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品语义学论文

产品语义学论文

产品语义学论文
产品语义学论文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课程论文

题目: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产品语义探究

姓名:

陈绍明

学号:

摘要:产品是如何地传达其信息,汽车作为一种大型的工业设计产品又具有哪些含义,本文从产品语义学的角度去分析汽车造型中遗传因子及其构成的汽车文化,其造型意识通过哪些形态来表现;其基本特征表达怎样的语义内涵;汽车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本文将对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语义表达做出一些探究。

关键词:汽车设计产品语义学文化传承性

2012年5月

一、产品语义学的定义及背景

产品语义学(Product Semantics )是研究产品语言(Product Language )的意义的学问。从专业研究角度克里本多夫(K .krippendorf )和布特(R.buettr )提出“所谓产品语义是研究人造物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这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成为象征环境的方面”。[1]产品自身构成一个完成的符系统,并且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通过对形态结构的利用和功能转化,传递和表达设计者的意念想法。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不满足于工业时代的批量大生产,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技术将大规模市场转化为无数的利基市场。产品的小批量,高度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诠释使用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从这种趋势看出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符号语言,是消费者需求的侧面的反应,围绕设计焦点与用户需求形成产品语义。汽车工业发展到今日,其逐渐从一种代步工具发展为社会人文精神的承载者。

二、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符号语言

德国的汽车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设计中,尤其注重车身线条,空间比例,拥有着强烈的自我风格与个性文化。汽车作为大型的工业设计产品,同样具有其特有的产品语义,下面主要以甲壳虫,保时捷,宝马,奥迪为案例对产品的识别设计特征进行分析。

1.“甲壳虫”型汽车的流线型

汽车的外形发展从开始的马车型,到箱体型,可是当汽车车速超过100km/h 后,功率几乎都用来克服空气阻力了,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和迎风面积来克服空气阻力,但作为高速车来讲,箱型汽车是不够理想的,因为它的阻力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

1936年,德国杰出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Ferdinand Porsche)为当时的大众汽车公司设计出著名的“甲壳虫”汽车,成为汽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经典。

【2】如图1所示流畅的曲线造型和物美价廉的特色使得“甲壳虫”很快成为畅销德国的国民车。经过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进化后的甲壳虫的自然美被如实地运用到车身造型上,其车身造型的特点(如图2所示)在二战后得几十年一直经久不衰。对比2010款全新甲壳虫(如图3所示),新“甲壳虫”不仅继承了老“甲壳虫”的形态灵魂,更将空气动力学的造型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整个车身曲线流畅优美,富有动感。

新旧甲壳虫对比

易车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2359934.html,

流线型的造型设计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汽车设计中,与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流线型的设计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体现了汽车的认知语义。从甲壳虫的设计中提取遗传因子,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设计出第一辆保时捷356(如图4所示),保时捷继承了甲壳虫的流线型而更富动感,再后来的保时捷911(如图5所示)将流线型的设计发扬光大,在人们的心中流线型已成为汽车中美和动感的一种特定的认识。

2.宝马的造型识别认知

下面将以宝马作为案例,宝马产品线上的车系在设计上拥有一些统一的识别特征:出现在每款车型上的双肾排气格栅,具有一定形态转折

变化但设计语言总体吻合的鹰眼前大灯,以及车身的腰线曲面

等方面。正是宝马设计中的这些遗传因子让宝马公司产品线上

的车系具有更强的识别性。

谈到宝马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前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

