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梁阳,汪安佑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伽利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尔基、爱迪生、贝多芬、皮埃尔·杜邦、梵·高、瓦特、法拉第、库克、亨利·福特等创新人才的成果与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工作经历等情况,分析了影响个体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能力倾向、差别能力倾向、经验、专业意识、认知基础、情商、交流等;并结合具体的创新实例得以验证。

关键词:个体创造力;创新;潜在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 引言

本文在涉及产生新颖事物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创造”,很少使用“创新”。创造力也叫创造性,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即:创造力首先必须是源自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合力,其次施力作用的结果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效用。个体与创造力相关,主要体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上,也可以仅仅局限在创新人才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无论哪一种情况,创造的结果都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进而构成个体创造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

2. 分析层次

本文将按照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个层次展开分析。

潜在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个体的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还包括后天的成长因素,比如与同事的交流、组织的能力集合等;它产生于个体机制内,但却是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合力。现实创造力是在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论之后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因此,现实创造力更有灵性,其结果可以是新的文学艺术、新的产品实物、新的技巧方法、新的理论研究等。

3.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3.1 潜在创造力

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巧、人格特征和后天情境。各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分支,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3.1.1 能力倾向

第一,基本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

观察力。个体在大脑思维的支配下,对外界做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映能力。对待同一个事物发生,有的人会从观察中探索未知,而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从

-1-

而可能与伟大的发明创新失之交臂。善于从实际生活中观察事物,获得自己所需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很重要的,例如:1902年,高尔基在流放地阿尔扎马斯,根据自己对底层生活20年的观察,创作了剧本《底层》,艺术地表现了被资本主义发展抛出生活常轨的小偷、戏子的生活,启发人们“真理才是自由人的上帝”,是艺术上的一项伟大创新。

记忆力。通过对过去事物在脑海中的重现,会产生与现在事物的对比、联结、认识的重塑。这里讨论的不是个体所有的回忆,而是与创造力相关的那一部分记忆,因为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智商高的人和智商低的人相比,不是记忆力的好或坏、有或无,而是记忆的选择。例如爱因斯坦就只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想象力。想象力可能是对现实发展水平的一种设想,比如爱迪生的居所在1876年迁至门罗公园时,贝尔正好在这一年获得了电话机的专利权,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改善贝尔的发明,他一直设想着电话声音可以变得更好;想象力还可能是对同领域事物外延的一个构造,比如: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为了找博士论文的题材,仔细研究了世界各国在物理学方面研究的现状,从中寻找一个从未被人涉足的空白点,经过半年的推敲,她开始设想一个新的元素。

操作力。在智力范畴内,操作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有了思维活动的控制,双手可以凭借大脑对外界做出反应来支配事物。这就好像拿到了钥匙,一定要找到它可以打开的那扇门。

思维力。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力源自实践,控制个体的行为活动。

质疑力。与创造力联系的怀疑,总是经过检验、分析、研究才会产生正确的令人信服的结果。比如,1610年1月7日这一天,伽利略用事实证明了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怀疑:伽利略用望远镜对准木星,发现离木星不远处有三颗小星,两颗在左,一颗在右,呈直线排列;1月13日夜,他又看到木星周围一共有四颗小星,一颗在左,三颗在右,他明白了这四颗小星都是木星的卫星(人类迄今为止知道的木星的十二颗卫星中的四颗)。他的发现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和托勒密学说的错误。所以,笔者认为,在科学的理论永远没有主人,科学需要不断的前进和创新,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却又蕴涵着对他们理论的质疑。

有许多人会怀疑基本能力倾向的重要性,因为在众多创新人才中,确实有一些人被人们形容为智商低,他们上学时学习成绩也真的不好。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拿例子来说:爱因斯坦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直到三四岁还不会说话,很晚才开始读书,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不喜欢他,认为他过于迟钝,不宜于读书[2];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比别的孩子更善于想象,将时间花在思考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上。其实,也确实有些创新人才在少年时期,讨厌学校教育,认为那样的教学方式是僵化的、无用的,如门捷列夫。

第二,差别能力倾向。是指从事某种特殊事业或活动的专门技能或天赋。正如音乐家必须有旋律感、节奏感、美感;思想家必须有感知力、自我认识力、思维力等。差别能力倾向很大程度依赖于天赋,但如果后天具有惊人的意志力,还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举两个改变命运的例子:从1807年到1808年,贝多芬陆续完成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和《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是他用全副精神和心力完成的伟大作品,当时他的听力几乎接近于零,已经不具备作为艺术家的倾听能力,他却依然用心去感受乐曲;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现场,

-2-

十几个聋哑姑娘在听不到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演出了著名的舞蹈《千手观音》,在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了人与情感的联结,演出受到了各方好评。

