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教案

单位:济水一中

姓名:张则军

《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苦闷、迷惘的心情。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情景导入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这首《行路难》是在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时,为了表达了他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而作。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乐府诗

屏显(1)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屏显(2)

2. 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1)大家听老师教师来读,感受李白当时失意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活动(一)

学生齐读

学生划分节奏

学生试读(以第一句为例)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试读(两句)

再读全诗(注意“抑”、“扬”)

学生再读

(2)说说你感受的诗中的美句

方法:拿起笔标注你认为的美句,然后准备在班上交流。

学生活动(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要深入分析,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美好的场景来烘托他心情的不愉快,而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写饭菜的丰盛、场面的豪华,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抑郁和急切寻求出路的心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闷。

前几位同学都没扣住题干来回答,我强调的是“我感受到。”而你们说的是“。”请这位同学注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话和标题紧紧呼应,最能说明当时的处境艰难。是不是李白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山呢不是,这里是运用比喻是实在的表达自己无路可走的心情——多么艰难啊!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对从政仍有期待。(姜太公80岁还充满希望,我难道不应该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很赞同你的看法,诗人在很沉郁的时候,眼前展现的海阔天宽的图景,他用这种美好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这里也是用比喻的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中,每一个句子都是美句,他们组合在一起够成了美诗!但是,它一定有有一句是全诗的感情升华,是全诗的中心,那就是。

这个句子的原句是: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屏显(3)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 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有些警句,我们不知道它的出处,但是我们能记忆深刻,这就是警句的力量《行路难》因作者锤炼了这样一个警句,情韵飞扬。

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4)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看,这首诗一落入我们的眼帘,我们就感受到这样一个句子能给我们心灵以滋润,给我们的灵魂以启迪。

学生齐读

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3、说读——理解诗中的句意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集中力量解决诗中的难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个句子在课下注释里很详细了,但只是表层含义,我们在理解时,既要阐释它的表层,还要阐释它的内在作用。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活动(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碧溪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乘舟梦日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课中微型讲座(二)

屏显(5)

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学生活动(四)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6)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学生活动(四)

(屏显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

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的。

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读出顿音。

四、背诵——感受诗中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屏显8)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同学们,最后老师送大家用两句,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1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创新设计: 读中品,品中读;读为线索,品是重点。 二、教材依据: 《行路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 三、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人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深感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朋友们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于是满怀愤慨写下《行路难》,抒发心中的感慨。 行路难,乐府古题,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节课选的是第一首。 2.学情分析: 《行路难》的写作背景背景和伊尹的典故学生不是很熟悉,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外多找一 些资料阅读,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同时采取诵读法理解词意,让学生 读中议,读中品,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是一支支等待点燃的 火把!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读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 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读 中品,品中悟,让学生在品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诗词的兴趣,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 习惯。 四、学习目标: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学习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准备: 1.搜集背景资料,准备课堂文稿,制作课件,课文范读视频。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歌大意。 (3)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六、教学流程 1.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1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乐府诗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3.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设情境、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基调。 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关于李白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听录音,读准字音。 2、教师引导:语速放慢、句间停顿稍长,分别试着用 4-3 拍和 2-2-1-2 拍朗读诗歌,感受节奏。 3、学生活动:尝试用不同的节奏来自由朗读,比较哪种读法更适合抒发 作者的情感,个别展示。 (三)诗歌赏析三部曲 1、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教师引导: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圈点勾画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明确:配乐创设情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是诗人李白,理解诗意。 2、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并绘制诗人的心路历程。说说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 (1)深入阅读诗歌,绘制诗人的情感曲线图。 (2)小组交流 (3)学生上黑板展示并分析,其他同学补充。 (开头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来写宴饮,仿佛营造欢乐的气氛,实质上是以乐写哀,强化哀的程度。更显从“停”“投”“拔” “顾”等系列动作,读出李白的那种郁闷的心情。诗人想“渡黄河, 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象征人生之路的艰难,暗含 着一种惆帐。现实虽坎坷,但是理想犹在,诗人联想到姜尚和伊尹, 借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回归现实,确是“多歧路,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教案 单位:济水一中 姓名:张则军 《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苦闷、迷惘的心情。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情景导入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这首《行路难》是在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时,为了表达了他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而作。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乐府诗 屏显(1)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屏显(2) 2. 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1)大家听老师教师来读,感受李白当时失意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活动(一) 学生齐读