戈”对当代汽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德国传统、固定

的工业设计的审美取向,他并非单纯去改造一款车,更多的是

在重新奠定一款车的设计基因。【3】

2.1“双肾型”进气栅格

宝马设计师在针对品牌产品进行设计时考虑到

识别特征的“家族式”,保证设计特征的一致性和连

贯性。宝马汽车的“双肾式”进气格栅作为其品牌的

典型识别特征,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正是

这种设计特征一致性的不断重复,才能让我们即使遮

住宝马的“蓝天白云”商标,却仍能够辨认出这是一

辆宝马汽车。

我们从图6可以看到,双肾型进气格栅从诞生至

今,尺寸在向“小型化”发展,而它的造型也由初期细

长的椭圆到现在不规则非对称的造型,两个“肾”的排

列方式也由“站立”到现在的“卧倒”。虽然这个进化的

过程也会存在着某种不符合规律的基因突变,但是大

图6 宝马的双肾型结构

汽车之家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2359934.html,

克里斯?班戈 图4为保时捷356图5为保时捷911

体的发展趋势则比较明显。

2.2“霍夫迈斯特”弯角

或许你没有留意宝马有如此一种设计元素重

诞生起一直沿用到今日,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

这就是“霍夫迈斯特弯角”这个名称是纪念那位车

身设计师将这种设计发扬光大。

霍夫迈斯特弯角就是C 柱靠近后窗的位置有

一个小小的弯角,最早出现在BMW 1500上,而

BMW 1500设计上体现了当时欧洲最新的简洁实

用的设计哲学。如图7所示,腰线从车头贯穿至车

尾,车头则采用类似鲨鱼的倾斜式设计,大灯也成

为车身设计的重要元素,1500有一股前冲的姿态,

显得比较有攻击性和侵略性。

而这个弯角设计可以让车辆看起来更具运动

性和流畅,使车窗没有显得那么的生硬直接,这个

设计在不同的车系中变化不明显,只是弯角的弧度

和大小略有改变。

2.3天使眼

在白天,你可能很容易地分辨出一辆宝马车,因

为“蓝天白云”的LOGO 和经典的双肾型栅格标识,

可是当夜幕降临了,如何分辨出宝马车的独特魅力,

宝马的设计师们通过车辆的灯光系统解决了这个问

题,这就是“天使眼”的设计初衷和由来。

宝马设计师在针对产品线的产品进行设计时,对

产品的识别特征进行丰富和提炼。随着技术和潮流的

不断变化,识别特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天使眼也是

如此,造型不只是简单的两个圆圈,颜色也不仅仅是

黄光,其发光的技术和所用的材料也不断地发展(如

图8所示),不同的形态变化最终都符合整体的设计,

让宝马在黑夜中彰显独特的魅力,闪烁出设计师们对

产品的自豪感,也使受众驾驶宝马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和动感。

3.奥迪的汽车脸谱变化

谈到奥迪这一汽车品牌,我们会联想到它独特的设

计特征:一体化式的进气格栅,LED 大灯,车身的腰线

以及顶部线条和尾部造型等。而汽车最突出的就是脸谱特征,我们从不同的时期的奥迪汽车中分析其脸谱的变化(如图9所示)

,开始从扁圆形,矩形,发展到图7宝马的“霍夫迈斯特”弯角 汽车之家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2359934.html,

图8宝马的“天使眼”

汽车之家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2359934.html,

倒梯形,拥有“大嘴”的格栅,再到大嘴为较扁平的倒梯形,再到倒梯形的局部变化,体现出稳重,高贵的特征。

图9奥迪车型的脸谱变化

三、汽车造型设计中语义变化的启示

设计师通过了解各种形态美的表现形式来创作,而这些形态的美是具有当代文化的审美标准,当然也有构想未来的设计去创造和带领一种新的形态美,如概念车的设计。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代,文化是历代风格流派的大融合,形态上反对固有观念,追求简约,创意,品味,这对产品的形式上是极大的丰富,其多样性也为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性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不断沉淀的企业设计文化决定了其设计的理念,形成完整的一个识别形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设计主题。如宝马在造型上刻意强调运动感和力量感;奔驰的设计则在营造出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和骄傲;奥迪的设计则在保持其内在稳重等特征的同时又不失其高品质。

从消费者角度,购买汽车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汽车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汽车所代表的象征价值。有些人或许并不明白这些品牌汽车的特质也不介意是否适合当地的路况,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理想的自我形象。

换另一种说法,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某些关键拥有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假如失去了个别重要物品,他们就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个体,而汽车由于其使用的可见性和消费模式的阶层性,往往被人们当作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甚至成为自我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代表身份的高级工艺品。

参考文献

[1]蔡颖君《汽车造型特征中的产品语义初探》

[2]许世峰《再见,甲壳虫》

[3]张然《设计师传记克里斯?班戈的世界》

郝珠《产品识别设计在当代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及展望》

陶阳《产品语义学及其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芳《仿生及语义学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形态语义学论文

形态语义学 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老师:刘闻名 姓名:柳天 学号:1128370025

