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编中医证候学

新编中医证候学

新编中医证候学

一、中医证候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证候是中医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中医证候学是研究疾病证候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证候学的历史渊源

2.1 古代中医学对证候的认识

典籍中记载了古代中医学对证候的认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古代中医学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证候学理论。

2.2 近代中医学对证候的研究与补充

近代中医学家在古代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证候学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等。

三、中医证候学的分类及特点

3.1 中医证的分类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证候的总结归纳,将其分为外感证、内伤证、气血津液证、脏腑经络证等不同类型。 1. 外感证:指人体被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2. 内伤证:指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火旺、脾虚等。

3. 气血津液证:

指气血津液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气虚血瘀、津液不足等。 4. 脏腑经络证:指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阳上亢、肾水不化等。

3.2 中医证候学的特点

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方式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区别: 1. 辨证施治:中医注重辨证,通过辨别不同证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看

作一个有机整体,研究疾病时注重整体的认识和分析。 3. 辩证论治:中医将治疗疾病视为辩证论治,即通过辨别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证候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学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诊断疾病:通过辨别不同的证候,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证候,制定相应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证候学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提高了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五、中医证候学的发展与挑战

中医证候学在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理论整合:中医证候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整合,各派别理论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2. 临床研究:中医证候学需要与现代临床研究方法相结合,加强实证研究,提高证候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传承与创新:中医证候学需要传承经典,同时也要进行创新,使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六、结论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医证候形成的规律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努力完善中医证候学理论,加强实践研究,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精品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 2.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9脑出血疾病和ICD-10:I63.9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并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疾病的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的治疗。 感谢下载载 精品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计划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的康复预后。 2.初步评估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内科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myer运动与平衡评分、阿什沃斯痉挛评估、行走能力评估等。(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价:饮水实验; (7)简短的声音形成和语音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barthel指数;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中医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其内 涵丰富,既有病理学表现,又包括病因、病机等多方面内容。如何准 确地描述和评估中医证候,一直是中医学界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医学界开始探索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并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 标准。 第一步,量化测量。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的核心理念是量化测量。既然要量化,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严谨的测量标准。常见的中医证 候评估测量工具主要包括辨证施治疗效评估和证候评估等。其中最常 用的是辨证施治疗效评估,这是一种经验性疗效评估方法,主要用于 对方剂类中成药的辨证施治效果进行评估。 第二步,标准化描述。标准化描述是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的另 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中,需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 证候描述标准,确保将中医证候的描述标准化,并且使得各个经典医书、临床医案中的证候描述能够统一起来。目前,中医证候的描述标 准主要有:各个经典医书中的证候描述、现代中医学家的证候描述、 以及一些经验医师的证候描述等等。 第三步,量化评估。量化评估是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的重要环节。在量化评估过程中,需要对每个中医证候的评分进行严格评估, 并对证候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目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的量化评 估方法主要包括:以数字进行评估,如采用0-10的评分法;以样本为 基础进行评估,如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现场望诊、 切脉等方法获得数据,用计算机分析结果等。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的建立,为中医学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新 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为临床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 量化评估,可以准确描述中医证候,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并且能 够有效促进中医学在临床、产业化等领域的发展。预计随着中医学的

