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刘畅等(2012)也探讨了产城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布局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对成都天府新区、

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刘畅等认为从产业新区转变为

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在今后的新区发展中提前做好规划,为新

区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3]。刘荣增等(2013)还从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角度提出了广义上的“产城融合”,具体包括:城市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城市新区产业

的选择与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城市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融合。刘荣增等针对很多城

市新区面临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薄弱、新区入

住率低、产业竞争力弱、新老城区功能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新区产业高级化

战略、社会服务强化策略以及城市新区有机成长的路径[4]。

3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构建

3.1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3.1.1基本内涵

针对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在我看来,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

可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

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3.1.2发展路径

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现产城融合,期间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等阶段,但不同园区由于设立目的、发展环境和园区特质等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经

历所有阶段。其中,在“产城分离”阶段,园区以工业为主导,建设少量职工宿舍,园区与城区

间产生巨大潮汐式交通流量,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允许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在“产城规划”阶段,产业园区主要植入居住等生活性功能,职工社区和基本商贸服务设施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园

区则通过极化效应整合区域生产性要素资源。在“产业变革”阶段,园区产业升级加快,以植入生

产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为主,创意研发等创新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园区通过辐射和扩散效

应重组区域要素资源,将可能伴生“退二进三”式工业外迁等现象。在“产城融合”阶段,产业园

区产业多元化、功能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其水平甚至高过中心城区,园区多导入市级乃至区

域级的文化艺术中心、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有的甚至还会建设CBD;同时,注重综合环

境营造和生态宜居形象塑造,多选取生态绿地、山体和水系等特色要素进行景观亮点打造,系统提

升园区整体形象与品质。(表1)

表1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

3.2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3.2.1定位契合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选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城镇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总

体规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的性质定位,或者代表区域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支撑城镇

发展目标或发展愿景的实现。

3.2.2功能复合

功能单一是产城分离最突出的问题,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强调“多样性是城

市的天性”,功能复合对城镇特别是城镇活力尤为重要。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生态三

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功能复合即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

式发展向全景式全面发展转变,即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3.2.3用地混合

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过于强调用地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四种功能均有特定且严格划分的空间领域,造成了各项用地空间的割裂。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产业

园区功能分区与用地的兼容性,明确片区功能,引导大分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的有机生长,使园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

3.2.4产业聚合

产业园区规划应基于OEM(贴牌加工)制造业,引导产业集聚化和链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引

导产业园区从生产中心向地域生产综合体、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甚至是综合新城转型。尤其要

遵循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规律,引导产业两端延伸——前端的研发设计(ODM) 和后端的品牌培育(OBM),实现二、三产联动、产销和产学研协同,实现“3OM”(OEM+ODM+OBM)一体化发展。其中,

产业前端还应兼顾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和信息咨询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后端品牌培育还应包括文

化景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品牌培育。另外,要培育园区绿色循环化产业链,引导园区从

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创造低碳生态环境。

3.2.5人文融合

伴随产业升级、通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理论中产业发展与

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等已不在是决定

性要素,技术创新及其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绩效及其廉洁程度、生态环境优越性、人力资本特别

是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状态、地方文化独特性等要素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应加强

对此新兴要素的关注,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研究和系统建设,通过对生态

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关键性新兴要素的保护开发与互动运营,引导产业园区从

技术园区向人文社区、从综合产业区向新型示范城转型,提升园区整体活力和能级。

以上几个策略并非必须同时运用于同一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应结合园区生长阶段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并有侧重地选择性运用。

4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

4.1规划背景与项目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各级

的高度重视下,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规划

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世界各主要城市相连。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

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即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和商务

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4.2产城融合的发展历程

4.2.1第一阶段(以产兴城1994—2004)

这个阶段,发展的主题是“以产兴城”,关键词是品质产业基础的建立和区镇分工体系的确立,发展的主基调是“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该阶段

园区的发展和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初始阶段的建设表面上相似,但内在实质却有着诸多的不同。表

面上看,本阶段园区建设和城区协同发展的重心同样是产业发展,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外来人口的

大量集中集聚,带动了生产生活配套需求的增加,城区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逐步形成。但是仔细观察,苏州工业园区在以产兴城阶段所走过的路径和其他陷入“产城分离分裂发展”窘境的地区相比,在

初始化的产业选择、产业与城镇的关系、园区与周围区镇的关系等方面,确实又存在一些决定了后

来发展路径分疏的关键要素。至2004 年底,园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99.4%,

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到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2.4 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90%,均已全面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水平,环金鸡湖周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苏州东部新城的雏形开始展现。

4.2.2第二阶段(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2005至今)

随着前期引进项目的建设完工和投产,园区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等生产性资源价格的逐渐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产城融合发展的主

题是“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关键词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镇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主基调是品质提

升的城市现代化。如果说园区第一阶段的产城融合式城镇化道路,一定意义上是“独辟蹊径”,走

出了一条国内开发区较少走成的路,那么新阶段的产城融合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开展,就是实现那

