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这个孝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最不陌生的道德了。尊重老人,尊老,爱老,这个道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了,很早很早人们就崇尚这个道德。

这个孝在卜辞里,在最原始的文字在卜辞里,它的形状像什么呢?像一棵树。树上头枝繁叶茂,上头有枝叶,地下有根,你这个枝叶不管多少复杂,多少繁多,但是你都根源于一个根。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来源于这个根。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最大的祖先,当然我们是炎黄子孙,有炎帝有黄帝,炎黄子孙嘛。

所以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就最重要的道德。孔子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孔子的《论语》里头,孝字出现了17次,据说北宋王朝,宋太祖他在夺取天下以后,他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为什么呢?《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其中有15次在前10章。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到宋太宗继位以后,赵普后来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人们去翻他的匣子据说翻开一看,传说就是一部《论语》。而且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孝的道德非常重要。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有若。有若曾经讲到了孝,那么有若讲孝,有若论孝,应该说反映的就孔子的思想。应该属于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他把孝摆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若说什么呢?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就是这个人在家里头,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悌爱兄长,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特别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在外面就不会当判臣,不会犯上。就是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因为他在家里当孝子,培养了非常好的道德,他在外头,他也会忠实履行自己臣子的职责。好好地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情。

接着有若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这个人平常不犯上,对上面都很尊敬,坚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调遣,服从上面的命令,这样的人不会作乱。然后有若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国家,先抓住根本。抓住根本,就符合道,抓住根本就不会偏离道。最后有若说,孝悌仁之本欤,说你要做到仁爱,仁爱就是根本,整个国家的治理,要充满着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孝悌就是仁爱的根本。说你抓仁爱,让人们有仁爱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得从根本上培养。

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当然之中指孝,孝顺父母,悌爱兄长,主要是孝。孝悌是根本,先从这个道德来培养。我们平常老说,要对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树立道德,树立这个道德,树立那个道理,树立远大的道理。树立最美好的道理,但是你说这些东西,说得大,这些大的道理,这些长远的道理,美好的道理,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实现。而且你培养的时候,要从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开始培养。就像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再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你也得先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

这么美好的道理,伟大的道理,仁爱的精神,从哪个道理来具体开始培养呢?就是孝。从它来开始培养。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般认为,孝只是对老人孝顺,却不会想到,孝对于个人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其实很有道理。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也正是因为是孝子在家能尽孝,在外还会尽忠。

而通过前几天的讲述,我们也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尽孝和讲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性,我们来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连接起来,我们来进行探讨。首先第一,我们把孝和仁连接起来。仁这个道理在孔子的思想是最高的道理。最高最高的道理。仁什么?仁爱爱人,就是爱,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那么孔子说这个道德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我们很不容易做到。孔子有一个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痛苦。痛哭。说天葬予,天葬予,就好像天要抛弃我,天要抛弃我,颜回这个学生死去以后,给孔子带来这么大的痛苦。但是像颜回这样好的学生,像颜回这样有道理的人,孔子说什么?说颜回也顶多能够连续三个月不违反

仁。意思是说,连颜回这样的人,都不能够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做到仁,仁爱简直太难了。他也就三个月不违反仁。所以仁这个道理是最高的。

仁这个道理他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信念。强调的是一种真诚。仁这种道理它是比较抽象的,它要通过一个具体的道理来体现。在很多具体道理中,哪种道理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的道理来体现。你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敏,敏捷。惠,恩惠。这些都是道理。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的,能够更好地集中地体现仁的道理的,莫过于孝。孝最能体现仁。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道理来体现。但是,最好最好的是能够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

孝为什么能体现仁道理呢?因为孝道最终就是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理,仁就是讲内心。而孝这种道理,就是最强调内心。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比如有人问什么叫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是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吃。穿,穿。居住,给他居住。父母需要什么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能够养活父母。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孝呢?孔子认为还不是这样。说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你们家有狗有马,对那些狗马你也得满足它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发自内心的那么一种道德。

还有人也问孝,孔子也回答了,也这么回答,也是这个意思。当时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以为孝乎。什么意思?家里有各种各样事情了,儿女抢先去干,儿女去干,不让父母干。好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还是不是。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

