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兼论汉语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

焦立为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

遵化方言口语中的上声有六种变化。在词汇平面上,绝大多数“上声+上声”的双字组变成了“阴平+上声”;但是,有个别词语以及语句中的一些“上声+上声”变成“阳平+上声”。本文据此认为遵化方言中“上声+上声→阴平+上声”的途径是:上声+上声→阳平+上声→阴平+上声。文章还归纳了汉语北方方言中“上声+上声→阴平+上声”的两条途径。

引言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比较复杂,可以分出六种情况。其中,“上上变调”尤为复杂。“上上变调”是近年来语音学、方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吴宗济(1982)、石锋(1994)、亓海峰、石锋(1998)等认为上上变调是音系学或历史音系学的问题,要揭开上上变调的原因需要共时和历时的结合。平山久雄(1999)归纳了官话和晋语100多个方言点的“上上变调”的类型并分析了成因。他认为官话和晋语发生“上上变调”之初,上声都是低调,“上上变调”是低音成分间异化的结果。亓海峰(1999)在考察了山东117个县市方言(及总数近200个北方方言点)的上上变调后,认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是历史音系规律,前上变其他调类或新的调值都与前上变阳平有关系。

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这类变调不论上声的调值高低,调型如何,是以类相从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用发音的省力就可以解释的。(亓海峰、石锋1998)

本文打算先考察一下遵化方言上上变调的情况,然后专门来考察一下北方方言(包括官话区和晋语区)中上上连读,前上变阴平与前上变阳平的关系。

1 遵化方言上声的变化

遵化市(县级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北部,县城向南直距唐山市72公里,向西直距北京市150公里。遵化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保唐片的蓟遵小片。(贺巍等1986)根据阳平调值可以把遵化方言分成三个小片。(柴世森等1990;焦立为1999)本文(以下)的遵化方言专指遵化城东城北片方言,四声调值依次为:阴平35;阳平55;上声213;去声51。(焦立为1999)因为遵化方言的声、韵母与北京话基本相同,所以下文举例时不标声、韵母。

1.1 上声的六种变化

遵化方言双字组的变调规则除了“阳平+[-轻声]→阴平+[-轻声]”一条规则外,其余的都涉及上声,共有6种情况:(“半上”的调值是211;“上轻”代表本调是上声的轻声;轻声的

238

调值依前字调值而定,在阴平、阳平、半上、去声后的的调值分别为43、32、23、11,轻声的调长只有前字调长的一半左右。)

1. 上声+上声 → 阴平+上声, 例如“水果”“勇敢”“起码儿”;

2. 上声+[-上声] →半上+[-上声],例如“火车”“找人”“有用”;

3. 上声+[-上轻] →半上+[-上轻],例如“马蜂”“姥爷”“本事”;

4. 上声+[上轻1]→半上+轻声, 例如“姐姐”“痒痒”“傻子”;

5. 上声+[上轻2]→阴平+轻声, 例如“小姐”“找找”“稳妥”;

6. 上声+[上轻3]→阳平+轻声, 例如“晌午”“蚂蚁”“早晚”。

1.2 前上变阳平的情况

上面的第六种情况,即“上声+[上轻3]→阳平+轻声”在双音节词语中很少见。我们用计算机检索了一个收录了六万多条双音节词语的词库1,得到了1457条调类组合为“上+上”或“上+上轻”的词语,其中,符合“上声+[上轻3]→阳平+轻声”的只有不到10条词语。但是,当我们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短语、语句中,我们得到的例子就比较丰富了。

遵化方言“上声+上声→阳平+上声”的情况如下:

a. 时间词:早起早晨,晌午;

b. 动植物:蚂蚁,老虎,苲草一种水藻;

c. 其他词:彩礼,把稳,早晚;

d. 短语或语句:

例1:老远 老早

例2:(现在)几点咧?几点了?

例3:你们家几口人啊?

