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养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蚕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蚕丝的应用也越发广泛本文第一部分较为全面地综述了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关于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介绍了蚕丝的理化性质,介绍了蚕丝在化妆品生产,营养和医学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综述了桑蚕人工饲料育的历史和研究近况以及生产应用情况。强调了我国与日本相比,我国桑蚕人工饲料无论在研究方面还是实用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应从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效率、清净育、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另外重点介绍了近年国内关于影响家蚕摄食和生长的人工饲料理化因素的研究。第三部分概述了在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过的一些添食试验。总结了近来随着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及家蚕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添食的种类、添食方法、增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探讨。受家蚕人工饲料和畜禽饲料研究的启发,在单项营养物质添食的基础上,以复合型营养、多效能为主要特色的蚕用添食剂的开发研究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蚕丝蛋白,理化性质,家蚕人工饲料,家蚕营养添食

1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能

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 高分子化学今后的主要研究目标应该是阐明生命科学中的高分子化学基础或者说高分子化学模拟, 如酶的模拟,生物膜的模拟等。生物大分子是目前高分子领域中很活跃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一个研究领域,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蛋白质之一, 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纤维, 主要应用于纺织品中。近来它还应用于生物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诸多方面,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已有好几本专著进行总结[2]。蚕丝具有纯度高, 来源广等一系列优点。尤其我国是丝的生产大国, 家蚕生丝产量已占世界一半, 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科学还是从应用科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

1.1茧丝是由丝素蛋白( Fibroin) 和丝胶( Sericin) 两部分组成, 丝胶包在丝素蛋白的外部, 约占重量的25%, 蚕丝中还有5%左右的杂质[3], 丝素蛋白是蚕丝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约占重量的70%[4]。丝素蛋白以反平行折叠链构象为基础, 形成直径大约为10nm的微纤维, 无数微纤维密切结合组成直径大约为1m的细纤维, 大约100根细纤维沿长轴排列构成直径大约为10m~18m的单纤维, 即蚕

丝蛋白纤维[5]。

1.2丝素蛋白的聚集态结构被认为由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两大部分组成, 结晶度在50%~60%左右, 曾有人提出了一种嵌段分子模型[6]。丝素蛋白分子的构象可分为二类, 即SilkⅠ和SilkⅡ结构, SilkⅠ结构包括无规线团(randomcoil) 和α-螺旋 , SilkⅡ结构呈反平行β-折叠[7]。

丝素蛋白由于具有多孔性及较高的吸水回潮率, 因此透气性好、光滑柔软、手感好、穿着舒适。从40年代起, 人们发现其从175℃开始逐步失重, 颜色由白变黄, 至280℃完全变黑[8]。丝素蛋白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使用性能,但在紫外光照射下, 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 白度明显下降, 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也大幅度下降, 而且丝素蛋白又难于染色和易于褪色等[9]。

长期以来, 蚕丝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纺织工业上, 最近几年对它的不断研究、开发, 它的应用范围已涵盖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10], 如应用于手术后的缝合线、涂料、化妆品、药物的缓慢释放、分离膜及生物活性物的固定化和生物传感器的制作等[11]。

2桑蚕人工饲料育的历史和研究近况以及生产应用情况

既然蚕丝有如此中大的作用,如何通过研究不同营养条件下家蚕丝腺的发育提高丝蛋白的产量,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问题。对产丝器官丝腺发育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对于增加产丝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蚕是典型的单食性昆虫,以桑叶作为唯一的食料[12],在缺桑的时候或地方,虽也有人用拓叶,蒲公英,葛昔等饲养,即使能生长发育,但饲养的效果,远不及桑叶[13]。为什么千百年来,有不少人曾进行过改变桑蚕食性的尝试,而终于失败呢?

原来桑蚕的取食行为,是在野生时代的系统发育中,逐步演化而来的[14]。由于这种食性,在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中,因对物种的保存有利,成为一种遗传性而固定下来[15];又因几千年来,人类发现蚕丝的经济价值以后,就用桑叶饲养,这种单吃桑叶的生活习性,更加巩固[16]。因之,现在我们所饲养的桑蚕,它的消化器官的构造和机能,以至新陈代谢的特点等,也完全同这种单食桑叶的食性相适应。例如蚕的咀嚼式的口器,适于咬食桑叶,消化管的容量和生理活动,适于消化大量而粗硬的叶子,消化液的性质和所含的消化酶类,都与桑叶的性质和成分相适应[17]。既然如此桑蚕的食性是相当稳固,不容易以人为的方法,使其动摇的。

如果蚕的取食,只是为了满足它的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那么世界上有很多植物,营养成分不低于桑叶,为什么蚕只爱吃桑叶,对于其他植物,宁愿在旁边饿死也不吃? 因此有人推想桑叶中必然有某些物质,能引起蚕的取食;至于其他植物,可能是没有这些刺激物或是含量太低,不能引起取食反应;也可能有些植物含有避忌物,使它厌恶。

此后,昆虫学家们更深入研究,从生理学方面探索食物刺激的作用,取得进一步的认识。依照Schconhoven(1967 )的说明,这种白花蝶的口器,有感化细胞,对刺激物能作出反应。他们发现这种蝶的每一个下颚,有两个感化细胞,只要芥子油的糖苷,达到十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克分子浓度,就能引起反应[18]。到五十年代,日本研究桑蚕为什么会找到桑叶,认为由于它的每一个下愕,有一条专门接受食物刺激的感觉毛,对选择食物,起重要作用。而桑叶所以能吸引蚕的就食,是由于叶中含有某种挥发性的物质,如己烯醇,己烯醛之类,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吸引蚕的爬近。如切除蚕的下颚,可使吃其他植物,是由于它失去了鉴别食物的能力[19]。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对桑蚕的食桑秘密和感觉神经的特殊机能,就更加了解。

2.2日本石川氏等的电生理学的研究,认为桑蚕的食性,是由桑叶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刺激性引起。蚕的下颚各有八个接受刺激的感化细胞,其中有三个对糖类,一个对盐类和酸类,一个对水分起反应,对蔗糖的反应最为敏感,一万分之一克分子浓度的蔗糖液,就能引起反应。如按桑叶中各种糖类的不同浓度,配合成混合液,也同样为蚕的感化细胞所接受。脉冲波基本上与桑叶的浸出液所引起的刺激相同。这说明有大量来源于桑叶的营养物质的感觉信息,被桑蚕所获得[20]。

石川氏等后来又在八个感化细胞中,发现有一个对桑叶以外的植物叶子,抗拒作用,而认为食性的表现,主要在于嗜食作用和食拒作用之间的比例而调节[21]。在七十年代初期,滨村氏用一个7x35 公分的盆子,一端放浸过新鲜桑叶冷酒精抽提液的滤纸,另一端放经过抽提的桑叶残渣,中间放置一些五龄蚕儿。加盖后约三十分钟,蚕都爬到滤纸的一边,但不咬食,可知抽提物只起吸引作用。又如把残渣放在蚕体的下面,是会被咬食的,可知残渣虽能引起蚕的咬食,但没有吸引力。又如把浸过桑叶残渣的甲醇抽提液的琼脂,放在蚕体下面,蚕也起劲地咬,但不吞下;只当混入一些桑叶残渣时,蚕就连续地吞咽。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桑蚕的食

