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性矛盾求解

结构性矛盾求解

结构性矛盾求解
结构性矛盾求解

结构性矛盾求解——重点品牌的现实压力与发展挑

更新日期:2011年8月1日

烟草在线专稿从2011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全国卷烟销售结构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虽然全国卷烟销售总量同比仅微增不足4%,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单箱批发均价增幅超过16%,产品结构的大幅提升推动了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但相较于总体形势的向上趋好,相当一部分重点品牌并没有赶上全国卷烟结构的提升步伐。1-6月,重点品牌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的总量增幅实现了超过40%的销售收入增长,但单箱批发均价的增幅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有15个品牌单箱批发均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7个品牌单箱批发均价同比下降,有6个品牌单箱批发均价增幅小于1%。总体而言,增幅偏低、增长偏缓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华、玉溪这样结构相对稳定的高端品牌,二是红塔山、云烟等结构增长乏力的规模品牌,三是苏烟、泰山等品牌整合后拉低了产品结构。

是否可以就此得出结论,重点品牌的发展方式当前仍处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漫长过程当中,部分重点品牌结构偏低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对此,我们有如下的认识和判断:

规模主导型品牌与结构主导型品牌的边界日渐模糊

1-6月,全国有7个品牌商业销量突破百万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个,前10个品牌的销售集中度超过46%,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与规模主导型品牌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相比,结构主导型品牌的表现更为抢眼——有9个在全国三类以上卷烟销量排名中进入前15位的品牌进入了全国商业销量排名前15位,红塔山、双喜、云烟等3个品牌三类以上产品销量超过百万箱,而去年同期仅有红塔山的三类以上产品销量达到百万箱,三类以上销量前10位品牌占全国销售比重达到61%,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同时,芙蓉王、中华、玉溪3个纯一类品牌上半年销量均突破50万箱,利群、黄鹤楼两个一、二类烟为主的高端品牌也分别达到70万箱、50万箱以上,预计今年将出现第一个百万箱一类品牌和多个百万箱高端品牌。

实际上,从“十一五”后半程开始,结构主导型品牌开始以厚积薄发的姿态高歌猛进,中国烟草品牌格局已经并还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入加大共同推高了高档烟市场,规模主导型品牌与结构主导型品牌之间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这种边界的模糊客观反映了结构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在高档烟对行业发展贡献度越来越大的背后,一味做大品牌规模的发展方式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提升结构成为了行业战略

层面的普遍共识,但“怎么想”与“怎么做”之间永远有一道天然的执行鸿沟——这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结构提升的过去,也要辨别现在的状态以及未来的趋势,边界模糊不是不同类型品牌的发展“过去时”,而是体现了结构提升的“现在进行时”——消费升级的节奏在不断的动态变化,品牌的战略设定与战术选择也要顺应这种变化,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抢在变化之前。

首先,对“532”进行重新认识。在最初的理解当中,“532”多被认为是为规模型量身设定的目标——500万箱、300万箱、200万箱的目标表述体现了行业层面培育大品牌的总体取向,品牌发展的首要目标首先是达到上述规模目标,先解决生存权再寻求话语权,成为了企业不约而同的主流选择。但是,全国卷烟结构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越了我们的预期,而行业层面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又对结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532进行重新定义和认识。第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532?直白讲,就是未来的532是什么样结构水平的500万箱、300万箱、200万箱品牌,很显然,空有规模的“大”品牌既不能解决“大而不强”的痼疾,也完全不符合“卷烟上水平”的基本要求。第二,怎么样培育532?在贴牌式整合大行其道的背后,我们感受了企业在现实压力下作出决策的某种无奈,但更多的是暴露出来品牌培育能力的羸弱,最保险的做法往往是最平庸的选择,追求短期效益的选择只会是“治标不治本”,依靠1+1+1……累加起来的532笑不到最后。