孔子说了,你有事情你去做,有酒食你给父母吃,让父母先吃。可是你的色难。什么叫色难?就是面色很难看。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的父母。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孝不能光追究形式,孔子说最高的道理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地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如果你内心真诚地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仁爱。孝就是这样。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地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古代的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这也很普遍。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的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了,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

现在情况不同了,但是有一点和古代还是相同的。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但是,你完全可以,现在的手段也允许,用各种的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真诚的尊敬。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孔子也说过,为什么人会有孝的情感?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产生呢?不是。当然也需要有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在生活中,形成这个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应该说它是最不容易抹掉的。它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有时候知识通过理性,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放弃,它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起了,就这么形成的。

孝这个道理的培养应该说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孔子儒家强调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这一点。就是道德完全出于自律。道德完全出于我的内心,完全是我内心真诚的信念。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就这样,我就这样。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他是这样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的,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现在的

学者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孝也是这样。你为什么孝?不为什么。就这样。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如果我孝,我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怀了。那就是别人在这,我孝,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了。就会这样。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

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这就是我的秉性。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那么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也。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长期地把它坚持下去,那你就是孝,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孝是善继人之志也。继承人的志向,是继承人的思想。善述人之事者也。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说,这个孝它终究的是一种真诚,非常真诚。

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自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所以对父母要讲礼节。那么,孝是通过什么的礼节来表现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礼节,符合孔子所说的孝吗?

第二,我们讲孝与礼。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它不是一般性的礼节,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最初的礼节。所以《左转》里说过这种话,说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嘛,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任何相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

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的这种对父母的这种礼节。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无违,不要违反父母,这是在礼节上违反父母。他说侍父母几谏。侍奉父母要婉转地让知道,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都对了,父母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想法,怎么办?几谏。什么叫几谏呢?就是婉转地语言来劝父母,他有些想法,他并不是想法都是对的。他可能有些错误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你怎么办呢?要劝说,但是不能粗暴,不能骂父母,不能粗暴,你怎么那么笨呢,呆头呆脑的,老糊涂了您,不能这样。婉转地劝说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就是父母还是不愿意,不听你的劝告,那怎么办呢?你起码面子上还要恭敬,不能强迫,不能对父母耍态度,又敬不违,老而不怨,为父母奔波,再有,来劝父母,可能很费口舌,很费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的怨恨,这是在礼节上要讲这个。

孔子还讲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还在,你不要跑到太远的地方,你就是去远的地方,你也得有一定的地方,好告诉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别让父母内心着急,父母焦虑。那么,父母的生活会受影响。关于这种礼,孔子还讲过。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对父母,父母年迈了,身体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种各样的病也找来了,所以你对父母的身体要注意,就怕父母得病,得病你应该感到忧虑。孔子还讲到,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你要知道的,都要知道。心里要特别清楚,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一则以喜,你应该高幕幕兴父母高寿,父母健在,父母这个岁数了,能活到这个岁数好,为他高兴。另一方面心理,一则以惧。惧怕呢,忧虑,父母岁数这么大了,年迈了,身体要衰落了,一步步走向死亡了,所以你心里还应该有忧虑啊,忧惧,有这么一种情感。这都是礼,必须得有这些礼。

儒家由于特别强调这些礼,所以对中国,后来儒家上升为官方思想之后,中国封建制度对儒家的礼吸收了很多。由于儒家讲这个礼,对中国人的生活,对中国的制度,政治制度,还有其他一些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关于孝的礼节,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内容。比如大概有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居常。居常就是平常在家里,怎么样恭敬父母,怎么样善待父母。第二,伺疾。疾病找上身来了,父母要得病,得病,子女更要好好地要伺候父母。第三点,丁忧。丁忧就是父母死了,给父母做丧事。这都是什么?孝的礼节。孔子讲究这些孝的礼,这礼节并不是提倡做那些极端性的行为,实际上后来这个孝成为丰富礼教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封建统治者打压人性,打压人的本性,维持自己统治的一种工具。使得一些孝子做出极端性的行为。其实这些做法,这些极端性的行为,并不符合儒家原本提倡孝道的意思。并不是这个意思。