例4:(甲)给我不?给我不给我? (乙)快给你。

例5:(甲)小葱儿怎么卖啊? (乙)两块钱五捆。

前三种情况是列举,双音节词语的后字都是轻声;最后一种情况是举例,变调的词语都是句义的焦点。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遵化方言“上声+上声”变调的途径是什么?在词汇的层面上,几乎所有的前上都变成了阴平;但是,在语句的层面上,却有不少双字组的前上变成了阳平。我们认为遵化方言上上变调的途径是:上声+上声→阳平+上声→阴平+上声,这种变化处在词汇扩散之中,(王士元1969)并且是词汇扩散的晚期。这种变化仅仅显示一点点痕迹,保留在口语语句中和个别词汇。遵化方言的上上变调也符合白涤洲(1936)提出的语音变化的顺序:单字先变,词句后变;读音先变,语音后变。

下面我们再看看北方方言中“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的情况。

2 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

2.1 调查的结果

对于所考察的方言及其声调,先做几点说明:

1.平声须分阴阳,上声不与阴平或阳平合流。

2.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变调指的是调位性变化。

1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张卫国教授提供词库并帮助检索。

239

3.不考察特殊情况下的变调,如叠音变调、小称变调等。

4.轻声前的上声变调对于研究“上上变调”很有价值,但是因为各方言点的材料体例不一,有的收录,有的省略,所以本文暂不考察。

5.着重考察“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上声”三种组合的变调。

6.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等地的方言,材料主要来自《方言》杂志1979年到2001年第二期及各省市方言的综合研究材料。

我们一共得到16个方言点2的“上声+上声”和“阴平+上声”连调式相同。如下表所示。因为材料大多来自单个方言点的调查报告,而每个点都可能代表一小片方言,所以实际的结果应该多于目前我们得到的结果。还有,因为以下方言材料中仅有中阳方言的入声分出阴阳两类,所以下表中用阴、阳、上、去、入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方言点 所属

省份 方言区划 阴

有关的连读变调 材料来源

1.成都 四川 西南官话 55 21 53 2131.上+上→55+31 梁德曼

(1993)

2.西安 宝鸡 陕西 中原官话 21 24 53 44 1.上+上→阴+上 王军虎

(1995)

陈章太等

(1996)

3.灵宝 陕西 中原官话 31 21353 35 1.上+上→阴+上 陈章太等

(1996)

4.商县 陕西 中原官话 21 35 53 55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张成材(1989)

5.万荣 山西 中原官话 51 24 55 33 1.上+上=阴+上

→31+55 吴建生(1996)

6.中阳 山西 晋语 24 44 21453 2

12 1.上+上→阴+上 胡福汝

(1990)

7.神木 陕西 晋语 24 44 21353 4 1.上+上→阴+上 邢向东

(1996) 8.包头 内蒙古 晋语 24 44 31353 43 1.上+上→阴+上 马国凡等

(1998)

9.临河 东胜 乌海 内蒙古 晋语 24 44 21353 43 1.上+上→阴+上 马国凡等

(1998)

10.平谷 北京 冀鲁官话 35 55 21451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陈淑静(1998)

11.遵化 河北 冀鲁官话 35 55 21351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焦立为(1999)

12.满城 河北 冀鲁官话 45 22 21351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陈淑静(1988)

13.即墨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31 55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赵日新等(1988)

14.平度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53 55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于克仁(1992)

15.牟平 山东 胶辽官话 51 53 2131311.阴+上=阳+上

=上+上=去+上

→55+213 罗福腾(1995)

16.镇江 江苏 江淮官话 42 35 31 55 5 1.阴+上=阳+上

=上+上=35+31 张洪年(1985)

2调值完全相同、地域接近的方言点算一个,例如内蒙古的临河、东胜、乌海。

240

2.2 对结果的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上+上”变“阴+上”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官话方言区和晋语区中,官话方言区中的西南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江淮官话区中都有分布。

第二,变调的类型和方式不一样,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1.方言点15(牟平)和16(镇江)。这两个点虽然单字调调值差异很大,但是在变调方式上却有共同点,那就是阴+上=阳+上=上+上,三个连调式相同,其中前字变成阳平或一个同阳平调值比较接近的新调值,所以实际上,“上+上”变成了“阳+上”。

