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5.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国民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享受的待遇。( )

6.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在于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

7.共同市场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

8.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是由低级的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9.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一定会提高成员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11.贸易创造效果使得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12.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扩大效果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

13.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4.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15.亚太经合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高。()

16.中国尚未参加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四、单项选择题

1.非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须经部长会议()

A、 2/3以上多数通过

B、 1/2以上多数通过

C、 3/4以上多数通过

D、 4/5以上多数通过

2.在关贸总协定历史上,达成第一个约束非关税贸易壁垒协议是在( )期间。

A、第五回合谈判

B、第六回合谈判

C、东京回合谈判

D、第八回合谈判

3.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部长级会议

B、总理事会

C、部长理事会

D、成员国代表大会

4. 在正常贸易中,进口国由于不能适应进口竞争,造成国内生产中某产品的行业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进口国可以依据( ),采取进口限制。

A、《反倾销协议》

B、保障条款及《保障措施协议》

C、《关于国际收支平衡条款的谅解》

D、GATT解除义务条款

5. 世界上第一个最富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洛美协定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6. “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生效后,世界上哪类商品的贸易将在10年内分阶

段回归到关贸总协定以内()

A、农产品

B、纺织品

C、热带产品

D、自然资源产品

7. 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关税同盟

B、共同市场

C、经济同盟

D、完全经济一体化

8.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商品自由流动的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这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叫做()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9.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区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方面均完全统一,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自由流动的人为障碍。这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叫做()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同盟

D、完全经济一体化

10.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中,欧洲经济共同体处于()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11.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哪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12.下列属于国民待遇条款适用范围的权利有()

A、沿海航行权

B、领海择捕鱼权

C、船舶在港口的待遇

D、购买土地权

13.关贸总协定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是()

A、非歧视原则B、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C、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D、磋商调解原则

14.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有():

A、阿根廷

B、巴西

C、墨西哥

D、智利

15.()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6.亚太经合组织()。

A、执行开放的区域主义

B、禁止新成员加入

C、在一体化程度上已达到关税同盟水平

D、是主权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17.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18.目前,欧盟的成员有( )个。

A、15

B、20

C、25

D、30

19.由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称为( )。

A、部门一体化

B、全盘一体化

C、垂直一体化

D、水平一体化

20.中国与( )在将在2010建成自由贸易区。

A、东盟

B、欧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南方共同体

21.中国、俄罗斯、中亚4国组成的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东盟

D、东北亚集团

22.中国内地与( )签订的CEPA已经生效。

A、香港

B、台湾

C、日本

D、新加坡

23.中国是( )的成员。

A、东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南方共同体

D、欧盟

24.10+3指的是( )10国和中国、日本和韩国。

A、东盟

B、欧盟

C、南美

D、非洲

25.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

A、各自独立的对外关税

B、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

C、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但农产品除外

D、共同的统一的对外关税,但工业品关税除外

五、多项选择题

1.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是( )。

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C.开放市场与公平贸易原则

D.关税约束与关税减让原则

E.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2. 乌拉圭回合谈判主要成果是:( )

A、完善了管理多边贸易的机构体制

B、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扩大了多边贸易规则调整范围,弥补了GATT调整单一性的不足。有助于在新的国际关系中WTO成员权利义务平衡。新协议将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和增长,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成果开发利用。

C、谈判贯彻了1986年埃斯特角部长会议宣言精神

D、谈判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3.世贸组织的宗旨与GATT基本一致,但是又有所扩展,世贸组织宗旨新增加的内容是( )。

A.确保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

B.消除国际贸易中歧视待遇,建立公平贸易秩序

C.扩大服务贸易

D.促进知识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E.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环境。

4. GATT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特点是( )。

A.多边化

B.非歧视

C.制度化

D.无条件

E.无例外

5. WTO《纺织品服装协议》对于纺织品服装贸易采取的自由化安排是()。

A.逐步削减直至取消这些产品进口关税

B.分阶段取消这些产品进口数量限制

C.将这些产品的贸易纳入WTO管辖

D.增加纺织品服装进口配额

E.禁止签订“自限协议”

六、案例题

案例: A国通知B国,禁止从B国进口羊肉,理由是羊肉的荷尔蒙含量超标,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B国经过调查发现,A国境内销售的羊肉荷尔蒙含量与B 国羊肉的荷尔蒙含量是一样的。还发现,A国还不断从C国进口同样质量的羊肉。

B国认为A国违反了GATT原则,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

A国反驳,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不违反GATT原则的,是属于一般例外所允许的。

问:

1、A国的做法是否违反了GATT的原则?违反了那条原则?为什么?

2、A国反驳的理由对不对?为什么?

五、简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哪些?这些组织形式之间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欧盟是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3.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是什么?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什么不同?

