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规划单元”——探求一种新的次区域规划模式

“规划单元”——探求一种新的次区域规划模式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规划单元”——探求一种新的次区域规划模式

姓名:宋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教师:陈秉钊

20040501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曩以及网络纯城镇格局的形战,区域内城镇阆的协调发展E趋重要?这种“协调发曩”的客观现实对区域规热的方法及理论提出7额的要求,

论文在分析指关理论及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毅场及张家港案移j作为研究起点.对当前城镇协调发震中存在的阚题及翩约函索进行分析.进丽初步提高建立“规魏单元“模式.希望探讨一辩凝的澍应于当裁全球佬背景下以区域协同发曩为基点的次区域规熟模式,

本文所提出。规翘单元“.也就是指一定地域空阌内,经济、产业、社会、人日、生态具有紧密联系。司在规翔中统筹考虑的若f城镇的‘集合体“,其不以打破行政锄分为B的。而是一种地力政府翻益共同体韵馋现,进面.扶政府、经济、规翅三个善霜论述7‘趣熟单元”架构的必要性si】能性;通过对国钤相关经验的话鉴。提出其建构甄弛;并认为应以集中设置I业羁区的若干城镇的规模作为越分“规戴单元”韵标准:其槊构枫翻.应是行政i导下钓南场黎酗,论文最矗透过分析当前城镇体系规翔中的弊端及s‘规趣单元“模式的比较研究.扶规勘编翻、内容、协调机钠等方面对“规翅单元“这~“次区域规戴。模式提出7若干编翻s实施相关拮施及建议。

Abstract1

Withthefastprogressofurbanizationofcitiesinourcountryandthenetworkdistributionofcitiesandtownstakingintoshape,thebalanceddevelopmentbetweencitiesandruralareaswithinacertainareahasshownitsincreasinglygreatsignificance.Theurgentneedforthis“harmoniousdevelopment”exertsnewrequirementsonregionalplanningmethodsandtheories.

Basedontherelatedtheoryanalysesandimplicationhistory,thisthesisusesacasestudyofXinChangandZhangJiaGangtOanalyzetheproblemsandobstaclesintheharmoniousdevelopmentbetweencitiesandruralareas.Thewritermakesaproposalofthemodel“PhnningUnit”whichaimsatsearchingforasub-regionalplanningmodelbasedoninter-regionalcomplementary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

The‘‘PlanningUnit”referstoacombinationofseveralcitiesandtownsinaregi

onalwithtightconnectionineconomy,industry,society,population,ecology,whichCanbeincludedinanoverallplanning.Itrepresentsthecommoninterestsoflocalgovernmentswithoutbreakingthe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divisions.Itapproachesthenecessityandpossibilityofthe‘'PlanningUnit”constructfromthegovernmental.economicandplanningperspectives.TheconstructprinciplesaremadewithreferencetOrelatedforeignexperiences.Italsosetsfocusingondecidingindustrialparkscaleasthecriterionfordividing“PlanningUnit”.Asforitsconstructmechanism,itshouldb

accordancewithmarketprinciplesundertheguidanceofgovernmentalguidance.

ein

Thisdissertationalsoanalysestheweaknessesinexistingcityplanningwithcomparisonwiththe“PlanningUnit”model.Furtherdiscussionismadeofplanning

modelwithorganization,contents,executionbodyofthesub—regionalplanning

severalsolutionsandnewidens.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硕士学位论文!:塑划皇五:二=拯塞二弛堑趁达区缝趣剑搓式=。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04年5月30日

硕士学位论文规翘单元——撮求一种新的敬区域规薏l}模式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其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随着政府行政主权的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和协调以求共赢。在这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时期,从理论更新和完善的角度重新确立规划的理论基础,既是规划本身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l'1.1迅猛发展的城市化及网络化的城镇格局

