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作家的才能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写这种文体,有人则擅长写那种文体呢?为什么写的是同一类文章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的。曹丕在其文论中讨论了许多作家作品风格的差异,对其不同的优长都予以充分肯定,从而表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气分成清浊,认为这种分别是由“体”决定的,不可以勉强改变。这就是在讲各个作家所具有的写作风格,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是别人勉强学不到的。曹氏父子诗的不同风格就是一例。曹操亲身经历长期的战乱,有统一的大志,却又未曾实现,所以他的诗慷慨悲壮。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风格柔婉。两种风格绝然不同。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摘要:众所周知,曹丕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政绩不算好,也不算差,中规中矩,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作为“三曹”之一,曹丕以其便娟婉约的诗风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典范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纵观曹丕一生整个诗歌创作,他以其独特的感情细腻风格以及大胆的创新为诗歌创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其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后世流传,可见其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而其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其诗歌清丽的审美特点,都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summary:As everyone knows, Cao Pi is the founding emperor Cao Wei, its performance is not good, not bad, quite satisfactory, but its status in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As one of the "three CAOS", Cao Pi with its graceful poetry Juan to establish "Jian'an Fenggu" this poetic aesthetics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Chinese poetry. Throughout Cao Pi's lif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he opened a new road for its unique feelings and exquisite style and bold innovation as the poetry cre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Yan Ge Xing" is China's earliest existing literati style, posterity, the bold innovation on the art form of poetry. And his poems reveal the rich emotion

曹丕的文气说及其意义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大体可理解为:“气”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气质个性,也即作者的天赋禀受。它具体融化在作品里,则表现为作品的精神风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曹丕的“文气说”受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故而,品文章亦是品人。 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这种观点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丧亡,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更多的是感时伤乱的悲凉情绪,“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凄惨景象使得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温柔敦厚的思想价值取向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而另一方面,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们同时又是胸怀远大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和自信,使得他们更多的是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由广泛的社会道德的研究转向对自己内心的省查和肯定。因此,能表现他们个性特征与时代特色的“气”之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必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则取决于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气质。 其次,曹丕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所谓“清”,就是指一种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所谓“浊”则是一种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清”、“浊”代表了两种风格类型。“气之清浊有体”告诉我们人的气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以气论人,处处体现出对清气的偏爱。“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旸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曹丕在对各建安文学作家的看法作出阐述时也流露了他对遒劲、质刚的文学风格的赞赏和肯定。而这种肯定也与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干练坚强、清爽豪迈的主流审美取向密不可分。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使得后世往往更加推崇这种遒劲、质刚的文风,后人论及文气往往重刚强而弃柔弱。文之气乃文之精华,曹丕的这一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学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人,它对中华民族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与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曹丕的“文气说”到吴晗的“骨气说”,文章与文气的相互融合,也赋予了文章以精神的灵魂,成为指导与鼓励后世文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启明灯和精神支柱 “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同时也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文学思想解放的时期,受时代影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开始复苏觉醒,作家开始有了自己的精神指向,有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学形式,甚至是同属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操三父子的作品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气韵雄浑,古直悲凉,而曹丕的诗则便娟婉约,异于其父的悲壮之习,曹植的诗歌则更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又兼备其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曹丕开始反映并总结了这种文学现象,弘扬主体精神的“文气说”,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

曹丕《典论·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起草作文宜一气呵成

起草作文宜一气呵成 李弗不 如果把作文比成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作文的起草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作文的起草是在构思完成的基础上动笔行文,写出初稿的过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觉得作文的起草宜于一气呵成。就是“鸿篇巨制”,也应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章一节一段的起草。 作文起草过程虽说是个子系统,但它同样有很多因素:灵感触发、构思成熟、注意力集中表象活动活跃、情感丰富等等。当这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处于最佳状态时,一气呵成的起草就会加强各因素的运转和联系,作文的思路就会清晰流畅,作文的整体就会在和谐的运转中行云流水般地自然完成。对于初学作文的同学来说,整体的成功必然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相反,在各因素的运转中,不从整体出发,不注意发挥起草各因素之间最佳状态、最佳结构的功能,只注重局部的精雕细刻,零打碎敲,就容易造成思路中断,以后再来寻求起草各因素的和谐运转,就并非易事了。 从起草所得的书面成果这个子系统看,由于一气呵成的起草是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注意思维的连贯和感性的轨迹,一般来说,这样的作文就会脉络清楚,文气贯通,和谐