一般情况下,人的差别能力倾向的个体差异较大,而基础能力倾向差别较小。

3.1.2 专业素质

对于创造力来说,专业的素质不能说是基础,从创新人才取得的成果中看他们的专业领域,专业与创新领域有的是一一对应的,而有的则毫无关系。比如皮埃尔·杜邦(于1902年-1929年,接管并重组了杜邦黑色火药制造公司和通用汽车制造公司),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的是化学,但是他个人成功和创新却在管理领域,他和罗素·邓纳姆共同发展了一套复杂而高度精确的成本会计系统[3]。无论学历和专业素质的高低,个体所取得的专业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走过的路径和方法,既然他用好的方法可以学到好的知识,那么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取得其他的成果,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以下是专业素质的三个因素,其中知识的内容最广泛,不仅局限于专业领域。

第一,知识因素。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学习、感知、分析等的总结。人们的知识开始来自于感性思维,然后储备在大脑里用于指导个体行为的发生,知识与智力相互作用,客观真理就依附在人的主观思想中,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对知识不同的驾驭能力。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以扩大原有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那些驾驭知识能力强的人。

第二,经验。

经验是个体从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的知识和技巧,是连接个体与实践活动的纽带。通过经验可以产生新的概念,生成创造力。比如,“鲇鱼效应”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常常用到的词语,比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逆向思维,这个典故本身就是渔民的一种创新的故事。鲇鱼体表光华且有刺,生性好动;而沙丁鱼密集喜欢群居,常常靠在一起。渔民把沙丁鱼拿到市场上卖时,鱼几乎都死了,只有一位老渔民卖活的沙丁鱼,生意兴隆。他把方法告诉给儿子:把几条有刺好动的鲇鱼放进沙丁鱼群中,由于沙丁鱼庸懒,被捕捞后挤在一起因为缺氧而死,而放进去好动的鲇鱼,就以动制静,沙丁鱼不得不动,因此存活时间长了。可见,有宝贵的经验是很重要的,这位老渔民清楚地了解鲇鱼的习性。

取得经验的途径有以下几种:偶然的经验,这种经验没有实践的再指导,需要个体不断的学习、分析和研究;学徒的经验,艺术家梵·高、发明家瓦特和法拉第、探险家库克、企业家亨利·福特和松下幸之助等就当过学徒,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徒生活,可以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的知识,具有熟练性和可靠性,但随着教育的普及,这种从经验中学到的知识远不及学校教育系统、丰富;实践和理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验,对创造而言这是最有效的经验,以理论剖析和解释实践产生经验经得住检验,说服性最强。

第三,专业意识。

即对专业的发展成果、地位、应用领域、历史作用、研究方法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它可能是对某种事物的启示产生兴趣,进而涉足该领域,比如:伽利略对于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得到的启示,去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可能是自幼受家族氛围的影响,一直从事该专业

-3-

的学习和研究,比如:爱德华·卡德伯里的成功为现在的跨国公司吉百利史威士股份有限公司铺好了奠基石,他的父亲是巧克力制造商和社会改革家乔治·卡德伯里;也可能是专业意识的兼容,同一个体身处没有关系的两个或多个领域,而且有所创新,比如加雷斯·摩根,在伦敦经济学院取得理学学士的学位,在得克萨斯大学学习的却是公共管理学并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学习组织理论,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创新成果是提出管理工具“组织比喻”思想。

3.1.3 创造性技能

创新是对常规事物的一个超越,所以创造性技能的培养是重要的。其包含三个要素:第一,创造性思维,它多数情况下表现出一种非逻辑的、非程序化的思维,包括的因素很多。

判断,是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以往的经验教训,合理地区别事物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结果与后果。判断力在实践活动中是很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发明活字版的毕升,在发现雕版印书的弊端时,开始注意到能否改进一下,他先用木头做实验,木头遇水会胀,既不便于清洗又影响印书质量,他又试图用石质字块来代替木质字块,但石头不容易刻字,加工困难。经过这两次的思维判断,他又想到了用胶泥刻字(因为能用胶泥做碗、罐),取材方便且刻制容易,不胀不缩,再入窑烧成坚硬的陶质字块,终于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4]。

推理,是从已有的理论或方法中,经过分析、研究、判断而得出不同的思想认识,但这个新的结果不一定是符合自然的客观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推理的过程是复杂的,比如海王星的发现过程,由法国巴黎天文台青年数学家勒维列于1845年解开了由几十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于1848年8月31日计算出这颗新行星的轨道,推测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因此,数学的推理和实际的结合产生了地理领域巨大的创新。

想象,创新的过程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开始的,这是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如果有了想象,就可以从实际实物的发展中,创造出第二个实物。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优秀的想象加上优秀的思维过程就会产生更优秀的真理。比如门捷列夫,已经研究到元素周期体系,但还没有形成定律和图表,在脑子里一直想象着一幅图,在工作桌边废寝忘食地工作了三天三夜,试图把自己考虑出来的结构整理到图表中,但是多次尝试都失败了,最后由于极度疲劳睡着了,梦见一张表,表中的元素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排列着,睡醒之后他立刻把它记在纸片上,后来发现只有一个地方需要修改,其他地方很准确。

