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聋教课堂生命力

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岑卫华

由于聋生自身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是用眼接受外面的信息。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老师都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聋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聋教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聋校统编的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加上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材中一些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聋校教师来说,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但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已大大地丰富了,无论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课堂”变大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创新才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课程才能常讲常新。如果缺少了这些“源头活水”,那么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所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成为现实。一方面更好地补偿聋生语言缺陷,提高聋生的语文素

养,聋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更激发教师创造性智慧,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课程的统一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内容和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对于聋校教师来说,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听力语言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聋童学习有声语言的主要课程,要想真正收到实效,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单靠一本教科书,让聋童在课堂上学习有限的语言,远远满足不了他们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要,

。经聋校教学实践发现,聋校统编教材确实有很多优点,教学内容更加简单化,大部分聋生能够很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但是,该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影响了聋校“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的贯彻。二是相对普通学校而言,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并不取决于教师讲解的广度和深度,而取决于在实践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联系,即对于广泛知识的依赖更大而不是更小。三是聋校统编的

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运用,特殊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他们所运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多来自于普通教育,而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准确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一、合理运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聋哑学生他们都是用眼接收外面的信息和知识,而我校聋哑学生他们都是贫困的留守孩子,他们见世面少,知识面狭窄。加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他们生活相脱节,他们学起来相当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弥补聋生感知觉缺陷,使聋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学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

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这样以多媒体演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样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结合学生实际,从网络资源中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运用课内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1.合理地补充适合学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课内语文课程资源是我校一直采用的国家统编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讲读教材,这种讲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分年级的教学活动,完成聋生在校各年级段必须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这种语文课程教材的教学是在大纲目标控制下进行的,教学的目的是要给聋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就讲读课程教材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弊端,结构单一,繁难、偏、旧的

现象也很突出,一些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懂、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累,一知半解。如:第十一册中的《寓言二则》中的《自相矛盾》、《练字的故事》、《打猎》等。同时教师们都把语文讲读课程教材当成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造成“重知识、轻能力”以书本为中心,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这些现象都有碍于聋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筛选,在调整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教材内容整体的系统性、连续性,适当删除一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课文,比如:例如:在教学聋校教材第十五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由于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所描写的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故事,距现在都比较久远。聋生根本理解不了当时任务的艰难、危险和为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有关百色起义的图片,同时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红七军的故事》编写了校本教材《韦拔群的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这位我们壮家的英雄是如何参加革命投身革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血牺牲。这样的教学离学生生活近了,他们学得更轻松了。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合理安排语文教学顺序,打破思维局限

聋生因为语言的缺失,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不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合理的连串起来,也很容易忘记。作为聋校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强化,让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稳固的系列。由点到线最后成面,就像是蜘蛛结的网一样,形成一个面。这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了。例如:第九册第五课《北京》就可以调整到第五单元来教学。因为它和第五单元的《葡萄沟》《公园的一角》都属于写景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总起句统领全篇,《北京》课文中的“北京很大,很美,”《葡萄沟》课文中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公园的一角》一文中的“公园一角的景色真美啊!”然后分述,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从总起句入手去指导学生掌握写景一类的文章的写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学法,学生对总起分述这种写景的方法也能一步步得到巩固。我们这样把相似的内容编排在一块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把课堂的

教学效果最大化。

聋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怎么样教学,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呢?现在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是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不敢删除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补充必要的新知识,不敢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实践内容,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我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使用教材,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适当地更改或调整教材内容,通过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城市的孩子对《瓜籽怎么放》这篇课文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在这种现

状下,我们可以变讲读课文为阅读课文,或者对教材进行改革,进行必要的更换。对那些不适合时代、脱离聋童实际、使用频率不高的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删除,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例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选用有关邰丽华或身边身残志坚等聋人的成长成才的文章,这样改编的文章,改变了聋校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的局面,结合学生实际,积极编写校本教材,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三、合理地运用课外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为了拓宽聋生语文知识视野,加快和提高聋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是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是关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就是说课程的核心要从“文本课程”转向“体验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这一心灵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课内语文课程资