中医书籍,推荐看的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看的书目 yikara 推荐看的书目 2010-03-25 14:00 \神效医方荟萃\清代四川名医王锡鑫(王亚拙)\亚拙医鉴\寿世医鉴\《陆氏三世医验》又名《习医钤法》。《原病集》、《临证奇效新方》、《新编经验方》、《验方全书》、《中医实用内科学》、《中医名方临证秘用》、《佛门医朮秘经》、《中国骨伤秘方全书》、《现代简明中医中药》、《神奇的中医诊法》、《妇科疑难杂症奇效良方》、《全科医生处方手册》、《临床常见百病精治》、《偏方治大病合编》、《新编未病学》、《脉症同参》、《急症急治手册》、《中华脉诊的奥秘》、《实用中西结合内科学》、《内科危急重症中医证治》、《百科探秘》、《冉氏经验方》\海同春-国医宗旨\中医时辰治疗学、古今名医名方歌括、\家庭医学万事通\<中医经络探秘>\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虫草属记\中医历代医论精选\男女科5000金方\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奇效验秘方》) 《良方大全》) 《中医年鉴》、《中医文摘》)》《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中医历代名方集成》《自我保健医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内科)》《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万病单方大全》)、《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疑难杂症治验》和《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华名医创新大典》,中华名医专家创新大典\《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临床医学治验》《当代中国医药验方精选》、《中国中医专家临床用药经验和特色》、《当代医学论经方》、》、《山东名医论著选>《中医治愈癌症良方》、《中医诊疗特技精典》《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全国新医新药新技术交流会><新编药性赋> <药性赋新编> 《圣余医案诠解按》《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精选千家妙方》_________新编临床常见病偏方验方全书\新编临床常见病偏方验方大全\新编临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 中医临床路 径 目录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139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142)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38 —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 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3)面肌电图(EMG)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最大 、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刺激试验(MST) 、面神经电图(ENOG)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 穴针灸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 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风 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风 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气 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3.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王天芳;杜彩凤;王庆国;吴秀艳;王智瑜;赵燕;薛晓琳;邓华亮;岳宏;于丽丽;屈凯;于春光;徐雯洁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学报》 【年(卷),期】2009(7)10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总页数】6页(P901-906) 【关键词】证候;辨证;诊断标准;疾病;西医;中医学 【作者】王天芳;杜彩凤;王庆国;吴秀艳;王智瑜;赵燕;薛晓琳;邓华亮;岳宏;于丽丽;屈凯;于春光;徐雯洁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山西中医学院基础部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R241 【相关文献】

1.基于脾虚证候要素的“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内涵探讨 [J], 段永强;程卫东;成映霞;杨晓轶;李兰珍;安耀荣;田茸;王燕 2.基于证候要素建立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与设想 [J], 邓华亮;谭钧元;毕京峰 3.基于"证候-证素-病症"探讨建立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量表的方法 [J], 张振; 周婷; 吴若霞; 田雪飞; 邓哲; 郭垠梅; 黄晓蒂; 黄振; 田莎; 吴泳蓉; 熊家青 4.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的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研究 [J], 徐雯洁;刘卫红;陈维文;姜春燕;张会娜;李萍 5.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问卷的研制 [J], 林巾孝;张明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版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行内科保守治疗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与202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试行) 》中医证候积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医证候积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证候积分 一、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 介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这一文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2. 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深度和广度 在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深度和广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文件的内容和涵盖的范围来评估 其广度,考察其是否全面涵盖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 可以从文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来评估其深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中药新 药临床研究提供深入的指导和支持。 3. 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在撰写本文时,我将从广度和深度的角度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试行)》进行探讨。我将从文件的内容和涵盖的范围入手,详细介绍其覆盖的范围,包括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和要求;我将从 文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入手,分析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深度指导,探讨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二、中医证候积分的意义和应用 1. 介绍中医证候积分的概念 中医证候积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症状,运用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患者的 证候进行评定和分析的过程。中医证候积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 据之一。 2. 中医证候积分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积分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证候积分 可以作为中药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疗效情况;另 中医证候积分还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帮助临床 医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诊断和治疗。

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全文版)

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全文版)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变迁及社会发展,冠心病的中医病机势必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组织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家三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了多地域横断面研究,运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进行直接的临床考量,以期能够把握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提高冠心病中医辨治水平。 1 调查表的设计及制作 在文献分析及专家调查基础上,初步形成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然后通过多次临床预调查及进一步地专家咨询、论证,对调查表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最后制定出正式的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 1.1 文献回顾与分析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知识平台近40年的冠心病中医诊疗性文献,获取相关文献1034篇,提取其中有效信息,建立冠心病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池,并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对条目池信息按证候表现进行分类,初步筛选出冠心病各种证候要素对应的条目群。 1.2 专家调查与咨询

