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_朱莹莹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_朱莹莹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_朱莹莹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_朱莹莹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77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

朱莹莹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产城融合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共进、良性互动的一种科学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出现了上海杨浦区 “三区联动”、郑东新区 “产城双轮驱动”、南通滨海园区 “城镇孵化” 等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下一步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对策一、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两者要有对应的匹配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有产业无城市因此而成;近些年来,在政绩和政策的导向下,一些产业薄弱的地区又开始大规模“造城”运动,有城市无产业因此而成;同时,另一些地区有产业有城市但城市功能严重不足,“产”“城”分离与脱节已成为制约地区内需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瓶颈。产城融合是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思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共进、良性互动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最终达到产业、城市之间充满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和谐状态。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包括:

一是由注重产业集聚向专业化分工协作相结合转变。科学优化城市布局,有效整合空间资源,推动产业的专业化特色分工,避免投资分散,同质竞争,强化各特色区块的分工协作,使得城市成为持续发展的整体,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共同转型升级。

二是从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件环境建设并重转变。在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生态环境、娱乐游憩、

商业商务等功能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打造形象精致、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产城片区。

三是从注重形态建设向人本化与特色化营造的转变。产城融合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城市与产业各功能空间相互分离的模式,体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理念,由注重功能分区转向关注融合发展,营造方便、舒适、生态的生产生活特色环境。

二、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借鉴意义

(一)上海杨浦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模式

杨浦区依托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成功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工业城区向创新城区的转型和涅,走出了一条大学与城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大学的知识技术资源、园区的企业孵化优势、社区的政策支持,打造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新机制。依托高校辐射科技园区,提供创新知识、信息、人才,园区提供创新平台,实现企业孵化、项目转化;依托科技园区辐射公共社区,形成辐射关联产业、现代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三区联动发展,形成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新优势。

“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具有开放协调、互补融合、联动发展等特征,使三区成为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持续、螺旋上升的

有下降到26.4%;但一个地区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带动的,而目前的陇南市三大产业呈“三、二、一”的状态,因此,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因工业水平低下,发展的根基不牢固,从根本上无法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后劲力量。

参考文献

1、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李屏南,王习加,人民出版社,2010.1;

2、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蓝皮书),朱智文,罗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

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姚惠琴,徐璋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4、高新才,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甘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5、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陈烈,魏成,范建红,沈静,科学出版社,2009.7;

委副书记谢泽宁,发展特色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之路,2006.12;

6、白云、玉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4;

7、樊怀玉,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甘肃日报,2015.2.3;

8、马利邦,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干旱区地理第34卷第1期,2011.1;

9、李芹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干旱区地理第33卷第3期,2010.5作者简介:金雨琪 1994年生 女 甘肃武都 汉族 本科 研究方向:经济学方向

槃DOI:10.14097/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2194106.html,ki.5392/2015.22.025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78

动态发展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相互利益的融合与总体利益最大化。该模式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老城区转型提升、新城区突破要素制约、新老城之间的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郑东新区: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开发的“产城双轮驱动”模式

郑东新区作为中原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走出了一条以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开发为特征的“产城双轮驱动”发展路径。一方面高起点规划,从规划伊始便以一个“城市”的理念切入,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城乡协调、扩大内需的动力源的思想,成功创建了生态城市、共生城市、低碳城市、环形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另一方面产城同步建设,组团式开发。通过“连点成带、连带成片、连片成区”的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布局,突出金融业为主导,高端商贸业为支柱,其他六个现代产业为配套的科学布局。分别规划商务、办公、居住、教育、科研和产业等功能组团,并对各个组团的产业发展有着明确的界定,各组团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产城双轮驱动”模式强调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传统开发模式,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托于中心城区,以组团式开发建设模式,实现了产城的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和共同发展。“产城双轮驱动”模式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及其成长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南通滨海园区:科技园区融入新型城镇建设的“城镇孵化”模式

滨海园区作为上海北翼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港口科技新城,走出了一条以“城镇孵化”为特征的产城融合之路,成功将科技园区由“人工控制”的工业环境,通过科学布局、体制机制改革,与城镇化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孵化出一个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产业新城。一是实行“港城一体、区镇合一”管理新模式。将周边四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统一划归园区,与乡镇合署办公,改制后审批权上升到县一级,乡镇的社会管理功能向园区延伸,园区的经济管理功能向乡镇延伸,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园区提升发展。二是准确定位新区的孵化空间、产业、项目。在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的同时,按照“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既做产业发展的平台与承载体,也充分来考虑产业新城承载的居住功能和社区管理功能。

科技园区融入新型城镇建设的“城镇孵化”模式,突破了产业园区与乡间之间的行政区域限制,通过整合归并政府职能、科学配置要素资源,实现了产城互动和区镇融合,缓解了过去规划建设中重工业、轻城镇发展的问题。“城镇孵化”模式对于科技园区,特别是市镇工业园转型发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产城融合理念,坚持规划先行

