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录

引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1、培养方案特点 (7)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

3、教材建设 (8)

4、实践教学 (9)

5、毕业论文(设计) (9)

6、教学改革 (9)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

四、质量保障体系 (12)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4)

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

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

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

引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精英教育,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服务面向: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

几十年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以及核能应用一直是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结合学校对船舶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21世纪前20年,国防科技需求将仍然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牵引力量,“三海一核”仍将是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同时,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领域将不断扩展。学校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将继续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学科专业交叉与渗透,构建了以“三海一核”领域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支撑配套,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本科专业5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艺术学等7个门类。其中工学类38个,理学类4个,管理学类4个,文学类2个,法学类4个,经济学类3个,艺术学类1个。56个专业中,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5个和国防特色重点建设专业1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9个,符合我校学科发展特点、特色突出的本科优势专业群已经形成。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截止2014年8月31日,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388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949人、硕士研究生6866人、博士研究生1687人、外国留学生430人、没有普通预科生、专科、成人脱产及进修生。普通本科生占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2.6%。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4年,学校在全国31个省份本科生计划招生3800人,实际录取3797人(含2014年少数民族预科87人),应报到3791人(含2013年少数民族预科81人,2014年少数民族预科87人第一年到北理工秦皇岛分校学习),实际报到3725人,未报到66人,报到率98.26%。

从生源结构看,录取男生2950人,占77.7%,女生847人,占22.3%;录取少数民族学生297人;录取党员(含预备党员)31人,团员3660人;录取小语种学生8人,其中俄语生5人,日语生3人;录取城镇学生2338人(含往届209人),占61.51%,农村学生1459人(含往届226人),占38.49%,农村生源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

2014年我校从公开信息或省级招办得到了26个省份录取位次排序(新疆、福建、甘肃、上海、西藏不公布位次)。与2013年相比,理工类26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录取位次上升,5个省份录取位次下降。文史类12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录取位次上升,3个省份录取位次下降。总体生源质量优于上年。

2014年自主招生计划招生190人,实际报名1703人,参加考试1120人,公布合格人选360人(其中优秀79人),实录149人(其中优秀21人),录取率41%。录取考生中高考分数在我校各省(市、区)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55人,占自主招生总人数的36.92%。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2014我校首次组织农村学生自主招生工作,于2014年3月面向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或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农村学生自主招生,并组织单独笔试。共有26人报名,经过考核公布合格人选21人,录取14人,录取率67%。

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计划招生38人,报名132人,参加测试130人,测试合格38人,最终签约36人,录取27人,录取率7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坚持“引培并举、重在培养”的原则,逐步调整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遴选、聘用、评价机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职称结构。学校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改革,明确了岗位内涵、设

置等级、聘用基本条件和基本职责,通过构建多元化用人格局和适合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目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56.1 %,达到上级主管部门核定高职比例56%,符合研究型大学对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要求。

表2.1 2014年度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

(2)年龄结构。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加大了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计划”,鼓励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任务,立足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教学科研表现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快崭露头角。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整逐年平稳进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45岁及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5.73%,基本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3)学历结构。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坚持以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为主,同时加强教师在职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98 %。

表2.3 2014年度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4)学缘结构。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接收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积极引进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到校任教,同时采取资助教师到外校攻读学位等多项措施,教师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100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8 %。

表2.4 2014年度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5)生师比。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精英教育,打造创新人才,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推进师资队伍转型升级工程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转型升级的建设路径和重要举措,启动实施“5531”行动计划,着重强调优秀师资的补充。近年来,学校的生师比持续稳定在15:1左右。2014年9月生师比为14.87:1。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对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认定,对主讲教师上岗进行严格把关,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师1308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224人,其他师资69人,外聘教师15人。共有298名教授为本科讲授课程。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只有完成本科教学任务,且教学质量优良的教授、副教授才有资格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在岗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83.01%,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9.7%。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从资金筹措、资金安排、资金使用等方面,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每年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了在学校不同发展时期本科教学经费持续增长。2014年,学校计划内教育事业经费总额为92,842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7486万元。其中: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70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89.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623.7元。学校持续加大对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实习经费、实验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3万余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生活和附属用房等各类校舍面积以及体育设施较好的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设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录播室等各种功能齐备的教室,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空间。