内涵性语意在产品识别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探讨消费者对产品内涵层面上的语意认知 ,及其在品牌产品的识别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内涵性意义在感觉、情绪和文化社会价值等不同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认知差异的深入认识 ,帮助设计师运用产品语意的概念方法 ,维护品牌产品的差异化和一致性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产品的策略性开发。 关键词内涵性语意品牌语意识别差异化 产品语意学自 1950 年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后 ,其把研究语言意义的方法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构想 ,极大地影响了当代设计的发展。长久以来 ,许多学者和设计师结合符号论的观点 ,认为产品形态在传达的过程中应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 ,并且结合使用者的界面设计、人机因素等对外延性语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产品的内涵性语意作为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 ,包含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现在的产品作为行销系统中的一环来看 ,其在内涵层面上显示出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象征价值 ,与品牌、广告等一样都与产品识别(Product Identity) 、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新产品策略息息相关。因此 ,需要以新的角度来关注产品的内涵性语意的传达与认知。 一、产品语意的构造 在产品语意学中 ,外延性意义与符号和指称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关 ,它在产品文脉中是直接表现的“显在”关系 ,即由产品形象直接说明产品内容本身 ,借助形态、构造、特征等元素来表达使用上的目的、操作、功能和可靠性等内容。而内涵性意义则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 ,更多地与产品形态的生成相关 ,即由产品形象间接说明产品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产品在使用环境中显示出的心理性、社会性或文化性的象征价值。例如 ,消费者认为产品有某种现代、前卫的感觉 ,或通过产品感受到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或从中感受到一个高性能的、让人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这种意义只能在欣赏产品形态的时候借助感觉去领悟 ,使产品和消费者的内心情感达到某种一致。由于其内容的广泛和不确定性 ,因此 ,针对其象征价值的不同特性又细分为感觉、情绪(里层)和文化社会价值(深层)两方面。 里层意义的感觉、情绪 ,是消费者对产品造型产生“情感性”的认知结果 ,是对美丑的直接反应与喜爱偏好的直接感受 ,例如产品造型给人某种有趣的感觉。想象和联想在这种认知的过程中起着激活人们情感的作用。这与消费者本身的感性、个性及其成长的背景有关 ,一般是“非功利性”取向的。消费者在与产品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等这些产品语意中最有特性的要素的接触中 ,首先产生情感性的语意认知。 深层意义的文化社会价值观 ,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的一种更深层的认知结果 ,它是一种受到外界的影响与教育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也可能是一种流行时尚 ,一种文化含义 ,一种固定印象。这些定型的思考方式往往左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消费者往往透过造型符号感受到某种文化内涵 ,体会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 ,其中具有一定的功利内涵。更加值得关注的是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消费者所认知的这种深层的内涵性语意还体现了商品、经济等外围

语义学论文可选材料

语义学论文可选材料

Deontic modality has to do with influencing actions, states or events and expressing what Searle calls “directives.” Epistemic modality is about how the speaker makes a judgment about the truth of the proposition. Modality is defined as “semantic category which expresses th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towards that expressed in the sentence (Bussmann, 1996: 307)” Evidentiality,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s pervasive in all languages. The semantic categories of evidentiality are hypothesized to be universal and language-independent. 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evidential markers are language-specific. ( 房红梅2)in some languages like Wintu, evidentiality is grammaticalized in its grammatical system; in others like English and Chinese, evidentiality is lexically marked,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languages like Japanese that have both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evidential markers. (16) as far as the current evidential studies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no unified agreements on the definitions,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evidentiality and evidentials. Scholars of evidentiality show great enthusiasm for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s of evidential markers and evidential systems in languages. This somehow has hindered

产品语义学大纲

《产品语义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的性质、任务及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 《产品语义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从设计符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意义、传达、语境、修辞等概念进行了阐述,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新的设计思考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导以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广泛扩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符号的关联性和语言学中的修辞方法展开发散思维与联想,以期觅得产品预定概念和意义的最佳传达途径,并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辅助作用。 (三)适用专业 适用于工业设计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基本内容(含章节的重点、难点等) 第一章设计符号理论概 述 基本要求:了解设计符号的理论意义、符号理论发展简史、设计符号的特性以及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重点:设计符号的特点。 难点:文化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产品语义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学的概念、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影响产品语义理论的诸多新观念以及产品语义学对我国设计发展的价值。 重点: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 难点:产品语义学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三章产品的语义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重点: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难点: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第四章产品语义的传达 基本要求:了解意义的来源,学习人的要素、环境的要素和生活方式的约定。进而对产品语义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理解,使学生以使用者的角度认知产品、以及了解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 重点:传达的概念与过程、语义传达的类型。 难点: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产品语言的局限性。 第五章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使用情景语境,产理解产品的合理性说服、情感性说服以及产品语义设计程序,了解修辞在产品语义表达中的应用及价值。 重点:产品说服功能与语义设计程序、产品语义传达的有效思维方法。

