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直观图的方法来解决“移多补少”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画图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下三个环节:

1.教师先提供直观学具让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为下一环节学习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做铺垫,同时体会移多补少问题的特点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动手操作的体验中学会画图的方法:图要一个对着一个画,

然后加上一条小竖线找出多出来的部分。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分成一样多的两部分,拿出一部分给少的就一样多了。

3.然后交流画图的好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突出画图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到位,如:有效利用学生生成资源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突破了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算理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 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黄吉玉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并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表示两数之间的数量差别不大。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数之间的数差别较大,掌握区别的方法。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教材,下面说说本节课的反思:首先我以“数”开始,数小棒个数、10根、14根57根等比较再阅读教学例6(pT45)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课本第43页“做一做”:集体说一说。第二多种情境,活用知识,班里的门、窗、课桌等对比。利用亲近的数材唤起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的感悟。第三尊重学生,提高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算。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数感,教学有一定效果,

在实际中学数学,不但有效的巩固数学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课后辅导。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黄吉玉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并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表示两数之间的数量差别不大。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数之间的数差别较大,掌握区别的方法。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教材,下面说说本节课的反思:首先我以“数”开始,数小棒个数、10根、14根57根等比较再阅读教学例6(pT45)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课本第43页“做一做”:集体说一说。第二多种情境,活用知识,班里的门、窗、课桌等对比。利用亲近的数材唤起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的感悟。

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陈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智慧广场85-86页《移多补少》。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经验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利用几何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晶晶做花,(点击出现:“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嘛。 学生说出芳芳和晶晶在做纸花。芳芳做了14朵,晶晶做了10朵。 教师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1)芳芳比晶晶多剪了多少朵? (2)晶晶比芳芳少剪了多少朵? (3)芳芳和晶晶一共剪了多少朵? 其中前两个问题都用减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口算。 第三个问题要用加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答案的,如果知道,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则告诉学生,这个算式的得数超过20了,究竟是多少,以后再做研究,但对学生提的问题和列的算式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上述三个问题处理完后,教师可以说:“根据图上的信息,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直到学生没有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老师想到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问题,想知道老师想到的是一个什

么数学问题吗?”(点击出现:“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如果学生猜得出,则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然后说该生的想法与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学生猜不出,则需老师放慢节凑,清楚明确的把问题提出来:“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说完后,老师把这个问题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利用同一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变换角度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新授做好铺垫。】 二、数形结合,探究学习 (一)学生猜测。(课件出示第3页“二、你说我讲”)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出减法算式14-10=4(朵),并回答芳芳比晶晶多4朵,所以芳芳应该给晶晶4朵。老师把答案板书下来。 还有的学生可能相到给2朵。老师也把答案板书下来。 在这一环节要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激发出来。把学生想到的答案都有序的写在黑板边上。 师: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还要来验证一下才能下结论。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会有哪些最原始的想法,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为学生接下来体验直观图的价值与作用埋下伏笔。】 (二)操作验证,感受数量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包打开,取出圆片代替花,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扮演芳芳,一人扮演晶晶,摆一摆,试试看。 在摆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尽量用第一行来表示芳芳的,用第二行来表示晶晶的,上下一一对应着摆,这样更有利于发现结论。 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一个一个的移,也可能会把多的部分拿出一半补给对方。 操作结束后学生交流操作经历,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展示。(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分别出示课件4、5、6页,第4页:多出的4个全移;第5页:1个1个的移,直到最后相等;第6页,先把多出的部分平均分两分再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丰富体验,加深理解,进而明白为什么“14-10”不对。从而使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探索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教学反思.