学校始终注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台套数为52700台件,总价值达到131,064.36万元,其中2014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909台件,总值12,949.0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3,813.72元。

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各类教学用房合理调配,教学设备先进,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和条件保障。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物理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文献见长,理、工、文、管、经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纸质图书累积量218.39万册,电子图书94.9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1册。纸质期刊1428种,拥有59个数据库,如SCI、EI、IEEE/IEE数据库、Elsevier电子期刊库、Springer电子期刊库、Wiley电子期刊库、ACS电子期刊库、国外博硕士论文库、CNKI、万方等,方便读者获取国内外有价值的各类文献。电子文献种类齐全,内容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领域。2014年,到馆读者210万人次,图书借出次数为49.63万册次。阅览室接待读者20.54万人次。

图书馆建筑面积49496平方米,阅览座位近5000席。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先进,服务器26台,存储总量78.5TB,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共同覆盖全馆。图书馆通过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馆藏书刊检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及书刊荐购等服务,通过读者之星非书资源管理系统提供随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的检索及

下载服务。校园网范围内,读者可24小时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通过校园网信息门户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除提供常规的书刊借阅及电子资源服务外,图书馆还提供学科服务、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科技查新、收录证明、原文传递、馆际互借、文献速递等服务,并开设信息检索课。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在2014年的教学工作中,学校以培养学术精英、技术精英和管理精英为核心使命,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追求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1、培养方案特点

学校立足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积极借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改革理念、措施和经验,依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充分体现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对培养方案的要求,2014年对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提升和完善。将学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大类培养、研究型教学、基础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理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需求与个性培养的关系,做到了“四个精心”,即精心论证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精心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精心梳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着力打造精品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学生为本原则,秉承“基础、创新、特色、人本”的培养理念,继续推进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在部分学院探索按学院招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的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倡导个性选择原则,缩减总体学时和学分,构筑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贯彻质量监控原则。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融为一体,明确专业培养标准,加强监控和评价,确保培养方案的有效执行。

新版培养方案体现了六个“注重”,即注重专业规范、注重基础宽厚、注重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创新、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国际视野:

(1)注重专业规范

对已出台专业规范或专业认证标准的,使培养方案满足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教学

规范;对已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使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原则及认证要求。

(2)注重基础宽厚

按照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培养规格定位,强化基础教育平台课程设置,认真分析各专业人才对理工基础和人文素养的要求,针对宽口径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全面梳理基础教育平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3)注重突出特色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精心凝练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一批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点的特色专业课程。

(4)注重实践创新

各专业科学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培养体系之中。切实保证实践教学在专业总学时中的比重和实践内容设置要求。

(5)注重个性发展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模块组合、分层教学的方式,构建多规格、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发展路径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要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6)注重国际视野

构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到整合和利用公共外语课、专业双语课、国外慕课资源和本科生国际交流平台可用的国(境)外教育资源,注重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4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1777门,4590门次。其中:必修课程909门,占课程总数的51.1%;专业选修课524门,占课程总数的29.5%;通识教育选修课344门,占课程总数的19.4%。

3、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定期组织开展本科生教材立项工作,通过组织专家评审,遴选高水平编者,对于质量好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材建设列入重点资助计划,鼓励教师将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成果,体现和固化在课程教材中。2014

年学校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4、实践教学

学校在不断完善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为主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基础实践环节,规范课程设计环节的管理,着力建设实践育人新体系。

学校始终将课程设计作为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目前共开设课程设计类课程49门(2009版),涉及学生4635人次。2014年学校顺利完成《港口规划与布置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8个课程设计改革立项工作,有效的探索了教学模式上整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引入企业指导老师、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等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