经济发展状况转变的同时,城市化的推进也异常迅猛。1949年至1997年,我国城市数量已由132个增加到668个,全部城镇人1:3占总人El的比重由12.5%上升到30%,到2000年第五次入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002年更达到39.4%。未来数年间,我国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形成强大的移民态势。预计到2010年和本世纪中叶国内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5%和60%1。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以下两点:其一,城镇的数量急剧增长,其二,城镇的规模不断拓展。在有限的发展资源及条件下,城镇间的竞争势必加剧,进而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竞争的态势促使区域城镇空间体系呈网络化格局,与传统城镇体系明显等级制的含义有所不同。传统的模式必然形成以城市为重心的思维方式,空间上城市具有中心性;职能上处于支配地位;经济和其它活动上也以城市为中心的单向空间竞争为主。网络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规模结构上,传统规模等级规律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将减弱,水平联系取代垂直联系而具有主导地位。单纯从个体城市角度出发确定未来发展规模和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将被削弱,

杨重光,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科院现代化理论研究】

更大程度上与区域发展背景相关。其次,在空间关系上,城市空间结构融于区域整体结构之中。处于这一网络中的城市,其环境质量与运行效率更多地依赖整体的环境质量与效率。交通枢纽地区和节点地区在整体网络中的作用突出,是城市及区域功能转型中新功能要素成长最活跃的区位,如高新技术园区、大型企业、港口、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以及区域性的游憩等等。这些功能区的出现不仅产生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新的交通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具有区域性的意义2。网络化的城镇空间体系对城镇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L1。2经济体制转换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长期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传统规划在诸多层面暴露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问题,并在编制与实旖过程中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暴露出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新旧问题。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新形势下区域发展规划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由计划型转为市场型,编制弹性发展规划,对规划依据、内容对象和管理手段等均应作相应调整,规划依据由过去的国民经济计划转变为国民经济计划与市场价值规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规划内容由过去侧重于物质实体规划转变为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实体规划并重;规划方式由指令性规划转变为诱导型或自愿性发展规划,由自上而下的政治参与规划转变为上下结合的公众参与型发展规划;规划对象由过去的政府机关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转变为全民、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规划管理手段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以经济、法律手段转变为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辅以行政手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当前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阻碍城镇协调发展的消2张尚武,区域整体芨展理念及规划协调机制探索.城市规划,1999[11],p16

极因素,并体现于各层级的规划中,即便是传统的区域及城镇体系规划对此也无能为力。客观形式下,当前也出现了诸多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规划实践活动,如“城镇群”“片区规划”等等,对规划新实践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从笔者参与两个实践项目“南汇新场镇总体规划~‘张家港市乐余片区

规划”的切身体会出发,研究当前城镇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建立“规划单元”模式,希望探讨一种新的对应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区域

协同发展为基点的次区域规划模式。

1.2.2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镇若干年中发展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当前社会经济及行政体制下,传统的规划方法在处理区域协调发展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本论文即在分析其弊端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单元”这一次区域协调规划模式,希望能对该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益于规划实践方法的拓展研究。

同时,在本论文研究写作的过程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总结。

L3.相关概念辨析

[1]“区域”;“区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

开一定的区域。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提出“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3。

[2]“区域规划”与“次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各分区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更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4。“次……”的本意是指“更小的范围,或下一层面的”,其

吐M

9999机把

版皈出出学学大大济济同圊翅翅

规规域域区区弓与究究研研域域区区编编

主主伟伟震震彭彭

硕士学位论文规赶|单元——探求一种新的次区域撬韵模式是一个比较概念。由于“区域规划”主要体现为省域、市域或县域规划,本文中所提的“次区域规划”是指相对于以完整行政区划(省、市、县)为编制范围的区域规划而言,其含义重点是突破行政区划(本文中主要指建制镇)的界限。

[3]“规划单元”:其意指“一些经常性的、可以类比的、具有一定地域空问范围和实施主体的规划对象”5,本论文将其更为直观的定义为“~定地域空间内,经济、产业、社会、人口、生态具有紧密联系,可在规划中统筹考虑的若干城镇的‘集合体~。该“集合体”强调的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统筹规划。为便于界定研究范围,本论文所提“规划单元”其基本“组成单位”是“镇”这一行政实体,是~种地方政府利益共同体的体现,并不以打破行政划分为目的。

