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成性评价简介

形成性评价简介

形成性评价简介

一、对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认识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教师把从学生中采集到的一些数据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针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构建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也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查找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突出特点是充分重视评价的过程, 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客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形成性评价是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教学模块中共同参与、双方得到反馈并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评价的结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提供诊断性意见, 通过反馈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二)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评价,利用学生的评价意见、同行间的评价意见和督导者、管理者的评价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利用教师的评价指导、学生间的评价建议和自我评价反思,积极管理和调整自身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异同

1.共同点:都是教学评价方法,都具有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的功能。

2.注意点:(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不能互相取代,只能互相补充和结合。(2)平时成绩、小考成绩以不同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这也不是形成性评价。这是使用形成性方法的终结性评价,即采用阶段性测试的形式,并最终形成总评成绩。

3.不同点:可从以下8个方面去认识。

(四)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或某些知识点设计问题;②学生进行解答;③教师给出答案;④学生自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反馈(③和④可以同时进行);⑤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

(五)形成性评价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因为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效果的方法, 它不能代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它必须依附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六)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包括教师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几种方式。教师自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兴趣,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师评价:包含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实验操作考核、基本技能操作测试、单元小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包含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临床见习实习等组成部分。

(七)不同类别的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

对于理论课程的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小论文、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作业、小论

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等组成部分,也可结合理论测试的方式,但以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对于理论实践兼而有之的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确定。

(八)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及反馈

每一次形成性评价结束后,教学人员应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教师明确今后怎样教,使学生明确今后如何学,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设计和提高问题或命题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模式。

(九)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几个条件

1.教师。数量足够,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开展形成性评价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了解和理解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要求。

2.学生。具有配合和参与形成性评价的积极性,具有培养和调动的机制。学生了解和理解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要求。

3.技术手段。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应用这些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措施。建立了相关的问题、试题、案例库,研究形成了指导性答案。

4.政策。具备开展探索尝试的激励政策。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培训,设立教研教改课题支持研究探索。

5.专家支持。具备一定数量和水平的教育专家,顶层设计了形成性评价的方案、做法、问题库、实施表格和政策建议。

(十)国内的“本土化”改良运用

我国学者在九十年代引进形成性评价的理论,而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教学过程中通过诊断教学方案与计划、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为目的的评价。但是各医学院校中对其课程的评价方式大都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现在全国各高校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先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教学评价中将其与终结性评价整合运用,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国内外对于形成性评价体系尚没有规范

的认定标准,而国内也基本是将国外的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方式进行“本土化”的改良运用。

二、国外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应用方式

(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又被称为临床多站考试(Multiple 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首先提出来的,其使用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来模拟真实患者,通过多个连贯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模拟临床真实场景的考试站来测试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经过将近40年的使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在各国的应用现状也不尽相同。近期美国已把OSCE运用于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二部分临床能力测试中,而其学者认为在相同的作业程序下,可以确保OSCE的品质,同时,不断发展,设计出复合式模拟更加增添了标准化病人的真实性。加拿大则是建立一个控制中心,各医学高校可以制定符合各校实际情况的原则和目标,全国在统一时间内考核统一的内容,考核结束后由控制中心派出观察员在全国各地收集回馈,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使用中发现,建立站点时需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设置不足会引起推广的局限,课程链接设置的不完善会影响其使用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综合考试评估中OSCE是一种他们真正需要的考核模式而不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

(二)学习档案袋评估(Portfolio Evaluation)Learning portfolio 1987年第一次由英国学者Schwartz & Bridwell -Bowles提出,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笔记、读后感等,还有其他相关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其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并且深度发掘建立了评价标准,完善了学习管理系统。美国的多个综合性大学也都在评价中纳入了此种评价方法,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学生的信赖。

(三)计算机模拟病例评价(Computer-based Case Simulation,CCS)

依靠编写的计算机软件,由计算机对患者诊疗环境进行复杂的、没有提示的、动态和人机交互的模拟。作为成绩评定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用来在逼真的环境下,通过模拟时间的推进和临床病例情境的逐步展开来测量管理患者的能力。美国医学会在2000年的报告中重新指出要关注预防医疗事故和重视临床病人的诊疗安全,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医学考核委员会引入了CCS在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三阶段,其中包括9个计算机模拟病例。相关的计算机化病人处理问题考试系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在90年代就已经开始自主研发并使用至今;意大利也将此种评价方式重点应用在全国医师执照考试中;而加拿大等国家也在以不同形式推动和发展CCS,发展临床技能评价中的多种评价方式。