《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教学反思 《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是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 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认识制作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常用工具;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一、课堂预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一个自己制作的多媒体作品作为新课的导入(作品是一个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PPT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背景设计、字体处理、图片添加、音乐播放、动画效果等),通过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个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么?”引入学习的主题PowerPoint。 接着,介绍了PowerPoint的窗口界面,主要是通过word软件知识的迁移,加深同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制作简单的幻灯片。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观察、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再让同学们上讲台自己动手制作,完成这个部分的学习。 最后是对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的讲解,再一次播放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播放后,分析每张幻灯片的素材组成,思路的设计。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填写在书本上的表格内。 二、课堂生成 在六年级班级讲授完毕后,课堂生成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情况:

1、多媒体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新课导入方式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同学都被这么美好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所感染了,教师能够感受到同学对制作软件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课堂导入效果非常好; 2、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过于偏重讲授,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够,当学生学习的需要与老师知识技能的供给达不到一致的时候,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特别是班级一些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同学,对这些知识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老师讲授时,他们明显没将注意力放在讲授的知识点上; 3、讲授时,知识点的顺序关系、快慢节奏没有把握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反应出来。 三、教学反思 认真研究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在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指导下,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1、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更深入,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应更准确。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是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常用工具,在讲授时,这一点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讲授知识点时应当“快”,观察、操作、自己动手时应当“慢”; 2、应当讲练结合,课堂最好设置在机房。讲授主要以讲为主,但是信息技术更应该重在实际操作上,本堂课仅仅是几位同学上讲台的“试试”,不具备班级普遍性,也不能很好的发现同学在操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比比谁多谁少》教学反思

《比比谁多谁少》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比比谁多谁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咬文嚼字。本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留学生不说一个字,也没直接写我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犹豫”、”凝望”“趔趔趄趄”等,这些无言的动作实际上更为有力的表现出我的深沉的爱国之心。在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上,尝试采用寻找一个角度,串起一组词语,激活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文不幸中理解词语,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内心。 ——数学活动《比比谁多谁少》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他们在学会了区别“l”和“许多”的基础上,可以学习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谓的“一样多”和“不一样多”。在比较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应一般有两种:重叠对应(即将第一组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组物体一个一个分别叠在第一组物体的上面)。并置对应(即把第一组物体排成横列或竖行,第二组物体一一对应分别摆在第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左、右方)。本节活动就是采用了并置对应,和物与物的一一对应(即相关物体的匹配)的方法,让

幼儿通过实物操作来判断出两组物体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促使我们在活动中以游戏为载体,以幼儿的操作为手段组织教学。本次活动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形象,通过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情节,增强了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又根据他们依赖于动作思维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操作材料,满足了他们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玩一玩、排一排的过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数、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接着又出示了下一个问题:弟弟为什么会长得脑袋大,身子小,像“小萝卜头”?结合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小萝卜头”在监狱里的生活。学生很容易答出:本段从住、穿、吃三个方面介绍弟弟在狱中的生活。然后我又出示了填空: 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就说明我们需要时常反思自己!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同时也表达了大地这一主人公的本性: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她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她的体内。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把它的默默奉献精神化为诗的语言。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

移多补少教案反思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32页“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亮亮和红红都准备了自己喜欢的图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引导探索自主建构 1、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亮亮和红红各有几本书, 2、提出问题:要使两个人的书同样多,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3、学生用画片代替图书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 4、学生说一说怎么分的,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5、学生试着解答。 6、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 (9+5)÷2 9-5=4(本) =14÷2 4÷2=2(本) =7(本) 9-7=2(本) 答:亮亮要给红红2本书。 师:要使她俩的图书本数一样多,必须把亮亮比红红多的图书本数的一半送给红红,这样两个人的书就一样多了。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7.比较两种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单? 8、回顾解题思路、 9、试一试 出示:哥哥和弟弟各有一些巧克力,哥哥比弟弟多12块,要使两人的巧克力一样多,哥哥应给弟弟多少块? ⑴让学生读题

