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江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

九江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

九江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
九江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

九江市现代轻纺产业发展规划

我市是江西省三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我市“十二五”规划中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以来,抓住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良好机遇,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户,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规模以上企业224户。全市投产纱锭200万枚,在建纱锭150万枚,布机1.4万台,印染生产线8条,服装年生产能力2.5亿件(套),化纤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从业人员7.71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在全市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86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3.64亿元,增长32.4%;实现利税总额49.65亿元,增长48.4%。

(二)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产销总量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纱70.34万吨,同比增长41.8%;化学纤维30.45万吨,同比增长30.1%;服装2.84亿件,同比增长37.6%;布2.76米,印染布3757万米;蚕丝1165吨,同比增长134.5%。

2、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纺织服装产业总量迅速扩张,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75%,总量居全市十大产业集群之首,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比重达到36.79%、38.28%、38.7%,三大指标总量在全省11个地市中均居第一。

各设区市纺织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例图

单位:%

3、产业转型升级效应明显。加大培植力度,大力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纺织服装产品档次明显提升,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凤竹棉纺去年新上5万锭精梳生产线,纱锭规模达10万锭,且产品档次由32支精梳纱提高到50支精梳纱。锦兴纺织目前是省内纺织行业内唯一一家卡摩纺纺织企业,100%实现“三无一精”,即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纺支最高可达380支以上,目前已形成8万锭的生产规模。九江三兴纺织、佳号(江西)轻纺也正在实施紧密纺的技术改造。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全市棉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品牌培育,全市拥有“鸭鸭”“回圆”“深傲”三个国家级品牌和50多个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品牌,占全省纺织服装原创品牌的一半以上。2012年,我市共青城市鸭鸭股份公司、江西锦兴纺织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4、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投产。江西德鑫纺织一期30万锭精梳纺织、九江新鑫城纺织一期20万锭精梳纺织、德安永华纺织3万锭精梳纺织项目、江西达佳特种纤维气流纺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运行。龙达化纤二期20万吨、彭泽华孚纺织新建捻线厂和30万锭色纱生产线、三兴纺织6万锭精梳生产线、江西乾元纺织8万锭环锭纺项目、恒生大化纤40万吨粘胶及60万吨溶解浆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全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5、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基地。一是以德安、彭泽、瑞昌、九江县为主的棉纺织产业基地。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棉纺企业10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15亿元,完成棉纱产量59.87万吨,占全省比重为53.47%;二是以共青城、德安为主的服装产业基地。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07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44亿元,完成服装产量 2.84亿件,占全省比重为22.35%;三是以庐山区、湖口为主的化纤基地。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化纤类企业5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1亿元,完成化纤产量30.45万吨,占全省比重为68.69%。

(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长期形成的以棉纺为主的

初加工产业仍占较大比例,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全市棉纺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高达45%。

2、产业配套水平较低。从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的产业链看,各环节基本上自成体系,原材料从外地买,产品销往外地,各环节缺乏一定的配套,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全市纺纱、服装产业两头规模大,而织造、印染产业中间小。同时,纺织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全,市场服务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的原辅料和物料采购不便,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除了共青城的羽绒服装、粘胶纤维、锦兴卡摩纺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知名度外,其他绝大多数产品均属中低档产品。纺织品服装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

4、大型骨干企业偏少。全市各县(市、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2012年规上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只有江西华瑞石化纤维(15万锭)、江西凤竹棉纺(10万锭)、江西华孚(10万锭),大型服装企业除了共青城的鸭鸭、回圆、深傲生产规模在500万件/年以上,其他企业产能偏小。

(四)产业发展趋势

1、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外在因素。“十一五”期间,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由东

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中部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6.42%上升到目前的38.55%。事实证明,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总体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转移的速度还会不断加快。江西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共同腹地,东南沿海的纺织大省绝大部分都毗邻我省,我市又是全省三大纺织服装基地之首,全市沿江开发又升级为省级战略,使得我市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有更大的承接优势。

(2)内在动力。近年来,全市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共青城市,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技术、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档次,使得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进了中国羽绒服装名城的发展壮大,汇集了鸭鸭、回圆、深傲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如庐山区城东港区主动承接国家化纤纺织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基地内赛得利、金源化纤年产粘胶纤维20万吨,占全国粘胶纤维总产量200万吨的10%。当前正积极推进恒生大化纤40万吨粘胶纤维及60万吨木浆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打造成为全国主要的粘胶纤维基地。