产品语义学论文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课程论文 题目: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产品语义探究 姓名: 陈绍明 学号: 摘要:产品是如何地传达其信息,汽车作为一种大型的工业设计产品又具有哪些含义,本文从产品语义学的角度去分析汽车造型中遗传因子及其构成的汽车文化,其造型意识通过哪些形态来表现;其基本特征表达怎样的语义内涵;汽车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本文将对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语义表达做出一些探究。 关键词:汽车设计产品语义学文化传承性

2012年5月 一、产品语义学的定义及背景 产品语义学(Product Semantics )是研究产品语言(Product Language )的意义的学问。从专业研究角度克里本多夫(K .krippendorf )和布特(R.buettr )提出“所谓产品语义是研究人造物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这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成为象征环境的方面”。[1]产品自身构成一个完成的符系统,并且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通过对形态结构的利用和功能转化,传递和表达设计者的意念想法。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不满足于工业时代的批量大生产,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技术将大规模市场转化为无数的利基市场。产品的小批量,高度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诠释使用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从这种趋势看出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符号语言,是消费者需求的侧面的反应,围绕设计焦点与用户需求形成产品语义。汽车工业发展到今日,其逐渐从一种代步工具发展为社会人文精神的承载者。 二、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符号语言 德国的汽车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设计中,尤其注重车身线条,空间比例,拥有着强烈的自我风格与个性文化。汽车作为大型的工业设计产品,同样具有其特有的产品语义,下面主要以甲壳虫,保时捷,宝马,奥迪为案例对产品的识别设计特征进行分析。 1.“甲壳虫”型汽车的流线型 汽车的外形发展从开始的马车型,到箱体型,可是当汽车车速超过100km/h 后,功率几乎都用来克服空气阻力了,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和迎风面积来克服空气阻力,但作为高速车来讲,箱型汽车是不够理想的,因为它的阻力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 1936年,德国杰出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Ferdinand Porsche)为当时的大众汽车公司设计出著名的“甲壳虫”汽车,成为汽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经典。 【2】如图1所示流畅的曲线造型和物美价廉的特色使得“甲壳虫”很快成为畅销德国的国民车。经过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进化后的甲壳虫的自然美被如实地运用到车身造型上,其车身造型的特点(如图2所示)在二战后得几十年一直经久不衰。对比2010款全新甲壳虫(如图3所示),新“甲壳虫”不仅继承了老“甲壳虫”的形态灵魂,更将空气动力学的造型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整个车身曲线流畅优美,富有动感。 新旧甲壳虫对比 易车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2359934.html,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 在欧美语义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结构语义学,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影响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语义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从“语义学”作为一个术语在学术 论文中公开发表以来,语义学在西方已经有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而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关语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有关语义的一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义学的影响。在20世纪,现代汉语中有关语义的研究更是带有西方语义学的印迹。因此,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语义观的差异,以及西方语义学中可以为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利用、已经被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吸收、以及能够进一步吸收的方面。 一、中西语义观的差异 西方,早在柏拉图时期,就有了关于意义的探讨和论述。柏拉图认为“以语言为载体 的文学艺术是‘影子的影子’,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的,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则 是模仿现实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精神批评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是再现现实的产物,是以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为参照 的直接再现”。 通过二者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的观念强调和重视“理念”,可以称之为“理念观”,而亚氏的理论则重逻辑,重形式。 而在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观点也层出不穷。早在先秦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 学家就有了关于“意义”的讨论:例如《左传》中有关“诗言志”的说法,孟子的“以意逆志”, 荀子的“心合于道”,墨子的“言有三表”,公孙龙子的“指物论”与“名实论”。到了魏晋时期,“寄言出意”、“得意忘言”,陆机《文赋》中有著名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讨论强调“心”和“意”,而西方传统的观念则重视“物”。 此外,在“意义是否可以穷尽”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的传统语义观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 和看法。 早期西方学者认为意义是可以穷尽的,因此可以进行分析。而中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则认为意义是混沌的,很难进行切分,意义很难言说清楚。而中西方在语义观上的差异一直影响了后来中西方对于语义学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过程。 二、西方语义学的系统观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 在欧美语义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结构语义学。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语义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思潮。结构语义学的主要贡献有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蒋勇(1966— ),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学收稿日期:2000103126(修改稿) 2000年第7期 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7Serial №135 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 蒋 勇 (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 200433) 提 要: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语义学流派。分解语义学认为语义就在言语容器之中,语义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 和理解过程无关。认知语义学吸收分解语义学认为概念可以解析的观点,提出语义与认知者的概念结构和解读策略有关。依据这种认知论,本文提出言语信号在与认知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借代的功能。 关键词:分解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框架理论;言语的借代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two main schools of semantics.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proposes that meaning is objectively right there in the linguistic container and that mean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gnizants πencyclopedic knowledg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Cognitive Semantics incorporates the idea of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that concepts can be dismantled ,and argues that meaning is relative to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Based on this cogni 2tive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guage plays a metonymic function in its interaction with cognizants πconceptual systems. K ey words :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cognitive semantics ,frame theory ,metonymic function of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7-0002-04 1.Katz 的语义分解理论简介 较早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进行语义分析的的方法是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 )。(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Katz ,1972)我们将以Katz 的分解语义学(Decompositional Semantics )为主要评述对象。该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观点是: 语义规则的生成性:语义规则如句法规则的原理一样,是循环规则。如同用有限的句法规则解释无限多样的句子结构的思路一样,分解理论也是用有限的语义规则通过循环反复使用,可以生成无限多样的语义结构。 语义的构建性:句子的语义是通过语法和语义规则从词、词组到句子层层累建起来的。 Katz 的分解理论从这两个观点出发,建构复合句子的语法成分和语义词典的规则。Katz 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确定词项的语义; (2)给出由词语的意义到词组的意义,再由词组的意义到句子的意义的建构规则; (3)用一种分析所有语言都适用的元语言(metalan 2 guage )来进行语义分析。上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给词项建 立语义词典得到实现。第二个目标通过投射规则和选择限制将词语的语义组合成句子的语义而得到实现。第三个目标试图使用一种分析各种语言时通用的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 )或语义原初元素(semantic primitives )得以部分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1 Katz 的语义词典让我们用“bachelor ”来观察Katz 的语义词典。(Katz &Fodor ,1963;Katz &Postal ,1964)“Bachelor ”的词典信息包括如下: bachelor {N} a.(human )(male )[one who has never been married ](单身汉) b.(human )(male )[young knight serving under the stan 2dard of another knight ](青年侍从骑士) c.(human )[one who has the first or lowest academic de 2gree](学士)