2.方言点13(即墨)和14(平度)。这两个点都在山东省,还可以包括莱西。我们同意亓海峰(1999)的分析,该文认为上上变调的途径是:上+上→阳+上→阴+上。该文还指出,这种连读变调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发生,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前上先变成阴平,例如“老虎、小米、手表、蚂蚁、厂长”等,日常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词前上只有变阳平一种读法,例如“主考、舞女、冷血”等。

3.方言点10(平谷)、11(遵化)和12(满城)。这三个点都在河北省,同属冀鲁官话区保唐片。从上文对遵化方言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存在一种“上+上→阳+上”的变调方式。所以这三个点上上变调的途径也是:上+上→阳+上→阴+上,与即墨、平度等地的变调途径相同。

4.方言点6(中阳)、7(神木)、8(包头)、9(临河、东胜、乌海)。这四个点分属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但它们都是晋语,并且调值很相似。另外,这四个点除了入声以外的声调同平谷、遵化方言的声调也很近似。平山久雄(1999)对这种类型方言的上上变调的解释是,上上连读发生变调之初,阴平、阳平中哪个声调的调值接近上声,前上就变成哪个声调。

5.方言点2(西安、宝鸡)、3(灵宝)、4(商县)、5(万荣)。这四个点都属于中原官话,调值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平山久雄(1999)对这类方言的上上变调有两种解释,一是前上弱化变得与阴平接近而合并,二是上上发生变调之初,这种类型的方言有着与目前平谷等方言相同的调值状态。

6.方言点1(成都)。成都方言的上声是53,上上连读,前上变55是为了使音高曲线单纯一些,易于发音。平山久雄(1999:224)有类似的解释。

第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北方方言“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有两条途径。一是前上先变成阳平,再变成阴平的,如上表中方言点10-16。这主要受“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条历时音系规则的制约。二是发音时受生理条件的制约,前上直接变成阴平的,如上表中方言点1-9。因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在整个北方方言中是一条强势的规则,所以,关于类型二的“上+上→阴+上”与类型一的“上+上→阳+上”有没有关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讨论,本文因缺乏材料而无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3 几点讨论

一.遵化、平谷方言与即墨、平度方言上上变调的差异。二者变调的共同点是:上上相连,前上变阴平都先经过变阳平的阶段,并且都处在词汇扩散之中。不同点是:第一,遵化方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一过程在词汇的平面上基本完成,只是从个别词语和语句中才能看出这一变化的痕迹;而平度等方言在词汇的平面上还没有完成。第二,遵化方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词语大多数都是常用词;而平度等方言前上变阳平的却是日常使用频率低的词语。所以,频率并不是词汇扩散先后的唯一解释。(沈钟伟1995)

241

二.上上变调究竟起于何时?那时各地方言调值的差异有多大?是否上声都是低调?亓海峰(1999)认为上声变调现象是在近代汉语时期,十四、十五世纪左右在汉语中出现的。平山久雄(1999)认为在上上变调之初,上声都是低调。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这种变化在北方方言中分布广泛,它们是同时出现的还是逐步扩散的?亓海峰(1999)认为,上上变调在北方官话中出现之后,受北方官话独特地位的影响,这种变调逐渐由中心地区向邻近的方言区扩散。

三.影响连读变调的因素。连读变调可以分成前主型和后主型。前主型的代表是吴语,后主型的代表是北京话。制约连读变调的因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还与重音有关系。3因为吴语每个韵律单位的重音是在前面的,而北京话是在后面的。

参考文献

[1]白涤洲(1936)关中入声变读的原因和程序,《国学季刊》6卷1期25-44页。

[2]柴世森等(1990)《遵化县志·方言编》,河北人民出版社。

[3]陈淑静(1988)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方言》2期103-112页。

[4]陈淑静(1998)《平谷方言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5]陈章太、李行健主编(1996)《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

[6]贺巍、钱曾怡、陈淑静(1986)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方言》4期241-252页。

[7]胡福汝(1990)《中阳县方言志》,学林出版社。

[8]焦立为(1999)遵化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载《芝兰集》218-2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9]李荣(1999)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4期241-259页。

