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政治学 第一讲

发展政治学 第一讲

发展政治学 第一讲
发展政治学 第一讲

发展政治学

内蒙古党校:庄虔友

课程介绍

◆课程特色:专业性、理论性、综合性。

◆讲授方式:集中授课、紧扣课本,重要理论和知识点讲解为主。

适当联系实际讨论。

◆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后阅读;掌握重点;了解考试要求。课程主要内容

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三部分):

导论:发展研究与政治发展理论

Part 1. 政治发展宏观理论:第一章政治发展概念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现代化理论

第三章依附理论

Part 2. 政治发展微观理论:第四章政治发展中的参与理论

第五章政治发展中的腐败理论

第六章政治发展中的危机理论

第七章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化理论

第八章政治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理论

第九章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理论

第十章政治发展中的民主理论

导论:发展研究与政治发展理论

◆发展政治学研究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问题,它应用

政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各种可能的研究途和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及其主要规律,探索政治体系变化的方向和条件。

◆它属于发展研究群中的一个分支。

一、发展研究的缘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主题的转换,如何实现经济

起飞、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顺利进入到现代化轨道,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议题。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有关发展的理论层出不穷,研究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时尚,逐渐形成了“发展理论”学科群。

?“发展研究”学科群: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哲学、

发展伦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学科和研究领域。也与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等重要学科交叉。

?是一种研究领域,不仅仅是学科。

?美国是发展研究的大本营。195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

议,在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中设立了“经济增长委员会”,创办学术刊物《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围绕着这个刊物形成了一个学术圈子,这个学术圈子就成为发展研究和发展理论的最早班底。在50、60年代,发展理论家们从事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研究,成果显著。

?60年代是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的黄金时代。

五六十年代代表性成果

◆社会学方面: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55)、《社

会:进化观与比较观》(1966)

◆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体系》(1963)、《现代化:抗拒与变

迁》(1966)、《革命与社会转变:文明的比较研究》(1978)

◆M·列维(M. Levy),《现代化与社会结构》(1966)

◆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1965)

◆经济学方面:霍塞利茨(B.F.Hoselitz),《经济增长的社会学方

面》(1960)、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经济增长与结构》(1965)

◆政治学方面:大卫·阿普特(David E. Apter),《现代化的政治

学》(1965)亨廷顿(Huntington, Samuel P.),《变革中社会的政

治秩序》(1968)

发展政治学

◆综合来看,发展政治学是发展研究或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它

的兴起也脱离不开发展研究的总体背景和学术语境。

◆从总的学术背景来看,发展政治学首先兴起于美国,这与二战

后美国的特殊地位和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美苏争霸,加强对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

力)

◆其次,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起也来自于第三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

中获得理论指导的强烈愿望,即“提供发展策略的需要”。

发展政治学研究的内容

◆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动员以及社会动员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

用;

◆发展过程中政治参与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发展政策的影响;

◆发展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实现那种能够促进

发展的公平;

◆如何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对发展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关整治的对

策;

◆对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

民主化以及民主化过程中可能的问题;

◆分析经济发展的国际后果并探讨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政治学的内容(课本分类)

◆政治民主化研究: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传统政治体制

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路径、和平的民主转变的条件和过程;

◆政治稳定研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原因如

何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

◆政治腐败研究:现代化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普遍性及特点、腐败

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政治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改造。

◆还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危机、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等。发展政治学的两大学术流派

◆现代化理论: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性,进而研究

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路径,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课题。

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

政治性指标。

◆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拉美等第三世界国

家的学者提出的发展理论。

◆依附理论它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为什么有些

国家没有实现现代化。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关于政治发展的概念界定(课本第一章)

◆政治发展是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念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

◆它建立在由“变迁”“增长”、“演化”“进步”以及“发展”等

词汇所组成的概念体系之上。

◆发展:首先,从形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表明一个事

物从一点到另一点,从一个层面到另一层面的连续转化的现象;

◆其次,从价值上看,这种转化意味着向着更好的更理想的目标趋

近;

◆第三,从性质上看,发展意味着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

◆由此看来,发展不仅被看做是一种定向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渐趋

完善的运动,它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政治发展的内涵

◆(1)两种思路

◆描述性概念,即把政治发展理解为一个单一的或一组过程。如,

阿尔蒙德就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三个方面:角色分化;次级体系的自主性;