性,支配于下述的三个因子。

第一是引诱因子,桑叶中含有属于类萜的物质,如柠檬醛、萜烯乙醋等(也就是前述的酒精抽提物),这些挥发性物质的分子,散布于空气中,当蚕的感化细胞受到刺激时,蚕便会跟着气味的方向,找寻桑叶。第二是咬食因子,在桑叶中含有谷固醇、黄酮类等,有美味能刺激蚕的咬食。这些物质有脂溶性的,也有水溶性的,因此不仅存在于酒精抽提液,也存在于桑叶残渣中。第三是吞咽因子,吞咽的效果一般是用排粪的粒数来检查的。从人工饲料的实验表明,当除去纤维素粉之时,排粪很少,而吞咽因子主要是桑叶中的纤维素,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引起连续吞下[22]。

2.3桑蚕的人工饲料,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史。初步解决了冬期保种的缺桑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桑蚕不吃桑叶也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生长发育,满足了人们多年以来的期待。于1960年日本的福田和伊藤二人,差不多同时分别开始研究,各人提出了自己的配方和制法。此前有关蚕的食性和营养知识,还十分幼稚,因此方法也是简单的。例如福田的方法,用干桑叶粉加入大豆粉、糖、蒸馏水,用淀粉使之凝固成为糕状,并加入一些防腐剂和维生素,放入培养皿中使凝成薄片,以适应蚕的咬食。第一次的成绩,养蚕110 头,只有36 头结茧,24 头化蛹,全龄经过45 天,一个茧的茧层重只有86毫克,并能产下少量的卵。初步结果只说明不用新鲜桑叶,也能使桑蚕生长发育,但饲养成绩不好。后来经过许多人的继续研究,不断改进配方和饲育法,几年之后,饲育成绩逐步提高,大约到了1965 年,在配方方面已大为改善,需要人工饲料颇多,为便于科研单位的使用,日本市上已有由工厂生产的罐头人工饲料出售[23]。

在人工饲料初步成功之后,引起蚕业界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蚕丝业日趋衰落的日本,对利用人工饲料,发展机械化养蚕,亦即所谓养蚕工厂化,寄予很大的希望,因而人工饲料的研究,曾一度进入高潮。到1975 年的人工饲料的配方已接近于定型化,研究也基本上结束,此后要继续进行探索的是围绕人工饲料实用化的其他问题,例如1976 年日本的蚕丝科研计划,包括:育成适合于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怎样在制种方面使用人工饲料,以给饵机为中心的机械化饲育;人工饲料育的蚕病对策;制丝加工技术如何配合;人工饲料育的收益性和经营管理的对策等问题[24]。

2.4桑蚕人工饲料作为一门新技术,它已不容置疑地得到社会的肯定。在研究方面,今后人工饲料育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2.4.1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效率目前对桑或人工饲料的消化率约为30 %,小蚕人工饲料的饲料费要占总经费的50 ~60 %,桑生产费约占茧产值的50 %。如能降低人工饲料成本同时提高饲料效率,就能使蚕茧生产费用显著下降。通过品种改良,茧层量提高了0.2~ 0.5克,这主要是食下量的增加,并非饲料效率提高。畜收业1977年与1950年相比,饲料效率提高了一倍。因此培育适应人工饲料的蚕品种,还应重视提高育成蚕品种的消化率。

2.4.2清净育人工饲料育所需环境为23 ~ 30 ℃,相对湿度80 一85 %,人工饲料富含营养物质及水分,在此环境中极易腐败。饲料中添加防腐剂及抗生素是有效的,但防腐剂量增加对蚕的生理有影响,故必须实行清净育,导入的空气要用防菌过滤器。

2.4.3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目前只有小蚕期使用人工饲料。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在原种计划生产和防止微粒子病等方面是有很大意义的。近年来,人工饲料的组成巳显著改善,从技术角度讲,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是可能的[25]。

2.5我国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于1964年前后,在蓖麻蚕的研究上,也进行过人工饲料的配制,他们用蓖麻叶加入洋菜或石花菜,添加微量的青霉素,配合糖和其他养料,制成牙膏状的人工饲料,也能使蓖麻蚕结茧产卵。与日本相比,我国桑蚕人工饲料无论在研究方面还是实用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在我国人工饲料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饲料研究作为科技储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加快研究速度,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已故蚕业界著名教授陆星垣曾预言:“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将成为我国蚕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对我国蚕业今后发展趋势的高瞻远瞩。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浙江江苏等主要蚕区情况更是如此。要进一步发展蚕茧生产,按“先种桑,后养蚕”这种传统生产方式,势必与粮、棉等作物争地况且这种发展方式最后要受到土地的限制,人工饲料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尽管人工饲料费用要比桑叶育高,但小蚕(l~ 3龄)饲料仅占全龄的5 %左右,且小蚕人工饲料育能有效地防病、包括防止氟化物等废气中毒、省力等桑叶育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实行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是完全可能的[26]。

2.6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家蚕的人工饲料全龄育问题一直无法攻克。近几年国内开始了另一种思路的增产饲喂研究。这就是关于家蚕营养添食的研究。

桑叶碳水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纤维素和果胶,但蚕体不能利用它们。蚕体能够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有还原糖(葡萄搪、果糖和麦芽糖等)、蔗塘、淀粉和糊精。蚕体对淀粉和糊精的消化吸收率因蚕品种而不同,一般为16一65%。其原因为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强弱不同。平田氏等认为,由于蚕体能高效率地利用桑叶中的可溶性糖类,因此即使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高的蚕品种,多糖的利用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生产上有许多缺少消化液淀粉酶的蚕品种,它们仍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因此,桑叶中可溶性糖类对蚕体的营养价值较大,了解蚕体对桑叶中可溶性糖类的吸收利用效率,在理论上和生产上均有一定的意义[27]。

2.6.1伊藤(1961)认为,在营养物质的添食试验中,由于桑叶中存在着相同营养效果的物质,而且桑叶中的这些物质在数量上已经满足了蚕体的营养要求,这时添食物质的营养价值即使很高,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桑叶中的蔗塘含量达4%左右,蚕体在五龄期间对桑叶蔗糖的消化吸收率仅为6

3.52%(雌蚕)和51.03%(雄蚕),说明桑叶中的蔗糖在数量上能够满足蚕体的需要,而且桑叶中的许多其他糖类有与蔗糖相同的营养效果,这时再添食蔗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即使在桑园严重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蔗糖的含量也只减少16.6%。无论在光照叶还是遮荫叶上再添食蔗糖,都不能增加蚕体对蔗搪的消化吸收量,反而降低了消化吸收率。蚕体对桑叶碳水化合物要求的满足是桑叶中各种糖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桑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满足蚕体对碳水化合物的要求。

伊藤(1962)还认为,饲料中搪和蛋白质含量的比例严重影响蚕体的生长发育,两者存在着最适比例。即饲料中搪和蛋自质在数量上相互处于最适比例的情况下,饲料效果最好蚕体生长发育最佳,增加饲料中糖或蛋白质的数量,打破这种平衡,蚕的生长发有就变差。因此认为,桑叶是蚕最好的饲料,蚕体内的生理构造已经完全适应桑叶的化学组成,桑叶中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比一定是最适合蚕体的生理要求[28]。