1.4.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规划实践,发现并分析当前城镇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察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演变发展及相关实践活动的探索,提出符台当前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的城镇协调规划模式:“规划单元”。通过与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的对比研究,并借鉴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提出“规划单元”模式要点。

1.4.2研究框架

A)章节线索

全文共分六章。本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第二章分析了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历程,了解理论与时代背景的内在线索以为下一步论述提供基础;并通过分析两个实践案例来提出问题:当前城镇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法及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章对当前城镇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单元”模式的概5堂帆,相对公平与整体效益最大化——上海大都市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的问题和出路.城市规划汇刊,2003[51

Djj

硕士学位论文

念,分析了架构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及架构原则、划分标准、形成机制等。第五章基于与现行城镇体系规划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规划单元”模式编制与实施相关措施建议。第六章结论:总结前述研究成果,并在完成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规划单元”模式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几个议题。

B)研究框架

~l[臻麴翟墅三堕:]

r………..一^~一一…~…

r…一j城镇协调发震中的影响与制约因索l~~1

|[撩鹱墅晤二}{

}医酾酾葡躐谰i

;门酾蕊莉丽i

L—垣圃蛹蛹麴甄隧卜

l‘—。…一…一一…一I

I。

型lI—鲷丝自点!毽骞冀曼裳一

(|}j|;

’oq援氡曛獭唾:二二Pi

……一一…一一.…~一f.…………一。一一…、

;结论:研究结论及提出后继研究;

第二章相关理论实践发展背景研究及案例分析2.1.相关理论实践背景研究

2.1.1区域规划理论演迸分析

在近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区域观念旱己有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表2—1)。

表2—1区域规划的历史时代

酎代关键人物特征

生态区域主义(20世纪早期)6eddcs,Howard,Mumford,关≈19世纪工业城市过度拥挤

MacKaye问题,努力平衡城市与乡村.

区域科学(1940年代晚期以Isafd,AloRso,Friedman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定量分析.

隶)社会科荦方法.

新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地理Harvey,Castells.Massey,发展7区域内权力和社套运动

擘(1960年代晚期以来'Sassen分析.

。公众选择区域主义(1960年代1iebout。Osfrom,Gordon,用斯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观

以来;1980年代尤为盛行)Richerdson念分析区域.

新区域主义CaIthorpe,Rusk。Downs,Yaro.关≈环境、公平以及经1井发展,

Hiss,OffieId,Katz,Psstof集中在专门的区域和后现代大

都市景观的问题。

原始资料来源:StephenM,Wheeler.TheNewRegianalism:KeyCharacteristicsOfanEaerging

Moveaent.JournalOftheAi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V01.69,No.3,Stismet2002。本

文未见,图表选自:吴良锦,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城市规划,2003[2],p14A)20世纪初期生态区域主义(Early20“CenturyEcologicalRegional)

20世纪初期,以芝加哥生态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将城市、区域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同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

针对当时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城市人口过分拥挤、环境恶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等城市问题,以P.Geddes和L.Mumford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以区域规划的方法来控制、解决城市问题。这种新的区域发展观强调从人对环境适应的角度,揭示城市及区域随现代工业发展的空间发展规律,提倡城

乡协调发展,保护乡村环境,反对城市过分积聚。几乎与此同时,以纽约区域规划联合会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则从大都市区域的实体规划着手,主张在城市积聚发展过程中,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内城更新及公共项目开发来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紧张问题。这两种观点分别被R.Fishman称为“区域主义”和“大都市主义”。在Fishman看来,这两种理论在实现各自的目标方面,都不会很成功。“区域主义”主张的城乡均衡的分散发展的观点将导致城市向郊区的无限蔓延,土地的低效利用。面“大都市主义”倡导的城市更新和公共项目开发,若不联系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行政制度的深入研究,则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B)20世纪中后期区域科学及经济学、地理学的探讨

