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_金姝兰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_金姝兰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_金姝兰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_金姝兰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1期(总第365期)

n

j=1

n

j=1

61 Brand Ecosystem|品牌生态

世界遗产三清山位于皖赣闽浙四省交界之地,以江西上饶市为中心集散地,西南临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所依托的城市鹰潭,西北靠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东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南、北分别邻世界双遗武夷山和黄山。本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旅游业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成为本区域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将本区域旅游发展视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引入生态位理论进行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三清山周边区域城市生态位测评

(一)数学模型

生态位(Niche)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本质上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根据生态位理论,旅游地生态位中的态表示旅游地的生态状态,是旅游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旅游地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1]。生态位的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充分反映了生态位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2]: N i=(S i+A i P i)/∑(S j+A j P j)(1)

其中:i,j=1,2,…,n;N i为旅游地i的生态位;S i、P i 分别为旅游地i的态和势;S j、P j分别为旅游地j的态和势;A i和A j为量纲转换系数;(S j+A j P j)称为绝对生态位。旅游地综合生态位的计算公式为:

M ij=∑N ij/n(2)

其中:M ij表示旅游地生态位,N ij为每个变量要素生态位,n为因子个数,j表示旅游地个数。此外,由于指标中存在一些负面因子,如生态环境指标中可吸入固体颗粒物、区域环境噪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需要进行转换研究,采用质量评分分级法[1],对该类因子进行转换,将各类指标标准值转化为城市生态位分级端点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

□金姝兰毛端谦刘春燕

[摘要]本文以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的系统空间关系和发展策略为目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基于数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三清山周边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测评;结合聚类分析,演绎三清山周边区域的空间等级模式;通过错位、扩充、优化等生态位策略,扩展旅游地生态位的宽度,构建三清山大旅游圈,以推动区域旅游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关键词]生态位;三清山;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1-0061-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申遗成功后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批准号:JC1035)

[作者简介]金姝兰,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江西上饶334001)

毛端谦,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刘春燕,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江西南昌330000)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systematically spati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i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with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introduces the econich theory in ecology,and set up index systems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s to tests the econich of tourist cities in the regions adjacent to Sanqingshan Mountain.Couple with cluster analysis,the paper deduces the models of spatial classification in the regions adjacent to Sanqingshan Mountain.Through the strategies such as dislocation,expan-sion,and optimization,the width of tourist econich is widened,tremendous tourist circle of Sanqingshan Mountain is built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t system.

Key words:Econiche;Sanqingshan Mountain;Tourist Circle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1期(总第365期)

6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

值,即Ⅰ级为90分,Ⅱ级为80分,Ⅲ级为70分,Ⅳ级为60分,

按差分插值法将各评价参数值转换为相应质量级段内的分数值,

公式为:P mj =(10/△I j )(X mj -I aj )+P aj (0≤P mj ≤100)(3)式中:P mj 为m 市j 指标转换分值,I aj 为j 指标a 级标准分值,△I j 为j 指标标准差,即相邻级别分级端点值的差值,X mj 为m 市j 指标参数值,即实际值,P aj 为j 指标a 级生态位分级端点值(本公式根据汪清蓉、余构雄公式改编)

[3]

。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分级依据《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三级;地表水环境质量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环境噪声的分级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采用1类、2类、3类、4类的昼间环境噪声标准。

(二)指标体系

遵循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本身质量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4]

以及自然环境条件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

生命线功能[5]

,构建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指标体系,包

括资源维16项指标(C 1 C 16)、市场维4项指标(C 17 C 20)、

社会经济维7项指标(C 21 C 27)、环境维6项指标(C 38 C 33),共4个维度33项指标(见表1)。

(三)生态位测评与聚类分析1.生态位态势测评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笔者收集了三清山周边区域6个城市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以每个城市变量2004-2008年的现状数值量为旅游地生态位中的态指标,以1作为量纲转换系数,旅游地生态位中的势采用向延平先生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一文中的计算方法