学校稳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学校组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共确立90个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4个,创业训练项目6个。

5、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将本科生学位论文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选题要结合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实际和工程实际,在开题、组织管理、答辩等环节上严格把关,本科生学位论文全部须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方认可其答辩成绩,目前学校理工科80%以上学位论文的选题属于工程设计、科学实验、软件开发和综合类题目。在2014届本科生学位论文工作中,共有3275名本科生参加答辩,其中,455人成绩为优秀、1300人成绩为良好、996人成绩为中等、474人成绩为及格、57人成绩为不及格。共评选出104篇论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6、教学改革

(1)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2014年继续深化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逐步完善自由选课制、完全学分制、自主选择专业等教改举措的基础上,教务处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等国内高水平大学精英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调研,并组织学校内部多次研讨,为陈赓实验班下一步建设方向和工作思路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

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精英教育的目标定位,面向实验班学生开始人文思辨系列研讨类课程,加大实验班国际交流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

(2)国(境)外、国内校际交流

2014年,学校加大本科生出国校际交流力度,共选拔来自15个院系的60名本科生(不含国际学院学生)赴英国、法国、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交流和联合培养。提高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水平,积极进行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的学分互认工作,包括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学分互认,提高了本科国际化交流的比例。

我校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共申报7个项目。同时依据今年5个获批的资助项目,完成16名本科生资助工作。另外,有32名本科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3)课程考核

学校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年内,学校投入10余万元经费用于支持本科课程考核方式研究、改革工作,共有34门本科课程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本科课程考核方式研究、改革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了课程考核全程化,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4)现代教育

2014年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立项和大赛的方式,提升教师自身开发现代教育技术项目的意识和能力。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我校再创佳绩,获得一等奖四项,一等奖数量创新高,决赛作品质量创历届之最。

2014年我校建设的《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精品视频公开课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爱课程”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两门课程的教师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风采。以精品开放课程为拉动,注重发挥我校优势和特色,为教师搭建多形式交流平台,通过完善校、院系两级保障机制、引导课程改革,推动校、省、国家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教学资源。

学校还依托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幕课教学、翻转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我校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平台、智慧树网络平台选择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开展网上自主学习获得学分。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教育情况

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继续保持普及率稳步提升,继续实施科创导航员制度,全年选聘144名“科创导航员”,开设两批“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公开课”41门,共授课合计601课时,选课人数1700余人。与黑龙江省创新方法研究会联合开展新生创新方法普及课程并举办TRIZ师资班多期。科技创新团队“E维”协会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全年承办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赛事7项,组织开展校第二十届“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系开展校内品牌科技创新品牌竞赛40余项,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近百项,获奖600余项。

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科研立项,自然科学类760项、哲学社会科学类142项,并组织了物理演示仪器专项立项154项。出版《大学生科创学刊》4期,全年举办“科创沙龙”、“科创讲坛”等科技创新讲座130余场,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科技创新,学会了科技创新。

(2)创业教育情况

学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建四大平台”,逐渐形成一条从“创业理论”到“创业计划”、再到“创业实训”、最后到“实体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链条。

顺利完成工信部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验收工作,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已达到1600㎡(启航活动中心1000㎡,国家大学科技园600㎡),并在原有“学生千万创业基金”的基础上,设立“恒心伟业学生服务创业基金”“红博文化创业基金”等基金助力学生科技创业。承办2014年全国KAB创业教育年会。在此基础上,学校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注重创业教育的机制建立方面,适时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已培养三期创业

教育学院学员,有百余人顺利结业。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500余人;二是注重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新增王丽梅等创业导师29人;三是注重创业孵化,探索了创业联盟子公司“4+4”的运营模式,新入驻子公司22家。同时,组织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主体赛中获得2银3铜,在专项赛中获得1银1铜。

