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2016121613364743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2016121613364743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教育厅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

情况的说明 1 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5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5 (二)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09 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34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46 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63 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78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01 中学生物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14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26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44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66 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79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90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01 (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320 (四)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34

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

— 1 —

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

— 3 —

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 4 —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 —

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

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6.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

7.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

— 6 —

同利益,养成全球意识、世界眼光。

9.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部分德育范畴

一、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基础性内容。道德规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小学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主要集中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要求上,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调控情绪、战胜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学会交往与沟通、学会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养成热爱

— 7 —

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并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法治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学法、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追求公平正义,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四、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基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国情,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国家立场和民族担当的合格公民。

— 8 —

五、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反映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归属感。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我国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帮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六、经济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等规则。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经营观、择业观、竞争观、效率与公平观,帮助学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培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个性品质,追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正当的经济生活。

七、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力。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对学生进行继

— 9 —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八、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九、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教育是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和奉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引领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学习中华民族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理性地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选择,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过有意义的生活。

— 10 —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体化意识,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培养良好品行上,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积极探索品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好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

品德与生活(1-2年级)

一、道德规范教育

— 11 —

— 12 —

二、心理健康教育

— 13 —

— 14 —

— 15 —

三、法治观念教育

四、文化自信教育

— 16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