运用Delphi法及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遴选38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较高学术地位的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针对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要素及其特征性条目进行专家调查。在专家共识基础上,确定常见10种常见证候要素,制定出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并通过现场咨询、会议讨论等方式,征询同行专家的意见,完善调查表的内容。 1.3 临床预调查 运用初步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开展多次临 床预调查,每次预调查后组织相关专家及临床调查员,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调查表内容,并在每次预调查后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以保证表格的准确性及临床可行性。 1.4 形成正式量表 通过多次的临床预调查及专家咨询、论证,及时增加必要条目,删除不合理条目或归类合并重复的条目,对调查表进行不断地修订与完善,最终形成正式的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正式开展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 临床调查 2.1 病例来源 本调查第一阶段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来自全国40家三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5056例确诊为冠心病的合格病例。

崩漏古代医案的证候要素分析及应证组合研究

崩漏古代医案的证候要素分析及应证组合研 究 李卫红尤昭玲刘丹卓雷磊王假设光 【摘要】探讨崩漏古代医案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规律,为崩漏的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崩漏古代医案的研究,提取崩漏的证候要素和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结果显示:通过对崩漏古代医案进行研究,提取的要紧证候要素是:气虚、血虚、阴虚、内火、气郁、阳虚、血瘀。其靶位为:脾、肝、冲任、肾、心、肺。证候要素组合与临床证候诊断符合率的研究发觉,7种证候要素能够组合成25种证候形式,涵盖了%病案例数,临床涵盖率较高。得出结论:以“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构建崩漏辨证体系的新思路,其核心是证候要素。 【关键词】崩漏医案文献证候要素应证组合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表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是中医文献研究的至宝。诚如近代名医秦伯未所言:“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清朝名医医案精华·序》)鉴于此,本文以崩漏历代医案为来源成立数据库,从中提取其要紧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 [1]等来进行崩漏证候标准化研究,为丰硕和进展中医辨治崩漏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文献资料 以“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湖南电辅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2]光盘中有关“崩漏”(月经病)医案的古籍为资料来源。其选择标准如下。 (1)医案的选择标准:①公布性:医案的来源必需是正式出版的个人医案或医案汇编;②真实性:医案必需是记录真实靠得住,有出处;③完整性:医案记录要完整,不任意删减、增加或窜改。病名标准,病史及病程记载翔实,诊断清楚,医治有结果;④一致性:病案的诊断、辨证、医治与结果前后要一致。 (2)病案纳入标准:①以《中华医典》为基础,全面挑选各医家涉及“崩漏”(月经病)的医案;②医案的辨证用药遵循中医学传统思路;③假设属多次复诊的医案,那么由二诊时的疗效决定是不是仅录入初诊部份,以使各医案之间相对独立。 (3)病案排除标准:①病例中没有临床病症或用药的医案;②患者临床表现描述过少,难以印证其辨证结论者;③在不同医案高作中显现患者姓名及疾病理、法、方、药描述相同的条款,以一条记录; ④复诊的医案;⑤表述不标准,容易产生歧义的医案;⑥由于怀胎、产

中医证候学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

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常见证候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常见证候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自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证候的实质与标准化就一直是横亘在中医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证候之间的界限模糊,辩证体系又有交叉,使得不同证候的概念互相交错,证候的诊断标准难以统一;证候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望、闻、问、切得到的四诊资料,从资料获得的手段上来看主观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采用生物学的指标、规律诠释证候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证候诊断的生物学指征,以确定中医证的客观标准。经过不懈的努力,证候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果。四诊资料收集客观化由于以往中医对症状、体征尤其是舌脉的辨识主要依靠医生的感官,不同中医师观察同一个患者所得的资料常常有差异。为了使舌诊、脉诊量化、客观化,诸多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 如舌色、苔色客观化的研究,从早期的舌比色卡到舌色仪,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平台,实行多学科融合与协作而进行的中医舌诊专家系统的开发,使中医舌诊逐渐走向客观化和定量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翁维良教授等运用该系统对照观察了352例血瘀证舌质和218例非血瘀证舌质的不同,认为该系统对舌质的量化观