文化的世俗化。(描述性概念强调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变化)

◆目的论概念,即政治发展被设想为达到某个目标的(如民主政治、

政党政治等)运动。(它具有价值指向)

三种典型的观点(有关政治发展的学术观点有十几种)

◆白鲁恂(派伊)的政治发展观

◆1.社会成员地位和角色的改变:社会成员从臣属到公民的转变、政

治参与的扩大、于平等敏感性提高、于法律普遍接受;(从臣民到公民)

◆2.政治体系能力的提高:高效决策、顺利贯彻、有效控制、积极回

应;(治理能力)

◆3.政治体系的分化:结构分化、功能专业化、政治体系的各个部分

之间能够有效整合;(结构分化、专业化)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摒弃习俗和宗教典籍,寻求世俗信息来制定

行动方案;

◆2.政治体系的结构分化: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利益集团和大

众传媒;

◆3.政治体系决策能力的提高:决策的高效及对国内外环境影响能力

的提高。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后果。

◆2.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

◆3.核心是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

关系。政治发展意味着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制度化以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

政治发展的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物质技术手段的改进。

◆制度层面:组织制度的合理化和制度化水平提高。(更专业、分工

更明确合理、更科学)

◆文化层面:思想观念(现代文明)、政治心理(从臣属到独立)政治发展的内容体系(政府社会的角度)

◆从政府政治体系来说,政治发展主要表现在政府各种管理和协调

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和政府制度和功能如何得以完善。

◆从非政府政治体系来说,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壮

大,公民政治责任心的增强,以及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而政治发展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非政府组织的发育、公民文化的培育、社会和个人自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国家与政府层面

政治权威的合法化(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

政治体系的民主化(权力来源与权力运行)

政治制度的合理化

政治行为的文明化(非暴力)

政治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决策)

政治秩序的稳定化等(逐步摆脱治乱循环)

民主、法治?

市民社会层面

社会组织的多元化

社会组织的自治化

社会行为的规范化

公平合理的政治参与

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

政治发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迁。

广义的政治发展: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发展的变迁过程。

狭义的政治发展:主要指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结构转间分化、专门化,组织区域制度化,人民参与性增强,社会趋于平等,文化世俗化,政治系统的执行能力随之加强等。

发展政治学一般指狭义的政治发展。

发展政治学的宏观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第二章现代化理论

所谓现代化理论,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普遍兴起的以研究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如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为主题的理论。

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政治独立,经

济上也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现代化研究就应运而生。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受三个重大事件影响:

◆美国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西欧国家受二战影响而削弱,美

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实施了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帮助受战争摧残的欧洲重建,美国承担了管理世界事业的责任。

◆共产主义运动的扩展。苏联把影响扩展到东欧,中国、朝鲜等。

◆欧洲殖民地帝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解体。新生的民族

国家寻求发展模式,提升本国经济,提高政治独立。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美国政治精英鼓励社会科学家研究第三世

界国家,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以防止被苏联的共产主义集团夺取。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什么是现代化?

?最狭义的理解是“17世纪以来那种新文明的实现过程”。西方

学者对“现代化”的表述较多。

?布莱克认为:现代化的概念包括有关人类发展的一系列解释,

它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现代化的动力》)

?奥康内尔指出:在社会科学中,有一个名词用以指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或前技术的社会逐渐消逝,转变成另一种社会,其特征是具有机械技术以及理性的或世俗的态度,并具有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这个名词就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

关于现代化的表述

?瓦尔马的定义是:“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个性化、都市化、民众教育、具有代

表性的政府、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各阶层收入、向伤残贫困者提供福利。(《现代化问题探索》)

?艾森斯塔特,“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

体制向现代化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中国学者的定义。认为现代化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

程。它是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

?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做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

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已经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对现代化的理解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现代化概念,它们隐含着一个共同

的意指,即现代化是向着某种“现代的标准”迈进的发展过程,而这种“现代的标准”,大致上是以近代西欧及北美的社会为蓝图的。

?现代化理论建筑在“传统/现代”两分的预设上,认为人类社

会的历史是一个演化的连续体,而在某些点作了质的跳跃,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野。现代化理论认为这一发展轨迹有其普遍性,因此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社会或前近代(pre-modern)社会,都是朝向现代社会在演变。

亨廷顿对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的概括(P56)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

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

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

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

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

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

出不同水平或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

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

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

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区分

?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基础之上的。认为人

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演化的连续体,而在某些点作了质的跳跃,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野。(演化论)

?区分传统与现代是现代化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何为传统?何为现代?