[10]梁德曼(1993)《成都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期2-13页。

[11]罗福腾(1995)《牟平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期1-16页。

[12]马国凡、邢向东、马叔骏(1998)《内蒙古汉语方言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3]平山久雄(1999)官话和晋语方言中“上上变调”的类型及其成因,载江蓝生、侯精一主编(1999)《汉语

[14]现状与历史的研究》217-2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亓海峰(1999)《山东方言上声变调研究》,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

[16]亓海峰、石锋(1998)关于北方话连读变调的类型,《语言研究》增刊343-347页。

[17]沈钟伟(1995)词汇扩散理论,载石锋编(1995)《汉语研究在海外》31-47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8]石锋(1994)关于声调分析的几个问题,载石锋、廖荣蓉(1994)《语音丛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王军虎(1995)《西安方言词典》引论,《方言》2期81-93页。

[20]王士元(1969)Competing Change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 45。石锋译,载石锋(1990)《语

[21]音学探微》225-2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2]吴建生(1996)《万荣方言词典》引论,《方言》4期241-256页。

[23]吴宗济(1982)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中国语文》6期439-450页。

[24]邢向东(1996)神木方言的儿化变调,《方言》1期52-55页。

[25]于克仁(1992)《平度方言志》,语文出版社。

[26]张成材(1989)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方言》3期208-212页。

[27]张洪年(1985)镇江方言的连读变调,《方言》3期191-204页。

[28]赵日新等(1988)《即墨方言志》,语文出版社。

3这是胡明扬先生在与笔者的谈话中提到的。

242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 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差异 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狗”福州说“犬”。“书”厦门说“册”。“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喝”,广州人说“饮”。“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跑”,广州、厦门说“走”。“眼睛”,潮州说“目”。“眉毛”,潮州说“目毛”。“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 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

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

1998年6月第5卷第3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f Shanghai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Jun.,1998 V ol.5 N o.3 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 钱 乃 荣 摘 要 上海方言区以阳平22声调为标志,与西部松江方言区和北部嘉定方言 区相区别,包括北至淞南、西至纪王、南至梅陇、东至浦东的广大地区。本文的分区与 陈忠敏先生1992年分区不同。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城区方言高速发展,实际形 成了一个城市方言中心岛,由于上海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加强而成为吴语的代表方 言,并向北部吴语区大城镇不断扩散影响。但四周非城区的上海方言区内的老年人还 保留着大致与150年前相近的旧上海话。本文用5个语音特征将城区上海方言的发 展分为四期,并指出从旧上海话向新上海话转变的最活跃期是本世纪前30年,这正 是上海都市社会形成和经济发展最活跃变化最快的时期。本文的分期与汤志祥先生 1995年的分期不同。 关键词 上海 城市方言 中心 形成 一、上海地区的语言分布和内部差异 自然地理的分布和历史上的行政建置是影响江南地区人口流动和方言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上海地区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全境的地貌没有崇山峻岭,形成地域阻隔的因素只有水泊河流。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是由长江分隔于大陆的沙洲,古松江(在今吴淞江以北)原是上海地区水势浩大的主干水系,把上海陆地分隔为淞北、淞南两大片。历代行政区治也因循地理环境建置,崇明岛在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起属江北海门县管辖,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州,隶属江北扬州路,至明洪武八年(1376年)才改属江南苏州府。长兴、横沙两岛都在晚清才始围垦。松江北岸地区原属苏州昆山县,到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昆山县东境置嘉定县,属两浙西路平江府,至明朝一直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境置宝山县,两县都属江苏省苏州府太仓州管辖。古松江南岸地域唐天宝十年(751年)起析嘉兴昆山海盐县地置华亭县,北宋时属两浙路秀州,南宋时属两浙西路嘉兴府管辖,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建置华亭府,后改为松江府,直至清季。由于松江淤塞,宋时疏导后南移为吴淞江,黄浦江转为主干,南宋时形成了上海浦新港和上海镇治,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黄浦江两岸置上海县,属松江府管辖。浦东地域元、明以来属上海县,直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析上海县地置南汇县,嘉庆十年(1805年)析上海县地置川沙厅。此外,今青浦县练塘地区古代沿泖湖水系与松江府相隔,自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时想,练塘地区就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上海方言