学生划分节奏 学生试读(以第一句为例)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试读(两句) 再读全诗(注意“抑”、“扬”) 学生再读 (2)说说你感受的诗中的美句 方法:拿起笔标注你认为的美句,然后准备在班上交流。 学生活动(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要深入分析,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美好的场景来烘托他心情的不愉快,而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写饭菜的丰盛、场面的豪华,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抑郁和急切寻求出路的心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闷。 前几位同学都没扣住题干来回答,我强调的是“我感受到。”而你们说的是“。”请这位同学注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话和标题紧紧呼应,最能说明当时的处境艰难。是不是李白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山呢不是,这里是运用比喻是实在的表达自己无路可走的心情——多么艰难啊!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对从政仍有期待。(姜太公80岁还充满希望,我难道不应该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3-1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教案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感受诗人的情绪变化。 2、欣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李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把握诗人情绪变化。 2、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用典的作用及好处。 2、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 四.教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曾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仙独特的精神风采。(板书题目、作者、出示PPT) (二).诵读师歌,感受诗人情绪变化。 1.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展示。 教师从字正腔圆、停顿的准确等方面积极评价并给予建议。 3.关于节奏,七言古诗可以按“二二三”的节奏停顿,也可以按“四三”的节奏停顿。 但对于本诗表达的情绪比较郁闷而言,本诗更适合四三的节奏。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就不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读起来心情更沉重。 再有,读停顿要做到连而不断。 4.老师范读,学生谈感受。 5.这首诗情感变化十分明显。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读书下注释,要注意结合注释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生自由读诗及注释。)

6.师:朗读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体验。谁愿意再来朗读这首诗? (学生展示朗读)。教师从情感的到位上积极评价学生朗读。 7.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提示学生要想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就需要知人论世。(出示PPT) 李白才高志大。为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他少年时便广读博览,青年时又仗剑远游,拜访名流,诗文名气由此远播。终于在42岁时迎来了人生中的得意时刻——被皇帝赏识,入翰林院,成为文学侍臣。然而两年不到,朝政的腐败、政治上的不受重用以及同僚的排挤使李白深感失望,他上书请还。谁料,皇上也赐金让他还乡。李白仕途受挫,不得不离开长安。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们设宴为他饯行。《行路难》(其一)就写于此时。师生一起探讨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启发: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苦闷),接下来写了什么(想渡黄河冰川堵塞、想登太行大雪封山),诗人情绪呢(无奈)?再接下来呢?(写借姜太公、伊尹来写自己看到希望)再接下来,又感受到道路崎岖,内心迷惘。最后,诗人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理想的。当然,这首诗是从朋友为他举办的一场豪华的盛宴开始的,以反衬托自己苦闷的心情。 板书:以折线形式表现情绪变化。“茫然”“希望”“失望”“自信”。 8.这首诗歌仅82个字,就生动地表现了李白仕途受挫时的情感变化历程,真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由此来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既抒发了诗人仕途受挫的苦闷和迷茫,又表达了在失意时仍充满希望的自信。 9.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性格。学生自由朗读,展示。学生抑扬顿挫地、富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欣赏诗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他善于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现在我们来欣赏《行路难》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感情的。 (出示PPT) 活动:品读诗歌,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从韵律、词语、修辞、句式、表现手法(如衬托、象征、用典等)、语意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等角度来赏析语言的表现力。 我认为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学生品读、勾画句子、在书上做批注。同桌间交流、修改、补充。 课堂展示。老师评价、订正、补充。 【教师准备】 1.这首诗中的韵脚有“千”“钱”“然”“川”“山”“边”“难”(这些韵脚押“an”),“在”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

公开课 拟行路难 教案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 2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 3 )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 4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 1 )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 2 )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

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任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 (3)创作背景: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秀出你的声音 (二)默写,秀出你的速记能力(默写本) (三)再读,秀出你的理解(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四)思考——秀出你的感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愁。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兴。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三维目标教案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通过小组研究展示的方法, 学习自我表达和有效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路上总会有很多的挫折,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乐府诗歌《拟行路难(其四)》,或许,在诗中,诗人鲍照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之前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1、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

行路难 优秀教案

《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 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 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 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诗歌描述来诗人怎么样的哀愁?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01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梳理探究: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ppt展示【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诵读体味、感知文本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二)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分析: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3行路难(其一) 教案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