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

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三、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聚落环境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即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三节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最为重要。

三、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4)污染治理难

四、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可概括如下:(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3)毒物的生物转化(4)毒物的排泄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五、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是否引起急性中毒(2)是否引起慢性中毒(3)有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4)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5)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六、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

四个阶段:(1)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2)生理性适应阶段;(3)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4)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的因素:(1)剂量(2)作用时间(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4)个体敏感性八、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远期危害“三致”问题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影响的”。第二章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的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对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人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

(一)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以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1)物理的或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分解成颗粒状的碎屑(2)腐生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将碎屑再分解成腐植酸或其他可溶性的有机酸(3)腐植酸的矿化作用阶段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目前多着眼于“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营养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23页生态系统的类型: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群。水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分为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等。按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2、24页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是实现这些功能的保证。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食物链可分为:(1)捕食性食物链(2)腐食性食物链(3)寄生性食物链食物链在各个生态系统中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性。食物链上某一环节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化,甚至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成为网状,即形成了食物网。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食物链的加长不是无限制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各营养级的生物不会只有一种,凡在同一层次上的生物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由于食物关系的复杂性,同一生物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及能量的供应者,但低位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左右能被上一营养级利用。为了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力金字塔等。在寄生性食物

链上,生物数量往往呈倒金字塔形。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其生物量也往往呈倒金字塔形。

13、24页“森林生态系统”等以腐食链为主。

14、25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传递营养物质的同时,依次传递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动植物的残体被分解者分解时,又把能量传给了分解者。此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消耗的能量被释放到环境中去。这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15、26页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就是物质流动,这种物质流动构成的循环,即称为物质循环。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元素的循环,可在三个水平上进行:第一级水平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的;第二级水平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即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这种循环也称为营养循环或生物循环;第三级水平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的。

1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层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储库性质的不同,地球化学循环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循环、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碳、氮的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气态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大气,元素在大气中以气态出现。磷的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土壤、岩石和地壳,元素以固态出现。

17、碳循环:碳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CO2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又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CO

2、水和无机盐,CO2重新返回大气。在地质年代,动植物尸体长期埋藏在地层中,形成各种化石燃料,人们燃烧这些化石燃料时,燃料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另外,海洋中的碳酸钙沉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相反,在火山爆发时,又可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层。氮循环:氮循环主要是在大气、生物、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岩浆固氮、四是大气固氮。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氨在植物体内与复杂的含碳分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由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核酸等的主要成分。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并在新城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尿素、和尿酸等排除体外,渗入土壤。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NH

3、CO2和H2O,这些氨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氨形成硝酸盐后,一部分为植物利用,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

成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硫循环:硫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双重特性。SO2和H2S是硫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气态型循环;硫酸盐被长期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释放分缓慢,属于沉积型。大气中的SO2主要来自含硫矿物的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动植物废物及其残体的燃烧,进入大气的H2S也可以很快转化为SO2。大气中的SO2及H2S经雨水的淋洗,进入土壤,形成硫酸盐;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也形成硫酸盐。土壤中的硫酸盐一部分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沉积海底,形成岩石。

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碳氢化物等经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食物链可视为一个营养信息系统”。“化学信息”对集群活动的整体性和集群整体性的维持,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

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相对地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结构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二)功能的完整性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3)信息系统的破坏

四、生态阈值的概念: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称为生态阈值。

五、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一)结构上的标志: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

(二)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包括个体反应、种群反应和群落反应。

生物评价也称为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六、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多级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植物-土地处理系统等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场、生态村的建立等,为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再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凡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种类,都可作为监测生物” 。

比如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可作为监测生物”是错误的。

生态规划:是按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第三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2)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3)制定生态规划方案(4)发展生态农业

二、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水生生物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使水体环境得到净化。第3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概述

一、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均质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非均质层又分为暖层和散逸层。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二、大气污染的概念: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种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SO

2、NOX、NO

2、CO、O

3、Pb、苯并芘及氟化物10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及监测采样和分析方法。

四、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可按如下几种方法分类:

(一)污染物发生的类型(1)生活污染源(2)工业污染源(3)交通污染源(4)农业污染源

(二)污染源位置的分布(1)点源(2)线源(3)面源此外,按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二次反应,又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第二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一、在我国大气环境中,具有普遍影响的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燃料燃烧。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六种。飘尘的概念:小于10um的粒子,能长期漂浮于大气,称为飘尘。总悬浮微粒(TSP):总悬浮微粒系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所有固体颗粒。、一次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CO是一次污染物。城市大气中CO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一氧化碳天然来源有甲烷的转化、海水中一氧化碳的释放、植物排放、烃类氧化生成的一氧化碳及植物叶绿素光解。大气中CO既来源于人为污染源,也来源于天然污染源,是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人为污染源排放的CO,主要是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向大气释放CO的天然源有:(1)甲烷的转化:有机体分解出的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的CO。(2)海水中CO 的释放:由于海洋生物代谢,可不间断地向大气释放CO,其量很大,海洋也是大气CO的主要释放源。(3)萜烯反应:植物释放出的萜烯类物质在大气中被自由基氧化生成CO。(4)植物叶绿素的光分解:由植物叶绿素光分解产生的CO量稍高于萜烯反应生成的量。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通常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属于有机烃类。硫酸烟雾:是大气中SO2在相对湿度比较高,气温比较低,并有颗粒气溶胶存在时而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NOx、HC及CO等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

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硫酸烟雾形成的机理,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用方程式表示。飘尘:大气中10um以下悬浮的颗粒物。第三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可看作是由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对污染物起着扩散稀释作用的大气、以及承受污染的物体三者相互关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第四节气象条件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一、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的动力因子和气象的热力因子。气象的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风和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用。气象的热力因子主要是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及大气稳定度等。大气湍流:指大气以不同的尺度作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逆温:当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大气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时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逆温可分为:辐射性逆温、湍流性逆温、沉降性逆温、锋面逆温和地形逆温5种。除尘装置的性能通常是以其处理量、效率、阻力降三个主要技术指标来表示。多级除尘效率的计算,记住公式。除尘装置的类型:重力除尘装置、惯性力除尘装置、离心力除尘装置、洗涤式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声波除尘装置。

二、主要气体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一)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1)湿法排烟脱硫(2)干法排烟脱硫

(二)从排烟中去除NOx的技术(1)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2)选择性催化还原法(3)吸收法第五节大气污染的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一)加强规划管理

(二)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三)提倡清洁生产

(四)使用清洁能源第4章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概述

一、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水质指标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a)

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b)

其他物理性状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1)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碱度、硬度、离子、各种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等。(2)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3)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等。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在水污染防治中,一般采用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这两个综合性的间接地指标来衡量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量。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的氧量。由于温度对微生物的活动有很大影响,BOD测定时规定了20℃为标准温度。在有氧的情况下,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称为碳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称为硝化阶段,主要是氨进一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因为氨已是无机物,BOD一般指包括第一阶段即碳化的需氧量。对一般有机物,BOD5约为BOD20的70%。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量(mg/l)计。常用的氧化剂是重铬酸钾。由于重铬酸钾的强氧化作用,水中绝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均能被氧化,因此化学需氧量可以近似的反映水中有机物的总量。但废水中无机性还原物质也会消耗强氧化剂,使COD值增高。

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1)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3)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

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4)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5)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的,按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动植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将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排放的污染物分为两类:Ⅰ类污染物系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对此类污染物,不分其排放的方式和方向,也部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级别,一律执行严格的标准值,并规定含此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取样检测。Ⅱ类污染物系指其长远影响小于Ⅰ类的污染物质,其允许排放浓度可略宽,并按其排放水域的使用功能以及企业性质分为一级标准值、二级标准值和三级标准值,还规定含此类污染物的废水在工厂企业或其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检测。

四、制定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主要原则是:(1)卫生上安全可靠(2)化学成分应对人体无害(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水污染的概念: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农田径流中也常挟带大量残留的氮肥、磷肥。这类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港湾、内海等水流缓慢的水体,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这种现象被称为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危害:大量藻类的生长覆盖了大片水面,减少了鱼类的生存空间,藻类死亡腐败后会消耗溶解氧,并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水草丛生,湖泊衰亡。

12、125页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业废水和农田径流等。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包括了物理过程、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水体自净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1)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2)水体的生化自净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这就是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

氧垂曲线氧垂曲线的解释:横坐标代表有机污染物的消耗量,单位为吨/天,纵坐标代表溶解氧的浓度。图中表示的是随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消耗,溶解氧的变化情况,有机污染物刚排入水体后,先是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所以整体溶解氧下降,达到最低点后,随着大气和光合作用对水中溶解氧的补充,水中