其次,规模主导型品牌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在上半年全国销量排名前20位品牌中,红金龙、红旗渠、黄果树、红梅、哈德门等5个品牌没有进入任何一项“双十五”排名,5个品牌仅有红金龙销量同比微增0.43%外,其余品牌销量同比均大幅下降,红旗渠、红梅的降幅都接近20%;同时,5个品牌仅有红金龙、哈德门单箱结构同比略涨,其余品牌结构继续下滑。销量减少只是规模主导型发展陷入困境的外在表象,市场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锐减、缺乏政策支持从不同维度反映了规模主导型品牌的生存现状。对于那些一直力图改良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结构的品牌而言,品牌价值的提升远比产销规模的做大要艰难曲折得多,而那些通过拉低产品结构来实现规模扩张的品牌,这种悲剧性的后果来得远比预期更快更严重,卷烟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需要中低结构产品,但它们注定不能成为主角。如果更加理性和现实地看待,以四、五类烟为主且单箱均价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品牌,已经没有继续做大规模的空间和可能,规模再大亦难改被最终淘汰的命运。

再次,结构性矛盾具有广泛的普遍代表性。过去,我们总是乐观地认为结构性矛盾仅限于规模主导型品牌,但目前看来,相当一部分高端品牌实际上也面临着不小的结构困难——1-6月,中华、玉溪、黄鹤楼、利群的单箱均价仅增长不足1%,芙蓉王、苏烟、云烟甚至出现同比下降——单箱均价迟迟难涨只是表象,更令人担忧的是高端品牌也无力改变新品的表现平庸,上述品牌的持续增长主要有赖于成熟产品、主导规格的稳定表现,在品牌投入巨大、寄望甚高的新价区(多是高于主导规格的更高价区),它们同样没有令人信服的市场表现。回顾过去几年卷烟消费结构的增长步伐,高档烟市场在迅速扩容上量的同时,产品的价格梯度保持了同步上移,以芙蓉王、玉溪、云烟为例,今天的“硬芙蓉王”、“软玉溪”、

“软云烟”的含金量和价值感同过去根本不具备可比性,虽然它们的规模扩张了若干倍。按照现在的结构扩容速度,谁又能保证现在的高端品牌未来不被低端化、边缘化?

结构提升难的本质是品牌形象的固化和品牌维护的缺位

在继续讨论卷烟品牌的结构性矛盾之前,先关注一下中国高档白酒标志性品牌茅台的提价历程——借鉴“烟酒不分家”的观点,茅台以提价的方法来应对消费结构提升与抵消通货膨胀影响,或可提供另外一种维度的论证模型和思考路径——从1988年以前8元一瓶,直至2011年春节1600元一瓶的高价还“一酒难求”,20多年时间茅台的零售价上涨了近200倍,尤其最近10年是“年年涨、年年俏”,茅台继续涨价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茅台这套方法的核心要义有二:一是严格控制产量(表现为产能有限的技术性因素),保证稀缺性;二是适时提价,维护品牌的溢价能力。考虑到第一种方法具备明显的双刃剑式局限性,而烟草专卖体制下的价格管制也决定了第二种方法并不具备可行性,烟草品牌的结构提升必须另寻路径——推出更高结构产品,实现产品价格升级,推动品牌价值提升。

从部分品牌的实践看,产品设计的“推新推高”显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遗憾的是,方法对了结果却并不理想。最近几年,虽然很多新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特别是高结构产品更是“精心雕琢、用心良苦”,但这种判断仅限于我们的主观评价和产品认知,相当多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快陷入平庸,有负众望。目前,各主流价区销量排名靠前的产品(尤其是高价位)仍然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老面孔——老产品生命力历久弥新固然可喜,但却愈发地衬托出新产品表现苍白——尽管新产品的表现乏力已经具有普遍性特点,我们仍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能力不足,如果没有可以支撑大品牌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又如何保证新产品的设计成功。

