊而筹集的7500亿欧元的基金可以保障爱尔兰,甚至可以保障葡萄牙暂时不出问题,但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机,欧元前景堪忧,毕竟该国是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只有有效扩大EFSF的总体规模,并提高其使用的弹性,才能在危机爆发时稳定市场信心。 3、欧洲央行应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尽管量化宽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还债问题,但欧盟和欧洲央行的救助能够给西班牙等国家以喘息时间,并帮助西班牙等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实现财政的再平衡。欧债危机必须通过各国减少支出,进行结构性改革,放弃过去过度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得到解决,在此之前,量化宽松是欧洲央行唯一的选择 4、“PIIGS”减少财政支出。 根据巴克莱的研究报告,“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中只有意大利可以在不进行主动削减支出的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逐渐实现财政的小幅盈余,而其他四个国家若不进行痛苦改革,财政赤字将一直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根据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的计算,要想继续留在欧元区,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需要将政府支出缩减10%。 经过了这些措施,现在欧元区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感受一下。 四、欧元危机后欧元区的现状及展望

货币及最适货币区理论

一、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二、最适货币区理论:缘起和发展 二战尚未结束,欧洲的政治家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实现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合发展.对一体化构想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导致1958年《罗马条约》的签订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前后,西欧各国在一体化方面所作的尝试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如何得到一个最优的货币安排。6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麦金农等人创立“最适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从理论上为前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谓“货币区”(Currency Area),是指实行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的区域。蒙代尔认为,在单一货币的流通区域内,人们无需为货币兑换而浪费社会资源,也免除了汇率风险所导致的交易障碍,有利经济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因此,一种货币的流通区域越大,它对微观经济效率的促进就越大,最极端的情况是全球只有一个货币区,各国通行同一种货币,世界贸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但另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经常出现此冷彼热的现象。如果考虑到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经济的需要,货币区就不应该是越大越好,正相反,货币区要尽量细分,货币区数量越多越好。这样,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产品滞销,便可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本币对外贬值等手段刺激内部需求、扩大出口,相应地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反之,如出现经济过热,则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本币升值加 以应对。正是在微观经济效率和宏观政策灵活性这对矛盾的对抗中,产生了最适货币区问题。从最极端的情况看,货币区一方面不能少到全世界通行一种货币,另一方面又不能多到货币种类多于商品种类(否则连物物交换都不如)。那么,货币区的范围如何决定呢?蒙代尔认为,关键在于要素流动性(Factor Mobility)。 最适货币区应满足:区域内要素可自由流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区域内外则存在流动性障碍。这样,区域内生产要素 可以得到最有效利用,且经济冷热不均可通过要素的自发流动加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1期经济热点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刘迎霜 摘要: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缘于欧元区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二元矛盾;欧元区国家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从债权安全、国际贸易、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给我国带来挑战和机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我国在近期也不可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可以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得到启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谨慎开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 关键词:主权债务;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一体化 欧元区正经历着其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最为严重的主权债务信用危机。所谓主权债务,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信誉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主权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因此,一旦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祸起希腊,当年希腊为在2001年加入欧元区达到欧盟规定的财赤率,必须降低自身的外币债务,就于2000年和2001年,与高盛签定了一个交叉货币互换协议。这些交易减少了希腊当期的外币计价债务,使希腊2001年的财赤率达到足够加入欧元区的要求。然而希腊得到这一好处的代价是未来支付给高盛高于市价的回报。换句话说,希腊以未来更高的负债,换取了2001年较低的债务和赤字率。而这一切终于在2009年使希腊政府无力偿付这些债务,引发债务危机。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市场发现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以及意大利也存在类似债务问题,赤字与债务比例远高于欧元区设定的门槛。惠誉、穆迪、标准普尔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先后几次下调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等级,最终这些国家在2010年里经历了银行危机的迅速恶化,国家债券融资成本急速飙升,最终不得不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和欧洲央行(ECB)的救助,由于欧共体之间的联盟关系,欧盟各国央行之间互相持有其他同盟国的政府债券,导致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思考其成因,能为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发展我国经济带来很多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09&ZD030)的阶段性成果。刘迎霜: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020电子信箱:cowys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359145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