直觉,是一种初步知觉,开始时不是有意识的,然而它却引导着思想忽然探索指向有关问题之一致性本质的直感或假设[5]。举一个最初由直觉经过试验产生创新理论的例子:上学时由于无聊,伽利略常逃课来到教堂,呆坐在角落里,毫无意识地盯着教堂顶上的吊灯,一阵大风经过,吊灯被吹得左右摇摆。于是他默默地随着吊灯摇摆的节拍数数,突然发现,不论刚开始吊灯摆动得高的时候,还是后来渐渐摆动得低的时候,似乎每次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他自己也觉得这种想法太奇怪了,如果能够证实自己的发现,那就会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错误:“摆经过一个短弧的时间,要比经过长弧的时间少。”后来经过反复实验和计算,伽利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摆动的周期与摆的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摆锤的重量无

-4-

关;即:长度相同的摆,周期也相同[6]。

顿悟,当个体突然悟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领会了一个熟悉的情景时所产生的一种经验[7]。直觉和顿悟都是灵感思维的形式,二者的不同在于,直觉来自于对经验的积累,是在某个时间点突然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共鸣,所以在直觉思维中渗透很多理性的因素;顿悟更强调对事物的理解,并不一定追求产生创造的结果。

灵感,经过分析、研究,在思维高度集中时突然萌发的创意思想。巧夺天工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就是一个例子,在作此画之前,达·芬奇已经创作出许多有名的作品,包括油画《贝诺亚圣母》、《拈花圣母》、《抚貂女人》;创作《蒙娜·丽莎》是受佛罗伦萨著名银行家佐贡多的邀请,到他家为其夫人画像,当美丽的夫人腼腆地向画家走来、报以礼节性的微笑,这一瞬间被达·芬奇捕捉到了,这种微笑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产生了伟大的作品。

第二,认知基础,是个体的自身性格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人们在感觉、比较、联想、观察、实践时,选择和使用自身的态度、熟悉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选择与创造力是十分相关的。

有的人感觉敏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比如牛顿。

有的人接纳并吸收多种知识,并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用到了解剖学的知识,深入研究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活动特征,因此画中的丽莎才笑得真实自然。

有的人天生幽默,想象力丰富,比如塑造了无数银幕形象的卓别林。

有的人不循规蹈矩,思维不受约束,容易适时转变思维,比如爱因斯坦,他说:“我从来不记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下那些书本里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开拓型的科学家,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机械记忆,他脑海中的记忆是有选择的。

第三,创造学理论。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新活动的规律、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学科。在图2中可以看到,创造学理论这一因素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该理论涉及许多创造的技巧,对潜在创造力到现实创造力的转变有所帮助。包括智力激励法、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列举法等[8]。

下面这个例子运用了联想法:E=mc2是爱因斯坦于20世纪初提出的著名质能转换公式,表示一个很微小的物质m可以在光速c中成倍地放大,产生出巨大能量E,这个公式为核能的获得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末,科利华集团总裁通过间接联想将该公式的含义转换为企业成功的方程式,E代表企业的业绩,m代表企业资产、资本等物质基础,c代表在企业中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及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创新是很有意义的,将原有公式赋予了时代色彩,它表明企业业绩的大小既取决于自身的物质基础,又取决于人才及其创新能力[9]。

3.1.4 人格特征

第一,动机基础。它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动机基础和外部动机基础。

内部动机,是对于工作、学习等实践的内在兴趣和试图必须驾驭问题的态度。利帕(M·R·Leeper)、格林(D·Green)、奈斯比特(R·Nisbett)等社会学家将内部动机解释为:假如一个人认为他自己主要是出于他对活动的兴趣而参加某项活动,那么他是为内部动机所驱

-5-

动的[10]。比如强烈的好奇心、发现和怀疑问题的能力、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渴求成功的信念、坚持自我的毅力等等,都是和内部动机相关的品质。因素虽多,但是连接它们和内部动机的纽带只有一个,就是人的驾驭机制,不管问题的发展方向是好是坏、是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个体总会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这就会激发创造力。

外部动机,表现为奖赏或是惩罚的一种激励约束作用。利帕(M·R·Leeper)、格林(D·Green)、奈斯比特(R·Nisbett)等认为,假如个体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活动本身以外的某个外部目标,那么他就为外部动机所驱动[11]。关于激励是有利于还是有碍于创造力这个主题一直具有争议性。我认为,外部激励作用的消极影响是很小的。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且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改变人类历史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少,所以相对于过去,现代社会有更多的人去追求更少的领域的发展,创新也会越来越少,而外部激励越来越强。当这些有潜在创造力的个体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时,外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许多改变人类历史的发明和创造,都使我们的生活面目一新,如:印刷术、飞机、蒸汽机、电力……如果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今天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网络和交通。而这些重要发明的时间离我们是比较久远的。

第二,情商。情感智商是控制自身和别人的情感,进而指导或影响自己行为的智慧。情感推动着创新,乐观、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使身边的实践活动显得得心应手,而从挫折中站立起来的韧劲也会产生强大的创造力。

