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介语

中介语

中介语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用基于对某些语言规律的预测,这说明学习者运用了现有的规律系统创造了语言。

5.合法性

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旧的错误克服了,新的错误又会产生,已经意识到的错误,由于正确的语言习惯还没养成,还会再次发生。中介语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应该得到理解。

二、中介语与语言迁移的关系

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和掌握的技能对其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迁移。涉及到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作用为母语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语言迁移势必发生在两中语言的接触中。其次,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相似的特征,学习者会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识别,在不自觉中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从而造成语言的迁移。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当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低级阶段时,学习者虽然已经掌握了母语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仍对目的语的知识认识不够或对母语词汇和语义了解不深,其目的语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为学习者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在此阶段,母语迁移所造成的错误较多,学习者对母语语言形式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会在语音用词语法尤其是在语音和句法上出现错误。随着外语知识的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慢慢减少,错误率也越来越小。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往往对语言学习及交流应用具有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当母语特点与目的语不同是,学习者如果仍用母语规则去解释目的语信息,迁移就会起到妨碍作用,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这种迁移叫负迁移。由于它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和干扰,许多学者有称其为“干扰”(interference).

2.负迁移

负迁移又叫“消极迁移”(negativetransfer).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有差异或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借助母语的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使已有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障碍,无法正确理解新知识,造成语言学习的错误,增加学习的难度。这被称为负迁移。如,汉语:他经常玩游戏。译成英语为:He often plays games.在这个句子当中,英语的动词后应随时态和人称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在后面加上“s”,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发生这样的错误正是因为汉语句法中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学习形成干扰。

三、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1.语音干扰

Corder 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学习者学习外国语音的出发点是本族的语音。英语学习者习惯上用母语语音系统去判别英语的发音,并用母语发音代替英语发音。由于汉语和英语的音位数量及组合方式不同,因此会造成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将前者发作/s/, 把后者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 sort 与thought, sin 与think 没有区别, 而though 则与汉语中的“昼”发音相似。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听起来相似的音也会因发音部位不同或是发音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如/b/!/d/和/g/这三个辅音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音,而汉语拼音字母的b! p!和g 则是不吐气的轻音。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例如,用四种不同的声调来读同一组声音组合ma,就会得到不同的汉字和其相应的意义:m(妈)! m(麻)! m(马)和m(骂)。声调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分意义的功能。而英语是语调语言, 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同样的单词序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会体现不同的意思。由于这种差别,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会话和朗读时,总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同时,英语中单词中的重音有辩义的功能,而汉语单词依靠声调辩义。这种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常表现为读多音节单词时轻重不分或是轻重错误,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难。

2.词汇干扰

词汇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现象。由于汉语是拼音语言,英语是字母语言,两种语言在书写发音及其字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规则,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单词时,经常借助母语词汇去理解英语词汇,即把每个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一一对应起来,但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有效。比如,从词义上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不同,汉语中的“东风”是温暖,是万物复苏,而西风则让人联想到寒冷和忧愁。而在西方,西风指来自大西洋温暖和熏的春风,让人们充满对春天的期盼。而中文里的“爱人”和英文中的lover 也并非同一个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略词的内涵意义,同样会造成误用。如有人根据“Englishman”一词随便使用“Chineseman”。殊不知这个词与Englishman 不同,有贬义。原来,它是在鸦片战争中,英美人为贬低中国人而使用的词汇,翻译为“中国佬”,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另外,词性的误用也可以产生语言错误。比如,将“a lot of difficulties”写成“a lot of difficult”等等。

3. 句法方面的干扰

句法干扰主要表现在语序、时间以及人称和数上。英语中有谓语放在主语前的部分倒装形式,而汉语中却没有。如“Never have I seen you before.”常被误写成“Never I have seen you before.”。汉语中的时间一般用时间状语表示,而英语则主要靠动词的事态和体来表达。这让习惯汉语句法的中国学生感到混乱。如常把:“I went to see him last week.”写成“I go to see him last week.”英语虽然同汉语一样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但主语后面的谓语动词要求有时态和数的配合。而在汉语中,谓语部分无任何影响,所以中国学生常对英语中的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方面迷惑不解,产生干扰。

4.文化干扰

不同语言表现不同的文化。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普遍以“直线型”(linear)方式思维,注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则喜欢“曲线型”(indirection)思维,重整体。西方人表达直截了当,通常先说观点然后再解释说明;而中国人则先用相关的话慢慢引导,