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学生创业先锋宋超荣获“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于欣龙荣获第三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2014年4月《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我校特色创业育人模式,创业教育成果在黑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

四、质量保障体系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校通力为教学服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日常工作中,明确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学校和各学院(系)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定期讨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适时召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促进教学改革应用于教学实践。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学校一直着力构建以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和反馈为手段的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目前,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由决策、执行、实施、监控评估反馈四个子系统组成。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能,鼓励院系教学管理办出特色,逐步形成多层次管理、多方位监控、多元化反馈的组织管理流程。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学校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九大体系”和“十大工程”,其支撑文件涵盖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评估、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有力保障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适时修订和完善。一年来,在教学保障方面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

(1)进一步完善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实施办法。针对本科培养工作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了院系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的各个要素。评价结果作为院系年终业绩评价、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通过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进一步引导和强化了各院系的教学质量意识,进一步规范了各环节教学行为,促进各教学单位形成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良好运行体制和机制。

(2)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评教为主体,以专家评价为监督和保障。力求公正、客观地把教学效果最优秀的教师遴选出来,充分发挥优秀主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根据工作内容和重点不同,将教学评价工作分为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建设与研究工作评价、课程负责人评价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评价。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日常教学监控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有效手段,到目前,学校已制定和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了教学秩序与管理的有效运行。

(1)教学过程监控及信息发布制度,依据学校《教学过程监控及信息发布工作实施办法》,实施规范严格的教学过程监控及信息发布制度,按照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适时进行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并及时发布,对日常教学质量进行多维度信息监控,为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针对培养方案的运行、学生评教、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专项检查,并及时进行整改。

(2)严格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校制定校、院系二级领导听课制度,对每学期听课次数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报送教学评估管理部门备案。

(3)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制度。学校机关科以上干部必须与学生班建立稳定的联系,通过参与学生活动、进行听课检查等具体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挥在人才培养和校风建设方面的作用。

(4)学生教学助理制度。聘请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教学助理参与教学工作,了解

全校教学工作的动态信息,及时反映广大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日常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巡视制度。学校一直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初、期中和期末都要围绕教学准备、教学运行、期末考试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同时也下气力狠抓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开展任课教师教案的评比、毕业设计经验交流、多媒体教学观摩等活动,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教学指导”与“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校、院、系的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评价。2014年,学校继续推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水平。有效实现了监督、导向、激励、信息、教育等功能,努力做到“领导重视、师生信任,正确定位、明确职责,热情切磋、促进教学,与时俱进、常做常新”。

(7)教学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部门参加的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学习了解上级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沟通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部署教学重点工作。

(8)教师警告退出机制。通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召开座谈会以及学生反映等多途径的信息渠道,建立教学工作反馈机制,对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任课教师给予黄牌警告,并要求任课教师限期整改,经过专家听课测评,仍不合格的教师将退出课程教学。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学校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不断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有效提高专业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目前,我校轮机工程专业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师协会认证,计算机学科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4-2015学年度,学校利用校园网上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对全校近1300

名教师进行测评,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1.6万份,总体学生满意度为92.55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满意度得分93.39分,专业课学生满意度得分92.3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满意度得分92.4分。上述数据表明学校整体教学效果满意度良好,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但专业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满意度稍有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借助于学生反馈数据,学校获得了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第一手材料,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2014年本科预计毕业生3441人,最终毕业3368人、结业48人、肄业2人、延长学业年限23人,授予学士学位学生3368人,学生毕业率为97.88%,所有本科毕业生均获得学士学位。此外,本科毕业生中有101人获得辅修学士学位、17人学生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按照国家“三海一核”领域重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办学定位,以为国家培养“三海一核”领域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主体领域、国家发展战略重点领域为重点,坚持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做好人才的“规划”、“培育”、“输送”和“关怀”,努力打造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业工作品牌,确保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前进。