现在,有很多学者用EI测验代替了原来的IQ测验,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情商因素。情商能够弥补智商的不足,使人勤奋努力,增强人的信心、勇气和进取心[12]。智力因素不高,已经不足以证明创造力的缺失,情感因素也很重要,由于不懈的精神和毅力,他们最终成为有所成就的人。举一个从不愉快的经历中成长为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例:爱迪生。12岁的他就已经学会了自立,在火车上卖水果、卖报纸,他的机灵和勤快使老车长同意他把实验室搬到了火车上,卖完水果就开始他的化学实验。一次,由于磷起火,车厢里失火了,火被乘务员熄灭。而到下一站,爱迪生的所有实验用品被从充满浓烟的车厢里全抛了出来。这是爱迪生青年时代最痛苦的事情。直到很久,他也没有忘掉这一不愉快的事情。但结局还是很圆满的,他很少再从事化学实验,转而学习电报业务,一生完成了一千多项发明[13]。

第三,意志力。比如贝多芬、诺贝尔、贝尔等都是具备顽强毅力的创新人才。

第四,态度。创新人才的人生态度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如:很有勇气,大胆地挑战真理,如伽利略挑战地心说;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极富责任感,如:托马斯·巴塔、J·P·摩根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人,这种情感启示他们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最后有了管理理论的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喜欢“白日做梦”,如贝尔,在具备必要的电学知识的同时,梦想着有一天实现自己发明电话的夙愿,做梦时都在琢磨电话的设计。

第五,自我认识。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自己发现问题的视角在哪里。比如安徒生在写作童话以前,一直想当演员,但是皇家剧院的经理没有给他机会;接着又去学习唱歌,但病魔缠身,长期的咳嗽损害了他的声带;他又去学习舞蹈,但较难的动作他根本不能应付,接二连三的挫折和童年善于编傀儡戏的经历使他拿起笔开始了编写剧本的工作,最终找到了真正感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这个领域有所创新。

-6-

3.1.5 后天情境

第一,社会背景和文化。虽然这里谈的是个体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但是外部的环境,包括社会背景、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对个人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典故“孟母三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开发潜在创造力时,外界的引导作用可以使创新过程明确方向,甚至会事半功倍。比较社会这个大的背景因素,家庭和文化的影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如果家族中有过优秀的人才,那么下一代可能会继承其天赋,但也会有逆境出英才的例子。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游学考察的经历:与全面质量管理(TQM)创新思想联系在一起W·爱德华兹·戴明频繁拜访过日本,还与许多地位较高的工业家和和工程师的朋友进行思想交流;索尼电子公司创始人、科学家、企业家井深大于1952年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晶体管技术的新发展。游学考察的作用和交流相似,通过走访各地,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其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走在时代的前沿。例如达尔文就有过艰辛的环球考察的经历,1831年8月,他的老师亨斯洛教授收到剑桥天文学教授皮克的信,请求推荐一位博物学家,参与菲茨·罗伊舰长为测量火的岛的旅行,达尔文便参加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航行。这其间,他捕获各种水生动物,逐个鉴定和登记,亲眼目睹许多美丽奇异的自然景观,观察火山和若干原始部落,经历过地震,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对此他作了大量的航海日记,奠定了他以后研究的基础。

第二,交流。有很多创新人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而也有的创新人才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突发灵感、受到启示的,如:海明威,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古巴的田庄,过着“钓鱼——写作”的生活,在一次与老渔夫的对话中得到启发,让他回忆起十几年前在基韦斯特度过的捕鱼的日子,于是花了整整八个星期奋笔疾书写出《老人与海》这一著作。

3.2 现实创造力

3.2.1 合作

从潜在创造力到现实创造力的发展,只有个体因素是不足够的,特别是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激发创造力。合作的具体途径可以有:专业互补、资本互补、年龄互补、EI互补等。而且,有过合作经验的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发明家和企业家身上。例如,企业家休斯,就有和别人合作的经历,投资研究高科技产品,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比尔·盖茨曾和朋友保罗·艾伦合作,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3.2.2 实践经历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说过:“我研究的课题,有时常常是从我的教学中产生。当我向学生解释问题时,有时会发现有些东西讲不清楚。这说明我自己还没有彻底理解,于是便问:为什么不进行一些研究来澄清这些问题呢?”可见,亲身的教学经历令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应用,并从应用中迅速及时地发现不足。这个过程正式潜在创造力向现实创造力的转换过程。

-7-

在实践中,可以检验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留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判断事物的思维、初步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等。只有从更丰富的实践中,才容易发现鲜为人知和自己尚未发现和处理的问题、弊端,从而开创新的领域。

3.2.3 精神因素

之所以把这个因素放在现实创造力影响因素中,是因为这里说的精神因素更大一部分是由人的社会属性作用产生的,竞争力的推动迫使个体不得不激发创造力的精神因素。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素质等。

4. 结论

影响不同个体创造力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伟大的创新人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就是自幼对外界某个事物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艰苦的奋斗精神;他们都有探知创新领域的好奇心;他们都很有社会责任感。不同点更多地集中在外部因素,如家庭影响、社会文化等。最后以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的话结束这篇文章:“人与人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可是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则是毫无疑问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夏昌详,鲁克成.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摩根·威策尔.管理领域全球50位关键人物[M].王建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4]夏昌详,鲁克成.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5] 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王振华.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十大科学家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7] 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许延浪.实用创造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夏昌详,鲁克成.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 张庆林,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 张庆林,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汪安佑.创新人才情感智商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22(4):107-110.