最后再点主题。在英文写作和阅读中,许多中国学生抓不住重点,或写作中不能突出主题,就是因为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干扰。其次,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意识套用汉语规则,只知句子字面意思,而不知其使用的场合。例如:What isyour name? 在西方会被认为是一种较生硬的询问方式,可能用在警察询问犯人的时候。应当友好的问对方:May I knowyour name? 这些失误正是由于学习者不了解西方文化,没有掌握语言实际交际含义所造成的。

负迁移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不但会阻碍学习者语言水平地提高,而且会造成中介语石化,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及时防止错误发生

1.正确对待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有规律的错误

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它反映了学生习得外语规则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现象。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的规律性变化恰恰反应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进程。教师要对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规律,使学生的中介以逐步向目的语靠近。

在无规律的错误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他们有交际意图,但并不知道怎样用目的语的正确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因而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时他们对所犯的语用错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教师此时应对这种错误采取容忍态度,不必有错必纠或给予过多的解释,可以示意学生,并给予正确的说法就可以了。给予更多的解释反而超过了他们的发展阶段。

在突生阶段,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已经形成规则,但仍需要进一步内化。学习者学生只能解释自己的错误,但不能自己纠正。因此,对这些错误,教师不但应该纠正,而且还要做出解释,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提高内化程度。

在系统形成和稳定阶段,学生对目的语的规则已经形成系统,但由于还没有形成习惯,所以偶尔会出错。但学生对这类错误既能解释又能纠正,教师对这类错误只需点到为止,不必多做解释,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2.把语言对比分析同中介语的偏误分析结合起来

语言对比分析主要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生的错误。中介语偏误分析研究的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语言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而引起的错误,它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完全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对比分析不能完全预测这些错误。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常犯的除了母语干扰以外的其它一些类型的错误,可以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实际错误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但错误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目的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错误分析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的帮助。因此,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偏误分析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应该在目的语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起来研究。

(二)利用各种手段,防止中介语出现僵化现象

1、区分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首先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因为二语学习者口误、笔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从长远的角度看,教师对二语学习者错误意识的纠正能大大促进二语习得的进程。

2、大量接触目的语,接受目的语的表达方式。鼓励二语学习者与说目的语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目的语准确的表达方法。鼓励学习者多读一些原版的小说、杂志、报纸等书籍,欣赏英语原版电影,尽可能多地接触目的语,直接接受目的语的表达方法,最终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3、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语言必然有差异,只有通过比较文化背景差异,二语学习者才能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才能防止并纠正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中介语。因此教师应具有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正确运用交际策略。交际策略能帮助二语学习者表达他们所想表达的内容,是扩充语言的手段。但二语学习者如果经常运用交际策略,说明其在表达上有特殊的困难。过多地利用交际策略在某些场合不仅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新的外语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鼓励和培养二语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的时候,要帮助他们正确、恰当地使用交际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应对

范厚莉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Analysis)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第二外语学习者都会遇到母语迁移的问题。所谓的母语迁移(NativeLanguageTransfer)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对学习语言产生有利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然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盲目地套用母语,就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产生负迁移或母语干扰现象。本文将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错误进行归类分析,揭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中国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从而有利于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一、英语写作过程中负迁移的分类1.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词汇是写作的基本建筑材料之一。没有正确地使用词汇,写作时就必然会出现词不达义、不合习惯或不得体等情况。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范围不对等造成的负迁移。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除了极少数词外,我们很难在汉语中找到词义完全对等的词。而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就是从英语词汇中寻找汉语思维所需词汇的等价物,依靠词的概念而进行汉英直译,这样就会造成很多错误。(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造成的负迁移。英汉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受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都带着各自的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因此某些词虽然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内涵意义却不同。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只是注意到英汉词的概念意义对等,而忽略了其内涵意义的不同,造成词的误用。(3)词的搭配习惯不同造成的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语言的词与词的搭配方式和习惯,如定语和中心词的搭配、动词和宾语的搭配、介词和宾语的搭配、动词和副词的搭配等等。中国学生常常会根据汉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形成英语单词的搭配。2.语法方面的负迁移。语法规则及句型结构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缺少它们,就无法组成段落和篇章。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系统中也有许多的差别,这使得母语的对中国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名词词形上。汉语的名词词形是不分单复数的,它通常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一个名词的复数。而英语大部分名词本身有复数形式。(2)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汉语往往是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曾经”、“将要”、“正在”、“已经”作状语或利用虚词“着”、“了”、“过”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实现,动词本身则没有任何变化;而英语是反映在动词形式的变化上,也就是动词的时态。这种句法表达上的差异使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间意义时,很容易受汉语句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用法。(3)对否定句的回答。英语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汉语中在对否定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作肯定与否定回答时,往往取决于问句与答句是否一致,如果答句与问句相一致就用肯定,不一致则用否定。例如:“你不是学生吗?”“是的,我不是。”或“不,我是。”而英语中如果答句是否定则用“No”,相反则用“Yes”。(4)在否定表达的使用上。在否定表达的使用上,汉语通常借助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如“不”、“没”放在动词前来体现;而英语则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否定助动词,或使用否定词这两种手