⑵思考后,回答 10、师:怎样移多补少? (把多出来的分一半给少的)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第一辆车上坐了42个小朋友,第二辆车上坐了48个小朋友,使两辆车上的人数相等,应该怎么办?让生独立做,订正 2、两篮鸡蛋,第一篮比第二篮多16个,从第一篮拿出几个放进第二篮,两篮鸡蛋的个数正好就同样多? 3、书33页2、3题 让学生独立说说如何思考的,订正。 4、甲借给乙2本书后,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乙比甲少多少本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反思 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杨一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一方面,它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加强授课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压缩板书时间,扩大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效率……所以在我所讲授的《古代汉语》、《古代诗词赏析》、《古代文化常识》、《东亚国家概况》四门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那么,这是否表明,在授课的全过程中就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客观上看,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对于许多理科和理论性学科的教学,在使用多媒体上的确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教师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课文的朗读,甚至于可以直接播放名家对课文的朗读;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带有绚丽画面的精美课件。但是,上述所列举的这些优势如果不加限制,也许就会变成劣势。一堂课中,音乐、影像、图片资料轮番地轰炸,可能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神经,却未必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果没有了对文本内容的品读和思考,一味的只顾热闹而不考虑效果,将会得不偿失。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应当适时、适度而用。 结合几门课的多媒体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制作信息量适中的多媒体课件 初期制作《古代汉语》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常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背景、作者、课文、字词、翻译、练习等)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又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信息的速度。这种轰炸式的信息传输使得学生就连将上课内容大致浏览一遍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了。如此一来,课件成为“电子黑板”,教师成为“机器操纵者”,学生成为“电视观众”,师生缺乏感情交流,“教”与“学”失去了互动与配合。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毕竟是以人为本的,过大的课堂信息量和过快的教学节奏是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错误做法,其结果是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课件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一定要适量,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 二、不能让多媒体视听代替学生的想象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形象性,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以视听代替了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反而受到了限制。比如《古代诗词诗词赏析》中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 多媒体技术能给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效果,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形象生动”的效果的。有时文字所提供的想象远大于图像,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如果学生被多媒体演示里的视听效果框住了思维想象的翅膀,不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而产生质疑与思辨,无疑这样的大教学是失败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避免程序化的课件设计 程序化、固定化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大弊端。一旦教学的程序被设计好了,学生和教师都必须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下去,无法更改。这种教师让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做法,是角色错位的一种表现。它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阻碍了智慧火花的迸发。 我们教学的对象均是思想已经相对成熟的大学生,一旦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教师早已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节课是在学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学生还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针对此类问题我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纸条图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这节课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多得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其它班得的红旗面数。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注重教给学生分析“比字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标一标的方法分析清楚比字句中是谁与谁比,比多时找出多的量,比少时即要求找出少的量,问题中是求多的量就用加法算,求少的量就用减法算。因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听老师分析的话,根本无法理解比字句的含义,所以必须通过动手画、写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样可为以后学习比标准量打好基础。 3.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纸条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画线段图等形式来帮组学生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多媒体制作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后的教学反思 多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它让知识得到更好的链接,让我们交际的圈子更广,作为教师,作为面临素质教育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今天的教师,课件的制作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走上现代化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走上自主性、主动性。能更加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面对知识裂变的今天,学生学习知识的多面性、广泛性、自主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产生,所以对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势在必行。更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今社会,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软件制作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方法与评价,多媒体素材加工方法,教育软件制作工具选择,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等都需要老师们能够熟练掌握和相关操作。本期有了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小继教书籍的学习,我认真完成相关的作业和笔记,在操作知识上有一定的进步。 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制作Flash课件,利用PowerPoint可以创建出非常漂亮的幻灯片文稿,这些幻灯片中既可以有文字,还可以包含图画,表格,统计图表,组织结构图,甚至可以有声

音,乐曲和动画效果,还可以为这些幻灯片设计出统一或不同的背景。利用PowerPoint可通过各种形式放映幻灯片,我们可以在本地的计算机上直接播放制作好的幻灯片,也可连接到特定的投影仪上进行曲放映:既可以在完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放映,也可以由使用者手工控制播放:可以令每张幻灯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屏幕上,使得放映效果生动有趣。这次培训,主要学习了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动画的设置、声音的添加、影片的添加,设置不同的背景,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个人主页,还有如何将Powerpoint课件转化为flash 课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 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 教学中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寻合适的突破口,让新旧知识之间有效的连接,并能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在这节课中设计比较的复习环节,目的有三个: 1、是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男女生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女生比男生多3人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 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是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

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有效的利用摆小棒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摆一摆之后,再指一指多出来的部分,教师特别通过课件展示,用虚线将多出的3个与前面的5个分开,并让学生也用分一分,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多出的部分。说算理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体验,从而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和叙述。在想一想多出的3