[6]

,运用式(1)对影响区域旅游城市

生态位的变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再运用式(2)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生态位(见表2)。

2.聚类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采取SPSS 处理软件,分析三清山周边区域6城市生态位的类型等级。选用卡方距离测度类间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三清山周边区域6个城市综合生态位的系统聚类谱系图(见图1)。

二、构建三清山大旅游圈的生态位优化策略分析(一)旅游城市等级分析

根据表2和图1,即采用生态位态势测评和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三清山周边区域6城市分为4种类型: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1期(总第365期)

一级节点城市核心城市二级节点城市

6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

1.第Ⅰ

类城市:黄山市和武夷山市黄山和武夷山均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黄山2004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顶世界桂冠的景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5A 级风景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使黄山市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黄山市在生态位态势测评中旅游资源条件生态位、旅游业经营业绩生态位、综合生态位均排名第一,可见黄山市旅游营养生态位、旅游发展生态位宽度最大。武夷山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国家首批5A 级风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环境维生态位位于6城市之首,武夷山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旅游度假休闲的圣地。武夷山市虽为县级市,测评范围小,综合生态位排名较后,但聚类分析的功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7]

。通过分析各城市各维度的生态位可以发

现,黄山市、武夷山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品味和丰度、市场、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者均为本区第Ⅰ类旅游城市。

2.第Ⅱ

类城市:上饶市上饶市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其综合生态位、旅游资源条件生态位均排名第二,上饶市生态位宽度较大,营养生态位良好、社会经济维生态位位于6城市之首,说明上饶区位条件优越,城市规模大,支撑生态位良好,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3.第Ⅲ类城市:衢州市

衢州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社会文化服务设施齐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社会经济维、市场维生态位均居区域第二,综合生态位居第三,说明衢州市生态位宽度较大,发展生态位和支撑生态位表现较好。

4.第Ⅳ类城市:景德镇市和鹰潭市

景德镇市和鹰潭市综合生态位排名分别为第四、第六。它们的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五、第六)、社会经济维生态位(排名第四、第五)、环境维生态位城市(排名第四、第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受城市规模限制,旅游业市场表现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位宽度在区域内相对较小,但随着龙虎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以及5A 级景区的申报,鹰潭旅游业发展潜力日益增大。

根据三清山周边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评结果和生态位聚类谱系图,结合区域旅游发展情况和地理位置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关系,以前文Ⅰ类、Ⅱ类城市为核心城市,Ⅲ类、Ⅳ类城市为一级节点城市,得出三清山周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等级模式(见图2),可以看出三清山周边区域已形成黄山市、上饶市、武夷山市三个核心,衢州市、景德镇市、鹰潭市等一级节点,常山、玉山、婺源、德兴、铅山、弋阳、万年、乐平等二级节点。上饶市在空间上接近黄山市和武夷山市,两城市对上饶市产生的旅游联动规模等级和引力强度大,加上其他优势,上饶市将成为本区域旅游的强极。上饶市以自身优势向周边地区扩散,充分发挥一、二节点的承接作用,实现点到线到面的全面开发,形成以上饶为核心,黄山、景德镇、鹰潭、武夷山、衢州、铜钹山为顶点的六边形旅游圈,对保护世界遗产,实现三清山旅游业区域无障碍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圈生态位优化策略分析1.旅游圈城市生态位的错位(1)空间错位

包括两种空间:既指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时空间选址

要与其他类似景观保持一定距离,又指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在市场空间上的定位分离。[2]当区域内两个旅游城市的生态位很相似时就会导致区域内的竞争,为了避免因过度竞争而遭到淘汰,旅游地需通过寻找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避免在资源开发上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图2

三清山周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等级模式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1年第1期(总第365期)

64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

以形成区域旅游系统合理的空间梯度。例如,上饶市区西北方向的灵山,其花岗岩地貌外形和佛教、道教文化与世界遗产三清山极为相似,加上两者的空间位置非常接近,势必导致灵山的生态位被三清山遮盖。