传统与现代的区分(P61)

?行为模式标准(参见P57-59)

?经济方面:工业、服务业为主vs第一产业

?政治方面:专门化、世俗化、理性化

?社会结构方面:分化、多元化、流动性、科层制、城市化

?文化方面:理性主义、个人主义vs超验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方面:理性、自主、自由、参与等

?一个现代政治体系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高度差异性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组织体制;

?政府结构内部高度一体化

?以科层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体制,理性的和世俗的政治决策程

序;

?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

?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和有效的认同;

?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公民的利益表达得到

鼓励;

?政治角色的分配依据个人成就而不是归属关系;

?司法和制定条理以主要是世俗的和非特指某一人的法律制度为

基础。

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

◆后现代化理论(研究西方现代化之后的问题)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我国学者何传启提出,第一次现代化是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

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政治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

廷顿等

◆经济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罗斯托、弗兰克、格申克隆和库

兹涅茨等

◆社会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比较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布莱克和艾森斯塔特等)等

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六个学派

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批评

?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区分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假设认定,发展是单向式的,是由传统向现

代,由落后向先进,由简单向复杂逐渐演化的。落后国家必然要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模范,而其发展策略,则是引进外资技术、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其目标放在先追求经济成长,并以经济成长为发展动力,进而带动各方面的发展。

现代化与传统二分法之批判

?60年代末期之后,这种现代化理论开始遭到许多严厉的批判,

而逐渐显得破绽百出。譬如它所持的“传统/现代”两分的预

设,其实是不顾事实地把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性简化成两组对立的同质体。现代和传统是清晰区分、截然对立的吗?西方很多所谓现代的东西,其实在其文化中很多是传统就存在的。如理性、个人主义、法制传统、选举(来源自教区选举)等。

?它认为西方模式是个具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现代性具有普遍

的优越性,其实都是一种不顾历史﹑社会事实的虚构臆测,把一些未经批判的观念(如现代性)视为当然的价值。(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西方价值普遍化)

西方中心主义美国是否是现代化的唯一范本?

?现代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的全体”,不同的社会有趋同

的必然性。但其实每一个国家皆有其立国之道,皆有其内在发展的逻辑,没有趋同的必然性。

?现代化理论认为美国的社会可为典范,未来的世界是可预期的,

而只有那些发展中的地区,才是问题的所在。因此现代化理论带有浓厚的文化沙文主义的色彩、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对传统和现代化的取舍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主要指价值、观

念、体制方面的内容。从实质上看,是体用之争。福泽谕吉:外在文明、内在文明;韦政通:偏颇之路。

◆2、普遍的文化异质性。传统社会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来统摄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而转型社会则失去了这样的文化①区域间的差异②群体差异③代际差异④同一阶层内部差异

◆3、浓厚的理念色彩。差异普遍存在,认同危机,只能依靠抽

象的、原则性的理念,来暂时化解人们的认同危机,缺少具体的政策。(和谐社会)

◆4、高度的形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文化滞后、文

化超前。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文化超前的情况。人们的日常话语充满现代的辞句,而行为方式却是传统的。此即文化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脱节。(中国的情况)

第三章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它以拉丁美洲、非洲等

发展中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框架内研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原因。受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和帝国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被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依附理论兴起于拉丁美洲。拉美一直是西欧的殖民地,靠出口

原料与农产品来寻求发展。

◆拉美与美国经济学家、拉美政治家重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质疑。

依附理论的兴起与渊源

?20 世纪60年代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复苏计划的破产,认为

现代化思路下的发展项目只能缓解而从根本上无法解决贫困现状

?反思:揭露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破坏性:不平等交换导致赤字、

转嫁经济危机,从而陷入落后与停滞。

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

?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1949年发表了被称为“拉丁美洲经

济委员会宣言”的重要著作《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主张“外围”国家不能走“中心”国家的道路)