一是树立城市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从建区、建园到兴城、兴业的转变,从单一工业园区、开发区向综合性新城区转变。坚持扩容与提升并举,把提升城市档次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城市化和城市经营理念指导产城建设和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新区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容量效益最大化。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将城镇和工业园区在规划和功能上合二为一,内化田园城市、精明增长、“同心圆”模型、新城市主义、有机更新等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精髓,努力实现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整体性、操作性和权威性。

(二)坚持以产业规模化和高端化带动城市化,加强区域发展源动力

一是着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各中心城市、商贸城、休闲旅游镇区,重点发展商贸业、休闲旅游、房地产业,提升与优化生活服务业。二是全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产业进一步集聚、整合、提升基础上,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势,加快推动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集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开发高效现代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生态保障、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

(三)加快园区、开发区的整合提升,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互动

一是园区、开发区业态和形态有机更新。园区、开发区等作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城市发展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统筹推进业态有机更新和形态有机更新,优化城市功能设施,把园区、开发区建成富含现代功能、体现生态环保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二是注重园区、开发区与周边区域融合互动。加快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构建区域创新竞争力内核,同时注重植入城市化的发展要素,打造若干个具有居住、商务、休闲等复合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块。

(四)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实现产城功能叠加

一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进一步完善研发设计、科技孵化、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围绕开发区、园区、产业新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功能性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中介服务。二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拓展城镇的社会管理、生产生活配套功能,通过政策鼓励,积极吸引金融、保险、中介等服务行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将城市社会管理功能向外延伸。

(五)坚持产城管理主体从各自分工向逐步合一转变,形成资源利益一体化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区域开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研究分析重大问题,协调处理城际公共事务。建立省、市、县(市)、镇(街道)等多级联动协调机构,配优配强新城、新区领导班子,必要时高配新城、新区的管理层级。二是通过区划体制整合,提升跨区共建园区的实力。创新合作模式,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打破现有区、镇体制,实现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并减少管理层次,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实现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23(4):27-29

[2]蒋华东.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6):43-47

[3]陈斌袁泽沛.城镇孵化——科技园区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9):1-2

[4]欧阳东,李和平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25-31作者简介:

朱莹莹(1984.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工作单位:中共嘉兴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2194106.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全方位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队别:研究生75队 姓名:曹洪浩 学号: 时间: 2011年1月3日

内容摘要 如今,如何高效率地战备成了各国军队之间竞相研讨的问题。身处于和平年代,过多地发展军工企业易耗散国家的精力,然而,一旦战争爆发,没有足够的军工后勤保障容易导致战争的失败。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 关键词:军备力量军民融合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古今中外,富国无不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富国是目的,强军是手段,二者相依而存、结伴而行。秦国商鞅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富国强军来实现的。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上,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做法,但是,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建设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1.世界各国军民融合情况说明 1.1美国:军民融合典型 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冷战结束后,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就是力图实现军民科技工业一体化的总计划。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1.2俄罗斯:“军民分离”到“军民融合” 俄罗斯曾今承继了前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军用与民用划分过于详细,导致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普京上台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强调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尽管目前俄罗斯尚未摆脱长期军民分离的格局,但军民融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3日本:寓军于民 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受国际公约的约束,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 实施“****”战略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推动全区发展跨越提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宜居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互动发展,就要着力产城融合。 一、“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 产城融合:产是指生产及相关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指城市;产城融合,即“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做到同步演进,将相关工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现代社会,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创造需求,双方的发展互为前提,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步调上也必须协调配合: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二者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

