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与之间的大小。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而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更大的差异点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不完全的角度使这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最后,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性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讨论完了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之后,下一步就是更深的研究两个理论的内在含义。 首先是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之上,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2、比较优势原理 3、完全专业化 4、绝对优势 5、劳动价值论 6、贸易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 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 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 )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 )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 B、 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 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 D、 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 具有严重局限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 相关 四、判断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知识分享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区别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

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数学分析与其漏洞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 ——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2.4 作用点与经济学 2.4.1 作用点与比较优势 当有n 国生产2种产品时,可以写出如下的带约束的函数, n i i1i2i i 1i1i211Max[f(x)][ x (F F x )]F F ==++-∑ i i1i20x F F ,i 1,2 n ≤≤+= n i i 1i1 1 x n F =≥∑ n i1i2i i 1i21 (F F x )n F =+-≥∑ 其中F i1和F i2分别为i 国生产1单位产品1和产品2所需劳动量,x i 为i 国用于生产1产品的劳动量。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均可以以上述函数数学化,当涉及多种产品的生产时,可以将以上函数相应扩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函数在特定初始状态下的一个特解。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产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可以增加总产出。 英国需要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0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12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80单位劳动。英国在生产1单位衣料上所用劳动比葡萄牙少,英国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1单位葡萄酒所用劳动比英国少,葡萄牙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以1.1:1.1进行交换。英国生产2.2单位的衣料,葡萄牙生产2.375单位的葡萄酒,总产量为4.575,比非专业化时增加。两国进行交易后,英国获得 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1.1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葡萄牙获得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 1.275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社会福利增加。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交易,社会福利会增加,这是亚当斯密专业化生产的理论基础。 在MA TLAB中输入如下命令,可以得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例子的最大值。 [x,y]=meshgrid(0:0.5:220,0:0.5:190); z=(1/100*x+1/120*(220-x)+1/110*y+1/80*(190- y)).*((1/100*x+1/110*y>=2)&(1/120*(220-x)+1/90*(190-y)>=2)); surf(x,y,z),shading flat 那么如果英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90单位的劳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

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然涉及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书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劳动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量。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正如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但不等于作功一样,只有当下落时才作功,并只有当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另一物体时才产生物理效应,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才构成比较利益,只有发生贸易才对国民经济具有影响。因此,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是决定比较利益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既取决于相对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价格结构本身。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只有通过价格结构和商品结构才影响贸易利益。如果价格是扭曲的,那么由价格差所表现的比较利益也是扭曲的,由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就不能准确地表现为比较利益。可见,比较优势决定了潜在比较利益的存在,这种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在世界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分配比较利益,但其依据确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结构。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曾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早的分析,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各生产布和酒,在分工前,英国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00个劳动力,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120个劳动力;葡萄牙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10个劳动力。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80个劳动力;即英国生产布的生产成本低于葡萄牙,而葡萄牙生产酒的生产成本也低于英国,双方都分别具有绝对优势。实行分工后,英国用220人生产布而不生产酒;葡萄牙则用190人生产酒而不生产布,这样英国用220人便能生产2.2单位的布;而葡萄牙用190人则能生产2.375单位的酒。分工后的资源配置获得了改进。两国交换商品都能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1.重商主义 2.绝对优势理论 3.比较优势理论 4.相互需求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就推崇一种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制进口。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

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密。他从分析一个简单的事实入手,得出了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

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国际经济学 A、本国生产那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外国? B、如果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交换3单位的棉布,将获益多少?如果外国坐同样的交易呢? C、如果本国亿5 单位的黄油交换外国6单位的棉布,将获益多少呢/如果外国同本国坐同样的交易呢? A.本国在生产黄油方面更具有效率。外国使棉布。 B.本国生产两种产品时,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换1单位的棉布。如果本国以5单位的黄油换外国3单位的棉布,本国就赢得了2单位的棉布或是节省了2小时的劳动。外国做同样的贸易时,外国得到了5单位黄油需要用5小时劳动来生产。而5小时劳动可以生产15单位的棉布。通过贸易,外国净收益为12 单位的棉布。 C.如果本国以5单位黄油换外国6单位棉布,不过将获得5单位棉布,因为在外国5单位黄油等同于15单位棉布,外国只需要用6单位棉布就能换的5单位黄油,外国赢得9单位棉布。 2、假设一国是土地稀有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它生产100单位的粮食,300单位的制造品。不考虑制造品的价格,假设对制造品的需求保持在150单位处于无弹性。 A、使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预算约束,计算当制造品的相对价格P M/P F=2时,需要进口多少数量的粮食? A、D F-Qf=(Pm/Pf)(Qm-Dm)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预算约束,其中Df-Qf等于粮食的进口量,Qm-Dm等于制造品出口量。带入这个预算约束可以得到Df=400,因为本国居民需要400单位的粮食,但是本国只能生产100单位,所以从外国进口300单位粮食。 B 制造品产量 C 不变,但是他们的价值量上升了,因为进口粮食的价格不变,进口粮食的数量会上升到600。 D、当均衡相对价格变为1时,b的答案会如何变化? 如果价格比率下降到1时,制造品部门会受到损害,在这个价格水平下Df=250,粮食进口达到150单位,制造品出口也是150单位。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定义: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目录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两百年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一种要素(劳动要素); 2、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 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检验的结果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 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 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