结构提升压力空前,新产品表现又平庸不堪——中国烟草品牌在当下表现出某种群体性的焦虑——热衷炮制天价烟概念,习惯产品层面堆砌概念,关注短期效益即时达成,忽视品牌价值系统提升,新产品上市快退市更快,等等。表面上看,可以把这种惯性的焦虑归结为进入了品牌价值提升的误区,但其实充分暴露出我们习惯于通过产品结构提升带动品牌价值提升的思维定式——“推新产品”、“推高结构产品”已经成为“结构提升”的中心工作和“价值提升”主要甚至是惟一方法。这种功利性极强、严重缺乏系统性的做法,最终的结果导致品牌价值的提升过度依赖于产品结构提升,而产品结构难以提升又往往受限于品牌价值不高,就此陷入到“产品营销受限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制约产品营销”的怪圈。

这种怪圈又进一步表现为:产品营销大行其道,品牌营销渐行渐远。虽然用这样的表述可能会遭致很猛烈的反驳和斥责,但我们不能回避产品营销正在逐渐替代品牌营销的趋向,重产品轻品牌、重销售轻营销也并非只是个案。一是核心产品、主导规格的消费者印记过于强烈,加之缺乏有效塑造和积极引导,形成了品牌等于核心产品的消费认知。二是品牌缺乏根基,除了通过产品层面的品牌表达和消费者沟通之外,缺少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的文化根基、形象根基和市场根基。三是品牌传播口号化、形式化、雷同化、空心化的趋向非常明显,

品牌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被“高大全”的宣传口号所替代和遮蔽。四是企业对于推出新产品的热情远大于品牌建设的用心,新产品的推出被等同于品牌建设的方法、手段和成果,品牌建设的内容单一而表面。

面对532、461所勾勒的品牌蓝图中有限的品牌组合数量,重点品牌的发展重心迅速被调整到以规模、结构为主要指标的发展目标上,确保生存权再谈话语权、发展权,体现了品牌对战略选择轻重缓急的判断选择,但品牌营销的缺位和不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品牌发展表现出某种只顾眼前、只管当下的浮躁,既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更缺乏严谨的、持续的有效执行,品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意和应急应景。不能够稳定、延续、长期地进行品牌形象维护,品牌维护变成了动辄对品牌形象、文化、内涵、设计等进行颠覆性改变,破坏了品牌的整体感和延续性。对于品牌文化内涵的塑造,也缺乏对受众感受的关注,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生硬、简单、甚至粗暴,很难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破解结构难题是关系品牌价值提升的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凡属国家局层面对品牌发展的政策表述,无一不是在淡化532、461的数据指标,“卷烟上水平”的核心要义是转变发展方式,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和优先度显然远远大于产品结构提高,这也更符合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不过,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要克服消费环境和消费惯性所带来的市场阻力,比如:“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畸形消费心理,以年份酒为代表的天价酒推动的消费攀比,以及送礼文化影响下的心理暗示,等等。同时,我们也试图从一些品牌的个案中寻找到可供借鉴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线索,例如:3字头软中华在江浙市场所受到的热烈追捧,九五南京在超高端卷烟市场的异军突起。

3字头软中华。在一度时期,中华的风头一度被不少品牌所盖过,但不容回避其稳定的消费基础与庞大的消费基数,尤其是3字头软中华在江浙地区的热捧——需求旺盛且价格远高于普通的软中华。表面上看,是江浙地区成熟的商业文化以及资本逐利作用的结果,但中华品牌自身强大的溢价能力才是根本。

九五南京。危机事件发生后,南京品牌积极疏导、有效改进、转为危机,不仅把危机对品牌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反而借此引发了九五南京的热销。不过,九五南京在超高端市场的强劲表现并没有顺势推高整个品牌的结构水平,在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近40%的情况下,南京品牌的单箱批发均价反倒是拉低了近10个百分点。

3字头软中华和九五南京从不同的维度实证了价格提升与价值提升的可能与局限。因为产量相对稀少,3字头软中华从供应上保证了稀缺性,加上人为的价格炒作,实现了远高于普通软中华的产品售价。尽管无法从官方的角度证实此举上烟集团有意为之,但我们仍然认为,3字头软中华的稀缺性和高溢价能力首先是建立在中华品牌强大的品牌价值基础之上,也正是因为3字头软中华的良好表现,让始终在超高端市场缺乏建树的中华品牌保持了高端