儒家原本提倡孝道,是说只要能够尽人之情,尽到人们对父母的情感,就可以了。你比如说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还这么回答过。叫无违。就是不要违反礼节。什么叫不要违反礼节?什么礼节?孔子说得很清楚。生,侍之以礼。父母在,你对父母的侍奉,要就讲究礼。死,葬之以礼。父母死了,你埋葬父母,办丧事,符合礼节就可以了。还有,祭只以礼。以后还要祭祀死去的父母。祭之以礼就完了。从孔孟那时候提倡孝,并没有讲要做出一些极端性的行为。后来就发生了很多极端性的行为。有很多极端性的行为,其实不符合礼节。像我们后来说的割股疗疾。有些行为相当极端,这在历史上。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

比如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何澄粹。这个割股疗疾明确的记载,可能从他那开始。这个何澄粹大概是母亲病了,他割自己的大腿肉。儒家对这些极端的行为赞成不赞成?孝是肯定要讲究的。但我说了,儒家强调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行为。说你一定要做出某种具体的行为,你才是孝吗?并不是这样。只要你能够尽到你的情感,尽孝就可以了。不非得规定你一定要做出某些极端性的行为。而且你做出这些极端性的行为,这个儒家是非常反对的。

荀子说过这样一些话。量食而食之,就是根据你的口味,你能吃多少,你吃多少。量腰而带之。就是你的衣带,到底要多长,根据你的腰。你的腰需要多长就多长,别太长,别太短。荀子这是说什么?这实际上就说孝子办丧事。你不是说要尽孝嘛,根据你的情况,根据你们家的财力,你看这个丧事办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你不要强行。荀子往下说,相高以毁瘠,什么叫相高以毁瘠,相高就是竞赛,你办的规模不是大吗,我比你还大。他比我更大,大家互相竞赛,就像给父母服葬一样。一般服葬三年,你三年我五年,你五年我十年,你十年我二十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孝子赵宣,后来发现他是个骗子。他在墓道里他能住20年,别人都3年,他20年。他就相高,相互跟别人攀高。后来发现他是个假货,他在墓道里生了五个孩子,你在这方面竞争。

荀子说什么?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说干这种事情的人都不是好人。内心不正,是奸人之道。非礼仪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就是这种做法并不符合礼节,并不符合礼。非孝子之情也,并不符合真正孝子的感情。真正孝子的感情,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你不要去互相攀比这些表面的形式。你攀比这些表现的形式,你等于把孝顺父母,这种感情放在一边,而跟别人去竞争这些表面的形式了。

所以说非礼仪之问也,非孝子之情也。荀子最后说什么?将以有为者也。荀子说,凡是干这种事情的人,他都是有所图。肯定他是居心不良。居心不正。他跟别人竞争这些东西,玩儿这些表面形式的竞争,其实是什么?其实是为了他个人的目的。他和是有所图,他想在大家面前表演,然后今后可以有什么机会升迁,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所以荀子坚决反对这些所谓的孝子,都是假装的。

儒家的孝和礼就是这样,就是孝要通过一些礼表现出来,而且孝的礼就是最基础的礼,就是孝者礼之始也。要从孝的礼开始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够最后弄成形式主义,不能在礼仪上,不能在这些表面的东西上去互相竞争,尽情而已。

只有尽到了感情,就是尽到了孝。但尽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呢?满足父母的什么要求,才是适当呢?南宋词人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唐婉,就忍受爱情的煎熬,而和唐婉分手。虽然自己痛苦,但他认为这是尽孝。而比他早一千多年前的孔子,却在《论语》中说,这不是真正的孝。那么真正的孝究竟该怎么做呢?