[13]王振华.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十大科学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8-

Analysis on Factors Having Effects on the Individual

Creativity

Liang Yang , Wang Anyo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any innovative persons(for example, Galileo、Madame Curie、Einstein、Edison、Beethoven、Pierre S.du Pont, and so on), including innovative fruits, family backgrounds, society backgrounds, personality characters, research methods, working experiences, I analyzed and test major factors having effects on individual potential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creativity, including basic capabilities, variant capabilities,the knowledge,experience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es, EQ, etc. In the end, the analysis was proved by using the instances.

Keywords:individual creativity, inaugurate, potential creativity, practical creativity

作者简介:

梁阳(1981-),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业经济学;

汪安佑(1963-),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金融理论与金融工程、产业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

-9-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0576659.html,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作者:蒙雪平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知识隐藏行为是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者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的行为,这种 行为严重影响了组织成员间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不利于员工创造性思想的产生,降低员工的创造力,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为了企业管理者能进一步了解组织内的知识隐藏行为,本文从知识隐藏的概念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讨了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知识隐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知识隐藏创造力社会交换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流畅性和可得性成为组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信息的流畅不仅取决于组织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行为。一旦组织内知识分享行为受到限制,则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创造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其工作结果低于组织期望。由于员工普遍认为组织并不拥有他们的“知识产权”,组织中的知识分享一般是期望性而非强制性的行为,因此,即使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分享的重要性,并且采取诸多措施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但是一直都收效甚微。与知识分享不同,知识隐藏行为虽一直普遍存在组织中,但长期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忽视。因此,本文拟对知识隐藏行为的概念进行介绍并从社会交换理论来初步探讨其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一、知识隐藏的概念界定 Connelly等人在2012年最早明确提出了知识隐藏的概念:知识隐藏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信息、观点和组织成员完成相关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且强调这个请求来源于个人,并不是来自团队或者组织。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隐藏,Connelly等人采用关键事件法确定了知识隐藏的三种类型:推脱隐藏、合理隐藏和装傻隐藏。其中,推脱隐藏是指隐藏者提供给请求者不正确的信息,或者虽然口头答应帮忙,但尽量拖延,完全没有帮忙的意图。合理隐藏是指隐藏者以第三方不愿意泄露某知识或者信息为理由从而不提供给请求者想要的知识或者信息。装傻隐藏是指隐藏者假装听不懂请求者的问题从而不提供相关知识。在这三个维度中,推脱隐藏和装傻都具有欺骗性质,而装傻不一定涉及欺骗。知识隐藏的这三个维度彼此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但隐藏者在进行知识隐藏的时候更倾向于采取何种隐藏策略,这三个维度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一方自愿自发地对另一方采用积极行为模式时,会激发另一方同样以积极互惠行为加以互换。互惠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系统中道德规范的普遍

员工福利毕业论文

论薪酬福利管理 如何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入手,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点。企业要 和众多竞争对手争夺人才,企业的薪酬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薪酬制度对于 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 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 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 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是一定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①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薪酬要与绩效挂钩。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 ④宽带型薪酬结构 就是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替代原有数量较多的土资级别的跨度范围,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三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取消原来狭窄的工资级别带来的工作间明显的等级差别,但同时将每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也就是工资的等级减少,而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宽带的薪酬结构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的等级制度,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给予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⑤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 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正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适应,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其激励效果比简单的单人激励效果好。团队奖励计划尤其适合人数较少,强调协作的组织。 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性福利制度。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摘要:员工创造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从为员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刺激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和提升。 关键词:创造;创造力;激励 1提升员工创造力的意义 (1)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越强,说明企业越能在市场上引导消费,创造消费需求,并不断地满足需求。企业一旦有效抓住市场,就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这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2)提升员工创造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造力需要员工不断地学习、思考、想象,这无疑要求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训练自己,在创造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地创造。 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创造力,采取积极手段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创造力概述 2.1创造和含义 创造: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创造即“产生”,指“新的、从前没有的”的意思。对于“什么是创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创造加以认识:心理角度、创造结果或产品、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但总的来说, 普遍认为创造存在两个共同的因素:新颖性和适用性。 所谓新颖性,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独特性,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超越性和突破性,突破已有成果,超越已达到的水平;三是前瞻性和预期性,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依据新颖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创”,即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新思想、新意见、新产品等);二是二度创造,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推陈出新。 所谓适用性,即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社会或个体、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依据适用性程度的不同,也可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即所创造的成果对全社会、全人类而言属于首创,对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即所产生的成果 仅对创造者自身而言有创新意义,仅对个人的发展有价值。 2.2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不受固化的心理定势的影响,能无拘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它是一个人能够超脱思维 定势、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提升员工创造力的途径 3.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工作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心情愉悦,情绪高昂;而在一个阴暗杂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则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所以员工的心情是否愉快、舒畅将对工作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不快乐就很难产生创造性。领导要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增加信心、快乐为本,给予员工言论自由的空间,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2)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灵活,使得企业的员工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能够抛开思想的包袱,激发灵感。这就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尽量简单,程序要流畅,坚持大的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姓名:陈鑫媛 学号:2010411203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陈鑫媛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2010411203) 摘要: 创造力人人都有,尤其孩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1]因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儿童须先有自由方能创造。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影响因素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核心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异常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独立的人格: 美国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独特性(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是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2]儿童要有独立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认识及观点,自信而不盲从,自尊而不骄狂,尊重但不轻信他人,勇于向常规挑战,勇于并善于怀疑权威,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能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待寻常的事物。 (二)坚定的意志: 从创造的含义中可看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这正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对“旧东西”的“破坏”,“旧”既包含来自自身狭隘的思维定势的“旧”,也包含对固有信息的认知,期间必然会有坎坷、阻碍以及艰辛,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目标,百折不饶。[3] (三)强烈的求知欲: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员工福利的重要性讲解