第一品牌的价值感和消费认知。而九五南京的成功则证明了打造超高价位产品的现实可能性,偶然性中其实带有必然性,但九五南京的成功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仍然有限,九五南京的成功更多是产品营销的胜利,略显局限性。事实上,如何把产品层面的价格提升转化到品牌层面的价值提升,需要一套系统的、全方位的、体系化的品牌价值提升的战略思考和策略布局。

第一,有竞争力的产品。任何品牌,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来自于产品层面的工艺品质和技术能力,LV的发迹亦是其箱包以坚固耐用而倍受赞誉,卷烟品牌亦是如此。其实,随着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的组建并实体化运行,目前国内各大中烟工业公司在技术和产品层面都具备很高的起点和水平,以往制约品牌发展的原料保障、技术工艺、生产制造等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好原料+好技术+好工艺≠好产品≠消费者认同的好产品。这里面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有了好原料、好技术和好工艺并不能保证制造出好的产品,或者说应用了好原料、好技术和好工艺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好产品;二是真正的好产品,其价值来自于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并不以品牌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两个要素,从不同的维护进一步厘清了近年来新品上市成功率、存活率低的真正原因。同时,以推出高端产品为主要路径的品牌价值提升选择,虽然迎合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畸形消费理念,但以炮制天价概念为主要手法的品牌高端化路径显然不是正道。

第二,良好的形象。很多观点错误地把品牌形象的设计、传播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注重显性的表达而缺乏隐形的设计,但事实上,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往往来自于品牌所表达的形象和风格。对比国内和国外品牌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表达,有着截然不同的手法和语境。相较而言,国外品牌的表达更感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和沟通,很少有长篇大论的赘述,也很少有自顾自说的标榜,擅长于在无声处细致地打动受众。反之,我们的品牌形象表达充满着形式主义的色彩,“假大空”的评价虽然有些过于严厉,但延续着说教式的风格确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一方面,我们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过于注重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历史沉淀等方面的架构和设计,缺乏感性的、有形的、统一的风格和表达;另一方面,在品牌形象的传播过程中,习惯于把品牌文化、价值理念和历史内涵等强加于消费者,并不太关心消费者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判断,也无法判断消费者到底接受了多少。从某种程度上讲,KFC的山姆大叔远比“生活如此多娇”的品牌理念更容易打动人心。此外,如何持续地维护和改良品牌形象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课题,既要避免形象的固化和老化,也要防止进入到动辄颠覆的误区,细致的调整和对传统的尊重都是必要的。

第三,有效的沟通。怎么样同消费者沟通?怎么样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怎么样让目标消费群体注意到品牌?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这些都仍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同消费者之间建立其顺畅有效的沟通。品牌价值提升必须建立在消费认知改良的基础之上,如果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停留在过去就谈不上提升的空间,如果缺乏足够的认同也就失去了提升的可能。回到前面3个问题,怎么样同消费者的沟通,既是每个品牌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体现了品牌能力上的差异。宝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作为全球顶级的豪华汽车品牌,宝马素以运动性能见长,但宝马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并没有

纠结于0-100KM/H加速、弯道通过等纯技术性指标,反倒是通过“宝马之悦”的感性表达,以身心感受之悦、成就梦想之悦、责任和分享之悦多个层次的情感诉求,来建立消费者对宝马品牌的文化认同,同时通过X之旅、文化之旅、Mission3等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有益互动,强化对“宝马之悦”的品牌认知。“深在闺中”或许是对缺乏有效沟通最东方、最含蓄的形容,“未为人知”不能只是自顾自怜的自我安慰,用消费者习惯并能接受的方式与之沟通,才能让品牌走出深闺、广为人知。