?巴西的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

?埃及的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

?英国的弗兰克,著有《白银资本》等,认为历史的演变不是一

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表现为世界体系内部中心的转移以及中心和边缘周期性的置换

依附论的主要观点

1、存在中心外围国家和依附关系。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持续不断的对外扩张,逐渐造成了落后国家

对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依附。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殖民性依附(colonial dependency):出现于16-18世纪。欧洲殖

民主义国家通过商业与金融资本对殖民地进行控制,使殖民地经济上依附殖民者宗主国。

◆金融—工业依附(Financial-industrial dependency):出现于19世

纪末期。在霸权中心,大资本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殖民地原材料生产与农产品生产的投资而向国外扩张,以满足霸权中心的消费需要。

◆结果:殖民地国家的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初级产品出口,有效劳

动力承受剥削,自身消费有限,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掌握在殖民者资本家手中,剩余价值以利润形式汇往宗主国。

◆新依附:二战后,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所形成的结构性依附。

其依附性结构的特征为:

◆A 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通过出口换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

结果,需要保护传统的出口品,限制国内市场发展。

◆B 工业发展受国际收支波动,所以依附国往往在国际收支上出

现赤字。

◆C 工业发展受中心国家技术垄断左右。

◆通过跨国公司,落后殖民地的农业或矿产品出口结构受到保护,

导致剩余价值流向先进经济中心—宗主国,这样宗主中心与边缘殖民地之间出现相互依赖。工业与技术结构响应跨国公司利益。

2、强调依附性与不发达的关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依附既是不发达的表现,也是不发达的原因。

3、解决不发达必须从依附关系入手,正确分析依附关系的特点和实质,对症下药。

依附理论:拉美现象

依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依附关系,欠发达的原因

依附理论的学术流派(了解即可)

?依附理论内部学说林立,各种流派之间分歧巨大,至今并没有

形成统一的或者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国内学术界的分类:

(1)把依附理论分为两种——悲观的“古典依附理论”和乐观的“发展依附理论”。

(2)按照理论的基本内容的价值倾向分为:激进主义的依附理论、改良主义的依附理论、正统主流依附理论

(3)按照学者们的政治立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阵营和非马克思主义阵营

(4)按照对内部和外部因素重视程度,分为对外依附论、国内殖民主义依附理论、内外并重的联系性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的学术流派

?按照对资本主义在落后国家发展前景的不同,将依附理论分为

三个流派

?否认了落后国家发展的可能性,认为即使能够获得发展的话,

也是低度发展;

?研究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但对其他

问题很少涉及;

?承认外围地区发展的可能性,但重点研究在中心国家资本主义

影响下落后国家的从属问题。

加布里埃尔·帕尔马的分类——三大流派

◆不发达理论(或低度发展理论):认为外围国家之所以落后,是

因为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外围国家的资本主义并不能带来发展。

◆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发展主义的修正理论:探讨外部结构对民

族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障碍。认为,中心国家主要是出口工业制成品获取高额利润,而外围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不断被压低价格,因此外围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要改变中心-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易,就必须使不发达国家尽快实现工业化,因此而提出了“进口替代战略”

◆依附理论的具体分析流派:主要研究依附得的具体情况,尤其

重视外围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认为这是外部因素发生影响的必要媒介。

依附理论对脱贫途径的探讨(课本没讲)

◆革命派方案:

◆代表人物:A.G.Frank(弗兰克);

◆观点:核心地位和边陲地位;关系越密切,边陲的低度发展程

度越深;

◆解决方案:唯一途径是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对内铲除保守政权,

对外斩断与核心国家的一切联系。

改良派方案

◆代表人物:以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新一代成员为代表,福尔

塔杜C.Furtado, 孙克尔O.Sundel

◆主张:反共反资;

◆解决方案:土地改革,改善大部分贫困农民的生活;帮助民族

资本家发展基础工业;一些重要企业、工业收归国有;建立拉

美各国经济联合体

中间派方案

◆代表人物:卡多索F.H.Cardoso, 法拉图E.Faletto

◆主张:主张和平手段推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体;依附与发

展可以共存。

◆解决方案: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以及对贫富差距、国际集团侵

略国家利益的警觉;通过合法途径推翻独裁者、建立民主政权;