(四)网络信息化模拟和高科技模拟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模拟、仿真人教学技术越来越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培养实习医生条理性的逻辑思考做出适当的医疗处理中发挥着极大地作用。美国METI公司开发的(Human Patient Simulator,HPS)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教学中,该系统将高级生理驱动仿真技术与仿生学技术结合,可以在模拟人身上表现出各种真实的生理参数以及疾病特征,并对所给予的各种治疗措施(药物,操作等)做出相应的反应。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均在医生执照考试中加入了医学模拟训练,特别是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价委员会已推荐住院医师训练应加入医学模拟训练。澳大利亚Sydney Medical Simulation Center和墨尔本Southern Health Simulation Center都提供病人模拟器的操作培训。台湾部分医院利用病人模拟器对实习医学生在急诊重症等医疗处置中提前给予训练,收效显著。

(五)口试考核评价欧洲高等院校应用比重较大的评价方式,学生要面对一名教师或者多名教师,在一种创造出的“社会模拟情境”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问题的思考、综合、概括、表述、答辩等环节。口试的全过程可以用录音或者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口试资料以电子版本保存。其考核过程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及选择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脑快速运作,最大限度调动了创造力。

(六)课堂评价高等院校经常运用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最为常见的

课堂评价就是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还有在诸如挑战赛、辩论赛、角色扮演、游戏等趣味活动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课堂评价增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值得借鉴的一种应用做法

(一)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分类说明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对本专业贡献率较大的主干课程,同时亦是国家执业医师考核的重点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不同的课程特点,可分为机能类课程、形态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

1.机能类课程。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2.形态类课程。研究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外形和内部结构及其与功能变化的相关医学科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学。

3.临床类课程。介绍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鉴别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相关医学专业课程,如诊断学、外总外科手术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1.机能类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3.临床类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三)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方法---以机能类课程为例

1.理论课评价细则。

(1)课堂提问评价。现有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采用了此种评价方式,只是缺乏系统的记录课堂问答的结果,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情绪状态、学习再加工的能力和复习策略。应当在2-3学时内至少提问五位同学。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正性情绪(+1):兴奋、稳定、紧张;负性情绪(-1):烦躁、敌意

②对专业名词概念记忆准确(+1)

③能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回答问题(+1)

④回答问题思路清晰(+1)

⑤能高度总结,综合、全面、系统整合所学内容(+1)

(2)综合性问题讨论评价。教师书写相关综合性问题,小组讨论围绕综合性问题形成,以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为解释主线,调动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多

角度理解各章节的内容,融会贯通知识间的联系,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专注度、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合作状态。每4周组织一次,1-2学时/次;发言人数≥6人。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主动在讨论中贡献资料,并予以解释(+1)

②能把握和区分综合性问题中的有效信息(+1)

③能将信息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1)

④分析准确,合理运用到讨论中(+1)

⑤能理解并综合运用小组其他同学的学习要点和信息(+1)

(3)PPT小组讲演评价。随着学习年数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评价必须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以团队的形式让学生自学,理解之后讲解给其他同学,注重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好方法。这种自主学习后的再加工,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受到启发、创新思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每4周组织一次,1-2学时/次;讲演人数≥5人。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准备充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1)

② PPT制作形象、新颖、有趣味性,色彩搭配协调,界面美观(+1)

③团队分工明确,参与积极,相互间协作和谐,荣誉感强(+1)

④能主动分享自主学习中的困难点,融合进讲解过程,激发共鸣(+1)

⑤讲演中语言表达清晰、有逻辑,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1)

(4)试题库阶段运用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本校建立的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开展若干次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与讲授的内容同步。试卷来自网络题库计算机结构化组卷,学生在计算机中心机房统一时间进行网络在线答题,考试完毕,计算机评分即反馈成绩。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得出知识点的正答率,及时反馈教学,查漏补缺。

2.实验课评价细则。

(1)实验操作评价。在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的过程后,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教师全过程给予指导,在实验完成后记录实验结果,采用这种方式

进行评价利于考察学生对于操作实验的态度、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每次实验课后每位同学都要有。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认真(+1)

②积极参与实验动手实践,与同组其他同学合作愉快(+1)

③态度谨慎,实验操作台干净、整洁(+1)

④按要求规范操作实验器械,使之得到实验结果(+1)

⑤及时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结果(+1)

(2)实验报告评价。实验结束后,学生独立、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是对整堂实验课的梳理和总结,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诊断反馈学习薄弱环节,帮助教师选择更加合理全面的授课素材。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考察学生学习再加工的能力和参与学习的状态。每次实验课后每位同学都要有。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实验目的、意义明确(+1)