第三,我们要讲什么?儒家讲孝,他是要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所以,作为一个孝子,你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不分是非的去恭顺父母。那么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地处理。如果你一味地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关曾参的传说。说曾参他们家里可能比较困难,不是很富裕,父子俩,他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曾點。那么曾點曾参父子俩在那种地,在那锄草,地里种的是瓜。曾参可能农业技术还欠点火候,没小心把瓜秧给锄断了。这下完了,那瓜还在长,你把瓜秧锄断了,瓜不就死了。这个曾参的父亲曾點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冲过来了。大怒。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脾气太暴。父亲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冲他背后。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下去,曾参应声倒下,一下晕过去了。这父亲太暴躁了。这个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说儿子不孝

惹您生气了。而且回到家以后,曾参弹起琴来了,为什么弹琴呢?为了不让自己的父亲担忧,因为父亲当时一时冲动打了曾参,下了狠手,打成这样,可能父亲也会担心,会不会把儿子打坏,父亲心情可能也会更难受。曾参你在弹琴,唱歌,是向父亲表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没事,我一点事也没有,你看我这还弹琴唱歌,很快乐。所以父亲你放心,你不必为我担心。所以曾参认为这是孝顺。

这件事情邻里都传说,说曾参是个大孝子怎么怎么好。但这个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了。孔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生什么气呢?他跟其他的学生说,说你去转告曾参,我再不认他这个学生了。说他不孝,我再不认他这个学生。曾参听到这个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能说我不孝了,我太孝顺父母了,你怎么能说我不孝呢?怎么生那么大气呢?我错在哪了?他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孔子说这样,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你父亲这时候下狠手打你,要打你,你应该赶紧跑,你跑,你父亲就不会犯这个过错,就不会犯这个罪,你父亲就不会被官府抓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为你那才是孝,让你父亲那么打你,最后造成的后果,因为你父亲这么打你,下这么狠的手,你父亲这样做法是不对的。你父亲是犯了错误的。所以你应该及时地想办法阻止你父亲这个错误。不让他犯这个错误。结果你任凭你的父亲,迎合你的父亲,让他犯这个错误,最后让他被官府抓起来。或者把你打死了,你父亲失掉自己的儿子,你肯定会很痛苦。让你父亲沦为罪犯,让你父亲很痛苦。因为失去儿子很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过错,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而被官府抓起来了。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

实际上这个故事里就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说,作为一个孝子,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恐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那样,是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那真是真正的孝。

我们知道了怎样样才是真正的孝,我们也知道,通常意义上说的在家尽孝,在外尽忠。那么孔子的儒家学说,谈到孝有是简单的让我们在家尽孝吗?只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只孝敬自己的老人,这符合孔子谈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吗?

最后一点,儒家讲孝,并不是让人们守着一种狭隘的道德,就是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并没有那样狭隘。就是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我可以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家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要使他最后扩大到什么程度呢?去爱一切人。你去爱人,爱人先从爱亲人开始,但是我不停留在爱亲人,不局限于爱亲人,而要一步一步扩大。

所以孟子说过这种话,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那么由此,我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了危难,我怎么怎么着。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要那样。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有这种爱心。那么扩充到爱天下人,爱所有的人,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理念,千万别把儒家的孝给理解成狭隘的只爱自己家的人,不爱别人,甚至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儒家的孝的道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课文原文

