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作业前置

选择题:

1、(山东淄博重点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广东汕头2010届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安徽巢湖市示范高中2010届四校联考)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

①、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4、(山东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台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江苏苏锡常镇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美国史学家说:“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2039478.html,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

决这一问题的是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7、(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

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

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8、(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管理方式的转变

D、审批方式的转变

9、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2010北京文综卷,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答案】1B2D3D4B5D6A7B8A9D10C

11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课前自读

课始默写

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_________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6、1971年,___着手___国民经济,到___年,国民经济出现___局面,___年,___对国民经济进行___,使国民经济呈现___状态。

7、从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其历史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整体感知

双基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背景:1)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内容: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

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思考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我党历史上工作重心有几次转移?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4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经济体制改革

思考: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问题探究

结合书本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进程:

试行:1978年,___、___(省)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

深化机构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意义

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2)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思考:

1 .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D安徽、广西

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08广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4.(2010广东文综,38)(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

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反应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自觉。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探究】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竞争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思考:(09福建).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a提出:南方谈话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

c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d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五大

e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

思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不同?

前者行政手段配置后者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合作探究】比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_ ,

极大的解放了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的高速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____国家,创造了世界___________史上的新奇迹

3、_________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_____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_________的新目标迈进

总结存疑: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社会意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

问题探究:1、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人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指的是哪两位人物?为什么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①邓小平、袁隆平。

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②启示:体制创新(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自1955年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退出,说明了什么?

a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自从我国在1992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现在已经经过了22 年的洗礼了,算是步入了较为完善的地步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不知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选择使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劣,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2020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题(7)

12.2019年,我国几大苹果主产区如山东烟台、陕西洛川、云南等地,遭遇了冻害、冰雹等灾害,导致苹果减产60%。河北、新疆库尔勒等产区的梨,同样在4月份遭遇倒春寒,减产达70%。不考虑其他因素,对材料中的气候原因导致苹果、梨市场变化的推导合理的是: ①需求量增加②供应量减少③价格上涨 ④供不应求⑤进口量增加⑥价格下降 A.②→④→③→⑤ B.①→⑤→⑥→④ C.④→③→⑤→① D.②→③→⑤→① 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一论断旨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保持现行分配方式的稳定性,让生产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 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探索的总结和肯定,能坚定制度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陆股通是境外投资者购买中国大陆股票的渠道。下图为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陆股通的累计流入情况。 根据上图,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①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提振了外资投资信心 ②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降低了中国投资市场风险 ③中国企业的融资难困境得到缓解,推动了相关企业的成长 ④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增强了中国企业的营利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170多亿元,比2018年增加近40亿元,助力我国大豆振兴计划。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比2 018年增加1000万亩,连续第4年恢复性增加。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 ①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成效 ②表明市场通过利益关系的变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降低国家大豆对外依存度,维护粮食安全 ④旨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大豆供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5)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包括: ①规范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地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没有商品交换就是计划经济,有商品交换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虽然是两种经济手段,或者说两种经济方式,但是它们还分别代表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代表的是私有制。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计划经济缺乏活力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是相对平均的(不是绝对平均,共产主义也反对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客观差异同样有利于激发工人生产的热

经济地理学面对社会需求适应性分1

经济地理学面对社会需求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4-08-15 来源:毕业论文网 Abstract: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 geography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eriod in history, as major regional function and spatialstructur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put emphasis of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relevant new direction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as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Plan, the adaptability of economic geography development status to social demands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further some new proposi-tions in China’s future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were suggested and elaborated. Key words:the Eleven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function; spatial structure; regional type division; regionalplanning; regional policy 摘要: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经济地理毕业论文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经济地理学;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区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与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和深度接轨,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强力拉动,给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活力。以国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标志,对经济地理学旺盛的社会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空间秩序”、“空间结构”、“区划”、“区域规划”等一系列经济地理学的概念进入国家决策文本。“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的战略安排、以及“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强化区域规划工作、优化产业布局、实行区域政策”等部署和理念,将在我国规划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国家规划开始通过战略引导、约束调控等多种手段,注重塑造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格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的社会需求,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命题,有助于加快经济地理学步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1、国家规划重点的新指向———地域功能和空间结构 “十一五”规划之所以从以往的“计划”改变为“规划”,除了规划理念的调整之外,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字之别的主要动因之一。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审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理念或是具体方法、无论是战略指引还是具体措施,在整个“十一五”规划中重要性乃至篇幅之大、以

6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原卷版)

热点小专题6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热点剖析】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 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2)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 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3)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 索 特点(1)单一制 (2)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 用 (1)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 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 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使中国经济与 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 极大提高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1.计划与市场 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经济。 2.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分配方式 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并存。 4.改革空间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经济体制改革。 5.改革目标 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经济。 6.市场经济深入 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 7.市场经济配套