语义学论文

浅谈词的感情色彩 导言: 人类之间为唤起同类的行为而从喉咙里发出声音,听到的人则为了解说者的心意而对于这种声音加以意会,正因为心与心不能直接传情达意,这样才形成了语言,所以语言的功用一方面在于表示说话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单位的意义常常由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组成,本文侧重谈词义中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 固定感情色彩临时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正文: 词义可分为理性义、伴随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时间地域色彩、言语社团色彩等。色彩义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情色彩,用来表明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评论。例如:“见义勇为”一词蕴含着敬佩、赞美的色彩意义;“偷鸡摸狗”一词则带有鄙视、厌恶的色彩意义。我们熟知的三种感情色彩分类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表明说话人对该词所表明的事物持赞许的态度;贬义词表示说话的人对该词所表示的事物持贬斥的态度;中性词则不特别表示说话人的感情。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主要是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理性义是语言单位所指对象的特征的反映。它是稳定的,得到社会成员的一致公认,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是封闭的。而语言单位所传达的感情色彩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理性义基础之上,并以体会作者话语的理性义为归宿的。因此不管词的色彩义如何强烈,总是要人们理解它的真正的理性义所在,才能让人们达到能使用词语交际的目的。 正如上段所言,同作为意义的下位概念,同作为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色彩义与理性义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会出现相互组合的关系。一种是词的理性意义本身就蕴含着感情色彩,二者是结合关系。像上文提到的“高尚”,词本身就充满了赞美之情。还有“愤怒”,词本身就好像包裹着一层火一样。这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和感情色彩已然不能分开来谈,二者显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很多此类词语,像“勾搭”、“能干”、“阴险”、“贤惠”等。另一种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带着感情色彩,二者是附着关系。比如:“老不死的”是指年迈的老人家,却附带着厌恶的感情色彩,“小孩儿”是指幼小的孩童,却让人能感觉到流露出的疼爱之情。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都附着在理性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意义粘合体。我们同样可以归纳出其他此类词语,像“亲爱的”、“小鬼头”、“老婆子”等。 由上段可见,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与词义紧紧联系在一块的。而这种不借助语境就能被理解的色彩义称之为固定感情色彩。我们根据形成的基础和它与理性意义的关系分成固定感情色彩和临时感情色彩。固定感情色彩即是在静态状况下,像上文完全可以不借助语境而被理解的色彩,它有包括两种。一种取决于人们对同所概念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的评价,即在理性意义之内,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结合关系。举个例子:“抚爱”一词表示喜爱的意思,同时本身就带着亲切的情态。另一种取决于人们对同这些客观对象相联系的人或物的态度,即在理性意义之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附着关系。举个例子:“嘴脸”一词表示坏人的模样,同时附着贬斥的意味。临时感情色彩则是在动态情况下,需要借助上下文理解的色彩义。它也包括两种,有的词本身有特别色彩,却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消失了特色,或获得了与原表情色彩相矛盾对立的色彩。而有的词并无特别色彩,却在一定的