这时添食蔗搪,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反而不利,从这一观点出发,添食蔗糖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Ito(1960)和Niimura(1964)的试验结果

表明,在人工饲料和高温处理过的滤纸中添加蔗糖能刺激幼虫的摄食[29]。

2.6.2吕顺霖试验的结果表明,除良卵率和蚕卵孵化率以外,蚕茧和蚕种产质量的各项指标在光照叶和遮荫叶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的水平,说明日照不足也严重影响蚕体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蚕茧和蚕种的产质量下降,但这种不良的影响不能用添食蔗搪来弥补。现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不单是糖和

示踪法研究桑树的光合淀粉,同时还合成大量的其他物质。矢泽和山下应用14CO

2

后的桑叶中,5秒钟14C 大部分被同化为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作用,给与14CO

2

和三磷酸甘油酸,前面三种氨基酸都可以用来合成桑叶蛋白质。所以日照不足的桑叶中减少的不单是糖类,还有许多其他物质,以致全面影响幼虫的营养,使蚕茧和蚕种的产质量下降,因此添食蔗糖并不能消除和减轻桑园日照不足所造成的损失。

2.6.3在1997年刘明辉等的实验结果可得。中日系品种在全叶添食时,区组内及区组间全茧量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均不能导致全茧量增加。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均不能导致全茧量增加;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都不能导致茧层率的提高。

刘明辉等在报告中建议添食时虽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了,而且有的品种食下量和消化量也增加了,但全茧量和茧层率并未增加,说明所吸收的蛋白质不能转化为蚕丝蛋白,要想提高蚕茧产量,单纯地添食蛋白质无济于事,关键应以提高叶丝转化率着手[30]。

2.6.4在吴载德,徐俊良等的报告中,我们看到该课题组通过应用正交设计试验、方差分析和Duncan怡多重比较,对于叶质、蚕品种以及几种添食物与叶丝转化率的关系归纳如下,

2.6.4.1叶质是影响叶丝转化率的最重要因素。无论春期、早秋或中秋期,凡6龄吃嫩叶者,发育经过快、用桑量少、产茧量及全茧量均高,故叶丝转化率也突出地高于老叶和中叶,达到极显著和显著差异程度。投喂中叶的蚕中,除春期因5龄发生轻度蚕病而使结茧率、产茧量等下降而使叶丝转化率略低于老叶外,其它均是投喂老叶的蚕儿发育最差,叶丝转化率最低。

2.6.4.2蚕品种对提高叶丝转化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故认为要提高叶丝转化率,选用好养高产的蚕品种和加强防病措施是重要的。

2.6.4.3通过添食,增加蚕体必需营养来提高叶丝转化率,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其效果然因添食物种类、剂量和添食时期而有显著差异。春期加0.7%和1.4%尿素对清水区均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肯定了尿素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摸清最有利的添食浓度,早秋以0.5%、0.7%、1%三个位级的浓度进行比较,虽因浓度很接近,位级间差异未达显著程度,但效果还是肯定的,无论产茧量、叶丝转化率均是0.6较高。维生素B6添食,无论每克桑叶添加60微克或100微克,对提高叶丝转化率均有效果,尤以的微克效果最好,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试验认为,维生素C、赖氨酸、磷酸氢二钾添食等,对提高叶丝转化率均无显著效果,浓度过大甚至有相反的作用。认为尿素和维生素B。是较理想的添食物。

2.6.4.3比较了春、早秋、中秋各期,各试验号不同组合对叶丝转化率的关系。理想组合中嫩叶是基本条件。通过试验,肯定了叶质、蚕品种、尿素和维生素B6对提高叶丝转化率的作用,指出了提高叶丝转化率首要因素是叶质,应努力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打好物质基础;其次是选用好养高产、叶丝转化率高的蚕品种;关于营养添食,从嫩叶效果特好和添食尿素以及维生素B。

有显著效果分析,主要应增加5龄饲料中作为造丝基本原料的含氮化合物,而维生素B[31]。

2.6.5李秀艳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添食15N尿素后6~7日调查的结果,尿素区食下率为62.63%,比清水对照区(60.67%)提高 1.96%。以上结果表明,尿素添食能促进蚕儿的食欲,增加食下量,提高食下率。

尿素的增加,并不妨碍蚕正常的消化吸收率。相反,尿素区消化量在添食后2、4日(即5龄第3、5日)为50.5克、消化率为36.6%,比清水对照消化量35克,消化率28.34%,分别提高15.5克、8.26%。添食后5日(即5龄第6日),尿素区消化量为24.5克、消化率为32.9%,比清水对照消化量(23.05克)提高1.45克,消化率(31.8%)提高1.1%。添食后6、7日(即6龄第7~8日),15N一尿素区消化量为19克,消化率为17.04%,比清水对照消化量(14.5克)提高4.5克,消化率(13.40%)提高3.64%。

总之,5龄蚕自添食尿素后到上山前,食下量与消化量总的调查结果表明,尿素区食下率比清水区高4%,消化率比清水区高5.16%试验运用了稳定性同位素示

踪技术,用15N标记的尿素进行叶面添食养蚕,对桑叶、蚕体组织、丝腺及蚕蛹、茧壳等进行了质谱分析[32]。

2.6.6此外陈子元,吴载德等示踪法证明:5龄中期叶面添食尿素(0.5%),之所以能提高产茧量及茧丝量,是由于尿素中的氮被桑叶吸收,被蚕食下后借转氨酶的作用,使非蛋白态的氮化物转变成蛋白态氮,并参与丝物质的合成,因而提高了产丝能力。在5龄期适量添食尿素,可提高蚕体内脉酶的活性,增加蚕体内氨基的生成,并通过转氨酶的作用,生成造体和造丝所必需的氨基酸,起到改善叶质与提高叶丝转化率的效应。

按0.5%尿素浓度在五龄期每天添食一次情况下,添加的尿素氮有25~33%被蚕体吸收并保留在蚕体内,其中大部分转移到丝腺中,并在以后吐丝结茧过程中不再转移,吐丝以后还保留在丝中,说明这部分尿素氮已转化为丝素成分。但从总氮中所占比例看,对产量的贡献不过1%左右,所以尿素添食对蚕茧产量和出丝率的直接作用可以忽略。还查明了没有吸收的尿素氮有25%左右从蚕粪中排出, 30%可能由尿素直接分解后以NH3形式损失,有待进一步查明。此外,氮素平衡的测定结果尿素添食有促进蚕对桑叶氮的吸收和转化的趋向,值得进一步研究[33]。

2.6.7与尿素相比添食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对蚕营养价值高,且来源广,价格低廉的蛋白质。据沈增学(1984)报道,在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秋季中下部桑叶上,用1%~2%的脱脂大豆粉喷叶喂蚕,全茧量和茧层量分别提高1%~4%及7 %。

但对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糖含量较低的嫩叶,添食效果不明显。添食用大豆粉必须要经过脱脂和脱毒处理,否则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拒食物质,会抑制蚕的取食和消化吸收,甚至引起中毒。