②实验方法清晰,操作符合基本要求(+1)

③掌握实验设备原理和熟练应用实验器械(+1)

④采用书面语记录的实验结果(+1)

⑤进行综合的原理分析(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1)

(3)实验口试评价。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中最常见原理等编制成试题形式,随机抽考。学生口述实验基本原理、操作要点等,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及选择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脑快速运作,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每次示教课后至少有五位同学抽签口试。

五分的赋值细则是:

①信息提取知识点的速度较快(思考时间小于60秒)(+1)

②对于原理能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表达(+1)

③语言表达流畅、完整(+1)

④语言表达中运用专用术语相对准确(+1)

⑤语言组织具有逻辑性(+1)

(4)实验创新评价。由于参与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不具有代表意义。

但创新思维对于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将其列为附加项,在评价中作为副加分。

(四)规模化班级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可采用的形式

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询问“为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的病因有?”、“相关机制是?”、“如何理解?”等问题,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观察和学生们的反应或回答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对一些理解难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堂,而非以教学进程为主要依据,不注意教学效果而一味追赶教学进度。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促进教与学中,更以后者为重。

2.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ase Based Learning,CBL)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资料,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此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详细说明指导性材料,并确立明确要达到的目标。组织学生展开探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内及组间互动等可行性方案,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报告,教师积极引导,纠正偏离讨论主题的内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困扰,吸取他人的优点,找出自己与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座谈与问卷调查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定期座谈或抽取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并能够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师生的对话与互动,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且时间更久,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适应于团队式教学方式TBL)对实验报告或结果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规模化班级实验课程中,既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较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进行相互对比、自我分析和反思,在互评的同时,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有效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性。自测题库可用于学生的自我检验与评价,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缺陷。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其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即时性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管理和促进功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对话和交流中进行和完成的。只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存在着评价。即时性评价能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从而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即时性评价,往往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现象,生活与劳动等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和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作为一种新生成的课程,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来与之相适应。即时性评价对激励学生进步、调节教学导向,起着很大作用。学生能从教师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借助即时性评价,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说,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即时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地把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作出迅速地改正和调整,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即时性评价都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法研究-文档资料

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法研究 1.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盛和匆急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和综结性评价体制受到极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严重的是要注重发展和发现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使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情况,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xx “特色卡”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设计的,符合学生实际,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改变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使用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2.1发展性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些方面作出成绩都可得到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使其不断进步。 2.2全面性原则。新课改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异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思路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课程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和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形成性评价 开题报告

XX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师范英语 届别2014届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XX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填写或打印。 2、本表除“指导教师意见”和“院系毕业论文(设计)指 导组审核意见”外,均由学生填写。 3、课题研究计划应包括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须注明详细 的时间安排。 4、主要参考文献应注明文献名、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 文献中应尽量有外文资料。 5、指导教师意见应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提纲是否科学合理, 研究计划是否可行、能否采用等。 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现状,探究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途径及方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Thesis statement:Formative assessment, which aims a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utline I.Introduction II.Literature review A.The definition of assessment B.Summative assessment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II.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The necessit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Traditional and current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 2.The disadvantages of summative assessment in China 3.The advantage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B.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The principle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2.Ways and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IV.Conclusion

浅谈幼儿园见习后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浅谈幼儿园见习后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作者:先兰 摘要: 评价指的是评定价值,是价值的判断,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我们生活中经常在对人、事、物做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评价。同样教育也要评价,而教育评价是对教育价值的判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三种重要的评价类型;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也是缺一不可。学前教育评价是在系统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教育评价在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教师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因为这种意义的存在,所以我们学前教育者要明确的认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且加以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评价幼儿发展评定价值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正文: 通过在幼儿园两周的见习,使我对教育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教育评价的分支即学前教育评价和重要性更是受益匪浅。 据见习浅谈我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者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而言,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级鉴定。在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中,这种形成性评价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应用得十分广泛。如健康、社会、科学里幼儿对事物错误认识;语言、艺术里发展的不全面等。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及时对其矫正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同时对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也可以