团结工农监督和防止官僚和买办出卖国家利益。

依附理论的不足

◆依附论的意识形态偏见:以简单化、片面化的、静止的、机械

决定论的观点,把国际经济体系看作一成不变的静态体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外围”模式中,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是造成外围国家落后的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因而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基本上持有批判的态度,而对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等)即使有一些错误的做法,也持有容忍的态度。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和“依附”简单挂钩:发展中国家的落

后,就在于依附。

◆解决途径的简单化:依附论认为,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必要途径

是减少依附性,通过革命或改革等手段退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减少与发达国家的联系。

◆机械的外因决定论,边缘国家和人民是被动的

◆先验色彩的宿命论,容易造成失望情绪

◆使发展不再中性化,而是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联系拉美政治

现实)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关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的发展,以及处于其

中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世界体系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对现代化理论的

批判。现代化理论其实就是走西方的道路。

◆一批学者开始放弃寻求普遍模式,熊比特、波兰尼、普雷维什

三个主要学者对反思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自我调节的市场、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进行反思。试图解释一些国家没能发展的原因。

理论核心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世界经济包括一个占支配的中心

和一个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它们相互影响,并且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在发挥作用。

◆世界体系以整体发挥功能作用,通过贸易与投资机制,不断汲

取经济盈余,并且把财富从外围转移到中心。同样的机制,在中心地区引起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在外围地区则导致经济和政治的不发达。

◆中心和外围是紧密联系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在功能上有联

系,后者受到前者的抑制。外围地区是中心地区的财源,中心地区剥削和掠夺了外围地区的资源。

世界体系理论:经济和政治

◆世界体系理论就是将整个全球经济视为一个世界体系来研究。

不能脱离世界体系来研究单个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的贫困不是因为其特定的历史与内部特征,而是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相对其他国家的地位。

◆国家体系的运行存在周期性,称为霸权周期。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经历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即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

三个理论的比较:研究焦点比较

◆现代化学派是关于第三世界落后的内部视角的解释。

◆依附学派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外部解释。

◆世界体系学派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新的发展导向认识,即世界作

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理论结构的比较

?现代化学派–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

?依附学派–核心国家对边缘国家

?世界体系学派- 核心、半边缘、边缘三个世界的认识。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学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许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经济学(P8-P9) 2.与法学(P9-P10)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特点: 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 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a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b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c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象国家权利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1.起源: a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2.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的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氏族组织有根本区别的特殊组织 a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原始社会的武装组织和社会权利是全民所有的,保护全民利益的。而国家所设的公共权力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一直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发达于中世纪。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此,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2.契约论 在资本注意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主张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不能长久的停留,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门就相互定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 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暴力论 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最新《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政治学原理整理分析

政治学原理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

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3.1) 课程讲义

1.3西方政治概念的起源 “政治”这个词和“政治学”这个词,尽管中国原来有非常多的使用,但是今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是从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的影响引进过来的,所以为了理解这个词,下面,我开始进入我们这个第二部分,也是主要的部分——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许多西方的重要的词汇都起源于古希腊。我是讲不少西方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今天,不管是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它用的这个政治这个词,法语的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polis,这个词从希腊来讲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邦、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建在山顶的卫城叫做“阿克罗波里”,这个大家要知道的,这个非常简单用不着很高的学问,我去希腊做过一次旅游,到雅典,你到雅典以后你要到卫城,就那个原来在古希腊时候最著名的那个城,它就是这个词,就是叫这个阿克罗波里是吧,就四周有那个墙能够围起来保卫这个城,这个城叫阿克罗波里,简称就叫polis。雅典那个卫城今天还保留的非常的好,那下面它有城墙,卫城里面那山坡上面有我们今天读的时候想象的那个时候,希腊的著名的演悲剧的地方,演喜剧的地方,有苏格拉底做演讲的地方,有伯利克里站在那个地方做著名的葬礼上的演说那个小土山堆,一个小小绵延的山坡,你可以感觉到那个地方有非常发达的market,交换的地方。苏格拉底在market旁边有一个辩论的地方,穿梭其中和别人讨论哲学。翻过那个小山,那个背面有几个剧场,包括一个是经常演悲剧的,一个是经常演喜剧的。这个地方叫