2.6.8在动物蛋白中,用皮革厂下脚料经碱性水解制成的蛋白粉,含有蚕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且有相当一部分已转化为多糖和游离氨基酸,有利于蚕的消化吸收。据王彦文等(1995)试验,在5龄期用该蛋白粉2.5%的浓度添食,可明显地节省桑叶,促进发育,提高茧层率,将其与糖、维生素混合添食,效果更为明显。本产品来源广,价格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蚕用蛋白源,很有必要开发利用[34]。3家蚕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添食的种类、添食方法的探讨

3.1氨基酸添食:据格鲁吉亚科技人员试验,用赖氨酸、精氨酸及蛋氨酸按适当比例配合添食,可减少用桑量17.7%,产茧量、产丝量提高5%~13%但仅添食赖

氨酸价值不大(徐俊良等,1981)北野(1981)用分解丝胶蛋白得到的含16种氨基酸的混和氨基酸,加水配成含天冬氨酸2~15ppm的水溶液喷洒桑树,10~25天后采叶喂壮蚕,产茧量和茧层量可提高20%左右,并促进桑树生长,该技术获日本发明专利。蛆制剂中含有17种氨基酸,尤以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含量丰富,很适合丝蛋白合成的需要。覃明和等(1989)用50-100倍的蛆Nil制剂给蚕添食,可增强蚕的体质,茧层量提高6%~11%,茧丝长增加18~95%。

3.2尿素添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尿素添食试验有大量报道,并在生产上一度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已探明如下几种使用方法。

3.2.1叶面施肥法:在5龄用叶前7~10天,用0.5%的尿素液喷桑树,可提高桑树的光合能力和桑叶的营养价值,产叶量提高13%以上,5龄用此叶喂蚕,产茧量和茧层量可提高5%左右,在干早季节喷施、或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施用,效果更为明显(李秀艳等,1981,1982;黄南英,1985;郭宝聚等,1982).

3.2.2直接添食法:春蚕期用0.5%、秋蚕期用0.7%的浓度喷叶喂大蚕,一般产茧量、产丝量可提高5%左右,叶丝转化率也有所提高(李秀艳等,1982;徐俊良等,1961, 1962;沈景高等,1983;李秀艳等,1983)。在缺叶时使用或与蜕皮激素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张乃达,1984)。

3.2.3桑贮法添食:即先将尿素液喷于采来的桑叶上,贮桑U -IL小时后再喂蚕,使用浓度为0.3%左右。试验证明,本法比直接添食效果更好(虞和伟等,1984)。很可能尿素被桑叶细胞吸收后,已部分转化为氨基酸,从而提高了利用率。

对添食尿素的增丝机理研究表明,桑叶育的蚕体内存在尿素酶,而且尿酶的活性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Min Tae Jin,1980)它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基,再经转氨酶的作用生成氨基酸,从而增加了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用15N尿素添食研究证明,添加的尿素氮有20%以上进人蚕体,最后约有15%~25%转移到茧层中。这说明尿素氮确能转化为丝物质,但其对增丝的贡献仅0.8%~1%,故尿素增产的直接作用不大,很可能是通过尿素添食,促进了桑叶氮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同时提高了蚕体尿酶的活性,使蚕代谢中产生的尿素利用率提高(徐俊良等,1982;陈传群等,1988;张勤争等,1985;李秀艳等,1983)。

3.3其他含氮物添食: 用一定浓度的氯化按、硝酸钾、高抓酸按等给蚕添食,也有增丝作用(依·哈尔玛托夫,1983;Dasmahapatra, A. K.,1989;nenewRo I .T.,

1980)

3.4碳水化合物添食:现已查明,对家蚕营养价值最高的碳水化合物有葡萄糖、果糖及蔗糖。Samsuah等(1991)用2.5%~15%的葡萄糖液浸叶10分钟然后喂蚕,发现对茧质和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结茧率、健蛹率和产卵率有明显增加。另据沈增学等(1984)试验,在秋蚕期对蛋白质含量较多、可溶性糖含量较少的嫩叶,用0.5%~1%的葡萄糖添食,茧层量和茧层率可提高19.6%,而对蛋白质和糖含量较丰富的中部叶,添食效果不大,对叶质较差的下部叶,添食1%葡萄糖加1%脱脂夭豆粉,全茧量增加。

关于蔗糖的添食效果有不同报道,金宾理在原蚕生产上从4龄起蚕添食,发现可增强体质,减少发病,并能增加造卵数和产卵量,特别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添食,效果非常显著。但吕顺霖等(1989,1994)研究证明,无论是日照不足叶、还是正常光照叶,添食蔗糖后对桑叶的食下和消化均无影响,也不能提高蚕茧和蚕种的产质量,且易诱发蚕病。由此看来,添食蔗糖并无价值。

3.5维生素添食: 据目前所知,蚕必需的维生素全部是水溶性维生素,其中对维生素C和毗哆素(B6)的添食效果,已有较多报道。

徐俊良等研究认为,正常桑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远大于蚕的需要量,所以添食效果不大(1981)。但Elkaraksy (1990)报道,用0.25%~2%的维生素C添食,能明显增加幼虫体重,

其中用2%的浓度添食,产丝量增加近30%,对增加产卵量也有效果,并发现维生素C能提高保幼激素水平,促进生长,并提高桑叶利用率。但据笔者试验,用2%维生素C添食,并无增丝效果(未发表)。关于维生素B6的添食报道,结果基本一致,5龄期每天或隔天添食一次,产丝量、叶丝转化率可提高5%左右,添食的适宜浓度为25~50μg/g干叶(沈景高等,1983;徐俊良等,1982;陈国法等,1983)。一般认为,B6作为蚕体转氨酶的辅基,添食后可提高转氨酶活力,加快非必需氨基酸的生成,可为丝蛋白合成提供更多的氨基酸(徐俊良等,1982) 脂溶性维生素对蚕的必要性尚未确认,但有报道,给蚕添食p一胡萝卜素和生育酚,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茧量和产卵量。但也有否定的试验结果。

3.6矿质元素添食:蚕所必需的无机盐现知有7种,关于这些无机盐的添食效果已有大量报道。另外还有一些蚕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添食后也有明显生理效应。

3.6.1必需无机盐添食: 磷是蚕需要量较多的元素之一,但不同的磷素化合物添食效果不同。据试验,分别用一定浓度的复方甘油磷酸钠、磷酸、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过磷酸钙等添食,发现用0.5%的复方甘油磷酸钠添食,对提高幼虫生命力及茧质有一定作用,产卵量可增加6%~17%,不良卵减少1.5%~1.7%,但其他磷素添食效果不明显(徐俊良等,1981;诸暨枫桥蚕种场,1984)。

另外,用0.5%磷酸二氢钾进行桑树叶面施肥,产叶量可提高15%,叶质改善,用此叶喂蚕,产茧量、产丝量有所提高,将其与尿素混合喷施,效果比单一种为好(郭宝聚等,1982)。关于钾、镁、锌、钙、铁、锰等其他必需元素的添食效果也均有报道(Dasmahapatra,1989:蔡宏玉等,1988; Chakrabarti, 1979;