三年级移多补少

第2课 移多补少 老师的话: 解答含有两个已知量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同解答含有三个已知量的两步应用题一样,在于先找出隐蔽的中间问题。例如:一堆红花有28朵,另一堆蓝花有18朵,从红花中拿出几朵放入蓝花中,两堆花的朵数就同样多。这道题隐蔽的中间问题是“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然后将相差的朵数再平均分。像这样的题目,从一个量中拿出一部分放到另一个量中,再比较多少就复杂了。因此,我们常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 教你一招: 例1 孙青和张林两人邮票张数相等。如果张林给孙青 18张, 孙青就比张林多多少张?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来两人邮票张数相等。张林取18 张给孙青,张林邮票张数就比原来少了18张,而孙青的邮票比原来多了18 张,这时孙青邮票的张数比张林多了两个18,就是36张。18×2=36 (张)答:孙青比张林多了36张邮票。 例2 哥哥有44元钱,姐姐有36元,要使两人钱数相等,哥哥应给姐姐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看出,哥哥比姐姐多44-36=8(元),要使两人钱数同样多,哥哥只能把比姐姐多的钱数分出一半给姐姐,即给姐姐8÷2=4(元)。 分步列式:①哥哥比姐姐多多少元? 44-36=8(元) ②哥哥应给姐姐多少元? 8÷2= 4(元) 综合算式:(44-36)÷2 =8÷2= 4(元) 答:哥哥应给姐姐4元。 也可以这样想:要使哥哥和姐姐的钱数同样多,只要把两人共有的钱数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就有(44+36)÷2= 40(元),所以,哥哥应给姐姐40-36= 4(元)。 例3 有两筐梨,甲筐有108只,乙筐有66只,每次从多的筐里取7 只放到少的筐里,取几次才能使两筐梨只数相等?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要求“取几 次才能使两筐梨只数相等”,必须知道无原则取出梨的只数和 每次取出梨的只数。已知“甲筐有108只,乙筐有66只”可以求出甲筐比乙筐多108-66= 42(只)。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筐比乙筐多42只取一半即取42÷2=21(只)放到乙筐,两筐梨的只数就相等。又知道每次取7只,因此,取21只要21÷7=3(次)。 分步列式: ①甲筐比乙筐多多少只梨?108-66= 42(只) ②从甲筐取多少只梨放入乙筐,两筐梨只数相等? 42÷2=21(只) ③要取多少次?21÷7=3(次) 综合算式:(108-66)÷2÷7 = 42÷2÷7 孙青 张林取出18张

一节多媒体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多媒体课的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1-07-06T14:33:54.39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王天龙赵雪 [导读] 紧张的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后,我终于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山西省临汾地区乡宁三中王天龙赵雪 紧张的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后,我终于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端详着自己的教案,品味其中预设的高潮和亮点,我喜不自禁,一定要上出自己的水平,让学生体验一下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多媒体教室内一片安静,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开始了新课的教学。刚开始还好,有人举手回答,讨论声音也大,但随着教学进程的进行,课堂显得异常安静——学生不发出一点声音,坐得端端正正,问题提出后没有人举手回答,没有讨论的声音——即使是被老师点名回答的学生,说起话来也支支吾吾……我使出浑身解数,终究没有救活这节沉闷的课。虽然教学内容基本完成了,但始终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无论师生互动的活跃程度,学生解题方法的引导,还是专业语言的训练与培养…… 课后,我以书面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听课心态与感受,比较集中的想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人听课,比较紧张,不敢大声讨论;不敢抢答,生怕答错之后自己“没面子”,老师也“没面子”;屏幕投影的内容模糊,不如传统的板书清楚;屏幕上的内容切换太快,有些内容还没来得及记下来却已经消失了;动画虽然有趣,但分散了注意力,不少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动画的内容,而是动画的形式…… 面对学生反映的情况,我愕然了。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为要上好一节多媒体课,应该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一、学生听课心态的指导 无论是有人听课还是没有人听课,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老师一起共同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上课时,遇有疑问应及时提问,讨论要积极,回答问题声音要宏亮。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时暴露自己的想法,真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哪怕是对问题错误的理解。只有熟知学生解决问题的偏差与障碍,老师才能更好运用动态生成的情境,才能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 二、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指导 我所执教的这节多媒体课,多数同学一节课下来只字未记。当然这与课件制作上屏幕切换太快有关,但学生对如何记录课堂笔记,恐怕也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要的内容、反复强调的知识点,恐怕任何一位老师在制作课件时都不可能一闪而过,所以只要学生留意记录,课堂上还是有时间记录课堂笔记的。 三、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课件的设计要注意整体性,即整个课件要保留“重要的板书”。无论课件的进程如何,都应能较好地体现教者的教学思路,同时让学生时刻能够看到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板书”可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件才起到既能代替传统意义的黑板,又能增加大量教学信息的作用。 其次,课件设计中要尽量少用“音效”、“动作”设计,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必要的动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但太多的动画只能使学生产生过多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遐想,从而忽略了与课堂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 再次,重点内容的“强调”与“闪烁”。使用多媒体课件后,课堂教学的容量会大大增加,概念的呈现、过程的演示、例题的讲解将会变得得心应手。但千万别忘记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的词语要用特殊的字体、特别的颜色或制作特效加以强化。不过,“强调”与“闪烁”应该少而精,如果对呈现的内容都辅以特效,那么重点的内容就会在特效中淹没,所以特效的使用不宜太多。 四、尽可能让学生多听一些多媒体课,以减弱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新鲜感”。 总之,在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必将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利用多媒体,如何用好多媒体,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教学,将是我们经常思考的话题,同时,它将在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找到更完美的方案。

