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9.31 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有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古代汉语语法: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补语的位置时,翻译成现代汉语,可视其情况来确定是作状语,还是作补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中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或“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特殊句式判断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得双石于潭上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__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

以上句子的类型是:状语后置句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何陋之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公马首是瞻翻译:看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

3、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王来何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问:“何以知之?”翻译:大王问:您凭什么知道呢?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不通晓句读的,有的(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8、古之人不余欺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沛公安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句子的类型是:句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句汇总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例题总汇 编题:;班级:姓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4、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6、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 7、秦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8、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9、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13、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14、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5、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6、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赤壁赋》 18、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0、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2、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5、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贾谊》2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贾谊》 27、生乎吾前《师说》 2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0、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1、学于余《师说》 3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3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5、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3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3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8、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39、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传》 40、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41、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42、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3、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44、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4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46、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47、项王起,饮帐中《项羽之死》 4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羽之死》 49、徒步往来山中《方山子传》 50、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一是必须有代词(或代人或代物)。 其格式为: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宾语(代词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同学能否再举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④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我无尔诈,尔无虞我 ⑦良人未之知也 注意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①未绝鼓声.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⒈宾语在动词前.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代词谁、奚、何、曷、安、胡、恶、焉)+动词。如: ⑴沛公安在? ⑵大王来何操? ⑶牛何之? ⑷彼且恶乎待哉? ⑸吾谁敢怨?

请同学们思考后再举几例: ①问女何所思? ②彼且奚适也? ③皮之不存,毛将焉存?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之二虫(蜩与学鸠)又何知?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⑦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2.宾语在介词前即介词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④()何以知之?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⑥国胡以相恤? 请同学们商量后再举几例 ①何以战?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特殊句式答案

粤教版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复习资料(特殊句式) 一、分析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恐年岁之不吾与:吾,宾语前置 2.肇锡余以嘉名:以嘉名,状语后置) 3.纫秋兰以(之)为佩: 省略句 4.誓天不相负:“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5.君既若见录:“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6.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 7.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 8.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 9.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 10.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11.同是被逼迫:被动句,“被”式 12.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式 13.出置南窗下:省略句,“南窗”前省略介词“于” 14.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式 1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1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判断句 1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18.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1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20.输来其间: 被动句 21.函谷举 :被动句 22.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 23.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 24.钉头磷磷 :定语后置 25.瓦缝参差 :定语后置 26.管弦呕哑 :定语后置 2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8.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9.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0.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35.剽掠其人 :省略句 36.可怜焦土 :省略句 3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省略句 38.游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句 3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41. 寄蜉蝣于天地:介词结构后置句 42.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结构后置句 43.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44.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45.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46.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47.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48.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9.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0.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51.苟非吾之所有:判断句 5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53.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5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省主语“余”) 55.借书满架:省略句(省主语“余”) 56.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略句(省主语“吾”) 57.使不上漏:省略句(省兼语“之”) 58.明月半墙:省略句(省谓语“照”)

高三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类型及其用法,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定语后置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 2.定语后置小结 (1)用“者”的后置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2)用“之”使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3)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3.学以致用: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B )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村中少年好事者。 D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三、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2.状语后置小结 (1)用“于” “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十以十宾 3.学以致用: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C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风乎舞雩。 C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巩固链接 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主要有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动员他们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bi)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

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

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辨析学案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 ——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节选)》) (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