2014届本科毕业、结业学生3416人中,就业3239人,一次性就业率为94.82%。国防系统内就业573人,国防系统内就业率为32.69%,超额19.38%完成国防系统就业任务数(480人/年)。

2014届本科毕业生立足国防,面向工业信息系统单位,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以部队、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辅助,三资企业和民营股份制企业作为充足、有效补充,保持了良好的就业结构;1576名签约毕业生中73.60%进入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就业,43.78%进入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71.30%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部队、科研院所以及机关教学事业单位就业,本科生入职平均月薪达到3998元,就业质量稳定。

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2013届有所回升,基本达到95%,保持了良好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升学率较2013届提升了1.07个百分点,国防系统内就业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既定目标。

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82.70%认为签约过程比较顺利;在学校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调查显示85.8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全校绝大部分毕业生使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已经成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最便捷的沟通平台,就业官方微信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渠道的有效补充被全校大部分毕业生关注。

2014届毕业生就业期间,我校举办大、中、小各种规模校园招聘会399场,参会单位1377家,在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二千余条,涉及岗位六万余个,签约本科毕业生中直接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就业的占69.79%,即学校就业部门与院系提供的平台是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

95.05%的本科毕业生对自己签约情况表示满意,78.27%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签约结果达到或超过了自己的预期,95.63%的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在总体上予以肯定。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我校毕业生秉承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同度都很高,2014年走访调研了16家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88%的被调查者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表示满意,12%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人选择“不满意”项。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能力与其他985高校相比评价调查表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具有哈军工优良传统,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我校的特色专业,具有国防特色,其他专业也都有船舶、国防专业背景,非常符合国防工业的用人需要,一些毕业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很多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学校秉承哈军工“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办学传统,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认真谋划顶层设计,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将严格管理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逐步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2006年,学校编印了包涵《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九大体系”“十大工程”暨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在内的系列丛书,把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不断发挥制度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2013年开始,学校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按照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和补充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新版《“九大体系”“十大工程”》于2014年10月正式出版,该书涵盖了学校教务、学生、师资、人事等各个方面,涉及文件百余个,使得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度的持续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类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根据上述定位,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控制教育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1、本科专业设置。本学年未新增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与上学年相同,仍为65个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七个门类的40个专业类。 2、本科招生情况。2016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录取普通本科学生2909名,河北、江西、国际学院计划安排在提前批,其他全部在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其中录取理科生2526人、文科生383人;男生1205

人,女生170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798人;城镇考生2170人,农村考生739人;汉族2613人,其他民族296人;英语考生2881,其他语种4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不应是外语24人)。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为2889人,第一志愿率为99.31%。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2.68%,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为48.40%。除部分专业特殊类考生外,理工类在26个省市区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分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98.56分,比2015年提高了12.26分,实现了从2008年以来的九连增。文史类普通新生的投档成绩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66.15分,比2015年提高了7.16分,为近年来最高。 在校生规模。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9341人,其中本科生11395人(占58.9%)、硕士生4478人(占23.1%)、博士生3183人(占16.5%)、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85人(占1.5%)。学生总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11395名本科生(女生6765)分布在58个专业和2个试验班中,平均每个专业190人,平均每年级每专业47.5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与授课情况 整体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24名,其中女教师707名(占教师总数的(43.5%)。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72人(占35%)、副教授827人(占51%),中级及以下228人(占1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237人(占76%),有硕士学位者271人(占16.7%)。生师比为15.0:1(硕士生按1.5计,博士生按2.0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足、层次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培养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6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之间很不平衡、差异明显。各专业平均教师数27人;教师人数最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和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强化“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各本科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建设坚持“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传统工科类专业逐步调整为与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适应的轻型化专业,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以适应北京地区产业(行业)布局调整需要。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殊教育。有11个学院共计12个专业被选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旅游管理、历史学和金融学3个专业评选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学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览表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的 通知 各二级学院: 为配合《2018年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基本数据采集工作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了更好地显示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状态,充分反映各学院、专业自身的优势特色,展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果。惠州学院继续实施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各二级学院要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展示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 现就做好2017-2018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通知如下: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二级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设备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