(2)时间错位

指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及错开经营时间,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次序结构。[8]山魂水韵构成了上饶市旅游资源的禀赋特性。随着三清山申遗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来上饶观光旅游。我们应顺势装点信江,让游客昼间游山,夜间玩水,这样,我们才能让三清山的游客变成留客。

2.旅游圈城市生态位的扩充(1)潜在生态位的开拓

开拓潜在生态位是目前旅游地为实现生态位扩充常用的优化策略

[7]

。三清山旅游中心集散地上饶市,北

面是三清山,西北是灵山,东北是铜钹山,东面是圭峰和龙虎山,可谓群山环绕。为避免旅游地之间由于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的恶性竞争现象,上饶应适时对潜在生态位进行开发,如开发铅山千年古镇河口镇,充分利用河口古镇目前在全省独一无二的遗留的明清古建筑格局和街道、里弄、码埠、小河、石桥等遗存,开发仿明清时期的旅游项目,恢复明清年代的商业、文化活动形式,建设全省最大的仿古旅游好去处,

[9]

还可以让上饶市自然、文

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互利共存。

(2)新生态位的引进

旅游地的生态位出现种群缺位、宽度扩大和环境承载力增强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引进外部生态单元的形式来提高生态位,即通过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立新的景区(点),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0]。如三清山机场、上武高速公路的建设,可提高三清山的可达性和邻近联动效应,扩充上饶旅游生态位。

(3)旅游圈城市生态位的优化

生态位优化包括旅游城市内部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外部环境的优化:

①内部环境的优化可通过生态位的泛化和特化来实现,如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丰富特色旅游产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区建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等。

②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外部支撑环境的优化,为旅游发展创造更好的支撑条件。旅游圈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整合与利用,如通过圈内经济整合、空间整合、制度整合,促进圈内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开展,优化自身的生态位。

三、结论

通过对三清山周边即皖赣闽浙四省交界区域6城市各自的生态位进行测评,构建了三清山旅游圈空间等级模式和生态位优化策略。利用生态位错位、扩充、优化等策略构建三清山大旅游圈,首先,使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区位集中,空间上形成以上饶市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和边缘区域;其次,以上饶市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向周边扩散的加快,通过旅游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流等将不同区域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大小不同、层次分明的特色旅游区,各个层次的旅游区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三清山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产业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第三,三清山大旅游圈的构建必然会突破行政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樊篱,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

(地理)区域、旅游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的关系,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旅游生态系统”,使旅游者区域流动、旅游业跨区域投资、旅游资源区域联合开发、旅游市场异地扩展、旅游产品区域组合营销、旅游政策区域融通、旅游设施区域共建、旅游管理区域协调等一系列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实现三清山旅游业的区域无障碍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对保护世界遗产,实现三清山旅游经济、环境、

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李新生.铁岭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 ].生态学杂志,1993,

(12).[2]朱春全.生态位势态理论与扩展假说[J ].生态学报,1997,

(3).[3]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旅游学刊,2008,

(3).[4]甘茂枝,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广瑞.关于对可持续旅游的几点认识[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9,

(6).[7]唐启义,冯明光.DPS 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

(5).[9]祁新华,董观志,陈烈.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J ].生态旅游,2005,

(1).[10]杨必正.建议开发铅山千年古镇河口镇旅游资源

[J ].江西旅游简报,2008,

(11).[责任编辑:李小玉]

(完整版)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酿酒过程中

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塘、蟹池,最后灌溉蔬菜瓜果以及稻田,直至污水进入水处

乡村旅游的定义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

旅游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旅游规划原理结课论文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1202班 姓名樊晓红 学号 0814120205