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 三、中国现代农村土地政策的五次变革或调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1)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所有制。(属民主革命范畴,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 (2)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内容:在坚持土地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时期:实行土地流转 (1)含义: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原因 ①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的转移。 ②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 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专业化、化发展的需要。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意义 ①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②有利于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培养农民的观念。 ③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土地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④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化发展。 ⑤有利于优化农村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更大利润。 ⑥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非农产业和产业的发展。

历史公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历史公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与岳麓版教材的主干知识相同,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主干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过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识基础。但从学生个体体验来讲,对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体验,并不能深入理解;对于市场经济有直观的体验,但缺少深刻的系统认识。因此,本节课一方面要通过直观材料加深学生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概念解读等加强理论学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依据:本节课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因此把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意义作为重点知识,即“为何要改革”“怎么改革”“改革有成效吗”三个问题作为重点。 突破方法:改革原因的分析相对抽象,计划采用图片、文字材料和案例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措施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比较分析为辅,加深认识。改革的影响以数据材料和图片材料为主,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2、难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本节课两个关键名词,而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表面化,不够深刻系统。 突破方法:以材料解析和教师讲述为主,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五、学习目标 1、准备好纸和笔,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回答问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条件是什么?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分析材料,比较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3、分析材料,结合课本,说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作用。 4、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南方谈话;自学课本内容,能说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巧用身边的历史释惑 浯河中学孙金菊 历史是过去脚步的痕迹,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历史的声音,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找出隐藏在身边的历史,让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现实服务。 那么怎样挖掘身边的历史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如我在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时,内容涉及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个历史概念,对于什么是地主,学生还能知道是占有土地比较多的人,是农村的统治阶级,是旧社会万恶势力的代表,是我们改造和打击的对象。但什么是富农、中农、贫农?是怎么划分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记得以前上学时,学籍卡上有出身一栏,我们都填贫农,有个同学填中农,当然没人填富农或地主。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问自家的出身,上新课时要用。这样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了解了自己的出身及什么是出身,对富农、中农、贫农的含义也有了大体的了解。课堂上我把三个概念简单一区分,学生就掌握了,效果相当的好。 在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时经常出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词,对初二学生只会从字面上来理解,对其深层的含义难以理解,而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如果我告

诉学生“计划经济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怎么办呢?我记得那时买什么都要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饭要粮票……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好的“化石”。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家里的各种票,我也向婆婆要来一张她保存的粮票,准备课上使。上新课时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票,在班里传着看。于是我就从这些票为切入口,告诉学生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不能尽着供应,国家就有这种方式控制人们的购买力,就是按国家的计划办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再也不用拿着这些票证去排队买东西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并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生活,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中国现代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现象用不同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也走进历史。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作业】

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中共某会议公报:“我们在明年把工作中心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应有的成就,将是对建国三十周年的最好献礼。”此次会议是中共( ) A.七大B.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大 解析:选 C 根据“明年”“建国三十周年”可知,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建国二十九周年时,即1978年。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排除A、B、D三项,故C项正确。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 A.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会议之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 3.1980年,美国记者尤布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已明确私人工商业的地位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重新定位个体经济的价值 解析:选D 材料中“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反映了个体经济在城市的恢复和发展,说明当时对个体经济的认可,故D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国已从法律上明确私人工商业的地位,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

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发展,故C项错误。 4.1984年,中共中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从事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此规定( ) A.加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B.表明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C.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旨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解析:选D 为了满足当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户籍改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流动,这满足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大,故B项排除;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农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 5.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D.鼓励租赁经营 解析:选C 材料所述内容是对企业的改革,而此时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6.下图为1986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构成示意图。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富有活力 B.经济体制出现剧变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比较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含义与区别 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完全用政府调控经济 市场经济否定政府调控经济完全用市场调节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2、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 1. 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4. 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3.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4.(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5.(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6.(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7.(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在高一这一阶段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历史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X一起来做份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 选择题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A.大力推进浦东开发和开放B.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下表反映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分析不正确的( )。时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6%24%1980年02%48%1998年2 1%3 9%1 5%1 5%A.私营经济形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B.由单一公有制过渡到多种所有制 C.外资企业增长速度最为快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 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毛概论文