第四,充分的价值感。消费选择LV,并因为LV手袋品质超出其它品牌太多,功能性的相似进一步放大了品牌价值感的差异,LV品牌甚至LV符号所带来的强烈的心理暗示,带给了消费者远远超越了其它品牌的满足感和尊崇感。首先是要保证稀缺性,国外很多奢侈品牌在中国大量投放广告,单以其狭窄的消费群体而言实际上“大多打了水漂”,但广为人知的品牌传播与极为稀缺的产品供应让大多数人“看得见、买不起”,这反过来进一步放大了品牌的稀缺性,当然,平衡好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也是保证稀缺性的关键。其次是要建立荣誉感,大多数人在选择了LV这样的品牌之后,总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即便非常低调的人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品牌带来的荣誉感,只有当消费者为选择品牌而产生荣誉感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品牌的溢价买单。再次是保护价值感,十年前消费软玉溪的消费者今天还在继续选择软玉溪吗?答案多半是否定。金利来、华伦天奴在中国的遭遇不仅仅是前车之鉴,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何去适应消费者的变化并保护好品牌的价值感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当我们意识到品牌价值感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为时晚矣,品牌形象的崩塌只会在一瞬之间。

品牌价值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篇大论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我们只是试图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不能孤立地看待结构问题,也不要试图以局部的、细节的修补来解决总体上的结构矛盾,技术性手段根本解决不了战略层面的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_辜胜阻

No.5,2013 General,No. 400 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 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我国经济增 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成 本竞争战略推动了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增 长,确立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研究结果显 示,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为24%,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24%,劳 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21%,合计占全部因素 的近70%。[1]但廉价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 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力成本 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 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弱势 地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 受控于人”,陷入“低端设计、虚弱品牌、微薄 利润”的格局。[2]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 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 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 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形成“技术红利”。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 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 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 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 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3] 这就需要人才供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为产 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然而, 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大量的 中小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 人”的难题,成为困扰产业升级的典型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 辜胜阻王敏李睿 [摘要]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改变对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 革,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 求。应深化教育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化解人力资源 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用工荒;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王敏,武汉大学博士生;李睿,武汉大学硕士生(武汉430072)