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专业培养能力(分专业撰写)。展示本科专业培养能力和发展水平,包括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风管理等概况。(此项将合并到学校质量年报内对全社会公开) (五)质量保障体系:阐述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测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六)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 (七)特色发展:总结二级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八)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二、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编制要求 (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图文并茂、报告中要用图表形式体现相应的支撑数据(见附件)。 (二)统计数据时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不能以年度统计的数据以时点为准。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录 引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1、培养方案特点 (7)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 3、教材建设 (8) 4、实践教学 (9) 5、毕业论文(设计) (9)

6、教学改革 (9)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 四、质量保障体系 (12)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4) 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 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 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

引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1、专业发展概况(包括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基本教学条件、在校学生数、生师比、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学生转入和转出人数)。 电气信息工程系其前身是建于1978年10月的原上海师范学院分院的物理系,1992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计算机应 用三个专业。至1994年10月与上师大并校时,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副教授 5名,讲师及实验师20名,助理实验师及助教3名。设有电子、电工、电气自 动化、计算机、物理五个教研室和相应的实验室。1999年1月成立机械与电子 工程学院时,把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技术二个专业分别提升为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2000年又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至2000年9月设有电子应用技术教育、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气技术教育、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六个本科专业和电子、电气、制冷三个专科专业,2002年 下半年之后,由于学校要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继被并入数理信息学院。2010年月学院为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把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二个系又合并为电气信息工程系。电气信息系设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4年本专业在校学生300人,生师比为20.6。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新生报到率为97.78%,有3名学生转入本专业,转出人数为0。 2、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分配)。 (1)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的宽口径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培养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使专业

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xx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

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xx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修订)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修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 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教学相关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 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双语课分别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见附件。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 1.评价人员 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及管理人员,包括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

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2.权重 原则上,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各占10%)。 五、评价方式和流程 学生评价和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首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排序。 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及等级评定 1. 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按同类可比的原则分类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等级。 2.全校课程按以下类别统计评价结果。 (1)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公共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经济与社会类、技术与设计类、新生研讨课等。 (2)大类课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设计及艺术类、经管类和文史哲类等。 (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等。 (4)专业课程:按同一学院或学系分别统计评价结果。 (5)双语课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等。 每门课程只能归入其中一类,并在此类中按综合评价分由高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度) 2012年,我校积极应对医疗卫生制度和高等医学教育变革,在本专科教学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2年,我校对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来的制药工程专业(工学)调整为中药制药专业(理学),同时申报了药学专业(理学),目前本科教育共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医药企业)、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0个本科专业,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6大学科门类。2012年,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共5634人(含大陆学生4642人、台港澳学生262、留学生730人),全日制在校生共计927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9%。 2012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招生,实际录取1100人。其中:男生337人,占31%,女生763人,占69%;预备党员2人,共青团员1067人,群众31人;汉族977人,少数民族123人,其中政策

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43人。我校今年本科录取生源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我校在全国26个省市本科全部为一志愿一次性投档录取;二是24个省市最低录取线均高于2011年,平均高出一本线34分,各省市平均分高出一本线59分。呈现整体上升水平;三是医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达到专业志愿匹配率100%,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均为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四是本科新生中男生所占比例相比2011年上升6%:岐黄国医实验班男生26人,占42%,比2011年增加25.33%;五是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基本素质优秀,16个省市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得分率高于80%。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各省市录取平均分数平均高出一本线79分,相比于2011年平均上升了9分;六是自主招生报名生源省份为历年最高水平,达到28个。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862人,截止2013年8月31日教育部就业率统计时点,落实去向818人,去向落实率(初次就业率)达到94.90%,其中升学287人,占33.29%;出国47人,占5.45%;就业 484人,占56.15%;未就业44人,占5.10%。我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期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及社会需求调查》。其中问及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级评分,用人单位选择满意的比例占80%;选择一般和很满意的比例各占10%。 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五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