2、面对不断的发展挑战

(1)成本快速上升的压力。企业用工、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当前棉纺

工人工资由去年的1700~1800元/月普遍提升为2300~2400元/月,再加上市场整体需求不足,除凤竹棉纺、华瑞石化等少数企业外,其它大多数企业也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化纤行业由于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我市龙达化纤、金源化纤、赛得利化纤均处于亏损状态。

(2)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启动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对出口型纺织服装企业盈利形成压力。据业内专家预测,人民币汇率每一个百分点的波动对纺织行业净利润影响的程度在4.5%左右,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可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最高是5%。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5.11%,处历史高位。

(3)棉花价格起伏不定的压力。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扬。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去年国内外棉价差平均达到5000元左右,最高时接近7000元,对出口型纺织企业盈利形成较大压力。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进口棉到港税后价格达到1.3万元/吨,而国储棉放储价格为1.9万元/吨,收储价为2.4万元/吨,国内外价差达到6000元。国内棉花缺口也对纺织行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2012年度,我国棉花产量约720万吨,消费量900万吨左右,缺口200万吨左右。

二、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布局的情况,重点要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

1、以共青城、德安为主的服装产业基地。以共青城为

中心、外延到德安等地。充分利用好共青“全国羽绒服装基地”这一载体,以“鸭鸭”品牌为依托,带动其他服装企业共同发展,促进从量上做大、质上做精、牌上做响,打造江西的服装制造之都。完善从水洗羽绒到羽绒制品的完整产业链,鼓励羽绒服装品牌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开发羽绒被、羽绒睡袋、羽绒床上用品等羽绒制品品类,提升羽绒服装产业竞争力。发挥羽绒服装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引导作用,促进以服装面料、衬料、辅料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完善。

2、以德安、瑞昌、彭泽为主的棉纺产业基地。要以重大棉纺项目的建设为重点,推进棉纺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德鑫纺织100万锭精梳纺织、九江新鑫城20万锭精梳纺等项目建设,使德安县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二是要抓好瑞昌凤竹棉纺10万锭棉纺、华瑞石化15万锭棉纺项目的达产达标。三是围绕彭泽华孚纺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棉花加工、染色、纺纱一条龙的色纺纱产业链。

3、以庐山区、湖口县为主的化纤产业基地。一是推进庐山区恒生大化纤40万吨粘胶及60万吨溶解浆项目、赛得利化纤技改项目的实施。二是推进湖口县龙达化纤二期20万吨化纤项目,早日形成33万吨/年产能。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粘胶纤维产能由现在的20万吨/年提升到100万吨/年,成为全国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

4、以修水县为主的缫丝产业基地。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产业政策,大力发挥修水的蚕桑养殖业,促进修水的缫丝业进一步壮大加工规模,同时适度发展丝织品加工业,促进

白厂丝的当地使用率,形成丝制品产业基地。

三、产业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至“十二五”期末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建议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各种比较优势,努力扩大与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省份的交流和合作,积极承接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完善产业配套,着重抓好织造、印染等环节的招商,形成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完整产业链,以解决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瓶颈”制约。发挥共青城“全国羽绒服装基地”和“庐山区化纤纺织基地”市场知名度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投资,壮大我市纺织经济总量。

2、围绕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要以提升产品结构为目标,加大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业装备水平。(1)棉纺产业。重点实施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推广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2)织造产业。加大对织造业的投入,增加喷气、喷水、剑杆、片梭织机等先进设备,提高织布产量和质量,为棉纺产品就地转化和服装行业的面料提供起到衔接作用。(3)服装行业。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从质量、市场、宣传等各个方面加以维护,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

场占有率。(4)化纤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粘胶产品,突破粘胶差别化纤维的技术瓶颈,提高粘胶纤维差别化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当前,要重点抓好恒生大化纤40万吨粘胶及60万吨溶解浆项目、彭泽华孚新建捻线厂和30万锭色纱生产线、江西德鑫纺织100万锭二期项目、九江新鑫城二期10万锭、三兴纺织二期6万锭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龙达化纤二期10万吨、江西锦兴纺织20万锭卡摩纺、江西乾元纺织8万锭环锭纺项目、佳号(江西)轻纺有限公司6万锭紧密纺、江西海扬集团退城进园项目等一批项目的竣工达产,努力培育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增长点。