旅游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旅游热潮在全球各地兴起,并以2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军。旅游与环境问题同时也日益突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旅游生态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最初将其译作游憩生态学,它是一门处于生态科学和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二者之间的桥梁。笔者旨在从旅游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探讨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及其实践意义。 1旅游生态学的概念 1.1旅游生态学的产生 旅游生态学是伴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在人们认识到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学问题之后,才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学方法去解决旅游所带来的生态学问题。因此,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可以说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生态学的主张大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现、共同性、选址、历史真实性、潜力和促进社会发展。可持续旅游思想的产生也对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1993年,一本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在英国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经过l0年的发展,可持续旅游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目前还缺乏理论基石,还需要许多理论去指导。旅游生态学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经营开发性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旅游者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逐渐地成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推动了旅游生态学的逐渐完善。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提出了第一个与旅游有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性旅游”;l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瑞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并在1986年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但二人均未在学术上对其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生态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来看,保护性和教育性是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此后,许多学者提出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规划。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旅游生态学应运而生,并成为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之一。 1.2旅游生态学的慨念 旅游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旅游活动过程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及其调控的一门生态学分支学科。 旅游生态学(Tourism ecology),有人也称之为游憩生态学(Recreation ecology),它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逐渐被接受和认可的。 其定义:具体来讲,旅游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区一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旅游环境对游客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旅游生态学也研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旅游生态系统。其中,旅游主体主要包括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旅游客体注意包括自然无机环境、人工设施环境、生物环境、人文环境(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环境;旅欧活动过程注意包括旅游地的开发建设过程、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和旅游经营管理过程。 2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经典)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引文 人类的旅游活动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近代,旅游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则出现得更晚。它是人们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研究领域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卢云亭和王建军曾列举了73条中外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可见生态旅游作为新兴学科的定义之多。[3]一个概念的内涵往往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体现出来。对生态旅游的多种定义也可看出研究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多分歧。通过多本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纵观各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提出背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我个人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应体现下面几方面: (一)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应包括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如广阔的草原、神奇的冰川、寂静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它们对游人有着无穷的魅力,毫无疑问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但对人文旅游资源是否是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原生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应包含在生态旅游的范畴之内,比如,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掘遗址,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和民间节庆等都应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其原因有二:(1)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都是今天的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张广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上颇为流行的一种特种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重要的背景,生态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发展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但实践证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积极地培育旅游市场,培育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中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做好宣传,科学规划,搞好试点,循序渐进,避免因开展生态旅游不当而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定义 “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语,英文为ECO TOU R IS M 。由于“生态旅游”是个新词语,不同的使用者对它有其不同的说法。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 F )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 lizabeth Boo )1990年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的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 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①。两年以后,她对其定义进行了一些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②比较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前者只从旅游者的角度强调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目的,而后者另外突出了这项旅游活动应当对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许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ECO TOU R IS M SOC IET Y )③所做的定义更有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总而言之,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但与此同时,必须获得经济收益,而且特别要强调必须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①②③生态旅游学会是由旅游批发商、导游、政府代表、保护区管理人员、地方社区代表、环境保护者和开发商等组成的非官方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工作的重点是从发达的社会寻求技术与财政方面的支持,制订环境原则与纲领,保证当地人民的参与,提供交流生态旅游方面信息的渠道。 见E lizabeth Boo :T he Eco touris m Boom :P lanning fo r D evelopm ent and M anagem ent ,W ash ington ,WW F ,19921见E lizabeth Boo :Eco touris m ,the Po tentials and P itfalls ,WW F ,W ash ington ,19901