上海方言 门槛精 MONKEY,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典型的洋泾浜英语。其构词法得基本规则,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再加上一个汉语词根。其它与此均可依次类推。 赤佬 CHEAT,欺骗,和中文“佬”的混生词语,一个鲁迅时代最流行的洋泾浜俚语。 小(老)开 小(老)KITE,大小“骗子”之意,以后引申为对有钱人的泛称。 戆大 GANDER,傻瓜,呆鹅,糊涂虫,引申为受骗者,现被北方人读作“港都”。 混枪势 “混CHANCE”,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等等。 发嗲 “发DEAR”,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轧朋友 "GET朋友",GET,搞,得到。搞女人,结交异性。“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如“轧闹猛”(凑热闹)。拉三 LASSIE,少女,情侣,引申为妓女、卖淫者或生活不检点的青年女子。慕客 MUG,流氓,引申为嫖客。 大班 大BANKER,大银行家,引申为大老板、富豪。 退灶私 "退JUICE",JUICE为油水和钱财,“退JUICE”的本义,是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后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克拉 COLOUR,色彩,引申为时髦的、衣着光鲜的,现仅由于形容上海老小资――“老克拉”(又记为“老克腊”) 接(划)领子 "接LEADS",LEADS,LEAD的复数形式,意为提示,暗示,线索。接LEAD,即得到暗示或暗示(“划”为上海方言,意为给出、抛出)。着台型 (衣)着DASHING,DASHING本义指穿着打扮很漂亮,后引申为出风头、自我表现,自我炫耀等。 落佻

河北省遵化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河北省遵化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洗漱纳罕孽根祸胎懵懂顽童 B . 寒喧踌躇惴惴不安瘦消不堪 C . 残骇桅杆司马轻衫咀嚼赏鉴 D . 抚赝缭倒恬然自安赴汤蹈火 2. (4分) (2017高三上·桓台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谨记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老师的艺术样式。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万虫”“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则有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①“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竖贞不屈的品格……②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李苦禅未着意印学,诗不及齐,书法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李苦禅认为:“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把要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片上——③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印的真精神。” 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法为无法”。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1) 文中划线的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授徒伫(chù)立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从我伲到阿拉——由上海方言词汇演变看中国近现代