关于沈阳北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沈阳北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采用了观察法获得了大量资料,感到受益匪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报告如下。 1.阐述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其基本类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 .实践 我去了北市场,北市场地区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北部,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购物、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宗教活动与一体的繁华地区。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兴建清朝第一个皇家寺庙皇寺,从此大清朝第一个庙会市场也在此发端,上个世纪初北市场已成为中国传统十大闹市区之一,被称为“东北第一市”。曾与北京天桥齐名。北市场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典当于一体,总商业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沈阳市三大商业板块之一。闻名遐迩的北市名吃美食、洗浴休闲、古玩花卉、茶舌曲艺、垂钓渔具……,日夜流淌着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福建省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下其议” 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 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 白居易《观刈麦》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 反映了我国古代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________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 小农生活面临的艰辛________ D. 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 3. 左宗棠说:“由于专心做科名之学者多,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他还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这表明左宗棠主张 A.废除科举培养实用人才 B.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 C.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 D.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 4.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B.公元前6世纪初罗马共和国建立

C.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全面抗战开始 5. 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6. 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7. 据统计, 1949 年至 1952 年,山西忻县有 8253 户农民出卖土地 39912 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 1953 年比 1952 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 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 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 8. 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 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 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 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 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9. 14世纪末,欧洲市场利息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个数 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美洲新航路开辟________ B. 金银大量流入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必要性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5 月21 日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必要性 听了老师最近几节课的讲解,我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敢兴趣,于是上网找了一些资料,也去图书馆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目,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了一些了解,也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些亲身体验,所以就想谈谈中国目前发展模式的特点,并说说自己对市场与计划结合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区别么?我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种解释说市场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制度,甚为不解。后来深入了解了一下,为何可以把市场经济认为是一种经济制度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必须要先有明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然后才能按照所有制的内容及其规则进行商品交换或者产权交换。如果没有明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内容,那么进行经济行为的主体双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随意进行物品交换,势必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并激化。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从社会的基本制度中体现。故市场经济是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依附于社会基本制度而存在的。由于最早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大部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直到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以后,人们才发现市场经济还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起来。 好了回到正题,据我所了解的市场经济一词在不同场合有三种不同的涵义: ○1指商品经济,就是把生产的产品用为商品的交换; ○2指市场机制,就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 ○3指一种经济制度,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涵义的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中,这种讲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过去联合国也曾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以区别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当时联合国把所有国家分成三类: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其中第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三类是资本主义国家。总的概括一下就是:市场经济是指以商品经济为背景的、用以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和维护某种社会制度下的强势群体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 上面提到市场经济是依附于社会基本制度而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基本制度其本身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两种市场经济所依附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那么它们所维护的群体就不同,即强势群体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其维护的是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几乎没有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维护的是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家。这也是两种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

管理信息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适应性.docx

管理信息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适应性 一、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与以往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深入,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组织结构也向着资本化靠拢,变得更加复杂。除此之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了企业日常经营中,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寻找到更加方便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适应经济发展。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管理。随着社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渐深入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中,成为了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直观的提供现阶段运营状况,并为未来提供更多的预测发展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在新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快速的整合社会资源,或许更多的信息;同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够推动系统完善。 二、市场经济中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2.1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到临。现阶段市场的竞争,说白了,就是对于信息和数据的竞争。大数据科技已经为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又推动经济更快的向前发展。企业必须对市场信息进行精确的评估,才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从而提

升自己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大数据计算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完善,同时建立更加精准的信息评估体系,提升信息评价的质量。在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是对于信息的掌握能力和处理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更加精细,细分化。所以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企业以及行业现状,提供更多可供分析的精确数据。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经营决策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2配套系统能帮助经济管理 对于不同行业来说,有着不同领域的信息,需要进行收集和管理。而建设相适应的配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十分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加强企业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正确程度。对于社会总体的市场经济来说,也需要进行相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从单领域到多领域、从单层次到多层次,逐渐将各个不同领域和行业以及主体囊括在内。经过不同阶段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帮助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帮助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策略 3.1改变观念,了解自身需求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树立起信息化管理的观念,要认识到,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到日程上,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打下长远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 体制的区别 系别: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08化学三班 学号:200873010326 姓名:马翠兰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 构成要素: 买方与货币总量 “买方”代表了市场需求。这是市场经济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根源和理论根源。没有买方就没有任何市场,没有买方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动力,没有买方需求价值的提升和需求范围的扩大就没有市场容量的扩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原始市场经济可以随时以物易物,所以,买方需求必须与货币量结为一体,才能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真正意义的“买方需求”。买方需求,包括普通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对资源消耗的需求、公共设施的资源需求、国家战略储备和国防安全的资源需求,等等。这所有的需求量都是以货币总量来计量的。买方的主体,实际上是持有货币总量的国民和团体。 卖方与商品产能 “卖方”代表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主体。它是与商品产能或产量紧密结合的。卖方所提供的商品产能与产量是否与买方需求保持均衡,可以从基本方面决定市场价格起伏和波动,也从基本方面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能否可持续运行。 法人与公司治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