段来体现。(5)在句子语序上。英语两种语言在句子语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是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在英语中则是常放在被修饰词后面。(6)在连词的使用上。英汉语中都有表示因果、让步关系等的连词。在汉语中,常常出现连词并用的情况,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而在英语中是不存在连词并用的情况,而是采取任用一个的原则。中国学生受汉语影响常常出现了连词并用的负迁移现象。3.语篇思维模式的负迁移。由于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人长期受其自身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及考虑问题的角度上就容易产生差异。这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可以发现,有时学生的作文用词正确、语法使用得当,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不那么地道、顺畅,感觉“汉语气息”太浓,原因就是中国学生作文的行文布局不是按照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的。英汉文章在篇章组织和遣词造句上存在着差异。首先,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的,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然后再进行论述;而汉语却呈“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indirect)方式,即不直接切人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才进人主题。其次,在遣词造句上,英语文章的语言要求客观,求实,简洁明了;而汉语文章的语言则带有主观性和感情色彩。二、英语写作中减少母语负迁移的方法1.排除母语干扰,强化英语思维。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应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进行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理论上分清英语和汉语段落、篇章结构的不同特征及规律;从单词涵义入手,对相近词进行词义辨析;创设语境,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通过各种训练,比较英汉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这些训练的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从汉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英语思维过程。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当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防止学习过程中的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2.通过背诵加强对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监控。由于英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着差异,我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难以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他们动笔之前往往用汉语构思,再将所构思的内容逐句译成英语,有些甚至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写作中类似的负迁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强学生对写作习得的输入和监控意识。根据Krashen的监控模式学说,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Ellis,1985)。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可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及篇章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写作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3.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和以英语为母

语的国家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常常会把本民族的文化套用到英语中去,容易在语言交际中产生语用错误。例如,在中国,“你吃过饭没有?”作为一种互相问候、招呼用语,如果套用于英语中,他们问候功能就消失了,使人产生误解。当你用“Eatinglunch?”(吃午饭啊?)打招呼时,他们就会觉得你头脑有毛病,这不是明摆着吗?中国人明知故问的问候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改换成祝愿:“Hello,haveanicedinner!”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系统,不同的宗教信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也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差异的的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的拦路虎,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运用的差异对比,并且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4.进行模仿训练。把写作训练之触角伸向范文,在仿照范文写作中,学用语言、章法和表达技巧。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从内容上看,词汇、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实践证明,仿写能使学生写有样板,练有目的,是中国学生特别是初学写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仿写训练形式。拆并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优点。长句信息量大,但结构复杂;短句简洁明了,但信息量小。一连串的长句不易于读者理解,而一连的短句又使读者感到单调。如果能在写作中做到长句和短句相互补充,文章就会显得错落有致,语言表现力也会增强。改写课文:改写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培养其写作能力。改写通常是把一篇结构较为复杂、语言较难理解的短文用简单易懂的句子表达原文的内容。通过改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避免语言错误,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责任编辑陈国庆)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中介语演讲稿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70年代初开始衰落,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这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语言学家们为语言教师勾画了这样一幅图景:首先,语言学家们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为语言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菜单。这个菜单包括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语言教师便依据这些不同点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据此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后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学家的许诺仅仅是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已。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由此推论,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问题是,语言差异是语言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由于对比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危机,人们呼吁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并要求这种新的理论把目光投向学习的主体和客体。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2中介语的概念 于根元、鲁健骥等是在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最早进行了介绍、评述和研究中介语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我们来看他们是怎么界定中介语的。于根元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的语言系统。鲁健骥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我们着重重复一下鲁健骥对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报告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 沈锐1,黄薇2 (1.红河学院教育技术系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XX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探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加工方法以及语料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并阐明了该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汉语教学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收集的语言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本文所述汉语中介语料库是基于语言学中中介语理论设计与实施的。中介语是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模式,其将语言学习者置于观察中心,去研究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迁移的各种动态表现。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发展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进行中介语研究还是使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都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整理语料变得十分迫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建设和使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数据库,可以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外国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书面语和用文字转写的口语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词汇、语法等单位进行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可以为研究母语非汉语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课题,由于语料库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限于人力物力条件,本文讨论的是中