宾语前置句:最新版(教师版)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的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版块。 二.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格式一:主语 + 宾语 + 动词? 例: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安;现代汉语语序:沛公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②格式二:主语 + 宾语 + 介词 + 动词?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现代汉语语序:微斯人,吾与谁归?;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回去呢? 针对性训练: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疑问代词:安;现代汉语语序:安所见信义乎?;译文:哪里能表现出信义呢? ③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以何知之;译文:.以:凭借凭借什麽知道?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疑问代词:何;现代汉语语序:不然,籍以何至此?;译文: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气到这种程度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有“不、未、无、弗、毋、莫”等,常见作宾语的代词,如“余、吾、尔、自、之、是”等。 格式:主语 + 否定词 + 宾语 + 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词:不;否定句中的宾语:余;现代汉语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针对性训练: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否定词:未;否定句中的宾语:之;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 译文: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否定词:莫;否定句中的宾语:之;现代汉语语序: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译文: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但当时的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 ③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王羲之传》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状语后置)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翻译) 一.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6.沛公欲王于关中。 7.具告之以事。 8.良曰:“长于臣。” 9.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以其无礼于晋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佚之狐言于郑伯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4.徘徊于斗牛之间 15.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16.当于欣于所遇。 17.终期于尽。 18.不能喻之于怀。 1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1.请辞于军 2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4.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7.相与枕藉乎舟中 2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9.转徙于江湖间 30.申之以孝悌之义 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3.学于余 34.不必贤于弟子 35.耻学于师 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7.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38.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9.翱翔蓬蒿之间 40.为降虏于蛮夷 41.何以复加 42.得罪于大王 43.使不辱于诸侯。 44.请奉盆缶(于)秦王。45.果地震陇西 46.讽议(于)左右 47.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常见的疑问代词分类: (1)解释为“谁”:谁、孰 其谁能讥之乎? 孰谓汝多知乎? 孰与:xx和xx相比,哪一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解释为“哪里”:安、焉、奚、恶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路恶在?《战国策·赵策三》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解释为“什么”:何、恶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4)何以: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凭什么)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有什么)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怎么) (5)是以、奚以: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未、无、莫、毋、弗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 唯命是听 唯利是图 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四、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部分并调整语序。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句总结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 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5、中心词+数量词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再看状语后置(多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谓语动词“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中 “乎”一般翻译成“在”如“相与枕籍乎舟中”《赤壁赋》“乎舟中相与枕籍”,“生乎吾前”《师说》“乎吾前生”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为此,抓特点,看规律,辨类型,就能恰当地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了。 (定语美丽的花越过白茫茫的江面状语在赤壁下面游玩风猛烈地吹) 【跟踪练习】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马之千里者。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参考答案】1—5是定语后置,6—8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2009-09-11 23:08 1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状语后置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测试题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今臣亡国贱俘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D.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A.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D.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高余冠之岌岌兮(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3)之二虫又何知(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蚓无爪牙之利(8)然则一羽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10)构怨于诸侯⑾奚以知其然也⑿何厌之有 A.(1)(6)(7)/(2)(3)(4)(5)(8)/(9)(10)/(11)(12) B.(1)(7)/(2)(3)(4)(5)(8)(11)(12)/(6)/(9)/(10) C.(1)(12)/(2)(5)/(3)(11)/(4)(7)(8)/(6)/(9)/(10) D.(1)(7)/(2)(3)(5)(11)/(4)(6)(8)(12)/(9)/(10)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多于九土之城郭去以六月息者也倚叠如山 B.其自视也而莫之夭阏者杨意不逢歌台暖响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彼且奚适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宾主尽东南之美 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告诉不许宇文新州之懿范剽掠其人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 3.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省略句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后省略介词“于”)(2)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3)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后省略了“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3)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4)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5)燕王诚振怖(于)大王之威(省略介词“于”)(6)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于”)(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于”) (8)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于”) (9)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于”) (10)欲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 (11)待吾客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13)使(之)毕使于前(省略代词“之”)3.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4.宾语前置句 (1)何如? 5.状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常痛于骨髓 (3)嘉为先言于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 (5)使毕使于前 6.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 【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1)为之奈何 (2)籍何以至此? (3)今日之事何如? (4)客何为者? (5)何辞为? (6)大王来何操? (7)沛公安在?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具告以事。 (3)长于臣。 (4)因击沛公于坐。 (5)得复见将军于此。 3.判断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