测对血瘀证量化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脉诊的量化采集和处理系统也在逐步完善。有人采用微机化脉图仪对中医肝病各证260例患者进行脉图描记,发现肝病均以弦脉多见,弦脉的图形及参数显著有别于平脉,肝病各证弦脉具有相似的图形特征及参数变化。此外,望目辩证的系统也在开发。虽然上述客观化诊断系统尚未在临床推广,但都是对四诊手段客观化研究的有益尝试。证候指标微观化中医对证候的观察多局限于宏观的望、闻、问、切。这种宏观的证候指标具有难以量化、标准化的缺陷。于是,对证候的表象背后的微观变化的观察可能为证候诊断标准的客观化提供理论基础,也使得微观辨证成为传统辩证的有益补充。 所谓微观辨证是指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将中医宏观辨证诊断引入细胞、分子水平,以探索疾病证候的演变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筛查某一证候可能发生变化的指标。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多,在各证候实质的研究过程中较为常用。研究一般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医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描述,寻找该功能可能涉及的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生理与病理特点,进一步按照可能病变部位寻找相关生理病理指标。例如对于脾虚证实质的研究涉及了消化功能降低、消化道病理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血液动力降低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现了脾主运化、脾统血等多方面的特征。近年来,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也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热蕴肺证与湿热郁肺证证候特点比较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热蕴肺证与湿热郁肺证证候特点比较 目的对比总结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热蕴肺证及湿热郁肺证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2月于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痰热蕴肺型及湿热郁肺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各60例进行中医证候学观察,对比分析两组中医证候学特征、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结果两组咳嗽严重程度、咳嗽声音、咳痰量、咳痰颜色、饮水是否增加、大便情况、苔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109/L或0.05)。见表3。 2.4 两组饮水情况比较 两组饮水是否增加情况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2.5 两组脘腹胀满、头身困重、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纳差症状比较 湿热郁肺组患者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纳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痰热蕴肺组(P 0.05)。见表5。表5 两组脘腹胀满、头身困重、恶心呕吐、倦怠乏力、 纳差症状比较[n(%)] 2.6 两组大便情况比较 两组大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0168,P 0.05)。两组苔色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7。 3 讨论 老年肺部感染以发热、咳嗽、喘息、咳痰等为主要表现[5],故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当于中医学中“风温肺热病”、“咳嗽”、“痰饮”及“喘证”等范畴[6-7]。老年肺部感染多起病隐匿,除因摄生不慎、外感风寒或饮食失当而发病外,常无明显诱因即可出现咳喘、发热等症状而就诊入院,分析其原因为老年人脏腑虚弱,又因多有肺系基础疾病,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至外邪侵袭,常可未感受凉而已感邪发病。老年人肺部感染正气亏虚是发病根本,感受外邪,引动伏邪,化热炼痰,耗气伤阴,故痰热蕴肺、气阴两虚是老年肺部感染的基本病机[8-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过饮茶酒,过食肥甘厚味之人日渐增多;冰箱空调的普及使恣食生冷、乐逸贪凉之辈与日俱增;致使脾胃受损、阳气困遏、湿邪内生的情况日益普遍。因此素体湿邪内蕴体质的患者,在感受风寒或风热病邪的时候,表证之后风邪渐去,病邪入里化热,多转化为湿热之证,故肺部感染湿热郁肺证患者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 本研究显示,痰热蕴肺证与湿热郁肺证证候特点各有不同。关于老年肺部感染病情的细致观察与分析十分重要[10],针对不同的症候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完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