员工福利的重要性讲解 摘要:福利作为企业激励员工与约束员工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根据调查,员工最关心的是养老和住房福利。对于福利有这样的基本观点。员工福利是除了员工薪资以外,还可享有的利益及服务,可能是金钱给付、保险、休假及企业提供服务等。有些是和工作有关,有些是和生活有关,但不同于薪资、绩效与职务之间直接相关。虽然薪资福利是求才留才的重要因素,对企业而言,如同刀之两刃,往往徘徊于提供福利和节省支出两难之间,取得妥适的平衡点,应是规划员工福利的重要关键。员工的需求常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员工的年龄、性别及家属的数目。员工既然能够掌握自己的福利措施分配权,即可以配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福利,这种组织所提供的自我控制,对员工的确有激励作用,同时也可润滑员工和组织的对立关系。此外员工因为得到较多的控制权,士气也会有所提升。但是,企业也不能的盲目的设置福利项目,盲目的送福利。因为一旦盲目的送福利,那把双刃刀的反面就会凸显,那时候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企业在员工福利这方面要把握好,对员工福利的重要性要深入研究。才能运用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字:企业、员工、福利、盲目、双刃刀 众所周知,福利是企业激励员工与约束员工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因此,对于员工福利的研究,就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只有做好员工福利的重要性研究,才能够取其利益,避其弊端,真正把握好企业,使企业和员工收到最好的效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福利和福利的类别等。 福利类别分为经济性福利、非经济性福利和保险福利三种。其中经济性福利包括:额外收入、超时加班费、住房性补助、交通补助、饮食补助、教育培训性福利、医疗保险性福利、带薪节假日、文化性福利、金融性福利、服装津贴等;非经济性福利包括:咨询性福利、保护性福利、工作环境保护等;保险福利则包括:员工意外伤害保险、员工失业保险、员工养老保险、员工住院保险、员工个人财产保险等。 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等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一名员工处于较低的岗位工资时,他会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岗位绩效, 另一方面争取更高的岗位级别。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由于晋升和加薪所带来的价值实

员工创造力

人力资源专题课论文 题目: 开发员工创造力 姓名: 彭玉杰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人力81班 学号: 1698130 2010 年6月15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开发员工创造力 1698130 彭玉杰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本文讲述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若干方法,以期对现代企业提高企业创造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创造力;员工创造力;劳动竞赛;激励;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引进创新人才只是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一种方法;而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说,以战略的思维学会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力,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员工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提升企业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创造力的提升则主要是靠其间员工的创造。 以结果为导向而言,员工创造力指的是员工个人或者团体提出的有关产品、服务、工作方法、流程程序方面新的或有用的见解。它主要是由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等能力要素构成的能力系统。 创造力可以被看作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有着正常心智的人都有某种创造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个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来获得提高。由此可知,员工的创造力也有提高之法。 企业员工创造力可以认为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来决定的:员工专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 员工专长是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实际知识记忆、技术专长和目标工作领域的特定才能等,是创造性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基础。比如负责生产技术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对生产系统的完善了解,就不可能提出改进生产的新颖方法。 如果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也不会产生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由个性特征所决定,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独立、自我约束、风险导向、模糊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精心整理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师范学院09心理 李美燃 摘要: 创造力 创造力的同时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 (一)社会影响因素 1.在社会影响方面,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总是只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对其他答案的人则给予抨击。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力,并喜欢固定

于一致的模式。正因如此,大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更加趋向于盲目相信权威,而因害怕批评指责很难提出自己大胆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社会的舆论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果人们对富有创造力的人视为与时代不同的怪人,自然也影响其继续的创作。正如同着名的画家梵高,在那个年代里并不被人接受,也并不为人欣赏,这也影响了他继续的发展,导致他的早逝。社会的舆论对于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社会舆论的指向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或者指引人们的行动。如果社会舆论风尚对创造力的发展起鼓舞的影响,人们便会更加愿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 (三)环境影响因素 1.在环境影响方面,国家的科技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人才管理制度。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宣扬下,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势在必得。

