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促进集群技术的协同创造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文基于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分析, 认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并从文化氛围、网络互动、服务体系等方面对二者协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

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优势

群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

仅成为空间经济学、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就其促

进创新和孕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功能来说,诸多政策制定者已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目标。

同样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等企业集群所取得的成功,也昭示出高

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

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1】。技术创新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了不竭内

生动力,而产业集群也为技术创新发展营造了良环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

集群的内涵外延、形成机制以及集群效应等方面,在有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

相互关系方面,主要从演化脉络的角度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创新环境学派和竞

争优势学派[2]。

创新环境借用了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嵌入性概念, 将之与马

歇尔产业区理论以及熊彼特创新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

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 并把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应用到

公共管理政策中去。Mellaart(1995)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

创新环境不仅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进行研究和创新,而且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是产集群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得以生成的重要保障。Morsan(1996)、Nsendijk和Charies(1997)指出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网络或者集群的制度环境内,创新链不同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成功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avid Keeble、Frank Wilkinson(1999)从马歇尔的“产业区”出发,分析了创新环境与集群创新的关系,分析了区域集群中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集体学习过程对创新的重要性。Meyer Stamer(2009)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 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

竞争优势学派以哈佛大学波特教授为代表,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 并用其“钻石模型”来解释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认为集群的地理邻近性使得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四个决定因素之间相互协同, 而促进技术创新,产生竞争优势。客观地说, 波特强调了内部竞争压力和同行间的持续比较等竞争性因素对于集群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对于创新导向的集群研究来说是一次较大的进步, 但是波特在这个时期对集群的理论解读是建立在企业同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从方法论上看是基于整体主义的分析思路, 因而对于集群创新的内部微观机理, 包括技术发展的来源和性质、经济(创新)行为的社会嵌入性、权力的作用、网络关系的复杂性等因素缺乏深入分析。鉴于此, 波特在其后的研究中加强了对集聚因素本身和集群微观机理的分析, 强调了区位因素、集群组织方式以及政府、企业角色安排等对集群发展和创新行为的作用。Callos Quandt (2000)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有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受国外创新环境学派和竞争优势学派比较大。王辑慈(2001)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盖文启(2002) 也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区域内不断创新的软环境已成为区域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吕富彪(2013)提出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发展的集聚地,而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

另外一些学者还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李惠斌,杨雪冬(2000)指出社会资本可以减小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间学习成本,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陈剑锋(2003)在对国外社会资本评价模型理论回顾基础上,建立基于集群的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分析社会背景、组织数量、组织关联、信息不对称程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的影响。李新安(2005)认为社会资本作为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一项收益或者作为不合作的一项机会成本,它的存在会增加企业在一次性创新博弈中合作与不合作的效用差,这有利于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吉国秀,王伟光(2006)也认为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集群内创新要素扩散,增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1.3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视角多样,探讨领域宽泛,对于丰富和完善产业集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总体上看,国内研究仍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和消化阶段,在研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问题上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究竟是什么?本文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

二、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1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要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就必须考虑市场需求,考虑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能否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否则,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被称为技术创新,至少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单靠一两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很难完全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其他企业也参与其中。这就导致了相关产业的企业陆续在附近安家落户,这样可以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共享信息等,甚至导致新企业的诞生,促使其他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的需要,在这种连续进行、彼此推进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该地区的企业数量也会逐步增多,相关配套设施也会不断完善,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而初步形成的产

业集群又会进一步推动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最终完成。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2.2企业技术创新提升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产业集群是多个企业的集合,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只有企业发展了,产业集群才能很好地发展,只有企业具有活力,产业集群才由生命力。而企业保持活力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降低成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性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例如,国内的多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产生影响,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演进的路径。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既合作又竞争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可以形成技术扩散效应,创新活动由此及彼,得以在众多企业之间广泛开展,并且,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会由一个产业扩展到另一个产业,从而推动了集群内产业结构的改变,使之朝着更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进行。产业集群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新的思维、观点不断出现,带动上、下游或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不断产生。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工艺水平的提高,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2.3 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扩大