小规模的语料库。 一、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语料库建设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调研,对语料库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半自动化的语料库构建是目前语料库建设的主流技术,目的是在确保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自动化程度,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质量可靠、可扩充、成本低,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汉语习得过程的语料库。依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辅助母语非汉语学生自学,因此主要注重以上二类服务对象的应用需求,确保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持续支持。基于以上要求,在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思路及框架做了总体考虑,基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语语料库为专门用途语料库,主要目的为研究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而设计制作的。 2、中介语现象存在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由于口语语料的收集、分析和标注都较为困难,因此在建库的第一阶段只考虑收录书面语料,这有利于语料库的快速建设与使用。 3、语料标注的加工标准使用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3.0。 二、语料收集与加工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interlanguage-theory-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 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The dominant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1950s and 1960a wa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like any other kind of learning in that it involves habit formation. Habits are formed when learners respond to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bsequently have their responses reinforced so that they are remembered. Thus, a habit is a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Learning took place when learn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aking the correct respond to a given stimulu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behaviorist account of L2 acquisition emphasize only what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ignore what goes on in the‘black box’ of the learner’s mind. Learners frequently do not produce output that simply reproduces the input. In short, learning is not jus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 2. A mentalist(精神第一性论者)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面向计算机辅助正音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的创制与标注

[收稿日期]2009-03-10 [作者简介]曹文,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语音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张劲松,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和信息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辅助语音教学。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07JJD740060、北京语言大学科研规划项目08WT01及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面向计算机辅助正音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的创制与标注 *曹 文1 张劲松1,2 (11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21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本文介绍面向计算机辅助正音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的创制思路与标 注方法。该库包括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句子和语段六个子库。它最大的 特点是在声母、韵母、声调及语调等方面进行了偏误标注。对声母、韵母,它将提供中 介语发音人在发音部位和P 或发音方法上的偏误信息;对声调、语调,它将提供声调特 征点、调核、边界调、停延P 间断等方面的偏误信息。这些信息将为汉语CAPL 系统提 供可靠、实用的正音线索。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语料库;计算机辅助语音学习(C APL)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97(2009)04-0122-10 The Construction of a CAPL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and Its Annotation C AO Wen ,Z HANG Jinso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and annotation of a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for Computer Assisted Pronunciation Learning (CAPL).The corpus is created in two steps differing in number of the samples.It is composed of six sub -corpora:the one of monosyllables,the one of disyllables,the one of tr-i syllables,the one of quarter -syllables,the one of sentences and the one of paragraphs.Analysis of the errors in initials,finals,tones and intonations are presented by certain labels in the corpus.The data of the corpus can provide error information and also clues to making right pronunciation.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rpus;phonetics;CAPL 2009年11月 第4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Nov.,2009No.4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开始利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语言进行系统描述。这就是中介语,它的基础是是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与之前不同的是把研究重点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例如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以及有意回避学习者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本文作者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特点,作用的剖析得出它对外于教学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中介语概念及其界定 1.1中介语的基本定义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吴学达1996)。在中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必松先生对中介语的界定: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的语。概括说来,它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2中介语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种过渡语,它既有着母语的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的特征。国内外一些学者(Ellis ,1985,王立非2000;杨连瑞,1996;吴学达,1994)系统的对其特征做了一个归纳,其特征如下: 1)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它是不断变化,逐步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表示。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2)中介语由于其本身特点,只能发挥有限的交际功能。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外语,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外语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因为中介语常常反映出学习者运用某些规则去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4)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因此,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它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不应受到教师过多的非难和 责备。有些中介语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和句法特点典型的过度概括,即over-generalization.例如:根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的一般疑问句要用does 来帮助提问的规则就套用到情态动词上,从而产生“Does he can sing?”的句子。桂诗春(1985)认为,过度往往和减少冗余有关,例如过去时的ed 有时是多余的,因为过去的概念可由上下文表示,因此学习者会简单地说出象“Yesterday I make a cake and give my mother as a gift.”这样的句子。最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系统与将目的语的作为本族语的人相比是一个减少或简化了的系统。 2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中介语(interlanguage)概念及中介语理论与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Corder 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Corder 将学习者尚未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或“独特的语言”(idiosyn -cratic dialect);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 在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 ”一词;1971年,W.Nemser 在《外语学习者的渐进系统》中提出了“渐进系统"(approximate system)的概念;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研究和错误分析,使得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在Larry Selinker 其发表的著名的论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体副教授,系及学习者语言的”中,其中论述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点,即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3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我们希望习得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要学好英语,我们就应该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有了这个了解,我们就能够明白哪些地方可以借助我们的母语来学好第二语言,哪些地方我们要避开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而少走弯路,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董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来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该文主要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探讨得出中介语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1-0244-02 收稿日期:2010-08-28修回日期:2010-09-29 244 语言学研究 2011年1月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吕必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现象。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语音方面,词语方面,语法方面还有御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介状态。 中介语的特点 1.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话语。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 3.反复性。 在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的规范运动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接近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反复、有曲折的,这就是中介语的反复性。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具有顽固性(“化石化”) 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比如在语音方面,有的学生学了很长时间,到了高年级,还是掌握不了某几个音。我们把这种现象也称作“化石化”。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留学生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中介语概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 年提出的。在之后 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 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 其