产业升级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升级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谌新民潘彬 【内容提要】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较严重的产业结构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失衡,这不仅体现在高技能人才数量的短缺,更表现为结构上的不匹配。在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通过增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供给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难题。基于实地调研资料,从三个层面分析,认为收入水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是影响高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因素,应从改善公共产品供给视角提供更好的公共政策设计。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结构性失衡 一、引言 广东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以及改革开放先行优势,主动承接了两波国际产业转移,并根据自身特点逐步推进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初步建立起生产能力较强、外向度较高、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的工业体系,取得了30年来GDP年均增长13.7%的骄人成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而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但是,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和低成本资源要素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广东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当前,广东已经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后期,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经济体制转轨和劳动力供给第三次高峰到来等众多因素综合交织期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双重压力的关键时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严峻挑战,使广东经济持续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珠三角和东西北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影响加大;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007年底以来,基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理性把握,广东省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广东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重大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广东“双转移”战略的提出,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也将急剧增加。目前在广东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存在巨大缺口,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短板,更成为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掣肘。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城乡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化解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相关调研数据和资料,从微观层面探索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与技能人才结构关系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最早由威廉·配第提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劳动力在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分析 一、几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今年1至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下降,消费偏弱,令国内通货紧缩压力趋紧 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所做的《20XX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已连续负增长8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商品价格指数(同期比)已连续下降13个月。 据国家统计局站公布的最新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而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创下1999年8月以来最大降幅。 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2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至%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是:广东下降%,陕西和山西下降%,广西下降%。但是有6个省、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河南上涨%,江西上涨%。另外,黑龙江、湖北、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月持平。 有关专家将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4个下降,即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效率增长下降、物价指数及居民消费指数下降、外贸协议投资金额增长下降,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通货紧缩对投资预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应有所作为。 ——上半年存款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金融机构贷款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增加 20XX年1-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4491亿元,同比多增2801亿元。其中:存款增加3008亿元,同比少增601亿元。1-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同比多增2711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万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近两年同期平均增幅高百分点。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从宏观上看,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较快;但从微观看,资金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反映贷款难,商业银行反映难贷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全国范围看,许多产品供大于求,对银行贷款实际需求不足;二是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三是对中小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四是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还有待改善;五是县域金融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方面,上半年,国债累计发行2600亿元,同比增加680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各地用工荒现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人员能操岗的局面,显现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9765人。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着重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难题。 一、原因分析 ??? 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给匹配度差。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给结构变化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第一,推动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发展,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第二,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如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施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第三,落实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主动跟进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就业创业。 二是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水平,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大企业参与职业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2000年至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首先分别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总供 求失衡的表现,然后从供给和需求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总供求失 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我国总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供求失衡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一直以抑制总需求过快膨胀为目的的中国经济,首次遇到了总供给冲击的新问题。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我国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数据对供求失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表1.1 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数据(亿元)表 根据表1.1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总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表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还相当好,GDP 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但同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2.41%增长到了2006年的7.86%,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我国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似乎不太明显,这几年间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从1.01%变化到了2.01%,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库存上,存货 增加过多形成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基本表1.1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如表1.3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增长最为明显,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5.92%跃至 2006年的48.68%,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迅速扩张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创造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增加也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正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相对不足,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走高。 对表1.1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如表1.4所示: 表1.4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就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人口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 甘肃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洲年末,甘肃总人口2618.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占28.61%。由于人口基数大,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十分突出。受人口基数和人口年龄结 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 期。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4—19N年,甘肃省每年出生人口都 在40万人以上。因此,钽电容16年以后的2000—20to年是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蜂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劳动力供给。20凹— 洲年累计净增劳动年龄人口高达128万人,按目前82%的就业 参与率,四年中累计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t06万人,平均每年历 万人。 (二)就业结构层次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 构偏离大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凹04年58.58%,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 18.05%,存在较大偏差;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8.72%,所创造 的增加值占GDP的48.6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2.7%,所创 造的增加值633.3t%。这些数字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甘肃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存在较大 偏差,第一产业表现最突出,偏离度为—0.69,说明农业劳动力转 移缓慢,富余劳动力多。第二产业偏离度t.6,为正偏离,主要是 企业就业人员演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O.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伯少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上 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般 达到助%。75%。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 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在35%—54%左右。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22.7%,发展潜力很大,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矛 盾加剧,人才流失严重 劳动者整体系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广是劳动者整 体文化水平低,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 业技能)水平低,三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劳动者的比重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2012年10月26日14:2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1期作者:李永友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 【内容提要】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变化模 式,但从需求结构变化中的收入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构造了居民消费率变化与三类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式。根据这一等式模拟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情况进行的评估表明,尽管我国需求结构存在失衡,但失衡程度相对有限,如果剔除水平因素,失衡总体上还是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其中,居民消费率只是近年来才表现出偏离一般水平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需求结构一般模式收入转换效应结构效应 一、引言 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问题就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一经提出就很快形成社会普遍共识,一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其主要表现就是投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社会投资率超过了45%,相反,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呈总体下降趋势,2010年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5%以下。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跨国数据比较,为上述需求结构失衡推断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经验证据。也有学者根据社会最优积累率理论对我国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适度水平做出估算,结论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前述经验推断。然而,就在社会普遍认为我国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不同看法①,这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我国长时间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不可能,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少说明,我国即使存在需求结构失衡,也不会像统计数据反映的那么严重。然而上述判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尽管如此,这部分声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需求结构失衡的判断依据,这个依据要能反映需求结构变化遵循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任务就是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从跨国证据中总结出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与否及其程度做出判断。 二、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了吗?基于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 从逻辑上说,判断需求结构是否失衡至少需要一个依据或者说至少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这个依据或标准给出了最优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所以探究这个依据或标准自然成为判断我国需求结构是否失衡的逻辑起点。那么这个依据或标准是什么呢?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给出答案,一部分文献通过数据的跨国比较建立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另一部分文献则依据黄金率资本存量建立社会最优积累率,然后在一系列假定下反推社会最优消费率,从而建立社会最优需求结构。 在探究需求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是Kuznets(1971)[1]和Chenery 和Syrquin(1975)[2],虽然这两项研究不是专门讨论需求结构问题,但在归纳不同总量指标的收入转换效应时提出了消费需求和资本积累、国民储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数量关系。其中,Kuznets(1971)[1]继承了克拉克有关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成果,通过20多个国家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