生态旅游教学大纲

《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旅游系适用专业:景区管理与森林生态旅游 修课方式:必修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总学时:36 推荐教材:《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张建平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参考书:《生态旅游》田里、李常林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明确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最本质的区别,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学习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适应景区规划和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研究对象与活动规律。熟悉我国与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基本了解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是掌握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与活动规律。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旅游产生的五个原因,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实例,理解生态旅游是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旅游市场内外的诸多因素。熟悉生态旅游的产生模式,主动式和被动式。重点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动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况和以哥斯达黎加为代表的从被动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掌握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做对比。重点分析黄石国家公 园的管理经验,借鉴其可取之处。 第三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学原理、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中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加以应用,对生态旅游旅游区的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以辽东半岛的蛇岛和承德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为案例进行分析,介绍生态学的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使旅游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理解和掌握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和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结合相关文章,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重点是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生态学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章生态旅游的体系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性质和特点,通过举例说明生态旅游和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的区别。认识生态旅游与其相近旅游形式之间的关系,掌握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重点介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生 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区别。重点是明确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 第五章生态旅游的效益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旅游产生 一、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 (一)空气不洁(二)水体污染——水质不净(三)食品不绿(四)噪音污染(五)垃圾围城 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一)此起彼伏的“环境公害事件 1.水俣病事件 2.米糠油事件 3.马斯河谷事件 4.痛痛病事件 5.伦敦烟雾事件 6.多诺拉事件 (二)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自然 1.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2.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考 ?197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奋斗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行动——绿色运动 ?一些关心人类目前对地球造成破坏的人组成不同的团体,争取施行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 4.绿色消费潮 ?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三、传统大众旅游的反思 (一)传统旅游观的反思 传统的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管理不当:景区的超负荷、旅游设施安置不当 2、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践踏、折枝、乱扔垃圾、乱投喂动物、乱写乱画、乱蹬攀 (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例如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组织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建成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让社区居民参与,在旅游发展的获利。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众旅游出现了自然取向性调整,更多的旅游者愿意回归自然。相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部门、国际组织开始关注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试图通过旅游规划减少旅游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亚太旅游协会) 20世纪80年底出现生态旅游,始于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并逐步由理念走向实践,积累了发展经验。 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收到了国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一直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热点。 2002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圩出版了第一步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杂志《生态旅游》,此后,其他协会与组织相继成立,推动了生态旅游在全世界的发展。 (一)研究概述 1)概念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2)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3)实践研究阶段(21世纪之后)(二)基本评述 1、研究方面尚形成体系,定性研究为主 2、研究内容还在不断扩展,研究热点出现 3、某些研究主题还需深入,研究成果有待检验 4、发达国家是研究主体,发展中国家多为研究对象 5、与理论研究相比,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三)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活动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第2卷第5期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V ol.2.N o.5 2003年10月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Oct.2003文章编号:1672-1012(2003)05-0122-05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廖荣华 (邵阳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生态旅游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本文试图从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系统,包括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环境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的进展,并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领域研究的生长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系统;近期进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 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H.[1]于1983年提出并在文献中使用以来,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迄今,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ourism S 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旅游管理》(T ourism Management)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 ourism)等,发表的论文更是数以百计.生态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WT O) 1997年12月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2002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年.旅游界人士认为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之中.从理论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指导生态旅游实践特别重要.本文在学习、探讨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定义及其系统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自已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态旅游奠定基础,同时,也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研究领域的生长点. 1 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系统?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生态旅游的定义.因此,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一直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围绕生态旅游定义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国外学者的探索很多,代表性的有: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7)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地区或未被污染(uncontaminated)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unnifestations)[1];Boo E(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去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自然区域,以欣赏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并能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 ociety)(1993)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3];Ercan S irakaya,Vin od Sasidharan和Sevil S onmez(1999)对以往生态旅游定义进行回顾和评论,并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n onconsum ptive)、教育性、探险性(romantic)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光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4]. 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定义也做了许多探索,从旅游需求方即旅游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5];从旅游供给方即旅游规划和管理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看成一种旅游产品,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ethnic)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旅游产品”[6];从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和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5];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二者的综合角度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由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有人从现有的“生态旅游”定义中选取代表性的44种进行聚类分析,将定义内容归纳为6大类11组分,进而构建生态旅游概念模型,在检验模型理论上的可靠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后,提出一个归纳性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 收稿日期:2003-07-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廖荣华(1956-),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出现在科学的舞台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它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从来就是与大自然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特点。生态学通过调查和定位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的资料,并且为农学、林学、畜牧、水产等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生态学发展的初期,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前,由于生态学本身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着缺陷,以及曾经出现的比较狭隘的纯自然主义的倾向。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生物科学中不受人们关注的一门学科,甚至有一些人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必要存在也提出了一些质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世界上的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日益激化,面对着这些,没有办法用传统的线形思维和单学科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生态学以它固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系统性的观点、整体性的理论、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和模拟的方法为探测出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框架。生态学的工作者最早指出了环境生态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际上很著名的普遍的动员了很广大的学者们参加的一些带有国际性的活动,像国际生物学计划,国际生物圈计划、国际自然保护主义联盟和WWF、UAEP等等,他们所表明的关于自然保护的纲要,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计划,再有就是关于国际的地