感强。如果在起草的过程中,一步九回头,字斟句酌,往往会阻滞活跃的思路,作文的各部分就容易脱节。部分的功能是在整体的和谐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机械之和。每段都写得十分精彩华丽,但各部分如果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和谐的韵味,这样的作文就缺乏整体的功能。相反,如果作文整体上有一种和谐的韵味,还可以掩饰局部的某些瑕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求的是大的方面,是从作文整体上着眼的。所以,鲁迅先生告诫我们:“立定格局之后,应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我们再从起草和修改这两个子系统的联系看,修改无非是从语言、结构、主题、材料方面着手的,而它的着眼点还是在作文整体的和谐性上。如果我们作文还没写完,就在途中改改停停,停停改改,这样的修改从作文整体的和谐角度看就是盲目的。 我曾读过《郭沫若传》,知道郭老写诗的特点,那就是一气呵成。比如曾选为初中课文的《天上的街市》,郭老说他是一气呵成的,几乎没作什么修改。再如他的新诗开山之作《女神》,其中有很多篇章是郭老灵感触发,一挥而就的。最突出的要算《凤凰涅槃》了,郭老说他半夜里被灵感激荡,全身发抖,无法平静,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他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后只稍微做了些润色,就成就了这篇名作。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真不少,除了郭老外,巴尔扎克要

浅谈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

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一、“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中说:“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指出了曹丕诗歌低徊婉转的风格。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 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 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出力气可以获得的。“文气说”这一论题的提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生“作文文气”:加深积累 善养文气

