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管理与财富

13

管理与财富 B C M ______________2010年6月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性

荣慧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一、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概述

COSO委员会在1994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阐述被理论界认为是最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与运营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规遵循性有关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应当是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相关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被界定为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内部控制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保证性程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具备系统性、稳定性、与目标一致性的特征。

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内部控制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从设计到执行都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通过对该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影响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因素。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有效,影响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内部控制设计者的设计目标、掌握的知识、独立性、责任感,控制环境的设计质量,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控制活动的授权批准;信息沟通的通畅;持续、独立地监督;内部控制设计的复杂程度等。

2.影响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因素。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够能切实到位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推行内部控制的意愿、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执行者所面临的内部环境、控制责任的明确程度等因素。

3.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合理地保证基本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不能把一个本质上很坏的经营者变好,不能左右政府政策的制定,不能控制竞争对手的行为,不能阻止客观经济条件的改变。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和合法合规,但不能绝对保证做到这一点。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控制制度内在的限制,包括决策者失误和决策错误导致的经营中断。另外,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也要面对成本效益问题、难以避免的操作风险、修订滞后以及特殊业务等问题:

(1)成本效益原则。一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受成本和效益的影响。一般来说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因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或浪费,否则再好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也将失去降低成本的意义。

(2)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执行人员的实际操作,它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或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不相容职务的适当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避免单独一人隐瞒和从事不合法的行为,一旦有不同职务的人员串通舞弊则内部控制也会失效。这些不可避免的操作风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修订滞后。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企业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计的,但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业务性质发生了改变,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要滞后于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变化,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对未能预料到的业务进行有效控制。

(4)特殊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针对常规业务而设计的,但在

处理一些非常规的业务时,可能难以设计固定的模式。

三、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结合前文提及的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笔者试图从理论研究推广、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等角度入手,谋求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措施。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改变内部控制中的狭隘观念。内部控制理论落后不但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提高内部控制设计者的素质。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改变内部控制中的狭隘观念。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引导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内部控制一般是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管理者来制定的。这种做法能充分考虑到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但由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机制权威性差,在实际运作中执行情况往往不佳。而且,不少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甚至干脆没有内部控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套适用范围广、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增加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实务知识的培训,将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进行推广,使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有全面的认识,加深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帮助。

2.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好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有影响。企业在实务中可以采取诸多举措,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在董事会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董事会的组织机构;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外部监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形成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加强企业管理者诚信与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精简企业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加强组织机构中纵向部门与横向部门的协调,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调动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3.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

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施风险权限管理,建立风险控制责任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

4.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企业内部控制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中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

5.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保证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输出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沟通的网络化。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通过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

管理与财富

14

关系型贷款理论及典型模式综述

【摘 要】:关系型贷款理论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予以研究。同时,还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梳理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并提出结论,对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银行; 中小企业融资

王雪梅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近年来,关系型贷款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关系型融资对于提高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小企业成长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制约,关系型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此,本文也将对关系型贷款理论进行相关阐释,为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理论研究文献一直没有对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甚至在理论文献中的称谓也大相径庭,国内外文献中也常称其为“关系银行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系型贷款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理论文献才开始比较明确地探究其具体内涵。

国外关系型贷款理论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Banerjee, Besley & Guinnane认为:关系贷款使参与各方注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设与维持,借款者短视行为减少 (1994)【1】。Berger & Udell在分析银行业集中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时指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更倾向于信息敏感和关系驱动”(1995)【2】。Berlin and Mester(1998)按贷款方式将银行贷款划分为市场交易型和关系型,对于关系型贷款,他们认为“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长期隐性合约为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3】。Berger and Udell(2002)在此基础上把将银行贷款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按技术区分为财务报表型、资产保证型、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型贷款。他们指出,关系型贷款是指贷款人的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渠道与企业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通过长期接触所取得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4】。Luclaeve(2001)在对俄罗斯的关系贷款者及关系银行的内部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关系型贷款可以降低信用风险【5】。

我国的关系型贷款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事相关的研究。张捷(2002)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位置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在关系型贷款上小银行的优势。2003年,曹敏、何佳和潘启良选择了广州和深圳的四家外资银行和两家国有银行的外资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就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对外币贷款利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关系型贷款的价值理论【6】。2004年,周好文和李辉基于广州83家小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显示,银行与企业信贷关系越长,贷款利率将下降。他们用国内数据检验关系型贷款理论,支持了我国关系贷款的存在及价值【7】。何韧(2005)指出,除了青木提出的信息租金等租金外,关系型贷款还能给银行带来如提升合约的灵活性、拓展业务范围和提高市场份额等利益【8】。针对关系型贷款的供给方,吴洁(2006)研究得出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在基于企业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9】。

(二)关系型贷款的优势及软肋

关系型贷款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仍然受到较多的关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本文着重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使借贷双方获益。信息是有成本的,出于商业竞争等因素的考虑,企业往往拒绝向公众披露某些信息,使得借贷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关系型贷款,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合作的加深,银行对企业的监督成本会下降,而且降低了业务扩展的信息成本。对企业而言,关系型贷款的存在无疑大大减小了其融资的难度。第二,关系型贷款的合约具有较大灵活性。借贷双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任和声誉,因此,合约预留了较多的的灵活性空间,便于双方长期订约。而关系型贷款的灵活性能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面临中期冲击的长期项目提供再融资和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困境。

作为一种还不不断完善中的制度安排,关系型贷款也有其软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预算软约束。银行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使得银行在强制企业执行贷款合约时难以采取强硬的态度。特别是当企业状况恶化时,会向银行要求更多的贷款来避免破产,而银行期望收回先前的贷款,不得不向企业发放新的贷款。第二,信息锁定问题。银行在借款过程中形成对借款企业信息的垄断,使得在未来的借贷中缺少竞争者,因而要求更高的利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寻求新银行可能会有更高的成本,同时,企业又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在金融市场融资,因此被锁定在原有的贷款银行。这将会削弱关系型贷款对企业的激励作用,降低了贷款的吸引力。

(三)国际上典型的关系型贷款模式

目前,国际上典型的关系型贷款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美国社区银行模式、日本主银行模式和德国全能银行模式。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三种模式。

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中所需的资讯。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订和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

6.采取有力的监督监察措施。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接收监察。监察是不断对内部系统的表现进行评估的过程。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应向相应的上级领导层汇报。上级领导层可以是高级管理层、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企业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监察,识别、报告并及时修正其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四、结束语

从本质来看,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该企业的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而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结果来看,由于内部控制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相关目标没有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不一定

是无效的内部控制,而相关目标实现的内部控制也不一定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但是,为了更好达成企业目标,企业应准确识别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和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许学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会月刊,2009(2)

[2]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

[3]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