A.XaxaHoB等,1982;A. P. Vishwanath,1982,1983)。用以上元素的盐类以适当浓度添食,均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其中氯化钙、硝酸钾等,可促进5龄蚕体重及丝腺的生长,使丝腺中DNA,RNA及丝蛋白量增加。添食镁盐全茧量可提高10%左右。氯化钾也可促进幼虫生长、提高产茧量和产卵量。将几种元素适当配合添食,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6.2非必需元素添食:碘是高等动物的必需元素之一,但蚕是否需要尚未明确。Thyagaraja(1985)用lOμg /ml甲状腺素喷叶喂蚕,发现可促进幼虫生长,龄期经过缩短,产茧量、茧层量及产卵量均有明显增加。Majumdar(1982)用放射硫标记亮氨酸研究证明,适当剂量甲状腺素能促进幼虫中肠蛋白质的合成。还发现,用25~30μg碘化钾代替甲状腺素添食,也具有同样的效果,但超过50μg/ml 的剂量,会引起蚕的中毒( Dasmahapatra, 1989;杨秀华,1985;Teodorescu,1979 ; Chakrabari ,1978 ; Maj umdar,1982)。硒可促进高等动物的生长发育及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参与某些辅酶的合成。勃基洛夫(1981)及陈国莉(1988)报道,用一定浓度亚硒酸钠喷叶喂蚕,产茧量及产卵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徐静裴(1990)、蔡义荣(1989)、黄肃容(1990)等报道,用抗坏血酸鳌合物微肥进行桑树叶面施肥或直接给蚕添食,均能提高产茧量和产卵量,但直接添食结茧率有所下降。稀土中含有十多种微量元素,虽然这些元素一般不是生物所必需的,但对动植物有明显的生理效应。据王迪华(1987)、徐允中(1992)等试验,用300ppm稀土,对桑树进行根外施肥,可促进干物率提高,C/N比例增大,产叶量和产茧量均有较明显提高,4龄添食也有一定效果。另外,还有关于添食钻盐及硫酸铜等能增产蚕

茧或产卵量的试验报道,其中添食15 --45ppm硫酸铜,茧层量可提高13%一15% (A.XaxaHoB等,1982; Magadum ;1992 )。

以上非必需元素对家蚕的生理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7海藻制品添食:伊东信平(1983)报道,在稚蚕人工饲料中加人裙带菜、海带等海藻粉末,二眠蚕体重增加30%一40%。在壮蚕期用海藻流浸膏作添食剂,可缩短5龄经过,并有明显的促进生长发育,增产蚕茧作用。

3.8酵母添食:酵母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一般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可溶性无氮物20%以上。蚕业上曾用石油酵母、啤酒酵母、饲料酵母及菌丝悬浮液给蚕添食,对提高产茧量和叶丝转化率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夏秋蚕期及定量育的情况下效果较为明显(格·卡那列夫,1984;周韵琴,1986;吴载德等,1980).

3.9乳酸菌和丙酸菌添食:卡那列夫(1982)报道,用一定浓度的乳酸菌和丙酸菌悬液喷叶喂蚕,可减少肠道中的有害微生物,促进钴胺素的生成及碳水化合物发酵作用,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明显地节省桑叶,增产蚕茧,提高叶丝转化率

参考文献

[1]倪莉,王璋,,许时婴. 可溶性丝素粉末的制备[J]. 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2000,19(2):146-149.

[2]平林洁,渡边诚,铃木诚,绢のケル化その应用(食品)[J]. 纤维学会志,1989,45(6):19-23.

[3]安田腾年. 绢蛋白质の新利用技术に关すゐ新利用技术实验(第Ⅰ报)[J]. 岐阜蚕丝研究要报,1996,(6):46-56.

[4]浙江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 分析化学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倪莉. 食品蛋白质新资源—废蚕丝蛋白的研究与开发[D]. 无锡: 无锡轻工大学,1999.

[6]Moonen H,Niefind N. The use of dialysis in liquor [J] . Desalination,1982,41:327-335.

[7]冯绳祖等. 柞蚕学. 农业出版社,1981:289-291.

[8]王学英,石生林. 蚕丝在营养食品和医疗保健食品上的应用及功能. 中国柞蚕,1999(1):425-435.

[9]胡桂燕. 蚕丝蛋白的提取及开发应用研究. 中国蚕学会第二届青年学术硬座会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文集(下集). 浙江大学动科院蚕蜂系汇编,2001,425-435.

[10]刘江等. 蚕丝应用研究热点和新进展. 中国蚕业,2000(1):7-8.

[11]朱良军等. 蚕丝蛋白-功能性生物材料. 中国蚕业,1996(4):26-28.

[12]崔为正.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J]. 蚕业科学, 2003, 29(2): 107-113.

[13]浜野国胜, 宫沢清, 向山文雄. 家蚕食性的品种间差异 (J)[J]. 日蚕杂, 1986, 55(1): 68-72.

[14]孙登峰,邵正中,陈新. 膨化柞蚕丝内部形态和结构的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4):749-752.

[15]张传溪,吴友良,松原滕好. 人工饲料中脱脂大豆粉的精制度对小蚕的影响[J]. 蚕业科学,1995,24(2):82-84 .

[16]张国政. 家蚕原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及稚蚕饲料实用化研究. 蚕业科学,1991,20(2):80-84 .

[17]缪云根,徐俊良,洪国延等. 桑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511-514.

[18]袁碧华,葛秀兰,吴载德. 桑蚕人工廉价饲料配方的试验[J]. 蚕桑通报,1986,17(1):24.

[19] 张国基,崔为政,王彦文. 桑蚕小蚕人工廉价饲料配方初步研究[J]. 蚕桑通报,1994,25(2):63.

[20]邓永进,徐家萍,张磊等. 论转基因技术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00-10802 10806.

[21]福田纪文,蚕の人工饲料. 蚕糸科学と技术,1993,32(10):44-47.

[22]李秀艳,谢德松,陈国定. 人工饲料干粉添食对蚕茧丝质的影响. 蚕桑通报,1994,25(3):11-13.

[23]缪云根,徐俊良,杨远晶等. 人工饲料防腐剂和形状研究. 蚕桑通报,1994,25(4):29-30.

[24]缪云根,徐俊良,沈鸿达等. 家蚕人工饲料育茧丝质研究. 蚕业科学,1994,20(3):184-185.

[25]缪云根,徐俊良,吴小锋. 桑蚕人工饲料实用化探讨. 蚕桑通报,1994,25(2):12-14.

[26]崔为正. 家蚕营养添食及蚕用添食剂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山东蚕业,2003,(3):2-8.

[27]崔为正,李茂贞,赵才宝等. 多效蚕用添食剂的研究[J]. 山东蚕桑通报,1995,(1):13-14.

[28]郭长武,崔为正,李茂贞等. 多效蚕用添食剂生产试验[J]. 蚕桑通报,1995,26(3):

20-21.

[29]吴小锋,崔为正,徐俊良. “多效蚕用添食剂”效果试验简报[J]. 江苏蚕业,1996,(2):59-60.