《自然之道》课文原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忆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March2006 V01.30No.2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陈徽 (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上海200092) 摘要: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 “无心”之统一。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开便是“反者道之动”、“无之以为用”和“弱者道之用”的思 想,老子以此说明:“自然”才是生命之根、和谐之本和力量之源。 关键词:道;自然;反;无;弱;老子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2—0027—05 一、“道”即“自然"和“反者道之动"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然而,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对此,学术界可谓是聚讼纷纭、绵延不绝。从文字表述来看,“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弟一十血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j弟四十一草 于是,“道”仿佛是老子在体察天地万物的运转流变及其所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抽象的理性思辨获得的一个“物”,当然这是一个“思想物”,它好比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之最终根据。因为如此解读,不少学者便将老子的思想视为一种先验论,一种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 实际上,上述看法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西方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先验论的理论模式在中国是缺乏精神土壤的,我们的先贤对于世界的认识和领悟主要表现为基于13常生活的对于世事人生的体认(证)。像名家和后期墨家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于概念辨析、形式逻辑推断的思想兴趣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作为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老子和庄子都对名家式的那种耽于思辨的精神进行过批驳。 如果考其字义以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总体的把握,“道”其实指的就是“自然”,即“道”即(是)“自然”也;且此“自然”乃为“存在的自然”:世界和事物之存在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推动之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④之统一。所以,“道”即“自然”意味着天地万物之“自然存在”就是天地万物之“道”,或日,天地万物之“道”也即其“自然存在”。 首先,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lJ第一十五苹据此,无论是否将“道”看作像天、地、人一样的事物或东西,“自然”都是最根本的。所以,对于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道法自然”也,其义为:天地万物的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就是它们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说:“道”即“自然”也。 天地万物之存在是时时流变的,任何就此之命名和描述都是滞后与抽象的;而且,语言也是有其自 ①“无力”是对异己来说:“无心”是就自己而言。 收稿日期:2005—09—07 作者简介:陈徽(1973一),男,安徽凤台人,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7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胡庙小学池秋艳【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龟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 同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同学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同学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学会理性地考虑,进而引导同学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要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同学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同学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中与文中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容,感知容体会文章的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容,从中受到启示。 (2)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抓住课文主要容的方法。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容和情感。 3、想象体验法: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气象外千,美丽无比。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有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师板书课题,生伸出手指跟写。) 齐读课题。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侦察海鸥愚蠢气喘吁吁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把不明白的地方做做标记。 生:自由读。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之道》教案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 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时:13课时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领悟“道” 1.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同伴在小龟遇到危险时很焦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向导明知道把小龟抱到大海会害了小龟,可他却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答案(标准版) 一、古诗词三首 1、敬亭山洞庭湖青螺 2.×√××√ 3.(1)完了,没有了悠闲孤独众孤因怀才不遇而感到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2)月光下的洞庭湖洞庭湖的君山翠白青 (3)胜过仿佛,像蓝草,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5、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桂林山水 1、无瑕攀登屏障骆驼危峰兀立波澜壮阔奇峰罗列 2、sì juàn dào m?ng 3、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衣服(图画)山峰(山峦) 4、(1)秋天,落叶仿佛像一个会跳舞的精灵,从树上翩翩飞舞而下。 (2)老房子的围墙真危险呐,手一碰,墙壁上的石灰好像要掉下来似的。5、 (1)M 辶6 ④D 斤7 ② (2)静清绿奇秀险 (3) 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云雾山水 6、田野上的野花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田野 上的野花真美啊,美得仿佛那是一条五彩的锦缎;田野上的野花真香啊,香得引来群群蜜蜂争相采蜜!(我游览过水平如镜的西湖,玩赏过飞泻而下的瀑布,却从没看到过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真凉啊,凉得让你想马上和河水来个亲密的接触;秦淮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就像是一块彩色的大玻璃;秦淮河的水真亮啊,当河边的万家灯火映在水中,像是水底铺满了熠熠生辉的大钻石,使河水变得无比明亮、美丽;秦淮河的水真野啊,刚才还是块大玻璃,现在就波涛起伏,使得河上的画舫也一个劲儿地摇摆,再加上朱雀桥洞内随风而舞的狂草,更体现

了秦淮河的粗犷之美;秦淮河的水真神啊,要不,它怎么会吸引来那么多的小雨点儿?想当年大自然在创造世界时,一定挥舞着最大的画笔,而放弃了那些精细的刻刀,毫无雕琢地在南京勾勒出了这样一条粗犷、神奇、美丽的秦淮河吧?) 三、记金华的双龙洞 1、浙江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 2、一簇臀部稍微蜿蜒民族宫殿树梢大碗 3、(1)②①(2)①② 4、(1)小妹妹总是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忧,时而喜,真是捉 摸不透。(六月的天气,时而风,时而雨,时而凉,时而热,真是变化多端。) (2)即使这件事情再困难,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好它。 5、(1)根据名称欣赏 (2),,、、, (3)在洞顶的那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4)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6、怎样美的笔盒呢?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是这样美的笔盒。(怎样简陋的小屋呢?裂缝的石灰墙,风化的水泥地,一扇破旧的窗,一张油漆脱落的书桌,根本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就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 语文园地一 1、洞庭玩赏扩散泰山拥挤孔隙仰卧油桐水平如镜拔地而起突兀森郁 2、D 立9 ④Y 巳/ 3 ① 3、(1)孤烟直落日圆(2)无数夕阳山(3)落木千山月分明(4)无穷树一半山(5)潮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 4、(一)走进元宵会,高悬的彩灯五彩缤纷,大约聚集了八百或是一千多盏灯笼,把整个南塘老街照得亮如白天。