2.在群体环境中,当人们以组织为单位解决问题时,产生的观念会少于单独解决问题的人,在他人在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的成绩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在群体之中,人们难免会收到从众心态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毕竟只在少数人当中,而这少数人很难排除异议,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上级的干扰,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会对个体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在没有上级限制,强加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思维无限的徜徉,从而增强了巧遇创造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创造力的实践。 二、内在因素 3M公 不知道自己耗费了大量时间的重要发现早已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假如他事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就不会做这样多无意义的尝试。由此可见,在没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盲目专研,耗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因此,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 (三)思维风格因素 思维风格决定创造方式,思维风格是运用智力的方式,人们的思维风格既可以促进创意的产生,也可以阻碍创意的发展。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倾向采用何种方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质量的好坏。并且不同的任务情境下,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和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我们最初在母体中的孕育,到我们咿呀学语,到我们蹒跚学步,到我们背起书包,到我们进入童年,到我们走进少年,到我们成为青年,再到我们成为中年,最后直到我们走到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社会之中。接触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毫无疑问,环境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让我们对这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人格的健全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环境刺激。(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定论:一个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加丰富的拥有这方面的天赋,这就是先天从母体遗传继承的才能。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包括人的智力、长相、气质等,其中气质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格的先天预置结构,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处事方式、态度和方向。与生俱来的优质基因会为一个人后天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先天基础。 内分泌因素。有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严重苦恼、忧伤会造就出烦躁不安的婴儿,这是因为,如果母亲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将对胚胎和胎儿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母亲的压力、忧伤将会导致其内分泌的紊乱,由此向血液中释放某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并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它们能够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结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胎儿的发育,为其后天的智障或残障埋下先天隐患。 (二)环境刺激 人的某些价值观、信念、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并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着。如果说人格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具有某种稳定性,那么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则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其实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环境这一因素对孩子的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期,人的人脑发展处于最为迅速的时期。所以,此时的家庭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相反家庭暴力、冷漠、封建专制等一定会对儿童形成一定阴影,阻碍他们人格成长。家庭教育和气氛大多数由父母的人格决定。父母的人格特征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更大,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儿童注意、学习的对象。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家庭的差异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上会更容易走向极端,且大多数孩子性格过于孤僻、内敛,缺乏安全感等等;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一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其次,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真诚、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学校环境。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组织,学校承担了人们走向社会前的绝大多数教育责任。因此,学校“教育者”角色扮演的好坏,往往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学校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足,例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名声,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收入,学校以单纯的高升学率为终

关于xx企业员工福利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层次(本科或专科):本科 实践报告题目: 关于xx企业员工福利调查报告 分校(站、点): 姓名:学号: 年级:13秋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日期:年月日

内容提要 对于XX企业来说,通过员工福利制度制定可以有效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知,员工福利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对于张江代理邮政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好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XX企业实证调查,自现行福利制度对员工的福利现状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元工福利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XX企业来讲,员工是XX企业的主体,员工福利与XX企业发展密不可分。员工福利作为现代XX企业全面薪酬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必须作用于组织内部员工,只有切实改善组织员工的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其政策和制度才能在为XX企业建立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上发挥作用,而员工福利就是影响其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的一项重要的举措。XX企业中的福利制度是针对XX企业内员工的一系列有关安全健康、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及退休养老等方面的措施与规定。

写作提纲 一、XX企业员工福利现状 (一)工资情况 (二)待遇情况 二、员工对现有福利制度的满意度 三、现行福利制度下所存在的问题 (一) 发放福利的对象 (二) 福利费用的分配 (三) 福利项目的针对性 四、完善福利制度以提升工作满意度的措施 (一)XX企业应该了解员工需求,适当的调整员工的福利类别 (二) XX企业应该重视福利信息的交流 五、结束语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摘要:创新是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在创造力的四种心理学研究取向中,社会心理学取向最注重于探讨个体以外的、复杂的外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梳理,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造力;企业员工;社会心理学取向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创造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关注创新,首先要关注创造力的激发。 心理学领域有四种创造力研究取向:认知加工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个性特质取向、社会心理取向。社会心理取向强调关注创新的影响因素,尤其强调研究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 企业员工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欧珀移动通信3338件、小米科技3183件专利的申请,蕴含较大意义。如何通过环境因素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变成了企业发展日益重要的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取向关于组织内因素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研究,对提高员工创造力给予