5.简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摘要]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和新现象,同时,它会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作者由此得出三个启示: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如何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未雨绸缪,加强对反全球化的研究,找出解决途径,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清理论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经济一体化是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无启示。 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经济一体化有深厚的济学基础。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外,各国也日益意识到,世界虽然人为地分成许多政治单位,但从生态、环保、资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防止全球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2.中国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目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经济一体的过程。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贸易额的增加,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十大外贸国;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的扩大以及深度的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其次,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适量对外投资。再次,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个准一体化的组织,不断参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迫使改革开发的力度一步步加大。 3.亚洲的现状决定中国应该加快一体化进程。 回顾上一世纪,我们发现,亚洲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一样,尽管次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已相当高,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却仍相对迟缓,缺乏一根有效的主线将他们由联起来。1997年之后,亚洲孤立的危险日益浓重,整合亚洲的压力也日甚。 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无疑已显得落后了。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排,长久以来,亚洲一体化的合作仅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一直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尽管在《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但从严格意义上讲,APEC还不算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特色在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这一方面赋予了APEC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清谈气氛过浓,缺乏多边谈判和制定多边行动纲领的制度化约束的弊端。一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备课讲稿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复习思考题: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 4、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 (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 (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 (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第二章古典国理际贸易论:比较优势原理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哪点上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优势?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在每种商品中均处于低效率的国家怎样向另一国出口商品? 4、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 4)发展中国家工人只能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劳动,并且所获得的工资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产品,这是否 是一种剥削? 5)如果竞争优势建造在低工资的条件上,这种竞争是否公平?是否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 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 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 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于此建立其理论框架,“中心一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则强调该差异产生的历史积累原因和差异加大的趋势,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采取割断不合理交换关系、建立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以避免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并认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的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新的依附。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相对价格条件的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独立因素,认为中心一边缘模式即区域经济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需求、制造业分布和产业外部性。 1.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瓦伊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的关税同盟理论为代表。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组建关税同盟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区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组建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包括生产创造效应和消费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与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低成本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是否组建关税同盟,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其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会导致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集中,进而形成使每个国家的总体利益都增加的区域性专业化地域分工,但对第三国即非成员国产生贸易壁垒和福利负效应,因而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封闭的模式。欧盟的建立以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依据,推动了欧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研究了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小岛清提出的协定分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体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即共同市场理论认为共同市场统一了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打破了原来各成员国国内的垄断;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能扩大吸引外资的规模。2.“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依据。结构主义者缪尔达尔、普雷维什和辛格等认为,世界经济存在“中心”和“周边”的格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创新者、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利益的获得者而成为中心,周边则由发展中国家组成,是技术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复习思考题: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 4、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 (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 (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 (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第二章古典国理际贸易论:比较优势原理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哪点上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优势?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在每种商品中均处于低效率的国家怎样向另一国出口商品? 4、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 4)发展中国家工人只能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劳动,并且所获得的工资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产品,这是否是一种剥削? 5)如果竞争优势建造在低工资的条件上,这种竞争是否公平?是否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1、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在小国也是如此)?固定成本和递增成本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 第四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哪些方面扩展了我们前几章使用的贸易模型?古典经济学家对这些扩展有什么看法?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劳动比率的含义是什么? 3、资本丰裕国家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4、什么因素决定两国生产各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哪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均使用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各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 5、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其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作出了什么贡献? 6、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含义是什么?它和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普遍存在就会推翻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在现实世界中,对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普遍程度所作的经验检验的结果如何? 7、在中国过去的20年中,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是否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解释? 8、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9、试画图分析具有相同PPF但需求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10、试画图分析需求条件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11、美国劳工组织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 第五章重叠需求、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画图表示在规模经济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而偏好不同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互利贸易 2、试说明剽窃美国产品或增加仿制品的生产销售却又不支付专利使用费,这将如何影响美国的产品生命周期 3、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首先阐述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被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被抵消掉。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R. Bryant, et al..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1988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完整版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 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 1.1引例 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 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之所以会存在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估计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程度需要使用能够反映各省之间经济往来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很多数据难以得到,或者在量化市场分割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致使不同学者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有较大不同,因此对市场分割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时偏差甚至很大。其次,还有一些隐性的市场分割壁垒难以度量,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不同研究者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现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如下: 国内市场分割: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政府)导致资源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上不能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的分割现象。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传递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这一背景下,一国在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本国角度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Cooper(1969)最早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建立在博弈论方法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侧重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协调的制度规则。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很多学者对主权国家如何在超国家的货币一体化组织构架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达到联盟内部的最优政策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一个经济体内部,自由竞争的经济机制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得分权化的决策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效果。那么这一分权化原则能否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国独立制定的经济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若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溢出效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则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可能会对该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国在考虑内外均衡的实现时,必须将政策的溢出效应考虑进去。早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围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和政策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它实际上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从而成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Cooper(1969)最早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进行研究,此

第8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八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 ?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 ?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其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构。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产品免税、取消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商品在成员国间可以自由流动。?成员国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入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税率。 ?成员国取消了各自原来的关境,组成了共同的对外关境。商品在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排除了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 ?成员国在关税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成员国之间废除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还规定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1992年“欧洲共同市场”内容即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

2014国际经济学复习思考题解析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练习题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丰裕度 3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 素投入的绝对数量无关。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 的生产所采用两个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 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 4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 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5相互需求法则相互需求法则以贸易双方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及其品交换比率的 强弱程度来解释国际间商 理论。 6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 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7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8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施加以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利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观点针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其核心在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为了获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该政策是一种进攻性的而非防御性的政策。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竞争环境,调整企业的战略性行为。 9中心一外围论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是由阿根廷经 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10贫困化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 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 11普惠制待遇:指的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 14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而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兽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15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