二〇一四年三月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

目录 前言 (1) 一、学校基本概况 (2)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4) (二)专业结构 (4) (三)课程结构 (7)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8) (五)学业要求 (9) (六)奖学金、帮困助学金 (9) (七)本科生生源及其质量情况 (9)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1)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1) (二)生师比 (13)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13)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14)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4) (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5) (七)国际交流 (15)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7) (一)专业建设 (17) (二)课程建设 (19) (三)教学改革 (21) (四)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3) 五、质量保障 (26) (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6)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8)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30) 六、学生学习效果 (3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32)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33)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5) (四)毕业生成就 (35) 七、特色发展 (35) 八、挑战与对策 (36)

前言 2012-2013学年度,学校坚持“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作。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旅游管理、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总数达到41个。推进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各类教师,聘请了一批企业行业高水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大纲,引进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突出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电子类、纺织-化工-环境类、土木-交通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优势专业群。成立教学评估中心,加强教学监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提升学生学业服务水平。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9.54%,培养了一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二、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3 三、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6 四、学院质量保障体系10 五、学生学习效果12 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5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985工程”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根据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为“精英教育”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立足于“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成才”的崇高使命,确立了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管理精英、管理学术精英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目前开设有管理学基础理论班、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本科生共950人。本科生生源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生源质量位列全校文科类专业生源前列。为了满足国际会计化人才需求,2013年3月由教务处组织经校内外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专家论证会,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学院有实力开设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学校决定从2013年起从入校新生中选拔40名本科生。 (1)甘肃省管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学学术精英。毕业生主要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行政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技能,能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全国第一批31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从兰州大学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3)工商管理类(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各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毕业生主要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是我校“创牌子、亮风采”的重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学校发布审核评估工作进程表以来,在前期整改的基础上,理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响应,按照指令时间高质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思想,深化师生评估工作认识 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各项工作部署,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理学院教学工作评建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教学副院长负责实施,教务办、学工办联动,全力以赴开展审核评估准备工作。通过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员大会、支部会议、全院大会、教学基层组织活动、学生党员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学生班会、班主任会议等形式,安排与落实审核评估相关工作。要求每一位师生都充分准备,以良好的风貌接受专家的考察。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审核评估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大量公共课的基础学院,要求各位教师积极参与、配合和协助所服务的学院做好迎评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参加专家组织的座谈会、访谈、听课、考察等的准备,在各环节以最好的姿态展示风采。二是组织学生学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知识,增强学校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要积极配合专家进校听课、座谈、参观等考察工作,礼貌、认真、积极的回答专家的各种提问。评估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守课堂纪律,同时表现良好的品行修养,举止文明,形象得体,展现优良的校风学风。全体师生正在共同努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迎评工作中去。 问题导向,确保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围绕学校2017年底发布的整改清单,除了专家对理学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院还收集了其他学院和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存在的类似问题以点触面, 梳理可能的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路径,主要从教师、系部、学院三个层面展开。

2019年系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附件1 2019年系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既要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又要充分反映系部自身的优势特长,展现系部本科教学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新成果。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字数不超过5千字,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全日制在校生自然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自然数及所占比例(本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描述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国际化培养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需提供典型案例) 四、质量保障体系 阐述系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院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激励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五、学生学习效果 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成就等。(需提供典型案例) 六、特色发展 总结系部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需提供典型案例) 七、挑战与对策 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03年度) 二○○四年一月

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2003年度)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占地1200多亩。有16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产学激光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有10个本科教学基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教授196人,副教授40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865人。 2003年,是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一年。全校上下高度重视评估与建设工作,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2003年11月17日-21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这对我校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分六部分:一是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二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四是加强学风建设;五是教学质量分析;六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我校的定位是:“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到2008年,把我校建设成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结合北京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三个为主”(人才培养以本科为主,学科专业以工科为主,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为主)的办学思路。坚持“两个优先”,抓住“一根主线”,用“两个轮子”走路,确保“一个中心”。也即:坚持教学优先、育人优先;抓住人才培养这根主线;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学校实行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实行干部听