“惊险的一跃”,寻找“柳暗花明”和新的广阔天地。与第一阶段产城融合发展的带动式、联动式

和滚动式开发前进的基本特征不同,第二阶段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一定程度上是难度高得多的区镇

一体化,以及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气质相匹配问题。一定意义上,前一个阶段可以视为产城融合城

镇化的初级版本,注重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和城镇化道路的顺利开展;后面这个阶段则是产城融合发

展的升级2.0版本,需要的是区域城镇化品质和气质的塑造提升,重点在于产城素质的提升,品

牌的升级着眼于动态和可持续增长。

5结论与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对融入区域竞争协作和提高自身全球经济竞争力需求的日益

高涨,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深度协同,产城融合发展势必将在国内掀起建设高潮。本文在探

究了产城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之后,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具体分析了其产城融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国际先进

经验、改革开放红利与地方探索实践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新型城镇化

道路的先进样板,就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而言,从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中可以提取出几

点可以给其他地区借鉴的点:

1.树立正确的产城融合发展观念:只有在发展观念和理念上切实改变先生产后生活、先产业

再城市、先经济发展再社会建设、先区内后区外的旧式开发区发展观念,才有可能从全局角度更

科学地看待并处理好产业园区建设中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的关系、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统筹城乡的关系。

2.做好产城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产城融合的顶层设计必须统筹地区发展的长远框架与短期政

策重点,必须兼顾设计的统一性、一致性、延续性和实施中的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和兼容性。

3.建立产业发展的内在更新机制:要认清国际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和资源禀赋约束,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招商选商。

4.在经营城市方面下足功夫:要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从

经营城市的角度,前瞻布局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优化,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l(1):1.

[2]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3]刘畅.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7):104-109.

[4]刘荣增.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5]裴汉杰.浅议“十二五”期间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中国工会财会,2011,(3):13.

[6]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7]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30-36.

[8]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3(12):

46-50.

新经济时代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新经济时代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2013-03-18 13:14:21) 转载▼ 分类:新经济时代 标签: 经济面临挑战 财经 国五条 随着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如下九方面问题与挑战: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带来挑战,改革阻力增加带来挑战。问题与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认清了问题和挑战之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前行。

随着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中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将带来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事实和趋势。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已降到了7.6%。这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美国,开始进入到“高收入国家”门槛。据国际经验,到这个阶段后,即2020-2030年期间,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提前20年实现小平同志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后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2-4%左右。总之,过去三十多年来持续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年份达到10%以上。 其次,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下滑?

一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各种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能够支持的最优增长率。过去由于资源环境约束不是太大,加上制度变革释放的生产率较多,故可以保持那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制度变革释放生产率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 二是经济开始进入到大调整时期。要进行持续若干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在比较合理的增速下进行。因此从经济调整来看,经济增速也存在下降的需要。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速目标只是7%左右,2012年确定的增速目标只有7.5%。 三是外需下降了。外需不仅是短期下降,而且很可能是中长期下降。由于美国等也在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反思其过去以“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他们今后不再搞这么多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了。这意味着即便是国际经济危机结束,有一部分中国产品的外需永久地消失了。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8487008.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兴起,正改变着我们的营销环境,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地捕捉到了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新著《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一文,着重论述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对市场营销冲击,并提出了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营销法则,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开展电子商务等。然而营销权威的论述仅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角度来论述营销的趋势,并未系统论述营销的趋势。有鉴于此,笔者从营销观念、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等五个方面来全面阐述营销的发展趋势。但愿我们的企业能迅速捕捉到营销新趋势并能适应新形势,以开创营销工作新局面。 ■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称当前的市场为“21世纪市场”。他说:“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以及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便捷、快速、消费者居于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与方法都是按历史市场来设计的。”的确,我们的营销观念

还存在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着重体现在“四个更加重视”:一是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杜宁 【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 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 “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

精品范文-浅论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

精品范文-浅论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营销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营销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创新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核心;新经济的营销是体验营销;高科技产品大行其道;网络世界,连接未来;速度经营、快速致富。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营销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一个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在新经济时代,每个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呢?关键在于对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趋势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企业间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1)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产品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在促进企业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多数企业都重视开发新产品,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新开发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必然使企业获得高收入,这对企业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产品创新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 一般说来,产品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例如,当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断创新产品,结果其他公司都无法取代米勒公司在这一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3)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 当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正出现衰退的可能,则必须采取产品创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以北美为例,当企业发现城市居居民对酒类的偏好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饮烈性酒时,便争先开发出品类繁多的低度饮料新产品。另外,近些年,在工业市场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愈加重视,现在很多厂家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上。由于产品创新适应了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也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趋势二:新经济的营销是体验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更重视顾客的体验、感觉。企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感官、情感、思考、联想、行动五个点作为一种设计思考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及终端销售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需求。广告做到哪里就说哪里的话,把消费者见物所思、见景生情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品牌的整体理念、定位、系统都必须讲究一致性,这样品牌资产才不至于丢失殆尽和受损。如西式的速食龙头麦当劳,为充分掌握时代趋势,近日在国内大玩“体验营销”,特别是近日在广州地铁上推出的新广告,充分将感官的体验呈现而出,以至让人耳目一新。麦当劳在跨入21世纪,就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以及后来使用的“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并以“完全用餐经验”重新定位,期望征服顾客的心,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余震虹 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江西南昌 330012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会计模式明显不能适应,面临着严峻挑战。会计作为服务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中的经济主体的一种信息系统,经济环境的运动而不断演变、发展。为了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就必须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会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本文对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引言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将迈上一个新的目标,工业时代的一些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面临的环境,观念,以及其研究内容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新观念正日益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极大地