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运转不仅使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而且还通过扩散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周边地区产生影响[4]。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得集群内的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周边地区,从而引起集群外企业的模仿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引起的突变效应,使得产业集群内外之间的产业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格局。其次,企业技术创新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就已经使集群内外的区别淡化了,从而加快产业集群内外的一体化过程。因为产业集群使众多相关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因此,集群必定要向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产业集群也不断向两

个方向扩展,不断形成一条更长和范围更广的产业链条。这使得集群内的企业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产业集群也需要更多企业加入其中,这些又促使了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向集群外发展,这样,集群内外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或者说,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扩大,不断蚕食集群外的地区和企业。例如,硅谷地区本来只有几家企业,是一个不大的产业集群,但最终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应有尽有,原因就在于此。

三、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3.1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治创新与系统创新。前者是在现有体制基础上,以现有的产业标准为依托,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工艺;后者不以现有产业标准为基础,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标准,提供全新的发展机会。由于自治创新是在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上的局部创新,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容易从集群内获得,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例如,与企业内部研发相比,整个集群具有更广阔的创新环节和空间,可获取大量互补性的资源和技能,增加创新机会。再如,日益加快的技术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研发的创新产出更加昂贵,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加速创新进度使成本下降。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中,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源头,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等,都会使得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较容易发生。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要。比如,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企业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例如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差异化的产品战略要求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例如汽车企业不断推出的各种新车型)。同时,产业聚集的大量形成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而且有助于激发技术发明和创新,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3.2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5]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长期共处一地,容易建立其合作和信任的关系。而密切的合作和相互信任,也是刺激创新的因素。例如,集群内使用先进设备(比如特殊的生产线)的企业必须同供应商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掌握新技术,这可以使他们

获得有关新设备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要求告诉供应商,使其能按要求提供设备。为了使新设备满足自己的需求,企业必须向供应商提供其产品或生产过程的某些细节。当供应商面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时,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用户的要求。上游供应商的创新,也会为下游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激励。这样,创新就会在企业之间彼此传递,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专业化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而产业集群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人才。除了产业集群本身能吸引人才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高科技园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园区内的人员在企业之间流动频繁,不断地得到学习与锻炼,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在创新资金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可以由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机构对集群内企业比较熟悉,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金融机构对资金报酬的要求相对会低些,有利于企业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加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容易。此外,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利用共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及服务设施等,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成本。

3.3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企业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产生的,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成功地实现商业化,企业由此获得利润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一个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关系。所有企业共享公共资源,实现资源互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正式的合同关系或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同时,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发现,并对它进行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彼此之间又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集群内企业之间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既使得企业保持足够的压力和危机意识,又使得企业之间形成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最终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的,往往都是产业集群借助技术创新的发展形成了技术创新系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栖息

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6]。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资金等在集群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为技术创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4.1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文化氛围互动

遍布世界各地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集群,都有其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集群创新文化的特征表现在以人为本、基于企业能力、注重交流合作、崇尚学习、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产业集群要提高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水平,通过各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加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使企业能够互相学习借鉴,把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时传递到其他的企业,这就使技术创新的效率得到最充分地利用,满足市场的需求。相邻的企业由于交往频繁,不仅容易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而且技术创新成果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和再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在产业集群中企业频繁交流积累了丰厚的企业发展资本,减少了一系列成本和费用。产业集群文化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就是通过产业集群强大的凝聚力量,并且以文化氛围为基础的,借助于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逐步发展起来。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持续的促进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4.2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网络互动

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进步,技术创新仅依靠某个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依靠网络化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的力量。网络化结构促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获得高效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促进技术共享和交流,并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技术的获取、共享、转化以及市场化等一系列机制,使集群企业保持持续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高效率。研究并构建集群式技术创新网络是目前知识经济环境下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单独的企业是难以支配技术创新的复杂过程的,由于网络平台的存在,因而通过产业集群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技术创新网络相互对接,反映集群中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信息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网络结构,进而提高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要和同类企业和非同类企业形成一种网络关系,不断加强交流和融通。产业集群网络平台的各个企业并融入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中,在协同过程中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完成创新,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企业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集聚的目的就为产业