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 为“渗透性”。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 系统性 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则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则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则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 反复性 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所以中介语在向第二语言逐步靠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现象。二语学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 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 向目的语靠近。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 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 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 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 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 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 语法。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 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 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 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 则或形式的渗透。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 “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 则的过程。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 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 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 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 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 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 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概念和研究课题,具有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等特点。石化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中介语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和过程,为外语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外语教学 一、中介语具备的特点 (一)系统性 系统性指中介语的规则是系统变化的。在语言学习者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始终处在不断重组、矫正和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已知的目的语规则,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重建其规则系统。这种变化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而是呈现一定的系统变化性。这从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和错误分析研究结果可见一斑。如果学习者用自己在某一特定学习阶段的中介语系统来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其中介语就无所谓对错。 (二)可变性 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随着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的需要,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具有扩散能力,使得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并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即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可变性是中介语中复杂而又富有相当研究意义的概

念,主要包括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三)石化 对于存在于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Selinker给出的定义是:它是存在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目的语知识的多少也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有许多观点,我们这里只涉及“外因说”。它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它是指由于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于是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形下,学习者往往只能依赖与其自身的母语和中介语进行语言处理。如果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就会导致中介语的石化。 Ellis所提出的“相互作用论”更能解释石化现象产生的外在原因。它是指学习者在现象和交流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它包括两个观点:1.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内所获得的不正确的语言输入有时被当作或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的沉淀,即石化。2. 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活动中的反馈对学习者可产生肯定的、中立的或负面的影响,而学习者对肯定的反馈特别容易引起石化。 (四)可渗透性 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即每一个阶段学到的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修正和增加,这可以通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知识的再加工和重组而实现。这种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可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

?刘范刘雨林刘洪利曹丽华

本章结构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三个关于中介语的基本假设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王建勤对基本内容的概括 与早期研究的关系 后续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主要内容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 早期中介语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介语理论提出与发展的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对比分析一统天下 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面临严重挑战【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1967年,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与Selinker于1972年发表 的《中介语》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学科建立的标志—— P17】,将研究对象转到学习者身上 偏误分析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仅用观察到得偏误去推测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Selinker(1972), 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几乎在同一时 间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这三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 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旧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创始人);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 ?核心观点——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华生。(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 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核心观点——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 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的特点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a learner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is in fact using a language system which is neither the L1 nor the L2, an independent system, a third language, an approximate system or an idiosyncratic dialects and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有三大特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 1.可渗透性(Permeable):The L2 learner’s interlanguage system is permea ble, in the sense that rules that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knowledge at any one stage are not fixed, but are open to amendment. 2.动态性(Dynamic):This takes place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rule, first in one context and then in another, and so on. A new rule spreads in the sense that its coverage gradually extends over a range of linguistic contexts. 3.系统性(Systematic):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use of L2. He does not select haphazardly from his store of interlanguage rules, but in predictable ways.

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

2011年5月 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 ,2011No.2 [收稿日期]2010-11-17 [作者简介]肖奚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导,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得到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0YJA740101)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项目的资助。感谢《语言文字应用》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 *肖奚强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中介语研究必须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其中汉语 本体研究的理论和成果与语言习得理论在作为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方面具有同样重 要的作用。目前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 实验研究法和语料库研究法。其中语料库研究法正方兴未艾。中介语研究的趋势是采用语料库方法,进行不同语 言背景学习者的习得状况的考察和比较,进行不同语体的考察和比较,进行中介语系 统的穷尽性分析,以建立汉语中介语系统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介语研究;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方法论;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5397(2011)02-0109-07Chinese Interlanguage Research : Theory ,Method and Directions XIAO Xiqiang Abstract :Interlanguage study must take as guidelines certain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The linguistic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ori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as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are questionnaire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orpus method.Corpus method is emerging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interlanguage research.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ystem of Chinese Interlanguage theory ,corpus method can be adopted to examine and compare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 backgrounds ,and learner language in different registers ,and the exhaustive description of interlanguage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文献综述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二十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 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母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往往以偏概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 “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作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