源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则培养和锻炼了聋生的语文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讲读课程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我校在侧重开发和利用课内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教学资源,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我校以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上室外讲读课、室外阅读课、作文实践活动课、开故事会、举行篮球赛和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德育活动等,尤其是语言实践活动课和作文实践活动课,取得明显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

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首先,我会利用百色当地的自然资源。百色各县有连绵的群山,山美;水美;对于吴城的这些优势,我会多鼓励学生在放假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去欣赏、之后写日记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课程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除了山水鸟等自然资源外,吴城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会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帮助学生发掘课堂以外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源。百色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唱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三月三山歌比赛、苗族的跳坡节,这些传统节目虽然每年都有,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所以我会让学生主动询问亲戚朋友关于这些节目的来历和需要表演的过程,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书馆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如我们班就常开展名著篇朗诵会,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心得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及时进行表彰,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由此,不仅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更切实提高了校本资源的利用价值。

黑板报上则同学分组轮流筹划、撰稿、书写,人人参与,可根据

不同月份拟定一个主题,如五月份可拟主题为“禁毒”,内容多为讲述毒品的危害,提倡人人禁毒,三月份可拟主题为“学雷锋”介绍有关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号召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至于班级角落则开设“卫生角”“图书角”等,拓展班级空间,开发利用班级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六)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结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有许多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要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从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着手,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学科教学的大课堂。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从聋生平时的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出发,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创设有利于聋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来支撑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例如在二年级的学词学句《商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学生带到大街上,让学生亲自到超市里购买物品,去邮局寄信,去火车站买票,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毕竟现代生活和课文所安排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的了,如果停留在文本上,那教学就显得很郁闷的了。以前对大的商店

就称为百货公司,还现在学生面对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超市。所以拓展外延,将生活和教学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六)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聋教课堂生命力

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岑卫华

由于聋生自身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是用眼接受外面的信息。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老师都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聋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聋教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聋校统编的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加上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材中一些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聋校教师来说,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合理运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聋哑学生他们都是用眼接收外面的信息和知识,而我校聋哑学生他们都是贫困的留守孩子,他们见世面少,知识面狭窄。加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他们生活相脱节,他们学起来相当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

挥网络优势,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弥补聋生感知觉缺陷,使聋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学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这样以多媒体演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样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结合学生实际,从网络资源中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运用课内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1.合理地补充适合学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课内语文课程资源是我校一直采用的国家统编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讲读教材,这种讲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分年级的教学活动,完成聋生在校各年级段必须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这种语文课程教材的教学是在大纲目标控制下进行的,教学的目的是要给聋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就讲读课程教材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弊端,结构单一,繁难、偏、旧的现象也很突出,一些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懂、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累,一知半解。如:第十一册中的《寓言二则》中的《自相矛盾》、《练字的故事》、《打猎》等。同时教师们都把语文讲读课程教材当成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造成“重知识、轻能力”以书本为中心,

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这些现象都有碍于聋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筛选,在调整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教材内容整体的系统性、连续性,适当删除一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课文,比如:例如:在教学聋校教材第十五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由于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所描写的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故事,距现在都比较久远。聋生根本理解不了当时任务的艰难、危险和为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有关百色起义的图片,同时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红七军的故事》编写了校本教材《韦拔群的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这位我们壮家的英雄是如何参加革命投身革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血牺牲。这样的教学离学生生活近了,他们学得更轻松了。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