小学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2、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3、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道” 1、故事导入。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领悟“道” (一)整体感知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生自读) 2、请几位学生分别读每个自然段。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快打开书读读课文。(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板书:嘲鸫幼龟救食肉鸟群龟 你们能按这样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说)

《自然之道》读后感3篇

《自然之道》读后感3篇 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其道。下面就是的《自然之道》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自然之道》,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一旦破坏就会违背自然之道,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我还知道了一个自然规律: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当我读到这里时,便想起我上幼儿园时发生的事,那时,我养了两条小金鱼,总是希望它们长得胖胖的,有天,我在喂食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对了,可以多喂给它们一点食物嘛。于是我就放了许多鱼食在里面,晚上还梦见两条小金鱼长得胖胖的样子,可第二天一早,我就发现,两条小金鱼出乎意料的死了,我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一旁的妈妈告诉我:“金鱼一天只吃一点点食物,你喂给它们这么多,它们就没头没脑的

把全部吃掉了,所以它们都撑死了。”听了妈妈说得这些话,我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的确如此,各个东西都有它的自然之道,一但违背了,后果不 堪设想。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当我们犯错时,它往往会给我们非 常严厉的惩罚。在这个学期的第九课《自然之道》中,就是描写一个考察队因为破坏了自然规律,得到了严厉惩罚的故事。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去南 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那个考察队因为救了一个幼龟群的“侦察兵”,却使整个龟群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幼龟们便鱼贯而出。但外面还有许多肉食鸟,一只只像发疯一样啄食那些幼龟。考察队看见后便救那些幼龟,但最后还是有十几只幼龟被叼去了。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深有感触。是啊!大自然安排的事情我们还 没有弄清楚就不要去触犯,会好心办坏事,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也不能见到小动物快要死了,都见死不救。应该去帮助、支缓的,我们就去帮助、支缓;但是不应该支缓的,我们就不能去,否则会遭遇不幸。 还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了家里有一张大蜘蛛网,网上有一只五 彩斑斓的蝴蝶,很美丽。一只可怕的蜘蛛正慢慢地爬向蝴蝶,正准备吃了它。我心里想:这么美丽的蝴蝶被吃了不好吧。我便把蝴蝶放了,把蜘蛛甩在地上,一脚把它踩扁了。过来些日子,我发现家里的蚊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文又历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向导含义深刻的话、对“自然之道”这一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时,从标题的质疑,从文中的重点句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过潜心会文的读书,好词佳句的品析,恰倒好处的读写结合,达到丰富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适当展开联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知识和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和爱好,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2、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实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阅读“单元导读”

第二章 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正如《道德经》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纵观《道

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外。雌性谓阴,雄性谓阳。 人体结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后属阳,体前属阴;腑为阳,脏为阴。 数字奇数谓阳,偶数谓阴;方向,南面谓阳,北面谓阴;方位,上谓阳,下谓阴;左谓阳,右谓阴;即使机械之类的东西也有阴阳,螺杆谓阳,螺母谓阴。

自然之道(公开课)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能从关键句入手,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的特点(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理解三四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进入课题,引出道 1、这一单元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自然之道》(齐读课题) 2、这里“道”是什么意思呢?(出示道的几种解释,供学生选择) “道”在这里就是“规律”的意思,“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不理解的生字词注上记号。 2、出示字词,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筑巢孵化侦查颓丧蠢事企图用嘴啄沙滩棒球帽幼龟海鸥鲣鸟嘲鸫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A、请一位同学领读。 B、哪些字词不理解。 (出示海鸥、鲣鸟、嘲鸫的图片)