中学生“作文文气”:加深积累善养文气 导言 “文以气为主。”文气是作家创作的基础,文气说是我国古代写作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精华对当今的作文教学很有借鉴价值。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本文把文气说移植到中学作文教学,旨在为当今的作文教学及研究寻找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条新的实践路向。 一、作文文气的内涵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认为,气是一种精微的物质,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古代医学家把这个哲学概念转化为医学术语,提倡要使身体健康,就需“治气”、“养气”。《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把治气养生的理论用于精神、道德的修养,这使“气”与文学创作有了联系。 第一个以“气”论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提倡的“气”,主要是指文章的精神、意气。这是文气说的渊源所在。之后,许多文人或文论家对此有论述。“文气”的涵义越来越大。刘勰讲“气”,侧重文章的生气、气势,以及作者本身的气质。韩愈的“气盛言宜”,是讲文气与文辞的关系,“气盛”强调的是作者渊博的才识、正大的精神和充沛的感情,他把“文气”看成是一种品德修养的结果。桐城派的“因声求气”,偏重于用声音、节奏求得文章的气格、神韵。古人对“文气”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大都认为“文气”是一种精神,是作文的基础,要为文,必先养“文气”。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文气”这个概念。综上所述,我们可概括出中学生“作文文气”的内涵:中学生“作文文气”,是由中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情操、学识情感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写作精神,它是中学生作文的基础和根本。 二、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文气培养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作家的才能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写这种文体,有人则擅长写那种文体呢?为什么写的是同一类文章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的。曹丕在其文论中讨论了许多作家作品风格的差异,对其不同的优长都予以充分肯定,从而表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气分成清浊,认为这种分别是由“体”决定的,不可以勉强改变。这就是在讲各个作家所具有的写作风格,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是别人勉强学不到的。曹氏父子诗的不同风格就是一例。曹操亲身经历长期的战乱,有统一的大志,却又未曾实现,所以他的诗慷慨悲壮。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风格柔婉。两种风格绝然不同。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一)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一) 论文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这篇诗文专论,在继承前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在总结建安文学的同时,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体分类、文气等问题。这些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推动了文学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创作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主旨:认识价值 我国的文学批评源远流长。曹丕的《典论·论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首篇文学批评专论。 《尚书·舜典》中就有“诗言志”之说,《论语·阳货》中则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说,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见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学的一些性质和社会作用,但这些凤毛麟角式的点评毕竟尚没形成专论。时至东汉,曹丕着的《典论·论文》才成为文学批评继往开来的专论性文献。 《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诗文专论,它一改先前评论诗文散见于各文章的做法,纵横捭阖地谈古论今而自成专论。《典论·论文》之所以能产生在东汉末年曹丕之手,除了他能诗善文身为政治家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文学自发生发展以来时至建安时代.已进入了“自觉时代”。时代需要文学,文学需要批评。继《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日趋繁荣.专论、总论相继出现。 《典论·论文》其主旨在于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和独立作用。鼓励文人积极创作正确品评。该文篇幅虽小.可内容含量较大,它提出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论述上也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义理、考据颇为鲜明充分。《典论·论文》直抒己见,切中流弊,这也正是曹丕所处建安时代精神在文学批评中的反映。《典论·论文》的主要认识价值概说有三: 一、《典论·论文》把文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邦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之事看成经国安邦千古不朽的大事业,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提得如此之高,是前无古人的。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曹丕在文中又写道“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付于后”。这表明了他看到了文学的独立地位,不仅为自己奠定了文章分类的基础,而且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特性,促进人们自觉地发展文学。 曹丕给予文学很高的评价.还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推崇文章的垂世不朽,并举出了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两个例子为证。曹丕在《与王朗书》中也说:“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这种认识来源于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说。曹丕以帝王之尊,对文学的功用价值有这样的认识,对六朝及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典论·论文》首次对文体进行了分类 并有了自觉的文体论意识“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辣尚实.诗赋欲丽。”曹丕以前,人们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已对个别文体的特点进行过概括。但是像《典论·论文》那样综合地说明各种文体的风格或写作要求的还不曾有过。下面就《典论论文》提到的几种文体略加说明,以便了解这些文体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其特点的认识。 奏议之类公文的写作,随着国家政治的发展而日益发达。东汉时还曾把考试章奏作为选举官吏的一项内容。应劭撰《汉朝议驳》三十卷,陈寿撰《汉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见《隋书经籍志》)是有汉一代奏议的结集。曹丕认为此类经常用于朝廷军国大事的公文,其语言风格应该典雅。 东汉时期有两种风气渐盛.一是文士写作子书和论说文的风气,一是清谈高议互相辩论的风气。这两种风气是互相影响、密切攸关的。关于前者,自扬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论语》而作《法言》后,子书作者蜂起。早在东汉前期王充曾说:“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论衡对作》)。建安文人也深受此风影响,在着论和谈论风气之中,不少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 ——《古代文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 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 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 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韩愈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这段话的意思是,写诗作文不应是一些词语的堆砌,玩弄语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灌注一种“气”。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这个东西是根本的,只要“气盛”,言语是长还是短,声音是高还是低,都是相宜的。韩愈的“气盛言宜”又是“文气说”的一大重要论点。 “文气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扩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气”是文的生命力,有“气”的文才是有生命的才是鲜艳的,这也是“文”在“文”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二、“文气”在作品中的体现 着眼于古代文学,最突出的风格对比就是李白和杜甫了。提起“诗仙”李白的诗歌,人们总是会想到“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这样风格的总结不是一种定义,而是一种总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当今的文人,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没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浅谈“清谈”误国论

浅谈“清谈”误国论 摘要: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面对时人和后世众多学者们所认定的清谈误国论,我们是否也应随其波而肯定清谈之罪名,如若不是,清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且为何会担当这样的罪名? 关键词:清谈清议王衍士人 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魏晋所谓清谈指的清雅玄妙、高蹈超俗的谈论,它是一种以老庄思想为根基的注重形式、追求玄理的哲学性谈论。 关于清谈的起源,从思辨方式(主要表现在品评人物方面)的角度上来说,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东汉时代的清议。“清谈的来源是有史可征的。它的前身是太学中的清议”[1]“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和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2]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专横,宦官祸乱,政治社会都变得动荡不安。太学生聚集京师,由于不满当时博士们流于繁琐的章句之学,于是便形成自谒名师,治求大义的风气。 是时太学生三万馀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前行。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