[30]宁阳县丝绸公司. 多效添食剂应用总结[J]. 山东蚕业,2000,(2):14.

[31]高立阳. 多效蚕用添食剂增产效果试验[J]. 山东蚕业,2000,(2):6

[32]崔为正,李茂贞,郭长武. “蚕用营养饲料”对茧丝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J]. 广西蚕业,2004,41(2):18-20.

[33]林水中,裘智勇,张志芳等. 添加营养素提高家蚕杆状病毒生物反应器产率的试验[J]. 蚕业科学,2001,27(3):233-235.

[34]崔为正.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J]. 蚕业科学,2003,29(2):7-13.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18、近五年我国猪营养研究进展

专题报告近五年我国猪营养研究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蒋宗勇 在养猪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只有养好猪,才能给猪场带来经济利益。而在饲养过程中,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养好猪的必要条件。在养猪的各个环节,母猪、仔猪、育肥猪,其所需营养均·有所差异,因此要细化饲养管理。 母猪营养 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近些年,我国保持年上市生猪6.6亿头,母猪存栏量约为4800万头,但我国母猪生产性能远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平。过去五年内,母猪营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这些规模化猪场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瘦肉型母猪和传统母猪的营养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母猪的营养水平及能量水平对妊娠母猪体况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体况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母猪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其繁殖性能。在生产实际当中,规模化养猪场妊娠母猪采取限饲的手段,根据体况的胖或瘦来凋节其饲料用量,让其达到理想的体况。郑爱荣等报道,妊娠35d以内按照维持需要的1.2倍饲喂母猪,其胚胎存活率最好,显著高于维持需要的2或0.6倍,所以这个阶段,控制营养水平非常重要。徐盛玉等进一步证明饲喂过高或过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引起母猪孕酮分泌过高或过低,降低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视黄醇等,降低胚胎成活率。 营养水平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能量水平。实际生产中,妊娠母猪一般采用限饲的管理方法,能量水平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周平等报道,按NRC推荐量给59.0kg后备母猪减少或增加叫12.5个百分点的饲粮能量水平,母猪发情率随能量水平增加而提高。但若过度限饲,母猪妊娠期( 30d至分娩) 能量限饲( 80%NRC推荐水平)会抑制后代仔猪早期生长及肌纤维发育,降低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此外,在生产实践中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在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3%油脂粉,可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 限饲也有一个弊端:在猪场中,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妊娠母猪傲傲叫,因为每天给它们的饲料量非常有限,它们很饿。那么应如何解决呢?在生产实践当中,往往在饲料里面适当的添加粗纤维,比如苜宿草粉、麦糠、米糠、稻谷等,可增加饲料容积及母猪饱腹感,改善繁殖性能。张金枝等报道,妊娠母猪从妊娠25d到分娩,饲粮中添加20%苜宿粉可显著提高母猪体增重、断奶窝仔数、哺乳期仔猪成活率。这种做法具有晋遍性,在很多猪场都已经得到证实。初产母猪、经产母猪所需纤维水平也有所不同。第1胎母猪饲粮含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为10.8%,每日摄入量为222g,第2胎母猪饲粮NDF水平为15.8%,每日摄入量为365g可显著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我国泌乳母猪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采食量上不去,泌乳母猪因采食量或者能量不足而降低泌乳住能的很常见,因而提高能量摄入是生产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提高?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及经典期末试题和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绪论 ★1、名词解释: 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 ----- 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 50 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 50-70%。(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 50-80% (5)保护生态环境 ★4 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 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3)研究饲料的营养本质以及降低饲料投入和成本的方法,使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保持持续发展。(4)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过程和饲料加工、饲喂、环境等对饲料利用的影响,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5、生产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答:(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1)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2)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3).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4.)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5)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6).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7).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要求:1.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2.了解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3.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1.名词解释: 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粗灰分(C 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 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A D F(酸性洗涤纤维) N D F(中性洗涤纤维)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4.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或动物产品的构成物质(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部件(2)动物生产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 动力(3)动物生产的调节物质(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添加剂)---- 控制系统 ★5.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2)元素含量规律 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 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化 2 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1).水分一般情况下,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 95%,少到 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 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 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 含水仅 40%~60%。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2).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干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既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又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极少, 通常在 1%以下。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 3/4 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有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魏斌聪 学号:200806016139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魏斌聪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养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蚕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蚕丝的应用也越发广泛本文第一部分较为全面地综述了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关于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介绍了蚕丝的理化性质,介绍了蚕丝在化妆品生产,营养和医学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综述了桑蚕人工饲料育的历史和研究近况以及生产应用情况。强调了我国与日本相比,我国桑蚕人工饲料无论在研究方面还是实用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应从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效率、清净育、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另外重点介绍了近年国内关于影响家蚕摄食和生长的人工饲料理化因素的研究。第三部分概述了在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过的一些添食试验。总结了近来随着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及家蚕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添食的种类、添食方法、增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探讨。受家蚕人工饲料和畜禽饲料研究的启发,在单项营养物质添食的基础上,以复合型营养、多效能为主要特色的蚕用添食剂的开发研究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蚕丝蛋白,理化性质,家蚕人工饲料,家蚕营养添食 1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能 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 高分子化学今后的主要研究目标应该是阐明生命科学中的高分子化学基础或者说高分子化学模拟, 如酶的模拟,生物膜的模拟等。生物大分子是目前高分子领域中很活跃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一个研究领域,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蛋白质之一, 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纤维, 主要应用于纺织品中。近来它还应用于生物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诸多方面,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已有好几本专著进行总结[2]。蚕丝具有纯度高, 来源广等一系列优点。尤其我国是丝的生产大国, 家蚕生丝产量已占世界一半, 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科学还是从应用科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 1.1茧丝是由丝素蛋白( Fibroin) 和丝胶( Sericin) 两部分组成, 丝胶包在丝素蛋白的外部, 约占重量的25%, 蚕丝中还有5%左右的杂质[3], 丝素蛋白是蚕丝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约占重量的70%[4]。丝素蛋白以反平行折叠链构象为基础, 形成直径大约为10nm的微纤维, 无数微纤维密切结合组成直径大约为1m的细纤维, 大约100根细纤维沿长轴排列构成直径大约为10m~18m的单纤维, 即蚕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动物营养学模拟考试题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模拟考试题答案姓名: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甘露寡糖或甘露低聚糖)、(低聚果糖或果寡糖)、(寡葡萄糖)(寡木糖) (寡乳糖)(壳寡糖)。任选其中三个都给分。 2. 引起动物贫血症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铁、钴或铜任选其中两个都 给分)等和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K、维生素C;任选其中两个都给分)等;引起动物白肌病是因为动物缺乏微量元素(硒)或维生素(E);鸡发生渗出性素质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E)或微量元素(硒);与家禽产软壳蛋有关的维生素是(维生素D); 3. 食盐缺乏的典型缺乏症包括(厌食、异食癖、咬尾、神经症状,任选其中两 个都给分),反刍动物镁缺乏产生(草痉挛或肌肉抽搐)。 4.理想蛋白质中把(赖氨酸)作为基准氨基酸,其相对需要量定为(100),其他 氨基酸表示为(相当于赖氨酸的百分数)。 5. 能产生氨基酸拮抗的氨基酸有:赖氨酸与(精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或 缬氨酸);苏氨酸与(丝氨酸)。 7. 缺(铜),毛弯曲减少。缺乏(含硫氨基酸或蛋氨酸或胱氨酸或硫)或(锌或碘或钴或铜),毛易脱落、断裂和强度下降。 8. 水的来源有(饮水)、(饲料水)、(代谢水),水的流失途径是(粪、尿)、(呼 吸与蒸发)、(动物产品)。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 1. 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2. 真消化率:在计算消化率时扣除粪便中的内源部分,所得出的消化率为饲料中某种营养素的真实消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饲料中某营养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粪中某营养素-消化道内源某营养素) 素真消化率(%) = ─────────────────────────×100 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水稻转基因论文摘要]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稻分布极其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并导入植物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者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各种抗性或抗性相关基因转入水稻,进一步拓宽了水稻抗病基因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国内外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取得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4大转基因技术应用国。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现在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 至于油菜方面利用转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利时为了提高菜饼粗蛋白质的含量,将一种草控制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油菜上来,选出高蛋白质含量的转基因油菜品种。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比利时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创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统;法国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充分利用萝卜不育细胞质不育彻底的特性,实现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三系配套,对推动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二、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我国是农业超级国,因此,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是水稻问题(高产和抗性问题),而水稻问题的核心便是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成功应用。 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已趋向成熟,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东格鲁病、条纹叶枯病、黄矮病、矮缩病等8种病毒病的转基因育种研究,将各病原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编码结构或非结构蛋白基因干扰素CDNA等分别导入水稻,获得了抗不同病毒病的转基因株系或植株。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Basra除草剂的成果 王才林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PCR分析,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并在T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段俊等利用转基因技术,