完善。我见习时就感受到了,一次老师在教孩子们认识蔬菜,有许多孩子虽然知道了许多蔬菜的名字,但是往往会张冠李戴。有的把辣椒说成了南瓜,把马铃薯说成白菜等等。其实这个就是他们对蔬菜的认知过程中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教师带他们去了菜市场进行的摸一摸,看一看,及时的纠正,使他们对蔬菜认识提高了。形成性评价对幼儿教育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可以及时的得到关于学生学习进展方面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为能够指导方针更加明确,指出错误位置。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的它与分等级鉴定、做出关于受教育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做出资源分配的决策等相联系。终结性评价更多地与鉴定功能、激励功能等联系在一起。在幼儿园中,终结性评价也应用十分的广泛。学前教育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大到对一个幼儿园进行阶段性的等级性评价,小到对一个幼儿在某一段时期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在我见习的两周里,我就见到了老师对幼儿的艺术(美术)进行了评价。那老师是安排了一个星期教幼儿对海底世界的认识和绘画指导学习,一周后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把优秀的都在表扬栏中刊出来了。再如我们见习即将完成,我们也要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做出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即终结评价。又如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是儿童欢快的节日,教师对幼儿组织活动学习(唱歌、跳舞等),在六一节进行表演,往往家长作为观众者,无意识的就会谈到某某跳的很好,某某不好等,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对幼儿在这个时间段做出的终结评价。终结性评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育评价中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学前教育评价也如此!但是过度的重视终结性评价也会导致负面的后果。亦如拿幼儿园分等级为例,最后等级定的高的幼儿园,可能积极的对待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但是以分等级低的,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未起改进功能,在检查时也是应付评价。所以它是双面的,我们应该用合理的评价类型来评价,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心灵是洁白的一张纸,教育者不应该添加斑点。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形成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哈弗大学的斯克里芬(M.Scriven)在课程研究中提出的,主要用于改善教材。随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鲁姆(B.S.Bloom)将其引进教学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金娣,王刚,2002:16)。 布卢姆在《教育评价方法指南》中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到的中间成果来修正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问的交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并将其运用扩展到整个学校教育领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145)2001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外语课题组在《论在外语教学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中阐明了形成性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卢莉2002年12月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的“中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原则和操作模式。 许华琼、胡中锋在《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中阐述“本文在分析形成性评价涵义的基础上,对有效反馈的特征及如何有效传递反馈信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还对有效反馈的特征、有效传递反馈信息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研究形成性评价专家P. Black和D. William认为:广义上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所有能够收集学习信息的活动,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可以诊断性地用以调节教与学 (Black and William, 1998)。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121)中提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罗少茜认为: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整体境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陈玉琨(1999)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根据以上专家和文章的定义我们理解为,形成性评价是以改进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为目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反馈,以便决定是否需要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及时进行调整。形成性评价能帮助查找教学和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便于及时采取全新的或补救的措施

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原创)

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高中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后的启发之一在认真并且多次聆听和学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张玲棣老师的讲座《高中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后,有很多感触、体会与启发。现就自己在学习后对英语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这一话题对平时自己的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做点记录。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大概归纳如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教学进程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其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注重经常进行的检查,以达到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的目的。其实,在学生时代,对这一概念的接触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实践着这一评价,但是有时却遗忘了这一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它的理论思考,而只是单独的实践,没有将实践与理论进行互动与思考。因此,此次的这个培训,又让自己重拾了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认真并且多次聆听和学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的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张玲棣老师的讲座《高中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后,有很多感触、体会与启发。现就自己在学习后对英语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这一话题对平时自己的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做点记录。该次记录是对形成性评价概念的认识。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大概归纳如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教学进程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其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注重经常进行的检查,以达到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的目的。其实,在学生时代,对这一概念的接触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实践着这一评价,但是有时却遗忘了这一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它的理论思考,而只是单独的实践,没有将实践与理论进行互动与思考。因此,此次的这个培训,又让自己重拾了“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测试中形成性评价的学习---学习《高中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后感 之二 在这次研修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时的英语教学,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评价的环节应该多下点功夫,所以张玲棣老师的讲座《高中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就成了自己多次学习与体会的对象。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与教学以外,我们还面临着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这一问题。而最终好的学习成绩的取得是需要在不断的日常教学中来夯实的。因此,形成性评价的注重就成了取得最终好成绩的一个关键。它能对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评价与反馈作用。在此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过程性评价(借鉴)

过程性评价 【摘要】文章浅析了过程性评价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遵循的原则,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导引课堂教学的更优化,并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反馈信息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英语学科教师,本人认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这个大课题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务之急是将旧教育体制下所习惯性采用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加以改革,采用更为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Frederich Taylor(1911)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价的理念,该理念强调考试的意义,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程度。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在学期末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为学生此阶段的学习提供鉴定性评价,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过程性评价理念的提出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 职业英语教学评价要在相关教育评价理论的支持下,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估的效果虽不容置疑,但其实施过程却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和模式。 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能够学习英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最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能得到解决、学习策略能得到培训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最后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教学的过程性评价-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一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这种评价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1.评价主体互动。2.评价方式动态化。 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 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评估。这一综合性评估,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状况的阶段性测查,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层次等状况的总结性测查;这一综合性评估,是对学生某一学