网络奠定了基础,技术创新人才作为传播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提供有效的供给,并且通过成果转化等各种方式,有效地使知识、资源、技术、人才等的供给和扩散,为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证。

4.3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12]

自主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各具特色的关键所在,企业不仅要进行原始自主创新,还要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验,实现多元化的自主创新。海尔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4种有效的自主创新路径:原始自主创新、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推进柔性生产,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集群由粗放型向集约创新型转变。政府鼓励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扶持有发展前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与周边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这些的资源,把“产学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不断延伸,从而使企业从生产低产品附加值价值链向高附加值价值链推进。技术创新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产业集群能否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全球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企业若要改变目前激烈市场竞争的处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每个细小环节做起。无数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依据市场需求技术为主导,区域在提高自主创新的同时,同时也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最终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不断发展很提高,这也是增强区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利支撑。

4.4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成本互动

作为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成本支出是企业时刻考虑的问题。依托市场的各种需求,一定的人、财、物的投入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区域进行技术创新,既是竞争压力的结果,更是企业家控制成本的过程。产业集群内每个企业生产产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都使其交易成本降低,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了技术创新无限放大的发展空间。区域技术创新活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使其相互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合作的交易成本比集群外的要低,通过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方法的产生。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产业

集群各个企业的专业分工使得企业逐步专功于某一项技术,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成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产业集群的出现实际上是企业间合作形式的技术创新,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形式。集群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技术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各企业之间的成本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的成本。

4.5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互动

建立产业集群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目的就是解决产业集群整体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可以更有效的解决各种科技服务。首先,是要搭建技术创新发展平台,根据集群内不同企业的情况,一方面是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型公司;另一方面是以大型骨干的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开展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的建立,不但要提供新产品研发设计、技术改进,以及产品质量等各方面科技服务,而且还要承担具有公关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任务。其次,通过面向全国以及全球的联合攻关,最终达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政府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联合攻关项目更应加强关注度。还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关部门也要在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协会要增强协调功能,切实完成行业自律的职责,主动维护市场秩序,防止盲目性竞争带来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强.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中国经济评论[J],2005,5(1);21-25.

[2]邵念荣.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97-101.

[3]刘春芝.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效应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2:45-49.

[4]李俭峰,苏立峰. 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创新[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5,04:56-60.

[5]张平.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 经济管理,2005,19:21-23.

[6]易训华.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探[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

报,2004,12:17-19.

[7]何军香. 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J]. 商业时代,2005,06:66-67+79.

[8]王琛,林初昇,戴世续.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 地理

研究,2012,08:1375-1386.

[9]黄坡,陈柳钦.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 新疆社会科学,2006,01:16-21.

[10]包叶群.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J]. 甘肃农业,2006,08:194-195.

[11]陈柳钦.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01:6-11.

[12]王琛,王效俐.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及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

究,2007,05:22-25.

[13]周文明. 试析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J]. 潍坊学院学报,2008,05:76-78.

[14]林惠虾.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2008,04:1-2.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关于研究问题的创新性

关于研究问题的创新性 陈大伟 在博客上写过“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做研究”后,有网友留下了这样的问题:关于一线教师做什么样的课题研究,听过一些专家的高见,感觉他们讲的也有些矛盾。比如说,一方面强调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注重应用性,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接下来谈选题的时候,又说,不要选那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了。这就很难理解了。一是因为,恐怕一线教师也很难找到别人没有研究的的问题了。二是因为,别人的研究了,只是说明他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研究是为了自己的问题。虽然研究课题似乎相同或相似,但具体的问题还是有所不同了。 请陈老师赐教。 博客上的留言是简略的: 我以为?强调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注重应用性?是为老师的工作的;?不要选那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了?是为老师的职称、文章和面子的。 看你需要什么。需要改进工作就注重实用性,需要职称、文章和面子就要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 觉得不过瘾,翻自己写过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p122—123),觉得说得更清晰: 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新意具有相对性。你要研究国家级的课题,那就要从全国范围内考虑你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新意;如果你研究的是学校里的问题,那就考虑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有没有价值,相对学校的现状,你的研究是否可能创新。如果你针对的是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那就看这样的研究对改变自身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可能新知、新事和新人。 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够研究有很大价值的教育问题,并希望自己能够有重大的教育创新。但别忘了,选题还有一个可行性原则。一线教师从一开始就研究大问题,毕竟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以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标准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最终只会让教育科研远离一线教师。它就会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 就我看来,只要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对教师而言都具有研究价值。你想,不解决这样的问题,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就要受到影响,难道你不该去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研究难道对你没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即课题?。 从创新性而言,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这还是创新。?除了新的内涵,也还要看一个新的对象和层次。比如,我的研究对你来说不是创新,但就我自身的情况来说,就可能是一种创新。你可以不认同,但我不能不研究。我不争取在你那里立项,你也可以不给我立项,但我可以为我自己立项,这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生活更加舒适幸福。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实际上,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总是在研究实践中提高的,先从自己的问题入手,从小做起,研究好了,在研究中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会跑了,就可以尝试和参与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了。 另一方面,再重大的项目,也得有一些小问题研究做支撑。2002年12月,曾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新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李佐军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一,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第五,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