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合理安排语文教学顺序,打破思维局限

聋生因为语言的缺失,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不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合理的连串起来,也很容易忘记。作为聋校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强化,让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稳固的系列。由点到线最后成面,就像是蜘蛛结的网一样,形成一个面。这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了。例如:第九册第五课《北京》就可以调整到第五单元来教学。因为它和第五单元的《葡萄沟》《公园的一角》都属于写景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总起句统领全篇,《北京》课文中的“北京很大,很美,”《葡萄沟》课文中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公园的一角》一文中的“公园一角的景色真美啊!”然后分述,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从总起句入手去指导学生掌握写景一类的文章的写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学法,学生对总起分述这种写景的方法也能一步步得到巩固。我们这样把相似的内容编排在一块

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把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理地运用课外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为了拓宽聋生语文知识视野,加快和提高聋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是有效的途径。

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首先,我会利用百色当地的自然资源。百色各县有连绵的群山,山美;水美;对于吴城的这些优势,我会多鼓励学生在放假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去欣赏、之后写日记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课程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除了山水鸟等自然资源外,吴城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会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帮助学生发掘课堂以外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源。百色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唱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三月三山歌比赛、苗族的跳坡节,这些传统节目虽然每年都有,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所以我会让学生主动询问亲戚朋友关于这些节目的来历和需要表演的过程,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书馆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如我们班就常开展名著篇朗诵会,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心得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及时进行表彰,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由此,不仅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更切实提高了校本资源的利用价值。

黑板报上则同学分组轮流筹划、撰稿、书写,人人参与,可根据不同月份拟定一个主题,如五月份可拟主题为“禁毒”,内容多为讲述毒品的危害,提倡人人禁毒,三月份可拟主题为“学雷锋”介绍有关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号召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至于班级角落则开设“卫生角”“图书角”等,拓展班

级空间,开发利用班级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怎样让英语课堂生动起来

怎样让英语课堂生动起来 四川省内江市第五小学校卿恩群 英语是门有用的语言,也是一门美的语言。然而它却让许多孩子望而生畏,觉得困难重重,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0分钟,是学习英语的关键。要使课堂有效,关键的因素是学生乐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愿意积极主动地动脑筋,并独立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现代汉语词典》给气氛下的定义:“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辞海》对气氛的解释是:“洋溢于某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与气息”。课堂气氛是多维概念的综合体,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教与学成为愉快的实践,使班级有下列特点(Hadfield, 1992):级凝聚力强,积极向上;同学间相互容忍,倾听;同学相互信任,合作;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共同目标和集体主义精神;对所学语言及其文化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组织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英语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钟启泉,2001) 一、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对孩子健康的身心、独立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温和而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的品格,执着的精神,坚强乐观的态度,文明的谈吐,落落大方的举止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中,教师的亲和力,民主的作风,艺术的处理小意外都无不给学生带去爱的阳光,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就在他们中间。从而不由自主爱屋及乌,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 二、精心备课,设置教学环节。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匠心独用,设计多种导入方式,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大凡成功的小学英语课堂总是一开始就能迷住学生,犹如春色初展,令人钟情,急于一听,爱意便油然而生。①或实物,直接明了;②或图片,对应直观;③或小故事,简短易懂;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人的生命活力在于优秀的心理、积极的思维与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人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协调性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自我协调性发展的特殊阵地,每一节课,都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一个历程,因此,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和谐氛围——生命活力的基础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其生命价值在于他们内在的活力,而这种活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理、思维、情感等品质,还与生命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特定场所,是情感交流、思维火花碰撞的特殊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 课堂的和谐氛围,主要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之间的一种和顺、协调、融洽的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两对关系,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前者关系。 首先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虽然在知识拥有方面有着优势与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充当领导角色,但并不意味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然而从教师的育人职责来说,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课堂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也不能责备,更不能训斥或变相体罚,要有包容之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因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某种功利而弱化课堂承载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价值。 其次是课堂教学要有浓厚的民主气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教师是“课霸”,学生活动的时间与发言的权利都是教师说了算。在知识探讨与交流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有争议甚至错误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何以为民主?何以能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课堂民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堂言论自由。学生针对课堂上的问题有随时阐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可以在教师讲话中插话,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质疑,还可以发表与教师或教材相反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要立即“封杀”,要让学生阐述其观点依据,然后教师再进行理性的辨析,以理服人。二是学习行为自由。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超越教师所规定的学习范围,或违背教师所设计的程序;在学习态度方面,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为不喜欢,也可以表现为不满,甚至可以表现为反对,对学生不满或反对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地作相应的调整。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