【VIP专享】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突破瓶颈,提升内涵,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学校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顶层设计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本科教学工程”实施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为切入点,突破改革瓶颈,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工作目标与任务,开创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一.谋篇布局“十二五”发展蓝图, 凝聚培养质量提升新思路 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系统部署改革发展战略任务。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和系统研究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改善学风,提高质量”十六字工作方针,确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发展目标和定位,梳理了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举措。 顶层设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工程”。确立了建设目标,部署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与建设任务,从观念更新、组织保障、政策机制、资金投入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管理措施,制定了7个配套文件。通过召开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再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凝聚了“要将全校各方面资源优势转化并服务于人才培养”基本发展思路,明确了任务。 修订完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突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组织调研十余所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提出了“理念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四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建议,下达了《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的指导性意见》。新培养方案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引导学生构建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学分压缩到155-165;二是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三是提升内涵,在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 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着力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协同创新,探索模式,校企联合造就卓越工程人才。以“卓越计划”为载体,深化“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与12家大型企业协同创新,探索了新型“3+1+2”学业与职业全程联合培养的模式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政策机制,健全8项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联合培养有效实施;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了

[精编]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长沙学院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学校概况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一)目标定位3 (二)本科专业设置3 (三)在校学生情况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5 二、师资与办学条件6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6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6 (三)教学经费投入7 (四)教学用房及使用7 (五)实验实训条件7 (六)图书及信息资源8 三、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8 (一)专业建设9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11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12 (五)实践教学13 四、质量保障体系17 (一)领导重视,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17

(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运行有序18 五、学生学习效果2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2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与学位授予情况22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22 (四)就业情况23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23 (六)毕业生成就23 (七)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24 (八)学科竞赛情况24 六、特色发展25 七、问题与对策28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28 (二)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28 (三)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训29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行政用房建设力度30

学校概况 长沙学院位于我国中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学校的前身是原长沙大学和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长沙大学创办于1983年,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1996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长沙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339人。 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32.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50.3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8万册。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9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2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硕士学位教师42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优秀教师3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湖南省教学奉献奖2人。 专业设置设有16个教学系(院、部),32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学为主体,文学、管理学为两翼,理、工、文、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XX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模板】

**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学校概况 **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地处江西省**市,是财经院校,举办者为地市教育部门,于2001年开办本科。学院有本科专业17个,其中1个为新办专业。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第二批次招生B,第三批次招生A。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8,561人,折合在校生8,561人。全校教职工59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学校共有2个校区,其中1个为本地校区。 学校有党政单位17个,教学科研单位8个。 在各地校友会数量2个。 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102个,行业机构和企业98个,地方政府4个。 ※以上数据来源:1-1学校概况,表1-2校区地址,表1-5-1专业基本情况,表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1-8-2 科研基地,表3-1-1高层次人才,表4-1-1学科建设,表6-1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注】: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1.5+全日制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不含自考生)。 2.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全日制博士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本报告的撰写是根据国教督办[2016]75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现有数据资料是基于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也与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3) (一)人才培养目标 (3)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3)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1)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1) 1.教学用房 (11)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12)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12) 4.信息资源 (1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3) (一)专业建设 (13) (二)课程建设 (14) (三)教材建设 (14) (四)实践教学 (15) 1.实验教学 (15)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5)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15) (五)创新创业教育 (15) (六)教学改革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 (一)校领导情况 (17)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7)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7) (四)质量监控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9) (一)毕业情况 (19) (二)就业情况 (19) (三)转专业与辅修(双学位)情况 (19) 六、特色发展 (19)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20) (一)加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 (二)继续推进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20) (三)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1) 附件 (2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22)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