[语义学,事实,条件]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 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把形如如果p,那么q 的语句称为条件句。而条件句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或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全部逻辑,至少是旨在刻画推理的逻辑,都建立在澄清和研究若 A 则 B的真值和涉及此类条件句的推理的形式有效性之上。①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条件句分为直陈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条件句关注最多的就是后者,不仅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还由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条件句的自身特点。通常人们认为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为反事实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 ( 而客观事实是真的) 。客观事实上为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例如,我为昨天开会迟到而感叹地说如果我没有迟到,我就不会被批评了。主观认定是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举行元旦晚会,张三很有表演才华,他的节目是压轴戏,最后我没看完提前回家,第二天见到张三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你参加了昨天的晚会,节目会更精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而言,我表达的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尽管我所说的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本文中我们用□表示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符号,用 p□q 表示反事实条件句如果 p,那么 q。 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 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而从语用学角度刻画反事实条件句起步较晚,文献较少,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一、用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 我们知道,传统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理解就是它的成真条件,这种意义理论描述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因此是静态语义学。实质蕴含理论、严格蕴含理论、可共存性理论和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都属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 ( 一) 实质蕴含理论 实质蕴含源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其核心思想是: 不考虑前后件之间的联系,条件句的真值由它的肢命题的真值决定。它的逻辑特征是: 如果有 p,就必然有 q,而没有 p 是否有 q 不能确定。根据特征,我们知道,条件句在三种情况下是真的,即 p 真 q 真,p 假 q 真,p 假q 假。这条进路除了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 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真命题为任一命题所蕴含) 外,还会与自然语言的使用不符。问题就出在后两行,因为根据真值表,如果前件假,而不管后件为真还是为假,整个条件句都是真的,而这与反事实条件句不符合。这样一来,所有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前件假。如: ( 1)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 2)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也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人们通常会认为 ( 1) 是真的, ( 2) 是假的,而不会根据实质蕴含的真值表认为两句都是真的,因为这样做太违反直观了。除此之外,运用实质蕴含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导

语义学与翻译

语义学与翻译 【摘要】语义学是从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对语义的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20~30年代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以后的语义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卡纳普为代表的“学院派”语义哲学家认为,现代逻辑的主要任务是对“理想”的语言作语法(句法)的语义描写和分析。所指“理想”语言的语义即联结语言符号和世界可见现实或可感知经验的纽带。在他们看来,自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的、模糊的、不精确的和容易混淆的。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夫提出了语言相对论,认为说话者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决定了说话者的感知和思想框架。到40年代,剑桥学派代表人物g.e.穆尔及l.维特根斯坦又提出了“普通语义学”理论。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乔姆斯基等创立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提出更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一、定义 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里是这样给语义学定义的“semantics examines how meaning is encoded in a language. it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meanings of words as lexical items, but also with levels of language below the word and above it, e.g. meaning of morphems and sentences. the following are what the key concepts look like: semantic components, denotation of