4、扶持建设专业市场,延伸产业链。目前,我市纺织服装生产配套尚不完整,服装面料及拉链、扭扣等辅料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鼓励筹划建设集原辅材料供应、专业设计、品牌孵化和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市场,提高关联产品配套能力,实现配套产品就近供应的集约式发展。同时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在政策咨询、投融资、商务中介、进出口、劳务用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九江市重点纺织服装企业一览表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知识讲解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 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

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汇总

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规范和开展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管理办法,依据《浙江省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建设行业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台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行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或以建设行业企业为主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技术中心。 第三条台州市经济委员会和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共同负责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和指导。 第四条申请认定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全市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开发能力居全省同行前列,产品

技术附加值高,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建设行业成效显著,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创新战略、实施计划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能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和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技术中心经费纳入企业财务年度预算,财务单独立账; (四)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和投入、运行、激励机制健全,规划目标明确,产学研合作稳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并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团队; (五)建筑业企业年结算收入不低于8亿元;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建筑业企业一级注册执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应不少于15名(详见附件4)。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两年内不得申请认定台州市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 (一)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的; (二)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发生较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二起以上一般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的;

规划评价及分析要点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6。方案中的优点应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不仅要指出,还应尽可能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7。避免只分析不评析,也要避免只评析不分析。 8。文字简练,规范规划术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的确定为总体规划的首要

台州市商业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操纵 (1) 第三章蓝线、绿线、黄线操纵 (1) 第四章土地使用强度操纵 (1) 第五章建筑间距 (2) 第六章建筑物退让 (3) 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操纵 (4) 第八章配套设施规划 (4) 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 (5) 第十章绿地操纵 (6) 第十一章都市设计操纵 (6)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7)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8) 附录1:名词解释 (8)

附录2:文本用词讲明 (8) 台州市椒江商业中心操纵性详细规划 1 / 37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要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1990)、《都市规划编制方法》(2006)、《台州市椒江区分区规划(2004-2020)》、以及台州市各相关专项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台州市椒江商业中心建设和开发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自本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本片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下一层次规划(详细规划、都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片区位于椒江老城区核心地段,东起解放北路,西到轮渡路,北以工人路为界,南至中山西路,总用地面积约为32.2公顷。 第四条操纵规模 本片区规划居住人口操纵规模为9500人,建设用地操纵规模为32.2公顷。

第五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七条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文字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操纵 第八条本片区规划功能定位为:集购物、办公、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第九条本片区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号采纳《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DJl37-90)规定的标准。一般应按照本规划所标定的性质进行操纵。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附表1。 第十条本片区总用地32.20公顷,含商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等类型。规划各类建设用地规模详见附表2。 第十一条在以街坊、地块为整体成片开发时,都市干路所限定的街区不得进行变更。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的变更,须经都市规 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内的细分在规划实施 3 / 37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总规、控规、修规、镇体系规划方案要点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报告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关于印发台州市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台州市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台建规[2006]419号 各县(市、区)建设规划局(分局),温岭市建工局,台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局: 现将《台州市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台州市深基坑工程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深基坑工程的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道路等的安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坑中坑除外),以及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或相邻的建筑物、构筑物特别重要的基坑。 本规定所称深基坑工程,包括基坑支护、降排水、土方开挖等内容。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行政区域内深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监测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二章工程勘察、设计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勘察设计前对深基坑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现状,以及同期施工的相邻建设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将调查资料提供给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单位。 第五条深基坑工程设计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进行勘察。勘察单位应当对深基坑工程建设地域进行勘察,了解工程建设地域及周边环境的地质情况,为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深度要求的地质勘察文件。 第六条勘察单位应当做好勘察报告提交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勘察单位应当做好配合工作。 第七条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具备与其承担工程相适应的设计资质,设计时应当根据地质报告、基坑周围环境、主体设计文件要求等制定设计方案。 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工程地质条件、支护结构、施工要求、计算书、地下工程施工图、电梯井等坑中坑、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基础、环境保护、监测、应急措施等内容,并符合规定的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组(台州市深基坑专家库成员,不少于5人,并推选1人担任组长),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并将设计方案和论证纪要报工程所地地建设(或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根据论证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出具施工图。深基坑工程施工图应当报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 第九条深基坑工程设计计算和分析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进行,提出避免对周围环境保护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造成损害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设计降排水系统时,必须考虑坑内外降排水对邻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有相应的措施避免造成结构性损坏。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 划 2020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建设、规划、管理”三大职能工作,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对东环路南段(文昌路交叉口至西江路交叉口)、燎原路、荣军路 和柳石路等四条主要门户路段沿线陈旧破损的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粉 刷装饰提升,改造面积约4万平方米,项目匡算总投资1740万元。 上半年已完成的主要事项有:1.经多次实地查看,确定了实施改造的范围;2.完成《XX区主要门户路段景观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并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3.完成了改造范围的地形图测绘;4.经 多次论证修改,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并获得市发改委立项批复;5. 经多次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规划设计方案; 6.经政府常务会议同意,明确了项目招标模式(EPC)及代建单位(龙翔公司)。 目前代建单位龙翔公司已委托招标代理启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等招标工作,计划7月初开标,7月底前进场施工。