C、需要注意的字。 (啄:不要丢了点。幼和幻对比。) D、多音字。(吁)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我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2、简介太平洋绿龟和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A、出示加拉巴哥岛图片简单介绍。 B、(出示太平洋绿龟图片)在这个岛上住着太平洋绿龟,谁能用文中的话来介绍一下这种绿龟? 出示句子: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成龟和幼龟的体重。通过“不短”“稍不留心”可以体会到幼龟离巢回归大海的不易,充满了危险。) 四、抓住关键句子,体会蠢事 1、是啊,幼龟归海充满了危险,这不,作者一行人刚登上岛便看见了惊险的一幕。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从“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看出幼龟的谨慎。从“突然、啄、企图、拉”等词中,感受到尽管幼龟已经如此谨慎了,但是危险还是发生了,可见惊险。) 2、面对这惊险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关键字词,圈画出来并配上注解。 出示1: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出示2: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出示3: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3、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件事,作者却是如何评价的? 出示句式: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为什么明明是一件好事,作者却会说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作业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第9课:自然之道(作业设计一) 一、读拼音,写词语。 hǎi tān zhēn cháqǐtúxiǎn g chèyún xiāo chèn dǐ( ) ( ) ( ) ( ) ( ) yòu ɡuīyúchǔn mào zi fǎn huíqìchǎn xūxū ()()()()( ) 二、形近字组词。堆()朝()琢()遇()幼()滩()嘲()啄()愚()幻()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弥补——震动——赶忙——呼叫— 反义词:冷淡——危险——愚不可及—— 极不情愿—— 四、音多字我会写。 guī zhēn mù chá guàn 海() ( ) 察坟()观()鱼()而入()来()假()色()看习() 玫()()惜()头()叶()军()定()头()标()子五、选出正确的字音、字形 (1)我和同(拌伴)们(底低)垂着头,在(沙砂)滩上慢慢前行。(2)我们气喘吁(yūxū)吁地来回奔(bēn bèn)跑。 (3)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级)为(震振)惊。 (4)黄昏的海岛,阳光(仍扔)很明(媚眉)。 第9课:自然之道(作业设计二)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文章的题目_________。(A暗示课文中心 B引发读者兴趣)2课文按_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的。(A浏览 B事情发展)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毫不犹豫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灰心)地飞走了。 1选出括号中合适的词。 2“自然之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导的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极不情愿”的意思是() A同伴的话,让向导极不高兴。 B向导了解自然规律,他不想破坏规律,不得以而救之 4“不能见死不救”中引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自然之道》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网络运用于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2,学科:小学语文 二、教学课题 自然之道 三、教材分析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四、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知识和教育。 3、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和爱

4、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教育。 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播放实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学生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板书课题:自然之道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天道即人道,以天道入人道,以大仁大善为仁善,才是大道之所在。

老子

论《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对当代设计而言,除了“以人为本”,还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本文以《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引申出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及造物原则,希望能挖掘《老子》中朴素的设计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今天的设计。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一书中有关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由于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提升到了支配整个宇宙的高度,并依据古代已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予以哲学的评论,并得出他所谓的“道”。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观念,并非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对人事和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得来的。大自然中一切事物产生的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都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老子哲学的根本原则,包含着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解,人如果采取“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切目的。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是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世界上的一切美,如果不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感性现实的表现(肯定或否定的表现),那又是什么呢?坚信宇宙就其本性而言是和谐的,最高的美存在于宇宙的和谐——天人合一,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辛勤劳作,肯定人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时数千年而不衰,并保持一个统一的大国,是同这个自远古即已深入我们先民意识中的观念分不开的。这在先民的造物观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考工记》)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当代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二、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 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的说法,本是为了说明“道”的自然无为而举的一个例证。在老子看来,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宋代苏辙在解释“大巧若拙”时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见《老子本义》所引)这就符合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的这种意思,本是为了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恰好又说出了一切成功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特征。一切艺术家的杰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显得浑然天成、不可移易,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既是处处合乎目的的,没有丝毫遗憾,同时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违背规律的人为的东西。这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亦即老子所谓的“大巧”。而这种“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是审美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9 自然之道》优质课教学设计_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读懂课文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说出你对向导的话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猜测“自然之道”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请看课题,一起来读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来猜猜!(道路?道理?道德?学生发表理解,教师不置可否) 二、初读课文,感知“自然之道”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能够多读几次。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释义。 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发现想要读好这篇课文确实有点难度,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谁来?学习的机会是自己把握的。 加拉巴哥岛:是个外国地方,比较拗口,我们一起来读读。 筑巢孵化:这个新词比较难读,请你再读!筑巢孵化知道吗? 踌躇不前:踌躇不前的“踌躇”这个词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读! 嘲鸫: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 颓丧:这个颓字也是要注意的。 响彻云霄:这个“彻”字可不要读成“切”音。 3、现在请你说说“自然之道”的意思。