从“我伲”到“阿拉”——由上海方言词汇演变看中国近现代 史中的上海 胡思远景观学学号 引言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同时也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本人对于家乡上海,以及流传在这个地区的吴侬软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无奈,近些年来吴语使用者数量不断减少,小一辈的上海人已经不再会说正统的上海方言,这着实让笔者焦心扼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地区的语言变化,更是反映当地历史动荡的一面镜子。上海方言挺过了近年来的沧桑变迁中,没有消亡。但确要眼看着在如今安静的岁月中渐渐凋零,实在难过。出于这样的目的,我撰写了这篇小文,并将我进入大学以来了解的一些关于上海方言和上海文化历史的概貌和变化记录在这里。在撰写这篇论文的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完善和精准我的文字,并希望能以自己的拙见为家乡的语言传承做一些贡献。从框架上讲,一门语言主要是由语法,语音和语素组成,语素即词汇,也是最能体现当地人生活习惯和历史变迁的部分,所以我在下文中将主要讨论上海方言中词汇的变化。小小学生门外汉一名,提笔胡诌,挂一漏万,欠详之处还望见谅。 一、开埠前的上海方言 语言区之间的分化融合,与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活动范围的分裂融合直接相关。人口的迁徙和定居,才使得这一地区的方言有了区别于附近方言的土壤。而上海方言,则是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集才开始形成的。 历史上有文可依的上海话,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初年,上海才子张南庄的章回小说——《何典》,几乎全本都是由上海话口语夹杂官话书面语写成。鸦片战争之前的上海方言可见一斑,有趣的是,其中的是一些词汇表达,如“后生、花花公子、墨测黑、肚皮里蛔虫”,在现如今的上海日常方言中仍可见到,这也显示了上海方言的稳定性。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共42分.1-10每小题3分,11-16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1 3 -的倒数是( ) A .3- B .13- C .13 D .3 2.(3分)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48a B .x y ÷ C .()a x y + D .1 12 abc 3.(3分)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A .14-+与1 B .2(1)-与1 C .4[4(8)]----与1 D .21-与1 4.(3分)已知式2326y y -+的值是8,那么代数式2 312 y y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5.(3分)下列各单项式中与单项式22xy -不是同类项的是( ) A .24xy - B .24y x C .2xy - D .2x y - 6.(3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B .过已知三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C .一条直线通过无数个点 D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3分)在直线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9AB cm =,4BC cm =,如果点O 是线段 AC 的中点,则OB 的长为( ) A .2.5cm B .1.5cm C .3.5cm D .5cm 8.(3分)当分针指向12,时针这时恰好与分针成120?的角,此时是( ) A .9点钟 B .8点钟 C .4点钟 D .8点钟或4点钟 9.(3分)已知关于x 的方程432x m -=的解是x m =,则m 的值是( ) A .2 B .2- C . 2 7 D .27 - 10.(3分)下列正确的是( ) A .22ab -的系数是2- B .332ab 的次数是6次 C .537ab 是多项式 D .21x x +-的常数项为1 11.(2分)小明去银行存入本金1000元,作为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到期后小明税后共取了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濒临消失的长沙老话 1、啯【gó】这;啯杂【gó zá 】这个、这只、这件。还有啯哈、啯阿的说法。 2、冇【máo、mǎo】没,没有。通常习惯用…冒?字,纯粹是谐音。 3、杂【zá】量词:个、只、件、根、道等等。[例]啯杂路(事情);啯杂柱子;啯杂菜。 4、路【lǒu】事,事情,事件;收益,出路,希望。[例]我跟小倩结婚的…路?已经冇…路?哒。[例]今天练摊有…路?冇咯,冇么子蛮大的…路?,百把块钱的…路?。 5、港【gang】谐音字:讲,说。[例]今天公司的开业典礼,首先请总经理…港?话~[例]今天的演讲很精彩,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港?得深入浅出。 6、策【cè】调侃、挖苦、开玩笑;商量、讨论、辩驳;侃大山、扯闲谈。[例] 我只不过处哒一点小洋相,你们就莫…策?我哒咯。[例]我们再最后…策?一下明天谈判的议程。[例]你们几个在这里…策?什么咯,我们还不是…策?一些明星八卦。 7、呷【qiá】吃。[例]今天我请你…呷?饭,明天你请我…呷?饭,要得不咯,[例]这个菜(盐)放咸(hán)哒,只好少…呷?一点。[例]…呷?鱼…呷?肉,不如…呷?几根小菜舒服。 8、呿【kè】去: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注:长沙话…去?读(kè),很多人用…克?做谐音字很别扭,如果用…呿 ?来代替,就很好,表示是口语的…去?,读(kè),就非常完美。 9、,1,哎【ǎi】句末语气助词。[例](吵了两句嘴,老公要出差)你未必不去送他一下…哎?, 10、,2,摆【bai】词、句末语气助词,类似于吧、吗。[例](吵了两句嘴,老公要出差)你还是应该去送一下他…摆?。[例]是(的)…摆?,我就晓得是这么回事。[例]今天一天都没看见你,你是到你妈妈那里呿哒…摆?,

论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一)