根据住建部及柳州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XX区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我局对原雅乐宿舍区、原无线电五厂宿舍区、XX区法院宿舍区3个试点老旧小区进 行改造,改造户数共计275户。2月底完成3个试点小区入户调查 摸底,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市级以奖代补申请并申报立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设计方案》、《资金筹集方案》、《小区改造后长效管理方案》的编制、听评和公示,目前正在开展居民自筹资金的收缴工作。 经过梳理、分类、统计、汇总,我区涉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企业驻XX央企6家,市属国有企业(含改制、破产企业)集团公司9 个涉及47家企业,共计109个生活小区,有产权21126户,无产权1548户,危房户数646户,危房面积23601㎡。 为了有序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区实 际情况,我局于今年3月初在广泛征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制定了《XX 区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XX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领导小组, 3月9日组织召开我区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动员部署会,启动国有企业以及市属国有企业(含国有改制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进行摸底调查,掌握XX区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 供一业”基本情况;建立起接收方与移交方对接协商通道和机制。目

城市规划方案评析

一、居住小区方案评析的要点: 1、出入口的数量、位置及距离交叉口的距离; 2、小区道路交通组织方面: (1)是否存在穿越现象; (2)交通组织是否合理,路面的宽度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尤其是那些已经注明宽度的) (3)是否留有停车场用地(是否存在扰民现象),位置是否合理; (4)人车分流组织的如何; 3、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包括中心绿地的位置,绿化均布,是否有相应的公建及物业管理; 4、是否存在个别楼房的东西朝向,超长(沿街长度超过150米),高层住宅是否单独布置,与小区的空间景观是否协调; 5、小区的幼儿园与小学是否齐全、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穿越主要交通,小学的运动场地,跑道的方向,托幼的南向活动场动是否够用;周围是否存在影其使用的用房(如锅炉房等); 6、公共绿地是否居中,小区的绿地均布如何; 7、如在山地则要注意是否有必要建截洪沟; 8、注意小区的布局手法是否单调、如简单的采用对称、大型公建的布局手法; 9、其它的一些小细节如:小区中部的绿地内布局变电所; 10、滨江地区是否存在高层与多层的防火间距问题,及高层建筑位置是否影响多层住宅用户欣赏江景。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考试方案评析要点: 1、规定性控制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控制高度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 (6)容积率 (7)绿地率 (8)交通出入口方位(车、人) 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每个地块应设1—2个出人口。禁止机动车开口地段

