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赏析

|全诗|原文翻译

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

原文

水调歌头⑴舟次扬州和人韵⑵

落日塞尘起⑶,胡骑猎清秋⑷。汉家组练十万⑸,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⑹,忆昔鸣髇血污,佛狸愁⑺。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⑻。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⑼。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⑽。二客东南名胜,万卷书事业,尝试与君谋⑾:莫射南虎,直觅富民侯⑿。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次:停泊。人:指杨济翁(即杨炎正,杨万里的族弟)、周显先,是东南一带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

⑶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⑷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胡骑:此指金兵。猎:借指发动战争。

⑸组练:组甲练袍,指装备精良的军队。

⑹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⑺忆昔二句: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佛(b )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⑻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⑼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梦》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⑽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桔消愁。倦游:倦于宦游,即厌于做官。桔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龙阳洲种桔千株。临终时对其儿说:我家有千头木奴,足够你岁岁使用。(《襄阳耆旧传》

⑾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名胜:名流。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

⑿莫射二句:《李将军列传》载:汉李广居蓝田南山中,闻

郡有虎,尝自射之。又据《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二句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 所作。以下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 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 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 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 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 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 丙辰:指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 诸城市)任太守。 2 达旦:到天亮。 3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 不胜(shèng,旧时读 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 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 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 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 但:只。 15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 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 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 1076 年(北宋 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 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 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 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 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 1071 年 (熙宁四年) , 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 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 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 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 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 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 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 亮的皎洁, 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 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 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 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全部古诗(含译文)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全部古诗(含译文) 古诗(一)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古诗(二)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妆:装饰,打扮。 ⑷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古诗(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古诗(四)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古诗水调歌头·追和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追和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追和》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元干。其古诗全文如下: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前言】《水调歌头·追和》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作,作于作者辞官南归大约二十年后的某一夏日,重游吴地之时。此词先写作者自己心境,展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再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以及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2钓鳌(á)客:谓人有大志。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山,常随海潮上下漂浮,不能固定。上帝于是命十五只巨鳌轮番用头顶住五山使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位巨人,不几步就到了五山。一次就钓起六只巨鳌,并背回其国。后世用以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3削迹:屏迹,表示隐居。4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5吴会:今江苏吴县。清赵翼《陔余丛考》:“会,读若贵。西汉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郡县连称,或读为都会之会,

非。”6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俗谚:(第)三伏在秋。五湖:此指太湖。7旄(má)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此用旄头指金兵。8孤负:即辜负。9南州:泛指南方。10豪气:豪迈的气概。11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12清夜:清静的夜晚。13瓦鸣沟:即瓦沟鸣。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14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15付与:拿出;交给。16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翻译】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人世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赏析】上片自写心境,构画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词格调。“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钓鳌种瓜,本属隐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从“重来吴会”两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

水调歌头的原文

水调歌头的原文 水调歌头 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所作, 那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 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 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指 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赏析: 《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作者运 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 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渗进浓 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 1076 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做太守,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 于是做了这首 《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 表示过“归依佛僧”, 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 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 1071 年(宋神宗熙 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 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 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 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 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 手足分离和私情, 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 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 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 亮的皎洁, 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 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作者,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 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 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 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 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 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 170 余问的磅礴 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 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 (王逸 《楚辞章句·天 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 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水调歌头》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 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 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 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 狂的精神状态, 故呵问青天, “似痴非痴, 愤极悲极” (胡浚源 《楚辞新注求确》 ) 。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高鼎《村居》原文、译文、赏析【word版】.doc

高鼎《村居》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村居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高鼎代表作品:《村居》、《早行》、《怀李啸云》、《虚堂》、《偶书》、《秋宵怀湖上》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 (3)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分析: 辛弃疾金戈铁马登上词坛,成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同时开启辛派词人。在他的诗作中往往显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同时,他总是以英雄自许,“要写行藏入笑林”,展示出英雄的苦闷与虎啸风生。本首词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特点。 上片一句写景,一句写情,相互交织。作者以“楚天千里清秋”起笔,首先给人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气势,同时“清秋”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也借用“秋”本身意象渲染着萧瑟、荒凉。接下来依旧是景语,“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茫茫的秋色之中,水天相交,“无际”不仅是秋天给人的苍茫无限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无限,但这种“无限”与水、天相连带有空虚的情感。这是第一层。从“遥岑远目”开始,进入第二层。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这层引入。词人远眺远山,看山脉如簪如髻,直接点出自己的心绪是“献愁供恨”,是哀愁和怨恨。但“愁”、“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把笔锋转入第三层,从情感抒发又转到秋日之景。“落日”、“断鸿声”、“游子”三个意象表明作者在此的哀愁是一种漂泊孤苦之情。词人站在楼上眺望的景物也从远山转到课落日和孤雁,从这些景物又联想到了自己这个“游子”。这是第一愁。最后,词人继续将这种哀愁书写下去,以“吴钩”作为借代,代指自己满腔抱负与满身才华,但是却怀才不遇,“无人会登临意”,没有人能了解他的才干,只能面对秋景哀叹这种才华的埋没。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使他终得不到重用,这种空有才华之感在这里强烈地表现出来。这样,作者的愁恨又上升一个层次:怀才不遇。这是第二愁。 下片主要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哀愁。首先第一层的典故是“季鹰”与“鲈鱼”,“季鹰”借指词人自己,而“鲈鱼”象征的是故乡。漂泊异乡的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对于故乡的思念,这也是词人的第三愁。接着又是典故,“求田问舍”是写小人在国家衰亡之际只知奔走结营,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安危。“刘