经济结构性矛盾

经济结构性矛盾 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不算太出乎市场预料,而结构问题更令人担忧。 虽然有专家表示,8月的CPI同比上涨2.0%,未能完全反映物价变动水平,真实度值得怀疑。但这已不重要。即便CPI再增加零点几个百分点,达到2.5%左右,使其更加准确、可靠地反映价格的变动情况,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央行这一段时间以来频繁采用逆回购的方式代替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已说明2%足以能让央行在政策调整方面更加理智、更加谨慎。倒是PPI仍处于下降通道,且降幅始终居高不下,对此,需要有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该降的不降,不该降的却继续在降,这样的矛盾格局,确实很让人纠结,让人担忧,让管理层左右为难。 原本以为,经过一段不算短时期的调整,CPI可以进入平稳下降或相对稳定的阶段,从而为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调整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有分析认为,CPI若要反弹,也要看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看PPI的传导,看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大小。但刚刚进入“1”时代,就迅速返回到“2”时代,且未能真实反映价格的变动情况,还是有些始料未及。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谁也无法保证,今年后几个月,CPI不会继续运行在逐步反弹的通道之中。如果CPI继续出现反弹,且反弹的速度超过预期,那么,降准、降息等政策调控手段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更为严峻的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7、8两个月连续上涨、国内各种稳增长的措施连续发力的情况下,PPI却毫无企稳迹象,这确实十分反常。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依然处于十分艰难的境遇中。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发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年内首次低于荣枯线。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继续下降了0.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也继续回落,为50.9%,比上月又下降了0.9个百分点。而作为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硬指标之一——8月的月发电量、日均发电量、日最大负荷、日均最大负荷等,与7月的情况相比,也均出现了环比下降。显然,PPI跌幅的持续扩大,反映了内需疲弱的局面仍未改善,企业去库存化之路还很艰难,那种中国经济迈入了去库存化尾期的判断已不攻自破。另外,这还反映了诸多领域产能全面过剩的困境,加剧了工业品生产领域潜存的通缩隐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减轻。 没有订单,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投资,最终,PPI就只能继续运行在下行通道。这应视为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并不认为PPI涨幅大就是好事,毕竟,PPI过快上涨,对经济的稳定、特别是价格的稳定也是有害的。但PPI始终处于下行通道,则绝非好事。至少,它表明经济很不景气,实体经济步履维艰。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在采取各种各样的“稳增长”措施。特别是9月5日、6日两天,国家发改委一下子批复了上万亿的投资项目。而所批复的项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表面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发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给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但大学生“就业难”客观现实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

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0520

**市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2011年5月) **市地处鄂南湘北边界,下辖**个乡镇办区,***个行政村。我市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农村人口***万人。几年前,由于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曾严重困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就业、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劳务输出引导就业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难”的紧张局势。而今,随着以“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迅速蔓延,我市也无可幸免地陷入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境地。 一、我市当前就业状况 我市总人口63.37万,其中城镇人口21.53万,农村人口41.84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35.1万人,其中城镇10.02万人,占总数的28%,农村劳动力25.1万,占劳动力总量的72%;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7.03万、9.77万、18.32万;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行业,约占全市从业人数总数的44%。外出务工人员10.6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调查显示,全市共有规模企业109家,岗位需求17652人,实际用工总人数11823人,目前市内缺工总量已达5829人,其中,制造业缺工2450人、化工业缺工1270