(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其它的: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控制指标; 2、注意下色彩、建筑形式、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即可 3、与上一层次规划的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量化,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主要依据,因此规划中应使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得以贯彻,处理好用地性质、人口分布、道路系统、交通组织、绿地系统、工程管线等内容的衔接。 4、用地布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将用地分到小类,因此各类用地的合理安排、定性定量是非常重要的。 5.交通组织:地块内外交通应顺畅边捷,机动车、非机动车应有序组织,停车场出入口合理布局,方便生活,促进城市发展,有机联系。 6.地块划分:地块划分是为了开发管理的方便有利,因此划分过程中的用地大小、用地性质、用地价值是考虑的重点。 7、控制指标:包括两个部分: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体现了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范围的控制、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道路交通及其设施的控制、工程管线及其其他设施的控制、城市特点及环境景观的控制和经济估算。 8、配套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避免由于开发商不关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9、可操作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得到评审后,具有法律效应,也是直接用于城市规划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和图则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总体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从用地条件及环境来看,采用的是分散式还是紧凑式的城市格局,规划布置成几个组团,结构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由于集中紧凑式的布局便于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程设施,只要条件许可,中、小城市大多采取该种形式;分散式布局通常是受地形、自然条件的限制,若处理得当,能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2、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分区是否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否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协调,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否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是否侵占基本农田。 3、道理网布置是否清晰,功能明确,特别是结合地形布置; 4、城市的绿地景观系统的组织是否有特色,有河流时是否留出了充足的滨河景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规划范围: 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 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 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 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 (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 “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 “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 “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1.3 城市群发展战略 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将市域分为“台州城市群”、“西部城镇群”、“北部城镇群”及“沿海城镇发展带”,并确定台州市域城镇整体发展战略为: 以推动台州城市群发展为核心,近期重点完善区域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台州市市区,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并带动沿海城镇快速发展。西部、北部山区城镇则积极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城与中心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形成经济活跃、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 1.3.1 台州城市群 台州市区——温岭地域的城镇密集区,实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强台州市区与临海、温岭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化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发挥其对市域的辐射、带动及示范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农村迁村并点,引导产业与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主要中心镇集中。 1.3.2 北部城镇群 以北部城镇发展带为主要依托,规划三门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核、火电基地,使之成为全市能源生产基地;规划天台发展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宗教旅游区,另外,在经济发展的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安政办发[2010]179号 【发布部门】安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12.10 【实施日期】2010.12.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 通知 (安政办发[2010]1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安康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O一O年十二月十日安康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安康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陕办字[2009]99 号),设立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将原市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建筑行业管理职能(包括建筑业统筹、城市规划展览与城建档案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划入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二、主要职责 (一)主管全市城乡规划和规划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城乡规划、建筑业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负责全市城乡建设规划发展战略的综合研究,制定我市城乡建设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三)组织编制和修订安康市域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以及城市各项专项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组织编制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指导、审查我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并对规划的实施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四)负责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和市域内市级以上立项的重要项目的选址定点工作;负责中心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审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作,并参与城乡土地出让、开发管理办法的拟定工作;负责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执法监察工作。 (五)负责推广和应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做好行业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统筹安排台州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经浙 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由台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适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四条规划修改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对本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改,报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调整的,须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须经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论证,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4?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与台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具体布局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中心城区含规划建成区和近郊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椒江区陆域范围;黄岩区的江口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院桥镇和沙埠镇;路桥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规划原则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四)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五)坚持市区一体化和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第八条规划指导思想 (一)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增强规划刚性,把握建设节奏,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更高的层面上,稳步推进城市化。 (二)区域统筹发展。温黄平原将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城市群,在城市发展空间管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应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计划

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计划 xxx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筹备迎接XX 年世界客属第23届垦亲大会在我市召开的关键一年。做好新一年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意义十分重大。 xxxx年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规划编制加快构建城乡规划体系,强化管理措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着力调控引导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促进我市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质量和管理水平 1、扩大规划编制覆盖面。积极争取加大规划编制的投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人力技术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高起点编制城乡建设各项规划,加快建立完善由市域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三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一”的要求,努力推动规划编制工作创新,精心组织,全力协调,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争8月底前完成专家评审、征求意见,10月底前将规划成果报市人大常委审议,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市区道路、文教体卫、商业网点布局、卫生环境设施、排水系统、电力工程、“两江四岸”城市景观控制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年底前完成《河源市区排水系统规划》、《河源市区电力工程专项规划》、《“两江四岸”城市景观控制专项规划》编制,其它专项规划完成初步成果。继续推进已开展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老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源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村民保留点控制性详细规划》、《钓鱼台及恐龙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