论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一) 论文关键词:上海方言普通话变异语言接触语言地位语言认同 论文摘要: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既有历时变化,又有共时差异;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在语言接触中会相互影响。上海方言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分析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上海方言在变化,但不会消失,我们应努力营造多语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环境。 引言 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舆论界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人大委员提交议案建议保护上海的方言文化,规范沪语,推行沪语;市教委预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以保存“原汁原味”的上海话。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就此现象各抒己见。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文章“救救上海话”;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认为:“上海闲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①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在响起: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游汝杰教授认为:“不必担心上海话消失,因为上海话不是一成不变的。”②;“上海人的上海话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减弱……只是其特色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了。”③;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孙晓先认为:“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并不会因此受到挤压,不需要特别保护。”④种种观点充斥着舆论界。上海方言需不需要受到保护?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方言,舆论界究竟何去何从?本文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上海方言本身的特点,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该问题的答案。 一、上海方言的特点 钱乃荣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一书中详尽地研究了近代以来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演变。纵观上海方言自开埠至今近16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上海方言有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日趋向普通话靠拢的特点。 (一)借用地方方言现象明显。 自开埠以来,外籍人口大量移入,随之带来大量方言土语。上海方言吸收了很多周边地区如松江、苏州、宁波、杭州的方言土语。“勿来三”是苏州话,“莫牢牢”是杭州话,新上海人喜欢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等),是将“莫牢牢”译成了普通话;就连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也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广泛的语源也使上海方言中产生大量的同义词,如:北方话中的“饼子”,上海方言就有“大饼,面饼,晶饼,羌饼”等几种叫法。(二)明末清初华洋杂处产生了大量译词、外来词和洋泾浜语。 这些词有的直接音译入上海方言,如:巧克力,咖啡,沙发,开司米,磅,水门汀,牛轧;有的意译,如:火车,飞机,细胞,蜜月,黑板等;有的音译加意译:冰淇淋,网吧,迷你裙,苏打水,霓虹灯,色拉油等;还有先音译后意译的,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laser—来塞光—激光。明末清初华洋杂处还产生了一种洋泾浜英语,如:“混腔势”其中的腔势便是由英文的chance转变而来,还有“瘟生”(onecent),“轧沙丁鱼”(sardine)都是洋泾浜在上海方言中留下的痕迹。 (三)词汇的都市化。 随着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批本土词汇被书面语通用语词汇及新生的都市词汇所替换,如“日头”,“影戏院”,“寒暑表”分别被“太阳”,“电影院”和“温度计”所取代;同时不断产生花样繁多的都市流行语,从20世纪初的“出风头”“拆白党”到90年代的“酷,美眉,丁克,掏糨糊”,无不为上海方言注入新的活力。 (四)上海方言有着日益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它的变化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和渐变性。 关键词:语言;不平衡;渐变 一、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

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广告语体在当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采取突变的方式,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人们将会一下子丧失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会突然终止,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事实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走的渐变之路。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 三、小结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

关于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12.24”重大煤气泄漏事故的通报

关于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 “12.24”重大煤气泄漏事故的通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重大煤气泄漏事故的通报 安监总管一〔xx〕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xx年12月24日上午9时左右,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重力除尘器泄爆板发生崩裂,导致44人煤气中毒,其中17人死亡、27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安全监管总局督促各地在岁末年初要特别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发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赵铁锤、王德学、孙华山等领导同志就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立即做出部署,将此事故通报全国,并就督促各地在岁末年初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发展提出要求;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副局长孙华山率有关司局负责人赶赴现场,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深刻吸取事

故教训,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岁末年初的安全生产工作,现将有关事故情况通报如下: 据了解,事故发生前4个班的作业日志表明,炉顶温度波动较大,炉顶压力维持在54—68Kpa之间。24日零点班该炉曾多次发生滑尺,至事故发生时,炉内发生严重崩料,带有冰雪的料柱与炉缸高温燃气团产生较强的化学反应,气流反冲,沿下降管进入除尘器内,造成除尘器内瞬时超压,导致泄爆板破裂,大量煤气溢出。因除尘器位于高炉炉前平台北侧,时季风北向,大量煤气漂移至高炉作业区域,作业区没有安装监测报警系统,导致高炉平台作业人员煤气中毒。没有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当班的其他作业人员贸然进入此区域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据初步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一是在高炉工况较差的情况下,加入了含有冰雪的落地料,导致崩料时出现爆燃,除尘器瞬时超压,泄爆板破裂,造成大量煤气泄漏。二是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作业现场缺乏必要的煤气监测报警设施,没有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三是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事故发生前,炉顶温度波动已经较大,多次出现滑尺现象,但没有进行有效治理,仍然进行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679339.html,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作者:陈欢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 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 一、四川方言的形成 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巴蜀方言也同样是受到北方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定型的。