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研究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问题,由于地区差异的扩大,区域空间结构及发展规律引起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广泛的关注。w.Isand与其他学者一起在1940年代后期创立了“区域科学”,尝试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计量研究的手段,借助数学、统计学的语言来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J.Friedmann和w.Alonso在他们的“区域发展与规划”一书中,更是将区域称为“经济景观”(economiclandscape),将区域规划定义为区域“资源问题和经济发展的规划”。

c)新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地理学(1960年代晚期以来)

20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的D.Harvey和美国的M.Castels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动力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及规律。1960—1970年代,环境保护组织为保护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呼吁区域协调与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始于1960年代一些国家关于设立区域政府的尝试及其相关运作机制的探讨。为了解决大城市集聚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出于功能地域与制度地域相统~的考虑,各种形式的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在1960年代应运而生。如1960年代的加拿大多伦多大都市政府,1964年荷兰的大鹿特丹政府,1965年英国的大伦敦政府及成立于1974年的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联合政府等。但是由于当时这些区域政府职责与地方政府重复,且效率低下,进入1980年代开始衰败,陆续被撤消1。进入1990年代后出于区域协调,保持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区域管治及协调机构又开始复兴。但与以前不同,这时更为强调协作与自愿参与的重要性,

1诲丰功、易晓峰,西方大都市政府和管洽及其寤示.城市规戋n。2002161:研7

谩t毕谴论艾规鼬单元——探求一种新的冼区域擐置lJ模式

采用更为民主和弹性的管理方法,以及设置各种单~或有限功能的协调委员会等多种形式。

D)公众选择区域主义

1960年代以来,以Tiebout,Ostrom,Gordon,Richardson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观念分析区域,创建了公众选择区域主义。

E)20世纪出现的新区域主义

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在世界范围内延伸,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区域化、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新格局。面对新的形势,如何采用适当的地域空问组织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世界各国区域规划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及行政管理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如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睿智增长”(smartgrowth)、“适宜居住的社区”等的理论探讨。实践方面的探索包括西方国家自1960一1970年代倡导的大都市政府失败后,1990年代重又兴起的大都市管治运动2;美国Atlanta,Toronto,Minneapolis地区的协调发展规划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区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学者将这些同类或相似发展观的思想加以总结,统称之为新区域主义。

“新区域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38年。社会学家Howard和Harry首次使用它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伴随工业化而呈区域化的发展现象。此后“新区域主义”也曾被多位学者及规划师在不同场合提及,但是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则始自19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T.swanstorm(1995)和 ̄I.Pastor(2000)使用这一概念之目的,是追求区域范围内城郊、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强调通过税收及收人分配制度的调整,减少城乡之间经济福利的差距,提高区域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社会学家常用它表达实现区域均衡、社会平等的意愿及探索后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制。在英国,学者们用“新区域主义”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区域发展规划、管理机构的建构及运作,如苏格兰议会、威尔士北爱联合政府,以及1990年后布莱尔政府成立的区域发展机构等。这一术语更多的被广

2许丰功、易晓峰。西方大都市政府和管治及其启示城市规划,2002161:p77

硕士学位论文

大区域规划工作者用来表达~种新的“基于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综合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尺度中使用的全面综合的规划方法”。

特别具有借鉴意义的是新区域主义的区域协调机制: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需要各地方共同协商、合作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寻找功能空间与行政管理空间的统一,有些国家自1950~1960年代开始进行设置区域行政管理机构的尝试。但是进入1980年代后,这些协调管理机构几乎都被废除。其失败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是这些区域性协调管理机构作为传统权利政府下的一环,只是权力的传递者而没有直接介入到地方事务;二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需要依赖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利益集团的配合,而这样的努力常常受到地方当局的抵制,降低了协调的效率。然而进入1990年代以后,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竞争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机制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包括薪区域主义在内的一些新探索。