polis。为什么叫politics,到城邦制形成以后,这个polis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他这个polis,每一个城邦,一个group一群人,都组成一个polis。所以它polis就和土地、人民以及他们的各种生活——我这里边已经把这个“政治”使用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个polis就具有这个邦和国的含义。希腊,我曾经那年写过一篇非常好玩的一个小文章,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我最后收到《群己论识》里面的第一篇,叫“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用政治的方式来解读希腊,我当时觉得西方历史,我说是如果用政治的角度解读历史,和用其他角度解读历史,结论是不一样的。我说,譬如,希腊被公认为西方文明滥觞之地,在哲学家眼中,希腊文明美不胜收,哲学艺术悲剧史诗群星璀璨,构成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写下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至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这是希腊。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当然了我这个讲得稍微刻薄了一些,希腊文明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当时在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这块今天看来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上百个城邦polis,尽管这些城邦,出现了像雅典民主这样伟大的制度,为后人的政治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多启迪——我只是说政治理论探讨,并没说政治实践——提供了很多启迪,但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希腊的政治实在难以令人崇敬。城邦的规模较小,少则几万人多则二三十万人,城邦之间战争频仍,最终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同盟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整个希腊文明元气大伤。著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可谓第一部伟大的西方政治名著。然后我讲,希腊衰落之后,罗马就取而代之。在有希腊文明、希腊非常辉煌的时候罗马就存在,罗马是在另一个地方,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翻过山、翻过那片地方就在那。由于希腊人,我刚才讲了,就那么一片巴掌大地方,二三百个城邦,互相之间的

大学社会学之政治与政治学

大学社会学之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政治主体为实现其利益要求和共同目标,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政治权力。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人类社会的日趋政治化,使得社会政治现象越来越复杂。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指导,吸收、借鉴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多方法地开展对社会政治进行研究,

才能深刻揭示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学的发展。 第一节政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而政治的涵义是政治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只有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才能弄清楚政治学研究对象。 一、如何理解政治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A·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一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1](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身份的人们对政治

有着不同的需求,对政治本身的理解和看法,也就具有动态、多元、相对的不确定性。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政治下定义。 (一)多维视野下的政治概念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政治源于并服从伦理道德规范。无论从中国儒家“德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西方“正义”的角度出发,人们都认为政治应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背离这种特征和标准的现实政治,就是不正义或不道德的。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里的“正”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意思是说,统治者的思想道德要符合这些规范,庶民百姓才不敢有所违逆,天下便可治也。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追求善,并且主张贤人政治,执政者要有“美德”和“知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他还认为,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公道或正义的生活,这就是政治活动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的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城邦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城邦中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些都是伦理道德政治观的体现。反映出了在特定历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1.1) 课程讲义

1.1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 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学问的角度来理解,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我讲这个话以后你们就会知道,等到你们到后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下面,我今天讲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政”和“治”这个词,“政-治”这个词的意涵。我今天一个是讲中国,一个是讲西方。我采取什么讲法?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们讲,我自己受的学术训练的背景是受很强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因此,我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对这个概念的缘起,进行一种考释、考察。今天这个方法,大家如果以后念历史学、念观念史、念哲学、念社会学、念观念史的时候,国外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受德国一个叫Kosseleck的影响,最后在英国有一个叫“剑桥学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研究。好比说,人们说我喜欢自由,我喜欢民主,我喜欢平等,我喜欢公正,它要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分析,你要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分析出来以后你再决定要不要。最后很多人做了观念的分析之后,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如果你以为上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知道,“自由好民主好,人家有我也要,你不给我就闹”,这个不是一种政治学培养出来的。你应该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想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有一个非常扎实认真的学术方法,当

经典《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 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 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 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a)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c)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 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者一个方面,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政治学概论第一讲