产业集群_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9-11-13 作者简介:佘时飞(1971-),男,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形式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政府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1-0058-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Jan.2010Vol.31 No.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群集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群集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群集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1]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群集的现象,并将产业群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群集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制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 阐述了产业群集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群集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群集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却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2]。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创新性研究课题

创新性研究课题 校园里外噪音调查与防治课题研究原因校园环境是我们学习的家园自古有人杰地灵之说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地方能否出人才的至关总要的清幽静谧的坏境使人内心安详惬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烦躁噪杂的坏境使人内心躁动不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基于对自己校园声音状况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制定这一研究性课题。研究课题目标 1制定调查方案进行实地数据采样反映校园噪音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方案通过专题探究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网络等途径知道有关噪音基础知识提高搜索资料的能力。 3应用“数字式声纪计”或骨测量校园噪音环境情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认真采集数据、研究数据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制定解决校园噪音的措施实施校园噪音改善计划培养学生科学提高校园学习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研究课题准备 1提前了解学生关于噪音的基础知识和校园噪音污染的基本情况选择好调查的重点、并提供参考用的记录表格。 2准备检测噪音的工具——数字式声级计或估测参考资料。 3学生准备调查表和搜集噪音危害、防治资料。成果形式噪音调查表、噪音状况报告、建议表、小论文、宣传标语等。研究过程一激情引人确立调查研究的主题 1同学都喜欢优美的歌曲除了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于建筑

工地的敲击声混泥土搅拌机的轰鸣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躁心神不定这些声音都是噪音。 2交流噪音的危害噪声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最常见的损害就是听力损害有检查表明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绕滚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到损害。 3认定研究课题你认为我们生活的校园是否存在噪音现象呢如果有到达了什么样的程度校园里一天中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噪声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区分噪音和正常音可以用什么办法减弱噪声呢二设计调查方案 1按组内的异质原则划分研究小组每组推选出组长。 2学习使用数学式声级计区分噪音和正常音确定调查的主要场所。噪音的强度可以用声级表示单位为分贝0—50分贝感觉舒适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分贝值在60以下为无害区110以上为有害区。 3确定调查的指标讨论注意事项。三调查与总汇 1现场调查采取数据。 2汇报交流提出发现。 1 根据采集数据自制噪音分级表。 2 经过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有了新的收获如1发现学校一天中的声音大部分都处于噪音标准之上的状态 2发现同学打闹下楼脚步声是上午课间和下午课间声音分贝大的主要原因 3发现学校一天里的声音变化过程像个字母M 4学校高音喇叭沿街楼电焊气割机是校园里最高的噪音5几名教师讲课声高而尖也算是噪音 6学校电器的噪音是校园噪音不可忽视

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透析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导读: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OFweek激光网讯: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由“阳春白雪”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一、2020年武汉将成全球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产业集群:从广义上讲在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更具体地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 新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网络 一、引言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美国硅谷和欧洲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1.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业链情况

统计负责人(A004):填表人(A005):联系电话(A006):报出日期(A007):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调查单位(加盖公章): 20 年月日