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 二、当前***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城融合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领。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工业园区和城区其他区域在空间和结构上“泾渭分明”。在用地性质上,工业园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二)产业层次较低造成产业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 尽管***工业园区已正式升格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实际上,园区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还不高。对本地劳动力来说,这样的收入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其进城买房变为市民,多数本地农民工每天往返在工厂与农村老家之间(或出租房之间),对本地区而言,工业化进程未能同步推进城市化。而作为园区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会尽量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或住在企业的集体宿舍,或租住在园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当代中国,要真正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需要认真研究推进其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理念要变革现实,需要相应的战略平台。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尤其需要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来推进。在历史上,我们党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作为党和国家指导国防建设的重大方针。这些战略思想虽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将其具体化为可供全局遵循的发展战略,缺乏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举措的约束和牵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军民分离问题的效果。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选择。要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不能仅仅把这一体现时代潮流的大战略束之高阁,而要尽快研究论证并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等,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军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相适应,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相适应。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以重点带动全局。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将军事※※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国防经济布局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等等。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强调的四大体系建设,即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这四大体系建设,既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建设重点,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只有通过加强这些建设,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军民体制机制。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层决策机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之所以能把国防科研、中科院、民用工业部门、高校、和地方科研5个方面力量都统一组织起来,干了“两弹一星”等许多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既能管军又能管民的高层领导机构。总结这一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高层协调和决策机制。同时,还应完善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将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任务按领域分解到军地各职能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军地协调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应针对当前面临主要瓶颈问题,确定各融合领域中政策制度设计的侧重点。比如,当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政策体系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解决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融合式发展项目建设和军品研制生产;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和信息发布等制度,尤其应抓紧实施“军标体系瘦身计划”,凡是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工作要求的应尽量直接采用,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品标准代替军用标准的,应明确采用民用标准,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三是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立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实现长效激励;四是设立军品投资风险基金,解决“民参军”产品长期售后服务难题,制定行业规范遏制逐利性恶性竞争等相关风险;五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军民融合项目,可采取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确保相关主体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六是充分发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后勤建设与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需装备作为我军后勤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方针,积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装备建设新要求,努力促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军需装备建设需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军需装备是重要的后勤装备,对于提高保障功能、革新保障手段和保障模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所需,也是加快推进军需装备建设和发展所求。 1.1军需装备采用军民通用技术将越来越多 同武器装备相比,军需装备具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特别是军需装备所采用的技术和材料更是如此。许多民用技术也可直接在研制军需装备时使用,有的民用产品稍加改装即可作为军需装备的组成单元。如炊事用具、野战被服洗涤车、防护服装以及通用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和元件等。发展高性能的信息化军需装备,迫切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军事领域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计算机、半导体、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主要由民用市场牵引和推动,将为军需装备研制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利用民用的研究力量从事军用技术和军需装备的研究,不仅能将先进的军民通用技术迅速物化为军需装备,转化为部队战斗力,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提高军需装备的建设效益。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军民通用技术对装备发展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将更大更强。 1.2装备保障对地方保障力量的依赖将越来越大 随着军需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大,装备的维修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维修技术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装备保障的需求。充分利用地方的经济、科技和人力资源,走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路子,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军需装备系统的通用部分和部队通用装备的保障,完全可以由社会中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另一方面,军需装备技术的复杂性,也迫切需要地方保障力量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多种原因,军需装备建设一直处于注重解决有无问题。在研制生产中对战术性能和可靠性重视程度高,对维修性和保障性考虑不足,以至于大量的现役装备在维修和保障方面无法彻底摆脱工业部门的支持。而且老型号装备维修保障的智能化水平低,没有或很少研制装备检测诊断设备,也未预留装备状态检测信号提取接口,制约了智能化诊断设备的进一步开发配套。加之不同型号、不同批次装备的维修保障要求各不相同,维修保障不具备规模效应,对维修 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史利娟赵威马金友 摘要随着军需装备采用军民通用技术将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军需装备建设需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针对当前军需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应建立健全科研生产体制,积极探索关键技术军地联合攻关的途径和方法,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军民融合式的军需装备采购体系,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军需装备军民融合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E233文献标识码A 史利娟,硕士研究生,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大队4队 赵威,工程师,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训练部 马金友,讲师,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勤务系 ·16·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2194106.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我们党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想已近两年。表面上看,其必要性、必然性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推进融合发展所以仍有不少阻力,所以仍存在许多不作为现象,皆与未能真正和充分认识其必然性有关。今天,我们党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有着极为深刻的动因。 第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以史为鉴。公元1500年以来,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曾为追寻强国梦而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其重要的教训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如何在资源配置上确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极为特殊和复杂的安全态势。概括起来就是: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交织。面对这一安全态势,要破解大炮和黄油两难选择的历史难题,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才能推动两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军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最重要的是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归根到底,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体系对抗的能力。信息化战争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集中表现为小打大备、小攻大防、小行动大保障的鲜明特点。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虽然直接表现为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但实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只有实现军民融合,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国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谋事要实之创新横店发展新方式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活力,和谐发展的模式。我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勇于担当大责任,勇于发挥大作用,勇于作出大贡献的工作精神,不断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空港经济的示范区、‘两城’崛起的领航区、产城融合的实验区、幸福美丽的先行区?。 一、横店街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1215.4万元,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2家,内引外联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45.0%。2014年,横店街继续发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成功做法,基本完成了20.9平方公里、17个自然湾的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再创新的?横店速度?。完成34万平方米还建房的收尾分配工作,空港花园二期18万平方米还建楼基本建成,

后湖人家34万平方米还建小区的征地和图审已完成。完成菜鸟项目一期、比亚迪一期、通用航空一期的征地场平工作,天河机场三期横店部分、范泗河改道工程、城际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横店街机场三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被评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横店工业园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市级千亩百亿园示范园区,现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家,6家正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34.3%。不断提升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了武汉华力铸造、正通传动等一批明星企业,释放产业集聚巨大潜能。同时,武汉英斯特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峰美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塑联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市丰盛城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纳入了工业园发展规划,多元产业集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集聚态势明显增强。 (二)现代农业大增效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在浒铺村、光明村和同合村培养发展1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稳步发展同合村600亩荸荠基地。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60批次720余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32个村的?网格化管理?建设已全部完成,建设7个生态村,栽树近3万株,对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