词汇语义学论文

浅谈与环保有关的词汇词义演变及原因 ——以英语中“pollution”为例【摘要】本文以pollution为例,探讨与环保有关的词汇词义演变及原因,本文通过发现不同年代的词典,例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朗文词典》中对于“pollution”的释义的不同,来探讨词典中对词语释义变化的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通过这种发现我们需要的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环保 pollution 词义演变发展规律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引言 今年12月份,我在第1117期的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板的《环球时报》中阅读到这样一段话,如果翻开现实“社会生活词典”,“雾霾”词义会不会雄居首页,赫然入目?今年入冬前,某小学写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给市长伯伯写封信。老师阅卷,尽90%在问:市长伯伯,您什么时候能给我们一个没有雾霾的冬天。童稚率真之问等同“天问”。看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也引起我巨大的反思,环境污染的日渐加剧,让我们的生活失去原有的蓝天白云,连小学生都在关注着环境污染的现状,可见环境问题是多么的严重。环境污染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一个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在语言学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是否与环保有关的词汇也会发生变化呢?本文接下来对环保有关的词汇的词义演变进行简单的探讨。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大规模的工厂拔地而起也,我们进入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污染,然而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状况实在是堪忧。这些环境污染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我们的词典中。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应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工具书作为语言重要的和权威的载体,应当紧跟社会生活的步伐,反映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接下来,我将针对英语中的“pollution”一词在词典中词义的发展变化来进行探讨。 二、词义演变现象 英语中的pollution是一个很老的字,在拉丁语系统的文字中它差不多都有同样的意思。50年代定稿、在我国流行沈国昂的《英华大词典》

产品语义学基础知识

产品语义学基础知识 产品语义学语义学旨在通过研究语言的意义而达到健全的传播目的,那么它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便不言而喻了。普通语义学着重于研究语言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着重于研究入际传播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在普通语义学看来,生活里的许多麻烦事情都可归因于对语言的误用,如精神病就是由于使用语言不当而造成的。 对于设计而言,设计语义学所研究的是语言符号在生活中的含义和设计者传达的符号信息以及产品消费者(受众)接受的符号信息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正确传递,以达到设计意图的传播和产品的销售。 针对语言同它所表达的实际事物的关系,语义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对此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又恰恰容易被忽略。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生活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生活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生活是具体的。 抽象是语言的重要而实用的特征。然而,语言越抽象,同实际事物的距离就越远,它所反映的生活图像就越模糊不清,因而也就越容易产生歧异和误解。 对语义的不警觉会出现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而导致传播失误。下面有四种语言失当的常见现象:1、死线抽象:即使用语言时,把语言定死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2、忽视差异:即使用语言时,只顾语言整体一致,而不顾个体差异。3、非此即彼:即使用语言时,只看对立的两端,不管语言两端的过度层次,对事物做多方面估计。 4、自我投射:即使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个人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的一己之间作为普遍性知识来运用。也就是,表面上陈述事实,实则表达自我。产品语义学的目的在设计中,语义学关心的是设计对象的含义,对象的符号象征,以及它在什么心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用。产品语义学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使设计作品(产品)适应人的视觉理解和操作过程。人们在操作使用机器产品时,是通过产品部件的形状、颜色、质感来理解机器,例如视觉经验认为圆的东西可以转动,红色在工厂里往往表示危险。第二个目的,是针对信息产品出现的新特点改变传统设计观念。 传统的功能主义是以几何形状作为技术美的基础,主流设计思想是“外形符合功能”,并在三维几何空间里设计几何形状。产品造型就意味着几何形状设计,并已形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形式法则,成为机械理论和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信息产品的行为方式不同于机械产品,一个个都象“黑匣子”,人看不见它的内部行为过程,如果按照对机械产品的理解设计或操作信息产品,就会感到无奈。因为电子产品的“外形”并不符合它的“功能”,用传统的几何形状概念无法描述这些产品的功能特性、含义和操作,设计师过去积累的大量的形式知识库在此不起作用了,所以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适应微电子产品、机电产品、计算机产品。 产品语义学的传达要求设计任何产品,首先要明确用户,建立用户模型。用符号学设计时首先要建立用户语义模型,它主要包含用户对产品的认识、操作使用、经验知识、常用词语、以及对这些词语含义的理解。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义学 一.语义学(Semantics)的定义: 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尤其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二.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 1)意义与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 意义与指称是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术语,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意义(sense)是一系列抽象语义特征的集合,与语境无关,可以在字典中查到。而指称(reference)是语言形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指的事物;它涉及语言形式与非语言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意义与指称是意义的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方面,例如“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的意义虽然不同,但其指称一样,都指代天空中的同一颗星星。 2)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 指词语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状态、抽象情感。例如:dog(狗)的外延意义是指“一种四肢、有毛、会汪汪叫的哺乳动物”,这种意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3)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指源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情感、评价、语境等外部因素的意义。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利”,但在某些英语国家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为“残暴”和“邪恶”。 三.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hip): 1)同义关系(Synonymy): 方言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意义相同但方言有差异的词,例如:autumn(BrE)= fall(ArE)。 文体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意义相同但在文体上或者正式程度上有差别的词,例如:buy(较为随意)——purchase(较为正式)。 搭配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指意义上相同,但是搭配不相同的词。例如:provide和supply,provide sth. for sb.和supply sth. to sb. 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义词(Synonyms with different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意义相同,但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例如:politician (政客)含贬义色彩,statesmen(政治家)含褒义色彩。 存在语义差异的同义词(Semantically different synonyms):意义大致相同,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异的词。例如:enough强调“足够”,ample强调“富足”。 2)反义关系(Antonymy): 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y):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词对,其相反的词义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极中间可插入表示中间程度的词,体现了对立意义的层次性。例如:hot和cold这对反义词的界定是相对的,且在hot和cold中还可插入warm,lukewarm,cool 等中间词。 互补反义词(Complementary antonyms):一对反义词中,否定其中一个即肯定另一个。例如:boy —girl。 关系反义词(Relationship antonyms):一对反义词之间并不构成对立或否定关系,而是两实体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例如:医生(doctor)和病人(patient)。