表JQ-01 指标解释 集群企业数是指产品与集群主导产品相关联的所有企业的总和。 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境外控股企业指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的总和。 1.港澳台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台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港澳台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港澳台商协议控股。 2.外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外商协议控股。 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指建有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研究院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研发、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业的总和。 上市企业指企业的股票已在国内和境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不包含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挂牌“新三板”企业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在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总数。 毕业企业数指符合《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毕业企业标准的孵化毕业企业数。 集群人员数指集群内企业和服务机构所有从业人员总和。 大专及以上指拥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硕士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博士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留学归国人员指出国学习、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总数。 集群日常管理机构人员指集群管理机构中从事集群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总数。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在经历了前两次以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创新全球化时代”。审时度势,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于成为经济交往的核心形式的新时代,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为顺应经济潮流的度势之举。而对于区域来讲,要想谋得“在扁平世界创造出全球‘尖峰’”,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个性,又是其必然路径。 2011年科技部提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之后,大批区域纷纷申报以争取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缘何如此吸引了各区域踊跃申报?这其中固然有获得试点后能得到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科研资源、创新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大原由在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集约发展的需要。而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紧抓机遇,转变“集群模式”,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便是顺理成章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创新”二字。传统产业集群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新技术创新链条为依托而形成,两者要么是产业的量的堆砌、要么是创新概念的狭隘理解,前者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求,而后者则无法诠释创新的真正含义。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创新当中,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聚工程”就是要把“创新”的含义高度突出,使产业集群的模式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片片勃勃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是扁平的,一片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想成为勃勃生机的一座座扁平世界里的“尖峰”,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个性,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而对于区域自身来讲,必然是要打造自身区域个性。其中典型案例莫过于厦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机遇,硅谷、新竹、班加罗尔成为“尖峰”无不是如此。海洋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创新创业诞生的最佳温床,厦门选择“海洋与生命科学”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而从厦门、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充分突出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同时,又把海洋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则区别于其它地区、避免了同质化,强势突出了厦门的区域个性。 期待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尖峰”!期待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一座座“尖峰”。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促进集群技术的协同创造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文基于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分析, 认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并从文化氛围、网络互动、服务体系等方面对二者协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 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优势 群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 仅成为空间经济学、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就其促 进创新和孕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功能来说,诸多政策制定者已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目标。 同样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等企业集群所取得的成功,也昭示出高 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 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1】。技术创新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了不竭内 生动力,而产业集群也为技术创新发展营造了良环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 集群的内涵外延、形成机制以及集群效应等方面,在有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 相互关系方面,主要从演化脉络的角度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创新环境学派和竞 争优势学派[2]。 创新环境借用了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嵌入性概念, 将之与马 歇尔产业区理论以及熊彼特创新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 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 并把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应用到 公共管理政策中去。Mellaart(1995)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

二类调查中的创新性研究

二类调查中的创新性研究 关于《二类调查中的创新性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类调查中的创新性研究 作者:未知 【摘要】:二类调查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调查方式,对森林整体的资源利用与资源分配构成了必要的基础性信息搜集,现在的调查过程中基本方法仍然以人工为主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成熟不完善,造成数据可信度数据整体状态的不稳定,难以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信息需求,故而在二类调查发展过程中既要秉承信息化、整体化、有效化,精确化的思路进行体制机制人员的整体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调查信息基础。 【关键词】:二类调查;创新 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面积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

平均0.65立方米。发达国家人均1.16立方米,比我国高出5倍多,差距是相当大的。总体而言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故而需要对现有的森林调查方式进行相应创新,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撑。 1、二类调查的现状 1.1二类调查的基础方法 所谓二类调查指的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顾名思义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其主要方法是通过整体调查与细节调查的范式摸清有限区域内森林储蓄以及其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在此基础上上进行过综合分析以此反映当地基本的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为此后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相应的决策数据保障。 1.2二类调查的基础人员 调查的人员基本分为两类,主要的精细化数据搜集依赖专业工作人员,而大范围内的一般数据则依赖于一部分一般工作人?T。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树木的种类的分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细节构型与分析,而对于树木数量的搜集则需要大范围群众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双方相互配合,实现数据搜集。二者人员在一定意义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