首先是在欧洲,大都市政府作为一种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开始复兴,如1994年意大利的波各那省的48个自治市组成了大都市政府AClvl,1996年成立的荷兰鹿特丹大都市政府以及1994年成立的德国斯图加特地区政府等。按照机构权力大小可以将欧洲的大都市政府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明确财政自治和政治合法性的超城际区域政府;另一类是没有明确财政自治和有限权力的城际区域政府。1990年后出现的大都市政府和以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新机构在建构过程中本着自愿参与原则,通过合作、谈判等形式,实施弹性的管治,大都市政府的目标也不是预先约定的,而是以区域作为一个行为者系统,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事实上很多大都市政府并不是一个决策主体,主要是通过会议、协商等方式提供~个讨论区域发展的讲坛,如意大利的波各那大都市政府。这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设置区域监督机构(投资、经济行为、管理等),策划一些区域项目(区域发展规划、管理计划、市政人员培训等等)。但是由于内部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以及与省、地方政府分权的冲突,大都市政府面临许多困难。例如米兰和法国里昂的区域性质的大都市政府,成立后再次倒闭。

另一种新出现的区域协调模式,以北美的实践为代表。美国在早期尝试设立区域政府进行管治的努力失败后,转向一种依靠现有行政机构,以及各种单一功能的

域、就城镇论城镇”的封闭思想依旧常见于城镇体系规划“:(2)不重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空间聚集与扩散、产业结构演化等经济基础分析,使规划难以反映城镇体系的客观演变趋势,在实践中收效甚微;(3)自上而下的单向规划多,上下结合的互动性规划少;忽视区际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不多;(4)偏重于规划的技术性、学术性,而对规划的政策性和实践性认识不够;(5)规划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已经被否定了的“规模政策”在规划中时有表现;(6)城镇体系规划常常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意志所左右和地方利益集团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规划的科学性;等等。可见,面对全球化趋势,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国际劳动分工的背景,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路亟待更新。

2.2.相关案例分析

2.2.1典型案例一——南汇区新场镇总体规划

2.2.1.1新场概况

新场镇位于上海南汇区西南部

(图2-1),东临宣桥镇,西靠航头

镇,北接周浦镇,南与奉贤区头桥

镇接壤。2002年7月,经上海市人

民政府批准,南汇区人大常委会通

过。撤消原新场镇、坦直镇建制,

建立新的新场镇,其地域面积

53.86k1"112。镇域人口48668人

(2001),其中镇区人口14482人。

图2-1新场镇区位图

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9289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92.1%,农业总产值15192万元,占7.9%;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71;13。经济状况在区内属中上游。

16周一星,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应避免就区域论区域城市规划,1996121:P15

附表2-2,:《南汇区城镇职能与人口用地规模表》②.2002年8月出台的《上海郊区

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细则》

(讨论稿)对郊区城镇用地的

规划控制划分为城镇生活用地

与工业用地两大方面。可见加

强了工业用地的集中调控力

度。

同时指出“郊区工业用地应当

控制规模总量,保证发展重点、减

少工业点总数,加大用地集聚度、

提高用地产出率、郊区城镇工业园图2-2南汇区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区的用地总量规划为400平方公里”。”

“效区工业要加大归并力度,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发展的城镇,控制一般

镇工业的布点和规模,实现集聚化园区化”,“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临近新城或中心镇的工业要结合新城或中心镇的工业

园区设置,若干个一般镇要根据组团发展的要求集聚布置工业园区”。20由此一来,工业园区的集聚度实际上要明显大于城镇的集聚度,并必须打破行

政区划界限集中布局工业园区。从而,对新场镇的规划至少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其一,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的角度出发,作为一般镇的新场镇势必将工业的

发展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重点,但从更大范围的区域工业用地布局考虑,其可能面

临不给工业用地指标的尴尬境地。

其二,新举措提出了“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的发展思路,这将对现

行规划体制的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同样,在新场镇的规划中,必将要跳出传统规划

模式的束缚,顺应新时势,用全新的思路进行规划布局统筹。

1t上海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细则.2002

加上海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细则,2002

1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