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生动有趣

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生动有趣 英语对于许多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由于没有语言的环境,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背句子、背单词,长期以来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怎样让初中英语变得生动有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尽可能创造语言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创造语言情景,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借助班级和身边的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等,让学生在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二是以手势、表情、动作配合;三是发挥教师的语言直观作用,把学生带进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四是组织对话表演,让学生在情景中使用语言;五是坚持少讲汉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可以讲英语笑话、上演趣味英语游戏、建立英语角、师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文歌等活动,使学生在风趣、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习兴趣。 二、对教材内容加以图解 对教材中涉及到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内容加以图解和讲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例如,在讲传统服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展示全国各地或各民族的特色服饰,并在旁边配有相应的单词或描述,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传统服饰。在介绍圣诞节时,就可以收集各种相关图片或放映有关录像,边展示边解说,“人们庆祝圣诞节时会装饰美丽的圣诞树,每家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还有欢乐的圣诞歌曲在街上飘扬,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会送来小朋友喜欢的圣诞礼物”等等,自然地引出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总认为学生只要能跟着读、照着说,把教授的内容全记住就行了,所以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总处于机械学习的被动状态。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实践中更是不会用。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实践,在交际化活动中掌握英语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坚持“三多” 对学习成绩较差或有明显退步的学生加强检查督促,但决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批评责备,而应对他们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缺乏学习自觉性。对这类学生必须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多检查、多督促,辅之于必要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并非不用功,而是因为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或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教师应该保护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自信心,鼓起他们奋进的勇气。我对这些学生的做法是坚持“三多”。多鼓励,只要这些学生学习上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二是多辅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讲一遍是不能解决的,课后还必须加强辅导。三是多练习。对这些学生,老师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多练习的机会。 五、授课时,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65%,而不是两者数字的简单相加。因此,在新授课时,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将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六、转变“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转变”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首先,英语教师要经常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英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同家长进行交流,向家长反映子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构造生动而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修订稿

构造生动而高效的英语 课堂教学模式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构造生动而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1) 作者:发表时间 2009-05-12 阅读次数:1821次选中单词可以查看中文意思 教师的授课是乏味的,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则缺乏活力,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只有生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激发和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 何能使课堂生动而高效呢 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交际 1. free talk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和学生作简单的语言交流,在教师的启动下和适当的引导下, 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这不失为一种轻松而有效的方法,很多课型都可用此法。如我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1 reading 时,和学生进行了如下自由交流。 t :boys and girls, i’m very happy every day, because i have many good friends to share my happiness and bitterness together. and i love making friends. do you want to meet some of my good friends ss:… t:(show the pictures for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m. do you know them before let’s get to know them one by one, ok ss:… 这样,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渴 望。 2.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我会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到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我按座次同桌轮流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生动有趣