小麦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小麦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时间:2014年3月3日作者:周某信息来源于一览饲料英才网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在猪饲料中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前苏联,欧洲(法国)和北美(加拿大)等小麦主产区,畜禽饲料中多使用小麦作为主要能量饲料-。在我国,小麦能否在猪日粮中应用主要取决于小麦与玉米的营养价值与价格的比值。当小麦的营养价值特性好于玉米时,用小麦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猪能取得很好的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然而,对于小麦对猪的营养价值的评价,提高小麦的饲用价值的科学加工手段,小麦在动物饲料中使用的合理比例,以及培育适合于饲料应用的新品种小麦一直都是国内外动物营养和饲料工业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小麦化学成分与对猪的营养价值 小麦按种植时间分为冬小麦、春小麦;按皮色分为红小麦、白皮麦、花麦;按麦粒质地分为硬小麦和软质麦。小麦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小麦品种、土壤类型、环境状况、肥育状况的影响. 硬质小麦的蛋白质含量(l%-16%)比软质小麦(8%~10%)高,但于物质、能量及蛋白质利用率两者相差不大。小麦赖氨酸含量为031%~0.37%,相当于玉米赖氨酸含量(0.25%~0.27%)的1.24%~1.48%。猪饲粮易发生不足的色氨酸与苏氨酸,小麦分别含

0.15%~0.16%与 0.33%~0.38%,分别相当于玉米含量(0.07%~0.08%与0.32%~0.34%)的200%与103%~119%。就三种氨基酸的猪的表现消化率而言,小麦和玉米有着相同的苏氨酸消化率,小麦的赖氨酸消化率比五米高(71%:69%),色氨酸的消化率则要更高一些(78%:67%)。小麦的能量大致与玉米相等,其喂猪的消化能含量为 14.23 MJ/kg左右,相当于玉米消化能含量(1423~1448 MJ/kg)的 98%~100%。小麦粗脂肪含量(1.6%~2%中亚油酸(0.58%~0.70%咱含量仅为玉米含量(3.6%~42%和1.62%~1.82%)的45%左右和37%左右,这对肥有猪而言是一优点,但对幼猪而言是值得注意的缺点。 小麦的钙和磷含量较玉米高,且小麦中含天然植酸酶,磷有较高消化率,用小麦代替玉米、高粱时,可降低豆粕和磷酸氢钙的使用量小麦除了不含胡罗卜素,维生素 E的含量低于玉米外,各种B族维生素的含量均高于玉米,特别是烟酸对猪的生物学效价比玉米高。小麦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非淀粉多糖(NSP),主要包括纤维素、戊聚糖、混合链一葡聚酶,果胶多糖,甘露聚糖,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等。小麦NSP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类,不溶性NSP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对小麦营养价值影响不大。水溶性NSP(主要是戊聚搪)被认为是小麦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其抗营养作用主要与其粘性及对消化道生理。形态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有关。由于水分含量低,猪消化液粘稠度同其他家禽相比相对较低,因而通过戊聚糖酶降低消化食糜粘稠度的效果较差。而且,猪盲肠微生物区系对能量代谢有较

动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动物营养学》 一、名词 1、必需脂肪酸: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 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机体蛋白质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在合成机体组织新的蛋白质的同时,老组织的蛋白质也在kj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 3、美拉德反应:还原性糖与蛋io白质之间发生的缩合反应,产生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不能降解的氨基-糖复合物,影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这一反应称为?。 4、瘤胃的氮素循环:瘤胃液中ioi多余的氨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运输到肝脏,并在肝中转变成尿素,生成的尿素一部分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5、饲养标准:根据大量饲opij养实验结果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称为? 二、填空题(20 X 1' ) 1、营养物质的利用先经过o消化才能吸收,不同消化器官消化方式不同,有些器官存在 几种消化方式,口腔的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小肠的消化属化学消化;马结肠的消化属微生物消化。 2、饲料中含有很多抗营养因子影响动物对营养的利用,花生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为—抗胰蛋白酶____________ ,棉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为棉酚___________ 。 3、支链氨基酸在母猪中的营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3 种; 4、酮病是指高产奶牛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导致脂肪氧化产生过多酮体过多引起的疾 病,酮体包括:丙酮,3 -羟丁酸,乙酰乙酸____________ ,3种物质。 5、与造血有关的微量lk 元素包括铁,铜,钻。 6饲料添加剂中有很多pp;非营养性添加剂具有促进动物饲料利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功能,请列举5类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无食品安全问题的非营养性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寡糖酸化剂大蒜素; 三、单项选择题(20X1' ) 1、维生素A是动物必不io可少的一种维生素,植物体内不含有维生素A,但含有维生素A的先体物(C)。 A.胆钙化醇 B.生育酚 C.胡萝卜素 D.甲萘醌 2、使用禾谷类及其它植物性饲料配制家禽饲料时,(A)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A.蛋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苏氨酸 3、当前脂肪酸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关注,通常鱼油含(D )较高,橄榄油含(A )

