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篇一: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感情,领悟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

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沉醉其中

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

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

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

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

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

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

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忽然悲从心来那么,悲伤哪

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

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

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

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

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

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

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

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

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入世儒筛选信息

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知人论世悲出世佛

【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请问,他是谁?——苏轼。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

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

过声音传达出来)

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

刚读诗的初步理解(豪放)。宋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可

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这首词是豪放派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

天风海雨,横溢斜出,犹如贝多芬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因

此我们读时要铿锵有力。

3、生个别读。

谁来读一读?将这种气势从声音中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谁来

评价?评价:读出点气势,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

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4、齐读。

要把这种气势读足,我们还需细细的咀嚼。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幻灯片3】

三、合作探究

(一)上阕

1、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

唱苏轼的词

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这是唯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

典型。下面请同学们来品一品,你品味出了什么?

【明确】“大江”空间之广阔,“千古”时间之悠久,人物之众多。

①字面: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把他们都淘

洗净吗?②面对长江我们会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谁的感慨?

(孔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已”喻指时光的流逝。孔子早就有这

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不断流逝

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历

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再有当年的光彩。苏轼把倾注

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

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

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气势恢宏,笔

大如椽,但苏轼挥起这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2、“三国周郎赤壁”交代了什么时代?(三国)什么地点?(赤壁)

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

众多只聚焦

于“周郎”。

3、在我看来,“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这里,周郎是指周瑜,能否改成“周瑜赤壁’?联系课下注释揣摩一下。

明确:“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这是一个有亲切意味的美称。

赤壁,原不属于哪个人,词人却让他归了周瑜,赤壁因周瑜而著称。反过来,周瑜指挥了赤壁大战而扬名,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

一起。

接下来,词人浓墨重笔描写赤壁的景色。【齐读】

4、我们知道,古人作词讲究炼字,留下许多炼字佳话。【幻灯片4】下面请同学们品一品,你喜欢哪几个字?【讨论】结合图片来细细

的咀嚼。

【明确】“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

高峻。石:从形的角度,写出了山石奇峭高峻。

“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水:从声的角度。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

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

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

“卷”: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犹如白雪。从色的角度。“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

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词人从不同角度而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描写出赤壁景色的什

么特点?(雄奇壮阔)【板书赤壁雄奇景】把我们读者顿时带进一

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这种境界

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

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群雄割据。问鼎中原。英才辈出。)

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

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

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

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

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

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种写法叫?(衬托的手法)

我们齐读上阕,再次感受这赤壁雄奇景。

(二)下阕

6、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你们的心中,可堪称英

雄的有谁呢?(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曹操,流行

歌曲;驰马射虎的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隆中对策

的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身是胆的赵子龙?)

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7、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作者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我请个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个别学生读】词人

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讨论】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制了一个表格。【幻灯片5】

①“遥想公瑾当年”,“当年”指何时?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

正意气风发。

②“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

职衔,。周郎与她结婚,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

年了。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小乔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把他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写,是不是诗人的疏忽了?应把“初”改成“出’比较好吧?写他的婚姻生活,是否是闲笔?

【明确】“初”刚刚开始,“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在这里,

词人玩了个时空穿越,因为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

南美女小乔呢,看似闲笔,其实不闲,有意用这国色天香的绝代美

人嫁给他主要衬托周瑜的,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周瑜什么呢?(雄

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③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

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34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

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什么是羽扇纶巾?(羽扇是鸟羽所制的扇,纶巾是青丝编成

的头巾。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这是儒

将的行头)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度翩翩。

④接下来,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

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写出了周瑜

临战前的从容镇定,稳操胜券。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

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很容易挫败了敌人。老师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一个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可以吗?

【明确】“樯橹”指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借代的修辞,抓住

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

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地热

情赞颂周瑜【板书英雄周瑜颂】。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我们

一开始不是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

世奇才吗,他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难道他也有不如意吗?在哪

一方面?政治上。谁来说说这首词的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说,周瑜

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

8、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此时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词人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什么关系?(对比)在诗中如何呈现?有几层?我们看大屏幕,填一下表格:【幻灯片6】

【明确】①年龄:方才我们说过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②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

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③婚姻生活;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南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

之前,

【幻灯片7】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她年轻貌美,知书

达礼,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

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

凄凉悲伤。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

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组对比,都是为

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

④事业上的对比。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幻灯片8】所以苏轼在他《自题金山

画像》一诗中这样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想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被贬

到黄州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儋州,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

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幻灯片6】我们看一下表格: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

【篇三:《赤壁赋》(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详案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鲁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课,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

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

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

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

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

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

2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3

4 、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5 (合作探究环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

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

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2

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四、教学方法

1、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

2(合作探究环节)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

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

一下它们出自何人之手。

(诗句见课件)

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

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二)展示“课件导航”,明确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点击作者/ 三读三求/ 探究练习

(三)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

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展示课件

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密、徐、湖

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

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

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四)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一读求

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1、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2、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

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

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

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备用资料4个)

1 .从“

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

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

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

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字我们又好像看到

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

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

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

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教学资源:(略)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

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情(悲)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

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

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

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

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

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

于理。

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

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

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

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

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

的精神状态。

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

结果)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

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

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

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

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

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六、教后反思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

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

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

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

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评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