溶解氧又呈上升趋势。氧垂曲线的形状会因排放的有机污染物量、废水和河水的流量、河道的变曲情况、水流速度等因素而有一定的差别。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谁环境容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用途和功能有分密切的关系。水体的功能越强,对其要求的水质目标也越高,其水环境容量必将减小。反之,当水体的水质目标不甚严格时,水环境容量可能会大一些。第二节水污染控制

一、水污染防治,根本的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有三:(1)确保地面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为向居民供应安全可靠地饮用水提供保证。(2)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如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公共浴泳区,海上娱乐体育活动区,工业用水取水区及盐场等,为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3)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的关瞻,增加人类居住区的悦人景色。

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区域、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调查分析现有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制订应采取的防治措施。(2)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包括工业污染源,城市居民区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及农田径流等面污染源,采取有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5级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的定位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是在学生入校后第一个学期开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及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及工业清洁生产的一般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在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专业紧密相关的环境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通过引用大量相关的实际环境问题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除理论授课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和专业调查,通过开展社会和专业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现状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 3、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掌握三废治理的常用技术、方法; 5、了解其他污染的原理以及污染防治办法; 6、了解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方法; 7、了解环境评价和工业清洁生产的定义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安全环保意识,具备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分析能力,是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 3、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环境保护概论》课标

环境保护概论课标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 适用专业:化工类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兼学课程,它以《应用化学》为基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为化工类在生产过程中,避免污染环境、破坏环境。 1.2设计思路 (1)该课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而设置。 (2)课程以《环境保护概论》为载体来进行,学生在学完了《应用化学》后,开始依次渐进地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学、生态平衡、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规、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的未来。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领会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防治方法。 (3)课程内容突出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课程在上完“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的内容后,安排学生到本市的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的处理和污泥的处置。使学生既得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又能了解污泥的处置流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理解。 (4)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魏振枢、杨永杰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 (5)教学效果评价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即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2、课程目标 通过依次渐进地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领会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防治方法以及法律法规,又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使学生了解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方法,又体念到政府对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

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化工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从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作了较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染及防治和固体废物的处置及利用;另外涉及噪声及其控制、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介绍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化工清洁生产的最新领域。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为: (1)在大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是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开设的环保素质教育的基础课。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 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 (3)提高学生解决自己所学专业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动学生提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提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和平顶山环境现状,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化工废水、废气、废渣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增加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职业岗位标准 1、岗位分析 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有关方面的岗位和技术等级标准,分析得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专业岗位分析见下表。

电子教案与课件:《环境保护概论》 阅读材料8-8:什么是POPs和POPs公约

阅读材料8-8:什么是POPs和POPs公约?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截止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中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中国生效。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摘引自:《中国环境报》2006-08-04(4) 1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835011 总学时数:32学时(讲课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型:选修(限选)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以生态学为基础,介绍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影响,旨在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以下内容: 1.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发展。 2.生态学、生态平衡以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4.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5.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6.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及防治技术与措施。 7.物理性污染与防治。 8.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环境法的内容、意义和原则。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主要通过课堂的讲授,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环境专业(专科、本科)学生的使用。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1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环境概论,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科学。 重点: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难点:环境科学。 §1-1 环境概论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星际环境 §1-2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3 环境科学 习题:由教师选编。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生态学定义,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功能,生态平衡,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重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难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2-1 概述 §2-2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2-3 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生态平衡 §2-5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习题:由教师选编。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战略(1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中国21世纪议程。 §3-1 概述 §3-2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3-3 中国21世纪议程 习题:由教师选编。 第四章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2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基本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重点:基本概念。 难点: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1 概述 基本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 §4-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doc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 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

构的多级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 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 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

环境保护概论_王淑莹_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课程编号:002420 课程类型:基础课 学时: 40 学分:2.5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王淑莹. 《环境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美]William P. Cunningham, Barbara Woodworth Saigo 编著, 戴树桂主译. 《环境科学:全球关注》, 科学出版社, 2006 3. 左玉辉. 《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吴彩斌, 雷恒毅, 宁平. 《环境学概论》, 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 2005 5. 赵景联. 《环境科学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 李爱贞.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 气象 出版社, 2005孔昌俊等编著,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7. 程发良. 《环境保护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 刘天齐. 《环境保护》(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9.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2套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2套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 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 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二、填空题(18分,每空0.5分) 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2、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973)年在北京召开。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 4、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换)。 5、五个大气层中,(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设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 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 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