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精品版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预习思考: 1、画图想一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 2、比较一下芳芳比晶晶多的花朵数和芳芳给晶晶的花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高兴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猜猜是什么?它藏在桌洞的小袋子里呢?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那赶快拿出来看看吧。找礼物(8朵,4朵)怎样才能让你们两人的花变得一样多呢?学生交流 二、实物操作,理解体会 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10朵花,【微视频课程引入】 学生自主活动:动手操作是解决我们数学问题的一个好办法,现在同桌2人为一组,一起摆一摆,说一说,怎样才能帮芳芳和晶晶两人的花变得一样多呢? 根据微视频课程的引导,学生同桌两人试着完成操作过程,然后思考问题: 1)芳芳有14朵红花,晶晶有10朵黄花。怎样才能让两人的小花一样多呢?

2)比较一下芳芳比晶晶多的花朵数和芳芳给晶晶的花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哪个同桌能最先找到答案?谁愿意演示个大家看一下? 三、探究建模,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的问题。 1、指导学生学习画图的方法。 A、师: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帮助芳芳、晶晶找到了答案(板书:摆),那如果我们现在手中没有小花了,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生可能会想到用画一画的方法。 B、学生自主活动用画一画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画图时有部分同学画花的,你还有别的画图的方法吗?哦,画圆圈。很好,还有用其它图形来画的吗?生:三角形、正方形。。。 师:都可以,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C、展示不同学生的方法,对比不同的画法,体验符号简洁的好处。师总结用简单图形代替小花,画起来容易又简单清楚。所以在数学上画图的时候不求画的漂亮,只要画的清楚简单就好。 D、第二次对比:展示学生作品,体会一一对应的好处。 出示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图方法并讲解。 ○○○○○○○○○○○○○○ ○○○○○○○○○○ 师:观察一下这两中画图,比较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生:上下对齐。) 师:一个一个的对齐有什么好处啊? 生:可以看出多出几个。(体会一一对应的好处) 师:为什么要加这个竖线啊? 生:把多出来的部分隔开。 师:为了把多的部分看得更清楚,我们加上一条小竖线。 ○○○○○○○○○○|○○○○ ○○○○○○○○○○ 让学生也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重新画图,并用虚线表示出多出来的部分。