从语言学角度谈上海话保护

从语言学角度谈上海话保护 一、引言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从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普通话在促进各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语委2000年全国语言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共同语和方言并存的状态,推普工作的如火如荼进行势必会对方言的使用及传承造成一定的威胁。虽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是方言还是面临一定的危机。本文就以上海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谈上海话保护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几则新闻说起。 二、针对上海话的几则报导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几位中学生,于2005年暑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上海话‘处境’不妙”。学生们发现最应该使用上海话的地方,比如城隍庙的商铺,上海老街,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准说上海话,课堂外不会说上海话,学生们也很少用上海话交谈,大同中学的一位学生对本刊说:“有外地同学在,我们说上海话是不礼貌的。” 如今在小学初中校园内,已几乎听不到学生之间的吴侬软语。而在家庭里,孩子们强大的“推普”力量甚至“逼迫”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卷着舌头讲起洋泾浜普通话来。 如今在上海,沪语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们发现身边的许多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这样的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为了让上海小囡重新开口说起上海话,前不久上海专门定制了一本沪语童谣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这本教材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昨天发布,要点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完成12个调查点语音数据的调查采录及记音转写工作;在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有声数据汇入国家总库;启动上海语言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浦东的785路巴士车近日开始全线试点沪语(上海话)、普通话和英语同时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年是大家公认的5G 商用元年,移动通讯行业人员想了解5G 手机的使用情况,在某高校随机对500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调查方式是普查 B .该调查中的个体是每一位大学生 C .该调查中的样本是被随机调查的500位大学生5G 手机的使用情况 D .该调查中的样本容量是500位大学生 2.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为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空气的组成情况,较好的描述数据,最适合使用的统计图是( ) A .扇形图 B .条形图 C .折线图 D .直方图 3.统计得到的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50,取组距为10,可以分成( ) A .10组 B .9组 C .8组 D .7组 4.根据下列表述,能确定位置的是( ) A .天益广场南区 B .凤凰山北偏东42° C .红旗影院5排9座 D .学校操场的西面 5.如图,象棋盘上,若“将”位于点(1,﹣2),“象”位于点(5,0),则炮位于点( ) A .(﹣1,1) B .(﹣1,2) C .(﹣2,1) D .(﹣2,2) 6.在坐标平面内,若点P (x ﹣2,x +1)在第二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2 B .x <2 C .x >﹣1 D .﹣1<x <2 7.当k <0时,一次函数y =kx ﹣k 的图象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8.如图,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鱼”的每个“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1 3,则点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是( )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商丘市民权话词汇调查 学号:90213039 班级:09外汉本一作者:鲍会娜 指导老师:邱斌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本文以民权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民权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民权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民权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民权话;词汇;对比 引言 民权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商丘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兰考县,曹县,睢县,商丘市,离省会郑州168公里。民权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孙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通行于民权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相同,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 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及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民权县地方方言内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民权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回家,小菊不欺席。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锯锯,它还不欺。”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回家,小猪不吃食。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煮煮,它还不吃。”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原文出处】方言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05 【作者】王永炳

【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正文】 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 等写法。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 见于字典辞书及典籍中,给后来有心于诠释有关词语语义、追溯语源、搜寻旁证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从事研究、诠释元杂剧的方言口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工作,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对“庞居士、婶妗、方头、三姑六婆”等方言俗语及“忽剌孩、答剌罕”等少数民族语词进行诠释工作。其后有徐渭、王骥德、凌濛初、阎遇五、金圣叹、毛西河等人对《西厢记》等做了注释工作。就以徐渭的《南词叙录》来说,这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资料的著作。他早就赏识民间语言的妙用。他称赞《琵琶记》说:“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同时他把南戏中常用的方言词义条举解释,共收53条。近 年来,随着人们普遍对古典戏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对戏剧语言的诠释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除了顾肇仓、吴晓铃、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等 人分别对《元人杂剧选》、《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作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诠释古典戏剧方言俗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书籍和论文。但是迄今为止,各戏剧注释专书及有关论著中对某些方言语词的注释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阅读古典剧作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方言口语词汇,按现有的注释可能欠妥或不当。特胪列并论析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01胡哨(忽哨)打哨子打胡哨 打唿哨《赵礼让肥》? 2:(强人喽罗打哨科,正末唱)飕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