英语语义学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语义学 院、所、中心外国语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级别2011级 学年2011—2012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翟蕾 学号112011310000924 类别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年月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Abstract:As we all know, prepo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word classes with vital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C ong” is used frequently in moder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from” is used frequently, too. Having a good master of the respective semantic functions and making cognitive semantic studies of the symmetries and asymmetries of their respective semantic functions without no doubt enable English learners to apply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acquire the English usage well. Key words: English preposition “from”, Chinese preposition “cong”, cognitive, semantic function 摘要:总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中,介词均属于最重要的虚词之一。“从”和“from”分别是英语与汉语中常用的高频介词。分别对这两个介词语义功能的有效掌握和对它们语义功能的对称性以及非对称性的认知研究无疑能使英语学习者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并很好掌握其用法。 关键词:英语介词“from”,中文介词“从”,认知,语义功能

语义学 语义单位的几种关系

语义单位的几种关系 (一) 语义单位与语音的关系 语音单位包括: 音素:根据声音的自然特性分析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是音位的物质载体。 音位:语言中具有语言学区别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节:说话和听话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音的四要素: 音长:又称时长。它取决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构成重音、节奏等韵律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音高:声音的高低。它是构成语音声调和语调的主要因素。 音强:又称音势,指声音的强弱。它是构成语音能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 音色:又称音质,声音的品质和特性。 其他语音称谓: 音段:任何发音上不同、声学上有区别、听觉上可以感知到变化的语音段落。狭义地说,音段是指话语线性系列中任何一个最小的语音单元,包括音素和音位。广义地说,音段是指占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语音单位,包括音位、音节、语音词、语音短语和句子等。相对低一级的音段可以线性地组合或直接构成高一级的音段,例如由音位组合成音节,音节组合成或直接构成语音词或句。连续话语的音段切分所涉及的主要就是这种音段。 音变:语音的变化,分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两种。 语流:语音音节所构成的语音流动线性状态或语音串。 语调:集中体现一个语言韵律特性的总体模式。狭义地说,指句子的音调变化模式,所以也叫句调。对非声调语言而言,语调主要指话语音高变化所造成的旋律。对声调语言来说,还涉及声调的变化模式及其跟整句音调变化之间的关系。广义地说,语调还包括语句的时长、节奏和轻重配置格局,既涉及音高的作用,还涉及音长和音强的作用,有时还有音色的配合作用。语调的功能主要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还可表达语义的重心,体现说话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语义单位与语音单位的关系: 从语流中区分出来的5种语义单位是义位、语素义、义丛、句义、言语作品义,另外还有个附加义。从语流中区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音素、音位、音节、语音音流、语调,其中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