促进了改革与发展。 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二、战略管理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必然趋势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的,忽视了市场环境,传统管理会计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未能从长远的策略上考虑,已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立足长远,将视角更多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分析新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启迪

分析新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启迪 发表时间:2012-06-14T10:59:04.94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于立红[导读] 三是新经济内部大调整,即先锋企业间的洗牌。 于立红 (佳木斯市郊区农机安全监理站,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摘要:经济时代是当前发展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新经济也称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型制度的基础上,以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现阐述了新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借鉴美国发展新经济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对策。关键词:新经济;知识以新;信息全球化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数字化通信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相结合长生的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 1 新经济的发展与内涵 自冷战之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性和连续性增长。远远超出了战后的经济平均水平。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明确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把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并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大市场为基础,创出了长达一百多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周期,伴随着低通涨、低失业率、持续强劲增长的经济态势。使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及产业调整时期,其产业结构过去传统的三大支往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及钢铁业转到了现在以电脑通讯、航天和金融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由于美国的经济信息产业的迅速突进。对基因层次生命技术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成就等。可以认定:新经济来自于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按术全球化,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之上的一种经济。 知识经济追求使知识创新成为新经济的核心。而网络在经济空间的最大使用,则是新经济的最具现代化高新技术产动力的新方式。它具有密集度高、市场高,成长高和附加值高的四高特点,而且经济不依赖大规模物流为特征的物质,它依靠的是一种信息链。譬如网络传输的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生物技术传输的是生物信息。 2 新经济是相对旧经济而言 它不仅是在美国而言,在西欧经济发展中也呈现出类似的现象。失业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失业问题的存在状况。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源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首要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同。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二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源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通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也意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开始。 3 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新经济发源于美国,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席卷整个全球。适用于各个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体制当中。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造。 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对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量,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大多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使全国企业都拥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原始经济体制造成强劲有力的冲击,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此,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视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搞好对外开放,使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还要进行市场创新,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新。立争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和一个积极进取的创业环境。政府应为各类企业进入市场和参与竞争提供公平环境。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整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营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 4 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放眼世界,新经济制度正在加大对市场经济发展激烈中矛盾的潜意识调节。它将沿着三个不同的方面发展: 一是有关国与其它经济体系的调整。美国是新经济的领导国。其他国家是追随国,一旦美国新经济技术创新高峰潮落,新经济就会从领先国向追随国渗透,这一时期的后发优势将变得越来明显,此消彼涨、你弱我强的国与国之间的新一轮竞争将拉开帷幕,这一轮调整将使美国一支独秀面临挑战。 二是代表新经济的“先锋企业”与代表旧经济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调整,这一轮调整的结果是一部分传统产业将再度复兴,而一部分先锋企业将进入真正的筹股事业中来。 三是新经济内部大调整,即先锋企业间的洗牌。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8487008.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展望

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展望 作者:黄桢阳 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6期 摘要:时代在进步与发展,新经济时代随之来临,基于此,经济发展在与过去相比之后也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改变。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活动之时,要尽可能地考量有关经济时代发展形势的显著性以及特殊性,以此来尽可能的保证经济的综合发展方向,并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客观与合理的分析,在考量经济发展格局要求的同时,逐渐满足有关经济管理的相关目标。本文在分析新经济时代具体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探究了有关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的发展渐渐的朝着新经济时代的方向靠拢。特别是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会在以往的基础前提下出现诸多的问题以及危机。在将来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世界经济的融合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管理活动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1 新经济时代发展状况概述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矛盾化的趋势,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新经济,是世界科学技术以及文明发展的普及,其收获的经济效益也需要逐步普及到整个国际。但是从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发现,新经济时代所创造的财富是掌握在少数入手中的。这种形势所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式,并且也会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及格局产生极大地影响。基于此,新经济时代开展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解决上述矛盾,将新经济时代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逐步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尽可能的保证新经济时代的财富可以逐渐为世界所共同享受。 2 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 革新经济观念 就当前经济时代的实际发展状况看来,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体想要真正的实现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那么就要逐步实现自己经济观念的革新,并且注意从观念的角度不断提升与改善自己对于经济、经济行为与管理等方面的认知,控制自己对新兴经济模型的基本掌控力,逐步为自己的发展给予最基本的支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注意在完善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逐步实现自我提升,保证自身基本素质以及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此情况下,就要将关注的重点放置到新型经济环境的角色中去,制定好有關经济发展的实际战略目标,并且将其作为指导方向尽可能的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提供十分坚持的发展条件。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