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及翻译整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shu ǐ调di ào 歌g ē头t óu ·明m íng 月yuè几jǐ时shí有yǒu 苏s ū轼sh ì 明m íng 月yu è几j ǐ时sh í有y ǒu ?把b ǎ酒ji ǔ问w èn 青q īng 天ti ān 。 不b ù知zh ī天ti ān 上sh àng 宫g ōng 阙qu è,今j īn 夕x ī是sh ì何h é年ni án ? 我w ǒ欲y ù乘ch éng 风f ēng 归gu ī去q ù,又y òu 恐k ǒng 琼qi óng 楼l óu 玉y ù宇y ǔ,高g āo 处ch ù不b ù胜sh èng 寒h án 。 起q ǐ舞w ǔ弄n òng 清q īng 影y ǐng ,何h é似s ì在z ài 人r én 间ji ān ? 转zhu ǎn 朱zh ū阁g é,低d ī绮q ǐ户h ù ,照zh ào 无w ú眠mi án 。 不b ù应y īng 有y ǒu 恨h èn ,何h é事sh ì长ch áng 向xi àng 别bi é时sh í圆yu án ? 人r én 有y ǒu 悲b ēi 欢hu ān 离l í合h é,月yu è有y ǒu 阴y īn 晴q íng 圆yu án 缺qu ē,此c ǐ事sh ì古g ǔ难n án 全qu án 。 但d àn 愿yu àn 人r én 长ch áng 久ji ǔ,千qi ān 里l ǐ共g òng 婵ch án 娟ju ān 。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的赏析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 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 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 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 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 句句不离赏月, 而又没有一句正面 描写月色, 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 这就不落窠臼, 写出了新鲜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 过对青天的询问, 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 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 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 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 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 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 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 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 人生在 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 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 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
1/5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渊冲先生译作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T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 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林语堂先生译作: 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水调歌头朗诵原文

水调歌头朗诵原文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 朗诵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 弟弟苏辙 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楼宇,指想象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雕花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人(指作者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月光。

译文 丙辰年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 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 又恐怕返回月宫美玉砌成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寒 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 低低地挂雕花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人 (指作者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变迁,月有阴晴圆缺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 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 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月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哲学意味,可以说是 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 是公元 1076 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 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 “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 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困惑。公元 1071 年(宋神宗熙宁四年), 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 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 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升 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 节操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伦理负 荷。此点题序中并有深微提示。 大自然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她很容易启发人们艺术联想。一钩新 月,可联想到初生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团圆生活;月亮皎洁,让 人联想到光明磊落人格。 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憧憬与理想! 苏轼 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作者,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 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

《村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村居 清代: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

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与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与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品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主题归纳】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 文与翻译 【--中秋节祝福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

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地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地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地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旳?(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旳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旳,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旳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旳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旳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旳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旳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旳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旳时候圆呢?人旳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旳月色。 注释

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翻译赏析

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翻译赏析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翻译】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 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b/245htm。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原文 《落日绣帘卷》 作者: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堂上②,欹枕江南烟,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④,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⑥,千里快哉。 【注释】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③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⑤醉翁:欧阳修别号。 ⑥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⑦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⑧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⑨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差侍,有风飒

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⑩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11)刚道:硬说的意思。 (12)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

小学古诗词原文与译文

小学古诗词原文与译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鹅,鹅,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欢快地唱歌。曲项向天歌。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轻轻地白毛浮绿水,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红掌拨清波。 画 无名氏 远看山有色,从远处看山,可以清楚看到山的颜色,走到溪流近近听水无声。旁,却听不到水流的声响。春天已经过去了,但花春去花还在,儿还照样开放着,人走近时,树上的小鸟却并不惊人来鸟不惊。慌飞去。 静夜思 [唐] 白 床前明月光,皎洁的月光洒照在床前,我还以为是地上降了霜。疑是地上霜。抬头看着高洁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家乡。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悯农(积累) [唐] 绅 锄禾日当午,烈日当空,正当中午,农民还在地里锄草,又累又汗滴禾下土。热,汗水不停地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上。哪个知道谁知盘中餐,碗里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经过辛辛苦苦的劳动粒粒皆辛苦。换来的啊! 春晓(课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春夜一觉睡到天亮,刚刚醒来,就听到鸟儿到处啼处处闻啼鸟。叫,才知道已是清晨。一夜风吹雨打,不知道有多 夜来风雨声,少花朵被打落了! 花落知多少。 村居(课文)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农历二月里,春草茁壮地生长,黄莺儿快乐地飞翔,拂堤柳醉春烟。柳柔软的枝条飘动,轻佛着堤岸,似乎醉在浓 儿童散学归来早,浓的春烟中。一群儿童放学早归,赶忙趁着吹来的忙趁东风放纸鸢。一股暧和的东风放风筝。

所见(课文)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放牧的儿童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唱歌,响亮的歌声振林樾。歌声在树林里振荡.他想要捕捉在树上鸣叫的知了, 意欲捕鸣蝉,就立即停止唱歌,紧闭着嘴,悄悄地站在树旁。忽然闭口立。 小池(课文) [宋]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泉水,好像很爱惜这涓涓细树阴照水爱晴柔。流,不愿多流一点,树荫倒映在池水里,让人多么小荷才露尖尖角,喜爱这晴天的柔美风光。池中荷叶那尖尖的角儿才早有蜻蜓立上头。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停落在上头了。 赠景文(课文) [宋]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叶儿凋零,唯有那枝干斗风傲霜。一年中最美一年好景君须记,好的光景,请您一定要记住,还是在橙黄橘绿的初正是橙黄橘绿时。冬时节。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