学生发言预测: 也许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也许是海龟有自己的办法,我们不用多加干涉。 也许是每一种生命都要经历的,这是海龟无法躲得过的劫难。 三、切己体察,揣摩“自然之道” 1、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先自读3-4自然段。 2、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个幕,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难受,着急,紧张)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4、出示画面及文字研读。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你们看,这就是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5、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突然”。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个“突然”这么强调,说说你的理解!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 “啄”。 “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多狠啊!谁来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 “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 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 6、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 (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2)“‘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他们会怎样话劝求向导的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 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情感目标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自然之道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xx自然之道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xx《自然之道》生字 1【幼】 读音:yòu 巧记:用“力”掀掉玄字头(xx)。 字义:①年纪小,初出生的,跟“老”相对②小孩儿组词:①幼虫幼儿幼苗②扶老携幼 造字:会意法 造句:蝴蝶的幼虫,大多都是害虫。 笔顺:“幺”两个撇折斜势一致;“力”撇向左下伸。 2【滩】 读音:tān 巧记:“又”去“xx”河边。 字义:xx、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xx 组词:xxxxxx盐滩滩地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在xx上拾了许多xx的xx。 笔顺:左右笔画要紧凑。“隹”左竖长,四横长短不同。 字歌:原本是个难出手来分摊水退沙滩露病重人易瘫 3【侦】 读音:zhēn

巧记:一人(亻)坚“贞”不屈。 字义:探听,暗中察看 组词:侦察侦办侦讯侦探侦破侦察机侦查案件造字:形声法造句:小白兔从笼子里探出头来,好像在侦察情况。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撇伸展,末笔点有力,稳住重心。 4【嘲】 读音:cháo 巧记:嘴巴(口)“xx”前,专揭人短。 字义:讥笑,取笑 组词:嘲笑嘲讽嘲弄嘲谑自我解嘲冷嘲热讽造字:形声法造句: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笔顺:左部偏小,位置偏上;“月”形长,中间两横短。 5【啄】 读音:zhuó 巧记:一“口”吃去家半边,剩下一点落中间(豖)。 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吃食 组词:啄食啄米啄木鸟 造字:形声法 造句:啄木鸟是xx,我们要保护它。 笔顺:“口”要小,位于“豖”左边中上部。 6【企】

读音:qǐ 巧记:行“人”“止”步盼望着。 字义:①希望,盼望②踮着脚跟 组词:①企图企盼企望②企足而待 造字:会意法 造句:企图分裂国家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笔顺:“人”撇捺宜伸展,盖住下部;“止”底横稍长。 7【愚】 读音:yú 巧记:有“心”求偶没人(禺)理。 字义:①傻,笨②愚弄,欺骗③谦辞 组词:①.愚蠢愚人②愚弄③愚兄愚见 造字:会意法 造句:不懂得珍惜时间的人是愚蠢的人。 笔顺:“禺”下部宽于上部,中竖直;“心”三点呼应。 字歌:走着会遇见偶像在人前有心不愚笨寓所惹人恋 8【返】 读音:fǎn 巧记:“反”坐龙船(辶)归(字义)。 字义:回,归 组词:返工往返返回返还返航返校流连忘返造字:形声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