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生动有趣 发表时间:2014-06-19T09:43:21.153Z 来源:年4月(总第65期)供稿作者:吴莉 [导读] 我们总认为学生只要能跟着读、照着说,把教授的内容全记住就行了,所以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总处于机械学习的被动状态。 吴莉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830054 英语对于许多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由于没有语言的环境,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背句子、背单词,长期以来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怎样让初中英语变得生动有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尽可能创造语言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创造语言情景,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借助班级和身边的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等,让学生在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二是以手势、表情、动作配合;三是发挥教师的语言直观作用,把学生带进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四是组织对话表演,让学生在情景中使用语言;五是坚持少讲汉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多讲英语故事、笑话、上演趣味英语游戏、建立英语角、师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语歌等活动,使学生在风趣、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习兴趣。 二、对教材内容加以图解 对教材中涉及到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内容加以图解和讲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例如,在介绍圣诞节时,就可以收集各种相关图片或放映有关录像,边展示边解说,“人们庆祝圣诞节时会装饰美丽的圣诞树,母亲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还有欢乐的圣诞歌曲在街上飘扬,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会送来小朋友喜欢的圣诞礼物”等等,自然地引出相关的语言知识。在课堂中,体现平等与开放,学生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可以不必站起来回答问题。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 端正教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提高。我总是把起点、进度、训练量定在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身上,一切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稍微努力一下就有所收获,特别注意给原来不及格的学生多点收获的机会,让他们也有成功感和喜悦感。对于学习的成功者多赏识,多鼓励,促其进步。优等生怎么办?我是速度和份量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也感到要想成功并不容易。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总认为学生只要能跟着读、照着说,把教授的内容全记住就行了,所以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总处于机械学习的被动状态。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实践中更是不会用。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实践,在交际化活动中掌握英语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坚持“三多” 对学习成绩较差或有明显退步的学生加强检查督促,但决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批评责备,而应对他们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缺乏学习自觉性。对这类学生必须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多检查、多督促,辅之于必要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并非不用功,而是因为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或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教师应该保护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自信心,鼓起他们奋进的勇气。我对这些学生的做法是坚持“三多”。多鼓励,只要这些学生学习上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二是多辅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讲一遍是不能解决的,课后还必须加强辅导。三是多练习。对这些学生我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多练习的机会。 六、授课时,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65%,而不是两者数字的简单相加。因此,在新授课时,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将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七、转变“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转变”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首先,英语教师要经常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英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向家长反映子女在校的英语学习情况。通过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使家长关心子女的成长,重视子女的英语学习。同时可以让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听磁带、背书,默写生词等,这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八、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 九、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关系,学生喜欢、佩服他们的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们的课,从而才会对英语感兴趣。在多年的英语教育教学中,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初中学生对英语教师的亲近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就会在情感上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这门学科,使学生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让“差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中等生”既看到自己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优秀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丰富资源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4969265.html, 丰富资源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作者:黄锐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08期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互动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互动中,教师要丰富课堂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成为学生向往的精彩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轻松、易掌握,让现代化的科技资源走进课堂,扩大课堂容量,减少时间消耗。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让其成为学生记忆的切入点,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丰富资源的巧妙运用能够延伸课堂,拓展空间,促进学生领会知识要点。 关键词:初中英语;资源;生活;科技;动态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延长其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其宽度,扩大其容量,提高授课质量。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资源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理解记忆。抓准时机,巧妙切入和转化丰富的资源,提高课堂实效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学习与生活相融合 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一门生活技能。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入课堂,多运用生活资源。利用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生活情境等资源,助力英语课堂学习,降低英语学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内容中学会英语表达,掌握英语技能。 例如,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Grammar 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食物名称:pork, carrot, tomato, potato, beef, ice-cream等等。在生活中,学生们非常喜欢猜谜语,所以教师可以设计猜谜语活动,让学生读出谜底单词,然后进行拼写,如,It is yellow, and it is long, bu t it isn’t sweet. What is it?学生们能够猜出答案carrot。接下来教师把一个胡萝卜拿出来,让学生说出英语:a carrot,两个胡萝卜two carrots。用生活实物资源作教具,学生倍感亲切、有趣。按照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举生活实例,弄清楚什么是可数名词,什么是不可数名词。 生活和学习相融在一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活资源,学、用结合,把生活资源作为学习载体,使生活闪现光芒,并助力英语教学,降低理解难度,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活味道。 科技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现代科技为教师告别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化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科技资源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微课视频、网络链接等资源,能够让英语课堂无限扩大,可以使师生从课堂的这一角落走向世界的任何角落,把抽象的语言变成有情有意的情境,让英语课堂丰富多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