人、加工业缺工850人、服务业缺工700人、规模化养殖业缺工600人。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制造业、化工业缺工现象最为明显。 二、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一)几种现象 现象一:4个月时间填了11份求职登记表仍未上岗。家住解放中路原面粉厂附近的**,曾是一家经营多年的家电维修个体门店老板,由于生意日渐清淡每月的收入还不够支付门店租金,只好扔掉多年的老本行准备到用工单位上岗。4个时间里,他先后在人力资源市场向11家用工单位投递了个人求职简历,但每次到面试时都因不愿意加班而被拒之门外。当职业指导人员询问袁平不愿意加班的原因时,他说,加班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市内企业在招工简章上亮出来的工资待遇都包括了长时间的加班工资,而企业实际支付的基本工资非常低。 现象二:在用工单位上岗还不如打短工来得实惠。粟田湖村的**,1991年高中毕业后曾在本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后因教育体制改革离开学校自谋职业。多年来,他一直寄希望于人力资源市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均未如愿。去年,市场工作人员多次向他推荐湖北**公司、****公司的就业岗位,但均被他拒绝了。刘国军认为,**公司工资待遇不高,工资增幅偏低,就是上岗了也无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开支,还不如依托打短工来得实惠,每天都有活干,每天最多工作8小时就可当天领取50—100元的劳动报酬。 现象三:没技能没学历也不愿做环卫保洁工。去年春节后,人力资源市场公布了近80多个公益性岗位,以吸引社区“4050”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高等院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背后隐藏的大学生不能当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而其中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分析了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b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99, each year has witnessed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college graduat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unemployment has emerged with i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it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that of the social demand. 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imbala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help break such imbalance. 关键词:人才培养结构;社会需求结构;失衡;原因;对策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social demand model;imbalance;reasons;strategies 0 引言 高等院校自上世纪末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一课: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 ?第二课: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第三课:营造宽容氛围,优化创新环境?1、【单选题】“创新的道路是用失败的砖头铺出来的”说的是 A. 创新的成功率高 B. 创新的失败率高 C. 创新不可能成功 D. 创新不可能失败 答题结果: ?2、【多选题】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需要遵守的定律 A. 拴桩定律 B. 公正定律 C. 鲇鱼定律 D. 人本定律 答题结果: ?3、【判断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4、【判断题】“鲶鱼定律”告诉我们,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5、【判断题】中央反复强调自主创新意味着今后我们就不需要技术引进了 A. 正确 B. 错误 ?6、【多选题】()等企业是我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 A. 丛林集团 B. 万华化学 C. 泰和新材 D. 正海集团 答题结果: ?7、【多选题】原始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A. 首创性 B. 突破性 C. 持续性 D. 带动性 答题结果: ?8、【多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A. 原始创新 B. 集成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题结果: ?10、【多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 A. GDP质量 B. GDP结构 C. GDP总量 D. GDP速度

答题结果: ?11、【单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是()。 A. GDP的总量 B. 科技创新能力 C. GDP的结构和质量 D. 人口规模 答题结果: 7、【单选题】70年代我国大飞机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了 ? B. 我们不可能研发成功了 ? C. 我们不需要该项技术了 ? D. 我们没有能力继续研发下去了 ?答题结果: 8.【单选题】()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 A. 创新驱动 ? B. 资源驱动 ? C. 要素驱动 ? D. 资金驱动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仅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供需结构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本身因逐年扩招增多以及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此提出要适当扩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扩招政策开始后,1998 年的大学生人数由108 万迅速扩招到159 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09年末,毕业生人数则达到611 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到2010 年7 月,毕业生人数则已经达到了640 万人之多。而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此多的大学生在每年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就业岗位的配套并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每年度累积的就业大学生逐年呈递增之势。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伴随的就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开始相对减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其首要表现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大量的裁员现象已成常态。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近几年会面临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会很严峻。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仅从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 2.1供求总量差距性 供求总量差距性问题即供给大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问题。根据供求关系可知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非自愿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解读十八大报告: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导致的经济低效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愈益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保持供给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供需结构一致。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供给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需求结构要适应供给结构,没有需求,质量再好也只是产品,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小汽车、住房和旅游将成为主导产业,对文化、教育等消费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只有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标,更包括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改善等方面质的指标,没有结构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发达国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从机遇来看,我国可以直接承接国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浪潮,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挑战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可能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现有一些产业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倾向,必须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