海参营养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现状

海参营养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现状 海参预混料:分为(预混料一号;预混料二号;预混料三号;)[1] 活力乐:分为(海参活力乐一号;海参活力乐二号;海参活力乐三号;) [2] 配合饲料:海参开口料、稚参饵料、幼参饵料、成参饵料、种参促熟饵料。 单一饲料:鼠尾藻粉、马尾藻粉、绿菜粉、大豆肽、蟹壳粉、蛎壳粉、海浮 泥、 脱脂鱼粉,虾糠粉,脱胶褐藻粉,大豆蛋白粉,海青粉,扇贝粉饲料; 海参营养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现状 姓名:王世英集美大学 海参在分类学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是海洋中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海参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200多种,但是可食用的仅有40种。我国约有海参140种,可食用的约为20种,有10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其中产于我国辽宁、山东等地沿海的刺参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最高。早在清朝末年编辑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刺参就有如下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称之为辽参或刺参,其品质最佳而药性甘温无毒,具补肾壮阳、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由于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⑴。海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酸性黏多糖、氨基酸、海参毒素、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并含有钙、镁盐及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肿瘤、提高生物机体免疫力和抗凝血、防霉变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如肺结核、神经衰弱、阳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等[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需求量稳步增加,但是由于海参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种群数量减少,海参产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海参人工养殖产业应运而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海参人工养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海参养殖方式多样化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参养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海参人工配合饲料的需求,海参饲料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因此,海参饲料已经成为潜在限制海参养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汇总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动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状况作了概述,重点是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非定点整合转基因方法, 如睾丸转基因法和卵巢转基因法; 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定点整合转基因的基因打靶法作了介绍。然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论述,最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展望 Progress on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transfer into the testis and ovary for easily making non-site specific methods; gene targeting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somatic cells and primordial germ cells for site specific methods.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application;prospect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移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自Palmiter等[1] (1982)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超级巨鼠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生产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继在兔、羊、猪、牛、鸡、鱼等动物上获得转基因成功。转基因动物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制药及畜牧育种等各个研究领域中。这项技术正在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场新的革命,在提高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改善产品品质、抗病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1.1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是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为有效的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等,Gorden等[2]和最先通过此法获得转基因动物。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受精卵繁殖过程中DNA的复制过程,将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1.2 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法 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滴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后的胚胎,

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作者:李德发 我国在生物饲料和畜禽无抗生素养殖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重视。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年出栏超过6亿头。生猪无抗生素养殖也就自然成了动物健康养殖的重中之重。 生物饲料是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生产的动物饲料或饲料原料,其主要特征是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或酵母菌等有益于动物健康的微生物。自2006年1月起,欧盟已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随后,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畜禽无抗生素饲养规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在生物饲料和畜禽无抗生素养殖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重视。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年出栏超过6亿头。生猪无抗生素养殖也就自然成了动物健康养殖的重中之重。 微生物发酵技术为饲料工业提供了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等)、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乳酸、乙酸)和活菌制剂等大量产品。传统的饲料加工手段(粉碎、混合、膨化、制粒等)基本没有涉及生物化学变化,微生物发酵是高度集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对饲料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很多饲料营养学家断言,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饲料加工很难有新的突破;不发展生物饲料产业,动物的健康养殖很难推广实施. 1猪无抗养殖的主要途径 1.1改善养殖场的卫生环境 养殖场的卫生环境对生猪的健康有决定性作用,养殖环境很差,生猪是不可能健康的。欧洲和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舍得投入,生猪的养殖成本至少有50%是用于人工和养殖环境等硬件设施,饲料成本不足50%;我国在这方面相对很差.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户,饲料成本至少占70%.环境设施很简陋。我国民间经常说脏得像猪,其实猪是爱干净的动物,我们在这方面亏待了它。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还有很多困难。 1.2添加高效的生物制剂和抗生素替代品 在现有养殖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猪健康养殖一直是我国养猪业重点关注的课题。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添加抗生素或者替代品。如今抗生素的限制越来越严格,高效的生物制剂已成了必然的选择. 2替代抗生素的主要制剂(添加剂) 替代抗生素的商业产品很多,正在实验室研究的制剂则更多。 2.1益生菌 益生菌又称微生物活菌制剂或微生态制剂,是由许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构成的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活菌制剂。它们可以在动物胃肠道内抑制和排除有害微生物,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酸。降低胃肠道内的PH值,或者产生过氧化氢和少量抗菌物质如乳酸链球菌肽、嗜酸素等,从而保证了胃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

动物营养学考试试题

饲料: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 利用,并对动物无害无毒的所有物质 营养物质:饲料中能够被动物用以维持 生命,生产产品的化学成分,成为营养物 质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 事物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 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成分 饲料中营养物质分为哪几类他们的基 本功能 答:1. 水它是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在饲料中以游离水,吸附水,结合水形式存在2.碳水化合物它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的结构和成分有差异,对于动物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和抗营养作用 3.脂类作为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能量的贮备存在于动物体内 4.蛋白质她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和重要的,不能被其他营养物质代替 5.矿质元素作用维持体内内环境,组成骨骼,作为霉的活化剂和成分,组成激素的成分 6.维生素作为活性物质的辅基或辅酶,有的是激素的组成成分或起抗氧化作用 饲料与营养物质的差别以及二者的关 系 饲料是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无害无毒的所有物质.而 营养物质是饲料中能够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化学成分,成为营养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饲料的范围比营养物质范围大,及饲料包括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饲料的一部分,是饲料的重要成分. 第二章 1.采食量: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一般以日采食量表示,即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2.随意采食量:指动物在充分接触饲料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采食饲料的数量。自由采食量决定动物的采食能力 3.实际采食量: 是动物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对采食量的一种计量方式,在不同的饲养制度下,动物实际采食量是不同的 4.消化: 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吸收:指饲料经过消化道各种方式的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分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吸收后的营养物质被运送到机体各部位,供机体利用。 6.:消化率、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程度,通常用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数表示 7.利用率:动物处于维持代谢状态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占采食量的百分比 8.表观消化率:饲料中可消化营养素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9..真消化率:在表现消化率基础上,扣除粪便中的内原部分,所得到的消化率为真消化率2、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3大消化方式 物理消化:是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 运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推动事物后移, 最后将消化残渣排除体外的过程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 化酶以及饲料中所含有的消化酶对饲 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动物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 物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 程 3、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机制 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俩 种 简单扩散:小分子物质、脂溶性物质和一些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转运)的过程,其特点是不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内载体的参与下的一种顺离子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如水、电解质、简单多肽、Ca++等。 主动吸收:是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需要载体的参与,同时消耗能量,它是高 等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方式 胞饮吸收:是吸收细胞以吞噬的方式将 一些大分子物质吸收的过程. 4、猪、家禽、反刍动物、非反刍草食动物的消化特点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 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 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199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在转Bt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b)和cryI A(c)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近几年转Bt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转Bt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转化水稻,Duan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等(1999)利用PEG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的cDNA转入粳稻Nagdongbyeo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玉优1号、HT-7中;孔维文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Maqbool等,1999;Rao等,1998;Sudhakar等,1998)把G NA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92D、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a21基因的共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唐克轩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粳稻鄂宛105、中花12和籼稻E优532中,获得7个转基因纯系。 1.2 抗病转基因水稻育种 抗病转基因水稻包括转抗病毒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和抗细菌病害基因。抗病毒转基因已开展了8种病毒的转基因研究,包括水稻通枯罗病毒(rice tungro disease)、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王彩芬(1968-),女,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T el:0951-*******E-mail:caifen-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6124698.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