了建议,并对将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主要有领导因素和企业 环境因素两类: 一、领导因素 关于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众多因素中领导因素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领导不断挖掘员工潜能激励创新,最终达到组织目标实现,实证研究领导行为方式与员工创造力显著正相关。 (一)谦卑领导 谦卑领导重视授权,授权的气氛激发了员工包括寻找新的产品服务、生产开发等创新行为。 (二)关系导向型领导 关系导向型团队领导的领导风格对团队创新能力及团 队创新绩效有正向的显著相关,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的团队氛围,更有利于成员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使最终结果往往能超出预期。 (三)授权型领导 关于风险倾向研究证明了授权领导对风险偏好高的员 工的创新行为影响更大(刘文兴,张鹏程,2013)。 (四)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使员工认识到其任务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其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营造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脑机制 虽然脑科学现有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对创造力的产生进行确切的解释,但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一些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所固有的结构和功能是创造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27~241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神经元精密的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左右两半球不仅结构上不对称,而且功能上也各异,在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众所周知,创造过程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左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演绎,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一步形成理论假设或概念;后两个时期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主导作用,运用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具体形象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3)创造力不仅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有关,而且与激活水平的可变性有关。对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来说,现有的实验结果尚存在分歧,部分证据表明,高创造性人的基本激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稍高于低创造性的人,如弗罗里克(Florek,1973)发现,有创造性的画家基本心率很快。但也有实验发现,以α波的振幅为大脑皮质激活的间接指标时,高创造性被试的脑电图α波的振幅小于低创造性被试(Wyspianski, Barry & Dayhaw, 1963)。就大脑皮质激活水平的可变性而言,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在创造加工的灵感阶段,创造性不同的人大脑皮质激活水平才不同。 (4)注意是否集中的个体差异也是创造性高低差异的原因。有证据表明,低创造性者的注意的内容比高创造性者的更狭窄。 (二)知识基础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其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争议较大,目前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地基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48~24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 (2)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不足,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形成富于想象力和独创性的策略。如果人们有现成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则不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如约翰逊(Johnson,1955)提出:“有创造力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忘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德]海纳特:《创造力》,19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11111028004003 朱燕 一.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它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遗传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反映,人格健全的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积极乐观去改善环境,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地学习,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梁阳,汪安佑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伽利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尔基、爱迪生、贝多芬、皮埃尔·杜邦、梵·高、瓦特、法拉第、库克、亨利·福特等创新人才的成果与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工作经历等情况,分析了影响个体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能力倾向、差别能力倾向、经验、专业意识、认知基础、情商、交流等;并结合具体的创新实例得以验证。 关键词:个体创造力;创新;潜在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 引言 本文在涉及产生新颖事物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创造”,很少使用“创新”。创造力也叫创造性,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即:创造力首先必须是源自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合力,其次施力作用的结果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效用。个体与创造力相关,主要体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上,也可以仅仅局限在创新人才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无论哪一种情况,创造的结果都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进而构成个体创造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 2. 分析层次 本文将按照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个层次展开分析。 潜在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个体的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还包括后天的成长因素,比如与同事的交流、组织的能力集合等;它产生于个体机制内,但却是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合力。现实创造力是在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论之后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因此,现实创造力更有灵性,其结果可以是新的文学艺术、新的产品实物、新的技巧方法、新的理论研究等。 3.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3.1 潜在创造力 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巧、人格特征和后天情境。各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分支,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3.1.1 能力倾向 第一,基本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 观察力。个体在大脑思维的支配下,对外界做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映能力。对待同一个事物发生,有的人会从观察中探索未知,而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从 -1-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年与社会 2014年6月下 第18期总第564期 一、概述 (一)创造力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个人创造、创建、造就的能力。创造力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组成部分。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部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创造力现状 1. 大学生创造意识不强。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造力开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强烈的创造力开发发展的意识。在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和课余时间用于参加培训班或实习中,以得到尽可能多的证书和社会经验;还有很多大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将时间用于复习课本知识中。更有甚者,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我国大部分的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模式,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对于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方法往往淡化或者漠不关心。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长期习惯于对概念的正误进行呆板的记忆,而对事物本身的态度与本质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固化,抑制了众多创新思想的产生。 3.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我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掌上明珠式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群体、否定自我。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并怀疑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想象力的生成而言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培育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现状,我们以陕西高校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完整和动态的考察资料。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2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41881人。陕西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大学生是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陕西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 在文献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参与活动相关信息、意义、总结等三大类进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的认识、创造力的开发培养等相关具体方面。样本调查对象覆盖陕西省50余所高校,共抽样200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98.7%。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专业人数、校源分布等,与学校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各类学生所占数量接近现实比例,取样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二)受调查者对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 1. 从自我评价看创新能力发挥。为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程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您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如何”,答案在“充分发挥”、“基本发挥”、“发挥了少部分”、“远没有发挥”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为便于资料结果统计,我们分别赋予其相应分值4、3、2、1。统计结果见表1: 被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均值为2.36,这表明他们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在“发挥了少部分”与“基本发挥”之间。而在对大学生创造力总体的认识方面,有1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很具有创造力,有58%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创造力,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创造力。 2. 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因素。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相关匹配看其能力发挥。创新能力发挥的前提是个人具有可挖掘的创新素质,而个人创新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外部的教育环境等也会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 a.基本因素。因为调查问卷的答案属于定序变量,为了比较精确的进行分析,特计算出各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之间的Kendall’s tua-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具体结果为: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蒙冰峰1 宋晋玲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 2014. VOL. 564. NO. 18·4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