多媒体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反思 2019-01-01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多媒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多媒体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了。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谈谈多媒体的重要作用。 一、创造语境,激发兴趣 对话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尽可能在实际交际中学会对话,并付诸实践。但教师所设计的情景往往存在一些非真实性,有些情景在实物、图片、投影片解决不了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把音像、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使语音与语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以下列句子为例,对话内容很简单,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但在实际操练中显得很枯燥,因98%的学生会一致回答:“I’m fr om China。”再无别的答案了。我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两张地图,做成课件。一张是中国地图,有学生熟悉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另一张是世界地图,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城市,在每个城市名称旁设有一个按钮,点击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幅具有该城市特征的彩色风景画,如雄伟壮观的长城,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庄严的凯旋门,幽静的悉尼歌剧院等。在画面的一角,通过扫描,呈现出学生的照像,使学生置身于画中,由他来回答问题。如此进行对话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涨,反复的操练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这课的难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认识了许多国家的地名,把学生的视野扩展到世界各国。 二、加大容量,节省时间 新教材中每单元的第二课都是阅读课,要求一课时完成。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有限40分钟内把课文讲透,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85 页,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通过各种联系使学生学会用画图或计算的方法来进行移多补少。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看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花? 2.晶晶比芳芳少做了几朵花? 3.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一样多? 第1个和第2个问题很简单,大家很容易解决,第3个小题难住了大家。 二、回顾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比多少”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拿出小圆片,老师说你来摆。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第

一行摆5个红色的圆片,第二行摆4个黄色的圆片。 提问:用学过的比多少来说一说。 提问:这位同学摆的,能不能一眼看出谁多?他是怎么摆的? 师小结(一边指图一边说):像这样第一个对着第一个,第二个对着第二个,一个一个对着摆下去,在数学上叫一一对应,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加上了小竖线。这部分是相同的,这部分是多的。(板书:多的) 谈话:仔细看,有什么变化?(老师又加了3个红色的圆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比多少,让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同时找到多的那部分。] 三、借助摆一摆解决“移多补少” 1、引发猜想 谈话:想一想,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 2、体会多给少 谈话:不管答案是,都是谁给谁? 追问:为什么多的给少的? 揭题:想让两人的花一样多,都是多的给少的。(板贴:多—少)3、实物操作,验证猜想。 谈话:到底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你想怎么办?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摆、画、算一算等) 谈话: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我们先来摆一摆。你想怎么摆?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2)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语文多媒体教学反思

妙用多媒体教学反思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一不足,满足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正如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这样,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照片、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画面渲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或展示河流山川的雄壮美,或展示花草树木的秀丽美,或展示名胜古迹的神奇美,或展示灿烂文化的含蓄美。这些文章熏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把课文内容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呢,多媒体可助一臂之力。我们通过图片渲染,创设课文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击的诗篇,是一曲用旺盛生命演奏的乐曲。作者描绘了一群朴实得像红高梁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场面,展现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间文化艺术,抒发了中华民族在挣脱了束缚与保守后的欢乐痛快的感情。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仅凭文字很难感受到这些,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把从网上下载的表演录像展示给学生,看着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下子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2、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 多些、少些反思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多些、少些反思 《多些,少些》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教学内容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多些少些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篇1 《多些,少些》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是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概括几个数量间的关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中的语言说出来。在这节课上,我利用例题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后根据例题的内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摆一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学习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概括几个数量间的关系。在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想和动口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学,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区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说多议,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些词语,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在总结之前的经验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策略。去年我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小组合作,由于组织不好,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次我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操作,后引导集体讨论,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再次,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及用这些词语来说一说教室里物品间的多少关系,借些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但是乡村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要差,有一些学生还是不能区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间的差异,没能准确的运用。只能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多加引导,加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篇2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移多补少》教案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移多补少》教案设 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一年级上册85-86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学具或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利用几何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同桌两人一包学具;PPT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嘛。 学生说出芳芳和晶晶在做纸花。芳芳做了14朵,晶晶做了10朵。 教师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芳芳比晶晶多剪了多少朵? 晶晶比芳芳少剪了多少朵? 芳芳和晶晶一共剪了多少朵? 其中前两个问题都用减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口算。 第三个问题要用加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答案的,如果知道,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则告诉学生,这个算式的得数超过20了,究竟是多少,以后再做研究,但对学生提的问题和列的算式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上述三个问题处理完后,教师可以说:“根据图上的信息,老师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师:“根据情境图,老师想到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问题,想知道老师想到的是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吗?” 如果学生猜得出,则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然后说该生的想法与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学生猜不出,则需老师放慢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