圈、生物圈的计划,非政府组织的协议和政府间有关的制订中,生物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为二十一世纪环境发展提供了很有利的理论支持。过去大家都不知道生态学是怎么回事,但是通过积极的参与、解决社会上的问题,在人民群众中对于生态学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态学已经不像过去人们一度所职责的是一门不食人间烟火和只会说弄的科学,它也受到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首脑的广泛注意,成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上世纪中期以后,生态学得到了中兴,整个生态学由过去比较封闭的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变成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广泛的研究范畴。而且,过去在研究的时候,人是站在生物圈之外来研究,现在人们进入到,他是在整个生物圈里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已有所体现。生态学在当时已经表现出来一系列的特点,从它研究的范本已经开始扩大,不是单纯的研究自然,而是把自然社会经济的范围从过去单纯的在基础的范畴,微观向个体、细胞分子发展;宏观上向着景观、区域、甚至全球来发展。这使它能够和各个学科的交融产生了很多的共鸣,而且找出了很多共同的结合点。旅游生态在现在生态学会的14个专业委员会中,旅游生态就是一个单独的专业委员会。 生态学发展的同时,旅游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从它产生的时间来说,如果说它的朴素的、原始的生态旅游,时间应该说是很长了。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作者:————————————————————————————————日期: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毋茜杨哲张子俨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如何可持续的运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实现当地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相关文献搜集的方法,分析总结出生态旅游一些相关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期对生态旅游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性借鉴。 一、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 1、经济社会背景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世界经济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从1950年到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了6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96亿。这种改变会导致很多资源供应不足。然而,这些问题不能完全被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解决。现实是,我们已经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环境和生态。截止到2002年,人类已经消耗了50亿吨的自然资源,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们将需要80亿吨的自然资源。在2030年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将比现在高出50%。如果每个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改变,我们将至少需要三个地球,但不可改变的是,我们却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如何能够在不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长期经济发展,既能够适应当前的资源需要而又不损害未来的需求,这个课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2、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保持平衡的发展方式,我们称作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它还是人类发展尤为重要的方法。很多机构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但直到1987年,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才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以不损害后代的需求而适应当前的需求”(Our Common Future, 1987, p. 43)。这份报告用到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可持续性”这样的术语,强调了社会公平,经济生产率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联系(Hopwood, B., Mellor, M., Oacute;Brien, G, 2005)。进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被很快用于许多领域,并且,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定义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细节(Shiva, 1992; Drummond Marsdem, 1999; Jiang J, 2008; Dale, 2001; Overton, 1999; Boff, 2003)。主流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图1),它们被描述成很多种形式:支柱、同心圆、连环圈(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Report of the IUCN Renowned Thinkers Meeting, 2006)。我们应当保持这三方面的平衡性(Sirakaya, Jamal, and Choi, 2001)。社会和经济元素的交叉是形成社会公平的基础,必须要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利益,同时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服务。然而这三者的交叉点在于可持续发展(Tom Theis and Jonathan T omkin, 201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环境,以至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应当维持三者的平均水平,并且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