这些太学生聚集京师又是名门世族,目睹当时政治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这种为抵制宦官势力的专横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士人阶层的严酷压迫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产生清议这种抗议性谈论的重要原因。而“清谈”一词成为明确定型的用语并频繁出现于古籍中,是在经历党锢之祸十多年后的灵帝末期至献帝初期的约十年间。换言之,它始于汉朝末年混乱时期地方官员的谈论: (青州刺史焦和)入见其人,清谈干云,出观其政,赏罚淆乱。(袁宏《后汉纪》二六) (郑太)对(董卓)曰:“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范晔《后汉书·郑太传》) 从上述文字叙述看,这些“清谈”都是以人物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谈论,之所以称之为“清谈”是因为它是以自己所持儒教道德高标准以评断对象的“清而正的谈论。” 但是因魏晋时期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环境,名士言论受到了惨毒的打击,“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魏志》一八《李通传》)。谈论之风遂由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渐趋于抽象,现实性的谈论变化转移为抽象性谈论,由实际政治讲到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由人物品评讲到“才性四本”以及性情之分。到了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参考答案: 11.C 12.B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教学,可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单调乏味。由于学生课内文章没有学好,课外阅读面不宽,积累不丰,内功不深,造成作文中遣词造句不当、单调、乏味、干瘪,用来用去的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有些同学还受一时风气影响,作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怪异的、油滑的、搞笑的词语,不能很好地描摹事物,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不能很好地叙事、议论和抒情。 二是思想格调不高。许多同学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或萎靡柔弱,或玩世不恭,或欺瞒暴虐,或自伤悲吟,或奢侈享乐,不一而足,个人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 三是材料不丰富。一些学生作文所用的材料仅限于几个人人皆知的、用惯用滥了的事例,局限于个人生活中的琐事,加上遣词造句的能力又不高,因而写出的文章体现不出鲜活的色彩和真挚的感情,一些文章涉及的材料很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自身地位。 要改变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积五彩之文辞 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强调文章要有文采。要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就得积累大量的词汇,要积累就得多阅读,中学生要有一种“万卷古今消永日”的读书精神。同时,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要多摘录、多熟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许多名家在读书时是讲究抄录的,如明代文学家张溥在阅读书籍时要亲自抄录几遍,他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只有在脑海里贮存了大量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才能妙笔生花,才能下笔如有神。科学统计表明:大文豪莎士比亚、鲁迅他们的词汇量是非常惊人的。 二、养浩然之气魄 “文以气为主”,气就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博大深沉的胸怀。这种胸怀是雄浑悲壮的思想,是慷慨激昂的精神,是沉郁顿挫的情感,是大家风范而不是小家子气。也就是说学生在作文里要写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青年风貌。祖国的英雄儿女值得我们敬仰,祖国的万里河山值得我们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祖国落后阴暗的一面也需要我们来指明和批判。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多元化的性格特点》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多元化的性格特点 论文摘要: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诸多英雄人物中以曹操的性格最为复杂。这一复杂性格的出现,正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作品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还远远不能把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本文主要从曹操变幻无常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角度来分析曹操多元化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复杂 在《三国演义》中一共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作品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他经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他残暴不仁,却又仁慈爱民;他嫉贤妒能,却又能礼贤下士;他经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却又显得固执愚蠢;他胸怀宽广、善于听言纳谏,有时却气量狭窄、刚愎自用,……曹操就是这样由多种才能和多种情致构成的一个矛盾的有机体,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形象。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下面笔者就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多元化性格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罗贯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 一、变幻无常、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之耳”,[1]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在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 曹操的“虚伪”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显得很机智、巧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2]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再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

古代文学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题 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 1.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2.王粲的诗被誉为() A苍凉悲慨,才力豪健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3.创作诗史上第一首纯粹的七言诗《燕歌行》的诗人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D蔡琰 4.被誉为“才高八斗”的诗人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D曹冲 5.被称为“稽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D东晋诗风 6.自_________的《悼亡诗》出,“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 A陆机 B潘岳 C左思D刘琨 7.代表左思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他的() A悼亡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D山水诗 8中国诗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谢灵运 C沈约D鲍照 9.《别赋》的作者是() A江淹 B鲍照 C庾信D王褒 10.南朝著名骈文《与陈伯之书》的作者是() A丘迟 B魏收 C邢劭D郦道元 1.B 2.A 3.B 4.C 5.B 6.B 7.C 8.B 9.A 10.A 1.谢朓新诗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谈,一归自然 2.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3.陶渊明诗风的特点是() A.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B.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C.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D.坎壈咏怀,意蕴深沉 4.建安诗人曹丕的《燕歌行》是() A.逐句押韵 B.隔句押韵 C.三句押韵 D.四句押韵 5.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