《政治学概论》的课程要求 1. 点名 2. 关于出席:严禁缺席,缺席一次2分,两次4分,三次16分,四次256分(出席加课堂表现15分) 3. 关于教材 4. 关于课程整体安排 6. 书评(15分)第3周3月12日,报书名。 7. 考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70分 8. 课代表2名,统计一下书评的目录….陈思瀚,欧阳楚茗 第一章什么是政治? 提问:什么是政治? 政治定义答案的不确定 首先政治一词在日常的使用中产生了诸多的联想,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可能很快的与马克思联系在一切…. 其次在不同的学者因观察的视角不同,对政治学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政治学有他的魅力,才可能成为不被科学化的不多的社会科学领域。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答案,这可能意味着政治的完成,以及政治的终结 什么是政治?很难回答的课题. 也就是说,“政治”是,围绕着政治是什么?这一课题是人们不停争论的不可回避的术语比如说:亚里斯多德把政治定义为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 那么人们对于政治学这个术语,就没有什么共识吗?似乎也不是这样 确实人们围绕着什么是政治有很多的争论。但是这些争论可以粗略的整理为两种潮流 1.与国家相关的政治 2.不限于国家,在广阔的社会所存在的政治观 1.国家与政治 政治学一词的语源是Polis 城邦,古希腊与城邦有关的事务被称为政治,因此政治经常被认为是与国家相关的事务 我们日常的政治观很多情况下是与国家紧密相关联来理解的。 比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节目关于政治的报道的大部分都是关于政府,或者是国家与国家的外交关系….比如某人参与公职被认为是涉足政治。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与国家同构造存在的是地方政府,我们看地方台的新闻会播报地方政府的动向,我们会发现政治的舞台不单单指国家,通过地方政府和政党,多层化的局面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中共的新闻,也就是政党的新闻: 认为政治的领域仅限于那些由意识形态信仰自觉推动的国家行为者,这样政治家的活动被认为是政治性的,而中立和按照职业原则来行事的人被看做是非政治的…. e.g 书记是政治的,院长是非政治的;法官的公正判决被看成是非政治的,而个人偏好等影响了判决被视为卷入政治…. 因为政治家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表现出对政治的厌恶,认为他们是为自己的私利而牺牲别人

电大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答案

《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C 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德治C礼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 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4、孙中山先生是(A 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5、美国政治学家(B 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亚里士多德) 7、1880年美国(D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8、根据(D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柏拉图)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 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 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 法B势C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权力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 历史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的政治观 1."君权神授"思想 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夺取权力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 (二)政治定义 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4.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 博弈是指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目标和结果——目标复杂多样,不同的局中人追求不同的目标 政治的资源——如财富、人数、威望、职位及说服技巧 规则——它是博弈最重要的要素;规定如何确定博弈结果;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权力、责任和限制;规定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规定如何使规则更具适应性;政治规则变化频繁复杂,在政治博弈中发生 策略——博弈的核心 需考虑 自己的目标和资源 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体系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决定构成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惯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3)政治博弈的类型 ①零和博弈 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结果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内涵 1.“政治”一词的起源 (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 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 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

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 (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 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②古希腊主张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和目标,政治本身应该具有伦理价值。这样。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被理解为人们实现道德生活的实践,因此,这种对政治的认识,可谓之“伦理政治观”或“伦理政治学”。 ③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2)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政治观 ①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城邦政体,但人们逐渐不再有城邦时代那种对待政治的热情,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个人的生活,形成了法律政治观。 ②西塞罗是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就反映了法律政治观。他强调国

国开大学政治学原理2020

导论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 第一讲知识点1:政治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 ) 。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答案:ABCD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权力本位或官本位,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2: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2、讲政治的目的是() A.学习弄权之术 B.了解政治常识 C.探索构成良好政治秩序的机制 D.做官 答案:C 讲政治的目的是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3: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3、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

A.政治执行原理 B.政治操作原理 C.政治科学原理 D.政治制度原理 答案:B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详见教材P4页 4、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权力 B.国家 C.正义 D.效率 答案:C 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详见教材P4页 第一讲知识点4: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5、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 A.代议民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有限政府 答案:D 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有限政府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详见教材P7页 第一讲知识点5:政治学原理提供什么知识?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共5空,每空1分) 题目1 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正确答案是:儒家 题目2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正确答案是:国家政权 题目3 亚里士多德把()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正确答案是:国家 题目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正确答案是:公正 题目5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正确答案是:政治权力 二、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6 (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选择一项: A. 管理

B. 权利 C. 道德 D. 神权 题目7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选择一项: A. 哈罗得·拉斯韦尔 B. 马克斯·韦伯 C. 汉密尔顿 D. 戴维·伊斯顿 题目8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选择一项: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西塞罗 D. 苏格拉底 题目9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官本位,“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权力本位)。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官本位 B.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题目10 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权力研究途径)。 选择一项: A.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B.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C. 权力研究途径 D. 制度研究途径 三、名词解释(5分) 题目11 政治 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题目1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