期、某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情况等的显示,因而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测查,即主要词查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对语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我们所构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备型整体系统。 二、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重在鼓励的基础上。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语文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差别。数学的结果往往是唯一的,而语文则不然。它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比比皆是。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当然每一个人所获得的都不同了。过分的强调统一只能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达标还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是流线型的,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的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这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 (一)内涵阐释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文(M. Scriven)提出来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1]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个词初始是用于区分以下两种评价的:一是由教师在课堂内部操作的持续终结性评价(Continuous Summative Assessment),一是由外部考试开发人员完成的终结性评价。这种由教师作出的持续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最初被称作“形成性评价”,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尽管它只是相对简单的反馈。这种评价曾经也被称作“弱形成性评价”(Weak Formative Assessment)。[2]因而,从起源上看,形成性评价源于总结性评价,又是针对总结性评价而言的,这是探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关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因其独有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 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征是反馈。从斯克里文和布卢姆两人对形成性评价所下的定义来看,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形式提供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困难的地方,从而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改进学习方法,更加努力达到目标。 能够提供反馈信息的必然是已经取得的结果或成绩,这一结果或成绩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平时所取得的,也可以是学期末通过所谓的总结性评价所取得的。而结果又带有归纳和总结的性质,因而形成生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过程,它还关注甚至包括结果(总结性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 (二)理论基础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存在硬评价与软评价(hard evaluation & soft evaluation )的争论。硬评价是运用客观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评价,软评价是以主观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分别是两种评价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背后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论: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过程性评价指标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 过程性评价指标 基于远程全员培训模式的实际需求,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北师大版?初级)过程性评价指标依照培训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同时遵照项目办指标体系标准,最终数据可映射到项目办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 根据本项目的基本要求,考虑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全员培训的实际条件,评价指标以简单、可操作、反映实际情况为原则,依照培训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以阶段成果、合作学习情况、培训作品展示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项,最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培训平台设有学习综合评价功能,针对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记录、数据,辅导教师对作业、专题研讨、作品展示进行审核并给予定性评价,系统汇总过程性评价结果自动生成参考成绩,最终成绩由辅导教师参考系统评价成绩,结合学员参与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最终作品展示完成情况,给予综合人工评定。 下面是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说明: 1、阶段成果 阶段成果评价项包括5项作业,即作业1、作业3、作业4、作业5、作业6,作业2“媒体素材加工”在本地完成,不计入成绩。 辅导教师在批改学员作业时,须按照作业评价量规或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出针对性的评语。作业6的评价比较特殊,不采用量规,其要求是:作业无错误评为优秀,有一处错误评为合格,有两处及以上错误评为不合格。 2、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要求针对“主题研讨”区内的12个主题回复12个帖子,且每个主题只能回复1次。辅导教师注意提醒学员发表主题帖时不要灌水,避免科学性错误。评判标准如下: 优秀:认真完成专题研讨,回复内容紧扣主题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映自己的原创观点,真实且言之有理。

形成性评价简介

形成性评价简介 一、对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认识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教师把从学生中采集到的一些数据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针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反思构建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也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查找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突出特点是充分重视评价的过程, 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客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形成性评价是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教学模块中共同参与、双方得到反馈并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评价的结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提供诊断性意见, 通过反馈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二)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评价,利用学生的评价意见、同行间的评价意见和督导者、管理者的评价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利用教师的评价指导、学生间的评价建议和自我评价反思,积极管理和调整自身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异同 1.共同点:都是教学评价方法,都具有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的功能。 2.注意点:(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不能互相取代,只能互相补充和结合。(2)平时成绩、小考成绩以不同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这也不是形成性评价。这是使用形成性方法的终结性评价,即采用阶段性测试的形式,并最终形成总评成绩。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宗旨和实施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宗旨和实施 朱筱新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测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在完成全部或部分教学任务后,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即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所学的书本知识,要熟记每一个知识点。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死记硬背”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简单、机械的记忆,为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要实现这一改革的目标,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 自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出现一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应用。高考的这一变化,也为各学校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要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过程,完成对一个知识或问题的认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条

件,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则需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迁移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独立完成认知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的体系 由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两个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是指对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其中,重点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指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跟踪、动态的评价,以及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其中,重点是对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的宗旨

形成性评价

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 1、科学性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多元化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情感原则 6、可行性原则。 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途径与方法 这几年里,我们根据新课标中评价的要求,对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途径如下:一是课堂内外结合---语言的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二是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三是听说入手,落脚综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